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初中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初中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全解析》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历史、地理、政治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在初中阶段,学习历史与社会对于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以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历史与社会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解析。

一、历史部分1. 中国古代史- 中华文明的起源: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掌握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所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

- 夏商周时期:认识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了解商朝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掌握西周的分封制。

- 春秋战国时期: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了解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的主张。

- 秦汉时期:掌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措施和意义;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认识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意义。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 隋唐时期:掌握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及其意义;了解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认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

- 宋元时期:知道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掌握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 明清时期:掌握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认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 中国近代史- 鸦片战争: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掌握《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 太平天国运动: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 洋务运动:掌握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

- 戊戌变法: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和意义;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 辛亥革命: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和意义;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新文化运动:认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3. 中国现代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和意义;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认识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北伐战争。

九年级上册历社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历社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历社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在九年级上学期的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学生们将学习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的历史与社会知识,让大家对这门课程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代文明,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在九年级上册的历史课中,学生们将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世界古代文明两个方面。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学习中,学生们将深入了解黄河流域的文化,探索最早的华夏文明,包括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学习到著名的古代思想家孔子、老子等的思想与贡献。

而在世界古代文明的学习中,学生们将了解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通过了解这些早期文明的发展,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的演变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二、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的历史悠久而辉煌。

在九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中,学生们将学习到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学生们将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如秦汉、南北朝、唐宋等时期。

此外,还将深入学习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时期,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变革和发展,理解其中的社会矛盾和历史规律。

三、地理与社会地理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在九年级上册的地理与社会课程中,学生们将学习到地球与地球运动、大气与水圈、地表与地壳构造、人口与资源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地理知识,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认识到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同时,还能够了解到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与法治社会与法治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九年级上册的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学生们将学习到社会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学生们将了解到法律的作用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社会与法治,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则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一单元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2.在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的是德国。

3.当时的德国外交大臣曾说:“……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说明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4.在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5.德国和英国的海军竞赛最引人注目6.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协约7.巴尔干半岛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成为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

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因素有:抢占殖民地、极端民族主义、军备竞赛、军国主义10.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欧洲为主战场。

11.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迅速扩展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1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是凡尔登战役,凡尔登战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13.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历时4年。

以德国国为首的同盟国战败1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15.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规模空前16.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陆续在战场上使用,英国首先使用了坦克,一战中首次使用了战斗侦察机17.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造成前所未有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8.大战结束后,战胜国代表聚集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了巴黎和会,签署了《凡尔赛和约》19.巴黎和会上,如何处理德国成为列强讨论的焦点,法国要求以最严厉的手段处置德国,好确立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想让法、德两国相互制约,所以放宽了对德国的一些苛刻条件。

美国借大战之机大发横财,主宰战后世界的野心随之膨胀20.《凡尔赛和约》规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权益转让给日本21.由《凡尔赛和约》等条约构成的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被称为凡尔赛体系22.凡尔赛体系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考点29.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 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

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1978年,中共H^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初三历史与社会上册基础知识

初三历史与社会上册基础知识

初三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时间是:1914——1918;重要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非正义的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战争。

3、20世纪初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

4、辛亥革命的历史性贡献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5、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是同盟会。

6、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7、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是孙中山。

请列举他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所作的努力:①创立兴中会、同盟会;②提出三民主义③领导辛亥革命.........8、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是以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为口号,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9、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的先锋是青年学生,主力军是工人阶级。

10、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的性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人们的思想在五四运动后获得极大的解放。

1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五四运动,原因是在这次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1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三个条件: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的壮大,组织基础是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13、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上海嘉兴南湖)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14、中共“二大”召开的意义: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15、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初三社会知识点整理

初三社会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知识点整理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_ 掌握情况____________1.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是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新时期的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

2.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既是改革的内容,也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在城市的主要内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开放首先在沿海地区推行。

对外开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除此之外,我国的基本国策还有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资源)、一国两制。

3.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础。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新世纪我国又举行了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2001年上海APEC会议;同时成立了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它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5.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和平问题的原因有民族矛盾的激化、不同宗教之间的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根本原因、根源)。

6.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源于、历史根源)是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实行殖民侵略,根本原因(根源)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冷战”结束后的南北关系总体趋向缓和7.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九上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整理

九上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整理

九上历史与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1.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p2⑴经济格局原因:p2⑵军事格局①军备竞赛 a.原因;b.表现 p4②两大军事集团 a.同盟国;b.协约国;c.影响;d.性质 p42.一战 1914~1918⑴一战爆发的原因:①根本原因;②直接原因;③其他原因:a.b.c.⑵列强发动一战的目的⑶经过:①爆发②重要战役③转折④结果 p5⑷性质⑸历史影响⑹启示⑺特点 p73.巴黎和会 1919.1~6⑴背景⑵参加国⑶操纵国⑷内容⑸性质⑹目的 p81.20世纪初中国局势:⑴经济⑵政治⑶思想文化p112.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p123.知识分子宣传革命思想⑴活动中心和方式⑵代表 p124.革命团体:⑴兴中会成立①时间、地点②创建人③性质(地位)④口号 p12⑵中国同盟会成立①时间地点②总理③性质和地位④革命纲领⑤机关刊物⑥指导思想⑦影响 p135.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标志)⑴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⑵经过⑶影响和结果6.辛亥革命的成果 p15、167.关于辛亥革命⑴性质⑵意义①政治②思想文化③经济④社会习俗⑶失败原因教训启示 p16 ⑷不足p448.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⑴袁世凯巩固自己势力的措施:①②③④⑤ p17、18⑵二十一条 p18⑶袁世凯复辟及其失败的原因 p18⑷军阀混战及其影响p199.社会生活的变化⑴物质变化①交通②通讯⑵精神变化⑶思想变化p20~2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新文化运动⑴背景(原因)⑵兴起的标志⑶斗争的矛头⑷阵营⑸内容(四提倡反对)p44⑹影响 p462.五四运动⑴背景:①、②导火索 p47 ⑵经过⑶两个阶段的对比 p48⑷结果(取得的初步胜利)⑸性质⑹意义 p493.中国共产党的建立⑴条件:①思想基础②阶级基础③组织基础 p50、51★⑵中共一大 1921.7.23①地点②内容③意义 p52⑶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意义p52★五四运动与中共诞生有何关系教与学p574.第一次国共合作⑴标志(国民党一大)①时间②内容③意义 p53⑵成果①创办黄埔军校②北伐战争③国民革命运动 p54、555.工农武装割据⑴南昌起义:①背景②时间③领导人④意义 p56⑵八七会议:①目的②时间、地点③内容④意义 p56⑶秋收起义:①时间地点领导人②结果p56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会师 p57⑸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①提出②内容③影响 p57⑹土地革命(1927~1937):①背景②措施③影响6.红军长征⑴原因⑵时间⑶路线 p59 ⑷胜利⑸意义 p607.遵义会议 1935.1⑴地点⑵性质⑶内容①②③⑷意义①②③ p60中国抗日战争1.日本侵华战争开始⑴原因:①根本原因②主要原因 p66⑵九一八事变1931.9.18①地点②经过 p66 ③影响p67⑶华北事变 1935 p67⑷一·二八事变 1932.1.28 p672.中国各阶层人民抗日具体表现⑴学生:一二·九运动①时间②地点③影响 p67⑵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⑶国民党爱国官兵:★西安事变①时间②人物③经过④结果⑤意义⑥爆发的根本原因 p683.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⑴标志:七七事变p69①背景②经过③结果④意义⑵淞沪会战:①时间②经过③结果④意义p70⑶南京大屠杀:①时间②背景③概况④评价p70⑷日军罪行:①七三一部队②轰炸城市③三光政策p70、714.全民族的抗战⑴正面战场:①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八路军一一五师②台儿庄战役李宗仁p72⑵敌后战场:①百团大战彭德怀p73②人民战争:华人华侨捐款捐物p745.抗日战争的胜利⑴原因 p75 ⑵意义p76 ⑶地位 p76第二次世界大战1.法西斯的兴起意大利:①原因②法西斯党独裁 p77德国:①原因②纳粹党独裁 p782.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轴心国集团)①形成:德国、意大利柏林-罗马轴心德意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937②发展:《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3.大战全面爆发1939.9⑴标志: p80⑵重要战役:不列颠空战:①时间②背景③进程④影响 p824.大战的扩大⑴苏德战争爆发:①爆发②结果③形势④战役:a.时间 b.影响p83⑵日军偷袭珍珠港:①时间②地点③影响p84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p86⑴《大西洋宪章》:①时间②影响⑵《联合国家宣言》:①时间②影响6.二战转折性战役:①斯大林格勒战役(时间、影响)②中途岛海战③阿拉曼战役④诺曼底登陆(时间、地点、影响、地位)8.二战的胜利①柏林战役:德国投降 1945.4 p89②日本投降: 1945.8.159.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⑴性质⑵影响p90、911.重庆谈判: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结果 p982.内战爆发:⑴全面内战的爆发:(时间、人物、事件)p99⑵两党内战初期战略方针:p100⑶形势变化:p1003.国民党和共产党境地对比:(政治、经济)p101 土地改革4.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6 p1025.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9~11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淮海战役1948.11~1949.1 意义: p102新中国的诞生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①时间②地点③内容 p1042.渡江战役:①时间②战线③结果 p104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①时间②内容p1054.开国大典:①时间②意义p106。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9年纪上册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9年纪上册知识点梳理

新教材九年级上册主要事件梳理中国历史:1894年11月,孙中山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振兴中华的意思)此后,各地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革命一词源于邹容的《革命军》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选为总理。

中国同盟会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

后在《民报》中,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思想”在国民党一大中变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思想。

同盟会边宣传革命的理论与主张,边发动武装起义。

主要的起义有:1911.4黄花岗起义,1911.10.10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1911年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革命。

它是20世纪初的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阀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

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

这是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尝试,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政府还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和政体是仿效美、法等国,所有辛亥革命是制度的变革。

1912年2.12,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清灭。

1912.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不久,他将临时政府迁到北京,强迫过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中国开始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为1912——1927共计15年)1927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1915年袁世凯称帝。

随后爆发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

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不久死去,中国开始进入军阀混战割据的时期。

由于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变。

1915年陈独秀在北京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

初三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初三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伯利克⾥改⾰(九上P14) 1、时间: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 2、改⾰者:伯利克⾥ 3、主要内容:扩⼤公民的权利;⿎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艺; 4、作⽤:使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化昌盛,奴⾪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顶峰。

⼆、⽇本"⼤化改新"(九上P24-25) 1、时间:7世纪中期 2、改⾰者:孝德天皇 3、主要内容: ①政治⽅⾯:建⽴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以才选官 ②经济⽅⾯:把很多贵族⼟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影响:它是⽇本从奴⾪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

三、⽂艺复兴(九上P58-59-60) 1、时间:14世纪-17世纪上半叶 2、最先兴起的国家:意⼤利 3、中⼼思潮:⼈⽂主义 4、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化 5、早期代表: 代表⼈物国别主要作品及其成就 但丁意⼤利创作长诗《神曲》,率先批评教会 达o芬奇意⼤利创作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莎⼠⽐亚英国创作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6、作⽤:推动了欧洲⽂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奠定了思想⽂化基础。

四、新航路的开辟(九上P61-62) 1、主要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益发展和扩⼤;西欧国家对东⽅财富的强烈渴望;奥斯曼帝国对东亚商路的控制。

2、客观条件:指南针的应⽤;地圆学说的深⼊⼈⼼;航海技术的发展。

3、开辟的过程 航海家哥伦布迪亚⼠达o伽马麦哲伦 开辟新航路发现美洲新⼤陆进⼊印度洋到达印度环球航⾏ 4、影响:世界开始连成⼀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和发展;开辟了欧洲⼈殖民扩张活动的道路;造成了亚⾮拉国家和地区的殖民灾祸。

5、⽐较哥伦布等⼈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提⽰学⽣从规模、⽬的、性质、影响等⽅⾯分析⽐较) 航海家规模⽬的性质影响 郑和船多 ⼈多宣扬国威加强联系友好交往义举促进国家友好和经济⽂化交流 哥伦布等船少 ⼈少开拓市场掠夺财富殖民扩张活动世界开始连成⼀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和发展;造成殖民灾祸。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一战前)1.后起的资本做主义国家(美、德、日)要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2.欧洲列强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与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

3.欧洲列强形成敌对的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1)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以德国为核心;三国协约由俄国、法国、英国组成,以英国为核心(2)性质: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

(3)影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1918年11月)第二课辛亥革命一、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1.列强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经济上也加强对中国的掠夺。

铁路成为投资最大的经济领域。

2.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3.革命知识分子以上海和东京为中心,出版大量报刊,积极宣传革命。

如邹容的《革命军》4.各地创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的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拓展解读三名主义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与中华名的创建)三、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1)政治上: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改组内阁,委任亲信;削弱革命派力量;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2)军事上:镇压革命党人,加强北洋军队力量。

(3)对外关系上: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2.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底,袁世凯接受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年号为洪宪。

各阶层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

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郁郁而死。

3.北洋军阀分裂混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混乱局面。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1)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浙江省中学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梳理整合

浙江省中学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梳理整合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梳理整合《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过程1、创建中国兴中会时间:口号:性质:2、创建中国同盟会时间:性质:革命纲领:指导思想: 机关刊物:3、领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间: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关系:4、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1912、1、1 地点:职务: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宪法性质)二、辛亥革命成果1、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2、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三、辛亥革命意义:1、性质:2、失败原因:3、经验教训:四、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换算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 时间、事件:指导思想: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 A.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 B.1926年,北伐战争,基本消灭北洋军阀3、北伐的三个对象:4、北伐中共产党的成就:5、孙中山的历史功绩:P43《练习精编》《工农武装割据》1、一次果决的起义——南昌起义(时间、地点、人物、意义)2、一次及时的会议——八七会议(目的、时间、地点、内容)3、一次知错就改的起义——秋收起义(时间、地点、领导人、概况)4、一个到多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最大的、共性特点)5、一次相见恨晚的会师——井冈山会师(时间、地点、领导人、概况)6、一个革命新思想——工农武装割据(内容、启示)《红军长征》1、长征的原因2、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10——1936、103、遵义会议时间、内容、意义4、长征的进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陕北和甘肃5、红军长征两次会师时间地点:1935.10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10 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综合探究二《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1、西方近代化历程: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制度方面(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器物层面(两次工业革命)2、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器物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3、中国特色革命道路:4、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1、日本开始侵华A、九一八事变(时间、地点、影响) B 、一二八事变(时间、地点) C 、华北事变(1935)2、中共抗日之举:A、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领导了“一二·九”运动(时间、口号)C、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意义)3、国民党反应A、蒋介石不抵抗B、十九路军坚决抵抗C、西安事变时间、地点、人物4、人民群众抗日之举A、一二九学生运动B东北抗日义勇军C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时间、地点、影响)八一三事变(时间、地点、影响、迁都)2、日军所犯滔天罪行:A、南京大屠杀(时间) B、细菌战、毒气战C、轰炸后方城市D、潘家峪惨案F、对抗日根据的进行“大扫荡”。

人教版历史社会九年级上册全册中考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整理

人教版历史社会九年级上册全册中考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整理

人教版历史社会九年级上册全册中考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整理九年级(上)第2课157.汉谟拉比法典背景:公元前 18 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目的: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巩固中央集权。

地位: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影响(意义):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说明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第3课 158.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 5 世纪后半期,希腊—雅典)内容:①(政治方面)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他们在行政和司法机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文化方面)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b5E2RGbCAP 影响: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西方文明之源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评价:伯利克里改革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启示: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4课159.日本大化改新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背景:六七世纪时,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

时间、天皇:7 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

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p1EanqFDPw 影响(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评价: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一场改革。

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发展。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知识梳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知识梳理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一、各国争夺殖民地1.原因根本原因2. 列强扩张的表现A.美、日B.德国(最强烈)(1)原因(2)表现C.法国3.结果二、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1.原因(目的):2.表现:3.特点: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 形成2.根本原因2 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二、战争的焦点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桶”是指引燃“火药桶”的“火星”是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概况1.导火线2.战争的爆发时间战争的爆发标志3.作战的双方4.战争的扩大5.主要战场6.三条战线7.主要战役8.战争结果9.加速战争结束的因素:四、战争性质五、战争的影响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科技的关系1.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运用科学技术2.一战的特点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一、巴黎和会1.背景(目的)2.概况(1)时间、地点(2)参加国(3)操纵国(三大巨头)(4)参会国的地位(5)列强各国的打算(6)会议焦点(7)会议重点3.凡尔赛和约(1)时间(2)主要内容(3)评价二、凡尔赛体系1.形成2.影响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一、列强对中国的控制1.政治上2.经济上在华投资最大的经济领域方式目的二、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1.收回铁路权的表现2.成长因素3.代表人物三、知识分子的成长与革命思想的宣传1.传播中心2.代表人物及作品四、孙中山和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革命的先行者(1)人物(2)原因五、清政府的改革就和努力1.同盟会(1)宣传革命的理论与主张(2)发动武装起义(时间、名称)2.清政府(1)新政和立宪(2)实质、弊端: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一、保路运动1.背景:2.概况:3.影响二、武昌起义1.直接原因:2.时间:3.经过:4.影响:提醒:1911年是中国农历的辛亥年,所以,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从地理位置看:从经济发展看:从革命基础看:三、中华民国的创建1.准备:2.成立:3.统治措施:四、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1.背景:(1)南北议和:(2)清帝退位2.窃取革命果实:五、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意义1.性质:2.意义: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一、袁世凯的专制统治1.袁世凯独揽大权的措施说一说总统权力及地位发生的变化,与君主专制统治进行比较,有什么区别?2.袁世凯称帝(1)时间(2)结果(失败)(3)原因二、北洋军阀的混战1.北洋军阀的分裂2.影响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一. 生活中的变化1.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二.头脑中的变化 1.精神生活的变化2.民主思想观念的变化从“驱除鞑辱”到“五族共和”一、感受“多元一体” 1. 中华民族的组成1. 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2. 民族意识的觉醒3. 20世纪初列强的侵略扩张4. 振兴中华三、走向“五族共和” 1. 含义2. 原因3. 形成4. 影响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一、爆发背景1.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状况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二月革命)1)口号2)时间3)结果3.列宁和布尔什维克(1)列宁的革命活动:(2)代表人民利益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日益扩大,掌握了彼得格勒等很多地区的苏维埃领导权。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必备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必备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必备知识点廖延军1.雅尔塔会议召开的时间,参加的国家及领导人,重要的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时间:1945 年2 月。

国家及领导人;苏联[斯大林]美国[罗斯福—杜鲁门]英国[丘吉尔]内容:A)商讨有关部门战后的重大问题;B)商讨建立联合国;C)签订了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D)商讨了欧洲战事结束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等意义: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北约和华约建立的时间,性质,影响各是什么?时间:北约——1949 年。

华约——1955 年性质:军事政治集团。

影响: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3.没有参加北约和华约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有哪些?北约:“两瑞两兰”华约:“南奥”4.“冷战”的时间,标志,事件及影响是什么?时间:开始的时间——1946年“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1947 年的“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结束的时间一一佃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两极格局的解体。

事件:“柏林墙”事件;核军备竞赛[美苏争霸];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争霸];越南战争。

影响;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根源。

5.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冷战”6.美国为什么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冷战”?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意图称霸世界,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是其称霸的主要障碍。

7.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战争是什么?20 世纪60 年代开始的侵越战争8.战后,具有世界意义的变化有哪些?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其他:各国对现代化的追求。

9.最先走上民族解放运动的是哪个大洲?主要有哪些国家?亚洲越南北部;朝鲜;中国;印度[最大的殖民地] 10.“非洲独立年”是哪一年?为什么是独立年?1960 年.因为那一年有17 个非洲国家获得了独立。

11.殖民时代终结的标志是什么?1990 年纳米比亚的独立。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一、两极(二战后世界格局)1、背景:《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2、形成标志:两大敌对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与华约)的形成3、结果:形成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局面,最终演变成为美苏争霸。

二、冷战(美苏争霸)1、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末2、含义: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象)采取了除军事进攻以外(手段)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目的)。

3、开始: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序幕)、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4、表现:美苏军备竞赛、柏林墙的筑成、古巴导弹危机5、影响:威胁世界和平,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一、巩固:1、背景:内忧外患(国民党残余势力与国际反华势力)2、措施:①军事:抗美援朝(1950—1953)、和平解放西藏(1950)——中国大陆实现统一②政治:肃清反革命、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府③经济:土地改革(1950—1952)——农民获得了真正解放,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二、发展:1、三大改造(1950—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一五计划(1953—1957)——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三、失误:1、经济:“大跃进”(1958—1960)与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2、政治:文化大革命(1966—1976)四、骄傲:1、时代楷模:雷锋、焦裕禄、李四光、王进喜、邓稼先等2、“两弹一星”:导弹、核弹、人造地球卫星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的标志1、时间:19782、内容:①恢复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核心内容)③邓小平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3、意义: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我国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九年级上册历史社会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历史社会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历史社会知识点一、古代文明与历史起源人类历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约6000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在这个阶段,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古代文化和社会制度,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早期人类社会的起源:早期人类社会是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部落制度逐渐形成。

2. 农业革命的影响:农业革命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的飞跃。

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和驯化动物,这使得生产和社会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 古代文明的兴起:在农业革命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古代文明,如苏美尔、古埃及、古印度河谷等文明。

这些文明的出现带动了城市的产生和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发展。

二、古代帝国与文明的传播古代帝国的出现和文明的传播,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将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纳入一个整体。

1. 古代中华文明:中国古代中华文明以华夏族为基础,源远流长。

从夏朝、商朝到周朝,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时期。

2. 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对政治、哲学、科学和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古罗马文明:古罗马文明是古代欧洲最重要的文明之一。

罗马帝国的扩张和行政、法律制度的建设,对欧洲乃至世界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中世纪是一个封建社会盛行的时期,封建制度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并对后来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封建制度以封建主和农民之间的土地关系为核心,形成了世袭制、宗法制、农奴制等制度。

2. 封建制度的衰落:封建制度在中世纪晚期逐渐走向衰落。

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封建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四、近代社会的兴起近代社会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1. 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发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

机器的使用取代了人力,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 科技进步的作用: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初中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历史学科是基础性的人文学科,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建立都城:阳城1.夏朝的建立和传承传承启继父位2.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夏朝的兴衰:3国家机构的组建和实质:夏朝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梯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4夏朝的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特点: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经历了四百多年最后一个国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殷朝建立1.汤灭夏建商:约公元前1600年2.盘庚迁殷:约公元前1300年3.商纣的残暴统治和武王伐纣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3、周文王死后,儿子武王继位,决心伐纣灭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1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1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1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16、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16、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17、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18、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19、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P38—3920、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P412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P412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23、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P4324、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P4325、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P4326、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27、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P46—P4728、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P47—P49:秦、西汉、东汉1、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秦朝疆域图》P602、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3、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4、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P595、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在陈建立了政权P636、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P647、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P678、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9、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68—6910、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P6911、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治理黄河P7312、汉朝时用耧车播种,纺织业中也有了提花机P7313、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P7414、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P7715、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P78—7916、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P7917、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P8318、东汉班超经营西域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者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P84—8519、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P8320、我国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开始于西汉,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P8721、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P8822、东汉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P8823、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编写了医疗体操“五禽戏”P8924、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尊老子为教主P92—9125、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写了《论衡》一书P9326、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编写了《史记》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P9427、秦陵兵马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P95。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三篇】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三篇】

【导语】下⾯是⽆忧考为您整理的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三篇】,仅供⼤家查阅。

【第⼀单元】 ⼀、⽂艺复兴运动(“对⼈的发现”)——性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1.时间:14—17世纪;开始于意⼤利。

2.核⼼思想:⼈⽂主义(⽂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主义精神。

⼈⽂主义特点:以⼈性发对神性,以⼈权发对神权,以⾃由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

⼈⽂主义精神内涵: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由,强调和发挥⼈的作⽤与价值。

)3.实质:不是复古⽽是创新,是资产阶级⽂化的兴起(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4.主要代表⼈物及作品: (1)但丁(意):⽂艺复兴的先驱。

是中世纪的最后⼀位诗⼈,同时⼜是新时代的最初⼀位诗⼈。

代表作《神曲》: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2)达•芬奇(意):是世界历罕见的、多才多艺的⽂化巨⼈。

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3)莎⼠⽐亚(英):⽂学巨匠。

“四⼤悲剧”:《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

5.影响:(1)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解放了⼈们的思想;(2)强调和发挥⼈的作⽤与价值;(3)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发现”;欧洲⼈的海外探险):标志着世界开始连成⼀个整体。

1.时间:15—17世纪。

最早殖民探险的国家是:西班⽛、葡萄⽛。

2.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根本动机:获取黄⾦追求财富。

3.主要航海家:(1)哥伦布:发现美洲新⼤陆(地理⼤发现)。

1492年从西班⽛(欧洲)出发,横渡⼤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加勒⽐海的西印度群岛)。

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认为到达的是印度)。

(2)迪亚⼠:到达⾮洲最南端的好望⾓。

(3)达•伽马:到达印度。

(4)麦哲伦:完成⾸次环球航⾏。

经过的⼤洋依次是:⼤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4.影响:(1)使世界开始连为⼀个整体。

(2)使欧洲资本主义触⾓伸向世界各地。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知识点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知识点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知识点一、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1.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时期,人类通过石器工具获取食物,居住在山洞或简陋的棚屋中。

2.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明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开端,人类学会种植农作物,提高生产力,逐渐形成定居生活。

3. 河流流域的文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商代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古代文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二、古代帝国和诸侯国的兴衰1. 古代帝国的特点与代表古代帝国以中央集权为特点,统一的政权控制着广大的领土和人民,如埃及的法老王朝、中国的秦朝。

2. 诸侯国的特点与代表诸侯国是指在一个中央政权统治下,各地大臣掌握一定的权力,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3. 帝国的兴衰与诸侯国的角色帝国的兴衰与领导者的能力、外部环境等因素有关,而诸侯国的存在常常是帝国衰落的表现。

三、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交流1. 文化的扩散和交流借助于贸易、迁徙等途径,文化在不同地区之间得以传播和交流,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 宗教的传播与信仰宗教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四、古代国家的建立与延续1. 相对孤立的古代国家古代国家往往相对孤立,地形、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了各国的独立性,如古埃及、古中国等。

2. 帝国的建立和延续在古代,强大的帝国通过征服和统一周边的诸侯国而建立,帝国的延续需要合理的政治、经济管理。

五、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1. 农业经济的兴衰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例如农耕工具的改进。

2. 商业经济的崛起商业经济在古代逐渐崛起,采用货币交换、市场交易等方式进行经济活动,如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

3. 工业经济的兴起工业经济在近现代逐渐兴起,机械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总结: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的知识点内容涵盖了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古代帝国和诸侯国的兴衰、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古代国家的建立与延续,以及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一、伯利克里改革(九上P14)
1、时间: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
2、改革者:伯利克里
3、主要内容:扩大公民的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
4、作用:使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顶峰。

二、日本"大化改新"(九上P24-25)
1、时间:7世纪中期
2、改革者:孝德天皇
3、主要内容:
①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以才选官
②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影响:它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

三、文艺复兴(九上P58-59-60)
1、时间:14世纪-17世纪上半叶
2、最先兴起的国家:意大利
3、中心思潮:人文主义
4、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
5、早期代表:
代表人物国别主要作品及其成就
但丁意大利创作长诗《神曲》,率先批评教会
达o芬奇意大利创作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莎士比亚英国创作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6、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
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四、新航路的开辟(九上P61-62)
1、主要原因:欧洲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和扩大;西欧国家对东方财
富的强烈渴望;奥斯曼帝国对东亚商路的控制。

2、客观条件:指南针的应用;地圆学说的深入人心;航海技术的发展。

3、开辟的过程
航海家哥伦布迪亚士达o伽马麦哲伦
开辟新航路发现美洲新大陆进入印度洋到达印度环球航行
4、影响: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动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
辟了欧洲人殖民扩张活动的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殖民灾祸。

5、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提示
学生从规模、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分析比较)
航海家规模目的性质影响
郑和船多
人多宣扬国威增强联系友好交往义举促动国家友好和经济文化交
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