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余生_初级中学语文教案.doc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3)能够欣赏小说中的优美文句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锻炼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理解力,关注人物命运;(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境,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3. 小说中的优美文句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写作练习的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小说《荒岛余生》的文本;2.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3.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写作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荒岛余生》的作者和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 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解答疑问,深入理解小说内容。
3.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荒岛象征人生困境等;(2)学生欣赏小说中的优美文句和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感受。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小说主题的思考或读后感;(2)教师对学生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拓展学生思路。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的把握能力;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情况。
七、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2. 教师在讨论交流环节要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 在写作练习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七年级语文《荒岛余生》教案
七年级语文《荒岛余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能够把握主人公查尔斯·兰登在荒岛上的生活经历及其精神变化。
(3)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理解力,关注主人公在困境中的精神挣扎。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主人公查尔斯·兰登在荒岛上的生活经历及其精神变化。
(3)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荒岛余生》的作者及背景。
(2)提问:“荒岛余生”这个意味着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查尔斯·兰登在荒岛上的生活经历及其精神变化。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
(2)教师举例说明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在困境中的精神挣扎,培养同情心和理解力。
(2)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四、课后作业2. 请学生分析主人公查尔斯·兰登在荒岛上的生活经历及其精神变化。
3. 请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勇敢、智慧和坚韧不拔。
2.通过分析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生活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培养面对困境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品质。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荒岛余生》2.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被困在一个荒岛上,你会怎么办?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荒岛求生的故事——《荒岛余生》。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品质。
三、课堂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2.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形象,感受其勇敢、智慧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讨论: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活有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复述课文故事。
2.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
2.分析这些写作手法对表现主人公品质的作用。
三、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写一段关于荒岛求生的故事。
2.学生分享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2.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荒岛求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六、课后拓展1.请同学们收集关于荒岛求生的故事,分享给同学们。
2.组织一次荒岛求生主题的班会,讨论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面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从主人公的经历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培养面对困境的勇气。
在今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勇敢面对,坚韧不拔。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通过课文细节,理解主人公如何在荒岛上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智慧。
七年级语文《荒岛余生》教案
七年级语文《荒岛余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欣赏小说中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信念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欣赏小说中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2)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荒岛余生》的作者和背景。
(2)引发学生对荒岛生存和人性困境的思考。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重要情节和感悟。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理解。
(2)小组共同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3. 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写作练习和口头表达,评估学生对小说中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欣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完成一篇关于《荒岛余生》的读书笔记,内容包括小说情节概括、人物分析、象征意义解释等。
2. 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感悟和思考。
3.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角色分析,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心理韧性。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的应用,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荒岛余生》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4. 鉴赏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旨。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采用写作练习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升写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与教具:1. 小说《荒岛余生》纸质或电子版本。
初中语文荒岛余生教案
教案名称:《荒岛余生》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分析主人公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生存智慧,体会其勇敢、坚韧、乐观的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面对困境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体会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存智慧,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教学难点:1. 理解鲁滨孙在困境中的心理变化及其意义。
2.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教学准备:1. 教师提前布置学生阅读整篇小说,对内容有大体的了解。
2. 收集有关生存的常识、观察太阳、计算日期的方法等相关资料。
3. 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小说《荒岛余生》的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认为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概括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生活经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鲁滨孙的品质特点。
三、合作探究(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生存智慧。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鲁滨孙的品质特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滨孙的品质特点及其意义。
2. 提醒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辩证地面对困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 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荒岛余生》的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荒岛余生》,使学生了解了主人公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生活经历,分析了其勇敢、坚韧、乐观的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勇于面对困境的人生态度。
《荒岛余生》教案设计
《荒岛余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荒岛余生》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体会其勇敢、智慧、坚韧的品质。
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面对困境,要有勇气和信心去战胜困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主人公的生存经历,体会其勇敢、智慧、坚韧的品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荒岛余生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2.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进行点评。
3.分析主人公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提炼其勇敢、智慧、坚韧的品质。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文中的具体事例进行阐述。
4.合作探讨主人公在荒岛上面临哪些困难?主人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经历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主人公的生存经历。
2.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荒岛、火、船等。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具体事例进行阐述。
3.合作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对你有何启示?你认为主人公能否成功离开荒岛?为什么?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5.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课后作业展示让学生展示课后作业,如绘画、写作、演讲等。
2.交流感悟让学生谈谈在学习《荒岛余生》过程中的感悟。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4.课堂小结四、教学反思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在分析作品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
3.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荒岛余生》这部作品,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了他们面对困境的勇气和信心。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荒岛余生》教学设计(通用13篇)《荒岛余生》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本文节选自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主要写了鲁滨孙被陷荒岛之初那种绝望而又尽力寻求希望的矛盾心情,没有生动的故事,主要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作品主题:“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启发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要求】1、通过速读课文,理清鲁滨孙的思路。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或不幸,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3、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4、引导学生体会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了解小说通过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整合课件。
【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1、在《命运》的乐曲中,忆贝多芬及上册课文的部分内容。
2、大家还知道哪些像贝多芬一样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3、引入课题,提出疑问:鲁滨孙如何寻求生存下来的希望呢?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滨孙心理活动的词语、句子,填空:刚到岛上时,鲁滨孙的心情相当悲观绝望,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即可看出。
后来他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_____________,理智已经能够逐渐控制失望的心情,所以鲁滨孙决定在荒岛上_________。
于是他“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了。
”2、根据课题,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
三、精读赏析1、教师范读第三部分,女生、男生对比读坏处、好处,边读边想、边听边想:鲁滨孙是怎样寻求自我安慰的?2、找出文中富有教育意义、能概括全文主旨的话。
3、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联系旧知。
四、合作探究1、质疑:鲁滨逊是个什么样的人?小说是通过什么方法把人物塑造得如此令人敬仰呢?2、小组合作探究。
3、全班交流归纳:板书:鲁滨孙是个的人屏幕显示:小说运用第___人称叙述,通过_____描写刻画人物。
七年级下册语文《荒岛余生》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荒岛余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荒岛余生》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能够分析主人公查尔斯·罗伯茨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成长变化。
(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问题,如人性的善恶、道德的困境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难的乐观精神。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美好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荒岛余生》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分析主人公查尔斯·罗伯茨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成长变化。
3. 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问题,如人性的善恶、道德的困境等。
三、教学难点1.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美好品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荒岛求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荒岛求生的好奇心,进而导入课文《荒岛余生》。
2. 阅读理解:(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经历了什么困境?(2)查尔斯·罗伯茨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挑战?他是如何应对的?(3)课文中的其他人物有哪些?他们与主人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3.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下列问题:(1)查尔斯·罗伯茨的性格特点有哪些?他在荒岛求生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2)课文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问题有哪些?如何看待这些问题?(3)从故事中可以学到哪些人生哲理?4. 欣赏与评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22课《荒岛余生》教案(人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22课《荒岛余生》教案(人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笛福【教学设想】我们期望人一辈子能够一帆风顺,但谁都不能保证这一切,现实能够残酷地粉碎我们的良愿,就像鲁滨孙离奇的人一辈子意外。
鲁滨孙他满能够无限悲伤,怨天尤人,一蹶不振,但他却无比坚强地鼓舞自己,以坚强的意志力和超凡的制造力,演绎了生存的神话。
鲁滨孙的生存经历是我们学习的最好素材。
基于此,概括与复述故事梗概、感受鲁滨孙近乎失望中的求生欲望、探询鲁滨孙在逆境中心境不断坚强的过程、品味鲁滨孙专门的自我鼓舞之法、感悟鲁滨孙战胜困难的可贵精神、学习应对灾难等,都不失为好的教学角度。
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战胜困难,超越自我,这是本文的精髓。
设计A 着重于鲁滨孙战胜困难的心理过程的分析,学习其战胜困难的精神。
设计B 着重从生存需要的最低条件的角度动身,剖析鲁滨孙战胜困难的心态,教给学生积极进取的人一辈子态度。
在〝资料平台〞中专门选编了三篇文章,第一篇中的人物面临死亡和良知的两难选择,内容侧重于对生存逆境时刻人的良知的拷咨询;第二篇中霍金面临的那么是来自于自身的逆境,实现〝我〞的心灵内部的伟大历险,是对自我的伟大超越,其意义同样等同于对心灵之外的自然的超越;第三篇人物的探险行动中充满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民族豪情,对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学生是一种专门好的熏染,期望三篇文章能够从上述两种设计之外,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体系的构建起到填补作用。
【教学设计A】教学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鲁滨孙面临的要紧困难。
2、分析心理描写,体会鲁滨孙心态变化的过程,感受鲁滨孙在逆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可贵精神。
3、感受野外生存对人的能力的挑战。
课前预备: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收集有关野外生存常识的资料。
教学步骤:导入:请同学自己介绍«鲁滨孙漂流记»。
我们现在安坐教室,条件舒服,心情轻松愉快。
但是,假如我们像鲁滨孙一样,不幸流落到了荒无人烟的海岛,情形会如何样呢?一、整体阅读感知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划出你认为关键的词句,讲一讲鲁滨孙初到荒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归纳出来。
第22课《荒岛余生》教案(人教版初一下) (4)doc初中语文 (1)
第22课《荒岛余生》教案(人教版初一下)(4)doc初中语文(1)本课重点: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
联系生活体验,学会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一种积极、乐观、健康的人一辈子态度。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鲁滨逊漂流记»,围绕鲁滨逊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表达,课文出现给我们的是鲁滨逊在一段时刻内的心态变化的历程。
基础知识:P173 读一读写一写中的有关词语;课下注解中的有关词语的讲明。
课文内容把握:学习这篇文章,关键是理清鲁滨逊的思路。
课文中他的的摸索经历了哪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侧重点是什么?这几个时期的前后联系是什么?从咨询题的解决中,我们能够看出鲁滨逊的荒岛创业所折射出来的理性之光。
综观全文,鲁滨逊在短时刻里遇到了生存咨询题、物质咨询题和精神咨询题,同学能够从这三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内容。
而这三个方面有深长意味,这几乎能够看成是人类进化史的缩影。
一、〔1——3段〕写了鲁滨逊及时调整悲观失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坚强的生存下去。
他尽管落难荒岛,生活环境极端困难,然而他以人类特有的理智和辨证的思维,成功的调整了自己,坚决了活下去的勇气。
二、〔4——9段〕表达了鲁滨逊为了生存所依靠的具体物质条件。
这几段给我们展现了鲁滨逊日常生活的一角。
证明鲁滨逊活得实实在在,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人类艰巨制造生活的历程。
从中能够看出作者对鲁滨逊实干精神是持赞颂态度的。
三、〔10——12段〕作者抛开物质条件,详谈鲁滨逊的〝精神〞世界。
主人公进一步自己的生存心态。
咨询题探究:1、从文章看,鲁滨逊是一个如何样的人?〔参考答案:〕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着的人。
务实肯干,勤于制造。
他的一切行为,专门是摸索过程,全是积极主动的,差不多上为了更好的把握生存机会,制造物质条件,调整生活心态。
不随遇而安,不消极待命。
2、鲁滨逊什么缘故要活下去?是否值得如此活?〔参考答案:〕鲁滨逊虽身处绝境,但他能讲服自己坚强的活着,并打定主意在岛上独自生活一辈子。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学术语,对小说进行适当的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2)通过分析和比较,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和分析《荒岛余生》,使学生对人生、自然和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 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分析人物;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3. 分析法:对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进行深入分析;4. 写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荒岛余生》;2. 参考资料:相关评论和分析文章;3. 教学设施:黑板、投影仪、音响设备。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荒岛余生》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 阅读小说第一章,了解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雷德的故事背景;3. 分析小说开头部分的象征意义,如孤岛象征孤独和困境等。
第二课时:1. 续读小说第二章,关注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活状态;2. 讨论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变化和应对方式;3. 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如海浪、风暴等象征意义。
第三课时:1. 阅读小说第三章,了解主人公与星期五的相识过程;2. 分析星期五这一角色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如文明与野蛮的交融;3. 讨论主人公与星期五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对主人公的影响。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表达时的积极性、参与度;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掌握程度;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如内容、结构、表达等。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分析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雷德维克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
3. 品味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和象征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介绍:作者、出版时间、时代背景等。
2. 故事梗概:主要情节、人物关系、事件发展。
3. 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雷德维克的性格特点:勇敢、坚韧、乐观、自省等。
4.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荒岛象征人生困境,自我拯救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情节梗概、人物性格等。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主人公和故事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艺术。
2.2 教学手段1. 纸质教材:小说原文、相关评论、分析文章等。
2. 电子设备:PPT、视频资料、网络资源等。
3. 投影仪:展示小说封面、插图、重要段落等。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3.1 教学安排1. 课时:本章节共计4课时。
2. 教学进度:每课时完成1-2个教学目标。
3.2 教学步骤1. 课时1:介绍小说背景,讲解情节梗概,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
2. 课时2:分析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雷德维克的性格特点,进行案例分析。
3. 课时3:讨论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分析语言艺术,进行互动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读后感或人物分析文章。
3. 知识掌握程度:测试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象征手法的掌握情况。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收集建议和意见。
2. 教师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读物:如作者的其他作品、同类题材的小说等。
2. 观看电影版本:对比小说和电影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讨论。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学术语,如象征、暗示等,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3)通过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导入(1)介绍小说《荒岛余生》的作者和背景。
(2)概述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 第二章:阅读理解(1)分析小说开头的象征意义,如船的沉没和主人公的流落荒岛。
(2)讨论主人公查尔斯的性格特点和他在荒岛上的生活。
3. 第三章:象征意义(1)分析小说中的重要象征元素,如星期五、野人、火等。
(2)探讨这些象征元素在小说中的意义和作用。
4. 第四章:主题思想(1)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2)讨论小说对人性的探讨,如孤独、恐惧、勇气等。
5. 第五章: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节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并向全班分享。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运用文学术语,如象征、暗示等,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小组分享: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
3. 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22课《荒岛余生》教案(人教版初一下) (2)doc初中语文 (1)
第22课《荒岛余生》教案(人教版初一下) (2)doc初中语文 (1)○课型:阅读、研讨课○学生现状:八个班的学生中,一部分原先第一层次班的同学基础较好,可能对教师所授内容同意快一些,但其余同学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习困难。
加上学生阅读的书籍不多,对«鲁宾孙漂流记»这部作品,同样没有多大了解,因此,此课设计为中等程度。
如学校有条件,可用电脑播放电影剪辑。
○课时分配:两课时○预习提纲:1、阅读课本第251页〝名著导读〞的相关资料2.早读课朗读课文三遍。
3.查工具书,看注解,给生字词注音、讲明。
4.有条件者,课外阅读«鲁宾孙漂流记»〔图书室有〕。
○教学目标1.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一辈子态度 2.明白得鲁宾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3.学习心理描写○重点难点1.重点:明白得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一辈子态度2.难点:学习本文的心理描写○导语设计:同学们,俗语讲:〝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有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有时突然发生的情况会使我们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
你有过如此的经历吗?〔可让学生发言,假如没有发言,教师那么适当举例,例如,上山打柴,天黑被困;放学回家,因大雨被困河岸等〕但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以如何样的态度来对待它。
假如我们以积极的态度,理智的头脑,乐观的精神去对待它,就会战胜困难,走出逆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三百多年前,在英国,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鲁宾孙,他从小就专门顽皮,长大后,不听父亲劝阻,出海经商去贩卖黑奴,在海上,遭遇了狂风巨浪,同船的十一人中,十人被海浪吞没,仅剩下鲁宾孙一人,流落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岛上,他与自然斗争,以坚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
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然后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最后终于成了一位大富翁。
七年级语文《荒岛余生》教案
七年级语文《荒岛余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主人公查尔斯·罗宾逊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成长变化。
(3)能够理解小说中表现的主题思想,如勇敢、智慧、坚持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3)学会从小说中提炼出有益于生活的启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境、积极进取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主人公查尔斯·罗宾逊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成长变化。
3. 小说中表现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人物性格和心理。
2. 从小说中提炼出有益于生活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成长变化。
3. 案例分析:选取小说中的典型细节,深入剖析人物心理和性格。
4.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提炼出有益于生活的启示。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小说《荒岛余生》,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小说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自主学习:学生汇报预习成果,分享对主人公查尔斯·罗宾逊的认识。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成长变化。
5. 案例分析:选取小说中的典型细节,深入剖析人物心理和性格。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勇敢、智慧、坚持等品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分工、沟通和成果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岛余生_初中语文教案
22.《荒岛余生》设计之一ﻭ教学目标
ﻭ1快速阅读课文。
把握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ﻭ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爱劳动的作风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ﻪ教学重点
ﻪ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
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正确。
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ﻪﻭ教学设计
导入
ﻭ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这就是
鲁滨孙漂流记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部分,鲁滨孙落难荒岛是怎样活下去的.,整体感知
ﻭ检查预习情况
ﻭ学生快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ﻪ1鲁滨孙在荒岛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ﻪﻭ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ﻭ3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
ﻪﻭ4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道理.
ﻪﻭ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ﻪ...
ﻪ教师小结
ﻭ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鲁滨孙在逆境中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研读探究
ﻭ教师导学:鲁滨孙是怎样的一个人?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ﻪ思考题:
ﻭ1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ﻪﻭ2怎样看待鲁滨孙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ﻪ学生朗读第1~3段,体会鲁滨孙的心理变化
ﻭ学生朗读4~9段,考虑鲁滨孙为了生存作了哪些事?
学生朗读10~12段,鲁滨孙怎样进一步调整自己的生存的心态?
ﻭ学生讨论,教师参与
教师小结
ﻪ人没有精神寄托是不行的,鲁滨孙说服自己要顽强地活下去,这需要很的的勇气,他是一个非常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体验反思
ﻪﻭ联系自己的生活,把你在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试仿造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ﻪﻭ..
ﻭ教师小结
ﻭ生活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要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布置作业
ﻪ1积累字词
ﻭ2假如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将怎样做?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ﻪﻭ
22.《荒岛余生》设计二ﻭ本课重点: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
联系生活体验,学会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一种积极、乐观、健康的人
生态度。
ﻪ背景资料:本文选自《鲁滨逊漂流记》,围绕鲁滨逊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逊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的历程。
ﻪ基础知识:P173
读一读
写一写
ﻪ课文拓展:阅读《鲁滨逊漂流记》
ﻭ
ﻭﻭ
慌慌张张的莎莎,幼儿体育教案
,
慌慌张张的莎莎儿童动画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莎莎的动作表情。
丰富词汇:慌慌张张。
儿童教育
2.能结合录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性地讲述莎莎迟到的原因。
3.懂得做事要有条理,为上小学做准备。
活动准备儿童动画
情境录像,丰富幼儿上小学前的相关经验。
儿童动画
活动过程儿童教育
一、与幼儿谈话,引入主题儿童歌曲
师:过一段时间,小朋友就要上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有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叫莎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她的故事。
儿童歌曲
二、分段播放情境录像,幼儿观看并讲述
1.播放第一段
观看前要求:请小朋友仔细观看,莎莎在什么时间做了哪些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儿童歌曲
(1)观看后提问:莎莎在什么时间做了哪些事情?她是怎样做的?
(2)引导幼儿进一步讲述(莎莎起床后先穿什么?她是怎样找袜子的……丰富词汇:慌慌张张)
(3)幼儿讨论并完整讲述
(4)情感提升:引导幼儿谈谈怎样做就能避免上学前慌慌张张。
儿童动画
2.播放第二段
观看前要求幼儿注意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以及莎儿童教育
莎和妈妈之间说的话。
儿童识字
(1)观看后提问: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莎莎和妈妈之间会说些什么?儿童动画
(2)引导幼儿进一步讲述(收拾书包时,妈妈会对莎莎说些什么?来到学校门口莎莎不用说话就会有人给她开门吗……)
(3)请幼儿完整讲述,鼓励幼儿讲评。
(4)情感提升:莎莎在上学出门前收拾书包合适吗?应该什么时间收拾?她还有哪些事没有做?为什么妈妈没让她做完再去上学?迟到有什么不好?儿童动画
3.讨论莎莎迟到的原因儿童识字
(1)讨论:莎莎为什么会迟到?她该怎么做?儿童动画
(2)共同小结:每天晚上睡觉前要把第二天需要的东西整理好,就不用慌慌张张找这找那了。
三、鼓励幼儿完整讲述儿童动画
1.同伴间互相讲述,教师指导。
儿童教育
2.幼儿个别讲述,鼓励幼儿讲评。
儿童教育
3.情感提升:你觉得你成为小学生后会怎样做?
四、幼儿看改变后的莎莎儿童动画
莎莎迟到后心情特别难受,后来她怎样了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附讲述参考:儿童动画
慌慌张张的莎莎儿童识字
“莎莎.快起来!起来,穿衣服了!”妈妈对莎莎喊。
莎莎醒过来,可她不想起床,还想再躺一会儿。
儿童歌曲
“莎莎,起来!再晚就来不及了!”妈妈又高声喊起来。
莎莎没办法,只好起来。
先穿袜子,一看,袜子不见了。
儿童歌曲
“我的袜子在哪里?”莎莎喊起来。
妈妈和莎莎一起找。
椅子上——没有.地上——没有,沙发上——还是没有。
儿童歌曲
妈妈抱起被子一抖,啊呀!找到了.就在被窝里呀。
儿童动画
该穿鞋子了。
可是鞋子在哪儿呢?桌子下面——没有,床底下——也没有。
“在窗台上呢!”妈妈生气地喊起来。
儿童动画
莎莎就这样慌慌张张地找袜子、找鞋子、找衣服,不停地找。
妈妈看急地喊:“快走!再不走,就要迟到了!”
“不行!我的书包还没收拾呢!”莎莎慌了神,手忙脚乱地收拾起来。
书本、作业簿、铅笔盒……莎莎找一样往书包里塞一样,慌慌张张拿上书包。
“妈妈!我还没吃早饭!”“带上面包和牛奶,快走吧!”妈妈一边看手表,一边喊。
儿童识字
莎莎跟着妈妈出了门。
一边走,一边啃面包、喝牛奶。
她忽然想起来,自己还没刷牙、洗脸呢。
可她看见妈妈一脸生气的样子,
什么话也不敢讲。
儿童歌曲
“每天早上。
都是这么慌慌张张的!”妈妈生气地对莎莎说。
莎莎听见远处传来上课的铃声,她的心慌得“怦怦”乱跳。
“糟糕!今天又迟到了。
”儿童动画
“你知道为什么你每天都这么慌慌张张吗?”妈妈问莎莎。
儿童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