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消毒技术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
消毒、灭菌工作中的自我 保护
• 消毒因子大多是对人有害的,因此,在 进行消毒时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自我保护 的意识和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防止消 毒事故和消毒操作方法不当对人的伤害。
•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防止燃烧;压力蒸汽 灭菌防止爆炸事故及操作人员的灼伤事故。
• (2)紫外线、微波消毒:防止对人的直接照射。 • (3)气体化学消毒、灭菌剂:防止有毒消毒气
• (1)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入灭茵柜室内,关 闭柜室。
• (2)启动灭菌器,预置135℃,维持3-4 分钟,灭菌程序执行完毕,自动停机。
• (3)停机后开柜室取物。
注意事项
• (1)用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物品包,体积不得超过 30cm×30cm×25cm;
• (2)待灭菌物品的填装量不得超过柜室内容量的80% • (3)市售铝饭盒与搪瓷盒,不得用于装放待灭菌的物品,应用带
• (5)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处理剂 量和延长消毒时间。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 消毒方法
• 选择消毒方法时要考虑的,一是要保护 消毒物品不受损坏,二是使消毒方法易 于发挥作用。
• 1)耐高温、耐湿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或 干热灭菌。
• (2)怕热、忌湿和贵重物品,应选择甲醛或环氧乙烷气 体消毒。灭菌。
通气孔的器具装放; • (4)手提式和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主体与顶盖必须无裂缝和变形;
无排气软管或软管锈蚀的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得使用; • (5)卧式压力蒸汽灭菌能输入蒸汽的压力不宜过高,夹层的温度
不能高于灭菌室的温度; • (6)装放时,将难于灭菌的大包放在上层,较易灭菌的小包放在
下层;金属物品放下层,织物放上层,物品装放不能贴靠柜壁。
灭菌物品的要求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解读
化学检测
01
化学检测是通过检测消毒剂的残 留量、有效成分和副产物等化学 物质,评估消毒剂的质量和消毒 效果。
02
常见的化学检测指标包括消毒剂 的浓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 ,以及可能的消毒剂副产物如卤 代有机物等。
表面消毒的频率应根据不同场所的污 染风险和清洁度要求来确定,以确保 消毒效果和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空气消毒
空气消毒是医疗机构预防和控制空气传播疾病的重要 措施。
输标02入题
医疗机构应采用安全、有效的空气消毒方法,如紫外 线消毒、臭氧消毒、化学熏蒸等,对病房、手术室、 重症监护室等场所的空气进行定期消毒。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解读
目录
• 引言 • 医疗机构消毒的基本原则 • 医疗机构消毒的具体技术规范 • 消毒效果的检测与评估 • 医疗机构消毒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 医疗机构消毒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医疗机构是患者接受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场所,其卫生环境直 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医疗质量。因此,医疗机构必须采取 有效的消毒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
应根据消毒对象和消毒剂的特性选择 合适的消毒剂,并按照说明书正确使 用,避免盲目使用或滥用消毒剂。
在选择消毒剂时,应考虑其对不同微 生物的杀灭效果以及消毒剂的稳定性 、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等特性。
消毒过程的监控与管理
01
02
03
04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消毒管 理制度,明确消毒工作流程、
操作规范和监督机制。
消毒效果评价
消毒效果评价是根据微生物检测和化学检测的结果,结合消毒方法、时间和环境 等因素,对消毒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在医疗机构中,消毒技术是确保医疗工作安全和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
正确的消毒操作不仅可以预防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还能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
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十分重要。
消毒原则•彻底性:消毒应当全面彻底,确保消灭所有致病微生物。
•安全性:使用消毒剂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对操作人员和环境造成伤害。
•环保性:尽可能选择对环境友好的消毒方法和材料,减少污染。
•持久性:消毒效果应持久,有效防止再次被污染。
消毒对象医疗机构中需要进行消毒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医疗器械:手术刀、钳子、镊子等需经消毒后再使用。
•医疗设施:手术室、诊疗室、病房等需要定期消毒。
•医疗废物:废弃药品、废弃器械等需要在严格消毒后处理。
•环境表面:地面、墙壁、家具等需要定期消毒,以保持清洁卫生。
消毒方法物理消毒方法•高温消毒:利用高温蒸汽灭菌器等设备进行消毒,适用于耐高温的器械。
•紫外线消毒:使用紫外线灯对空气、水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能有效杀灭微生物。
•辐射消毒:通过辐射杀菌灯等设备进行消毒,适用于不易受高温和化学药剂的物品。
化学消毒方法•醇类消毒剂:如酒精、碘酒等,适用于皮肤、玻璃器皿等的消毒。
•氯化消毒剂:如含氯消毒液、次氯酸等,对细菌、病毒有较强杀灭作用。
•过氧化氢:能迅速分解为水和氧气,无毒性,对环境无害,适用于多种场所和表面消毒。
消毒操作规范操作流程1.准备阶段:收集消毒所需材料,确认消毒对象。
2.清洁:对待消毒对象进行清洁,去除污垢。
3.消毒: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操作。
4.通风:消毒后对环境进行通风,排出残留气味。
5.记录:记录消毒时间、方法和消毒剂的使用量。
注意事项•**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不可擅自更改消毒方法或剂量。
•**定期检查消毒设备和消毒剂的有效期,确保消毒效果。
•**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消毒剂引起过敏或中毒反应。
结语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对于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医护人员、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对于消毒剂和器械的使用,应 进行严格的监管和管理,确保 其使用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对于不规范或违规使用消毒剂 和器械的行为,应进行严肃处 理和惩罚,以保障医疗安全和 公共卫生。
03
医疗机构室内空气消 毒
紫外线消毒法
适用范围
适用于无人状态下室内空气的消毒。
消毒原理
利用紫外线照射,破坏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核酸结构, 导致其失去生物活性。
04
医疗机构室内物体表 面消毒
化学消毒法
01
02
03
含氯消毒剂
使用浓度为500mg/L的含 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或喷洒 。
过氧化氢
使用浓度为3%的双氧水 进行擦拭或喷洒。
酒精
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进 行擦拭或喷洒。
物理消毒法
高温消毒
使用高温蒸汽或红外线进行消毒,消毒时间不少于15分钟。
紫外线消毒
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
消毒剂应选择具有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等特性的产品,以确保有效杀灭病原 体,同时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在使用消毒剂时,应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场景选择合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并按 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的操作。
对于剧毒或高毒性的消毒剂,应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
将化学消毒剂按照说明书要求配置成消毒液,用 喷雾器或气溶胶喷雾器均匀喷洒在室内空气中。
消毒原理
利用化学消毒剂的杀菌作用,杀灭空气中的细菌 、病毒等微生物。
注意事项
消毒时应关闭门窗,人员必须离开;消毒后应开 窗通风,以免对人员造成不良影响;消毒剂应储 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 高温。
使用方法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什么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什么我们知道,医疗机构的⼯具设施都是要经过消毒处理的,才能给患者使⽤,⼀⽅⾯是为了防⽌细菌感染,另⼀⽅⾯也是为了医护⼈员的健康考虑,那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什么呢?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紫外线消毒与臭氧消毒使⽤规范:C.6紫外线消毒C.6.1适⽤范围适⽤于室内空⽓和物体表⾯的消毒。
C.6.2紫外线消毒灯要求C.6.20紫外线灯监测⽅式(时间检测1000h,强度检测低于70%)。
C.6.2.1紫外线消毒灯在电压为220V、相对湿度为60%、温度为20℃时,辐射的253.7nm紫外线强度(使⽤中的强度)应不低于70µW/cm2。
C.6.2.2应定期监测消毒紫外线的辐照强度,当辐照强度低到要求值以下时,应及时更换。
C.6.2.3紫外线消毒灯的使⽤寿命,即由新灯的强度降低到70µW/cm2的时间(功率≥30W),或降低到原来新灯强度的70%(功率<30W)的时间,应不低于1000h。
紫外线灯⽣产单位应提供实际使⽤寿命。
C.6.3使⽤⽅法C.6.3.1在室内⽆⼈状态下,采⽤紫外线灯悬吊式或移动式直接照射消毒。
灯管吊装⾼度距离地⾯1.8m~2.2m。
安装紫外线灯的数量为平均≥1.5W/m3,照射时间≥30min。
C.6.3.2采⽤紫外线消毒器对空⽓及物体表⾯进⾏消毒。
其消毒⽅法及注意事项应遵循⽣产⼚家的使⽤说明。
C.6.3.3消毒时对环境的要求紫外线直接照射消毒空⽓时,关闭门窗,保持消毒空间内环境清洁、⼲燥。
消毒空⽓的适宜温度20℃~40℃,相对湿度低于80%。
C.6.4注意事项C.6.4.1应保持紫外线灯表⾯清洁,每周⽤酒精布⼱擦拭⼀次,发现灯管表⾯有灰尘、油污等时,应随时擦拭。
C.6.4.2⽤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燥。
当温度低于20℃或⾼于40℃,相对湿度⼤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在医疗机构中,消毒工作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关键环节,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一、消毒的重要性医疗机构是各种病原体容易聚集和传播的场所。
患者的身体状况往往较为虚弱,抵抗力较低,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而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也会频繁接触患者和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如果不做好消毒工作,病原体就有可能在医疗机构内传播,导致患者之间、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
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消毒工作是医疗机构预防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必须严格执行,确保万无一失。
二、消毒的基本原则1、清洁为先在进行消毒之前,必须先做好清洁工作,去除表面的污垢和有机物。
因为污垢和有机物会影响消毒剂的作用效果,降低消毒的效率。
2、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消毒目的,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
例如,对于耐高温、耐湿的物品,可以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对于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可以选择环氧乙烷灭菌或者低温等离子灭菌等。
3、确保消毒效果消毒工作必须达到规定的消毒效果,确保杀灭或去除病原体。
同时,要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4、防止再污染消毒后的物品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再污染,如妥善包装、存放于清洁干燥的环境等。
三、消毒的方法1、物理消毒法(1)热力消毒包括煮沸消毒、压力蒸汽灭菌等。
煮沸消毒适用于餐饮具、毛巾等小件物品的消毒,将物品完全浸没在水中,加热至沸腾,保持 15-30 分钟。
压力蒸汽灭菌则是一种高效、可靠的消毒方法,适用于医疗器械、敷料等物品的灭菌,需要在特定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进行。
(2)紫外线消毒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但穿透力较弱,只能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
使用紫外线灯消毒时,要保证灯管的强度和照射时间符合要求,同时要注意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6/97
八、惯用消毒与灭菌方法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7/97
(一)高度危险性物品灭菌 之一“手术器械、器具和物品灭菌”
灭菌前准备—清洗、包装、装载遵照WS310.2 要求。(严格清洗、规范包装)
灭菌方法 1.耐热、耐湿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手术器械:应采取低温灭菌方
▪ 中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 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 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 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 管等。
▪ 低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器 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 头柜、被褥疮 ;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法。 3.不耐热,耐湿手术器械:应首选低温灭菌方法,
无条件医疗机构可采取灭菌剂浸泡灭菌。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8/97
▪ 灭菌方法
▪ 4.耐热、不耐湿手术器械 可采取干热灭菌方法。 ▪ 5.外来医疗器械 医疗机构应要求器械企业提供清
洗、包装、灭菌方法和灭菌循环参数,并遵照其灭 菌方法和灭菌循环参数要求进行灭菌。 ▪ 6.植入物 医疗机构应要求器械企业提供植入物材 质、清洗、包装、灭菌方法和灭菌循环参数,并遵 照其灭菌方法和灭菌循环参数要求进行灭菌,植入 物灭菌应在生物监测结果合格后放行;紧急情况下 植入物灭菌,应遵照WS310.3要求。 ▪ 7.动力工具 分气动式和电动式,普通由钻头、锯 片、主机、输气连接线、电池等组成。应按照使用 说明要求对各种部件进行清洗、包装、灭菌。
1、在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回收、清洗等过程中应预防发生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标准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标准消毒剂1.8.1.1概述:戊二醛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消毒剂,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可杀灭各种微生物。
但是,戊二醛易挥发,对环境污染较大,对人体有刺激性和致癌性,使用时应当注意安全。
1.8.1.2适用范围:戊二醛可用于对不耐高温和湿热的物品进行消毒,如纤维素制品、橡胶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等。
1.8.2过氧化氢消毒剂1.8.2.1概述:过氧化氢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可杀灭各种微生物。
过氧化氢分解产物为水和氧气,对环境无污染,对人体无毒害。
1.8.2.2适用范围:过氧化氢可用于对不耐高温和湿热的物品进行消毒,如纤维素制品、橡胶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等。
2消毒设备的选择和使用2.1消毒设备的选择2.1.1应根据医疗机构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设备,要考虑设备的消毒效果、安全性、易用性、维修保养和成本等因素。
2.1.2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消毒设备,同时应注意设备的质量和性能,以确保消毒效果和安全性。
2.2消毒设备的使用2.2.1应按照设备的说明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消毒设备,不得随意更改操作参数和程序。
2.2.2应定期对消毒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消毒效果。
2.2.3应对消毒设备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测和验证,以确保消毒效果符合要求。
3消毒人员的培训和管理3.1消毒人员的培训3.1.1应对消毒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必要的消毒知识和操作技能。
3.1.2应定期对消毒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以提高其消毒技能和操作水平。
3.2消毒人员的管理3.2.1应建立健全的消毒人员管理制度,明确消毒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3.2.2应对消毒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评价,以确保其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2.3应对消毒人员进行激励和奖惩,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本文介绍了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包括消毒与灭菌方法、消毒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消毒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等方面。
新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新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Compa第n1y4页name
消毒灭菌基本标准—职业防护
应依据不一样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宜 职业防护办法
在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回收、清洗等 过程中应预防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办法 ,防止或降低利器伤发生。
不一样消毒、灭菌方法防护以下:
新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明术规范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处理应符合国家当初公布要C求om要pa第求n6y页 name
CSSD不一样区域人员防护着装要求
区域
操作
防护着装
圆帽 口罩
隔离衣/防水围 裙
专用鞋
病房
污染物品回收
√
Δ
• 污染
器械
分类
查对
√
√
√
√
去污区
机械
清洗
装载
手工清洗器械和用 具
√
√
√
√
新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新生儿暖箱等物体表面使用清洁布巾或消毒布巾擦拭。
擦拭不一样患者单元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各种擦拭
布巾及保洁手套应分区域使用, 用后统一清洗消毒, 干
燥备用。 新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Compa第n1y6页name
清洗和清洁注意事项
• 有管腔和表面不光滑物品, 应用清洁剂浸泡 后手工仔细刷洗或超声清洗。能拆卸复杂物 品应拆开后清洗。
• 注意事项 使用清洁剂, 消毒剂应每次更换 每次处 理工作结束后, 应马上消毒清洗器具, 更换个人防护用具, 进行洗手和手消毒。 气性坏疽污染处理流程应符合 《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和要求。应先采取含氯或含溴消 毒剂1000mg/L-mg/L浸泡30-45min后 有显著污染物 时应采取含氯消毒剂5000mg/L-10000mg/L浸泡最少 60min后, 再按本标准5.3-5.8进行处理。④突发原因不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通过定期考核、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消 毒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积极性,推动医 疗机构消毒工作的持续发展。
03
不同区域和物品的消毒技 术
诊疗区域的消毒
空气消毒
诊疗区域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对于空气传播性疾病的高风险区域 ,应采用空气消毒设备,如紫外线灯或空气消毒机,进行定期消毒。
表面消毒
诊疗区域的桌面、椅子、门把手等高频接触表面,应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定 期擦拭消毒。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病原体的特性和表面的材质进行选择,以确 保消毒效果。
目的
消毒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患者、医 护人员和公众免受医疗相关感染 的威胁,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和 卫生。
消毒的方法和原理
物理消毒法
• 高温消毒:利用高温破坏病原体的生物结构,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的。如高压蒸 汽灭菌法。
• 紫外线消毒:通过紫外线照射,破坏病原体的核酸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消毒的方法和原理
监督检查机制与频次
监督检查机制
医疗机构应建立消毒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消毒部门或消毒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可以采用自查 、互查、专家检查等方式进行。
监督检查频次
监督检查的频次应根据医疗机构的规模、消毒工作量、风险等级等因素确定。一般来说,至少应每季度进行一次 常规检查,高风险部门或环节可适当增加检查频次。
THANKS
感谢观看
医疗机构消毒技 术规范
汇报人: 2023-11-20
目录
• 消毒技术概述 • 医疗机构消毒管理要求 • 不同区域和物品的消毒技术 • 消毒效果监测与评价 •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执行与
监督
01
消毒技术概述
消毒的定义与目的
定义
消毒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 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的病原体, 以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疾病的传 播和扩散。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1. 引言医疗机构消毒是保障患者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消毒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预防医疗相关感染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2. 医疗机构消毒分类根据对象的不同,医疗机构的消毒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1 表面消毒表面消毒主要指医疗设备、器械、工作台面等物体表面的消毒。
在进行表面消毒时,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并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消毒。
2.2 环境消毒环境消毒主要指医疗机构的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如病房、手术室等。
环境消毒可以采用物理消毒或化学消毒的方式进行,具体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选择。
2.3 液体消毒液体消毒主要指医疗器械和器具的消毒,如各种注射器、针头等。
液体消毒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消毒液,并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消毒。
3.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为了保证医疗机构消毒的质量和效果,制定一套科学的消毒技术规范是必要的。
下面是一些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和注意事项:3.1 消毒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对从业人员进行消毒知识和操作技术的培训,确保消毒操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培训内容应包括消毒原理、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消毒器械的操作步骤等。
3.2 消毒设备管理医疗机构应对消毒设备进行管理,包括定期检验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消毒效果的达到标准。
3.3 消毒剂选择与配制消毒剂的选择要根据所要消毒的对象和场所,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选择。
消毒剂的配制要按照正确的比例和方法操作,确保消毒剂的浓度和杀菌效果达到要求。
3.4 消毒操作程序医疗机构应制定消毒操作程序,并进行严格执行。
消毒操作程序应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消毒时间和消毒后处理等内容。
3.5 消毒效果评价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对消毒剂的浓度和杀菌效果进行检测和验证。
如果发现消毒效果不符合要求,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和调整。
4. 总结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预防医疗相关感染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本演示将介绍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重要性、基本原则、分类和等级、流 程和步骤、医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以及监督与评估,最后总结结论。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重要性
1 病菌防控
有效消除病原微生物,降 低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的 风险。
2 患者安全
减少医疗机构内患者感染 的可能性,保障患者的安 全与健康。
分为环境消毒、设备消毒、器材消毒和人员消毒。
等级
按照消毒的目的和严重程度划分为三级:一级是基础消毒,二级是常规消毒,三级是特殊消 毒。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要的消毒工具和材料,准备消毒区域。
2
清洁准备
清洁和预处理目标区域,确保消毒效果。
3
消毒操作
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和药剂进行操作。
3 信任与声誉
确保医疗机构符合消毒标 准,建立信任与良好的声 誉。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基本原则
1 全面性
包括对环境、设备、器材和人员等方面的消毒要求。
2 可行性
要符合实际操作,能够在医疗机构中有效实施。
3 科学性
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确保消毒技术的有效性。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分类和等级
分类
医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
1 正确操作
按照医疗器械消毒技术规 范的要求,使用正确的消 毒方法和药剂。
2 有效监测
3 质量管理
监测医疗器械的消毒效果, 确保灭菌率符合标准。
建立健全的医疗器械消毒 管理制度,保证消毒质量。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监督与评估
1
监督机制
建立监督机制,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的监督与评估。
2
培训和考核
开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水平。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10. 人员卫生处理: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人员进行人体、着装、随身物品 等方面的清洁与消毒过程。
11. 清洁工具的复用处理:对使用过或污染后的复用清洁工具进行清洗 与消毒的处理过程。
四、强化清洁与消毒
1.下列情况应强化清洁与消毒: a)发生感染暴发时,如不动杆菌属、艰难梭菌、诺如病毒等感染暴发; b)环境表面检出多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超 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以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等耐药 菌。 2 .强化清洁与消毒时,应落实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 3. 强化清洁与消毒时,应增加清洁与消毒频率,并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消毒剂。 4 .应开展环境清洁与消毒质量评估工作,并关注引发感染暴发的病原体在环境表 面的污染情况。
7.消毒湿巾:以非织造布、织物、无尘纸或其他原料为载体,纯化水为生产用 水,适量添加消毒剂等原材料,制成的具有清洁与消毒作用的产品,适用于人体、 一般物体表面、医疗器械表面及其他物体表面。
8. A0 值: 评价湿热消毒效果的指标,指当以Z值表示的微生物杀灭效果为 10K 时,温度相当于80°C的时间 (秒)。A0 值600是复用清洁工具消毒 的最低要求。
二、清洁与消毒原则
1.应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清洁方式。 2. 根据风险等级和清洁等级要求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内容应包括清洁与消 毒的工作流程、作业时间和频率、使用的清洁剂与消毒剂名称、配制浓度、作用 时间以及更换频率等。 3.应根据环境表面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清洁剂。 4.有明确病原体污染的环境表面,应根据病原体抗力选择有效的消毒剂,消 毒产品的使用按照其使用说明书执行。 5.无明显污染时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清洁与消毒。 6.清洁病房或诊疗区域时,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 到重度污染;有多名患者共同居住的病房,应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培训)
努力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在接触患者或污物后。
评估和监控消毒效果
1 定期检测
通过抽样和检测,定期 评估消毒效果。
2 记录数据
建立记录表,记录每次 消毒的日期、时间和结 果。
3 持续改进
根据监控结果,进行必 要的改善和调整。
相关法规和标准
法规 卫生部门发布的医疗机构消毒规定 卫生部门发布的环境卫生管理规定
标准 ISO 13485:2016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 GB 15982-2012 医疗机构环境卫生管理规范
环境消毒流程
1
准备
收拾整理工作区域,清除杂物。
清洁
2
进行彻底的清洁,包括地面、墙壁、
家具和设备表面。
3
消毒
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对环境进行彻底消
验证
4Leabharlann 毒。通过监测和检测,确保消毒效果符合 要求。
个人防护与消毒措施
1 戴手套
在接触污物或进行消毒操作时,佩戴适合的手套。
2 正确穿戴防护服
根据需要,正确佩戴防护服和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培训)
欢迎参加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培训!本培训旨在提供专业知识,帮助您 了解医疗机构消毒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医疗机构消毒的重要性
1 提高安全性
2 保护患者
消毒有效杀灭病原微生 物,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减少手术并发症和院内 感染,提供安全的医疗 环境。
3 维护机构声誉
遵守规范可以树立良好 的形象,取得患者和公 众的信任。
医疗机构消毒的基本原则
1 规范流程
依据相关法规和标准,建立科学严谨的消毒流程。
2 选择适当产品
根据不同环境和器械选用合适的消毒产品。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指医疗机构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应遵循的标准和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1. 消毒剂的选择:医疗机构应根据不同场所和物品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酒精等。
2. 消毒操作要求:消毒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消毒知识与技能,正确使用消毒剂和器械,掌握消毒剂的浓度、接触时间等参数,确保消毒效果。
3. 消毒频率:医疗机构应根据不同区域和物品的风险程度制定合理的消毒频率,保持病区、手术室、医疗设备等环境的清洁和无菌状态。
4. 消毒记录:医疗机构应建立消毒记录,记录消毒时间、消毒剂浓度、消毒区域等信息,用于监督和追溯。
5. 消毒设备的维护与验证:医疗机构应对消毒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和验证,确保其正常工作和消毒效果的稳定性。
6. 废弃物处理:医疗机构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废弃物的分类和处理,其中包括医疗废弃物、感染性废弃物等的消毒和处置。
7. 个人防护:进行消毒工作的人员应佩戴相关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以确保自身安全。
8. 应急措施:医疗机构应拟定消毒应急预案,针对突发事件做出相应的处置措施,避免疫情扩散和传播。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也是医疗机构良好卫生环境的重要保证。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1. 引言医疗机构是重要的公共场所之一,消毒技术的规范应用对于保障医疗机构的安全和卫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疗机构消毒技术的规范要求,涵盖了清洁消毒、物品消毒和空气消毒等方面。
2. 清洁消毒清洁消毒是医疗机构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去除可见污物、减少可繁殖细菌的数量,提供一个干净的工作环境。
下面是清洁消毒的规范要求:2.1 清洁工具清洁工具应该经过定期的清洗和消毒,以确保其无菌。
使用过的清洁工具应先清洗,然后放入消毒设备中进行消毒。
消毒设备应具备可靠的消毒效果,并且要经过定期维护和检验。
2.2 清洁剂清洁剂应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产品,且要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的配比和使用方法。
清洁剂的使用量应符合规范,既能有效清洁,又不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
2.3 清洁区域医疗机构的清洁区域应划分明确,并设置相应的标识。
清洁区域的清洁工作应定期进行并记录,特别是易被忽视的角落和狭小区域。
清洁区域的空气流通应良好,以促进干燥和消毒效果的提高。
3. 物品消毒医疗机构内的物品消毒是对用于医疗过程中接触患者及污染源的各类物品进行消毒处理,以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
以下是物品消毒的规范要求:3.1 消毒剂选择消毒剂应根据不同物品的材质和用途来选择,确保消毒效果的同时不损坏物品。
合适的消毒剂应具备广谱杀菌的特性,并且符合卫生标准要求。
3.2 消毒方法物品消毒可以采用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的方法。
物理消毒包括高温蒸汽消毒、紫外线消毒等;化学消毒包括氯化物消毒、醛类消毒剂等。
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应根据物品的特点和卫生要求来决定。
3.3 消毒周期消毒周期应根据不同物品的使用频率和卫生要求而定,一般情况下,常见的物品消毒周期为每日或每周进行一次。
经常性接触患者体液或有机污物的物品,应增加消毒频率。
4. 空气消毒空气中的微生物是医疗机构交叉感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空气消毒能有效去除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减少感染的风险。
以下是空气消毒的规范要求:4.1 空气消毒设备医疗机构应配备专业的空气消毒设备,例如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空气过滤器。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随着疾病的传播,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消毒技术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减少疾病的传播。
为此,医疗机构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消毒技术,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一、消毒技术的基本知识1.1 消毒概念消毒,即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破坏和杀灭病原微生物,以达到防止疾病传播的目的。
1.2 消毒的目的(1)杀灭病菌,使环境符合健康卫生的要求;(2)减少病菌数量,降低医院感染率;(3)保障患者、医护人员和公众健康和安全。
1.3 消毒的分类消毒可分为物理消毒、化学消毒、生物学监测等多种方式。
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1 选择切实可行的消毒技术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技术,建立自己的消毒方案。
2.2 设备消毒(1)房间消毒:采用物理消毒或者化学消毒方式,对门、窗、墙壁等表面进行清洁消毒。
(2)设备消毒:医疗器械应采取高压蒸汽灭菌,或采用其他符合国家规定的消毒方法,各类医疗器械应分类消毒,按照不同器械的特性制定相应的消毒规程。
(3)地面消毒:对于地面,可使用紫外线消毒、电解水消毒等方法,并对地面、角落、墙角、门口等需要注意清洁卫生的地方进行除尘和擦拭。
2.3 消毒杀菌剂的正确使用在消毒过程中,应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污染程度、消毒对象和消毒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消毒杀菌剂。
消毒杀菌剂应注意质量不良的产品,按要求使用,并按规定配制、储存和使用,使其达到预期效果。
2.4 消毒人员的培训消毒人员是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的关键,应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核,掌握科学合理的消毒技术,提高技能和工作效率。
2.5 消毒设备的维护保养消毒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完好有效,消毒效果稳定可靠。
三、消毒技术中的注意事项3.1 消毒杀菌剂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自身安全防护,防止皮肤接触、呼吸吸入等。
3.2 消毒杀菌剂在使用过程中应遵守防暴防爆措施,避免火源。
3.3 消毒杀菌剂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与其他药品混用,以免产生副作用。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在医疗机构中,消毒是最基本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它可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和细菌感染,确保医疗器械、环境和物品的卫生与安全。
因此,医疗机构必须采用有效、可靠的消毒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
物理消毒技术物理消毒技术是指利用物理因素,如热、辐射和过滤等方法,破坏细菌和病毒。
其中,热杀菌是最常用的物理消毒技术之一。
常用的热杀菌装置是高温高压灭菌器和干热灭菌箱。
高温高压灭菌器通常在120℃-132℃的高温和1-3个大气压力下进行灭菌。
干热灭菌箱的温度通常在160℃-180℃,时间长达1-2小时。
这些装置能够有效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另外,还有紫外线消毒技术。
紫外线能够破坏细菌和病毒的核酸,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
由于紫外线有一定的辐射性,因此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化学消毒技术化学消毒技术是指使用化学物质来破坏微生物。
它可以分为氧化还原法、酸碱法、卤素消毒法和有机物消毒法等。
常见的消毒剂有氯化汞、氯气、双氧水、过氧化氢等。
氯化汞是常见的消毒剂之一,是一种强氧化剂。
它能够快速杀灭各种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但是,氯化汞易挥发,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氯气是另一种常见的消毒剂,也是强氧化剂。
它能够快速杀灭各种微生物,但使用时要注意安全,因为氯气有毒。
生物学监测生物学监测是指使用生物学方法检测消毒效果。
它能够检测消毒剂的浓度、杀菌时间和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常用的生物学监测方法有ATP生物检测和菌落计数法等。
ATP生物检测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的生物学监测技术。
它能够检测到微生物的代谢产物ATP,并通过测定ATP含量来评估消毒效果。
菌落计数法是另一种常用的生物学监测技术。
它通过在培养基上培养细菌,然后统计细菌的数量来评估消毒效果。
这种方法比较费时,但是能够直观地显示杀灭效果。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对于预防感染和保障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选择和使用消毒技术时,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消毒方法,保证消毒效果的同时,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也要有充分的考虑。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一、消毒概述医疗机构消毒是指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以减少或杀死潜在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病原菌或病毒。
消毒是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在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进行,制定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必要的。
二、消毒环境1. 医疗机构应设置专门的消毒室,室内应保持整洁、干燥、通风良好。
2. 消毒室内应设置消毒设备和工具,如高温消毒柜、紫外线消毒灯、气体消毒机等。
3. 消毒室内的地面和墙面应使用耐腐蚀、易清洁的材料,并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三、消毒器具1. 医疗机构应根据具体需要配备各类消毒器具,如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热灭菌器等。
2. 消毒器具应定期检测、维修和保养,并按照使用说明正确操作。
3. 使用消毒器具前,应先进行清洗和除菌处理,确保器具表面无明显污物。
四、消毒操作1. 掌握正确的手消毒方法:用流动水洗手,涂抹适量的洗手液,揉搓双手并擦拭干净,使用酒精洗手液时需注意揉搓至酒精蒸发。
2. 消毒液的配制应按照比例准确混合,确保浓度达到消毒要求。
3. 对于不同物品和设备的消毒,应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如高温消毒、紫外线消毒、化学消毒等。
4. 消毒设备应安装正确,使用时应遵循操作流程,按照设备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消毒的效果和安全。
五、消毒监测1. 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消毒监测,包括对空气、物品和设备的微生物检测。
2. 消毒监测应有专门的检测人员进行,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和设备。
3. 消毒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进行分析,对于发现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六、员工培训1. 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员工消毒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对消毒工作的认识和技能。
2. 培训内容应包括消毒原理、消毒操作规范、消毒器具和消毒液的正确使用等。
3. 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实际操作,通过示范和练习,提高员工的操作能力。
七、消毒记录和管理1. 医疗机构应建立消毒记录管理制度,对所有的消毒操作进行记录。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管理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管理规范在医疗卫生领域,消毒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直接关系到患者健康和医疗机构运行的安全。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管理规范的建立和执行对于保障医疗卫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消毒的重要性、消毒原则以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管理规范等方面进行探讨。
消毒的重要性在医疗环境中,各种病原微生物通过器械、表面、空气等途径传播,容易引起院内感染和疾病传播。
因此,对医疗器械、器械表面、医疗环境等进行有效的消毒至关重要。
消毒可以有效杀灭、抑制各种致病微生物,预防交叉感染,维护患者健康,保障医护人员工作安全。
消毒原则选择合适的消毒剂不同的消毒剂对不同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杀灭效果,医疗机构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常见的消毒剂有酒精、漂白粉、过氧乙酸等。
遵循正确的操作程序消毒操作程序应当符合标准规范,操作人员应了解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有效浓度、接触时间等关键参数,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消毒效果。
确保消毒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消毒设备和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消毒效果不佳。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管理规范制定消毒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消毒管理制度,包括消毒操作程序、消毒剂的选用、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等内容,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和执行标准。
建立健全的消毒档案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消毒档案管理制度,对每次消毒操作进行记录,并保存消毒记录和效果评估数据,以备查阅和追溯。
定期开展消毒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对从事消毒操作的医护人员进行消毒技术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消毒知识水平,确保消毒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加强监督和检查医疗机构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消毒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的规范执行。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管理规范的建立和执行对于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做好消毒工作,才能有效预防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医疗机构应当重视消毒技术管理规范的实施,不断提高整体消毒水平,为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对受到致病性芽胞菌、真菌抱子和抗力强、危险程 度大的病毒污染的物品,选用高效消毒法或灭菌法。
• (2)对受到致病性细菌和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 原体、衣原体污染的物体,选用中效以上的消毒法。
• (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污染的物品,可选用中 效或低效消毒法。
• (4)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因子的 使用剂量。
阀到“消毒”位置,蒸汽通入灭菌室内,柜内冷空气 和冷凝水经柜室阻气器自动排出; • (4)柜内压力达1029kPa(105kg/ cm2),温度达121℃, 维持规定的时间; • (5)需干燥的物品,打开排气阀,慢慢放汽;待压力恢 复到零仕后开柜取物。
•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法:适用于对 器械的快速灭菌,作用时间短,速度快, 全过程仅用6-15分钟。
灭菌后处理:
• 1)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 (2)手术包应干燥,否则应列为湿包,不可作为无菌包
使用。有明显水渍的包亦不可作为无菌包; • (3)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或其中放有化学指示剂的包,
在灭菌后或开包使用前应检查是否达到已灭菌的色泽 或状态。未达到或有疑点者,不可作为无茵包使用; • (4)取出的包,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之处或沾有水淹, 均应视为受到污染。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 • (5)巳灭菌的物品,不得与未灭菌物品混放;
• (2)高效消毒方法:可以杀灭一切致病性微生 物的消毒方法。这类消毒剂应能杀灭一切细菌 繁殖体(包括结核杆菌和致病性芽胞菌)、病毒、 真菌及其抱子等,对细菌芽苞也有一定的杀灭 作用、属于此类的化学消毒剂和物理消毒法有: 紫外线及含氯消毒剂、臭氧、二氧化氯、甲基 乙内酰脲类化合物和一些复配的消毒剂在规定 条件下,以适合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 消毒的方法。
• 1.2.8 消毒剂(sinfeCtw):能杀灭外环境 中感染性的或有害的微生物的化学因子 称为消毒剂。
• 1.2,9 消毒器(isinfechon instrUmnt): 能杀灭外环境中感染性的或有害的微生 物的消毒器械.
• 1.2.10 灭菌(serilizahon):杀灭或去除 外环境中媒介物携带的一切微生物的过 程。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 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灭菌是个绝
• 消毒作用水平:是指消毒、灭菌方法杀 灭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的大小。可分为
下述四类:
• (1)灭菌方法:可杀灭外环境中一切微生 物的物理、化学方法。属于此类的有: 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 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和甲醛、 戊二醛、环氧乙烷、乙型丙内酯、过氧 乙酸、过氧化氢等化学灭菌剂在规定条 件下,以适合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 进行灭菌的方法。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滨海新仁慈医院 陈海梅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
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
其目的在于统一我国医院消毒、灭菌的
方法和消毒、灭菌的监测技术,以提高 医院消毒、灭菌的质量,减少医院感染。
术语和定义
• 1.2.1 医院消毒(&Sinf6CtdriinhOSpiul):杀灭或清 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 (2)中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仅和皮肤 粘膜相接触,而不进人无菌的组织内。 例如,体温表、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 窥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压舌板、 喉镜、口罩、便器、餐具、茶具等。
• (3)低度危险性物品:虽有微生物污染,但一 般情况下无害。只有当受到一定量致病菌污染
时才造成危害的物品。这类物品和器材仅直接
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皮肤粘膜相接触。例如,
生活卫生用品和病人、医护人员生活和工作环 境中的物品。例如:毛巾、面盆、痰盂(杯)、 地面、墙面、桌面、床面、被褥、一般诊断用 品(听诊器、听筒、血压计等)等。
医院消毒中选择消毒、灭 菌方法的原则
• 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 灭菌方法
• (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 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 (1)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入灭茵柜室内,关 闭柜室。
• (2)启动灭菌器,预置135℃,维持3-4 分钟,灭菌程序执行完毕,自动停机。
• (3)停机后开柜室取物。
注意事项
• (1)用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物品包,体积不得超过 30cm×30cm×25cm;
• (2)待灭菌物品的填装量不得超过柜室内容量的80% • (3)市售铝饭盒与搪瓷盒,不得用于装放待灭菌的物品,应用带
• 6)合格的灭菌物品,应标明灭菌日期,合格标 志。
• (7)每批灭菌处理完成后,应按流水号登册, 记录灭菌物品包的种类\数量、灭菌温度、作 用时间和灭菌日期与操作者等。有温度,时间 记录装置的,应将记录纸归档备查;
• (8)运送无菌物品的工具应每日清洗和消毒并 保持清洁干燥。当遭受意外污染时,应立即进 行清洗消毒。物品顺序摆放,并加防尘罩,以 防再污染;
•。
• (3)中效消毒方法: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 菌芽胞以外的各种致病性微生物的消毒 方法,包括超声波、碘类消毒剂(碘伏、 碘酊、洗必泰碘等)、醇类、酚类消毒剂 在规定条件下,以适合的浓度和有效的 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 (4)低效消毒方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亲 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和通风散气、冲洗等机械 除菌法。低效消毒剂有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 (新洁尔灭等)、双胍类消毒剂如氯己啶中草药 消毒剂和汞、银、铜等金属离子消毒剂等在规 定条件下,以适合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 行消毒的方法。
• 1.2.2 媒介物(vectors):指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污 染了病原微生物的固体、气体和液体物质,也包括污 染的人体体表和表浅体腔。
• 1.2.3 消毒合格(disinfestdri gualified):在医院消毒 中消毒后媒介物携带的微生物等于或少于国家规定的 标准。若能使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减少99.9%或使消毒 对象上污染的自然微生物减少90%,则为消毒合格。
• (5)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处理剂 量和延长消毒时间。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 消毒方法
• 选择消毒方法时要考虑的,一是要保护 消毒物品不受损坏,二是使消毒方法易 于发挥作用。
• 1)耐高温、耐湿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或 干热灭菌。
• (2)怕热、忌湿和贵重物品,应选择甲醛或环氧乙烷气 体消毒。灭菌。
对的概念,灭菌后物品必须是完全无菌 的。
• 1.2.11 灭菌剂(sterilant)能杀灭外环境中一切微生物 (包括细菌芽胞)的化学物质称为灭菌剂。
• 1.2.12 灭菌器(sterilizer):能杀灭外环境中一切微生 物(含细菌芽胞)的灭菌器材称为灭菌器。
• 1.2.13 无菌检验(eihty——W):检验灭菌后的物品中 是否存在活的微生物的一种试验方法。。(无菌保证 水平)SAL通示为10-n,医学灭菌一般设定SAL为10-6 (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 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 (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 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 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 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 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 根据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选择消毒、 灭菌方法和使用剂量。
灭菌物品的要求
• 1)尽量将同类物品一批灭菌,并避免将器械包直接接 触棉织品包;
• (2)用于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的物品包,体 积不得超过30cm×30cm×50cm。
• (3)物品包捆扎不宜过紧,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灭 菌包每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剂;
• (4)装填量不得超过柜室容积的90%,同时预真空和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装填量又分别不得小于柜 室容积的10%和5%,以防止‘小装量效应”,残留 空气影响灭菌效果。
消毒、灭菌工作中的自我 保护
• 消毒因子大多是对人有害的,因此,在 进行消毒时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自我保护 的意识和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防止消 毒事故和消毒操作方法不当对人的伤害。
•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防止燃烧;压力蒸汽 灭菌防止爆炸事故及操作人员的灼伤事故。
• (2)紫外线、微波消毒:防止对人的直接照射。 • (3)气体化学消毒、灭菌剂:防止有毒消毒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2.4 疫源地消毒(disidectdri Ofepiderl)lcli:)cui):本规范中是指对医院 内存在着或曾经存在着感染性疾病传染源的场 所进行的消毒。其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 出的病原体。
• 1.2.5 随时消毒(concurTent disilllect。):本 规范是指对医院存在的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 时进行的消毒。目的是及时杀灭或清除病人排 出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症病人住院期间进行的 病室或床边消毒即为随时消毒。
通气孔的器具装放; • (4)手提式和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主体与顶盖必须无裂缝和变形;
无排气软管或软管锈蚀的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得使用; • (5)卧式压力蒸汽灭菌能输入蒸汽的压力不宜过高,夹层的温度
不能高于灭菌室的温度; • (6)装放时,将难于灭菌的大包放在上层,较易灭菌的小包放在
下层;金属物品放下层,织物放上层,物品装放不能贴靠柜壁。
体的泄漏,经常检测消毒环境体的浓度,对环 氧乙烷气体灭菌技应防止燃烧和爆炸事故。 (4)液体化学消毒、灭菌剂:防止过敏和对皮 肤粘膜的伤害。
• (5)处理锐利器械应避免对人损伤。 •
医院消毒和灭菌常用方法
• 压力蒸汽灭菌 • 1 适用范围:用于耐高温、高湿的医用
器械和物品的灭菌。
• 不能用于凡土林等油类和粉剂的灭菌。 • 2 压力蒸汽灭菌器:根据排放冷空气的
方式和程度不同,分为下排气式压力蒸 汽灭菌器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二大 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