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微格教学教案(再别康桥)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微型教案

再别康桥微型教案

再别康桥微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2)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

(2)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追求理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分析。

(3)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徐志摩及《再别康桥》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等。

(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如“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3)探讨诗人情感,如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尝试仿写诗歌,运用所学手法。

(2)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再别康桥》。

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现代诗歌,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写读后感及诗歌分析的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学习。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康桥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景象,增强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下面是分享的《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

《再别康桥》的教案1【教学目的】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前几课里,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语文微格教学教案(再别康桥)

语文微格教学教案(再别康桥)

语文微格教学教案(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手法。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欣赏徐志摩的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3)引导学生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未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情感分析。

(3)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欣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解读。

(2)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3)诗歌韵律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再别康桥》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查找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理解诗歌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诗歌欣赏:(1)学生欣赏徐志摩的其他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学生分享欣赏心得,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再别康桥》。

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

3. 选择徐志摩的其他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等,以便于改进今后的教学。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中关键词语和象征手法的理解程度。

语文微格教学教案(再别康桥)

语文微格教学教案(再别康桥)

语文微格教学教案(再别康桥)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通过对剑桥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爱情的无限留恋和深切感伤。

本章节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朗读。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诗歌韵律美、意境美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追求,培养珍惜眼前人的情怀。

第二章:诗文解读2.1 诗歌结构分析本诗共七节,每节四行,遵循ABAB的韵律。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洒脱与无奈,“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则传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重点词语解析“轻轻的”、“悄悄的”、“柔波”、“星辉”等词语,既是描绘景物的实词,也是传达诗人情感的虚词。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韵味。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过程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朗读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3.2 教学过程3.2.1 导入:以剑桥大学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3.2.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徐志摩及《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3.2.3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2.4 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2.5 课堂小结:总结诗文主题,强调珍惜眼前人的价值观。

第四章:作业布置与评价4.1 作业布置请学生根据对本诗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感悟文章。

4.2 评价标准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能够体现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熟练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所学,联系实际,表达自己的情感。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美读全诗。

2、学会鉴赏本诗的美。

3、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爱的个性。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体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鉴赏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

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

晚风拂起身旁的柳条,也连绵不断的牵起他心中的愁绪。

他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赏美的旅程,去探寻《再别康桥》——这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的魅力,去聆听徐志摩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

二、深情美读,感知全诗:(一)教师范读全诗。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合作探究,鉴赏全诗探究的中心问题: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有什么感悟?探究的难点问题:怎样领悟本诗的意境美?1、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2、你对哪一种美感触最深呢?请紧扣诗歌进行阐述。

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就近讨论,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和成果。

(一)音乐美派的同学先谈谈吧。

1、学生发言(略)2、教师小结:诗歌音调和谐,旋律完整,体现了音乐美。

(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二)建筑美派的同学接着发言。

1、[导]建筑美是就诗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诗句和诗节的排列。

2、学生发言(略)3、教师小结: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三)绘画派的同学,你们有何高见呢?1、学生发言(略)2、深入探究诗歌的意境美[导1]⑴哪些美丽图画让诗人心醉神迷?——挥手作别图、金柳夕照图、青荇招摇图、星辉寻梦图。

⑴这些图画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描绘出一幅幅动态的、立体的风景画。

语文微格教学教案(再别康桥)

语文微格教学教案(再别康桥)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语文微格教学教案(再别康桥)诗歌作者:徐志摩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这首诗。

2. 分析并欣赏徐志摩的诗意风格和语言特点。

3.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4. 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感受作者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3. 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对徐志摩的了解,回顾已学的他的其他作品。

2. 提问:谁能告诉我徐志摩的诗歌风格是什么?步骤二:诗歌阅读与理解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尝试理解诗歌的大意。

2. 提问: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步骤三:诗歌分析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2. 讲解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等元素。

步骤四:诗歌背诵与默写1. 让学生集体背诵诗歌,注意诗句的停顿和韵律。

2. 随机抽取学生默写诗歌中的片段。

三、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2. 写一篇短文,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朗读、分析和背诵《再别康桥》,使学生对徐志摩的诗歌风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

通过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认识到徐志摩诗歌的语言特点,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理解困难,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对这些字词的解释和引导。

五、课后拓展1. 让学生收集徐志摩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阅读和分析。

2.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徐志摩的诗歌艺术。

3.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徐志摩诗歌的魅力。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

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

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诗人。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诗人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五、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诗人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最新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最新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最新3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现代诗歌较之于当代诗歌,思想内容比较容易把握。

因为《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2.教材分析: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

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本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过程与方法: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搜集徐志摩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2、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教学重点: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一、交流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5分钟)涉及生平经历、创作背景:资料(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资料2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语文微格教学教案(再别康桥)

语文微格教学教案(再别康桥)

语文微格教学教案(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追求梦想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诗歌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和创意写作。

(2)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歌朗读与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全班一起背诵诗歌。

5.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朗读与背诵评价: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关注语音、语调和表达的自然流畅性。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I. 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中学生阅读和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徐志摩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II. 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的背景和写作背景;2.细读诗歌《再别康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3.学会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结构;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欣赏能力;III. 教学内容1. 徐志摩的背景和写作背景•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成就;•解释背景:徐志摩留学英国期间的情感和经历;•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创作动机和意义;2. 诗歌《再别康桥》的细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再别康桥》;•指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词句、意象和结构;•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寓意;3. 诗歌分析活动•小组活动: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分析和讨论,分享给全班;•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结构;•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风格和主题;4. 创作活动•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以《再别康桥》为灵感;•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和点评;IV.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活动;2.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帮助理清诗歌中的情节和结构;3.独立阅读: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思考和发表意见的能力;V. 教学资源1.电子版《再别康桥》原文;2.徐志摩的简介和相关资料;3.诗歌分析模板和指导材料;4.思维导图工具;5.学生创作的诗歌范例;VI. 教学评估方式1.学生小组的诗歌分析和讨论成果;2.学生对《再别康桥》的阅读和理解;3.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VII. 教学延伸1.继续学习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2.探索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诗歌分析和创作;3.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活动,提升自己的朗诵和表达能力;VIII. 参考文献1.徐志摩. (1928). 再别康桥.2.李昂. (2018). <>创作背景辨析.《世纪》, 27(03), 195-196.以上是本教案的相关信息和教学设计,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5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5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5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0篇)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0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1~2分)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

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5分)(课件介绍)(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4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4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4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令人神往;离情别绪,离而不伤,别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3、学习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小编有缘人为家人们整编的《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2.媒体设计:①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②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再别康桥》教案【五篇】

《再别康桥》教案【五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别康桥》教案【五篇】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之家。

他是中国现代“才华横溢的一路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1931年11月,这个经常“想飞”的诗人坐飞机在山东济南附近触山焚化。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

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

“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三、整体思路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

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浪。

那新浪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

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

《再别康桥》教案3篇

《再别康桥》教案3篇

《再别康桥》教案3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三、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二、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诵读课文。

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

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三、逐节讲析评价: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

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澜,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再别康桥微型教案

再别康桥微型教案

再别康桥微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意境。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并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追求。

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简介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介绍《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和诗篇的意义。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韵律、节奏等。

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押韵和节奏变化。

2.3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并引导学生欣赏其效果。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提问学生对《再别康桥》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3.2 诗歌朗读: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诗歌的抑扬顿挫和情感表达。

3.3 诗歌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诗节、韵律等。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各自的分析结果。

四、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背诵,准备课堂上的展示。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类似的微型教案设计,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4.2 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诗歌背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微型教案设计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运用。

五、板书设计板书诗歌的《再别康桥》。

在旁边列出诗歌的主要意象和情感,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等。

在旁边标注诗歌的结构特点,如诗节、韵律等。

六、教学延伸活动6.1 诗歌创作:学生模仿《再别康桥》的风格,创作自己的离别诗。

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友情、爱情或自然景观的留恋和感悟。

再别康桥微课教案

再别康桥微课教案

再别康桥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再别康桥》,使学生了解现代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追求理想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微课视频:关于《再别康桥》的介绍和解读。

2. 相关资料: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对《再别康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诗歌解析(15分钟)讲解诗歌的背景,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讨论与思考(10分钟)1. 诗歌中的象征手法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2. 诗人为何选择这些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3. 你认为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4. 诗歌鉴赏(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徐志摩的诗歌,分析其特点,进行诗歌鉴赏。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赏析文章,要求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象征手法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他们在诗歌鉴赏中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写的赏析文章,检查他们对诗歌内容、意境、情感和象征手法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效?3. 是否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如何解决?八、教学调整根据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的结果,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延伸1. 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微格教学教案
年级:高中一年级科目:语文课题:《再别康桥》主讲人李军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的开始是教师对一节课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始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提问、分析等活动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任何一项活动,开始都是很重要的。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实际教学,怎么样去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并坚持下去是教师所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好的老师总是可以在一开始给学生学习的激情。

本节课我的训练技能即是课堂教学的开始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