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备课参考 气温分布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计算公式: 气温日较差 = 最高气温 - 最低气温
31℃ 最高气温:
出现时间: 14:00
最低气温: 24.5℃ 出现时间: 04:00
气温日较差是:
31-24.5=6.5℃
气温日变化
2.气温年变化
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2.气温的分布规律
赤道0°
南北半球的气温从赤道 向两极逐渐降低
(1)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受纬度位置影响
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照逐渐减少。 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规律一:
低纬度气温高 高纬度气温低
气温由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夏天来了,人们为什 么总喜欢到海滨渡假 呢?说明你的理由。
热带、温带、寒带四季气温变化的不同特征:
热带:各月气温都很高,气温年较差小。 A 温带:四季变化显著,气温年较差大。 B 寒带:各月气温都很低,但各月寒冷程度不同。 C
活动 完成下列要求
(1)读图最高月平 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22℃ 7月 (2)读图最低月平 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1.5℃ 1月 (3)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 22℃-1.5℃=20.5℃ (4)估算年平均气温 12个月温度相加除 以12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
A B
A、B两点纬度位置相同,但温度差别很大A 0℃、 B 15℃,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地形不同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海拔每升高100米, 气温降低约0.6℃。——气温垂直递减率
计算:山顶上的气温应该是多少?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对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4. 引导学生理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重要性2. 气温的测量单位(摄氏度)3.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4. 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和分析5.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单位、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和分析。
难点: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相关问题。
2. 使用图表法,展示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直观了解气温分布规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4. 组织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天气预报节目,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引入课题。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 知识讲解:讲解气温的测量单位、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4. 案例展示:展示气温分布图,让学生阅读和分析。
5. 影响因素探讨:分析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气温相关问题。
六、教学评价:1. 判断题:气温的测量单位是什么?(摄氏度)2. 选择题:下列哪个因素对气温分布影响最大?(A. 纬度B. 海陆C. 地形D. 人类活动)3. 阅读分析题:阅读气温分布图,回答图中显示的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4. 简答题:请简要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5. 综合分析题:分析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我国气温分布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1. 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气温概念和测量单位的掌握情况如何?2. 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气温分布图时,是否存在困难?如何解决?3. 针对气温影响因素的探讨,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需要加强引导?4. 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改进?八、课后作业:1. 复习气温的概念、测量单位、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2)利用资料,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3)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环境的探究兴趣;(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气温分布图的阅读与分析;(2)世界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气温吗?气温有什么作用?(2)引导学生回顾气温的概念和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气温的单位;(2)讨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小组合作,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3. 课堂讲解(1)讲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阐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介绍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4. 实践操作(1)让学生观察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2)利用资料,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3)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气温分布图的阅读与分析方法;(3)提醒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四、课后作业1. 绘制气温曲线图,标注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2. 收集有关世界气温分布的资料,总结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3. 写一篇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环保意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初中地理复习精要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初中地理复习精要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明白得气温变化规律和气温分布规律。
复习精要1、日平均气温 =(8时气温+14时气温+20时气温+2时气温)÷41、一天最高气温显现在14点;最低气温显现在日出前后。
P513、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例:开远某学校地理爱好小组,测得该学校某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为6℃、16℃、14℃、4℃。
则这天的最高气温是。
日平均气温是。
4、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气温显现在7月、最低气温显现在1月;海洋上最高气温显现在8月、最低气温显现在2月。
(南半球相反)5、能绘制和判读气温曲线图并能依照气温曲线图正确描述当地的气温年变化。
6、气温分布的规律: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②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③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例:某座山山脚海拔500米、气温15℃,而山顶海拔2500米,山顶气温是℃。
典型例题1.下面是某一气象观测站依照测得的某日气温数据绘制的气温曲线,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当地当日最高气温是,显现时刻是;当地当日最低气温是,显现时刻是;当地当日气温日较差是。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读图的准确性,一样的顺序是先依据纵坐标读出气温值,再依据横坐标读出时刻值;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选题角度】本题考察学动气温曲线图的阅读,能依照资料读出气温的变化并运算气温日较差。
【答案】31℃、14点、24℃、4点、7℃2.读甲乙、丙、图三地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1)甲地最热月是_____月,平均气温是______,最冷月是______月,平均气温是______;(2)乙地最热月是_____月,平均气温是______,最冷月是______月,平均气温是______;(3)丙地表示的气候带是______带。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详细讲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结合教材和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 “气温在一天之内是如何变化的?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通过观察气温日变化图表,总结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气温分布特征,探讨气温与气候的关系。
- “不同气候类型下的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共同点是什么吗?它们都与什么现象有关?”
-学生回答:“这些图片都与气温有关。”
2.教师简要介绍气温的概念、计量单位摄氏度(℃)以及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 “气温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它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今天我们将学习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规律。”
2.教师强调气温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气候变化,树立环保意识。
- “气温知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关注气候变化,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所学气温知识,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地区的气温变化,分析其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撰写一篇气温变化观察日记,不少于300字。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温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气温数据,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运用比较法、归纳法,帮助学生总结气温分布的规律;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给予及时的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重要知识点解析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重要知识点解析一、气温分布特点(一)特殊高温与低温地区1. 三大火炉:重庆、南京、武汉被称为我国的“三大火炉”。
南京是由于夏季常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气温特别高;武汉是由于水网特别密集,常常水汽笼罩,特别闷热;重庆就是被山地包围,造成整个重庆气温高。
因此重庆、武汉、南京并成为我国的三大火炉。
2. 夏季低温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同时地势高导致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夏季气温相对较低。
3. 夏季高温区: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这里地处内陆,地势低洼,热量不易散失,且周围多沙漠,比热容小,升温快;加上降水稀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使得气温极高。
4. 冬季低温区: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
漠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最北端,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太阳辐射少,且冬季受西伯利亚寒冷气流影响大,气温极低。
(二)温度带划分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
1. 热带: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包括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的南部以及海南等地区。
这里全年高温,农作物可一年三熟,主要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如橡胶、椰子等。
2. 亚热带: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以北的广大地区。
冬季温和,夏季炎热,农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盛产水稻、油菜等作物。
3. 暖温带: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中温带以南。
这里四季分明,农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等。
4. 中温带: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以及新疆北部等地。
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农作物一年一熟,适宜种植春小麦、大豆等。
5. 寒温带:主要在我国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
这里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农作物生长季节较短,以种植早熟的春小麦等为主。
6. 青藏高原区:由于海拔高,气候独特,形成了高寒气候。
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种植青稞等作物。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设计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3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后记:该教案对教材的处理合理,既考虑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填鸭式"为"启发式",由"我要学"转变为"我会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绘制气温曲线图,计算山顶的气温来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会了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计算,利用气温递减率计算山上的气温,关心身边的科学,利用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阐明学习科学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道理。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使学生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4. 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2.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用地图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掌握气温分布规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导入新课《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2. 讲述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解释气温的含义,讲解摄氏度、华氏度等气温单位。
3. 学习世界气温分布规律: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4. 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讲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5. 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气温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气温概念及其单位的理解。
2. 检查学生对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掌握程度。
3. 评估学生对影响气温分布因素的分析能力。
4. 考察学生对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认识。
5. 综合评价学生在保护环境、关爱地球方面的意识。
七、教学资源:1. 世界气温分布图。
2. 气温变化案例资料。
3. 气温相关知识多媒体课件。
4. 作业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第一章:气温的概念及测量1.1 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C)作为单位。
1.2 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1.3 气温的测量方法:地面气象观测和卫星遥感观测第二章:气温的分布规律2.1 纬度对气温的影响: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2.2 海陆对气温的影响:同纬度地区,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温;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气温较内陆地区稳定。
2.3 海拔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第三章:世界气温分布特点3.1 气温分布的纬度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3.2 气温分布的海洋与陆地差异:同纬度地区,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气温,夏季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温。
3.3 气温分布的高低海拔差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第四章:我国气温分布特点4.1 总体特点:我国地域辽阔,气温分布复杂多样。
4.2 冬季气温分布:南北温差大,南方温暖,北方寒冷。
4.3 夏季气温分布: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
第五章:气温变化的影响因素5.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会影响气温。
5.2 地球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会影响气温。
5.3 地形:山地、高原等地形对气温有阻挡作用,使气温分布出现差异。
5.4 人类活动: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气体排放等,对气温变化产生影响。
第六章:气温与气候的关系6.1 气温与气候的关系:气温是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活和生产有重要影响。
6.2 气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同作物需要不同的气温条件,气温的变化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6.3 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气温的高低会影响人们的穿着、居住和出行等。
第七章:气温与环境保护7.1 气温变化与生态环境:气温的变化可能导致生物种类的改变、生态系统的破坏等。
7.2 气温变化与水资源:气温的变化会影响水循环,导致降水、蒸发等水文过程的变化。
7.3 气温变化与能源:气温的变化可能影响能源的消耗,如空调等的使用。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第一章:气温的概念与测量1.1 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C)作为单位。
1.2 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分为液体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1.3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一年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什么季节。
第二章:气温分布规律2.1 纬度对气温的影响: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2.2 海陆对气温的影响:同纬度地区,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温,夏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气温。
2.3 海拔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第三章:世界气温分布特点3.1 气温分布的不均匀性:世界上气温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气温高,有的地方气温低。
3.2 气温分布的带状规律: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形成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气温带。
3.3 特殊地区的气温分布:如高山、极地、沙漠等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
第四章:我国气温分布特点4.1 我国气温的总体特点:我国地域辽阔,气温差异较大。
4.2 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从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从东向西,气温逐渐降低。
4.3 我国特殊地区的气温分布:如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
第五章: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1 气温对农业的影响:适宜的气温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气温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农作物生长。
5.2 气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适宜的气温有利于人们生活,气温过高或过低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5.3 气温与气候的关系:气温是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的冷暖干湿与气温密切相关。
第六章:气温变化的原因6.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强弱和变化是影响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
6.2 地球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气温产生影响。
6.3 地形因素:山脉、高原等地形对气温的阻挡和引导作用。
第七章:气候变化与气温7.1 气候变化的概念:气候变化是指地球表面气候在长时间内的变化。
7.2 气候变化对气温的影响:全球变暖导致气温升高。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大屏幕电脑课件一套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
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
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板书: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师)气温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板书一、气温与生活(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50页的5则资料,看看气温与什么有关?(请生阅读后稍作讨论)(学生作答)生活(教师)这说明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那么,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请同学们阅读书50页“气温的观测”。
提问: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温度计,放置离地1.5米)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4次。
8时14时20时2时)(教师)过渡:气温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还是不变的?请学生举例,得出:“气温是变化的”板书二、气温的变化(教师)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有规律吗?举例:早晨冷,中午热。
夏天热,冬天冷。
引出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板书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教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
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大屏幕出示图3.10(教师)指图提问: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值?学生答:日均温。
日均温怎样计算呢?学生答: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依次类推。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内每天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帮助学生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 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4.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单位、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展示世界气温分布情况。
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分布现象。
2. 讲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
3. 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周期性。
4. 讲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
5. 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气温分布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单位,描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温分布规律,通过案例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并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关注气温分布现象,认识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培养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地图:世界气温分布图、各大洲气温分布图2. 图片:世界各地气温变化示意图3. 案例资料:不同地区气温分布的实例4. 教学软件:用于展示气温分布的动态地图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讲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气温计,学会正确测量气温;(2)利用地图和图表,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运用实践活动,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 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4.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5. 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气温分布规律的解读;(2)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 图表教学法:利用地图和统计图表,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测量气温,体验气温变化。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地图、气温计、统计图表;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4.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6.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测量气温,体验气温变化。
7.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八、课堂练习(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是什么?(2)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是什么?(3)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有哪些?2. 分析下列案例,回答问题:案例:近年来,我国某地区冬季气温逐年升高,导致供暖需求增加。
初中地理气温划分标准
初中地理气温划分标准:
冬季寒冷:0~15度
冬季温和:15度以上
夏季炎热:25度以上
全年低温:0度以下
最冷月均温低于0度是冬季寒冷,0~15度是冬季温和,最冷月均温15度以上就可以算全年高温了。
夏季一般说25度以上是炎热,20度上下(温带海洋性气候)用夏季凉爽,如果全年都低于0度就可以说终年寒冷了。
热带是指全年温度在15摄氏度以上的地区,通常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亚热带是估计我国的说法,按照我国的划分,是指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通常年温度在0摄氏度以上。
南北温带是从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
温度影响白天,阳光普照,大地接收热量后地面的温度逐渐升高。
到太阳落山以后,近地面的气温渐渐降低,地表的温度也随之开始下降。
可见,日出日落,地温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
同时随着四季变化,也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
这些变化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地温最高、最低值的出现时间,随深度增加而延迟。
地温的高低对近地面气温和植物的种子发芽及其生长发育,微生物的繁殖及其活动,有很大影响。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4.教学拓展:
(1)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气温观测、气候调查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气温分布的理解。
(2)结合时事热点,如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等,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时,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但对气温和气温分布的深入理解尚显不足。在认知发展方面,他们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释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对团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熟悉,但还需在问题发现、信息处理和结论表达等方面加强引导和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气温分布的规律,培养地理学科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3)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如与数学、物理等学科相结合,探讨气温与能量、热量等相关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例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夏天我们这里很热,而冬天却又很冷呢?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对气温分布规律的好奇心。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数据的能力,学会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室或教室内的气温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_1.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课题: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课时: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气温,气温的变化规律(一天中,一年中);
2、知道影响气温的三大因素:纬度、海陆、地形(高度)
3、能从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并说出其分布规律;
2、通过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培养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1、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分布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以及开展“节能减排”行动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
知道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世界气温分布图等
教学过程:(含小结与作业布置,见教案内页)
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2
气温的分布规律
• 低纬度气温高 高纬度气温低 • 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 海拔高气温低 (海拔每升100米气温下降0.6℃)
P53活动2: 计算山顶的高度是多少
• 1520-720=800米 • 8×0.6=4.8℃ • 28.8℃-4.8℃=24℃
活动P53第1题
• 1. 从赤道向两极, 气温有什么 变化规律?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递减. 变化的原因是太阳辐射从赤道向 两极减少
活动 P51
• 1.读出最高月平均气温数值及月份. 22℃ 7月 • 2.读出最低月平均气温数值及月份 1月 1℃ 3.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 21℃ • 4.说明该地气温的年变化. 1月气温最低.7月气温最高
三、气温的分布
气温的分布通常用等温线图来 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等温线密集地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温差别大 等温线稀疏地方气温差别小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生活
• 1.日平均气温 一天中不同时 间气温值的平均数 2.月平均气温 3.年平均气温
二、气温的变化
1、日变化
…
• 一天中最高气温 出现在午后2时 左右,最低气温 出现在日出前后. • 气温日较差是最 高气温与最低气 温的差.
气温的年变化
• 一年中北半球 大陆最高气温 7月,海洋8月. 最低气温1月, 海洋2月. • 气温年较差是 最高月平均气 温与最低月平 均气温的差
活动题
2. 分别指出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 于-10℃的主要纬度范围. 年平均气温高于20℃主要分布在 南北回归线之间 年平均气温低于-10 ℃主要分 布在南北极圈以内
;聚星平台 聚星平台 ;
和嗜血の意志丶"就在这时,九华道人残魂苏醒了,警告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分布
要点精讲
一、地区差异显著
二、冬季南北温差大
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近50º),越往北气温越冷--与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冬季风有关,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线分布;主要原因在于: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获得太阳能量少;纬度影响:冬季盛行冬季风。
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镇
三、夏季普遍高温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与纬度、夏季风有关(青藏高原气温最低)。
主要原因在于: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热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阳高度大,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减缓了南北接受太阳光热的差异。
夏季最热地地方是吐鲁番,重庆、武汉、南京号称我国“三大火炉”。
四、五个温度带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热带:云南、海南、广东、广西、台湾。
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暖温带:秦岭淮河以北。
里木盆地、河西周郎、黄土高原中部、华北平原、山东丘陵、辽东丘陵等地。
中温带: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葛尔盆地。
寒温带:黑龙江、内蒙古省北部。
高原气候区: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
典型例题
【例1】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 )
A青藏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黄土高原 D 云贵高原
【答案】A
【解析】我国夏季南北的气温普遍高温,但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气温相比较与我国其他地方偏低。
【例2】秦岭----淮河是 ( )
A.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B 中温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C 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D 半干旱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答案】A
【解析】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以北为暖温带。
故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是秦岭和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