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一)教案_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的教案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教学难点:晶体的形成过程和分类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晶体图片,如食盐、糖、雪花等,引导学生关注晶体的形态和特征。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晶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2.新课讲解以食盐为例,介绍晶体的概念、形成过程和分类。
讲解晶体的基本特征:有序排列的原子或分子、固定的几何形状、有规律的物理性质等。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晶体的形态、颜色、光泽等特征。
介绍晶体的分类:单晶体、多晶体、非晶体等。
3.实验观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晶体的形态和特征。
实验材料:食盐、糖、明矾、冰等。
实验步骤:a.将晶体放入放大镜下观察,描述其形态、颜色、光泽等特征。
b.将晶体放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c.对比不同晶体的特征,分析其分类。
4.分析讨论提问:同学们,通过实验观察,你们认为晶体的特征有哪些?如何分类?归纳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强调晶体的形成过程和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查阅资料,了解晶体的实际应用,下节课分享。
7.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晶体的特征和分类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反思1.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
2.在实验环节,加强指导,确保学生安全、有效地进行实验。
3.课堂小结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深入的思考,提高课堂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你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晶体的特征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很好,晶体是有序排列的,这就像我们整齐的队伍。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科版六下科学教案)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科版六下科学教案)1.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细小的物体,放大镜通过光的折射原理使物体放大,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细节。
但你知道放大镜是如何工作的吗?放大镜下的晶体是如何产生放大效果的呢?本教案将带领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和晶体的构造。
2. 目标•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和晶体的构造。
•探究晶体对光的折射作用。
•学习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解释放大的原理。
3. 实施步骤步骤一:放大镜的工作原理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光的传播直线性和折射现象。
2.引导:通过实物或图片向学生展示放大镜的样子,让学生描述放大镜的外形和特点。
3.引导:解释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即光线从物体上入射到凸透镜上,然后折射并汇聚在一点上形成放大的倒立实像。
4.提问:与学生一起探讨为什么物体被放大了,引导学生思考与折射有关的原理。
步骤二:晶体的构造1.导入:让学生回顾晶体的特点和分类。
2.引导:通过图示或实物向学生展示晶体的样子,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晶体的构造。
3.解释:解释晶体是由大量有规律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的,并且晶体内部的排列具有规则的结构。
4.提问:询问学生晶体内部结构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晶体为什么能够发生折射现象。
步骤三:实践与观察1.准备:提前准备好一些小型物体和放大镜。
2.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个放大镜和物体。
3.实践: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分享:每个小组轮流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解释观察结果的原理。
步骤四:小组合作学习1.分组:将学生重新分组,每个小组包括来自不同观察小组的学生。
2.探究: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探究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和晶体的构造之间的联系。
3.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只有凸透镜才能起到放大作用,以及晶体中的原子、分子或离子有何作用。
4.总结: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讨论结果,得出结论并进行总结。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晶体的特征以及如何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到晶体的微观结构,进一步认识晶体的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显微镜的使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晶体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晶体的过程中,发现晶体的特点,进一步理解晶体的结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学会用放大镜观察晶体,认识晶体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晶体,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认识晶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学会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到晶体的微观结构。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践操作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晶体样本,放大镜,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2.学生准备:学生自带放大镜,提前了解晶体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晶体吗?晶体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晶体样本,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放大镜观察晶体,讨论晶体的特点,并总结出晶体的特征。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对晶体特征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晶体的应用领域,分享自己的收获。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晶体特征的认识。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3篇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科版 (1)

将玻璃片放在离外焰3~4cm以上的位置加热
不要用手触碰刚加热完的玻璃片。
将玻璃片放在桌面上冷却,再用放大镜观察。
8、生做实验,并观察拍摄照片上传到微信群里。
9、汇报:经过蒸发后的食盐结晶都是很有规则的立方体。
三种物质的外形不一样,但同一种物质的外形都长的很相似,都很有规则
4、出示白糖、味精自然蒸发后的结晶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特点。
4、晶体的用途
1、晶体有什么作用呢?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过晶体?
2、用ipad进入到中国数字博物馆里的晶体材料,阅读晶体的用途。
3、生上来汇报查阅到的有关晶体的用途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了晶体也制作了晶体,但是却不知道晶体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课上利用网络查阅晶体有哪些用途,既丰富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了我们的生活跟晶体是密不可分的】
5、温馨提示:每种物质找出相对独立的1-3颗,用放大镜观察不同侧面的形状
借助ipad拍摄并画在记录单上。
选出三种物质的照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张和记录单一起上传到微信群里,准备汇报
【设计意图:用可以夹在iPad上的放大镜观察晶体,上传到微信群里,可以看到更加直观的图像,拍摄出来的照片还能在全班群里分享,让观察不够仔细的小组也能看到到白糖是十个面的,综合每组的照片,可以看到更加全面的晶体的细节】
5、课后拓展:制作一个大晶体
1、出示一个明矾大晶体。提问:想不想回家制作这样一个大晶体。
2、将大晶体的制作过程发送到微信群里,学生通过ipad阅读说明。
师:下次同学们可以将制作好的大晶体带到学校里,我们来一比一谁的做的最大最好看。
作业设计
1、回家制作一个明矾大晶体
2、作业本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晶体的特征,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的晶体,让学生掌握晶体的基本性质,如: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各向异性、有固定的熔点等。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晶体标本和图片,让学生能够通过实物和图片的观察,深入了解晶体的特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基本性质,对物质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晶体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和分析,来加深对晶体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的晶体,了解晶体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识别晶体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界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的晶体,了解晶体的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晶体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从而加深对晶体特征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晶体标本和图片,用于观察和分析。
2.准备放大镜,供学生观察晶体使用。
3.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物质基本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晶体标本和图片,让学生初步观察,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晶体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观察到的晶体特征,总结出晶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晶体。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详细阐述晶体的基本性质,如: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各向异性、有固定的熔点等。
学生认真听讲,加深对晶体特征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晶体标本和图片,尝试识别不同的晶体,并说明识别的依据。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放大镜这一工具,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晶体的特征。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晶体的图片,以及相关的实验和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深入了解晶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基本概念,对一些简单的晶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晶体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对晶体的微观结构了解不多。
此外,学生对放大镜的使用也较为陌生,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放大镜观察晶体的微观结构,认识晶体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晶体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放大镜观察晶体的微观结构,认识晶体的基本特征。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晶体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晶体,培养观察能力。
2.实验法:学生进行晶体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晶体样品、实验器材等。
2.学具:放大镜、实验记录表、晶体样品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各种晶体样品,引起学生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放大镜下的晶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样品,观察晶体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晶体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深入了解晶体的性质。
实验过程中,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晶体的特征。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加深对晶体性质的理解。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晶体的特征以及如何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教材以晶体的特征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掌握晶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晶体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特征和分类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通过引导他们观察和实验,帮助他们掌握晶体的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晶体的基本特征,学会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究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晶体的基本特征,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2.教学难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晶体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晶体。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晶体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晶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观察与讨论: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晶体,讨论晶体的特征,教师巡回指导。
3.实验: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记录观察结果,教师总结晶体特征。
4.总结: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晶体的特征。
5.拓展: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验证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教师巡回指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特征:有序排列、有规则形状•举例:冰、石英、食盐•特征:无序排列、无规则形状•举例:玻璃、松香、沥青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方面进行。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晶体

放大鏡下的晶體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認識周圍常見物質的晶體,知道物質內部是有一定結構的,晶體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
瞭解晶體用途。
過程與方法:用放大鏡觀察常見物質的晶體,並用圖進行記錄,培養準確畫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瞭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的興趣。
教學準備:1.分組材料:放大鏡、糖、食鹽、堿面、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學生活動手冊。
2.演示材料:礦物質晶體的實物和圖片。
教學過程:一、引入1.觀察:教師出示一些礦物的晶體,如水晶、黃鐵礦、方解石和雪花的實物或圖片讓學生觀賞。
2.描述:學生描述這些晶體的不同和共同特徵。
3.小結:這些物質,雖然它們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規則的幾何形體,人們把它們叫做晶體。
晶體是自然界中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過去我們在“岩石和礦物”一課也曾經接觸過一些晶體。
在自然界中很多固體的物質都是晶體,但大部分都是我們的肉眼看不見的,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到,今天我們就用放大鏡來看看它們的真面目。
二、觀察晶體1.談話:白糖、食鹽或堿面是我們經常用到的。
今天我們來仔細觀察它們。
2.觀察:用肉眼觀察白糖、食鹽或堿面,說說它們是什麼樣的;再用放大鏡觀察看看它們又是什麼樣的。
3.彙報交流:在放大鏡下看到的白糖、食鹽和堿面的樣子。
三、製作晶體1.對話:我們自己也來製作晶體。
2.對話:我們在四年級時怎樣分離食鹽和水?用了哪些方法?3.小結:我們分離食鹽和水的方法是減少水分,即把食鹽溶液風乾或加熱使其水分蒸發,使食鹽重新析出。
另外還有一種製作晶體的方法是降低溫度法,即先把某種物質的溶液加熱製成飽和溶液然後冷卻,使物質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體是從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發可以得到鹽的晶體。
有的晶體是在一定壓力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岩漿冷卻後形成的礦石晶體。
今天我們在課堂上的製作方法是減少水分法。
步驟如下:先製作食鹽、白糖或堿面的濃溶液,然後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讓其蒸發。
為了蒸發得快,滴後要輕輕晃幾下,讓溶液擴散得薄而均勻,然後放在通風的地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晶体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和实验材料,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晶体的特点。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晶体的概念和特点,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晶体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晶体概念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晶体的特点和性质,能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并描述晶体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晶体的特点和性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晶体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晶体,发现晶体的特点。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晶体的性质。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晶体特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晶体样品、实验材料。
2.学具:放大镜、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晶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晶体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晶体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对晶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样品,并记录观察结果。
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晶体的性质,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晶体特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晶体,还有哪些物质具有晶体的特点?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拓宽知识面。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晶体的放大图像,了解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晶体的各种形态,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以及晶体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晶体。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物质的基本知识,对一些常见的晶体如冰、水晶等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晶体的认识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本课中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认识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知道晶体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难点:晶体生长过程的理解,晶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地展示晶体生长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 crystal growth simulation software(晶体生长模拟软件),用于展示晶体生长的过程。
2.准备各种晶体样品,如冰、水晶、食盐等,供学生观察和实验。
3.准备显微镜,供学生观察晶体样品。
4.准备实验材料,如水、食盐、硫酸铜等,供学生进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 crystal growth simulation software 展示晶体生长的过程,引导学生对晶体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呈现(15分钟)a.展示各种晶体样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晶体的外观特征。
第3课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昆虫世界,从中发现了不少秘密。
那么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些什么呢?学生说……。
看来同学们对科学探究非常的感兴趣,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微小世界,探索科学的奥秘,怎么样?有信心吗?首先我们来观看一段录像(出示课件)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些物质漂亮吗?仔细观察,它们都有哪些形状呢?(学生描述)引导总结:这些物质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具有比较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称它们为晶体。
(板书:有规则的几何形体----晶体)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形状规则的晶体呢?(学生举例)正好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三种物质晶体,它们分别是食盐、白糖、碱面(请看桌面,老师出示这三种物质让学生识别)二、观察食盐、白糖、碱面的晶体。
平时你们仔细观察过它们吗?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颗粒,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并把你看到的图像画在记录表上。
(老师指导记录表的使用方法)学生观察、汇报……。
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把它们的颗粒看得更清楚呢?(学生:放大镜)真聪明!现在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一下他们的颗粒,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板书课题:放大镜下的晶体)想试试吗?观察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画在记录表上。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1)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了解晶体用途。
过程与方法: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准确画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
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
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
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
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法。
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白糖或碱面的浓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让其蒸发。
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几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科学《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教学过程】观察美丽的晶体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2课时3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学习重点1、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2、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教学活动过程教师活动:一、观察美丽的晶体1、画一画2、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晶体的放大图像,了解晶体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教材内容包括晶体的定义、晶体的分类、晶体的生长过程等。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多种晶体标本和放大镜,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晶体的结构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细胞、等生物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晶体的认识仍然较为有限,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观察和实验的兴趣较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晶体的定义和分类,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特点,了解晶体的生长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晶体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合作和分享的科学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晶体的定义和分类,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特点,了解晶体的生长过程。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晶体的结构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晶体的特点和规律。
2.实验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晶体的结构和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合作和分享的科学态度。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2.教具:晶体标本、放大镜、显微镜等。
3.课件: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如细胞、等,激发学生对晶体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晶体标本和放大镜,引导学生观察晶体的外观和结构,让学生初步了解晶体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晶体的细节,记录观察结果。
教科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word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样本/年度: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能力目标: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放大镜、(白糖、食盐,都为粗颗粒的)味精各1包、玻璃片1片、酒精灯1、火柴1、作图单、书本。
师:制作的食盐和味精的晶体,浓盐水、滴管、采集的晶体标本PPT:各种晶体PPT ,观察和制作提示教学流程:一、观察常见的微小晶体,了解晶体的特征1.引出研究的问题师:上节课我们学会用放大镜来观察,我们今天继续用放大镜观察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的物质,叫晶体。
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白糖、食盐、味精他们都是晶体,关于晶体,你们想知道些什么?生提出关于晶体的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晶体,并通过对它们的观察来发现晶体的特征。
2.借助放大镜观察晶体怎么观察呢?请同学们看观察提示:投影观察提示:(1)仔细观察三种晶体的颗粒形状,用牙签拨动它们,观察晶体的各个面。
(2)一粒粒观察,多观察几粒,将观察到的颗粒形状分别画在相应表格中。
(3)独立观察结束后,同学们把各自的观察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好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学生小组到展台前汇报先介绍白糖的观察结果:小组长汇报后组员补充,汇报完后,询问下面的同学的看法,了解大多数同学的观察情况,得出:白糖的颗粒形状是正方体。
依次介绍味精和食盐。
汇报完后请学生概括:谁能来总结性的说说观察的结果师提示:不同晶体颗粒形状怎么样?同种晶体颗粒形状怎么样?生回答。
3.观察其它晶体,概括晶体的共同特征师:刚才我们观察的这三种晶体的颗粒形状有这样的特点,我们再来看看其它晶体的颗粒形状是不是也这样的。
师投影六种晶体图片,生观察。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认为怎么样的物质叫晶体?小组讨论,汇报发表不同的意见学生总结:颗粒形状有规则的固体叫晶体。
教科小学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word教案(1)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当然也可以避免发生,但是我忽视了)。
我让学生提取晶体,当年学生制成了糖水和盐水两种液体,我随口就说你们随便提取那种晶体吧!好了,有点学生提取盐的晶体,有的学生提取糖的晶体。
当时我还暗自得意,这下子学生有收获了。
但是事情并没有向着我预料的方向发展:提取盐晶体的小组没有问题,能够提取到白色的晶体,但是提取糖的晶体的小组就不对了,加热的玻璃片开始没有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加热的糖水开始变成咖啡色,慢慢的开始颜色变深,呈褐色了,还有一股香味,学生高兴极了,继续加热并没有出现糖的晶体,继续冒泡,我马上想到生活中的现象了,做红烧肉的时候把糖直接加热就可以溶化了,我犯了一个生活中的错误,这个可怎么办啊?当控制好学生后,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说了很多,基本都是停留在推测的表面。
具体什么原因,我也把握不准,解释说盐和糖的熔点不同,盐的熔点比较高,而糖的熔点比较低。
我又问学生,对于今天的提取晶体的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学生说:一种提取晶体的方法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物体,每个物体都应该有独特的提取晶体的方法。
我很高兴,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课后,我上网查阅了资料:盐的熔点:804摄氏度,糖的熔点185--186摄氏度。
看来我还是解释对了,还好没有误人子第。
反思这节课:教学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由于没有认真细致的考虑到材料的特殊性(但有时确实不会考虑到),导致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可以把生成的意外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展开教学,一来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因为“意外”而被科学家引起重视的,二来也可以让学生探究、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三来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意外”有何不可?当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应该的、都是好的,这次,我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个“意外”,才没有搞的一团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微小世界”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但教学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对晶体是陌生的,但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很广泛的用途。
本课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走进了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被奇妙的晶体世界迷住,从此热情关注,这对拓展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本课教学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初识晶体。
第二部分:自制晶体。
第三部分:介绍自然界中的晶体及其用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了解晶体的用途。
2.能力目标: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并用图
进行记录,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
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放大镜1个、白糖1包、食盐1包、碱面1包、玻璃片3片、烧杯3个、滴管3个、实验记录单。
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上节课我们借助放大镜探索了昆虫王国的奥秘,那么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些什么呢?看来同学们对科学探究非常的感兴趣,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微小世界,探索科学奥秘,哪个小组表现的突出,有可能获得这个值得研究的奖杯,怎么样?有信心吗?
上课!
[设计意图:以谈话形式开始,轻松进入学习状态,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首先我们一起观察一段录像(出示课件)
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个物质是什么?(板书:晶体)谁能描述一下这些晶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提出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开始经历探究过程。
这些晶体虽然各种各样,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板书: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一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板书:放大镜下的)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CAI的优势,创设情境。
借助“CAI”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带领学生进入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晶体世界,学生很快就会被奇妙的晶体世界所吸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
习。
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认识的范围。
]
二、观察常见的固体物质
观察什么物质呢?看看桌面上,纸包里是什么?平时你们仔细观察过它们吗?用放大镜观察过它们吗?今天大家在课堂上再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些物质用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有什么不同?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好吗?看看哪个小组观察的最仔细,开始吧!
学生活动、汇报。
三、制作晶体
在自然界里很多物质都是晶体,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产生的,比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石的晶体。
其实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出一些晶体,你们想试一试吗?制作晶体通常有两种方法:减少水分、降低温度。
今天我们就利用第一种方法——减少水分法,你们认为这个实验怎么操作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教师参与到某一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讨论状况。
此时,教者不是以教师的角色参与讨论,而是走进学生中间与他们自由探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分析的能力。
热情鼓励、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分析、探讨实验操作过程。
]
我们再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请看屏幕。
(出示课件)
同学们,你们会做了吗?不过老师还有一些要求:(出示课件)记住了
吗?开始吧!
学生活动、汇报。
[设计意图:教师放弃了原有的严肃、呆板的形象,而把自己定位在与学生是朋友的关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水到渠成,达到教学目标,由此培养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意识。
对于学生出现的不一样的情况,有些老师就慌了,不知道怎么办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但如果处理好了,这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
对于这种情形,我们不要忘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一次科学态度的教育。
]
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
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你们搜集到有关晶体用途的资料了吗?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老师也找到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看一看。
(出示课件)
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物质都是晶体,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到今天为止,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体会呢?谁想和大家说一说?
[设计意图: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之间的任何一方并不苛求从另一方得到了什么,而是从双方共同营造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中得到了自信、智慧、发展和欢乐。
]
老师希望你们在课后的探索中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