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论的评价、检验与发展模式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135f985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c.png)
自然辩证法
7.3 科学理论评价的困难
科学理论的鉴别和评价意义重大
科学共同体需要去伪存真 国家和社会各界需要扶优汰劣
理论的鉴别和评价困难重重、异常艰辛
实践是终极标准,但检验无休无止,永无定论
经验论和整体论各有利弊 真正的证实和证伪几无可能
逻辑检验也有难言之隐,对逻辑以外的认识无能为 力,很难做到完备周详
第7-5页
自然辩证法
7.1 科学Leabharlann 论的逻辑检验逻辑评价是指科学理论是否合乎逻辑认知和科 学理性
相容性评价(理论背景) 自洽性评价(逻辑严密)
科学悖论
简单性评价(科学认知偏好)
第7-1页
自然辩证法
7.2 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
经验检验是指直接诉诸经验来检验理论的真伪, 但经验检验原则尚未取得共识
经验证实(经验主义、归纳主义、实证主义、操作 主义观点) 反驳证伪(批判理性主义、演绎主义、证伪主义观 点) 范式比较(历史主义、系统论观点)
第7-3页
自然辩证法
7.4 科学理论的社会确认
科学理论的扩散传播和社会确认属科学传播学 问题
科学创见具备主体际性(主体间性) 科学理论讲求“修辞技巧”、“合时而用” 科学理论的社会确认主要取决于社会文化环境
第7-4页
自然辩证法
本章学习要点
科学理论的逻辑检验和经验检验进行分析比较 逻辑检验和经验检验的困难 科学传播和科学修辞手段
第6章 科学理论评价
![第6章 科学理论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5f10ea9af78a6529657d5379.png)
第六章科学理论的评价与发展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新的科学理论提出后,它要经过科学共同体的评价和选择,才能被科学界接受;而科学理论一旦被接受,它又会按照一定的逻辑向前发展。
科学共同体依据什么样的标准评价和选择理论,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规律性?本章将对这些问题给予回答。
第一节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与经验检验科学理论的评价包括:逻辑评价和经验检验两个环节,科学理论的形成和确立必须通过评价和检验。
科学家在经验检验之前,首先要对理论进行逻辑评价,以选择出一个优先进行检验的理论来,然后,再通过经验来验证理论的可靠性。
逻辑评价:优劣,经验检验:真假一、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做出评价,即它是否合乎逻辑,它属于理性的考察,有时候也被人们称为理性检验。
”新理论首先应经得起理性检验。
发现理论的逻辑结构的欠合理和完备,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指出方向。
经不起理性检验的理论则没有必要经受进一步的经验检验。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三个方面。
1、相容性评价1)含义“指通过与公认的相关科学理论的比较,评价新理论是否与公认的相关理论相违背。
”公认的相关理论:一般是科学上已确立的理论。
通过相容性评价,可以确认新理论在逻辑上是否合理。
2)评价规则相容与不相容,两种理论间的逻辑关系。
A, 相容如果:从新理论T2 —→公认理论T1,或者:从新理论T2—/→∪公认理论T1那么:两者相容。
可以断定:新理论得到了公认观点的支持。
B, 不相容如果:从新理论T2—→∪公认理论T1,或者:—→与公认理论T1相悖的推论,两者不相容。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断定:新理论没有得到公认理论的支持。
举例:相对论、量子力学与牛顿力学“能量亏损”与“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3)不相容的解决当发现新的科学理论与公认的传统理论不相容时,必须区分两种情况:不相容是由于新理论自身的表述方式与通用的表述方式不协调造成的,还是由于新理论从本质上就和公认的传统理论中的基本原理根本抵触造成的前一种情况:考虑修改或完善新理论的表述方式,以避免新理论刚一问世就面临暴风雨般的敌视,在新理论的初始创作过程中,更应如此。
第七章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第七章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0cb3092e0066f5335a812169.png)
不相容的两个原因
其一:新理论包含有错误。 其一:新理论包含有错误。 新理论本身有问题,导致新理论与公认的理 论有矛盾。
其二:旧理论包含有错误 其二 旧理论包含有错误 旧理论有错误。它和新理论之间肯定会有 矛盾,结果导致新旧理论的不相容性
原子结构的“太阳系”模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自洽性评价
逻辑的自洽性 科学理论是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理 论体系,因此必然要求理论内部在逻辑上自洽。一 个理论T,如果不能从它逻辑地推出命题A和非A, 那么T就没有逻辑矛盾;反之就是不自洽的 自洽性要求科学理论内部的各个命题之间有逻辑联 系,它不仅应该保持内部逻辑的一致性,而且应与 公认的、有关的科学理论具有一致性
一、相容性评价
理论的相容性:如果从新理论B可以推出公认的理 理论的相容性 论A,或者从B 推不出与A相矛盾的推论,那么B与 A 就是相容的。 相容性评价就是将新科学理论与公认的科学理论进 行比较,以确定新理论与公认的理论是否相容。 新理论和公认理论如果是相容的,那么新理论就会 得到科学共同体的认可,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实 践的检验。
四、科学理论的预见性
第二节 科学理论的实践检验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是实验检验的前提和基 础,但是科学理论最终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 能经受住实践检验的,就具有真理性;反之 就不具有真理性。
一、实践检验
科学理论的实践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 假说的推论进行检验和验证,以确定该理论 的真与伪。
直接检验假说是困难的,通常的作法是:从假说中 推导出一些预期的可观察的事实陈述,然后设计实 验、检查假说推出的事实陈述是否与实验相符,最 后进行检验论证
其一: 其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越少,所 包含的公式的参数或变量越少,则整个理论 体系在逻辑上的完备性也就越容易判定; 其二:理论对自然界本质的规律表述得越简 单明了,就越具有普遍性,越容易通过观察 实验进行检验;
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它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它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5ef766f5a8102d276a22fe0.png)
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它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作用?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判断科学理论优劣的过程。
科学理论的检验,是判断科学理论真假的过程。
科学理论创立之后,必须经过同行的评价与检验,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一个新的科学理论提出后首先要接受同行的评价。
科学理论的评价主要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进行评价,检查其是否有欠合理、欠完备之处,有时称为理性检验。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
之后才能被科学界所接受。
科学理论的评价、检验和选择,首先是经受同行的质疑和批判,如科学概念与实验方案的同行审查、不同规模的实验验证等等。
在科学理论评价上,当代科学哲学各个学派都是以科学理论的认识价值问题为中心而展开讨论的。
哲学和科学史的研究表明,科学理论本身是认识和逻辑、真理和效用、理性因索和非理性因素的统一。
根据科学理论的不同方面的特性,人们可以规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从而使作为价值客体的理论具有不同的价值。
与确定的标准相符合的理论获得正价值,与确定的标准不符合的理论获得负价值,不能决定与确定的标准是否符合的理论获得零价值。
具有零价值的理论,相对于该标准而言,就是中立性的。
只有选取同一价值标准,我们才能谈甲理论比乙理论更好。
综观科学理论诸方面的特性,我们可以从认识价值、审美价值、逻辑价值和功利价值四个方面来确定科学理论的价值标准。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是实验检验的前提和基础,但科学理论最终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
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的推论进行经验的验证,以确定该理论的真伪。
科学理论是人类认识长期发展的总结,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而形成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学说体系,因此实践检验是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标准,也是科学理论产生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科学理论的建立要经历从假说到科学理论的转化过程,它的形成和发展与辩证思维是密切联系着的,因此只有辩证的思考才能真实、正确地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解决理论的选择、思想评价的科学性及建立严整的理论体系。
理论评价
![理论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cbe014f2e3f5727a5e9628e.png)
三、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观
以范式的发展为主线,库恩提出 了如下的科学发展模式: 前科学 常规科学 反常与危 机 科学革命 新的常规科学 …… 科学的发展就是前科学—常规科 学—科学革命循环往复的过程。
三、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观
评价:
积极: 既克服了逻辑实证主义只强调科学发展的稳定积累方面, 又克服了波普只强调科学发展的‚不断革命‛的片面性。 局限性: -新旧范式不相容观点有明显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色彩 -只承认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科学的客观真理性; -过于强调范式的更替决定于科学家集团在信念或信仰上的 更替,使科学革命变成主要受非科学因素支配的、纯粹是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心理跃变过程的产物。 —因此,他的科学革命理论也受到许多科学哲学家的 批评。
第六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与发展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与经验检验 科学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与经验检验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 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
李可染:超弦生万象
一、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
‚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对 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做出评 价,即它是否合乎逻辑,它 属于理性的考察,有时候也 被人们称为理性检验。‛
三、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观
背景 科学共同体由松散的团体变成结构 分明、联系密切的有组织的社会集 团;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地位日益增强; 学科之间的交叉。
沃森与克里克
三、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主义学派 科学不单纯是科学 理论或科学知识的集合, 而是一个有复杂结构的 整体。 库恩 拉卡托斯 费耶阿本德
波 普
二、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观
否证观视野下的“科学进步” 科学的目标:不断逼近真理, 科学的进步:不断地向真理逼近,理论之间的竞争 也就是它们之间的逼真度高低的竞争。 科学进步的标志: 1、理论的可证伪度。‚潜在的进步标准‛ 2、确证度的增加。‚实际的进步标准‛ 高度可证伪的理论得到不断确证, 知识经受住了证伪的考验。 波 普
第六讲 科学理论的评价与发展
![第六讲 科学理论的评价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4e8a1135f0e7cd1842536fb.png)
自然科学的发展越来 越证实自然界存在着普遍性 和统一性。牛顿力学统一了 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被赞 美为具有宇宙和谐美的理论。 麦克斯韦理论统一了电与磁 的运动规律,预言了电磁波 的存在,被誉为19世纪最美 的方程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理论 上的和谐优美、逻辑上的严密 合理,不仅适用于光速运动的 电磁理论,也涵盖了低速运动 的牛顿力学理论,有着更高的 统一性和美学价值。有人说: 如果狭义相对论以其完美性使 人想起莫扎特的作品,那么他 的引力理论则充满贝多芬作品 的力度。
科学理论的社会确认
• 科学理论的社会确认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过程 • 同行评议:是一种由科学共同体成员作出的有关科 学理论或实验成果评价的制度,它是科学理论获得 社会确认的必要依据和前提。
内容提要
一、科学理论的评价依据和社会确认 二、科学理论的发展: • 累积式发展观 • 否证式发展观 • 社会历史观
爱因斯坦
对称给人以美的感受,毕达哥拉斯有句名言:“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 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而圆形和球形正是几何中对 称美的杰出体现,圆形对于圆心是对称的,对于通过圆心的任一条直线也 是对称的。球形既是点对称,又是线对称,还是面对称的。正是由于几何 图形中有这些点对称、线对称、面对称,才构成了美丽的图案,精美的建 筑,巧夺天工的生活世界,才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自然美,多彩的生活美。
的理论观点,反映了燃素说的严重缺陷。
4.假说评价的背景标准
一个新假说应与已经得到确证并且被普遍接受的科 学理论相一致。如果一个假说与这些背景知识相容, 并且得到这些背景知识的有力支持,它的可接受程 度就会大些;相反,如果某个假说与这些背景知识 不协调,它的可接受程度就会差些。 所谓与背景知识协调或与背景知识相容,主要包括 两种情况:它或者包含了背景知识,或者为背景知 识所蕴涵。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七章: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七章: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5ec77ded102de2bd960588f6.png)
这种检验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符主要有三种形式: 1 确证 2 否证 3 判决性检验
1 确证
一个检验蕴涵与一个经验事实相符, 只是为该理论提供了辩护和支持,还不能 说完全证实了这一理论。我们把这称为确 证。 与检验蕴涵相符的证据数量越多,种 类越齐全、越精确、越具有新颖性,则理 论的确证程度越高。
2 否证
当检验蕴涵与证据不相符时,则可以 完全否定该理论,认为该理论不正确,这 称为否证。否证可以规定理论的最终命运。 科学之所以是科学,既要有有利证据 支持,也要经受起否证性检验。
一个理论如果出现不自洽,则值 得怀疑。当然也可通过某些修改清除 不自洽,使理论更完善。
3、简单性评价
看一个理论是否更为简单。这里的简 单性不是指数学工具和计算方法的简单、 内容的简单,而是逻辑的简单性。即用尽 可能少的前提或基本假定解释尽可能多的 事实。 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简单性,往往也是 人们选择该理论的重要原因。 如日心说和地心说之争。
对理论进行逻辑评价只是一种辅助性 的方法。判断理论的优劣最终还是要通过 实践检验。 如日心说与地心说是不相容的,人们 最终选择日心说还是因为它接受了更多的 实践检验。
二、科学理论的实践检验
也就是说看理论与我们通过观察、实 验得到的的理论事实是否相一致。具体如 何对照检验?
理论(全称命题) 理论(全称命题) 演绎 具体结论(单称命题,亦称为检验蕴涵) 具体结论(单称命题,亦称为检验蕴涵) 是否相符 经验事实(证据) 经验事实(证据)
3 判决性检验
对两个相互竞争对立的理论,往往采 用判决性检验。
理论一 相互排斥 检验蕴涵 谁相符? 谁相符? 证据
上述评价和检验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但实际上远要复杂得多。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74cd9a1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f.png)
准确性
理论是否能准确预 测和解释实验结果。
广泛性
理论是否能适用于 多种情况和领域。
解释力
理论是否提供了深 入、全面的解释。
理论评价的方法
01
逻辑分析
通过逻辑推理分析理论的内在一致 性和自洽性。
比较评价
将理论与其他竞争理论进行比较, 评估其优劣。
03
02
实证检验
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检验理论的预测 和假设。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理论评价通常涉及文献综述、实验验证和逻辑推理等 方法,以评估理论的内在一致性和外部适用性。
理论评价有助于揭示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推 动科学研究的进步。
理论检验在实践中的应用
01
理论检验是科学理论应用于实 践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将理 论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实际 问题。
竞争与选择
多个理论可能同时解释同一现象, 经过实践检验和比较,只有最符 合事实的理论会被接受和流传。
修正与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证据的 出现,科学理论需要不断修正和 发展,以适应新的认识和理解。
02
科学理论的评价
理论评价的标准
简洁性
理论是否以最简单 的方式解释了数据 和现象。
预测性
理论是否能做出新 的、可验证的预测。
未来研究需要加强跨学科的研究,促进不 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拓展科学理论 的应用领域和范围。
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注重实践应用
未来研究需要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严 谨性,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保证 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未来研究需要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加强理 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科学技术在经济社 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自然辩证法)7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自然辩证法)7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6ae3c516866fb84ae45c8d92.png)
第七章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创立之后,必须经过同行的评价和检验,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本章主要讨论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逻辑评价和实验检验。
【教学案例】1、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晚年,爱因斯坦把自己在科学实践中的经验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加以思考和提炼。
在“自述”(1946年)这篇有名的回忆录中,他在开始批判那个作为理学基础的力学之前,论述了批判各种物理学理论的普遍观点。
爱因斯坦明确提出,评价科学理论有两个标准。
他认为:“第一个观点是很明显的:理论不应当同经验事实相矛盾。
”它“所涉及的是用现成的经验事实来证实理论基础”。
“第二个观点涉及的不是关于(理论)同观察材料的关系问题,而是关于理论本身的前提,关于人们可以简单地,但比较含糊地称之为前提(基本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作为基础的关系)的‘自然性’或者‘逻辑的简单性’。
”爱因斯坦分别称这两个标准为“外部的确认”和“内部的完美”。
它们可以看作是评价科学理论的外部标准和内部标准。
在爱因斯坦看来,评价科学理论的外部标准是最高标准和最终标准。
他这样说过:“物理学中没有任何概念是先验地必然的,或者是先验地正确的。
惟一地决定一个概念的‘生存权’的,是它同物理事件(实验)是否有清晰的和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
”我认为,这里的“惟一”,无疑是就最高标准和最终标准而言的,它并不排斥作为评价科学理论的内部标准的地位和作用。
爱因斯坦认为,经典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绝对同时性、绝对速度、绝对加速度等等,在相对论中之所以被抛弃,正因为它们同实验之间不可能有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
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平面”、“直线”等概念,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原则性的命题:理论体系所具有的真理性取决于它同经验总和的对应可能性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他后来还说过:“只有考虑到理论思维同感觉经验材料全部总和的关系,才能达到理论思维的真理性。
”这说明,理论的真理性的确立必须在实验检验之后,它是一个后验问题,而不是先验问题。
第6章科学理论评价
![第6章科学理论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540f59058f5f61fb6366604.png)
第六章科学理论的评价与发展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新的科学理论提出后,它要经过科学共同体的评价和选择,才能被科学界接受;而科学理论一旦被接受,它又会按照一定的逻辑向前发展。
科学共同体依据什么样的标准评价和选择理论,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规律性本章将对这些问题给予回答。
第一节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与经验检验科学理论的评价包括:逻辑评价和经验检验两个环节,科学理论的形成和确立必须通过评价和检验。
科学家在经验检验之前,首先要对理论进行逻辑评价,以选择出一个优先进行检验的理论来,然后,再通过经验来验证理论的可靠性。
逻辑评价:优劣,经验检验:真假一、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做出评价,即它是否合乎逻辑,它属于理性的考察,有时候也被人们称为理性检验。
”新理论首先应经得起理性检验。
发现理论的逻辑结构的欠合理和完备,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指出方向。
经不起理性检验的理论则没有必要经受进一步的经验检验。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三个方面。
1、相容性评价1)含义“指通过与公认的相关科学理论的比较,评价新理论是否与公认的相关理论相违背。
”公认的相关理论:一般是科学上已确立的理论。
通过相容性评价,可以确认新理论在逻辑上是否合理。
2)评价规则相容与不相容,两种理论间的逻辑关系。
A, 相容如果:从新理论T2 —→公认理论T1,或者:从新理论T2—/→∪公认理论T1那么:两者相容。
可以断定:新理论得到了公认观点的支持。
B, 不相容如果:从新理论T2—→∪公认理论T1,或者:—→与公认理论T1相悖的推论,两者不相容。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断定:新理论没有得到公认理论的支持。
举例:相对论、量子力学与牛顿力学“能量亏损”与“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3)不相容的解决当发现新的科学理论与公认的传统理论不相容时,必须区分两种情况:不相容是由于新理论自身的表述方式与通用的表述方式不协调造成的,还是由于新理论从本质上就和公认的传统理论中的基本原理根本抵触造成的前一种情况:考虑修改或完善新理论的表述方式,以避免新理论刚一问世就面临暴风雨般的敌视,在新理论的初始创作过程中,更应如此。
自然辩证法---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与发展模式
![自然辩证法---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与发展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80700aeab8f67c1cfad6b898.png)
——简化方法
相对近似,理想化的方法
——还原方法用低级结构解释高级系统;
学科之间的还原,如热力学可以被统计物理学所包容。
第二节
科学理论的检验
一、科学理论的检验 1、实践检验 实践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理论假说及其推论进行的验证。 如电磁波和光波具有一致性,则电磁波的速度应该等于光速。后来由赫兹证 实。 2、 可证实性:证实论、确证论与“确证度” 评价 可证实性,即逻辑经验主义的经验证实理论。首先由维特根斯坦提出,他认为, 只有可证实的命题才有意义。石里克发展了这种理论,认为证实可分为两类,完 全证实与可能证实。卡尔纳普提出“ 确证度” 问题,认为观察事实只能使一个理 论具有概率的正确性,而不能使一个理论绝对确定。
二、检验科学理论的复杂性 1、带有辅助性假设的检验 ※ 否定了推论,未必能够否定假说或者理论; 天王星轨道的“反常” 、水星的进与牛顿力学 ※ 轨道新理论的不完备性,使得实验受旧理论“污染” 。 哥白尼“日心说”解释不了“塔的证据”。 所谓“塔的证据”,是地心说的 拥护者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如果地球具有周日运动的话,那么一块石头从高塔 上落下,由于也被地球的旋转所带动,在地球落下的时间内,高塔会向东移动几 百码,而石头也应当落在离塔底同样距离的地方。然而,人民看到的是石头垂直 落地。因此,地球是不动的。在哥白尼的时代,包括哥白尼本人,日心说的拥护 者不能作出满意的解释。 2、关于判决性实验的争论 傅科关于光的“波动说”的判决性实验,由于光电效应而被否定。
死的S型 + 活的R型 可以推断:
→活的S型
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物质: R型 →S型
艾弗里(Oswald Avery)1944年与科 林· 麦克劳德和麦克林恩 ·麦卡蒂共同发现脱 氧核糖核酸(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及 构成基因的主要材料。但艾弗里等人对于自己 的实验结果过于谨慎,不愿将自己的发现推广 为一般的结论。 他们强调,他们的实验结果仅仅支持这样 一种见解:DNA是个别细菌中特殊遗传性的 携带者,没有证据表明所以机体的全部特性都 是由同一分子传递的。他们没有勇气同传统观 念决裂,回避DNA是基因、基因只不过是 DNA这个主张。他们的工作报告发表后,他 们羞羞答答的结论也不被人所承认,反而遭到 保守派的批评。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8264d7f5f61fb7360b4c65a6.png)
第七章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形成以后,要经过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检验和选择,才能被科学界所接受。
科学理论的评价、检验和选择,从具体的操作层次上,发生在科学论文的匿名审稿、论文发表后经受同行的质疑和批判,体现技术理念的技术方案的同行审查、不同规模的实验验证,以及科学奖励中的分级筛选等等过程之中。
从方法论上讲,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判断科学理论优劣的过程。
科学理论的检验,是考察科学理论真假的过程。
科学理论的选择,是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科学理论中挑选出可接受理论的过程。
理论的优劣与其真假相关,人们不可能认为一个不反映或者错误反映自然的理论是一个好理论。
理论的真假有一个论证问题,人们不可能认为一个结论正确而逻辑混乱的理论是真理。
理论的可接受性,取决于其优劣与真假,但还受理论创立和论证者的修辞学手段以及来自接受者的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理论的评价、检验和接受往往密切联系在一起,有时候根本就难以区分。
第一节科学理论的前验评价科学理论的前验评价,受科学家的评价目的、价值观、审美观和心理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我们在这一节所论述的内容,并不是要提出指导科学家怎样评价科学理论的规则,而是概括科学理论评价的既有实践,概括一些共性的评价办法,提出一些启发性的方法论建议,以对科学理论评价的实践有所启发。
科学理论的前验评价,就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理论是否合乎理性的考察,有时候也被人们称之为理性检验。
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应当经得起理性的检验。
理性的检验会发现理论的欠合理和欠完备之处,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指出方向。
而经不起理性检验的理论则没有资格和必要经受进一步的经验检验。
不考虑评价者的个性、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科学理论的前验评价主要包括相关性评价、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四个方面。
一相关性评价科学理论通常把不同的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揭示出来,以一种或多种自然现象解释另外的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
9第九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的方法
![9第九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3b0257e5acfa1c7ab00cc05.png)
二、科学理论选择和评价的性质
理论评价既有客观性又有相对性 2、 理论评价既有客观性又有相对性
(1)客观性:存在普遍的理论评价标准: (1)客观性:存在普遍的理论评价标准:具有不依赖主体的 客观性 客观普遍性;理论符合于观察的准则是各种评价标准的基础。 客观普遍性;理论符合于观察的准则是各种评价标准的基础。 (2)相对性:标准应用到个别案例中,会出现不同的情景; (2)相对性:标准应用到个别案例中,会出现不同的情景; 相对性 评价标准的同时一起使用,很难对一个理论同时到达最优, 评价标准的同时一起使用,很难对一个理论同时到达最优,甚至 会出现矛盾; 会出现矛盾;
1理论的产生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否是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环节2理论是否为其学科提供了一个科学范式科学共同体共同承认的概念和理论地心说33科学理论的科学理论的历史历史评价方法一科学理论的评价一科学理论的评价方法方法二科学理论选择和评价的性质二科学理论选择和评价的性质1评价是选择的前提和根据选择是评价的目的理论选择表现出复杂性
三、科学理论的检验
3、判决性检验
针对同一种现象有两种理论(或假说),而这两个理 论又都能解释这一现象中部分现象。对此需要设计判决性 检验。 某一现象 A 、B、C 理论甲 D、E、F 理论乙
判决性检验:两个理论得出相互对立的结果 保留一个,去掉一个
白色粉末 糖 盐
判决性检验:高温加热,糖变黑,盐的颜色不变 保留一个,去掉一个
三、科学理论的检验
1、确证
如果,一个单称命题(p)被证明; 如果,一个单称命题(p)被证明; 被证明 蕴涵这一单称命题的全称命题(t)就是得到了确证。 就是得到了确证 蕴涵这一单称命题的全称命题(t)就是得到了确证。 我看见了一只白色天鹅(p) 全称命题:所有的天鹅是白色的(t) P的发现是对t的确证。 确证 ≠ 证实 证实 = 确证1+确证2+确证3+确证4+确证5+……
(自然辩证法)7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自然辩证法)7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6ae3c516866fb84ae45c8d92.png)
第七章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创立之后,必须经过同行的评价和检验,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本章主要讨论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逻辑评价和实验检验。
【教学案例】1、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晚年,爱因斯坦把自己在科学实践中的经验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加以思考和提炼。
在“自述”(1946年)这篇有名的回忆录中,他在开始批判那个作为理学基础的力学之前,论述了批判各种物理学理论的普遍观点。
爱因斯坦明确提出,评价科学理论有两个标准。
他认为:“第一个观点是很明显的:理论不应当同经验事实相矛盾。
”它“所涉及的是用现成的经验事实来证实理论基础”。
“第二个观点涉及的不是关于(理论)同观察材料的关系问题,而是关于理论本身的前提,关于人们可以简单地,但比较含糊地称之为前提(基本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作为基础的关系)的‘自然性’或者‘逻辑的简单性’。
”爱因斯坦分别称这两个标准为“外部的确认”和“内部的完美”。
它们可以看作是评价科学理论的外部标准和内部标准。
在爱因斯坦看来,评价科学理论的外部标准是最高标准和最终标准。
他这样说过:“物理学中没有任何概念是先验地必然的,或者是先验地正确的。
惟一地决定一个概念的‘生存权’的,是它同物理事件(实验)是否有清晰的和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
”我认为,这里的“惟一”,无疑是就最高标准和最终标准而言的,它并不排斥作为评价科学理论的内部标准的地位和作用。
爱因斯坦认为,经典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绝对同时性、绝对速度、绝对加速度等等,在相对论中之所以被抛弃,正因为它们同实验之间不可能有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
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平面”、“直线”等概念,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原则性的命题:理论体系所具有的真理性取决于它同经验总和的对应可能性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他后来还说过:“只有考虑到理论思维同感觉经验材料全部总和的关系,才能达到理论思维的真理性。
”这说明,理论的真理性的确立必须在实验检验之后,它是一个后验问题,而不是先验问题。
第六章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第六章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4742a536ce2f0066f433222b.png)
第六章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创立之后,必须经过同行的评价与检验,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本章从科学理论的特点(即它必须满足的逻辑条件与经验条件)出发,讨论对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与实践检验,并进一步作出分析.第一节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科学理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逻辑条件.科学理论是用数量上尽可能少的、逻辑上互不相关的假设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是“关于自然界的一个逻辑上前后一贯的摹写”。
第二,经验条件。
科学理论必须反映“各种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根据那些已经经验到的事实去预见以后发生的事实"。
把这两个基本条件(逻辑条件同经验条件)联系起来的基本方法就是观察方法与实验方法。
所以爱因斯坦认为,科学理论虽然是科学家的自由创造,但它们是否符合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可以而且必须“后验地用经验方法来检验"。
并明确指出,“(科学)理论所以能够成立,其根据就在于它同大量的单个观察关联着,而理论的‘真理性’也正在此”。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新的科学理论提出后,它要经过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检验和选择,才能被科学界所接受。
科学理论的评价、检验和选择,首先是经受同行的质疑和批判,如科学概念与实验方案的同行审查、不同规模的实验验证等等.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判断科学理论优劣的过程。
科学理论的检验,是判断科学理论真假的过程。
科学理论的选择,是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科学理论中挑选出更佳的理论的过程.在上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实验检验,因为只有经过实验检验的理论才是科学真理,才是“一种其正确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真理”.爱因斯坦说,他毫不动摇地确信这一点。
当然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理论的评价、检验和选择往往密切联系在一起,有时候很难加以区分。
科学理论的结构是由少数几个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通过逻辑推理与数学演算推演出的命题系统,它表明对这些概念作出的论断(即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而科学理论的功能是:一方面它的命题系统必须如实反映各种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这是通过实验检验证明的);另一方面,在建立了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使我们能够根据那些已经经验到的事实去预见以后发生事实”。
库恩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进行评价
![库恩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进行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ff67e01dcc7931b765ce152e.png)
库恩关于科学发展的模式及进行评价作为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库恩提出了令他闻名于西方科学哲学界的科学发展模式。
他的科学理论的核心是科学革命理论,他提出了这样的一个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库恩将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相结合来研究科学发展的动态历史结构。
他通过这样的方法从历史的、社会的观点出发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发展有量的积累,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不断交替的科学发展模式。
这实际上是一种进化与革命相结合、科学内部因素与科学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科学发展模式。
我认为这种理论有他的先进的、独到的地方科学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发现背景空间下。
他所提出的“范式”这种理念不同于作为认识结果的“理论”,而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形态,是科学共同体进行科学活动的工具。
同时他的理论认为“范式”也不是科学已有成就的记录,而是科学未来活动的指南。
在这种理论中科学发现和选择的过程并不等于科学的逻辑论证过程。
库恩认为一种科学新的发现与选择的过程并不等于科学的逻辑论证过程。
一种新的理论的提出和评价取决于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科学共同体的偏好甚至与科学家的个人偏好。
库恩的这个科学观打破了当时把科学单纯看作一个认识过程的传统观念,从而把这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的意义。
但是这种理论过于强调范式在常规科学时期的绝对统治地位和夸大了科学家信念的影响,同时还否认了范式更替中的连续性。
在我看来任何理论都有它本身的历史局限性,所以我们要带着宽容的眼光去评价前人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更接近真理。
同时真理本身也是相对的,是不断发展的。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吸收前辈的经验,不断的发展前人的理论,从而不断推进科学的发展。
理论的评价和发展
![理论的评价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da7dd1dfc4ffe473368abca.png)
简单性评价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简单性评价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考察理论的普遍性。 第一、考察理论的普遍性。 第二、 第二、考察理论的前提或基本假定是否 足够少。 足够少。 第三、 第三、考察理论所包含的公式的参数或 变量是否较少, 变量是否较少,这些参量的次数和方程 的级是否较低。 的级是否较低。
(2)主要缺陷 第一,在认识论方面,只承认知识的相对性, 第一,在认识论方面,只承认知识的相对性, 否认科学的客观真理性, 否认科学的客观真理性,从而陷入了相对主义 和主观主义。 和主观主义。 第二, 第二,在范式的产生和转换问题上片面夸大了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第三, 第三,把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看成是一切时代和 一切学科的唯一的发展模式, 一切学科的唯一的发展模式,否定了科学发展 形式的多样性。 形式的多样性。
3、对库恩科学发展模式的评价 (1)合理因素 第一, 第一,克服了传统归纳主义渐近积累和证伪主义不断 革命的片面性,综合了它们的合理性, 革命的片面性,综合了它们的合理性,提出常规科学 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 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新旧范式不断更替的科学发展 模式, 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实际 存在的量变(常规科学)和质变(科学革命)、 )、肯定 存在的量变(常规科学)和质变(科学革命)、肯定 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第二,范式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观: 第二,范式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观:科学不是停 留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而是不断探求新知识, 留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而是不断探求新知识,放弃 旧范式、旧理论,接受新范式、新理论的创造性活动。 旧范式、旧理论,接受新范式、新理论的创造性活动。 第三,这种模式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来看待, 第三,这种模式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来看待,看 到了科学发展受科学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 制约。 制约。
理论的评价与检验
![理论的评价与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f5d40c37ee06eff9aef80717.png)
二、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 △确证而不是证实 如果t为真, 如果 为真,则p亦为真 为真 亦为真 p为真 为真 t为真或为假 为真或为假 △实验的局限性致使检验要不断进行下去, 实验的局限性致使检验要不断进行下去, 检验要不断进行下去 但是可否证 a1 a2 理论A 理论 a3 a4 a5
△判决性实验 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 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存在两个对立的假 说H1和H2,并分别推出两个互不相容的结 论C1和C2,而且可能通过一个实验进行检 其检验结果符合C ),不符合 验,其检验结果符合C1个实验肯定了H C2(或C1),则认为这个实验肯定了H1 (H2),否定了 否定了H ),该实验就 (H2),否定了H2(或H1),该实验就 是关于假说H 之间的判决性实验。 是关于假说H1和H2之间的判决性实验。
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一、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 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判断科学理论优劣的过程。 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判断科学理论优劣的过程。 (一)、相容性评价 一、 相容性是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 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 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 相容性:如果从新理论T 相容性:如果从新理论 2可以推出公认的理 或者从T 推不出与T 相矛盾的推论, 论T1,或者从 2推不出与 1相矛盾的推论,那 是相容的。 么T2与T1是相容的。 不相容性:如果从新理论 推出对公认理 不相容性:如果从新理论T2推出对公认理 的否定, 推出与T1相矛盾的结 论T1的否定,或者从 推出与 相矛盾的结 的否定 或者从T2推出与 那么T2与 是不相容的 是不相容的。 论,那么 与T1是不相容的。
(二)自洽性评价 二 自洽性评价 一个理论T, 一个理论 ,如果不能从它逻辑地推出命题 A和非 ,那么 就没有逻辑矛盾,就是自洽的, 和非A,那么T就没有逻辑矛盾 就是自洽的, 就没有逻辑矛盾, 和非 反之就不是自洽的。 反之就不是自洽的。 (三)简单性评价 三 简单性评价 科学理论的简单性是指科学理论要把一切概 念和一切相互关系, 念和一切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尽可能少的一些逻 辑上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公理。 辑上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公理。 理论的普遍性 理论的前提或基本假定是否足够少 理论所包含的公式的参数或者变量是否较少, 理论所包含的公式的参数或者变量是否较少, 变量的次数和方程的级是否较低。 变量的次数和方程的级是否较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科学理论的评价科学理论创立之后,必须经过同行的评价和检验,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一个新的科学理论提出后首先要接受同行的评价。
科学理论的评价主要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进行评价,检查其是否有欠合理、欠完备之处,有时称为理性检验。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
1.相容性评价(1)理论的相容性:如果从新理论T2可以推出公认的理论T1,或者从T2推不出与T1相矛盾的推论,那么T2与T1就是相容的。
(2)相容性评价就是将新科学理论T2与公认的科学理论T1进行比较,以确定T2是否与T1相容。
如果新的科学理论与公认的科学理论不相容,且该新理论得到确认,就将引起科学共同体抛弃相应的公认的理论或其中的一部分,从而引起科学革命或对公认理论的修改或补充。
2.自洽性评价(1)自洽性评价: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即分析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
(2)一个理论T,如果不能从它逻辑地推出命题A和非A,就是自洽的,反之就不是自洽的。
自洽性要求科学理论内部的各个命题之间有逻辑联系,不能相互矛盾。
3.简单性评价(1)科学理论的简单性: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尽可能少(逻辑基础简单,不是内容简单。
)(2)简单性评价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考察理论的普遍性。
第二、考察理论的前提或基本假定是否足够少。
第三、考察理论所包含的公式的参数或变量是否较少,这些参量的次数和方程的级是否较低。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是实验检验的前提和基础,但科学理论最终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
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的推论进行经验的验证,以确定该理论的真伪。
1.实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的推论进行实验的验证。
科学理论的推论与观察事实的对照有三种可能情况:第一,推论和已知经验事实相符,这其实是理论对该事实的解释,不能确证该理论是真是假。
第二,推论与未知的现象符合。
这是对未知现象的理论预见。
这未知现象被确证,是对该理论为真的一种确证。
第三,推论与未知现象不符,该理论被否证。
2.实验检验的复杂性第一,一个全称命题所演绎出的接受检验的结论是无限多的,其中部分结论与观察事实相符,并不足以完全证实该假说,只是为该假说提供了辩护和支持。
第二,以全称判断形式出现的科学假说是通过检验蕴含的方法接受验证的。
这是通过证实后件(即推论)为真从而证实前件(假说)为真的方法,但在逻辑上,这种方法的保真性是没有保证的——后件真,前件不一定真。
第三,证伪假说在逻辑上是简单的(后件假,前件必假),但实际证伪并不比证实容易。
3.判决性实验与检验判决性实验是指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存在两个对立的理论H1和H2,并分别推断出互不相容的结论C1和C2,而且可以通过一个实验进行检验,其检验结果符合C1(或C2),不符合C2(或C1),那就可以认为这个实验肯定了H1(或H2),否定了H2(或H1),该实验就是关于理论H1和H2之间的判决性实验。
借助判决性实验进行的科学理论检验就是判决性检验。
二、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自然辩证法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有三种模式,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科学理论发展观,即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发展观与社会历史观。
一、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从辩证法的发展观看来,科学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因素,“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因素多得多”。
科学史就是把各种谬论“逐渐消除的历史,或者说,是用新的、但越来越不荒唐的愚昧加以代替的历史”。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提出与证实,极大地修正和发展了长期占支配地位达两百多年之久的牛顿物理学,在这种形势下,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了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观。
他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说,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逃脱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遭到实验的反驳,即“证伪”。
科学理论就是在不断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也就是说,科学认识是在不断改正自己的谬误中向前发展的。
曾经有人认为:“人们一旦获得探求真理的方法,获得了一种可以应用于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方法,那么,他们就拥有了一种具有无限威力的工具”,“生命将不仅能控制某一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力,而且能控制逻辑上可能存在的一切宇宙中的物质和力”,“我们将征服整个宇宙——毫无遗漏地征服宇宙的每个角落。
我们将无所不能,无所不至……”。
科学的否证式发展观说明,这种观点是极端错误的,客观世界永远隐藏着无穷的奥秘,一切的科学理论都不是一经证明就无可修改的绝对真理,所有的经验命题都只是在实际感觉经验中得以确认的假说,在逻辑上本来就埋藏着可以被否证的种子。
客观世界的真理可以经过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逼近,但人们永远不可能掌握客观世界所有的绝对的真理。
(一)可否证性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可证实性和可否证性是科学知识的两个重要特征。
科学知识的可否证性是指它在逻辑上可以被经验否证的性质。
把否证原则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是基于全称否定与单称陈述之间逻辑关系的不对称性。
这个不对称性来自全称陈述的逻辑形式。
因为,这些全称陈述不能从单称陈述中推导出来,但是能够和单称陈述相矛盾。
否证用的是演绎法,它是否定后件的推理,结论假必然要传递到前提上。
因此,只要发现与全称陈述相矛盾的事例,就可否证该陈述。
而证实用的是归纳法,证实难以实现,因为个别有限的单称陈述不能证明严格的全称陈述。
如果从反归纳的立场出发反对借助概率演算来发展归纳推论的理论,那么使全称陈述以观察得到确认的归纳推论也是不合理的。
如果存在着归纳推论,则必然也存在着一种证明归纳推论的归纳原则,这个归纳原则又必定是用归纳方法得出的。
为了证明这个归纳原则,就必须假定更高一级的归纳原则,于是就陷入了一种无穷的倒退。
由此可见,严格的全称陈述有一个显著的逻辑特征,即只能否证,不能证实。
所以,一个理论只有在逻辑上有可能被否证,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
科学的进步有仅有不断归纳、证实、积累的过程,而且还有不断否证、不断批判旧理论,大胆猜测新理论的过程。
没有否证就没有科学革命,就没有科学知识的不断增长。
(二)科学发展的否证模式问题是科学的起点。
问题出现后,科学家们就要提出各种试探性理论用以解决问题。
试探性理论是大胆猜想的产物,它提出来后,就要接受严格的批判和检验,即寻找反例进行反驳和否证。
对一种理论的任何真正的检验,都是企图否证它或者驳倒它。
当试探性理论被经验否证后,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又提出新的理论,新理论再被否证,科学正是如此从旧问题向新问题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的否证模式。
并且,从逻辑上讲,越是好的理论,其可否证的程度就越高。
这是因为,理论表述的内容越普遍,它所提供的信息量越大,或表述的内容越精确,应该认为这样的理论就越好,同时被否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三)科学的否证与进步的关系如果科学的发展仅仅是否证,那么科学如何成长和进步呢?然而,从逻辑上讲,证实一个科学理论不可能,彻底否证一个理论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经验命题本身就负载着理论,而理论是或错的,理论的可错性传递给经验命题,那么,可错的经验命题对理论的否证就有了可错性。
事实上,当一个理论遇到反例时,人们并不会马上抛弃该理论,而是要对这个理论做一些修改或者新的辅助性的说明,把这个反例解释过去,以推动进一步的检验。
如果为了使某个科学理论免遭被否证的危险,通过增添不可检验的辅助性假设来使该理论不具有可否证性或可检验性,这样的做法称为对原有理论的特设性修改,这种修改不会导致科学的进步。
科学的进步有两方面的标志,一是理论的可否证度,二是其确证度的增加。
否证模式并不完全否定确证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高度可否证的理论如果得到不断的确证,那就使我们的知识经受住了否证的考验。
所以说,可否证度是科学理论潜在的进步标准,确证度是科学理论的实际进步标准。
在否证主义模式看来,确证的意义更在于它提供了证据表明被确证的理论有理由否证并且取代旧理论。
二、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自然科学在历史上是怎么发展的,科学家的思想方法是如何产生的,科学的成果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都是自然科学概论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按照不同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会有对科学发展的不同描述和理解。
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历史上关于科学发展模式问题。
据我们所知,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主要观点大体上有三种:1.归纳主义的观点这是一种传统的,经典的观点,代表人物是宣传"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
归纳主义的基本观点有:科学的基础是经验。
科学来源于经验,经验是全部科学的基础。
科学理论是在观察和实验中得来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已经被证实了的知识。
科学的方法是归纳。
从经验事实上升到科学理论靠的是归纳,归纳法是最主要也是最可靠的科学方法。
科学发展靠归纳,科学论证靠归纳,科学理论不过是对观察和实验中得来的事实材料进行归纳的结果。
用培根的话说.只要"及时采集无数成熟的葡萄",科学的酒浆就会源源而来。
科学的历史是累进。
科学的发展是积累渐进。
科学知识对于人类来说,就像货栈里堆放的货物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获得的经验事实越多,人类知识宝库中堆放的"货物"就愈多,如此递进,永无止境。
科学的发展模式是直线。
在归纳定义者看来,作为科学既成成果的定律或理论,可以直接从归纳中得冉,而通过归纳总结出来的理论又可以通过演绎去解释已经发生的科学事实和预见尚未发生的科学现象。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如下图所示:观察--归纳--定律或理论--演绎--解释和预见归纳论的观点,在1543年科学革命之后,直到l9世纪中期之前,在科学史上曾经起过极大的思想解放的作用。
在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斗争中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它强调科学理论要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要从思辨的于国回到人世间来。
其作用是积极的,进步的。
同时,南于这种观点同人们的日常经验相符合,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初期的水平相适应,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它作为一种常识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
但"常识"的东西是正确的吗?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
他在《小逻辑》里说:"人的常识是某一时代的这样一种思想方式,在它里面包含着那个时代的一切偏见。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引用这段话时加了一个批语:"常识:当时的偏见"。
归纳主义的偏见就在于他片面夸大经验的作用,轻视理性思维,片面夸大归纳的作用,轻视演绎的方法,片面夸大渐进积累,忽视了科学的革命。
这种归纳主义的科学史观有它产生的历史原因,爱因斯坦认为这是科学幼年时期"原始"状态下容易产生的一种幻觉,自文艺复兴以来直到l9世纪的300-400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