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和技巧之背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方法和技巧之背后

作者:帕克•帕尔默

来源:《新课程教学》2016年第08期

着手写此书前的那段日子,漫漫夏日悄然而逝,秋天已至.我登上大学讲台,开始我教学生涯的第三十个年头.

那天,我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又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但是那天晚上我下班回到家里,却再一次确信自己永远干不好教书这一行,这个令人头疼的职业.我既恼怒于某些学生,又为自己束手无策而尴尬.我反复思考一再在脑海中浮现的问题:到了我这个年纪,是否可以改行?也许在教学之外我还可从事一种新的行业,一种我知道怎样做好的工作?上我的课时,一开始学生们就像修道士一样静默无声.任凭我使出浑身解数,他们就是没有反应.然后我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由来已久的恐惧中:我的课一定很沉闷!这些年轻人课前还在门厅走廊生龙活虎、谈天说地,转眼间,一听我讲课就变得如此麻木不仁.

课上到后半段,他们就开始说话了.但是交流很快就发展成为冲突,只因一个学生认为另一个同学关注的东西太“微不足道”,根本不值一提.我掩饰着内心的恼怒,敦促他们要会倾听不同的意见.但是整个气氛已经给破坏了,对话中止了.当然,这样一来,我的老毛病又发作了,我又陷入焦虑中:学生一开口讨论,我就要笨拙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冲突!

我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参加过很多教学研讨会,观摩过其他老师的教学,阅读了不少教学著作,反思了我自己的经验,也积累了一大堆实实在在的方法.但是每逢走进一个新的班级,好像一切又都要重新开始.我遇到的问题,其他所有教师也都常常遇到,都熟悉.但这些问题仍然使我惊慌,而我对这些问题的反应,尽管随着岁月的磨炼,表面上圆滑老练了,但实际上仍感力不从心,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一样摸索着.

30年来,我努力探索教学技巧,我上的每一节课都是这样的:我的学生和我,面对面地进行一种古老精深的、被称之为教育的交流.我掌握了的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我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地位.

这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个假设十分简单,但其含义深远.要详尽阐述我对这些词语的界定很费时,但可以这么说:在我所教的每一堂课里,我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的能力,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并愿意使其在教学中运用且敏于接受其影响的程度.

支持这一前提假设的依据,部分地来源于多年来我请学生们讲述他们好老师的故事.通过

倾听那些故事,我知道声称所有的好老师都使用相同的教学技巧是不可能的:有的老师的讲解整堂不停,有的老师却惜字如金;有的老师紧循材料,有的老师却天马行空驰骋于想象;有的老师用软功,有的老师用硬功.胡萝卜还是大棒子,各行其是,各显神通.

然而,在我听到的每一个故事中,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A博士教学的时候,就是原原本本的她站在那”,一个学生告诉我,或者“B先生对他所教的课充满热情”,或者“你可以说这就是C教授的真实生活”.

我听一个学生说,她描绘不出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因为老师之间的差异实在太大了,各有千秋.但是她可以向我描述不好的老师都是什么样的,因为不好的老师都是一个样:“他们说的话在他们面前漂浮,就像卡通书中气泡框里的话一样.”

她用这样一个突出的形象就说明了一切.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

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

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这些编织者用的方法不尽相同:讲授法,苏格拉

底式的对话,实验室试验,协作解决问题,有创造性的小发明.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

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这里的心灵是取它古代的含义,是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

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教学不可局限于技术层面,这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说它是好消息,在于我们不必再

为把教学当作一个“怎样做”的问题而遇到的麻烦所困扰.我们很少在一定深度上彼此交流关于教学的看法——当我们除了“技巧、策略和技能”之外没有东西可以讨论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还要这样做呢?那种交流并不能触及教师的经验核心.

良好的教师可以努力成为优秀的教师.如果教学不可局限于技术层面,我就不用因要把我

作为教师的独特天赋才干硬塞进强求一致的方法框框中而痛苦,不用遭受遵循别人开出的、強求一致的标准的痛苦.真的,当今教育中,处处感受到这种痛苦: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

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

我将永远不会忘记一位教授,在我要开办教师工作坊之前,是他的一席话使我摆脱了我多年来禁锢工作坊的一种倾向:“我是一个有机化学家,你想花两天时间告诉我应该通过角色扮

演的方式讲授有机化学吗?”我们必须寻求一种尊重教师和学科多样性的教学理念,而这一点是方法论上简单处理根本做不到的.

好消息当然好,但坏消息也让人头痛.对优秀教学而言,如果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问题是比技巧更基本的东西,如果作为教师,我们想要成长,我们就必须做一些学术文化以外的事:我们必须交流内心生活——这在惧怕触及个人,从而在技术、距离和抽象中寻找安全感的职业中,确实充满危险.

不久前我听到一场学术争论,再次感受到这种恐惧.这场学术争论是关于学生在课堂中分享个人经验时教师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这些经验与课程主题有关系,但是一些教授认为,经验的分享更适用于心理治疗,而不是大学课堂.

很快人们就分成了可以预料到的两派:一派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坚持认为学科是首要的,不能为了学生的生活利益而削弱;另一派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者,他们坚持认为学生们的生活必须一直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纵然这意味着课堂主题内容教少了.这两派的观点不断走向极端,他们的争论越激烈,他们的对立也就越严重——他们从教学工作和对他们自己的认识中学到的东西也就越少.

两种观点之间的分歧看来是不可调和的——直到我们认识到形成这种分歧的原因是什么.从根本上说,这些教授不是就教学方法展开争论,实际上他们揭示了他们在内部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上是何等不同,用各种方式说出来可归为一句,就是:“当谈到处理学科和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时,我们既有自身的局限,也都有潜能.”

假使我们不再向彼此游说自己的教学方法,而相互讨论我们作为教师的真我和身份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一件奇妙的、不寻常的事就可能发生:我们不再死守各自的教学观点而争论不休,这样,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就会在我们自身内部和我们之间成长起来.

这是一本值得每位教师好好阅读的书.当教师不得不以严肃甚至是可怖的脸色来面对学生以求学生精神的集中和课堂的流畅时,其背后的恐惧才是真正的元凶,当教师的内心感到这样的恐惧时,他的教学身份与他自身是处于分离的.

这本书中痛陈了教师教学生活中的种种恐惧和痛苦,孤寂与惶恐,而作者以轻松的文笔,深入教师的内心世界,道出了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不应该仅仅是教学技巧的使用,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身份认同与自身完整.

书中为我们揭示,只有当我们的真实状态得到很好的认知,可以直面自己的“分离”,才能减轻教师的苦痛.不再分离的途径就是回归,而引领教师回归的正是那份直面恐惧的“教学勇气”.

作者帕克·帕尔默是美国的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他从事教育事业三十多年,独立地从事关于教育、共同体、领导、精神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他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资深会员,费兹尔研究所的高级顾问,也是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教师养成计划的创立者.1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