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前_不一样的感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幼儿园学前_大班(下)社会《挑战一分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班社会:《挑战一分钟》一、活动目标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知道时间的价值,初步确立时间概念。
2.大胆的表现、表达自己在一分钟活动和游戏中的体验和感受。
3.懂得珍惜时间,知道做事情要抓紧时间、要专注,对小学生生活有好奇和向往。
二、活动重难点1.活动重点:通过各种操作、游戏活动感知体验一分钟有多长,初步把握一分钟的概念。
2.活动难点:知道抓紧时间,做事情要专注。
懂得珍惜时间,初步理解合理利用时间。
三、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幼儿课前学习活动(1)一日生活作息中渗透时间概念,认识了时钟,知道一分钟有60秒;(2)活动前完成了调查:“一分钟可以做什么”,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查找资料。
拓展了解一分钟能做的事情,并能够用绘画的形式表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2.物质准备(1)多媒体课件:《挑战一分钟》PPT、故事视频、故事中淘淘晚起床导致迟到的系列图示;调查表、记录表等。
(2)幼儿操作材料4组:串珠和绳子,豆子和筷子;积木、卡片。
物质材料是实现目标的载体,幼儿是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提供这些材料就是为了给每个孩子都能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进行自主活动创造条件。
四、活动过程(一)游戏导入,引导幼儿对“一分钟”的不同感受,初步感知一分钟。
1.游戏“金鸡独立”要求:看谁在规定的时间,能够坚持到底。
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游戏后比较累,感觉时间长。
2.观看“一分钟动画”引发幼儿谈论与刚才游戏的不同。
小结:一分钟有60秒,他的时间长度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做的事情不同而感觉不同。
当人们做自己喜欢的、容易的事情时感觉一分钟很短,反之,当人们做自己不喜欢的、有难度的事情时感觉一分钟很长。
(二)分享“一分钟能做什么”小调查,在讨论中感受一分钟能做的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引导幼儿交流分享“一分钟能做什么”调查表,幼儿能够大胆、完整的表述自己的调查发现。
小结:一分钟很神奇,只要有效利用时间,每天都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三)“挑战一分钟”游戏,体验时间的价值与自己的努力有关,懂得珍惜时间。
2024年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不一样的感觉》

2024年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不一样的感觉》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不同器官对感觉的负责区域。
2.让幼儿掌握通过感官器官获得信息的方式。
3.让幼儿认识不同感觉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展示各种感官器官的图片和相关动画。
2.触摸盲盒:装有不同质地的物品,让幼儿通过触摸猜测物体。
3.眼罩和耳塞:用于模拟失去某种感觉的情境。
4.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洗发水、香皂、香料等。
5.讲课提纲和教案素材准备。
6.背景音乐:适合讲解的音乐。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不同的感觉器官1.介绍五种感觉器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
2.通过实例讲解每种感觉器官分别对应的感觉。
3.展示器官结构和功能解析的图片和动画。
第二课时:感觉的作用1.讲解不同感觉对人类生活的作用。
2.通过小组讨论,让幼儿探讨各种感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分组演示感觉障碍对生活的影响。
第三课时:感觉的差异1.引导幼儿思考不同人的感觉有何不同。
2.利用触摸盲盒游戏,让幼儿模拟失去某种感觉的情境。
3.讨论家庭成员间感觉的差异和怎样尊重他人的感觉。
第四课时:保护感觉器官1.引导幼儿认识不良生活习惯对感官器官的危害。
2.演示正确使用感官器官的方式,如正确洗头发、注意保护耳朵等。
3.通过互动游戏,巩固保护感官器官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实例说明。
2.小组讨论,促进互动。
3.观看图片和动画,激发兴趣。
4.游戏互动,生动形象。
五、评估方式1.观察幼儿在游戏和讨论中的表现。
2.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关键内容的掌握情况。
3.复习时适当提问,评估幼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1.分析教案完成情况,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2.总结教学过程中幼儿的表现和反馈。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幼儿将会更加深入了解人类感觉器官的作用和重要性,培养他们对感官的敏感性和保护意识,促进他们的综合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2024年幼儿园小班语言优秀教案《不一样的感觉》

2024年幼儿园小班语言优秀教案《不一样的感觉》一、教学目标•认识和理解描述感觉的词语。
•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认识描述感觉的词语。
•听懂并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感受。
•区分不同的感受并用合适的词语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教材:《不一样的感觉》故事书。
•幼儿园教具:感受卡片、表情卡片等。
•录音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播放音乐,让幼儿感受不同的音乐带来的感觉,引出“感觉”这个概念。
2. 导入新知识老师向幼儿介绍不同的感觉词语,如“开心”、“难过”、“紧张”等,并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让幼儿感受这些感觉。
3. 学习故事《不一样的感觉》教师讲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认识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感受,帮助幼儿理解和表达这些感受。
4. 分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并展示不同感受的卡片,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5. 扩展活动通过唱歌、游戏等形式,让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6. 总结老师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再次强化感受的词语,让幼儿记忆深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幼儿的感受和表达能力,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游戏等活动,为幼儿打开语言表达的窗口,让他们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需要继续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够积极参与并取得进步。
以上就是《不一样的感觉》教案的设计,希望能够为幼儿园小班的语言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的语言发展努力!。
探索身体感受幼儿认识不同身体感觉的课程教案

探索身体感受幼儿认识不同身体感觉的课程教案一、课程背景说明身体感受是幼儿认识自身和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感受身体不同的感觉,幼儿能够进一步认知自身,探索周围环境,并提高感知能力和触觉发展。
因此,设计一堂能够探索身体感受,帮助幼儿认识不同身体感觉的课程,对于幼儿的身体感知和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认识不同的身体感觉,如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味觉等;2. 提升幼儿的感知能力和触觉发展;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4.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5.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幼儿感知用品:丝绸巾、海绵球、蜡烛、颜色纸等;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箱等;3. 教具/玩具:触觉球、味道辨识卡、气味瓶、音乐等。
四、教学步骤及内容实施本教学课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开启课程 (介绍身体感受的重要性)1. 创设情境:幼儿坐成圆圈,教师向所有学生问候并介绍“身体感受”这个主题,激发幼儿们的兴趣。
2. 引导问题:与幼儿们一起探讨以下问题:- 你们认识自己的身体感受吗?- 你们知道身体感受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吗?第二步:认识不同的身体感觉1. 触觉感受:- 展示触觉球,提醒幼儿先用手摸摸触觉球是什么感觉。
- 让幼儿将触觉球传递给他们旁边的朋友,同时请他们用一两个词来形容触觉球的感受。
2. 听觉感受:- 演示音乐的力量:播放优美的音乐,引导幼儿们闭上眼睛,用耳朵仔细聆听,让他们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
- 让幼儿自由发挥,用身体模仿音乐的节奏。
3. 视觉感受:- 准备一些颜色纸,让幼儿观察颜色纸上所呈现出的不同颜色,并尝试形容这些颜色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感受。
- 使用投影仪播放一些美丽的自然风景短片或图片,让幼儿欣赏和感受视觉上的美好。
4. 嗅觉和味觉感受:- 制作气味瓶:在几个瓶子里滴入不同的香水或食物调料,并封好瓶盖。
让幼儿们来闻闻瓶子里的气味,并说出他们对这些气味的感受。
年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不一样的感觉》

年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不一样的感觉》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感觉及其来源•帮助学生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描述事物的能力教学内容:1.认识不同的感觉:–触觉:比如柔软、粗糙、湿润等–味觉:比如酸、甜、苦、咸等–视觉:比如明亮、暗淡、五彩缤纷等–听觉:比如大声、小声、嘈杂、安静等2.感受不同的感觉:–提供一系列的实物让学生触摸、品尝、观察和倾听,让他们亲身感受不同的感觉3.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感觉:–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或句子来描述他们所感受到的不同感觉,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4.互动活动:–分组进行听觉、触觉、视觉、味觉游戏,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感受,增强学习氛围教学准备:•触摸:羽毛、面纸、绒毛玩具、砂纸等•味觉:柠檬、糖、苦瓜等•视觉:色彩鲜艳的玩具、卡片等•听觉:音乐、闹钟、口哨声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游戏或故事导入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2.认知不同感觉(15分钟):–介绍不同的感觉及其来源,让学生通过示例理解3.感受不同感觉(20分钟):–让学生分组体验不同感觉,并分享自己的感受4.用语言表达感觉(15分钟):–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词语表达感受,鼓励他们主动描述5.互动活动(20分钟):–分组进行感觉游戏,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巩固所学内容6.总结(5分钟):–回顾本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肯定扩展活动:•让学生用画或手工制作作品表达感觉•请家长参与感受不同感觉的互动游戏•到户外进行感官体验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不同感觉的来源结语:通过这堂课,希望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了解不同的感觉,提升他们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欢乐中学习,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用心感知周围的世界,带着好奇与探索,不断成长和进步。
感官体验学前班教案

感官体验学前班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感官体验,培养学前班儿童的感知、观察能力,提升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同时,通过亲身体验,帮助儿童发展细腻的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
二、教学内容1. 触觉体验:- 通过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绒毛、金属、木头等,让学生感受材质的不同特点。
- 利用手指触摸盲盒,让学生通过触感猜测盒内的物品是什么。
2. 听觉体验:- 播放不同自然声音,如鸟鸣、海浪声等,让学生辨认声音来源。
- 进行音乐游戏,让学生通过听音乐的旋律,跟随节奏进行动作。
3. 嗅觉体验:- 提供不同的气味盒子,如花香、果香等,让学生闻出不同的气味并描述。
- 味道辨认游戏,让学生尝试不同的食物,并说出它们的味道。
4. 味觉体验:- 进行水果品尝活动,让学生品尝各种水果的味道,并描述其口感。
- 利用调料进行味觉辨认游戏,让学生尝试识别不同调料的味道。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 创设情境:在教室内设置不同的感官体验区域,如触摸区、听觉区、嗅觉区和味觉区。
提前准备好相应的教具和材料,并展示给学生。
2. 引导体验:- 针对每个感官,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体验活动。
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察结果。
- 引导学生进行感官比较,让他们发现材质、声音、气味和味道的不同之处。
3. 感受和总结:- 帮助学生总结各类感官体验的特点和重要性。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4. 拓展活动:- 呼吸练习:教导学生通过鼻子深呼吸,感受空气的气味和走入大自然的感觉。
- 室外观察: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自然景物,帮助他们发现不同的声音、气味和触感。
四、教学资源1. 触觉体验区域:绒毛、金属片、木块等。
2. 听觉体验区域:音乐、自然声音录音。
3. 嗅觉体验区域:气味盒子、香水等。
4. 味觉体验区域:各种水果、调料等。
5. 其他辅助工具:盲盒、眼罩等。
五、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在体验过程中的互动和积极性。
学前幼儿园_小班上学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活动名称:小脚的朋友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袜子、鞋子能保护自己的脚。
2.了解小脚的特征,学习穿脱鞋袜。
活动重、难点:重点:理解故事内容,知道鞋子和袜子能保护自己的小脚。
难点:掌握穿脱鞋袜的方法。
活动准备:1.海绵垫子24块、草地、沙子、鹅卵石铺成的小路。
2.歌曲《去郊游》。
3.故事PPT。
活动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 播放PPT 1,看图片,讲述故事名称。
师:方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
瞧,它来了!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小脚丫丫的故事——《小脚的朋友》2.讨论:猜猜看,小脚的朋友会是谁?二、理解故事,了解小脚的特征,学习穿脱鞋袜。
1.播放PPT 2,讲述故事“小脚丫丫觉得觉得鞋子和袜子总是把自己裹得紧紧的,太不舒服了,就不想要这两个朋友了。
”师:你觉得溜出去的小脚丫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是的。
小脚丫丫一定会有一次难忘的旅行,我们也一起来尝试一下吧?2.学脱鞋袜。
师:脱下小鞋子,摆好小鞋子。
教师提醒幼儿:两只鞋子是好朋友,亲亲热热在一起。
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鞋子是什么样子的?小结:每个人的鞋子都一样,有舒服的运动鞋,轻便的旅游鞋,还有帅气的小皮鞋,舒服的小布鞋。
师:每个人的小袜子也不一样,说说看,你的袜子什么颜色?上面有些什么?小结:颜色相同,图案相同,大小一样的袜子是一双,一对好朋友。
师:学习脱袜子:缩起小脖子(脱袜筒至脚心),拉长小鼻子(拉出袜头),弯弯小身子(对折),住进小房子(放进鞋子)。
3.教师边演示边说儿歌,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自己脱鞋子,脱袜子,并把它们“藏起来”。
4.光脚走路。
(1)播放PPT 3,讲述故事。
小脚丫丫经历了与众不同的“旅行”,让它想起了它的好朋友,我们也一起来旅行吧!(2)体验小脚踩在沙子路——草地——石子路的感觉。
师:刚才我们经过了哪些地方还记得吗?谁来说说看,踩在沙子路上是什么感觉?你在哪里玩过沙子?(3)幼儿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给予鼓励。
师:踩在石头路上的感觉跟踩在沙子路上的感觉是一样吗?谁来分享一下?小结:石头路还有一个很好的作用是按摩。
小班教案小班科学:不一样的感觉

小班科学教案:不一样的感觉教学背景幼儿园小班的科学教育,是培养孩子探究和实践能力、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重要环节。
幼儿园小班的学生年龄一般在3-4 岁之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生理机能都在发展阶段,需要通过感官体验的方式,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这是幼儿活动教育的重要特点。
教学目标1.帮助幼儿认识身体,提高身体部位的认知水平;2.增强幼儿对身体感觉的认知,感受身体的不同感觉;3.增强幼儿的创造力和探究欲望;4.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1.手指彩泥(多彩)2.软硬麻球3.粘土、泡沫板4.鞋盒、盖子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老师通过唱歌、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们放松自己,并引起他们的兴趣。
2.老师可以询问孩子,让他们回忆一下昨天或者上午做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引导他们谈谈自己的感觉。
以此来建立学生的认知与兴趣。
实验操作(40分钟)1.创造感受体验区:老师准备一些不同的感受体验,如手指彩泥(多彩)、软硬麻球、粘土、泡沫板等,让学生感受一下;2.身体部位中的手:老师向学生展示详情介绍手的五个部位——手掌、拇指、食指、中指和小指。
通过拿手指捏彩泥、抓麻球等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和强化手的每个部位。
3.轻重盒子:老师拿出鞋盒和盖子,放上不同重量的盒子。
让幼儿比较一下打开盒子和盖子的不同感觉。
总结(10分钟)1.让幼儿们总结今天的活动,回忆刚才所做的实验体验,引导幼儿对感受进行表达和归纳;2.让幼儿分享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发现的一些规律和趣味;3.让幼儿探究如何组合这些材料材料,进行创造性实验,鼓励幼儿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非常喜欢手指彩泥(多彩)和软硬麻球的体验,他们可以任意捏、滚、揉等,增强了他们对手的认知和手指协调能力。
在轻重盒子的实验中,教师通过体验揭示了不同物体的重量的不同感觉,孩子们通过关注感受到的变化并表达出他们的感觉,增加了他们探寻并理解世界的兴趣。
幼儿园小班语言优秀教案《不一样的感觉》

幼儿园小班语言优秀教案《不一样的感觉》教学目标:1.能够感性认识不同的感觉,了解感觉的基本概念和种类;2.通过对不同感觉的体验和相关活动,激发幼儿对感觉的兴趣,培养幼儿愉悦的感觉体验;3.启发幼儿表达自己的感觉,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小玩具动物、触感织物、音乐器材、食物等多种材料;2.幼儿园电子屏幕;3.教学用具:物品摆放图、图片卡片、PPT等。
教学流程:一、热身(15分钟)1.利用多媒体学习资源,播放《小熊寻觅》等相关故事短片,引导幼儿了解不同感觉的表现形式,激发幼儿对感觉的好奇心和兴趣。
2.老师以口语和手势效仿各种情感表达,并适当邀请幼儿举手表达自己对于感官体验的认识,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进来。
二、发展(30分钟)1.示例:老师介绍多种材料,如乐器、织物、水果等,要求幼儿通过触摸、品尝、听声等感官体验方式,了解对应的感觉类别,例如触感柔软的绸缎是平滑柔软的或者尖锐刺痛的声音是疼痛的等。
2.感官游戏:老师邀请幼儿一起进行感觉游戏,比如盲人摸象、认识不同材质摆在摸摸盒中让幼儿摸辨等互动环节。
3.口语表达练习:老师让幼儿分组,让幼儿回忆并描述自己有过的情感体验,同时老师辅助孩子表达,如脸红、心跳、恐惧等情绪,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总结(15分钟)1.老师引领孩子们对感觉游戏和口语练习展开回顾,逐一展示场景和体验,让幼儿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2.通过教学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感觉、有什么种类,建立感觉体验的概念体系。
3.告诉幼儿,在感官体验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是很重要的,能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和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进而培养幼儿的自信和独立意识。
幼儿园主题教案:不一样的我”主题活动反思

幼儿园主题教案:不一样的我”主题活动反思教案主题:不一样的我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孩子们理解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
2. 提高孩子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喜好、特长和性格特点。
3. 培养孩子们尊重他人差异,接纳和欣赏他人的不同。
二、教学内容:1. 自我介绍活动:让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喜欢的颜色、食物、玩具等。
2. 特长展示环节:鼓励孩子们展示自己的特长,如画画、唱歌、跳舞等。
3. 讨论分享:引导孩子们讨论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之处,以及这些不同带来的价值。
三、教学准备:1. 准备自我介绍的模板和道具,如姓名卡、图片等。
2. 提前通知孩子们准备自己的特长展示。
3. 准备一些关于接纳和尊重他人差异的故事或者动画片。
四、教学过程:1. 开始时,教师引导孩子们进行自我介绍,让他们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信息和喜好。
2. 接下来,进行特长展示环节,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特长,并鼓励他们欣赏和赞扬他人的表演。
3. 然后,通过故事或动画片引出接纳和尊重他人差异的主题,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和分享。
4. 最后,进行总结,强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欣赏和尊重他人的不同。
五、教学延伸:在活动结束后,可以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让孩子们回家后和父母一起探讨自己的独特之处和家人的不同之处,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不一样的我”的理解。
六、教学总结:本次“不一样的我”主题活动,旨在帮助孩子们认识和接受自己的独特性,同时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不同。
通过自我介绍、特长展示和讨论分享等活动,孩子们不仅提升了自我认知能力,也学会了接纳和尊重他人。
七、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互动情况,以及他们的家庭作业反馈,可以评估他们对“不一样的我”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
幼儿园学前_活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班艺术:小小按摩师【活动目标】1.感受乐曲轻松、愉快的情绪,创造性的用捏、拍、揉、切等按摩动作来表现乐曲。
2.喜欢与同伴进行韵律活动,体验合作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教师教学资源《大独裁者》(视频)、《动物狂欢节(终曲)》(音频)、图谱、幼儿前期经验(修面)【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欣赏卓别林扮演的《大独裁者》中修面情景的视频,激发兴趣、感受视频中音乐与动作的匹配。
1.师:感受视频中动作和音乐的关系?理发师除了刮胡子和修面还有什么本领?2.小结:动作随着音乐旋律的快慢而变化。
二、整体感知音乐,引导幼儿尝试探索各种按摩动作。
1.一起欣赏《动物狂欢节(终曲)》,整体感知音乐。
2.在完整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尝试跟随音乐探索各种按摩动作,启发幼儿做出捏、拍、揉、切等按摩动作(教师补充:按、甩、揪等动作)。
2.教师随音乐表演按摩师的按摩情景。
3.引导幼儿说出按摩的动作顺序(从上到下:头、脸、肩、胳膊、背、腿)三、分段欣赏音乐,初步感受动作与音乐的匹配。
1.幼儿根据音乐分段创编动作,完成图谱制作。
(1)让幼儿自由创编(头和脸、肩和胳膊、背和腿)的按摩动作,现场制作图谱。
(2)幼儿根据音乐完整表演按摩师场景。
(小手慢慢揉一揉、轻轻拍一拍;加速甩一甩、快快切一切;慢慢锤一锤、轻轻捏一捏。
)(3)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完整的律动表演,体验小小按摩师的乐趣。
四、在音乐游戏中体验表演的乐趣。
1.教师和幼儿一同进行音乐游戏,共同分享表演带来的乐趣。
2.游戏规则:在音乐游戏认真听口令用“交换角色”“交换顾客”变换位置等不同形式,体验合作表演。
五、活动延伸在生活中,用按摩的方式向关心、爱护自己的人表示感谢。
学情分析大班幼儿对音乐律动有一定的兴趣,舞蹈表现欲望较强,但对动作与音乐相匹配有着欠缺,《纲要》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于是,我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抓住教育契机,因此我设计了《小小按摩师》音乐律动活动来进一加强孩子动作与音乐的融合性。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不一样的感觉》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不一样的感觉》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认识不同的感觉及其来源;2.帮助幼儿了解身体感觉如何传达信息;3.让幼儿学会区分不同感觉,提高感官敏锐度;4.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感觉分类及其来源:五种基本感官、内部感觉、外部感觉;2.感觉如何传达信息:神经系统、皮肤和肌肉;3.感觉时的身体变化:肌肉张力、心跳等。
三、教学准备1.图片、图表等教具;2.视频及声音资源;3.写有动作、游戏内容的小卡片。
四、教学过程1. 感觉分类及其来源(1)引入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很多不同的感觉,比如看到妈妈回家会感到高兴,触碰到热的东西会感到疼痛,闻到好吃的食物会感到香味,这些都是不一样的感觉。
请问大家你们知道还有哪些不同的感觉呢?(2)讲解根据这些不同的感觉,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三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和五种基本感官。
•外部感觉:收到内外环境的刺激,如看、摸、嗅、味、听等。
•内部感觉:身体内部产生的感觉,如饥、渴、疲劳等。
•五种基本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画一张表格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3)活动请幼儿分组,自由讨论并列举出各自所经历的情境。
教师帮助幼儿理清其感觉的来源和所属分类,并在白板上进行总结和回顾。
2. 感觉如何传达信息(1)讲解接下来我们会学习感觉是如何传达信息的。
感觉信息在身体中通过以下三个渠道传达:1.神经系统:人体的神经系统起着传递感觉信息的作用,刺激的信息在神经系统中传递到大脑,引起知觉。
2.皮肤: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到痛、温、冷等刺激,并将信息传达给大脑。
3.肌肉:肌肉可以改变身体姿势,也能够感觉到身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大脑。
(2)活动请幼儿模仿以下肌肉动作:手指握紧、头部摇晃、脚尖跳跃等。
可以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觉及肌肉的变化。
3. 感觉时的身体变化(1)讲解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当我们感觉到事物时,身体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不一样的感觉》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不一样的感觉》含反思教案名称:《不一样的感觉》适用年龄:3-4岁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不同感觉的认知能力。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世界。
教学内容:1.不同的感觉(硬、软、冷、热、酸、甜等)2.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的体验教学准备:1.一些具有不同感觉的物品,如玩具、水果(苹果、橙子)、纸张等。
2.幼儿园常用音乐设备和播放器。
3.板书、彩色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对幼儿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索一下不一样的感觉。
你们知道什么是感觉吗?”等待幼儿的回答。
教师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感觉的概念,并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忆和讲述不同的感觉。
2.观察对比(10分钟)教师拿出一些具有不同感觉的物品,如硬的玩具、软的玩具、冷的苹果、热的水、酸的橙子、甜的糖等,让幼儿先用手触摸物品,然后让他们尝试品尝一下。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这些物品的不同感觉,并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边操作,边让幼儿详细地描述他们感受到的感觉,例如:“这个玩具是硬的,摸起来很凉爽”,“这个苹果是冷的,咬一口很清爽”等。
3.合作游戏(15分钟)教师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名幼儿,将每组分配到不同的角落。
教师准备一些盲人眼罩,将其中一名幼儿请上台,给他带上盲人眼罩并告诉他,他是一只小盲鼠,其他组员则负责引导并给出目标地点。
其他幼儿负责引导盲鼠通过触觉、听觉等感觉来找到目标地点。
这样,每名幼儿都有机会体验到被盲鼠引导的感觉,锻炼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聆听音乐(10分钟)教师放上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提醒幼儿闭上眼睛,只用耳朵去聆听,让他们感受不同的声音和旋律带来的感觉。
教师可在旋律结束后,组织一些讨论,让幼儿分享他们从音乐中感受到的感觉。
5.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今天的活动,并带领幼儿一起回忆和分享他们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的感觉。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不一样的感觉》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不一样的感觉》一、教学目标1.帮助幼儿了解人的感官有五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2.帮助幼儿辨认周围的事物,利用感官获取信息。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及探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基本介绍。
2.利用游戏、实验等活动让幼儿感受不同的感觉。
三、预备知识1.幼儿应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简单描述周围的事物。
2.幼儿应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能辨认简单的物品。
四、教学重点1.介绍五种感官及其功能。
2.通过游戏、实验等活动让幼儿感受不同的感觉,增强幼儿的探究兴趣。
五、教学难点1.帮助幼儿区分不同的感觉,例如用软的东西和硬的东西来让幼儿感受其中的差异。
2.让幼儿通过语言描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帮助幼儿形成感性认识。
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受到周围的事物?你们能告诉我有哪些感觉呢?”•学生回答:“看、听、吃、闻、摸。
”•教师问:“非常好,那你们知道这些感觉都有什么作用吗?”2. 学习•教师介绍五种感官,并分别讲解它们的基本功能。
•教师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周围的事物,例如看到椅子就问:“这是什么?用什么感觉看到的?”3. 拓展•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猜测通过某种感觉所感受到的事物。
•示例:教师让学生尝红糖,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什么,让学生感受味觉在感官中的位置。
第二课时1. 导入•教师用色彩鲜艳的食物或水果展示,让学生自由发挥它的颜色,形状和味道,并引导学生描述口感和气味。
2. 学习•教师安排游戏或实验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感觉,例如:让学生用手摸水,用手摸沙子、棉花等。
•学生描述他们感受到的东西。
3. 拓展•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并与班级分享他们的感受。
1.图片、实物展示法。
2.游戏、实验法。
3.自由探究法。
八、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的参与热情和沟通表达能力。
2.对幼儿进行知识回顾,评估幼儿的掌握情况。
学前幼儿园_大班艺术活动:拉拉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班音乐活动《拉拉勾》设计意图及教学依据:歌曲《拉拉勾》讲述了同伴之间和好的故事,潜移默化地教会幼儿遇到矛盾时可以用拉勾的方式解决。
此首歌曲的节奏是2/4,旋律欢快活泼,运用切分音和休止符表现生气与高兴的情绪,歌词富有故事性,是艺术性与教育性有效融合的好作品。
本次活动通过剖析幼儿生活中闹矛盾的事例,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并体验伤心、难过、开心等不同的情感,使幼儿更准确地表达作品,同时也让幼儿懂得好朋友间要互相原谅的道理。
教学实施策略:1.情境表演法,引导幼儿在回忆中享受演唱歌曲的快乐爱模仿是幼儿的特性,在寓教于乐的情境表演中获得新经验是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
首先,通过回忆平时与小朋友交往时的情境,引导幼儿将“闹矛盾时生气、和好后高兴”等情景通过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歌词的理解。
由于演唱歌曲是开展游戏的需要,因此吸引着幼儿在富有趣味性的游戏中乐此不疲地演唱,使传统教唱的音乐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2.探索创造法,在创编动作中激发音乐表现力《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活动中教师采用幼儿迁移个人经验学习歌词——分享、接纳同伴意见——独立、创造性的创编动作的方法,循序渐进的积累和丰富幼儿创编经验,使幼儿获得了更多自主探索、自主表现的机会,不断提升幼儿感受音乐、创编动作的节奏感和美感。
3.角色变化法,在同伴交往中体验游戏的愉悦音乐是自我表达和人际交流的手段。
《指南》中强调:要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活动时依据歌曲生气中的小朋友及和好后的小朋友两种不同角色,设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游戏情境,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使幼儿在交往中充分感受演唱的快乐和满足,在高密度的互动中增加幼儿互相观察、互相欣赏、共同合作的机会。
活动目标:1.感受歌曲生气、伤心、开心等不同的音乐情绪,唱准切分音和休止符,尝试用不同力度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
幼儿园学前_不一样的房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班艺术《不一样的房子》课前学习活动设计生活中总能看到造型各异的房子,房子本身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呈现在孩子面前。
《纲要》中指出,“应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根据大班主题活动“房子大观”,我设计了美术活动《不一样的房子》,以版画这一新鲜的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幼儿大胆创作,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通过欣赏造型各异的房子、感受版画的特点、自主创作版画等环节,层层递进,不仅拓展了幼儿的绘画形式,同时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到创作的乐趣。
一、环境创设:1.欣赏各地地标性建筑物,感受其造型的独特。
2.美工区墙面提供各种版画作品及普通绘画作品引导幼儿讨论对比,了解版画创作的独特。
二、家园共育:《指南》中指出“幼儿只有感知真实事物,并由此积累起感知经验,才有助于幼儿进行艺术表现,从而提高表现的能力”。
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小区的楼房及城市的古今建筑,了解不同建筑的风格。
四、区域活动:美工区:《版画乐》活动经验:1.投放吹塑纸版、铅笔,鼓励幼儿尝试在吹塑纸板上刻画、拓印,探索神奇的版画。
2.体验版画创作的快乐。
建构区:《独特的房子》活动经验:1.能够欣赏图片上房子并尝试搭建自己心中最独特的房子。
2.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合作搭建。
大班美术《不一样的房子》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活动名称:《不一样的房子》活动班级:大班活动领域:艺术活动出处:明天版大班下. 主题四《房子大观》执教人:田方单位: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幼儿园设计意图生活中总能看到造型各异的房子,房子本身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呈现在孩子面前。
《纲要》中指出,“应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根据大班主题活动“房子大观”,我设计了美术活动《不一样的房子》,以版画这一新鲜的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幼儿大胆创作,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通过欣赏造型各异的房子、感受版画的特点、自主创作版画等环节,层层递进,不仅拓展了幼儿的绘画形式,同时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到创作的乐趣。
学前幼儿园_不一样的感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学领域《不一样的感觉》活动目标:1.知道用手触摸是感知物体的一种方法,感知和发现物体软、硬,光滑、粗糙等属性。
2.能用语言表达对不同物体的触觉感受。
3.乐于参与科学活动,喜欢用手尝试不同质感的物体。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教师带领幼儿玩沙、玩石子、玩橡皮泥、家长在家包饺子、做馒头邀请孩子一起参与。
物质准备:1.PPT课件2.放有面团和坚果的盘子每人一个、湿巾若干、筐子4个、烤箱一个。
3.魔法口袋人手一个,不同触觉的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小兔子邀请我们去它的家里做客,我们一起做饼干带给小兔子。
二、提供多种材料,支持幼儿探索。
通过活动前洗手感知水凉凉的、肥皂滑滑的感觉;在搓、团、压、捏的过程中感受面团软、坚果硬的感觉。
小结:我们的小手真能干,能感觉到凉、热、软、硬。
三、进一步感知不同的触觉感受,提炼经验。
1.摸一摸小兔子给小朋友准备了礼物魔法袋,闭上眼睛摸一摸魔法袋里的礼物有什么感觉?通过手的触摸感知光滑和粗糙。
教师小结:当我们不知道物体是什么软、硬、光滑、粗糙的时候,用手摸一摸是个好办法。
2. 分一分小兔子家有好多玩具,用小手摸一摸,跟好朋友说一说小手摸到玩具的感觉。
根据小手摸到玩具的不同感觉整理玩具。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摸起来是软的、硬的、光滑的、粗糙的?四、引导幼儿了解相关安全知识。
安全教育:生活中有些东西存在危险不能用手摸,如:电源插座、火、热锅、刚出锅的饭菜、热水等,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五、活动延伸1.分享:烤好的食品送给小兔子。
2.到室外继续寻找不一样的感觉。
3家园联系: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互相讲述触摸不同物体的感受,丰富幼儿的词汇如:毛绒绒、黏乎乎、湿漉漉等。
《不一样的感觉》学情分析小班幼儿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需要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乐于操作、乐于动手。
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和了解物体的特性。
依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本活动我通过“去小兔家做客”这一情景游戏贯穿始终,以幼儿为主体,为每幼儿都准备了操作材料,通过操作面团和坚果给小兔子做礼物,小兔子给小朋友准备的贝壳和鹅卵石礼物,让幼儿通过用手去摸一摸、捏一捏来感知它们各自之间的相对的属性,帮助幼儿体会到“不一样的感觉”,将不同的触觉感受联系在一起,并联系现实生活,鼓励幼儿大胆的、积极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并在每一次操作活动后,结合幼儿生活,进行总结提升,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科学《不一样的感觉》教学设计
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1.请家长在家和幼儿一起找一找家里软的东西和硬的东西,粗糙的
东西和光滑的东西。
2.游戏:摸一摸。
通过各种小游戏引导幼儿摸一摸教室里、校园里
的东西,并说一说感觉。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名称:小班科学《不一样的感觉》
执教人:周萌
单位:青岛市市北区通榆路幼儿园
活动目标:
1.知道用手触摸是感知物体的一种方法,喜欢用手尝试不同质感的物体。
2.能用语言表达对不同物体的触觉感受。
3.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自制软、硬不同的包子若干,各种各样光滑的纸、砂纸,热鸡蛋、凉鸡蛋若干,PPT。
活动过程:
一.游戏“去小猪佩奇家做客”,引起幼儿的兴趣。
创设海绵路和地板路两条小路,组织幼儿爬过这两条“小路”,感受这两条“小路”的不同。
提问:你刚才爬过的这两条小路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小结:小手不光能画画、拿勺子,还能摸出软硬,我们的小手太能干啦!
二.引导幼儿捏一捏,摸一摸,试一试,知道用手触摸是感知物体的一种方法,喜欢用手尝试不同质感的物体。
1.游戏“帮助猪奶奶”,引导幼儿用手捏一捏发现和区分物体的软硬。
(1)游戏“找到一个适合猪奶奶吃的包子”,引导幼儿捏一捏,感知物体的软硬。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你拿到的包子适合猪奶奶吃呢?
小结:捏一捏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软硬,捏得动的东西软软的,捏不动的东西硬硬的。
(2)巩固练习:请幼儿用捏一捏的方式再去找到盘子里其他软软的包子给“猪奶奶”吃。
2.玩游戏“帮助佩奇和乔治”,引导幼儿摸一摸感知粗糙和光滑。
(1)请幼儿找到光滑的纸,知道摸一摸可以感知物体的粗糙和光滑,激发幼儿用手尝试不同质感的物体的兴趣。
提问:摸一摸这些光滑的纸,你的小手有什么感觉?好像摸在什么上?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光滑的?
(2)请幼儿摸一摸粗糙的砂纸,引导感受粗糙的感觉。
提问:剩下的纸摸起来什么感觉?你摸什么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
小结:你们的小手又发现小秘密了,能区分粗糙和光滑。
3.游戏“分鸡蛋”,引导幼儿感知凉和热。
创设猪妈妈请大家吃鸡蛋的情境,引导幼儿发现鸡蛋有凉有热的小秘密。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在感知凉热的同时,引导幼儿捏一捏感知鸡蛋的软硬,摸一摸感知鸡蛋的光滑和粗糙等特征。
小结:你们的小手可真能干,又摸出了凉和热。
今天在佩奇的家里,你们用神奇的小手帮助猪奶奶吃到了软软的包子,帮助佩奇和乔治找到了光滑的纸,还拿到了热乎乎的鸡蛋,佩奇一家非常感谢大家!
4.展示课件,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能摸的,要学会保护自己。
小结:太热的、太尖的、带电的等危险物品不能用手来摸,小朋友要学会保护自己。
三.游戏“找一找”,进一步引发分幼儿的探索兴趣。
师幼一起做小游戏,找一找活动室中硬的、滑的、软的等物品。
课后延伸活动:
1.用小手找一找校园里、教室里更多的软的硬的、粗糙的光滑的、
凉的热的东西。
2.探索发现生活中软的硬的、粗糙的光滑的、凉的热的物品在日常
生活中的应用。
小班科学《不一样的感觉》学情分析
小班幼儿大都处在3-4岁阶段,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
他们喜欢摆弄物品,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用手去摸、用眼睛去看、用鼻子去闻。
《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学习、认知在幼儿生活中无处不在,他们对物品特征的感知还只是停留在零散的、简单的、表面化的阶段,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认知,同时幼儿还未形成主动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的习惯。
根据《纲要》“材料的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的要求,结合“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游戏”的基本年龄特点,在本次活动中,运用“到小猪佩奇家做客”并“帮助佩奇一家解决各种困难”的游戏情境,选取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纸张、鸡蛋等物品让幼儿去触摸感知。
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引导幼儿通过不断操作进一步发现用手触摸是感知物品特点的一种方法,并学习用科学的语言来讲述自己的发现。
小班科学《不一样的感觉》教材分析
《不一样的感觉》是《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用书》(小班下)中《大大小小》主题下的一节科学活动。
儿童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物品和事物时时刻刻吸引着儿童的注意,想要通过各种感官去探索。
《指南》中指出:“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
探究既是幼儿科
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途径”。
小班的孩子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他们喜欢用摸一摸、看一看等方法去分辨各种感觉,但这些感觉都是零散的、模糊的。
《纲要》中也强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
本次活动选取儿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纸张、鸡蛋等,为幼儿所熟悉。
同时游戏贯穿活动始终,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充分感知体验,尊重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引导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尝试用小手去触摸感知物品,知道用手触摸也是感知物体的一种好方法,并学习用语言表达对不同物体的触觉感受,引发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本活动采用的教学策略有:
1.游戏情境贯穿始终。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法。
本活动“到小猪佩奇家做客”
的游戏贯穿活动始终,通过在一系列的“帮助佩奇一家解决各种困难”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了活动目标,这种游戏化的教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2.感知体验无处不在。
儿童是通过在与材料、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发展的。
本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以幼儿为主体,通过“看一看是什么颜色”、“捏一捏有什么感觉”、“摸一摸发现了什么秘密”,引导幼儿不断尝试、大胆体验,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小班科学《不一样的感觉》课后反思
1.有效的师幼互动。
在活动中,教师教态和蔼可亲,能够蹲下来倾听幼儿的话,做孩子的好朋友。
在活动中,教师在提到问题时注意改变语气表情等来吸引幼儿注意,如提到“猪奶奶的牙齿掉光了”时,教师紧皱眉头,表现出没有牙齿的心情糟糕,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
在幼儿来回拿操作材料比较混乱的时候,教师能够蹲下来随机提出小问题来解决,如第二次拿包子的时候,教师让幼儿互相试一试有效地减少了等待和混乱。
整个过程师幼互动流畅,关系和谐。
2.材料投放适宜。
根据《纲要》和《指南》的“科学探索活动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的要求,本活动教师选择了纸张、鸡蛋等儿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幼儿熟悉而感兴趣。
在材料的颜色上教师选择了多种颜色的搭配,符合小班幼儿的视觉偏爱。
为了让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在捏一捏感知软硬的环节,教师还投放了佩奇奶奶张着嘴立体教具,让幼儿“给猪奶奶吃包子”,此材料的投放深深吸引幼儿,幼儿玩得特别开心。
总体来说,材料的选择既取之于生活,又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3.玩中学,做中学。
游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设计活动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孩子的年龄特点,用“帮助小猪佩奇一家解决各种问题”的一系列
游戏贯穿始终,通过捏一捏感知物体的软硬,摸一摸感知粗糙与光滑,试一试感知物体的凉热,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解决问题。
最后“找一找”的游戏,让幼儿感知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
幼儿乐在其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效地完成了活动目标。
4.多元整合,自然渗透。
本活动中,在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去发现物体的软硬、粗糙和光滑、凉热等特征、知道小手的作用大的同时,还渗透了其他领域的知识,如:“给猪奶奶吃包子”的游戏,通过“猪奶奶”高兴地感谢孩子们的录音,引导幼儿感受尊敬老人的喜悦之情;通过“吃热乎乎的东西会更舒服”的小结,引导幼儿注意饮食健康;活动过程中,教师注重不停地引导孩子开口表达,体现了语言领域的渗透;教师还结合图片运用提问方式引导幼儿思考“还有什么东西不能用小手去摸”,将安全健康知识渗透其中,整个活动体现了多元整合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