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生白 (2)
湿热病诊治学术思想
编辑ppt
8
(一)湿热病的病因与发病 湿热病是“内外合邪”而发病 外因--------湿热病邪 内因--------素体脾胃失调,湿邪内停 (二)湿热病感邪途径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
十之八九”。病邪首犯部位“邪由上受,直趋 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三)湿热病病机特点 病变中心在脾胃--湿热熏蒸,脾胃升降失司 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往兼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伤寒
恶寒重,风温初起微恶风寒,春温初起以里热为主,内伤 病是阳虚畏寒。
2.但热不寒 湿热证发热类型有身热不扬、热势起伏、身 热而午后重、状热有汗等。
3.汗出 湿热证汗出特点表现为汗出偏多,或上半身有汗
,下半身无汗,或胸腹汗出编辑而ppt 非全身性。
[原文]31 湿热证,初起壮热口渴,脘闷懊 憹 ,眼欲 闭,时谵语,浊邪蒙闭上焦。宜涌泄,用枳壳、桔梗、 淡豆豉、生山栀,无汗者加葛根。
本条为湿热浊邪蒙闭上焦气分之证治。--无热不上 蒙,无湿不脘闷
证候:初起壮热口渴,脘闷懊憹,眼欲闭,时谵语。
治疗:清宣上焦湿热浊邪
7
4.胸痞 此痞常为胸脘并见,肺脾同病也。 5.口渴不引饮 湿阻液不升而口渴,湿饮内留则不引饮,
若热重则引饮。 6.舌白 湿热病初起舌白,发展可呈黄苔,湿盛胃浊上
泛则白腻,湿蕴化热则黄腻。 此六大症中胸痞、舌白是决定性的: 苔是判断湿邪存在与否的关键 痞满存在于湿热病全过程 寒热可区分邪在表在里 汗、渴则为病情轻重之辨
在表分用藿香、苍术、羌活,腠理暑邪内闭用薄 荷等即是。 三是湿温初起,卫气同病,虽有表邪,但毕竟以 湿邪困脾为主,故不宜辛温发汗,只宜芳香宣化 兼淡渗利湿,如藿朴夏苓汤之类。 赵绍琴领悟温病之“汗”是使卫气通调,三焦升 降,气机流畅,表气疏和,皮肤似有小汗,若用 发汗药专求其汗,必导致津液耗伤。
薛生白 (2)
湿热病提纲
[原文] 1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 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本条为湿温初起的典型病证。 湿温病提纲的主要内容体现在自注中:
a, 湿热病的发病机理—“内外合邪”的特点。 b, 病邪的入侵途径及病变中心—“湿热之邪,
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 九”,病变中心在脾胃—“湿热病属阳明 太 阴经者居多”。
湿热病篇
史志云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1)
薛生白生平 清代著名医家,字生白、号一瓢(薛雪)
(1681---1770年),江苏吴县人。 医著《医经原旨》、《膏丸档子》《湿 热病篇》、 《薛生白医案》。 主要学术思想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2)
主要学术思想
湿热病发病之內外因学说 阐明了湿热病发生发展规律,其病变中心在脾
变证、类证(3)
[原文]6 湿热证,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 力,开泄不效者,湿热蕴结胸膈,宜仿凉膈散; 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结肠胃,宜仿承气 微下之例。
本条讨论湿热化燥,阳明里结波及厥阴而发痉 厥证治。
证候: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 治疗:热结胸膈—仿凉膈散,清除胸膈实热。
本条讨论湿热化燥,热盛动血证治。 证候:上下失血或汗血。 治疗:清热凉血解毒。
变证、类证(1)
一、变证 薛氏在湿热证提纲自注中说: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 在二经之里者,多见厥阴风木。……故 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皆 是湿热证兼见之变局。”
湿热病以阳明太阴(脾胃)为主—(少 阳厥阴)变证—痉厥、呕吐
时谵语
苔黄腻,脉濡滑而数
邪在气分(5)
湿热浊邪蒙闭上焦 治法:清宣上焦湿热
浊邪 方药:栀子豉汤
薛生白《湿热病篇》沈强
湿热病初起
伤寒太阳表寒证
四肢倦怠,肌肉烦疼, 胸痞等
+苔腻、渴不欲饮
恶寒发热、 头痛身痛、无汗
赵绍琴治案
李某某,女,20岁。初诊;1982年9月30日。 主诉:患者于8月5日自觉恶寒发热,体温
在37~39℃之间。曾服解表药,热势不退。 因持续发烧19天以“发烧待查”收住院治疗。 历用液体支持疗法、复方新诺明、青霉素、卡 那霉素及雷米封等药治疗,中药曾服清营汤、 调胃承气汤、白虎汤、紫雪、至宝以及秦艽鳖 甲汤等方药,其效不佳。体温仍在38℃左右。 9月30日请我会诊。
宜涌泄
栀、豉、枳、桔轻开上焦之气, 使气化则湿亦化
薛氏所云:“涌泄”似非本证适用之法, 且栀子豉汤并无涌吐之功。此处“涌泄” 似可理解为清宣上焦气分郁热。
身热不甚,心烦懊憹,起卧不安,舌红, 苔黄,脉滑数。
热在胸膈
清宣郁热 栀子豉汤(《伤寒论》)
患者王某,去年10月其弟病故,三月后 出现头晕,晨起为甚,午后自觉发热, 时时欲吐,能食,口苦,胸中懊恼,时 烦不得眠,时神疲欲睡,二便尚利,尿 短赤,舌苔微黄腻,脉数。
栀子10、豆豉10、枳实10、桔梗10、 栝楼皮20、黄连6、柴胡10、半夏10、 甘草5
【原文】 7.湿热证,初起即胸闷不知人, 瞀乱大叫痛,湿热阻闭中上二焦。宜草 果、槟榔、鲜菖蒲、芫荽、六一散各重 用,或加皂角,地浆水煎。(14)
自注:此条乃湿热俱盛之候。而去湿药 多清热药少者,以病邪初起即闭,不得 不以辛通开闭为急务,不欲以寒凉凝滞 气机也。
阳湿伤表证治
阳湿伤表
指湿邪伤表,已经化热
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不为汗解
滑石、豆卷、茯苓皮、通草、荷叶等淡渗 凉泄之品以利湿泄热,藿香叶、桔梗?
从薛生白 “主客浑受”思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的治疗
基金项目: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9-0864)。
作者简介:王禹增(1963-),男,汉族,本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骨病、中医杂病。
E-mail:yuzengwang@126 com从薛生白“主客浑受”思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的治疗王禹增1 杨文霞2 申 鹏1 王 浩1 徐宝庭11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德州市中医院,山东 德州 253013;2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黄河涯医院,山东 德州 253080【摘 要】 “主客浑受”首见于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生白《湿热病篇》第34条,斯“主客浑受”之“主”指人体营血,“客”指病邪。
“主客浑受”即指久病体虚,湿热之邪久留与人身营血相混而形成脉络凝瘀的一种病理状态,简而言之,即是血瘀。
此与文献报道中某些新冠肺炎的重症阶段有相似之处,治疗当活血通络,“破滞破瘀”,可使“斯络脉通而邪得解矣”。
【关键词】 新冠肺炎;COVID-19;血瘀;薛生白;主客浑受;破滞破瘀【中图分类号】R254 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24-0005-02ThinkingaboutNovelCoronavirusPneumoniaseveretreatmentfromXueShengBais“ZhuKeHunShou”WANGYuzeng1 YANGWenxia2 SHENPeng1 WANGHao1 XUBaoting11 DezhouHospitalofTCMAffiliatedtoShandongUniversityofTCM,Dezhou253013,China;2 HuangheyahospitalofDechengDistrictofDezhouCity,Dezhou253080,ChinaAbstract:“ZhuKeHunShou”wasfirstreportedinarticle34of“dampandheatdisease”byXueShengbai,afamousfebrilediseasescholarintheQingDynasty.“Zhu”of“ZhuKeHunShou”referstohumanbodyblood,while“Ke”referstopathogenicfac tors.“ZhuKeHunShou”istopointtoakindofpathologicalstatethatlongillnessbodyisempty,dampandhotpathogenicfactorslongstaymixwithpersoncampbloodandformveincoagulationstasis,inshort,itisbloodstasis.Thisissimilartotheseverestageofsomenewcoronarypneumoniareportedintheliterature.Thetreatmentmethodshouldbeinvigoratingbloodcirculationandclearingcol laterals,canalsobecalled“PoZhiPoYu”,Thisallows“smoothbloodvesselsandreleaseofpathogenicfactors”.Keywords:NovelCoronavirusPneumonia;COVID-19;BloodStasis;XueShengbai;ZhuKeHunShou;PoZhiPoYu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多例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
温病学题库之填空题
20.舌苔黄腻或黄浊,皆为湿热病湿渐化热,蕴蒸气分的征象,多见于湿温病湿热流连气分的邪热偏盛或湿热俱盛证。
21.温病舌诊除了准确掌握舌苔、舌质、舌态征象外,尤要注意舌苔舌质互参,注重舌象的动态变化。
22.如舌苔、舌质由润转燥,提示津液已伤,或湿邪逐渐化燥;如舌苔从厚浊变薄,多为病邪消退之象;如原有舌苔突然退净而光洁如镜,则预示胃阴已衰亡。
8.风温初起以肺卫症状为其特征,多发于冬春季节。
9.银翘散中有荆芥,豆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辛凉药物中,其解表之力较胜,故称为辛凉平剂,而桑菊饮大多为辛凉之品,且药量较轻,故称为辛凉轻剂。
10.麻杏石甘汤中麻黄与石膏相伍,则麻黄作用并不在发汗解表,而主要是在宣肺定喘。
11.石膏与麻黄相伍,则石膏作用并不在清阳明之热,而主要是泄肺中邪热。
12.黄连阿胶汤的药物组成是黄连,阿胶,黄芩,白芍,鸡子黄。
13.春温阴虚火炽证的治则为育阴清热,方选黄连阿胶汤。
14.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一般可用加减玉女煎或化斑汤,证情严重的可用清瘟败毒饮。
15.犀角地黄汤的药物组成是干地黄,白芍,丹皮,犀角。
16.春温热灼胸膈证的治法为清泄膈热,方选凉膈散。
5.提出疠气学说的医家是吴又可,倡导三焦辨证的书是《温病条辨》。
1.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它包括温病在内。
3.温病与伤寒是外感热病中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疾病,两者是并列关系。
4.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两者关系上: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发展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
TCM Warm Disease lecture chapter21 薛生白《湿热病篇》
Dr. Yong Kian Fui
Ph.D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CHINA
Date : 6st July 2010, Tuesday Time : 2.00-3.00 pm Venue : Auditorium Hospital Putrajay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rm Disease - TCM 4206
Dr Chang Fong Lan
1
温病学
第二十章 叶天士《温热论》选
《湿热病篇》
清代医家薛雪(字生白)所著 成书于1770年之前,初刊于1831年 以自述自注的形式,全面论述外感湿热病发生发展规 律和辨证治疗的专著 内容以湿温、暑温等夏秋季节的常见病为主,兼及痢疾、 夏日感冒、寒湿等病 本篇的问世,为后世将温病明确分为温热、湿热两大 类奠定了理论基础 薛生白提出的对湿热病证进行三焦辨治的方法,具有很高 的学术价值,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辨治湿热病 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列为医家必读之书
薛生白医案遗精原文及翻译
薛生白医案遗精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薛生白医案背景
1.患者年龄和性别
2.主要症状:遗精、白浊、梦中性交
3.脉象、饮食、精神状况
二、薛生白治疗方法及药方
1.药用成分及功效
2.用药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三、薛生白医案效果及启示
1.薛生白医案的疗效
2.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正文:
薛生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医案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
本文以薛生白治疗一例遗精白浊的男性患者为例,分析其治疗方法及药方,并探讨其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在这个医案中,患者为二十三岁的男性,主要症状为遗精和白浊,有时梦中会出现性交情景。
根据患者的脉象、饮食和精神状况,薛生白判断其属于肾虚型遗精。
为了治疗患者的病症,薛生白开出了一个包含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枸杞子、杜仲、寄生、川芎、肉桂等药材的药方。
这些药物具有滋阴补肾、益精填髓、交通心肾、和血调经等功效。
患者按照薛
生白的方法,每日服用一剂,水煎服。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遗精和白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精神和体力也得到了恢复。
这个案例表明,薛生白对遗精肾虚证的治疗具有很高的疗效。
从薛生白的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优势。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重视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使阴阳五行达到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些理念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总之,薛生白医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借鉴,对于现代医学在治疗遗精等病症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概述薛生白湿热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它属于外感病的范畴。
本文将介绍薛生白湿热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种疾病。
病因薛生白湿热病的病因主要与湿热外邪入侵人体有关。
常见的引起该病的因素包括:1.外界湿热环境,如潮湿的环境或季节性的高温天气;2.饮食不当,如暴饮暴食或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3.体内湿热积聚,如脾胃功能失调、长期食用油腻食物等。
症状薛生白湿热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1.发热:病程中会出现持续性或间断性的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摄氏度;2.湿热症状:患者常感到口苦、口渴、咽干等不适感,尿黄或尿赤,大便燥结;3.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4.其他症状:还可以伴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诊断薛生白湿热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详细的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以及当前的症状情况;2.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体温、舌苔、脉搏等情况,以了解病情;3.实验室检查: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治疗薛生白湿热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辅助治疗两个方面。
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中医医生会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龙胆草、栀子、黄芩等,这些中药可以清热解毒、利湿解滞。
2.辅助治疗: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休息,避免寒凉食物和刺激性食物,保持充足的休息。
预防和注意事项预防薛生白湿热病的关键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干燥;2.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过食辛辣刺激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膳食均衡;3.适当运动:适量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帮助预防疾病;4.定期体检:定期去医院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疾病和问题,进行治疗和干预。
结论薛生白湿热病是一种常见的外感病,主要是由于湿热外邪侵入人体引起的。
薛生白《湿热病篇》沈强
[目的要求]
1.了解薛生白的主要著作,学术思想 及其对温病学的贡献。 2.掌握本篇关于湿热病篇的病因、病理、 证候、辨证规律,用药特点的论述。 3.理解背诵原文第1、2、3、8、9、10、 13条
阴湿2、阳湿3、涌泄31、瞀乱14、湿滞阳明12、 辛开12、辛泄13、分利11、三焦分治11、口噤4 津枯邪滞35、主客浑受34、圊血23、血液内燥23、 下泉不足24、
(一)湿热病提纲
【原文】 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 痞,舌白,口渴不引饮。(1)
自注: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 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 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 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 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自注: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头痛必挟风邪, 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此条乃阴湿伤表之 候。
阴湿伤表证治
阴湿伤表
指湿邪伤表,尚未化热。 恶寒无汗,身重头痛
藿香、苍术皮、香薷等芳香辛散之品 佐以羌活祛风胜湿 薄荷、牛蒡子宣透卫表
《拯瘼轩医学就正录》
病者蓝焕熔,年15岁.隆昌萧家院人,行课。病名: 湿温。 原因:冬温伏邪,至春化温,朝露途行冒 雨,受湿而发。 证候;头目胀痛,昏重,如裹如 蒙,周身痛难转侧,气喘脘结,胸膈痞痛,恶寒自汗, 渴不欲饮,小溲短涩,大便溏泻。 诊断;脉濡数, 舌灰白厚腻。脉舌与因证合参,此湿温发于肺脾也。
三诊:前方连进两剂,各症次第蠲除,热汗时出,渴 不多饮,神倦气乏,脉细而数,舌赤苔薄,干而无津。 此为湿去热未净,津气液灼伤。法当清养肺胃,宣气 通津。 三方:淡竹叶四钱 花粉八钱 西洋参钱半 枯芩一钱半 象贝八钱 枇杷叶六钱刷去毛 水竹茹四 钱 活水芦根二两效果:服药三剂,气复神健。去淡 竹、枯芩又服二剂,嘱其饮食调养,善后勿药而瘳。
温病的学派与学说
3、吴鞠通——《温病条辨》
吴鞠通,名瑭,江苏淮阴人。著《温病条 辨》,其内容多取材于叶天士的《临证 指南医案》,参照了《伤寒论》的有关 理论,采用自条自辨、方证对应的形式 论述温病的证治。
《温病条辨》主要学术贡献
(1)创立了辨三焦论治体系 发挥了叶氏辨卫气营血论治体系 (2)创立了温病方证理论与辨方证论治体系 (3)系统论述了9种温病概念与证治 (4)订温病论治265条立治方208首 (5)总结发扬了叶氏的临床经验。 采集叶案100余条,90余方。
证:“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 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 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 日晡益甚,头疼身痛”。 “感之重 者,舌上苔如积粉,满布无隙” 。
2、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
杨栗山,名杨璿(xuan),字玉衡, 自号栗山老人。夏邑(yi)人,今属 河南省。一说四川成都人。
《伤寒温疫条辨》学术贡献
四汁四香汤
湿热证,四五日,口大渴,胸闷欲绝, 干呕不止,脉细数,舌光如镜,胃液受 劫,胆火上冲,宜西瓜汁、金汁、鲜生 地汁、甘蔗汁,磨服郁金、木香、香附、 乌药等味。(《湿热病篇》15条,113页)
变通薛氏四汁四香汤
组成为:生地10克、麦冬10克、沙参10 克、玉竹10克、郁金3克、木香2克、香 附3克、乌药2克。用水煎服。治疗胃痛, 不思食,脘胁痞胀而舌光红无苔者。
吴又可辨治温疫的特点
(1)审特异性病原,力求寻找制 服病原的特异性有效药物 (2)辨察病原的特异性脏腑定位, 着力于制订直达病所的专病专方
关于达原饮方证
方:“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 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 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 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 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 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 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味, 不过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 也” 。
温病学填空名解
1、刘河间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有“三新”,即创新论、-、-,故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的说法。
2、温病学发展历史上把叶天士、-、吴鞠通、-称为清代温病学四大名家。
3、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概括起来:源于-,发展于-,形成于明清。
4、《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有热病,有-5、王孟英以“-”为经,以“-”为纬,编著了《温热经纬》一书。
6、吴又可认为:温疫的病因就是-,感染途径就是-,治疗上强调-(五)填空题1、立新法,制新方2、薛生白,王孟英3、内经,伤寒论4、湿温,热病5、轩岐仲景之文,叶薛诸家之辨6、疠气,从口鼻而入,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六)名词解释题1、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疠气:又称戾气,就是温疫的病因,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致病因素。
(五)填空题1、温病就是温邪引起的以-为主症,具有-、-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从温病的病理发展趋势与过程来瞧,多数就是有表传里,-,-,由实致虚。
3、温病根据发病的早迟与初起就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与-两类。
4、温病的临床表现大多数起病-,来势-,传变-,变化-。
5、温病根据发病就是否兼有湿邪可分为-与-两大类。
6、温病过程中易出现-、-,-、-、等险恶证候。
7、温邪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就是-而不同于内伤杂病的病因,二就是具有-而有别风寒性质外感病的病因。
(五)填空题1、发热,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2、由浅入深,由轻到重3、新感温病,伏气温病4、急骤,较猛,较快,较多5、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6、斑疹,动血,动风,闭窍7、从外侵袭人体,温热性质(六)名词解释题1、温病:就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瘟疫;就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3、天行:指流行,也叫时气、时行。
4、新感温病:感受当令之罪,感而即发的温病。
薛生白用甘药经验探讨
此法在 虚劳 门中应用 最 多 。虚劳 不外气血
阴 阳之 虚 ,经 有 明 训 : 形 不 足 者 温 之 以气 , “ 精
不 足者补之 以味” (《 问 ・阴 阳应象 大论 》 。 素 )
薛 雪 (6 1 17 ) 1 8 — 7 0 .字 生 白 .号一 瓢 ,清 代 吴 县 人 。 学 I 博 ,思 维 灵 敏 ,为 温 病 四 大 可渊
朱 炳林 如谓 “Fra bibliotek饮食 先减 ,中焦 已怯 ,辛辣都 主走泄 真
气 ,二次反 复血来 ,皆夜动 不寐而 至 ,因劳而 发 ,《 内经 》日劳者温之 .取乎 温养气分也 。黄 芪 、白芨 、茯苓 、米糖 、米仁 、炙草 ”(《 扫叶 庄 医案 》卷一 ,以下 仅标卷 数) 六 味药 中唯 白 。 芨苦 甘而 涩 ,馀 皆味甘 此 案关键 在 。 中焦 已 怯” .中焦脾 胃所 属 , 营卫生化之源 . 温扶 为 甘 助 胃气 .是求本之 治 。叉 如 以黄芪 建 中汤治营 卫两怯 ,以归 芪建 中汤去 姜治过 劳致 营卫亏虚 之寒热 失血 ,以四君 子汤加牛 嗉 、玉竹 治脾不 统血之 吐血 ,以生黄芪 、生 于术 、炙 甘草 、人
语 不 少 ,也 说 明 了 这 一 点 三 是 甘 味 属 土 ,先
参、 南枣 肉配附子 、 老生 姜治 中年麻木 筋胀等 ,
皆 以甘 药 为主 。 2 甘温甘 平补养精血 法 此 法用 于精 血 久 损 、肝 肾亏 虚 者 。如谓 “ 下垂 右大 , 春 出血 , 脉 深 入秋 半载不复 , 食 饮 仍纳 . 以充长精 神 ,由精血久 损 ,肝肾不纳 , 无 行 动则 喘 ,语言气怯 ,着枕 冲气 上逆咳呛 ,皆 损 及八 脉 ,不易治 之证 。河 车、杞 子 、北五 昧 、 沙苑蒺藜 、湖莲 肉、大麦冬 、人 参、获苓 、熟 地 黄 、山药浆 同河 车膏 为丸” ( 卷一 ) 。方 中除 五味子外 ,皆为 甘药 。河车 、人 参 、熟地 、沙 苑蒺藜 甘温 .莲 肉 、茯苓 、山药 甘平 ,麦 冬甘 微寒 , 虚赢 .补精 血 ,味厚质 重 ,丸剂缓 进 , 扶 冀其精 血渐复 。叉如 以河 车、熟地 、沙苑蒺 藜 、 肉苁 蓉、 身之甘 温 , 归 配枸杞 、 茯苓之 甘平 , 治 精 败淋浊 ;以人参 、熟地之 甘温 .阿歧 、莲 肉、
薛生白医案遗精原文及翻译
薛生白医案遗精原文及翻译摘要:一、薛生白医案遗精原文介绍1.薛生白医案背景2.遗精原文内容概述二、薛生白医案遗精原文翻译1.遗精原文详细翻译2.翻译中的医学知识和术语解析三、薛生白医案遗精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1.遗精症状的诊断2.遗精的治疗方法3.临床案例分析正文:【提纲】一、薛生白医案遗精原文介绍薛生白,明朝著名医学家,他的医案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医学价值。
在薛生白的医案中,有一篇关于遗精的病例,详细记录了一个患者的病情及治疗过程。
这篇医案原文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中医学资料,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人是如何看待和治疗遗精这一病症的。
【提纲】二、薛生白医案遗精原文翻译以下是薛生白医案遗精原文及翻译:原文:患者年四十,素患遗精,病已数年。
每晚精液自出,梦中惊醒,寐不安席,渐至精神恍惚,体力日衰。
服金锁固精丸、天王补心丹等药,病未痊愈。
脉象细弱,舌质淡红,苔薄白。
翻译:患者年龄四十岁,一直有遗精的病症,已经持续了数年。
每晚都会出现精液自出的情况,导致在梦中惊醒,睡不安稳,逐渐导致精神恍惚,体力日益衰弱。
患者曾服用过金锁固精丸、天王补心丹等药物,但病情并未痊愈。
患者的脉象细弱,舌质淡红,苔薄白。
【提纲】三、薛生白医案遗精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在中医临床中,遗精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多与肾虚、心火亢盛等因素有关。
根据薛生白医案的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是如何诊断和治疗遗精的。
1.遗精症状的诊断:从原文中可以看出,薛生白通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对患者的病症进行了全面的诊断。
他关注患者的年龄、病程、症状等方面,对患者的脉象、舌质、舌苔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从而明确了病因病机。
2.遗精的治疗方法:薛生白针对患者的病情,提出了以补益心肾、安神固精为主要治疗原则的方案。
他建议患者服用金锁固精丸、天王补心丹等中药,以达到固精止遗、养心安神的目的。
3.临床案例分析:通过薛生白医案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治疗遗精病症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成果。
湿热病篇
恶寒——类伤寒 但热不寒,汗出——类温病(温热类) 胸痞——湿热中阻 病因——湿热 舌白——湿邪内盛 病位——脾胃 口渴——邪热伤津 受邪途径——口鼻 不引饮——湿邪弥漫 发病机理——内外相引
思考题
湿热病的感邪途径、发病、传变与温热 病的异同?
湿热病与伤寒的异同?
邪在卫表
宜仿猪肤汤凉润法。
邪微神伤
27.湿热证按法治之,诸证皆退,惟目瞑则 惊悸梦惕,馀邪内留,胆气未舒, 宜酒浸 郁李仁、姜汁炒枣仁、猪胆皮等味。
28.湿热证曾开泄下夺,恶候皆平,独神思 不清,倦语不思食,溺数唇齿乾,胃气不 输,肺气不布,元神大亏,宜人参、麦冬、 石斛、木瓜、生甘草、生谷芽、莲子等味。
《清史稿》“于医时有独见,断人生死不 爽,疗治多有异迹”。
时以医术高傲,曾对袁枚说:“我之医如 君之诗,能以神行。所谓人在屋中,我来 天外是也。
素与叶桂不睦,有“踏雪斋”与“扫叶庄” 之说,但每见叶桂处方,无不击节称善。
医学著作
《湿热病篇》(《湿热 条辨》)
《医经原旨》 《薛氏医案》 《薛生白医案》 《扫叶庄医案》 《校刊内经知要》
邪在气分
8.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 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 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
邪在气分
9.湿热证,数日后脘中湿闷,知饥不食, 湿邪蒙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 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
★
邪在气分
10.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 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 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 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厥)
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的认识
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的认识薛生白用药独具巧妙之处在于将熄风止痉药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认为熄风止痉药物既可走肌表分消湿热,又可疏肝解郁,还可活血通络,一药四用。
故其选用地龙和诸藤,同时发挥熄风止痉、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之功,值得认真学习研究。
清代名医薛雪,字生白,自号一瓢。
他所著《湿热病篇》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后、鉴别等方面都做了精辟的阐述。
笔者通过对方名、病机、诊断、治法、方义、鉴别六个方面的分析,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引起同道对该条文的重视,从而促进临床诊治湿热病水平的提高。
方名:薛氏4号通络熄风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曰:“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遂中。
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但书中并无具体明确的方名,笔者恩师已故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将其命名为“薛氏4号方”。
命名为“薛氏4号方”,一是能体现方剂的归属,二是能体现方剂的具体出处。
李士懋教授根据该条列举的三个主要症状“口噤、四肢牵引拘急、角弓反张”,而后将其进一步命名为“薛氏4号通络熄风方”,体现了该方的功效,达到了见叶知秋、纲举目张的效果。
病机:湿热中阻、气郁化火、肝风内动湿热的病变中心在中焦脾胃。
若因过食辛辣油腻、醇酒损伤脾胃,或由于外感湿热病邪留于脾胃,形成中焦脾胃湿热证。
中焦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中焦湿热留恋不解,气机郁结闭阻,势必影响三焦和肝胆生理之相火(或称为少火)之正常流通,少火郁结而成病理之相火(或称为壮火或贼火)。
病理之相火妄动,则热极生风,从而导致筋脉拘急形成肝风内动证。
肝风窜入阳明经则出现牙关紧急、口不能张开,肝风窜入太阴经则出现手足拘挛、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若风助火势,风火相煽,风火上炎,扰乱神明,则神识迷乱。
若风火上炎,有升无降,常度尽失,则气不得返,还可形成神志昏迷之厥证。
薛生白个人著作有哪些?他有着怎样的医学理论
薛生白个人著作有哪些?他有着怎样的医学理论本文导读:据载,薛生白曾孙东来出“日讲杂记”八则,载于《吴医汇讲》二卷,并述薛氏事迹,谓薛氏不屑以医见,故无成书,年九十而殁。
世传有《湿热条辨》者,首刊于舒松摩《医师秘笈》中,凡三十五条,谓为薛雪作。
但亦有医家(如王孟英)认为《医师秘笈》的著者尚难确定。
薛氏认为:“湿热之为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
温病乃少阴、太阳闹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
又说:“湿热以阳明太阴为多。
中气实则在阳明,中气虚则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著,多兼厥阴风木。
故本证易耳聋、干呕、发痉厥。
”此说为薛氏创见,值得注意。
薛氏在《湿热条辨》中,阐述了湿热本证。
所谓本证也就是湿热病经常出现的几个主要症状,是辨识湿热病的提纲。
即:“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或黄,口渴不引引。
”薛氏除对温热病有精辟的论述外,还认为张介宾著《类经》,半信半疑,未能去华存实。
又认为《内经》既非圣经贤传,何妨割裂段,于是重为阐述薛生白家居苏州南园俞家桥,为宋、元间《易》学家俞玉吾隐居处。
命其住宅为“扫叶庄”。
薛生白与叶天士在学术上有所分歧,《苏州府志》称“雪生平与叶桂不相能”,这本来是正常的。
但后人却将这“扫叶庄”与叶天士联系起来。
其实“扫叶庄”之名,有二个含义,跟叶天士都无关系。
一是系薛生白著《周易粹义》时,其书稿屡定屡更,芟汰疵类,好似扫去落叶,旋扫旋生,说明薛生白治学之严谨。
另一个意思,南园原来树木葱郁,常为落叶封径,行人迷踪,常须童仆扫去落叶,是因特定的地理环境赋以儒雅的文学色彩。
沈德潜曾作《扫叶庄记》一文,说得甚为详细。
后人谓薛生白之“扫叶庄”,意在攻击叶天士,又编出叶天士有室名“踏雪斋”,寓意攻击薛生白,皆偏听庸人戚戚口舌,不足为凭。
再者,薛生白家刻本《一瓢斋诗存》、《一瓢诗话》,书口下都刻有“扫叶村庄”四字。
以薛生白的文化素养和豁达胸怀,岂能于自己的著作上做此影射别人的心眼?岂能不庄重如此?据《墨林今话》记载,有一次薛生白与一位和尚共饮,和尚喝了三十六瓢,而薛生白仅饮“一瓢”,遂以“一瓢”自号,且命其卧室曰“一瓢斋”。
薛生白治湿伏中焦证
薛生白治湿伏中焦证提要:湿热病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病机是“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意思是说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因素伤脾致使脾虚,脾虚则脾不运化湿饮,湿饮停留在体内的脾胃处,若再遇外界有湿热,湿饮吸外界的湿热进入体内的脾胃处而患湿热病。
传变规律是“湿热由口鼻入,直趋中道,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意思是说湿热之邪由口鼻进入体内后,直接传入中焦,若胃阳偏盛则湿热随热化而病偏于阳明胃,并患热重湿轻的湿热病;若脾阳偏虚则湿热随寒化而病偏于太阴脾,并患湿重热轻的湿热病;若既脾阳偏虚又胃阳偏盛而病在脾胃,并患湿与热并重的湿热病。
湿热病提纲症是“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意思是说如果病人开始恶寒,后来只发热不恶寒,出汗,胸闷腹胀,舌苔白,口渴不想喝水,可以判定为湿热病。
湿热病的治法是辛开苦降,以祛湿为主,湿去则热孤,热容易消退。
如何祛湿呢?以薛生白的《湿热病篇》中治湿伏中焦证为例,讲解祛湿法于下:一,【原文】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十条: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霍梗,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石菖蒲,佩兰叶,六一散。
此证多有挟食者,宜加栝蒌、楂肉、莱菔子。
舌根若现黄色,即是挟食证。
二,【方歌】病在中焦气分窒,霍苍杏蒄朴半菖,六一佩枳郁桔梗,若兼挟食舌根黄,楂肉栝楼菔子益。
三,【解析】1,本方治湿邪是集芳香化湿法、苦温燥湿法、渗湿利水法于一方之中。
分述于下:(1)用霍香梗,佩兰叶,白寇仁,郁金,芳香化湿。
芳香化湿法主要治上焦湿邪。
(2)用苍术,厚朴,草果,半夏,石菖蒲,苦温燥湿。
苦温燥湿法主要治中焦湿邪。
(3)用六一散(滑石,甘草),渗湿利水。
渗湿利水法主要治下焦湿邪。
2,本方治湿邪用了著名的“启上闸,开支河,渗湿于下”套路。
分述于下:(1)用桔梗宣肺气,杏仁和枳壳降肺气,恢复肺宣降功能,肺恢复正常则肺通调水调,湿邪自然消失,这做叫启上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邪在气分(9)
[原文]10 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 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 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 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 等味。
本条论述湿热蕴伏中焦证治(湿重于热) 证候: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 治疗:祛湿为主,兼以清热。
邪在气分(10)
[原文]13 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 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辛泄佐清热,如 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 绿豆衣、六一散等味。
本条为湿渐化热而成湿热俱盛之证治。 证候:舌根白,舌尖红 治疗:清热祛湿并举
本条为湿热浊邪蒙闭上焦气分之证治。 证候:初起壮热口渴,脘闷懊憹,眼欲闭,时
谵语。 治疗:清宣上焦湿热浊邪
邪在气分(4)
湿热浊邪蒙闭上焦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病位; 气分
气分为主
病机:湿热浊邪蒙闭清阳 湿热郁蒸气分,酿成
欲陷心包
痰浊
主证:壮热口渴,胸闷懊 身热不退,神识昏蒙,
憹,眼欲闭, 时清时昧,时有谵语,
c, 湿热病的正局、变局 正局:原文所列六种症状为湿热病正局初起 的见症。 变局:阳明太阴湿热内郁化火,表里上下充 斥肆逆。
d, 湿热病表证与伤寒表证的区别 e, 湿热病与温热类温病的区别
湿热病—感受湿热病邪—病变以脾胃为中心 温病(温热类)—指伏气温病(春温)—新感引 动,病变部位以少阴、太阳为主
湿热病篇
史志云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1)
薛生白生平 清代著名医家,字生白、号一瓢(薛雪)
(1681---1770年),江苏吴县人。 医著《医经原旨》、《膏丸档子》《湿 热病篇》、 《薛生白医案》。 主要学术思想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2)
主要学术思想
湿热病发病之內外因学说 阐明了湿热病发生发展规律,其病变中心在脾
湿热阻遏膜原:表现为湿遏热伏,邪在膜原而 病涉及中焦脘腹胀满、苔腻浊等表现。
少阳病:邪在少阳,热郁胆经,表现为口苦、 咽干、目眩、脉弦等。
瞀乱(原文14)—瞀:目眩、眼花、目不明; 乱:胸腹闷乱。是由于清阳闭阻不行,机窍闭 塞,浊邪害清所致。
湿滞阳明(原文12)—湿浊阻于中焦脾胃,症 见口渴、苔白腻、脘痞、恶心、腹胀等。
时谵语
苔黄腻,脉濡滑而数
邪在气分(5)
湿热浊邪蒙闭上焦 治法:清宣上焦湿热
浊邪 方药:栀子豉汤
(加桔梗、 枳壳)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清热化湿, 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加 至宝丹、 苏合香丸
邪在气分(6)
2、邪在中焦 [原文]8 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
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 一散等味。 本条论述湿热之邪阻遏膜原证治。 证候:寒热如疟(不似疟疾之寒热发作有定期,而是寒 热交替或寒热起伏)。 吴又可《温疫论》指出:“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 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胃,常引起厥阴、少阳的病变。 精辟地概述了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
下壅”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提出了治疗原则 创造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病
的辨治体系更臻完善 诊断上重视舌诊
《湿热病篇》原文类编
湿热病提纲 邪在卫表 邪在气分 邪入营血 变证、类证 后期调理
脉虚无力 治法:清热暑湿病邪(暑湿) 暑湿壅阻肺气 咳喘,口渴不欲饮 苔腻,脉濡数 清热利湿, 泻肺化痰 葶苈、枇杷叶、六 一散
邪在气分(3)
[原文]31 湿热证,初起壮热口渴,脘闷懊 憹 , 眼欲闭,时谵语,浊邪蒙闭上焦。宜涌泄,用 枳壳、桔梗、淡豆豉、生山栀,无汗者加葛根。
得眠者,暑邪入于肺络,宜葶苈、枇杷叶、六 一散等味。 本条论述暑湿伤肺,邪滞肺络证治。 证候:咳嗽气喘,甚至喘不得眠。 治疗:清暑化湿宣肺 肺经湿热消,肺气降,则咳喘自平。 注意点:暑伤肺经虚喘与实喘鉴别。
邪在气分(2)
虚喘 病邪:暑热病邪(暑温) 病机:耗伤津气 主证:大汗不止,气短喘喝
湿热病提纲
[原文] 1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 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本条为湿温初起的典型病证。 湿温病提纲的主要内容体现在自注中:
a, 湿热病的发病机理—“内外合邪”的特点。 b, 病邪的入侵途径及病变中心—“湿热之邪,
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 九”,病变中心在脾胃—“湿热病属阳明 太 阴经者居多”。
邪在气分(7)
薛生白自注云:“膜原为阳明之半表半里。湿 热阻遏,则营卫气争。”
章虚谷曰:“膜原在半表半里,正如少阳之在 阴阳交界处相同。而营卫之气内出于脾胃,脾 胃邪阻,则营 卫不和。”
治疗:清热化湿,开达膜原 本证与伤寒少阳病鉴别:二者病变部位均在半
表半里,都有寒热往来之表现。
邪在气分(8)
阴湿与阳湿相鉴别 二者病位都在卫表,都有恶寒、身重表现。 阴湿—阴湿伤表,致卫阳郁闭,故无汗、不发 热。 阳湿—湿热郁蒸于表,故汗出、发热。
词解:阳湿—湿已化热,见症以热象明显者则 为阳湿。章虚谷曰:“以其恶寒少而发热多,
故为阳湿也。”
邪在气分(1)
1、邪在上焦 [原文]18 湿热证,咳嗽昼夜不安,甚至喘不
邪在卫表(2)
[原文]3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 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 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 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本条论述湿中蕴热郁于肌表证治(阳湿伤表之 候)。
证候: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汗出。 治疗:宣表化湿泄热
邪在卫表(3)
邪在卫表(1)
[原文]2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 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 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本条论述湿伤于肌表,郁遏卫阳(阴湿)证治。 证候:恶寒无汗,身重头痛。 治疗:透表化湿 本证与伤寒表证鉴别,二者均见恶寒无汗。
阴湿伤表—表现为身重,苔白腻、脉濡 伤寒表证—表现为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紧 词解:阴湿—湿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证见 恶寒而不发热,症以湿象偏著者为阴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