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常老师给多少,学生学多少,不能主动地利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现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形成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学习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首先,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科学家是怎样从小立志成才的,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成功人士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事业上的伟大成就的。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知道是为祖国的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对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还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

其次,由于小学生观察力相对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

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要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基本技能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后者。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了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重视双基教学的同时,更要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l.重视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教会学生使用教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同时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数学教材和其他教材一样,是根据教学目标用科学的连贯的叙述来说明教学的内容,也有它独特的词汇、不同的叙述格式和语言特点,因此,必须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这不仅能大大减少接受新教材的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因而得到提高。同时,还为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创造了条件,学生就能不断地扩大视野,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2.重视充分表达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应试教育注重结论和结果,课上以讲为主,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实质

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要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促使学生自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从体会并感悟数学的真谛,逐步形成学生自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利用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

在训练中,要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教师进做边讲解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有的需要手把手地去指正,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会有很大帮助。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数学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2)认真观察。用心去记;(3)规范书写,准确计算;(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等。另外到了中高年级还

要重视验算习惯的培养。这些学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应该融会贯通地加以培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在是势在必行。如果我们能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亲近的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实践,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亲近的生活数学进入课堂,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实现“联系生活实践,让数学生活化。”

一、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儿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亲自经历,用心灵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懂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积的近似值”时,我们就可以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由老师担当营业员,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

学生甲:每千克12.32元的饼干,买2千克。

营业员:请你付24.6元。

学生乙:每千克10.52的糖果,买3千克。

营业员:请你付31.6元。

……

突然,学生乙提出疑问,每千克10.52元的糖果,买3 千克的怎么要付31.6元,应该付31.56元,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了同样的疑问。

此时,教师引出学习的内容。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积的近似值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二、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遇到数学问题要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在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得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