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定稿)

合集下载

1.4.1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2014新人教版)

1.4.1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2014新人教版)

你能举出一些汉族和少数民 族相互影响的例子吗?
你还能说出哪些少数民族? 你知道他们后来的发展情况吗?
鲜卑、吐蕃、女真、蒙古族等
二、探究“驱除鞑虏”
1、清朝后期,列强侵略中国,发动了哪几场 侵略战争?使得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危险?
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展开了哪些自救活动? 3、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同孙中山为 代表的革命派,救国的主张有何不同? 3.改良派主张维持清朝统治,进行维新改革;革命 派主张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
三、走向“五族共和” 请结合教材说说,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民族主 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
中国各民族是一个整体,不能将汉族与其他 民族对立起来。面对列强侵略,中国各民族 团结一致才能御侮。
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 倡大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 平等
材料1、 “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 要排斥他”,“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 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 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 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 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孙中山
从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观念 的形成起了什么作用? 辛亥革命促成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五族共 和把中国各民族看作一个整体,中华民族一词得到 广泛传播。
十八星旗
五色旗
观察两幅旗帜,并结合教材25页资料,说说旗帜的变化说 明了什么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 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的转变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思 考
• 谁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 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 的国家名称? • 中华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朝晚期的“驱除鞑虏”思潮及其背景;2.掌握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提出与实践;3.分析两种思潮的异同,探讨历史背景对思想观念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1.清朝晚期的“驱除鞑虏”思潮及其主要代表人物;2.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提出与实践;3.两种思潮的异同分析;4.历史背景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清朝晚期“驱除鞑虏”思潮的兴起和主要内容;2.理解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背景和实践;3.分析两种思潮的异同,开掘历史背景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思潮的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2.案例分析:选取相关历史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种思潮的异同,并展开思想碰撞;4.教室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室讨论和提问,增进思想碰撞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清朝晚期“驱除鞑虏”思潮和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背景;2.讲解(15分钟):讲解清朝晚期“驱除鞑虏”思潮的兴起和主要内容,以及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提出与实践;3.案例分析(20分钟):选取相关历史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4.小组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种思潮的异同,并展开思想碰撞;5.教室互动(10分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室讨论和提问,增进思想碰撞和交流;6.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历史背景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六、教学评判1.教室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表现出对历史思潮的理解和思考;2.作业评定:安置相关作业,评定学生对两种思潮的分析和理解能力;3.教室测试:组织教室测试,检验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思潮的掌握水平。

七、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文献钻研,深入了解清朝晚期“驱除鞑虏”思潮和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历史背景;2.开展历史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3.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思想交流,增进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能力的提升。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2. 分析“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两种思想的渊源和实践。

3. 探讨这两种思想在中国近摩登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导学内容:一、清朝末期中国的困境和挑战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族危机等多重困境,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二、“驱除鞑虏”思想的渊源和实践1. 渊源:清朝的衰落和民族危机导致了“驱除鞑虏”思想的兴起,主张推翻清朝统治,驱逐满清入侵者,恢复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2. 实践:辛亥革命爆发后,“驱除鞑虏”思想成为推翻清朝的主要动力之一,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三、“五族共和”思想的渊源和实践1. 渊源: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主张各民族对等、团结、共同建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国家。

2. 实践:五四运动后,“五族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倡导了各民族团结合作,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为中国近摩登史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导学讨论:1. “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两种思想在中国近摩登史上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2. 你认为中国在面临困境和挑战时应该如何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3. 你对中国近摩登史上的“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思想有何看法和感悟?导学作业:1. 就“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两种思想的渊源、实践、影响和意义进行深入钻研,并撰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读后感。

2. 分析中国近摩登史上的困境和挑战,探讨中国应该如何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并撰写一份500字以上的发展规划。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同砚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摩登史上的重要思想和事件,拓展视野,提升思维能力,为未来的进修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同砚们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不息成长,不息进步。

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团结和谐,共创美好未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6.请你说说我们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树立什么观 念?付出哪些努力?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
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满洲
民族。……在腐败的
下,
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
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5.你赞同大民族主义吗?为什么?
驱除鞑虏——五族共和
探究内容:五族共和 探究方式:制作剪贴报 探究过程:小组合作
不忘初心——伟大复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梁启超与“中华民族”
执教:桐乡九中 吴金梅
追本溯源——感受多元一体
梁启超
出生:1873年(同治十二年), 身份: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 主张: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
这一概念。
1.你是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
2.“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是如何形 成的?
3.请说说梁启超、康有为发出如此感慨的社会因素是什么? 4.你认为革命者能通过“驱除鞑虏”实现目标吗?为什么?
驱除鞑虏——五族共和
探究内容:驱除鞑虏 探究方式:结合材料分析 探究过程:自主探究
驱除鞑虏——五族共和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 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 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 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 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汉族
满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壮族
傣族
畲族
布依族
苗族
追本溯源——感受多元一体
探究内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探究方式:填写年代尺 探究过程:自主探究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的历史背景、内涵和影响,掌握清末民初时期中国人民的政治观念和民族觉醒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一、前导问题导入1. 请简要介绍“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2. 你认为中国人民在清末民初时期为何发起“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运动?二、学习任务导向1.阅读《辛亥革命》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目标。

2.分析“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响。

3.对比“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代表的政治理念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发展和演变。

三、学习方法指导1. 通过阅读历史资料和文献,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理解能力。

2. 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促进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拓展思维空间。

四、学习过程引领1.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革命,其核心目标是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共和国政体。

在这场革命中,“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成为人民的强烈呼声。

2. “驱除鞑虏”口号来源自晚清时期对满清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主张驱逐外族入侵,恢复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尊严。

3. “五族共和”口号提出在清朝皇帝退位后,中国将建立一个五族共和的政治体制,平等对待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实现共和民主的目标。

4. 通过“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观念和民族觉醒过程在这两个口号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自由和民主的气质。

五、课堂探究引导1. 小组讨论:结合“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探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转变。

2. 文献分析:查阅资料,分析辛亥革命时期人们对“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的理解和实践。

3. 学术讨论:邀请学生就“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展开讨论,拓展学术视野。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朝晚期的“驱除鞑虏”思潮及其影响;2.探究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演变;3.理解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教学内容:1.清朝晚期的“驱除鞑虏”思潮;2.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演变;3.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三、教学重点:1.清朝晚期的“驱除鞑虏”思潮的形成和影响;2.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演变;3.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四、教学难点:1.清朝晚期“驱除鞑虏”思潮的复杂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渐变过程;3.“五族共和”理念的实践难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历史文献和资料,介绍清朝晚期的“驱除鞑虏”思潮;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演变;3.案例分析法:通过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意义。

六、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清朝晚期“驱除鞑虏”思潮的背景;2.讲解:讲述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演变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复杂性;3.讨论:组织学生就“五族共和”理念的提出及其意义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4.案例分析:通过辛亥革命的历史案例,分析“五族共和”理念在实践中的困难与挑战。

七、教学评判方式:1.教室表现:包括学生在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中的表现;2.作业成绩:安置相关作业,如写作业、课后思考题等,评判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3.考试成绩: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相关历史遗迹和文物;2.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相关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启迪;3.开展主题班会或研讨会,让学生自主进修和交流。

以上为《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希未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历史事件,提高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案

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历史地图及图片和回顾已学知识,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感受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回顾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出现的过程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2.通过研读史料,理解“驱除鞑虏”出现的历史背景和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史料获取和分析能力。

3.在探究中增强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进一步认同民族精神,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意识。

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史料阅读分析能力,知道和了解了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能够对史料进行基本的阅读分析,但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史料搜集能力不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史料自主阅读分析为主,注意提高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过程;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的原因及影响教学难点:探究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的原因及影响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综合探究二导入:⑴你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⑵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过渡:梁启超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近代中国开始落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只有回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历程,才能理解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

(一)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1.根据年代尺和书本,说说中华民族的形成。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会聚,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

2.结合书本知识,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列举民族交流、融合的史实。

(在自主梳理的基础上,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出示西汉、唐、南宋疆域图,让学生根据地图补充相关史实。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宋与辽、西夏、金的战和等)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八年级中国古代史中民族交流、融合的史实,了解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理解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3.关注地图中东北地区民族的发展变化,从西汉的肃慎到唐的靺鞨到南宋的女真,后来演变哪一民族?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主要是什么?设计意图:以满族为例,了解民族的延续性,并为之后的第二部分探究“驱除鞑虏”做铺垫。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促成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五族共和”把中国各民族看作一个整体,中 华民族一词得到广泛传播。
走向“五族共和”
十八星旗
五色旗
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民族观念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 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的转变
探究“驱除鞑虏”
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 役也。
——梁启超 材料二: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为奴 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
——康有为
回顾: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
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回顾: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的 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这样
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
满洲人。”
——孙中山
同单纯的“驱除鞑虏”相比,孙中山的 思想有了哪些变化?
对单纯反满的弊端已有所认识,把矛头 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提倡民族平等。
走向“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前后,对民族主义有哪些新的认识?
小民族主义之外, 更提倡大民族主义
历史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 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 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愈加 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朝政府,建立 民主共和国。
走向“五族共和”
材料:“有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
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
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
中华民族内部 各民族平等
走向“五族共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又规定:“中华民国之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学分析近些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息深化,教材编写也在不息更新。

其中,高中历史教材《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教材以“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这一历史时期为主线,深入探讨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和演变,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培养和历史认识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材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起首,教材内容方面,该教材涵盖了清末民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系统地介绍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

同时,教材还对“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念进行了比照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历史观念的演变和影响。

这样的内容设置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其次,教学设计方面,该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上,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思考题和讨论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教材还设计了各种形式的作业和考试题目,帮助学生稳固知识,提高历史进修的效果。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历史进修能力。

最后,教学方法方面,该教材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的讲授和阅读外,教材还引入了讨论、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和背后的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材在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都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

通过对该教材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历史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历史进修兴趣和能力,增进学生成为具有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的公民。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的社会、政治、经济困境,了解清政府推行的改革措施和其效果。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主题介绍本次作业设计围绕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个重要口号展开:“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

学生将通过探究这两个口号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而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变革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1. 了解“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的来源、提出背景和历史意义;2.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这些事件、人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三、课堂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通过图片、文献资料等展示“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口号的起源及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口号的重要性和影响;2. 知识讲解:老师讲解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引导学生认识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口号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并展开讨论;4.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结,总结“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发表自己的见解;5. 课堂展示:学生将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互动和交流,促进思想碰撞和交流。

四、作业要求1. 完成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写作要求包括口号提出的背景、历史意义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 作业文字要求清晰、逻辑性强,表达准确、简洁;3.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结合书籍、文章或其他资料;4. 提高认真对待作业,按时提交并参与课堂展示,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评价标准1. 作业内容充实,深入挖掘口号的历史意义和影响;2. 语言表达清晰、准确,逻辑性强;3. 能够展示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独特见解;4. 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小组讨论,积极与同学交流和学习。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方案一、引言本次作业设计将以《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为主题,探讨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国家治理理念的转变。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3.影响:“五族共和”的说法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 整体,中华民族的名称从这时得到广泛传播,越来越成为 ___中__国__各__族__人__民___的共识。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1 (2)“五族共和”的含义:“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8/72021/8/7Saturday, August 07,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72021/8/72021/8/78/7/2021 11:39:28 PM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8/72021/8/72021/8/7Aug-217-Aug-21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 “五族共和”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考点梳理
一 感受“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 (1)汉族的前身是__华__夏____族。 (2)魏__晋__南__北__朝______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____中__华__”一词出现。 (3)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会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2)_孙__中__山___的民族主义已经脱离了狭隘的民族框架,变 得成熟起来。他把斗争矛头明确指向__清__朝__专__制__统__治__,主张 ___中__华__民__族___内部各民族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_民__族__平__等___的思想,促成了 ____现__代__中__华__民__族____观念的初步形成。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 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 步形成。“五族共和”的说法把中 国个民族人民看成是一个整体。中 华民族的名称从这时得到广泛的传 播,越来越成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 共识。
鲜卑族孝 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大 凳子的前身: 文帝改革 融合 胡床
一些少数民族消失了,有些则长期生 息在中国的疆域内,你能说出三个消 失的民族吗?
匈奴 、羌族、 鲜卑 族 、突厥族、 契丹等 等
匈奴的消失:
4世纪初,匈奴族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 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 311年刘渊子刘聪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 西晋。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 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 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 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 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匈奴后裔汉化 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很 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
探究“驱除鞑虏”:
清朝后期,列强入侵中国,中 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
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 识。
梁启超: 唤起吾 国四千 年之大 梦,实 自甲午 一役也。
1903—1904年:英国入侵西藏
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人正在杀害 所谓的“为俄国服务的中国间谍”
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怎样 做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中国人民应该团结起来,共同 抵御外敌的入侵,努力发展军 事和经济实力,增强民族意识, 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 整。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革 命派意识到源自要民族富强, 清政府的专制 必须推翻 。

1.4.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1.4.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三、走向“五族共和” 1、原因:在反帝反专制的斗争实践中, 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全民族的力量团 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辱,防止列强瓜分 中国。 2、孙中山的民族观: 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 如何实现民族观? 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 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1.1) 选段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 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 族之统一。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 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 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 是曰领土之统一。
1、清朝后期,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几场侵 略战争? 2、哪一场战争对中国人的冲击特别大? 3、梁启超、康有为代表的改良派和孙中山 位代表的革命派,你觉得他们挽救民族危亡 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改良派主张维持清朝统治进行维新改革;
革命派主张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
①中国人民应该团结起来,增强中华民族意识,共同 抵御外敌的入侵。 ②努力发展军事和经济实力,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 土完整等。
回顾一下,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 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革命纲领:13页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历史背景: ①列强侵略中国,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 国的工具。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产阶 级的成长。 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P24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 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 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这一理解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思 想。 应团结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建立统一的中华 民族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探究“驱除鞑虏”
1.列强侵略、瓜分中国-----亡国灭种 名称 鸦片 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甲午 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在你看来,哪一场战争对中国人的影响最大? 签订条约 影响
2.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地区----民族危机加深 时间 国家 主要侵略活动
1903年 1905年 1910年
1)这些地 区有什么共 同的特点? 2)列强这 样做的目的 是什么?
1905
保国保种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同孙中山为代表 1898年成立保国会 的革命派,救国的主张有何不同?
3.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1)回顾一下,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 景?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 20世纪初的中国,不仅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还被迫签订了《辛丑 条约》,民族危机严重,这使得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 满情绪愈加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英国 入侵西藏,企图分裂中国 日本 取得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租借地 俄国 煽动部分蒙古贵族和活佛“独立”
3)面对列强 的侵略,中国 人应该怎样才 能避免国家分 裂?
探究“驱除鞑虏” “驱除鞑虏”的提出 ①清朝后期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 甲午战争 1894-1895 的觉醒。 ②甲午战后,保国保种; ③1905年,清腐败无能,革命派提出推翻清 政府的专制统治。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资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和“驱逐鞑虏”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观有何变化? 请绘制结构图表示。 2)从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起 了什么作用?
辛亥革命促成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五族 共和”把中国各民族看作一个整体,中华民族一词 得到广泛传播。
说明了民族观念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 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的转变 “驱除鞑虏” “五族共和”
然后通过活动设计,表明20世纪初的危机。
2)“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 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 万。„„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 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不作 为引发了人们对“恢复中华”的渴望,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但从有人对“恢复中华”内涵的理解看,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 义,不仅不能团结各民族力量推翻君主专制,还会导致国家的分 裂,是不可取的。
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 中国各民族是一个整体,不能将汉族与其他民族对立 起来。面对列强侵略,中国各民族团结一致才能御侮。
说明民族观念的转变
资料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 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中华民族
鲜卑:孝文帝改革以后,逐渐融入其他民族。 1)你在八年级的学习中了解到哪些古代少数民族?试举三个。 匈奴:一部分被汉族消灭,部分融入各民族中,部分逃至欧洲, 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2)你知道这些少数民族后来发展情况吗? 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 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 和”
从华夏族到汉族,从“中华”到中华民族,我们的 先辈们走过了漫长的历程,经历了风风雨雨,在中华大地 上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最终形成了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 族在内的中华民族。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有过争斗,也有 交流、融合,并“从多元走向一体”。
一、感受“多元一 体” 1.华夏族 先秦时期
三、走向“五族共和”
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说说你的理解 小民族是指在国内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分;大民族主义, 是指对国外各民族而言,中国各族是一个联合起来的整体。 说明民族观念的转变
从孙中山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清朝专制统治 (矛头针对满洲政府,而不是满洲人民。)
北狄
西 戎
华夏
东 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中华”一词出现。)
说汉话、穿汉服 改汉姓、通汉婚 用汉制、学汉礼
匈奴、鲜卑、羯、氐、羌
3.“中华民族”由 来
梁启超 满、蒙、藏、回、 维、壮、苗……
吐蕃、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明 清 时 期
民族交融
各少数民 族与汉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