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打破时空界限 (1)
“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探索和思考
“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探索和思考1. 引言1.1 研究背景时空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历史学科的深入探讨,人们开始意识到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孤立的事实,而是与时间和空间紧密相连的。
时空观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过程,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历史时代的脉络和内在联系,从而提升历史教育的有效性和深度。
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传授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忽略了时空背景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作用。
探讨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研究旨在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探索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认知能力,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探索和应用,进一步拓展历史教育的领域,为培养具有时代背景意识和历史思维的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1.2 目的意义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探索和思考旨在深入挖掘学生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故事感知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序认识和时空背景的理解,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历史事实的了解,更能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逻辑思考和分析能力。
时空观念教学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探索和思考,旨在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考水平,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历史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
对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探索和思考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包括对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进行探索和研究,分析时空观念对学生历史学习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总结不同时空观念教育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研究内容还包括对时空观念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和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讨解决途径和策略,以提高时空观念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视通万里,方可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方可思接千载作者:蔡春娥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第12期摘要:高中历史教材用历史地图配合文字描述,深入浅出地为学生呈现历史,使教学内容立体、生动。
历史地图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视通万里,通过空间与时间的结合,使学生思接千载。
关键词:历史地图高中教学图文结合【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45-01解读历史,可以以时间为轴,也可以以地理位置为轴。
历史地图的作用即是将二者完美结合,它体现了人类进行历史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是历史的动态展现。
一张历史地图可以容纳自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信息,它是教材文字的浓缩。
有效运用历史地图,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方式。
一、以图为纲,负载信息在历史教学中素有“索象于图”之说。
历史地图是形象的文字,它负载了大量的信息,不仅包含地形地貌,还附着了风土人情,甚至包括商业中心、战役攻防路线,可谓包罗万象。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作用如同一张架好的知识网,只待学生去丰富。
最常用的方法是文图对照,即以历史地图为纲,对照教材文字进行标记,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历史地图负载的信息愈加丰富。
比如,讲到西周分封制时,人教版教材中提供了“西周分封示意图”,将封地、封爵、封国、受封者等杂乱的、年代久远的历史知识通过一张知识网梳理出来,便于学生总结历史名词、构建西周初期疆域图,了解西周初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概况,使知识掌握更具系统性。
其次,可以采取化繁为简的方法,将复杂的教学内容浓缩在一张历史地图上,既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也培养学生从全局高度看待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生在记忆每个朝代的都城、疆域、文化、人口等知识点时,可以运用历史疆域图记忆的方法,熟记历史疆域图的变化,也就了解了我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轨迹。
这样有助于将零散的知识点归纳整理起来,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规律这个高度审视历史、认识历史。
写出作文的四种思维
写出作文的四种思维一、想象思维想象具有巨大的潜力,在写作中更是不可或缺,古人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笼天地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借助的就是想象,它可以使人的思维插上翅膀,畅游古今中外,天地海洋,具体表现为:1、时空跳跃。
借助想象可以使我们的文章穿越古今,覆盖中外,内容新奇,观点充分严密,情感动地感天。
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堂·吉诃德新传》。
2、角色互换。
想象可以打破种类界限,抓住某些相同或相似的物质,将相同(似)或相反的人(事、物)联结为一个整体,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地或提示他们的内在规律,或阐述其对立统一特点,或叙写其相关的象征含义,或互换角色地位引出另一人生故事,从而达到创新于平常之中的目的。
3、故事新编。
让历史上的人物,神话传说,文学作品中的固有形象重新复活在现实社会中,从他们的思维层次和思维角度来展示古今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思维观念的更移,或者借古讽今,歌颂进步,鞭挞丑恶,从面推陈出新,使文章既具历史的厚重,又具现实的沧桑或生活的悲喜、幽默,读来让人耳目为之一新。
如2001年高考作文《赤兔之死》。
二、新巧思维新不是新奇取巧,而是要运用以上三种思维尽量做到创新,不仅在语言、立意上要符合创新标准,选材上也应力求选择那些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尤其强调材料要有生活气息,有时代特征,有浓郁的科学、人文气息。
巧,也不是投机取巧,而是说结构尽量巧妙,要学学《项链》、《警察与赞美诗》、《智取生辰纲》等名篇佳作的篇章立意,当然首先要完整,要符合情理。
三、个性化思维个性化,就是强调想自己所想,写自己想写,说自己想说,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个性化语言。
作文中要运用最擅长的语言风格和语汇来流畅、清新地表情达意,不生造词语,不刻意模仿别人,用假话、套话、空话来博取读者欢心,甚至用文白间杂、土洋结合等'另类'语言来掩盖内容上的空虚。
需要时还可引用格言、谚语、古诗文等入文,让语句典雅有品味。
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的培养_高云
【内容摘要】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从许多方面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时空观。
这些不仅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也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们头脑中时空观的形成,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推进。
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中 历史教学 时空观 培养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们具备良好的时空观非常重要。
下面结合实例,从不同角度,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的培养。
一、掌握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想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时空观与历史观,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整体来看是遵循着一定脉络的,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帮学们梳理好这些脉络,让学生们在接触新知识时思路更为清晰,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更为透彻。
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认知,这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很直接的途径。
历史很多时候都是随着时间演进,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化思潮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一切又会一定程度塑造历史。
无论是以时间为线索,还是以文化思潮的发展为脉络,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帮学生们更好的进行知识要点的梳理,让学生们形成更为完善与扎实的知识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课本中很重要的一章教学内容,这一章内容的学习,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时空观。
在展开知识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们具备正确的文化背景,要确保学生们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情况。
为了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吸收,我会帮学生们梳理相关的知识脉络: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议论文论据的收集与整合[原创]
议论文论据的收集与整合教学目标:学会搜寻有效信息充实议论文的论据。
教学重点:如何拓展思路,从已有的信息库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教学过程:导言:初三上学期的写作重点是议论文写作。
我们学过的典型议论文有《敬业与乐业》、《谈骨气》、《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等篇。
大家模仿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写了一篇同题议论文,通过这处女秀,我们初步了解了议论文的特点,也意识到议论文写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叙而不议,或叙多议少。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又写了第二篇《说勤》,基本解决了议论文写作中叙与议的关系。
大家明白了议论文写作中的“叙”要概括,“议”要紧扣所叙事件。
一、明确教学目标:今天我们要来解决议论文写作中的第三个问题,如何找到充分的论据来论证论点。
我们写过的两篇议论文的论据是怎么来的?是我们全体同学在班上七嘴八舌,群策群力,找出了众多的论据。
今天大家试着独立思考去查找论据。
先回忆论据的分类: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包括:名人名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事实论据包括:各方面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
二、实战练兵现在我们以“人活着要有理想志向”为论点,请大家来找论据,大家先思考两分钟,看能找到多少论据。
请同学发言。
总结:我们写议论文需要充足的论据来论证论点,虽然不是多多益善,但拥有足够多的论据才具有选择更典型论据的条件。
胸有百万雄兵,方有调遣精兵强将的前提,但遗憾的是我们在写作时连几个残兵败将都凑不齐。
如何拥有百万雄兵,具有充足的论据呢?1.平时有意识地多积累,培养广泛的兴趣,见多识广,从电视、报纸、手机等媒介上获取广博的信息。
2.有条件时上网查找,百度一下。
比如输入“立志的论据”,就有海量的信息任你选。
3.买本论据手册,有空多看看。
以上这三种获得论据的手段是指平时情况,但如果是考场,这些手段无法直接用上。
在考场怎么找论据呢?怎样避免头脑临时死机呢?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搜肠刮肚,焦头烂额,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别人突然提出来一个论据,于是恍然大悟道:“对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用这个例子?”可见他大脑是储备有这个信息,只是调取不出来。
激活想象,复活历史[论文]
激活想象,复活历史历史想象力,是学生按照课标设定的目的、任务,利用自己以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将书本上给出的残片式的历史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连续的鲜活新形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想象力创造性复活历史认知活动想象力可以帮助我们“超越个人的经历,深入一个陌生世界进行探索,去获取对历史的某种感觉。
”马克思甚至把想象称为“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那么,什么是历史想象力,怎样培养想象力,在教学中,我利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认知的过程中,使”死”历史变成“活”历史,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加,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一、什么是“历史想象力”就历史教学而言,再造性想象意味着让学生把曾经发生的历史像照镜子那样在脑海中再现;而创造性想象是让学生按照课标设定的目的、任务,利用自己以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将书本上给出的残片式的历史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连续的鲜活新形象。
本文所论述的想象属于第二种,创造性想象。
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就是历史想象力。
二、为什么要培养“历史想象力”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说:“历史自有其独特的美感,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一方面,历史美激发了想象力;另一方面,因为有了想象力,历史的独特美感才显现出来,历史才有诗意。
有别于其他教学,如何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是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是历史学科的重要要求。
在具体的学习方法上,要借助想象能力的培养,复活历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书本的静态历史变成学生脑海中活动的历史,有生命的历史。
三、历史教学中怎样激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激活想象力,引导学生在时空中旅行,并非恣意游想,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疏导,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实践中,凡是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想象和兴趣的方法,都可以大胆尝试,下面我就以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伐无道,诛暴秦》为例,简要叙述我是如何培养和提高历史想象力的: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运用重要性及策略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运用重要性及策略一、内涵《课程标准》指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时空观念是认识历史的标尺,又是对客观历史的定位,任何对历史的认识都要将所认识的客观历史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之下。
同时,时空观念也是阐释历史的角度,只有从历史的时间演进和空间范围的角度去进行说明和解释,才能看出历史的发展变化,对历史进行客观的评述。
”历史教学中的时空观念素养,指在学习和理解历史事件时,能够从事件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展开分析的观念。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能够掌握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的发生以及人物活动,时间与空间上有着密不可分关系。
老师在具体实践中重视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有利于学生辨识历史事件。
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在课堂上渗入方法,学生能够联系起来理解。
第二,精准呈现事件时间、进程和意义。
学生解读历史最本质的一环就是时空观念,贯彻素养培育目标,可以提高还原历史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学生能够理解历史发展客观规律。
在备课时,老师运用史料,让学生根据当下生活梳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客观的评价现象与人物活动。
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空间不仅仅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地理空间,也包括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人文空间(包括制度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等)和虚拟空间。
一提到空间,往往第一反应就是比较直观的地理的空间,因为所有的历史都发生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
由此可知,时间和空间本身就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事件总是发生在时间和空间的二维中的,这使我们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永远无法脱离时空因素,它们构成了历史事件的重要进度条和舞台,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二、与其他核心素养的关系明确时空观念素养在历史教学中培养的必要性。
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应该把他们整合起来梳理并加以运用。
1、与史料实证的关系在进行史料研究时,首先要确定好史料的时间和空间定位;史料是时空观念存在的载体,是过去时空的遗存。
2023最新-高考满分议论文作文精选范文【精彩9篇】
高考满分议论文作文精选范文【精彩9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次帅气的为您整理了9篇《高考满分议论文作文精选范文》,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高考议论文满分作文篇一去远方吧!这仿佛一声来自远方的呼唤,轻轻撩拨你的心弦;又似是一句来自灵魂的催促,柔柔拉升渴望远方的目光。
可红尘的纷繁便同十丈软丝,轻易缚住你的身,阻隔着远方的梦。
那又如何,总有一种方式,让我们远行。
困住一个人的方式,无疑是残疾和病痛。
无论是史铁生困于轮椅之间,还是力克、胡哲自出生便四肢全无,他们都仿佛是上帝的造弄者,承受着超于常人数百倍的痛苦。
可身体又怎能禁锢一个人渴望远方的心?就这样,力克打开他“不设限的人生”,史铁生也在文学上找到精神升华之路。
记得史铁生曾给他的偶像——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寄去自己的一本书,刘易斯回赠他一双跑鞋。
后来刘易斯来到中国,第一件事是拜访史铁生。
史铁生笑说:“你送给我的鞋我也穿不了啊。
”刘易斯则回道:“你送给我的书我也读不懂啊。
”记者便记录道:《铁生穿不了的鞋,刘易斯读不懂的书》。
如果缺陷即意味着不完美,那哪一个人不是被缺陷束缚?我们要像史铁生一样,即使被各种不利所禁锢,也要寻一种方式,让灵魂远行。
正如那棵飞不动走不得的树,一粒种子,能让“我”到达远方。
铜墙铁壁,无法囚着一颗渴望远行的心。
前苏联飞行机设计师图波列夫囚于监狱,可他在狱中仍孜孜不倦地设计。
终于,他的飞机翱翔于天地,护祖国一方净土。
逝世不久的前南非总统曼德拉身在狱中,即使这般田地,他也未放弃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甚至对着看守他的狱卒还进行反种族歧视的演讲。
二十七年岁月,在他出狱那天,黑人也迎来光明。
远行,无拘形式,只因心向远方。
我身处之地,青灯重叠,绿水环绕,仿佛与世外喧嚣隔离,俨然一派世外桃源。
可这也无疑是一种禁锢。
远方的繁荣、绚烂,像是一个耀眼的梦。
可又有多少人,可以任性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听,考场上纸笔相磨的沙沙声。
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以《全球新航路的开辟》一课为例
上了高一突然失去这些思维工具,只有单一、抽象、乏味的文字符号形式,势必引起高一新学对高中历
高一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
思维导图法、表格归纳比较法、数据统计法等知性思维工具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升
从而顺畅地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扬的态度,有些人持声讨反对的态度
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4.长时段、大空间考察和思考历史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请你从当下非洲
展现状的差异性方面思考,该事件给这些地区带来的什么不同的影响?。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摘要]艺术创作主体是通过想象来把握世界,反映世界的,他们借助想象的力量,超越自身经验、视野的局限,打破时空的限制,独特运用某些创作技法,使情感得以充分的表达,创造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创作主体想象艺术创作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刘勰用形象的语言说明精巧的构思取决于丰富的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
想象作为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体现主体能动性的最重要的一种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头脑中根据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组从而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艺术创作主体是通过想象来把握世界,反映世界的,他们借助想象的翅膀,进行审美思考和审美创造,使被创作对象,跃出原材料,散发出灵灵生机。
一、创作主体借助想象可超越自身经验、视野的局限,打破时空的限制。
艺术创作实践证明,创作主体仅仅表现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或现实生活实际发生的事件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必须借助想象来拓宽视野,补充经验,补足按生活、情感逻辑可能发生的内容,从而充分表明自己的审美愿望和审美理想。
借助想象的力量创作主体可由一次小小的触发,构思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
如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泛舟河上,发现近岸处一幢楼房探出一老一少两个女人的头,于是立刻产生了种种想象:这两个女人的身份、关系,以及她们的故事等等,并据此写出了著名的小说《阿细亚》;借助想象的力量,创作主体还可以把记忆中各种表象重新组合,且获得新的意义,如现实生活中的秋瑾被杀与某些愚昧者用人血馒头治病本不相干,鲁迅先生却通过想象将两者结合起来创作了小说《药》,从而使其具有了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借助想象的力量,创作主体可虚构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事物,创作出新的艺术境界。
插上想象的翅膀,创作者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如白居易《长恨歌》中那“其中绰约多仙子”的缥缈的仙山;苏轼《水调歌头》所描绘的“琼楼玉宇”的“天上宫阙”;曹雪芹笔下的“太虚幻境”;米开朗琪罗塑造的地狱;……这些都是创作主体想象中的独特创造;借助想象的力量,创作主体的构思还可以飞跃时空的界限。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陈蒲清
【期刊名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8(000)001
【摘要】<正> 刘勰论文艺创作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文心雕龙·神思》)寓言鉴赏也应视野开阔,思潮奔涌,熔古今中外于一炉。
也就是说,要把寓言作品放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去考察,去比较,从而更精确地鉴定其特点和价值。
中国古代寓言源远流长,作者辈出,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塑造了众多的寓言形象。
对这些形象可以作单个分析,也可以作系统考察。
如先秦寓言中有两个反复在各家寓言
【总页数】5页(P36-40)
【作者】陈蒲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8.3
【相关文献】
1.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浅谈联想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J], 郑志娟;刘丁义
2.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从《红楼梦》到自相似、迭代、集合、数列再到布劳尔不动点原理 [J], 徐昊
3.视通万里,方可思接千载——浅谈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J], 蔡春娥;
4.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读刘玉堂先生《楚脉千秋》有感 [J], 陈文华;李欣霏
5.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新材料作文“独立思考”导写 [J], 张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探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探讨【摘要】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历史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认知,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通过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课堂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时空认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些努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还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时空观念的培养,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学生、时空观念、培养、方法、内容设计、历史事件、跨文化时空认知、批判性思维、重要性、综合素质、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历史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理解时代背景对于事件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历史中获取启示、积累智慧的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还可以提高对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认知水平,拓展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历史文化的正确认识,培养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于历史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高中历史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传授知识的层面,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
1.2 学生时空观念的意义学生时空观念的意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至关重要。
时空观念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有清晰准确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形成对历史的整体性认识。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时空观的培养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时空观的培养【摘要】高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教授历史知识和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时间和空间的准确认知。
具体来说,历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跨越时空认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时空观的建构,并促使学生形成跨文化视野。
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时空观念,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时空观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
而为了进一步完善历史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研究与讨论,多引导学生体验历史事件,丰富历史学习内容,以提升学生的时空观。
【关键词】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学生时空观,影响,历史思维,时空建构,跨文化视野,积极影响,建议。
1. 引言1.1 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教学在学生的人生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积累。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认识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感受历史人物的伟大和智慧,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还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处的时空背景,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影响,从中领悟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规范,培养对未来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高中历史教学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时空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1.2 学生时空观的定义学生时空观是指学生对历史时空范畴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它包括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时间跨度及空间范围的认知,以及对历史时空背景下人物行为、社会发展规律、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学生时空观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影响因素,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增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探索和思考
“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探索和思考【摘要】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首先介绍了时空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指出了探索时空观念的必要性。
然后探讨了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应用,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与历史事件、人物的认知的影响。
同时也讨论了时空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跨学科整合。
结论部分总结了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
通过对时空观念的探索和思考,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并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时空观念、中学历史教学、历史课程、教学方法、学生思维能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认知、跨学科整合、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时空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时空观念在历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空观念是指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关注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观察来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时空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和思考能力。
通过时空观念,学生可以更准确地定位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时空观念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性认识,促进他们形成系统性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1.2 阐述为何需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探索时空观念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探索是必要的,因为历史是一个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学科,而时空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通过探索时空观念,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和地理环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时空观念还可以帮助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历史事件和人物放置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思考和分析。
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培养策略论文
历史教学中“时空观”的培养策略摘要:历史“时空观”是历史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的融合,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观念之一,“时空观”在构建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类比、促进大历史观形成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教学中可通过把握历史主线、注意内容衔接、巧用历史地图、加强中外历史对比、树立历史时空观的思维等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从而有效提升历史课程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历史教学时空观策略任何复杂的历史过程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中外历史上的事件、人物、制度、现象等内容的生成更是有其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
所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又构成了完整的、复杂的人类社会历史。
故而,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基本要素,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时空观”的培养。
本文拟通过“时空观”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的论述,以期能有助于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历史时空观念是时间观念与空间观念的有机融合,是学习历史课程的重要观念之一,历史时空观主要有以下重要作用。
1、掌握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记载,其内容自然包罗万象,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历史课程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主流的把握,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可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概况,但历史知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继承、有发展的,纵向横向复杂联系的。
针对历史课本错综复杂的内容,通过加强时空观念来梳理教材的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有利于将历史内容还原到固定的历史框架中。
以往历史课程大多以标志性的时间段进行历史叙述,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等课程,课程具体内容大多注重以时间的纵向叙述。
近年来的重大变化是,教材多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重大专题进行叙述,侧重重大历史主题对社会发展影响,如春秋战国的文化、秦汉时期的制度等,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纵向发展趋势的痕迹。
第二,有利于把握历史知识之间的复杂联系。
历史知识的联系错综复杂,任何单一的人物或事件等只是历史的横切面,甚至是知识点滴。
“时空观”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时空观”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对策【摘要】时空观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影响。
通过整合时空观素养到历史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跨越时空观念进行历史思考,培养他们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设计多样化的历史教学活动加强时空观素养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时空观素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能力。
时空观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引领历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时空观素养、高中历史教学、学生学习、历史思考、历史事件、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学活动、发展前景、重要性、培养、水平、价值、时间和地点、整合、多样化。
1. 引言1.1 介绍时空观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时空观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空观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具备跨越时空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时空观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更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引导他们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和素养水平,加强时空观素养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和影响,结合实际案例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多样化的历史教学活动,都是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时空观素养的提升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增强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
1.2 阐述时空观素养对学生历史学习的价值时空观素养对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时空观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的清晰认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通过学习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点,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
时空观素养有助于引导学生跨越时空观念,进行深入的历史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的培养发布时间:2021-01-21T14:00:21.540Z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1期作者:沈文树[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学校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包含着时间与空间两大体系,教学不能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期或者领域,因为历史之间总会存在千世万缕的联系,任何疏忽都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
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核心素养,夯实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
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市第一高级中学校沈文树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学校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包含着时间与空间两大体系,教学不能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期或者领域,因为历史之间总会存在千世万缕的联系,任何疏忽都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
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核心素养,夯实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培养策略前言: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在历史的某个时期在某个特定的领域,一些历史人物经历了种种的磨砺,成就了自身,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些人物身上流淌着历史的事件以及实践,交互着历史的运动轨迹。
可以负责的说,任何历史元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时间与空间的跨度让人们看到了历史的足迹以及演变的历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历史教材中的时间、空间的碎片进行拼凑,为学生们呈现出完成的历史时空。
一、历史时空观的内涵历史时空观是指对历史事件与特定时间以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1]。
历史的基本要素分为时间和空间,而历史时间又包括具体时间点和时间段[2]。
比如1835年是时间点,而18世纪、近代史就是时间段。
空间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所在地点、具体的环境区域,比如,沈阳是具体地点,东北是区域,而环境又包含自然、政治、文化、社会环境。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与时空观念的有效结合——以人教版必修三《毛泽东思想》为例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与时空观念的有效结合——以人教版必修三《毛泽东思想》为例摘要“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核心目标,也是一节课的灵魂,更是一堂好课的关键所在,把握历史课堂教学立意,于学生而言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把握,于教师而言也是其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杠杆。
时空观念是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的有机结合,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
通史基础较弱的学生往往存在时空混乱、知识零碎等问题。
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毛泽东思想》为例,围绕一个教学立意,以时空观念为出发点,力争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课堂内容并掌握必备的历史思维。
关键词:教学立意时空观念核心素养一、概念解释1.教学立意的内涵历史学者聂幼犁先生说:“教学立意系指预设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核心概念,即核心目标。
”笔者理解的理解是:“立”,即确立;“意”即教学内容的主题思想;“立意”,即确立教学内容的主题。
主题是教学的灵魂、统帅,它的定位决定着一堂课的品质。
作为一节课的“魂”,教学立意明确的课堂能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理解历史、感悟历史并运用历史。
如果历史课堂缺少教学立意,只有事件的罗列、知识的堆砌、年代的枚举这些毫无色彩的历史表述,就难以实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预设目标,难以抓住历史教学的“根”。
1.时空观念的内涵2020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指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时空观念是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的有机结合,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
一、教学立意与时空观念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1.必要性自2014 年全面启动对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以来,核心素养迅速成为热词,时空观念就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
然而学生在理解时空观念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第一,教材跨度大,特别是在时空的连续性上得不到体现,使得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建立完整的时空体系,缺乏纵向联系和横向对比;第二,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孤立的,导致学生在理解问题上出现偏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打破时空界限——影视资源与《历史与社会》学科“联姻”探索【内容摘要】:随着中国影视文化事业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中国传统的“黑板”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国大多数地区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巨变,当代中学生的接触面也随之扩大。
他们不再仅限于相对较为落后的教科书。
作为当代教师,只有积极应对这种变化,并加以适当的引导,才能完成社会赋予教师的真正使命。
【关键词】:影视资源 历史与社会 应用 探索“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维,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是《历史与社会》课程基本框架的思路。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将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呈“工字形”框架:“工”字型的框架由三个相辅相成的部分组成。
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 为什么(史实的整合) 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怎么办(问题的整合) 我们生活的世界 社会怎样的? 是什么(要素的整合) 主题 逻辑 内容与方法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生活的世界”,介绍构成社会的要素,描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线索;“我们传承的文明”介绍了文明的起源、传播和发展;“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人类最为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
由此不难看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性”的特点。
这一特点,也决定了该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影视就是其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告别野蛮》中的第二框《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以古代埃及金字塔、古代中国司母戊鼎等几千年前的建筑与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为例,向我们展示了古老文明的辉煌成就。
但在学习这一目时,我却遇到了麻烦。
记得当时在讲完司母戊鼎的介绍后,让学生自学“商朝铸造青铜器示意图”。
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司母戊鼎等商朝的青铜器究竟是如何铸造的?说句实话,对于青铜器的整个铸造过程,我所知道的也就只有课本及教参中所提及的,而且教参的介绍中,还涉及到一些词如“复合范”、“内膜与外膜的配置”等,我也不是很清楚。
可想而知,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于是下课之后,我马上上网搜索有关青铜器铸造的影像资料,最后在新浪网上找到一个较为合适的视频资料——《国之重器——司母戊鼎》。
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将这一资料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在欣赏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发出了感慨:他们惊叹于在如此落后的生产条件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能应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世界闻名的灿烂青铜文化;面对盗墓者的无耻行径,他们愤慨不已;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文化的侵略,他们同样表现出痛恨无比……这一视频资料,不仅帮我解决了难题,更重要的是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从此,我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影视资源,并且不断尝试探究影视资源在这一学科中的应用。
一、应用影视资源,诠释课文,寓教育于其中电影和电视虽有艺术加工,但也反映了很多真实的情况,有历史与社会现实的影子;电视节目更是贴近生活实际。
在发挥影视资源的娱乐功能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中发掘社会原型,进一步理解教材。
面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的失误与挫折,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人,是无法体会那个年代的疯狂。
因此,仅凭我对这段历史的“空白经历”的无力讲述,是无法让学生深切体会,更不用说引起他们的共鸣。
但是,我一样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因为我播放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的一些片段:“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这一场景很好地诠释了当时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而“文化大革命”的混沌状态在凤霞生产的情节中活生生地再次上演。
红卫兵以“反革命”的罪名关押了主管医院的医生和教授,因担心留守医生的经验的缺乏,凤霞家人从牛棚里请来了头颈里还挂着“反动学术权威王斌”牌子的王教授。
但因饥饿而奄奄一息的王教授吃馒头吃到噎着,喝水喝到差点没气。
这些情景深刻地反映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干部和知识分子所受的迫害。
《活着》包含了人生的百味,虽然只是截取了其中的一些片段,但这些深刻反映了那些年代的时代特征。
这种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能理解教材中的“文字表述”。
二、发掘影视资源,再现历史史实,感悟历史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
”活生生的历史,具有不可再现的特点。
因此,恰当地将一些影视作品引入课堂,绘声绘色地展现历史画面,远比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教学来的更具有效果。
在讲授《汉唐盛世》中“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内容时,教材只是简单地提到了张骞“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
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大月氏”。
我通过播放了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张骞出使西域》这一片段。
当向学生很好地诠释了当时的这段历史,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了张骞如何“持汉节不失”,如何“历尽千辛万苦”。
当“衣衫褴褛的张骞出现汉都城长安的大门前而昏厥了过去,守城门的将领急忙过来扶持,并要来水放入张骞的嘴里,‘汉、汉、汉……’”这一画面呈现于大家面前时,他们深深感受到了这是一种坚贞、一种坚强信念的驱使的结果。
同样,当汉武帝以“安排在承明殿接见,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都要到场,配以礼乐”的礼仪规格接见张骞时,足见汉武大帝的君主情怀。
通过《张骞出使西域》的播放,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繁荣、强大的,也让学生明白汉武帝是西汉时期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三、利用影视资源,开展情感教育学校教育侧重给学生讲道理、传授知识,但我个人觉得影视教育更适合青少年的形象思维,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以影视中所蕴含的情感去吸引、感染、熏陶学生,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实现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紧密结合,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讲述中国遭受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及抗日战争时,我选择了《叶问》中的叶问与三浦的格斗。
叶问与台下众多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看到叶问战胜三浦后的群众激情,同学们欢呼“好样的”;看到叶问被暗枪所伤,有同学紧握拳头,口说“卑鄙无耻”……电影情节中展现的中华民族在困境下所爆发出来的强大的凝聚力与现场的学生观众所表现出了爱憎情怀遥相呼应。
四、挖掘影视资源的中有效资源,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影视资源虽有艺术加工,但原型毕竟取自社会。
例如2008年安徽历史测试题中有一材料分析题:2008年电视连续剧《金婚》在全国热播。
《金婚》以编年体的形式描写了一对中国普通夫妇(佟志与文丽)50年的婚姻生活,同时也折射出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
请从下列镜头回放中,挖掘出相关的历史信息,回答问题:镜头1:《金婚》第4集中,1958年,庄嫂生下儿子取名“跃进”。
(1)庄嫂给儿子取名“跃进”,你可以从中推断出当时全国正在掀起_______运动。
(1分)(2)这一运动的主要失误之处在于____________。
(2分)镜头2:《金婚》第12集中,男主角佟志和造反派小将们有这样一段对话:佟志说:最高指示,要文斗不要武斗!造反派小将们将佟志和文丽背靠背推向墙边站着,一边喊着:最高指示.打倒一切反动派!(2)请问:这一场景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2分)镜头3:《金婚》第36集中,1991年,工厂要和港商合资,动员职工买股票。
(3)镜头3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现象,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分)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中任选一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
(2分)(4)以上三组镜头反映了新中国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有益启示?(3分)本题利用影视资源着重考察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并要求学生探究从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中得到的启示。
这就把影视资源、历史知识的考察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这也提醒学生在欣赏影视节目的同时,勿忘思考,也是在告诉历史老师,不要错过任何一个有利于教学的资源。
五、对影视资源利用的要求影视媒体的迅速发展,给当代历史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但由于市场经济对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如今影视市场出现了很多的良莠不齐的影视作品。
其中的消极思想也逐渐蔓延,加之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但又缺乏分析、鉴别的能力,极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这些对历史教师运用影视资源提出了要求。
1.对影视资源备课前面已经提及过,如今影视资源娱乐性目的较强。
因此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首先要熟悉所学选用的历史影片,不仅要熟悉影片的内容、画面、解说词,还要看是否配合教材内容,哪些画面需要特别提醒、注意放映时间等。
在影片放映前,可以事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在放映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放映结束后,要让学生回味以解决课堂问题。
2.掌握一定的媒体技术如今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影视资源成为我们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储备仓。
面对这“泛滥”的资源,我们要慎用,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基本的多媒体技术。
比如要学会用一些剪辑软件截取其中的片段、影像或者音效;学会从多种途径收集影视资源,如用电视截取卡截取一些电视节目,下载一些资源刻录成光盘以备用等。
只有平时我们注意收集资源,才不会有资源“到用时方恨少”的“悔恨”。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中,我们需要影视资源,更需要我们合理利用影视资源,才能丰富课堂内容,给课堂气氛增添新的色彩。
参考资料1.《运用影视资源,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效率》逢健红《教学月刊》2007.9 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3.《试论影视文化与青少年教育》茅中平《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1.24.《浅谈影视作品在历史课堂的运用》朱丽玲《舟山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