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灞桥柳与秦腔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歌曲“灞桥柳”
黄煜宝
近来,在网上传唱着一首南方出品的歌曲“灞桥柳”。为此歌曲,有两个人争夺著作权,后达成妥协,一人享作词权,另一人享作曲权。有五六个人争夺演唱权,都说自己拥有唱片版权。又有许多人,把他吹捧成古老的经典名曲,还有人在歌曲的播放网页上冠以“高考押轴题”的字样,用以扩大该歌曲的影响力。一时心热,我认真阅读了该歌词,听放了该歌曲,还观看了视屏录像,慎思之,想用“皇帝的新衣”这个寓言来概括他。
这个寓言说,一个皇帝花重金雇骗子制了一件只有聪明人才看得见的精美新衣,皇帝,大臣,众多智者,都是聪明人,都赞美新衣太精美了。皇帝穿上“新衣”,招摇过市,显摆华贵。突然一个纯真的孩子说,“皇帝光着身子,没穿衣服”,于是,人人都看见皇帝光着身子。
我是个音乐门外汉。就我的见解对传唱的“灞桥柳”发表如下意见。灞桥柳是一部丰富的历史,自汉代以来,他有两大历史内涵。第一,他是长安八景之一,景色秀丽,是游览胜地,灞桥柳雪成为典故,他的柳色之美,被众多文人雅士描写传颂。歌唱灞桥柳,没有柳色美,就不是灞桥柳。第二,自汉代,长安人送别,送至灞桥,折柳相赠东西分手别过。官宦,属眷,亲朋,恋人,学士,商贾,一应如此,灞桥折柳也成典故,中学文学教学中也常有这方面的内容涉及。因此,唱灞桥柳,一定要唱出折柳惜别的情节,舍此,不是灞桥柳。唐代诗人赵碬诗曰,“拂水斜烟一万条,几随春色倚河桥。不知别后谁攀折,犹自风流胜舞腰。”对灞桥柳的秀美和惜别有切切的赞颂。目前传唱的“灞桥柳”,没有柳色之美,通词不切灞桥实地,只用空名,像“身在深秋”,“心在别后”这样的主体句子,放在塞北,江南,西湖,扬州,新疆,关东普遍适用。但,这些主体句,不反映灞桥柳的特色。又有一些词语意悖反。如“牵”字,是拉近的意思,不是放开,用的很别扭,应是个“挽”字才确切。“系”字,是用绳索,灞桥送别,不是行舟,而是旱路,何来系字,况且,最具灞桥送别离情特色的“折柳”的“折”字,通词未见,本来很顺意的“折”字弃而不用,偏要用“系”字,怎能是灞桥送别呢。灞桥送别没有唱秦腔的历史掌故,也没有喝美酒的记载,歌词中有“你可知古老的秦腔,那可并非只是一杯酒”的句子,这是仿照山西送别女人必唱“走西口”的模式,想象着,长安人送别唱着秦腔,这,脱离灞桥实际。这句词,会误解为,长安人唱着秦腔送别,或者是梨园弟子
送别,到了潼关以东,是豫剧,可别忘了秦腔。灞桥送别折柳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秦腔充其量只有七百年的历史。就七百年看,他也未和灞桥柳结合起来,比如,至今未见一幕与灞桥柳有直接联系的秦腔剧目,灞桥柳林一带,也没有与秦腔发展有直接关系的设施或遗址。可是,在歌唱时,强调秦腔成了主旋律,反复吟唱,这样,歪曲了灞桥柳的原本神韵。
打开该歌曲的视屏,有几个唱片的背景十分赫人,残桓断壁,陋巷荒山,几小片灌木丛,只有杂乱感,只有厌倦,没有一点美感,更不会产生恋情和惜别之意。这怎么是灞桥柳呢,完全是在糟践灞桥柳。
该歌曲之所以有以上偏颇,是作者没有认真研究灞桥柳的历史,也没有考察灞桥柳的实际,创作主题意境把握不准,草率录制造成的,人们把这叫作“隔山打牛”,不着边际<鞭的>。南派词人,词作含蓄委婉。但若离题太远,会扭曲历史,抹煞灞桥柳凄美的情调。该歌词缺乏知识内涵,又有不少错误信息,如果有学生以该歌词内容为依据为素材写文章考试,会失分的。该曲谱委婉缠绵柔美,但曲谱量少三分之一,歌唱时情感抒发不到位。作为一般的娱乐传唱,只要高兴,有趣,顺畅,就可以。但把它说成古老名曲,金曲,或用他作高考押题素材,就离谱太远了。就词曲作者和演唱的几位文艺工作看,都是近些年才兴起的新人,作品问世也才几年,古在哪里。应该有长安版的《灞桥柳》才好。
2012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