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综合探究一从“驱逐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综合探究一从“驱逐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人教版

综合探究一从“驱逐鞑虏”到“五族共和”一、选择题1.“师夷长技”、“变法图强”、“民族、民权、民生”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侵略与屈辱B.救亡与探索C.反抗与斗争D.半殖民地化的过程2.“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

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这表述的是洋务运动的()A.背景B.目的C.性质D.作用3.为如表中的历史人物找到准确的对应项,空白处应填写的是()A.虎门销烟B.洋务运动C.武昌起义D.北伐战争4.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亊件的直接触动有关()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马关条约》的签订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5.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6.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

二者的共同主张有()A.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B.推翻君主制度C.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D.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7.在2017年5月1 日举行的“湘江北去•中流击水--长沙历史文化陈列”开幕式上,有领导指出,在中华文明的版图上,长沙担当着站位中心、引领潮流的历史使命,凝聚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

下列各顶中,最能鲜明地揭示这种文化基因的是()A.炎帝和蚩尤的传说B.四羊方尊C.马王堆汉墓D.谭嗣同成为“变法流血第一人”8.人民英雄纪念碑镶有十块浮雕,其中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是()A.武昌起义B.南昌起义C.五四运动D.虎门销烟9.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其突出的贡献是()A.领导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C.推动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D.倡导“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亡10.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l908年北京故事),剧本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明显的历史错误有几处?()①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②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⑤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A.两处B.三处C.四处D.五处11.与中国以往近代化探索相比,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A.以富国强兵为宗旨B.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思想12.徐中约曾说:它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同步测试(含解析)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同步测试(含解析)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同步测试(含解析)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一、感受“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1)汉族的前身是__华夏族__。

(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__中华__”一词出现。

(3)__梁启超__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4)后来,人们用“__从多元走向一体__”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探究“驱除鞑虏”1.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__清朝__后期,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2.民族意识觉醒:__民族危机__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__甲午战争__后,保国保种呼声高涨。

1898年,__康有为__等发起成立保国会。

3.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__革命派__认识到要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1)1894年,__兴中会__,“振兴中华”。

孙中山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才能救中国。

(2)1905年,__中国同盟会__,明确提出“__驱除鞑虏__,__恢复中华__”的革命纲领。

三、走向“五族共和”1.原因:在反帝反专制的斗争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强瓜分中国。

2.形成:孙中山把矛头明确指向__清朝专制统治__,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

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

从湖北军政府使用的十八星旗到民国初期五色旗的变化,形象地说明了从“__驱除鞑虏__”到“__五族共和__”的转变。

3.“五族共和”的含义: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

一、选择题1.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的人是(B)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毛泽东2.使“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的是(C)A.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3.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D)A.中外交往B.国家统一C.经济发展D.民族交融4.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的历史事件是(C)A.清军入关B.李自成起义C.列强侵略中国D.日本全面侵华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清朝后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B.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C.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D.“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解析】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思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课件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奴”到“五族共和” 课件(共31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课件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奴”到“五族共和” 课件(共31张PPT)

少数民族哪儿去了?
在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华、夏单称或 华夏连称的族名,以区别于蛮、夷、戎、狄等。战国 时,战国七雄同称诸夏,后经兼并、争战,形成诸夏 统一趋势,而来到中原的戎、狄、夷、蛮也与华夏融 合,华夏成稳定的族体。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 秦汉时期形成统一民族。其族在汉朝确定,在以后的 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 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 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
北魏身着汉服的官吏
汉族在生活习惯上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在
服饰上吸收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少数民族的胡 床、方凳、圆凳等 家具传入中原,受 到汉族的喜爱。汉 族席地而坐的生活 习惯逐渐改变。
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 说说你的理解
小民族是指在国内,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 族之分;大民族主义,是指对国外各民族而言, 中国各族是一个联合起来的整体。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 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 满洲民族。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 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恢复中华” 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 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上述理解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仅不能团 结各民族力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的 分裂,是不可取的。
三、走向“五族共和”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 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 民族主义者何?小民族主义者何? 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 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之诸族以对 于国外诸族是也。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朝晚期的“驱除鞑虏”思潮及其背景;2.掌握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提出与实践;3.分析两种思潮的异同,探讨历史背景对思想观念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1.清朝晚期的“驱除鞑虏”思潮及其主要代表人物;2.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提出与实践;3.两种思潮的异同分析;4.历史背景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清朝晚期“驱除鞑虏”思潮的兴起和主要内容;2.理解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背景和实践;3.分析两种思潮的异同,开掘历史背景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思潮的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2.案例分析:选取相关历史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种思潮的异同,并展开思想碰撞;4.教室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室讨论和提问,增进思想碰撞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清朝晚期“驱除鞑虏”思潮和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背景;2.讲解(15分钟):讲解清朝晚期“驱除鞑虏”思潮的兴起和主要内容,以及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提出与实践;3.案例分析(20分钟):选取相关历史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4.小组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种思潮的异同,并展开思想碰撞;5.教室互动(10分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室讨论和提问,增进思想碰撞和交流;6.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历史背景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六、教学评判1.教室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表现出对历史思潮的理解和思考;2.作业评定:安置相关作业,评定学生对两种思潮的分析和理解能力;3.教室测试:组织教室测试,检验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思潮的掌握水平。

七、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文献钻研,深入了解清朝晚期“驱除鞑虏”思潮和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历史背景;2.开展历史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3.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思想交流,增进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能力的提升。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定稿)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定稿)

二、探究“驱除鞑虏”
1.列强侵略、瓜分中国-----亡国灭种 名称 鸦片 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甲午 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在你看来,哪一场战争对中国人的影响最大? 签订条约 影响
2.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地区----民族危机加深 时间 国家 主要侵略活动
1903年 1905年 1910年
1)这些地 区有什么共 同的特点? 2)列强这 样做的目的 是什么?
1905
保国保种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同孙中山为代表 1898年成立保国会 的革命派,救国的主张有何不同?
3.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1)回顾一下,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 景?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 20世纪初的中国,不仅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还被迫签订了《辛丑 条约》,民族危机严重,这使得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 满情绪愈加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英国 入侵西藏,企图分裂中国 日本 取得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租借地 俄国 煽动部分蒙古贵族和活佛“独立”
3)面对列强 的侵略,中国 人应该怎样才 能避免国家分 裂?
探究“驱除鞑虏” “驱除鞑虏”的提出 ①清朝后期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 甲午战争 1894-1895 的觉醒。 ②甲午战后,保国保种; ③1905年,清腐败无能,革命派提出推翻清 政府的专制统治。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资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和“驱逐鞑虏”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观有何变化? 请绘制结构图表示。 2)从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起 了什么作用?

1.4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1.4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作业本
• 1A • 2D • 3B • 4C
• 之前是因为“驱除鞑虏”的 口号把蒙古族排斥在中华民 族之外,令蒙古王公不满, • 之后是因为“五族共和”的 口号倡导民族平等团结。
• 提倡民族平等, • 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 强民族凝聚力
每日格言
• 成功就是你比别人多坚持了 一点点。多重复了一点点。 面临外在的诱惑,要坚持啊
1.4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 汉族的前身是( • 华夏族
)族

时,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 势,中华一词出现
• 魏晋南北朝
• 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不断融合,逐步形 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 。 • 中华民族
• 在反帝反专制的斗争实践中,人 们逐渐认识到: 。 • 只有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在一起, 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强瓜分中 国
• 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 等的思想,促成了现代中华 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
• 五族共和的说法把中国各 民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
• 五色旗表示 。 • 五族共和
• 五色旗的寓意是 。 民族团结
• 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人应该怎 样做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 只有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在一起,才 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强瓜分中国。
• 清政府腐败无能,使革命派认识到 要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 制统治。 • 所以同盟会提出了 的口号 • 驱除鞑虏 •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 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

一、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
先秦时期
魏晋南北朝
华夏族
是中原的地域、国 家和族群的指称。
中华
出现了民族大融 合的趋势,“中 华”一词出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会聚, 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
一、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
结合书本知识,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列举民族 交流、融合的史实。
四、继往开来,维护民族团结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 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 族一律平等。……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 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 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
作业布置
1.励耘P11,1—10 2.复习社会第一单元
1.材料一中提到了哪两个统一?请结合材料进行简单解释。 2.材料二中的“五族共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与之前的“驱除鞑虏”相比,材料二中的“五族共和”有 何进步?
三、理解史料,走向“五族共和”
旗帜一
旗帜二
“驱除鞑虏” 小民族主义
“五族共和” 大民族主义
1.请结合书本,分别介绍两面旗帜出现的时间和含义。 2.从旗帜一到旗帜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考考你:
• 你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 • 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
知识卡
“中国”一词别名考 “中国”的别名,除课本所述“华夏” 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 州”等称呼。 近代以前大多以国号自称如 大唐、大清等。是辛亥革命使“中国”成 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二、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三 民 主 义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案

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历史地图及图片和回顾已学知识,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感受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回顾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出现的过程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2.通过研读史料,理解“驱除鞑虏”出现的历史背景和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史料获取和分析能力。

3.在探究中增强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进一步认同民族精神,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意识。

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史料阅读分析能力,知道和了解了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能够对史料进行基本的阅读分析,但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史料搜集能力不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史料自主阅读分析为主,注意提高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过程;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的原因及影响教学难点:探究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的原因及影响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综合探究二导入:⑴你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⑵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过渡:梁启超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近代中国开始落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只有回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历程,才能理解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

(一)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1.根据年代尺和书本,说说中华民族的形成。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会聚,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

2.结合书本知识,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列举民族交流、融合的史实。

(在自主梳理的基础上,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出示西汉、唐、南宋疆域图,让学生根据地图补充相关史实。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宋与辽、西夏、金的战和等)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八年级中国古代史中民族交流、融合的史实,了解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理解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3.关注地图中东北地区民族的发展变化,从西汉的肃慎到唐的靺鞨到南宋的女真,后来演变哪一民族?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主要是什么?设计意图:以满族为例,了解民族的延续性,并为之后的第二部分探究“驱除鞑虏”做铺垫。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促成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五族共和”把中国各民族看作一个整体,中 华民族一词得到广泛传播。
走向“五族共和”
十八星旗
五色旗
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民族观念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 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的转变
探究“驱除鞑虏”
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 役也。
——梁启超 材料二: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为奴 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
——康有为
回顾: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
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回顾: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的 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这样
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
满洲人。”
——孙中山
同单纯的“驱除鞑虏”相比,孙中山的 思想有了哪些变化?
对单纯反满的弊端已有所认识,把矛头 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提倡民族平等。
走向“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前后,对民族主义有哪些新的认识?
小民族主义之外, 更提倡大民族主义
历史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 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 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愈加 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朝政府,建立 民主共和国。
走向“五族共和”
材料:“有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
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
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
中华民族内部 各民族平等
走向“五族共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又规定:“中华民国之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浙江省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学设计

浙江省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学设计
- 提供拓展资源:教师提供与“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b. 经过:讲述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各省独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等,展示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
c. 意义:分析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制、建立中华民国、推动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意义。
d. 影响:阐述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
八、重点题型整理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对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和细节感到困惑,对于其中涉及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可能难以理解。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存在困惑,不太清楚如何运用历史经验来思考现实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a.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理解并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培养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
2. 学会从多元角度思考问题,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能够运用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增强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
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升沟通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教学资源拓展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

一、感受“多元一体”
(一)感受民族多元 汉族 在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 连称的族名,以区别于蛮、夷、戎、狄等。战国时, 战国七雄同称诸夏,后经兼并、争战,形成诸夏统一 趋势,而来到中原的戎、狄、夷、蛮也与华夏融合, 华夏成稳定的族体。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 时期形成统一民族。其族在汉朝确定,在以后的历史 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 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鲜卑
十六国后期,鲜卑族的一支拓 跋部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定都平城,439年,统一黄河流 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长期纷 乱割据的局面。494年孝文帝改 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蒙古族 北方蒙古高原上,长期生活着 一个古老民族蒙古族,他们过 着游牧和狩猎生活,12世纪时, 铁木真统一蒙古,被推为大汗。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后, 改国号为元,消灭南宋,统一 全国,元朝曾打到欧洲的多瑙 河流域,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 古帝国。后于1368年,被朱元 璋率领的起义军推翻,蒙古残 余势力逃往漠北
(二)感受民族融合
1、以上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 2、结合已学知识,你还能举出与该主题相关的史实吗? 3、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民族融合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断融 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
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三代 中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三、走向“五族共和”
阅读梁启超与孙中山的言论,完成: ①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说说你的理解。 ②从孙中山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③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1.1) 选段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 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 族之统一。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 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 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 是曰领土之统一。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上册课件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上册课件
“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 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 成一个中华民族。” --------孙中山
想一想: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五族是哪五 族?有什么含义?这口号体现了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口号在当时会 其什么作用?结合教材和史料,谈谈你对“五族共和”的认识?
归纳总结,
自主表达
• 资料1:十八星旗,图案由红底、黑九角和18颗小黄圆星组成 。红底、黑九角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 朝的统治;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 、荆、豫、梁、雍九州;分布与九轮角上下的18颗小黄圆星, 代表当时内地18省人民,示意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 ;圆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湖北军政 府成立后,用其为政府代表旗帜。
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 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 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解读史料,走向“五族共和”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 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 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 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 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 是曰领土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北魏时 期身着 汉官服 饰的鲜 卑文吏 俑
1、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这些信息与“中华民族走向一体”有什么联系
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阅读教材24页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 地区的侵略扩张内容,联系所学知识, 思考: 1、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着怎样的危险?
2、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人应该 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种危险?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说少数民族之分; 大民族主义,是对国外各民族而言,中国各族是一 个联合的整体。
走向“五族共和” 说明民族观念的转变
阐释何谓小民族主义,何谓 大民族主义,提倡后者。
矛头针对满洲政府,而不是满洲人民 从孙中山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清朝专制统治 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中华民族的形成 1、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 2、夏商周三代,中原的地域、国家与族 群指称; 3、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中华一词出现。
你能举出一些汉族和少数民族 相互影响的例子吗?
文成公主入藏
胡床、方凳、服饰等
感受“多元一体”
民族交融
举例说明一些少数民族后来发展情况吗? 鲜卑:孝文帝改革以后,逐渐融入其他民族。 匈奴:一部分被汉族消灭,部分融入各民族中,部分逃 至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 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材料:。1903-1904年,英国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 从中国分裂出去。1905年,俄国在日俄战争失败后, 将租自中国的旅顺,大连等转让给日本。1910年俄 国煽动部分蒙古贵族,酝酿叛乱“独立”…… 想一想: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应该怎样做才避免 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各民族人民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敌入侵 回顾一下,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 史背景? 同盟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20世纪初的中国,不仅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还 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民族危机严重。
中国各民族是一个整体,不能将汉族与其他民族对立起来。
阅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主题: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演变过程二、目标: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同砚将了解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演变过程,领悟“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三、任务:1. 进修材料筛选:老师提供相关文献和资料,包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孙中山选集》等著作的摘录,以及相关历史事件的资料。

2. 进修指导:老师讲解并引导同砚阅读上述进修材料,援助同砚理解其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3. 教室谈论:组织同砚进行小组谈论,探讨“驱除鞑虏”观点的由来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意义;同时,引导同砚沉思“五族共和”观点的提出和实践过程,以及其与“驱除鞑虏”之间的联系。

4. 作业设计:要求同砚撰写一篇短文,深度分析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演变过程,包括“驱除鞑虏”观点的提出、“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对中国摩登化经过的影响。

5. 评判标准:作业评分将主要考察同砚对历史事件和思想的理解深度,表达明晰度,逻辑周密性,以及对历史进步的分析能力等方面。

四、作业打算:1. 第一次教室:老师介绍本次作业的主题和目标,分发进修材料,并诠释作业要求。

2. 第二次教室:同砚独立阅读进修材料,有问题准时向老师请教。

3. 第三次教室:同砚进行小组谈论和答疑,确保每个同砚对主题有充分的理解。

4. 完成作业:同砚完成作业并提交给老师。

五、资源筹办:1. 教学资料:筹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孙中山选集》等相关书籍,以及清末民初时期相关历史事件的资料。

2. 作业材料:筹办作业要求、评判标准,并确保同砚能够顺畅完成作业。

3. 进修环境:提供良好的进修环境,确保同砚笃志致志完成作业。

六、评判与反思:通过同砚的作业表现,评估同砚对历史事件和思想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准时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的地方,为今后的教学改进做筹办。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清朝末年中国社会的动荡局势,精通“驱除鞑虏”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 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 步形成。“五族共和”的说法把中 国个民族人民看成是一个整体。中 华民族的名称从这时得到广泛的传 播,越来越成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 共识。
鲜卑族孝 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大 凳子的前身: 文帝改革 融合 胡床
一些少数民族消失了,有些则长期生 息在中国的疆域内,你能说出三个消 失的民族吗?
匈奴 、羌族、 鲜卑 族 、突厥族、 契丹等 等
匈奴的消失:
4世纪初,匈奴族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 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 311年刘渊子刘聪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 西晋。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 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 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 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 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匈奴后裔汉化 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很 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
探究“驱除鞑虏”:
清朝后期,列强入侵中国,中 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
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 识。
梁启超: 唤起吾 国四千 年之大 梦,实 自甲午 一役也。
1903—1904年:英国入侵西藏
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人正在杀害 所谓的“为俄国服务的中国间谍”
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怎样 做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中国人民应该团结起来,共同 抵御外敌的入侵,努力发展军 事和经济实力,增强民族意识, 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 整。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革 命派意识到源自要民族富强, 清政府的专制 必须推翻 。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案1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案1

1教学目标1、知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2、了解“驱逐鞑虏”出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3、知道“五族共和”取代“驱逐鞑虏”的历史背景;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掌握一些历史与社会的基础知识与综合思维,对民族分布、民族关系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民族思想”这个话题,相对比较抽象,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民族思想的概念模糊,对于中国民族思想的演变过程不理解。

对历史人物的多元评价不一定能轻易接受。

3重点难点1、重点:中华民族的逐步形成的意义;2、难点:“五族共和”取代“驱逐鞑虏”的内涵;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环节激趣质疑,歌曲导入学生活动:聆听歌曲《爱我中华》,感受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歌曲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进入本课的学习。

活动2【讲授】环节一、感受“多元一体”学生活动:阅读书本P23,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二、探究“驱除鞑虏”学生活动:1、回顾已学知识,梳理近代史上,列强入侵中国的史实。

2、了解近代人们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努力。

3、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知道孙中山此时的民族观念的局限性。

三、走向“五族共和”学生活动:1、了解两面旗帜的变化,知道其中代表的意义。

2、思考:孙中山的思想观念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活动3【练习】环节1. 使“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的是( )A.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清朝后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B.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C.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D.“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3.第一次提出“五族共和”说法的是( )A.康有为B.谭嗣同C.孙中山D.梁启超4. “五族共和”的五族,除汉族外,还包括( )①壮族②满族③蒙古族④回族⑤藏族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5.保国会成立于( )A.1895年B.1898年C.1901年D.1905年6.主张成立保国会的是( )A.洋务派B.革命派C.顽固派D.维新派7.1903—1904年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是( )A.英国B.俄国C.日本D.法国8.认为“……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李大钊活动4【作业】环节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请你说说我们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树立什么观 念?付出哪些努力?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
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满洲
民族。……在腐败的
下,
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
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5.你赞同大民族主义吗?为什么?
驱除鞑虏——五族共和
探究内容:五族共和 探究方式:制作剪贴报 探究过程:小组合作
不忘初心——伟大复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梁启超与“中华民族”
执教:桐乡九中 吴金梅
追本溯源——感受多元一体
梁启超
出生:1873年(同治十二年), 身份: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 主张: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
这一概念。
1.你是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
2.“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是如何形 成的?
3.请说说梁启超、康有为发出如此感慨的社会因素是什么? 4.你认为革命者能通过“驱除鞑虏”实现目标吗?为什么?
驱除鞑虏——五族共和
探究内容:驱除鞑虏 探究方式:结合材料分析 探究过程:自主探究
驱除鞑虏——五族共和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 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 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 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 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汉族
满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壮族
傣族
畲族
布依族
苗族
追本溯源——感受多元一体
探究内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探究方式:填写年代尺 探究过程:自主探究
追本溯源——感受多元一体
迁移
驱除鞑虏——五族共和
满腔都是血泪,无处着悲歌。 三百年来王气,满目山河依 旧,人事竟如何?……
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 贱……为奴隶,为牛马, 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 宰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