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导学案)教案导学案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一、学习目标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掌握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和表现;掌握“五族共和”的形成过程。
二、课前自主学习一、感受“多元一体”1.汉族的前身是________________。
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________________”一词出现。
3.后来,人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探究“驱除鞑虏”1.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_____________后期,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2.民族意识觉醒:______________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_____________后,保国保种呼声高涨。
1898年,______________等发起成立保国会。
3.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____________认识到要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三、走向“五族共和”1.孙中山把矛头明确指向_____________,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
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
从湖北军政府使用的十八星旗到民国初期五色旗的变化,形象地说明了从“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的转变。
2.“五族共和”的含义:即“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族为一人”,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
三、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
昔在明朝,屡为边患。
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
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材料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定稿)
二、探究“驱除鞑虏”
1.列强侵略、瓜分中国-----亡国灭种 名称 鸦片 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甲午 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在你看来,哪一场战争对中国人的影响最大? 签订条约 影响
2.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地区----民族危机加深 时间 国家 主要侵略活动
1903年 1905年 1910年
1)这些地 区有什么共 同的特点? 2)列强这 样做的目的 是什么?
1905
保国保种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同孙中山为代表 1898年成立保国会 的革命派,救国的主张有何不同?
3.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1)回顾一下,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 景?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 20世纪初的中国,不仅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还被迫签订了《辛丑 条约》,民族危机严重,这使得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 满情绪愈加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英国 入侵西藏,企图分裂中国 日本 取得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租借地 俄国 煽动部分蒙古贵族和活佛“独立”
3)面对列强 的侵略,中国 人应该怎样才 能避免国家分 裂?
探究“驱除鞑虏” “驱除鞑虏”的提出 ①清朝后期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 甲午战争 1894-1895 的觉醒。 ②甲午战后,保国保种; ③1905年,清腐败无能,革命派提出推翻清 政府的专制统治。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资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和“驱逐鞑虏”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观有何变化? 请绘制结构图表示。 2)从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起 了什么作用?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2. 掌握“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思想的演变过程;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2. “驱除鞑虏”思想的兴起和发展;3. 辛亥革命及“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
三、教学重点:1. 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2. “驱除鞑虏”思想的演变过程;3. 辛亥革命及“五族共和”思想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1. 听课、讨论、分组钻研;2. 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问题解答;3. 视频资料展示、案例分析、教室互动。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的背景。
2. 进修:分组讨论“驱除鞑虏”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学生展示钻研效果并进行讨论。
3. 拓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及“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探讨其内涵和意义。
4. 总结: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强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评判:1. 学生教室表现评判:包括参与讨论、表达意见、思维活跃度等方面;2. 作业成绩评判:安置相关作业,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水平;3. 考试评判: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准备: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2. 教学资料:图片、视频、案例等;3. 教室教具:白板、笔、纸张等。
八、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思想演变过程的文章;2. 小组钻研:分组钻研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并撰写钻研报告;3. 教室讨论:组织学生就“驱除鞑虏”思想的意义及“五族共和”思想的实现条件展开讨论。
以上是《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近摩登史上重要的思想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2. 分析“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两种思想的渊源和实践。
3. 探讨这两种思想在中国近摩登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导学内容:一、清朝末期中国的困境和挑战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族危机等多重困境,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二、“驱除鞑虏”思想的渊源和实践1. 渊源:清朝的衰落和民族危机导致了“驱除鞑虏”思想的兴起,主张推翻清朝统治,驱逐满清入侵者,恢复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2. 实践:辛亥革命爆发后,“驱除鞑虏”思想成为推翻清朝的主要动力之一,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三、“五族共和”思想的渊源和实践1. 渊源: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主张各民族对等、团结、共同建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国家。
2. 实践:五四运动后,“五族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倡导了各民族团结合作,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为中国近摩登史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导学讨论:1. “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两种思想在中国近摩登史上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2. 你认为中国在面临困境和挑战时应该如何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3. 你对中国近摩登史上的“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思想有何看法和感悟?导学作业:1. 就“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两种思想的渊源、实践、影响和意义进行深入钻研,并撰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读后感。
2. 分析中国近摩登史上的困境和挑战,探讨中国应该如何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并撰写一份500字以上的发展规划。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同砚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摩登史上的重要思想和事件,拓展视野,提升思维能力,为未来的进修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同砚们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不息成长,不息进步。
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团结和谐,共创美好未来!。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单纯反满
第一阶段,从甲午战争到武昌起义之前: 孙中山将同盟会纲领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集中概括为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并解释说:“驱除鞑 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 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 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 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 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恢复中华”;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塘、吴 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他认为民族主义“是从 种性发出来的”,说“我们汉人,就是小孩子,见着满 人也是认得,总不会把其当作汉人。这就是民族主义的 将国内少数民族视为蛮夷,排斥于中国之外,孙中山在论及 根本。”
2、怎样的历史背景? ①客观:政治上列强以华制华扶植清政府;经济上加紧掠夺;
②主观: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③革命思想的传播;
3、怎样认识恢复中华? 具有局限性,是大汉族主义思想。应该建立中华民族国家, 建立民族共和的民族统一国家。
共进会旗帜
十八星旗
五。
对单纯反满的弊端已有所认识,把矛头 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 提倡民族平等。
第二阶段,辛亥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既“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则?汉、 满、蒙、回、藏五大族中,满族独占优胜之地位,握无上之 权力,以压制其他四族。满洲为主人,而他四族皆奴隶,其 种族不平等,达于极点。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亦不能平等, 是以有革命”。 强调:“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 果惟革命,同族间政治不平等,其结果亦惟革命。革命之功 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 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又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 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 宗教之区别。”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了解中国古代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材料,了解“驱除鞑虏”出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明白清末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五族共和”取代“驱除鞑虏”的历史背景,明确民族观念的转变与中华民族形成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驱除鞑虏”走向“五族共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上节课讲的“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有哪些变化?2、如何体会社会生活的变化?学生畅所欲言,然后转入新课。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一)感受“多元一体”1、民族交融你知道我们学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他们有什么变化?鲜卑:孝文帝改革以后,逐渐融入其他民族。
匈奴:一部分被汉族消灭,部分融入各民族中,部分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2、归纳:多元走向一体(二)、探究“驱除鞑虏”甲午战争(1894-1895)(民族危机空前,亡国灭种)保国保种(1898)康有为在1898年成立了保国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905)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要求学生看书P24 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然后回答:(1)、想一想: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人民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险,(全民族人民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敌入侵)(2)回顾一下,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但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3)、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三)、走向“五族共和”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他们的民族观念有什么转变?要求学生看书P25资料1和资料2(阐释何谓小民族主义,何谓大民族主义,提倡后者)(明确区分“种族革命”与“民族革命”,表达了“五族共和”的转变,强调中华民族一体。
1.4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从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观念 的形成起了什么作用? 辛亥革命促成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五族共 和把中国各民族看作一个整体,中华民族一词得到 广泛传播。
十八星旗
五色旗
观察两幅旗帜,并结合教材25页资料,说说旗帜的变化说 明了什么问题?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爱我中华 啦......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
一、感受“多元一体” 从华夏族到汉族,从“中华”到中华民族, 我们的先辈们走过了漫长的历程,经历了风风雨 雨,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最终形成 了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有过争 斗,也有交流、融合,并“从多元走向一体”。
同单纯的“驱除鞑虏”相比,孙中山的 思想有了哪些变化? 对单纯反满的弊端已有所认识,把矛头明确 指向清朝专制统治 提倡民族平等。
材料2、 辛亥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则? 汉、满、蒙、回、藏五大族中,满族独占优胜之地位,握无 上之权力,以压制其他四族。满洲为主人,而他四族皆奴隶, 其种族不平等,达于极点。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亦不能平 等,是以有革命”。 强调:“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 其结果惟革命,同族间政治不平等,其结果亦惟革命。革命 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 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又规定:“中华民国之主 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 阶级、宗教之区别。”
1.外交大臣的这句话预示着当时整个欧洲即 将卷入战争,同时他对战争的前景感到悲伤, 觉得战争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 2.袁世凯没有执行上述三个条件,袁世凯就 任临时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 临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府从南京迁至北京 改组内容,委任亲信 削弱革命派力量 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 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案1新人教版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1教课目的1、知道一致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2、认识“驱赶鞑虏”出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3、知道“五族共和”代替“驱赶鞑虏”的历史背景;2学情剖析九年级学生已掌握一些历史与社会的基础知识与综合思想,对民族散布、民族关系有了必定的知识贮备。
“民族思想”这个话题 ,相对照较抽象 ,学生有必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民族思想的观点模糊 ,对于中公民族思想的演变过程不理解。
对历史人物的多元评论不必定能轻易接受。
3重点难点1、重点 :中华民族的逐渐形成的意义;2、难点 :“五族共和”代替“驱赶鞑虏”的内涵;4教课过程4.1 第一学时4.1.1 教课活动激趣怀疑 ,歌曲导入学生活动 :倾听歌曲《爱我中华》,感觉我国是一致的多民族国家。
歌曲导入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讲堂上 ,进入本课的学习。
活动 2【讲解】环节一、感觉“多元一体”学生活动 :阅念书籍 P23,认识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二、研究“驱除鞑虏”学生活动 :1、回首已学知识 ,梳理近代史上 ,列强入侵中国的史实。
2、认识近代人们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努力。
3、理解联盟会的革命大纲,知道孙中山此时的民族观点的限制性。
三、走向“五族共和”学生活动 :1、认识两面旌旗的变化 ,知道此中代表的意义。
2、思虑 :孙中山的思想观点为何会发生变化?1.使“中国”成为拥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的是 (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 )A. 清代后期 ,列强入侵 ,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悟B.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C.辛亥革命充足表现了民族同等的思想,促成现代中华民族观点的初步形成D.“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期间3.第一次提出“五族共和”说法的是( )A. 康有为B. 谭嗣同C.孙中山D.梁启超4.“五族共和”的五族 ,除汉族外 ,还包含 ( )①壮族②满族③蒙古族④回族⑤藏族A. 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5.保国会成立于 ( )A.1895 年B.1898 年C.1901 年D.1905 年6.主张成立保国会的是 ( )A. 洋派B. 革命派C.固派D.新派7.1903—1904 年入侵西藏 ,企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是( )A. 英国B.俄国C.日本D.法国8.“⋯⋯在腐的封建制制度下,不人君主的清代要反,就算人君主 ,也不可以不革命”的是 ( )A. 康有B. 梁启超C.中山D.李大活 4【作】100 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 世中国第一次史性巨。
第四课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第四课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华”的概念及其演变,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重点)
2、了解近代中国民族平等思想的形成及其演进,知道孙中山民族观的主要内容(难点) 学习方法
读图分析法、读文分析法
学习过程
一、初读教材,梳理基础
1. 汉族的前身是 , 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一词出现。
2.孙中山将矛头明确指向清朝的专制统治,主张实现 。
3.从“排满”到“五族共和”,充分体现了孙中山的 思想。
4. 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五族共和中的“五族”具体是指 。
二、再读教材,加深理解
读图或文字,将你的理解写在教材相关位置旁边
1.中国民族的图腾崇拜——龙,具有兼容并包的内涵,结合课堂教师解读,谈谈你对龙图腾崇拜的理解。
2.结合时局图以及左下方文字说说中华民族面临哪些危机?这些危机有什么样的影响。
3. 结合图1-19、50,谈谈你的看法。
整理本目知识结构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
假通商,毒计中藏。
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
胶州领,虎视东方。
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
也想要,割土分疆。
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分?这朝廷,
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
众汉人,拱手降洋。
——————陈天华。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清朝末期的“驱除鞑虏”运动及其影响;2. 掌握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理念及其意义;3. 分析两个历史时期的背景和原因,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清朝末期的“驱除鞑虏”运动1. 清朝末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2. 民间发起的“驱除鞑虏”运动;3. 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理念1.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原因;2. 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五族共和”口号;3. “五族共和”理念的内涵和影响。
导学步骤:一、清朝末期的“驱除鞑虏”运动1. 请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清朝末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2. 分组讨论,总结民间发起的“驱除鞑虏”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 小组展示效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理念1. 请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原因;2. 进修孙中山提出的“五族共和”理念,探讨其内涵和影响;3. 小组合作,撰写一份关于“五族共和”理念的小结,并进行展示。
导学延伸:1. 请学生就“驱除鞑虏”运动和“五族共和”理念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 鼓励学生展开思考,思考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和现实中的多元文化共存。
导学评判:1.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展现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学生通过撰写小结和进行讨论,培养了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清朝末期的“驱除鞑虏”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理念,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同时培养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为更深层次的历史探究打下基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2.感受民族一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中华 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华”一词出现。
北魏
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 入中原,受到汉族的喜欢
身着汉服的少数民族官吏
汉族在生活习惯上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在服饰上吸收汉 族文化。因此,民族融合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
唐太宗采用“一视同 仁”的开明民族政策,被 尊称为天可汗。将文成公 主和金城公主嫁入吐蕃。 唐朝流行少数民族的胡饼, 京城长安设有专门经营这 些食品的店铺,民间还流 行相互馈赠胡饼的习俗, 唐人还热爱胡服,常以此 装扮出门。
甲午战争; (1)历史上看:中日之间一直都是日本向中国学习,中国文化 影响日本文化; (2)影响上看:甲午战争之后,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化的程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 实自甲午一役也。
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 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 听人驱使,听人宰割
1910年
俄 国
煽动部分蒙古贵族和活佛,酝酿叛乱“独立”
Q: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会出现列强频繁发动对中国侵略战争、试图分裂 中国的事件?
(1)中国处于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国力衰弱 (2)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积极地对外扩张和掠夺
2.“驱除鞑虏”口号提出
Q: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人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 同的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二、探究“驱除鞑虏”
1.列强入侵
Q:回顾八年级下册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历史,回答以下问题
(1)清朝后期,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几次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走向“五族共和”
十八星旗
五色旗
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民族观念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 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的转变
探究“驱除鞑虏”
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 役也。
——梁启超 材料二: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为奴 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
——康有为
回顾: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
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回顾: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的 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这样
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
满洲人。”
——孙中山
同单纯的“驱除鞑虏”相比,孙中山的 思想有了哪些变化?
对单纯反满的弊端已有所认识,把矛头 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提倡民族平等。
走向“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前后,对民族主义有哪些新的认识?
小民族主义之外, 更提倡大民族主义
历史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 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 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愈加 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朝政府,建立 民主共和国。
走向“五族共和”
材料:“有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
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
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
中华民族内部 各民族平等
走向“五族共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又规定:“中华民国之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学分析近些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息深化,教材编写也在不息更新。
其中,高中历史教材《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教材以“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这一历史时期为主线,深入探讨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和演变,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培养和历史认识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材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起首,教材内容方面,该教材涵盖了清末民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系统地介绍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
同时,教材还对“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念进行了比照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历史观念的演变和影响。
这样的内容设置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其次,教学设计方面,该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上,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思考题和讨论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教材还设计了各种形式的作业和考试题目,帮助学生稳固知识,提高历史进修的效果。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历史进修能力。
最后,教学方法方面,该教材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的讲授和阅读外,教材还引入了讨论、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和背后的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材在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都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
通过对该教材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历史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历史进修兴趣和能力,增进学生成为具有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的公民。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的社会、政治、经济困境,了解清政府推行的改革措施和其效果。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主题介绍本次作业设计围绕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个重要口号展开:“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
学生将通过探究这两个口号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而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变革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1. 了解“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的来源、提出背景和历史意义;2.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这些事件、人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三、课堂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通过图片、文献资料等展示“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口号的起源及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口号的重要性和影响;2. 知识讲解:老师讲解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引导学生认识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口号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并展开讨论;4.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结,总结“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发表自己的见解;5. 课堂展示:学生将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互动和交流,促进思想碰撞和交流。
四、作业要求1. 完成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写作要求包括口号提出的背景、历史意义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 作业文字要求清晰、逻辑性强,表达准确、简洁;3.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结合书籍、文章或其他资料;4. 提高认真对待作业,按时提交并参与课堂展示,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评价标准1. 作业内容充实,深入挖掘口号的历史意义和影响;2. 语言表达清晰、准确,逻辑性强;3. 能够展示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独特见解;4. 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小组讨论,积极与同学交流和学习。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方案一、引言本次作业设计将以《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为主题,探讨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国家治理理念的转变。
从“驱逐鞑虏”到“五族共和”
从“驱逐鞑虏”到“五族共和”【教学目标】1.回顾已学知识,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叙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为救国进行的探索活动。
2.研读史料,感受“驱除鞑虏”“五族共和”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比分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和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国民族的兴衰,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2.难点: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导入主题1.我们前面学习了《20世纪初的世界和中国》,考考你:⑴“你还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⑵“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2.展示知识卡。
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评价。
展示课题过渡:梁启超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近代中国开始落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只有回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历程,才能理解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二、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1.你在八年级学过哪些少数民族?能说说你对他们的了解吗?师注意对学生回答的补充和评价。
如西夏党项族属于羌族一支,匈奴部分西迁欧洲,部分为汉族同化,部分融入蒙古族等知识2.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图示,提示学生并复习回顾已学知识。
你知道鲜卑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吗?3.展示“女真族”图示,知道该民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吗?4.感受“多元”: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和汉族类似吗?生回答后师指出“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5、展示图1-47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指导学生读图,思考: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这些信息与“中华民族走向一体”有什么联系?教师教学时注意学法指导。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 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 步形成。“五族共和”的说法把中 国个民族人民看成是一个整体。中 华民族的名称从这时得到广泛的传 播,越来越成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 共识。
鲜卑族孝 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大 凳子的前身: 文帝改革 融合 胡床
一些少数民族消失了,有些则长期生 息在中国的疆域内,你能说出三个消 失的民族吗?
匈奴 、羌族、 鲜卑 族 、突厥族、 契丹等 等
匈奴的消失:
4世纪初,匈奴族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 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 311年刘渊子刘聪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 西晋。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 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 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 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 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匈奴后裔汉化 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很 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
探究“驱除鞑虏”:
清朝后期,列强入侵中国,中 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
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 识。
梁启超: 唤起吾 国四千 年之大 梦,实 自甲午 一役也。
1903—1904年:英国入侵西藏
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人正在杀害 所谓的“为俄国服务的中国间谍”
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怎样 做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中国人民应该团结起来,共同 抵御外敌的入侵,努力发展军 事和经济实力,增强民族意识, 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 整。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革 命派意识到源自要民族富强, 清政府的专制 必须推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盟会宣言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 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 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 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 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於斯!满洲政 府穷凶极恶,今巳贯盈,义师所指,覆彼 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 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 汉人有为以作汉奸者,亦如之。”由此可 见,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中“鞑虏” 一词指的是满族统治者。
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1.华夏族
先秦时期 黄帝炎帝、夏商周三代 中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民族大融合
华夏及华夷五方格局
2.“中华” (魏晋南北朝时期)
匈奴、鲜卑、羯、氐、羌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 五族内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五胡乱华 北民南迁
3.“中华民族” 梁启超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遭受列强侵略、瓜分的危难形势下,中国人认 识世界、自我认识、救亡图存的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产物。
评价:和约损害了弱小民族的利益,也没有解
决列强之间的矛盾,中国 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极 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 放。
局限性: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后概括为民族、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1.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列 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 约。 三国同盟:德、奥、意,核心是德国。 三国协约:英、法、俄,核心是英国。
一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被称绞肉机战役:凡尔登战役; 一战性质: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 是非正义的战争。
巴黎和会时间:1919年 签订的条约:《凡尔赛和约》 中国拒签原因:把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转 让给日本 新秩序:凡尔赛体系
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地区----民族危机加深 时间 1903年 1905年 1910年 国家 主要侵略活动 英国 入侵西藏,企图分裂中国 日本 取得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租借地 俄国 煽动部分蒙古贵族和活佛“独立”
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驱除鞑虏 创立民国
恢复中华 平均地权
三、走向“五族共和”
阅读梁启超与孙中山的言论,完成: ①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说说你的理解。 ②从孙中山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③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
走向“五族共和”
“驱除鞑虏”
“五族共和”
感受“多元一体”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 到“五族共和”
探究“驱除鞑虏”
难点
走向“五族共和”
难点
第11题
(1)巴黎和会 (2)《凡尔赛和约》和约损害了弱
小民族的利益,也没有解决列强之 间的矛盾,反而埋下了新的仇恨和 战争的种子,最终导致二战爆发。
鞑虏:旧时对北方少数 民族的蔑称。清末特指清 朝统治者。 五族:汉、满、蒙、回、 藏。
目标导读
1.简述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首次使用“中 华民族”一词的是谁?P23 2.说说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 活动。P24 3.说说保国会的成立时间、建立者、影响。 P24 4.如何理解梁启超(大、小民族主义)和孙中 山的民族主义? P25 5.说说十八星旗和五色旗的含义,旗帜的变 化说明了什么?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