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感觉器官的功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化眼中的 AnB 和 anb 是对顶相似三角形。如果物 距和物体大小为已知,可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
利用简化眼可以方便的计算出外界发出的平行光 线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及其大小。 正常人的眼,如果视网膜上的物象< 5um, 一般不能 产生清晰的视觉;表明正常人的视力或视敏度 (visual acuity)有一定的限度。 视力(视敏度) (vision acuity) :眼对物体微细 结构的分辨能力,即眼能分辨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 力。 人眼能看清视网膜上的最小物象,相当于一个视锥 细胞的直径。能分辨两点间的最小距离是两个物体 在视网膜成像至少要间隔一个视锥细胞。中央凹的 视锥细胞直径最小,故此处的分辨能力最高,视力 可达1.5以上。
3.神经细胞层 细胞层间 存在着复杂的 突触联系,有 化学性突触和 电突触,可纵 向和水平方向 传递信号。 当最初产 生的视觉电信 号,将首先在 这些细胞层中 处理与加工。
两种感光细胞与 神经细胞的联系 方式: ①视锥细胞: 呈单线式联系
(视锥:双极:节细胞 = 1:1:1);
②视杆细胞:
呈聚合式联系
1.晶状体调节
物像落在视网膜后 皮层-中脑束 视物模糊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 睫短N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前后凸 折光能力↑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
弹性↓→老花眼
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用 近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的距离)表示。
(二)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 1.概念 眼的折光系统是个复杂 的光学系统,与一般透镜成像大不相 同。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设计了 一 种 模 型 , 即 简 化 眼 ( reduced eye ): 是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设 计出的和正常眼在折光效果上相同的 简单的等效光学系统或模型(图示)。
2. 简化眼 :将其复杂的折光系统简化 = 简化眼:
近点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
不Biblioteka Baidu年龄的调节能力
2.瞳孔调节
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变动在 1.5 ~ 8.0mm之间。
⑴瞳孔近反射:
当视近物时 ,•除发生晶状体的调节外 ,还反射性 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瞳孔近反射通路: 与晶状体调节的反射通路相似,
不同之处为效应器(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瞳孔近反射意义: 瞳孔缩小后,可减少折光系
1.437 1.336 10.0(前) -6.0(后)
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角 膜、房水、晶状体和玻 璃体折射成像在视网膜 上。 折光体的折光能力还可 用焦度(D)表示: D = 1/焦距(m)(1D =
100度)。在静态时,总 折光力为60D,其中角膜 折射力为40D,晶状体为 20D。
正常眼的折光系统最主要的折射在角膜。按几 何原理计算眼折光系统的后主焦点的位置,正 好位于静息状态时眼的视网膜上;进入眼内的 是平行光线时,可成像在视网膜上(通常由6m 以外物体发出的光线入眼,可认为是平行光 线)。 人眼是不可能看清任意远处的物体;通常把 眼能看清眼前物的最远之点,称为眼的远点 (far point of vision)。
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至少有 70%以上的 信息来自视觉(vision)。 眼的适宜刺激 : 是可见光 ( 波长 370 ~ 740nm 的电 磁波)。
可见光 眼的折光系统 折射成像 视网膜的感光系统 换能作用 感受器电位→视NAP
视觉中枢→视觉
视觉的外周感觉器官是,眼的解剖结构: 1、眼球 眼球壁: (1)角膜与巩膜 (2)血管膜 (3)视网膜 眼球内容物 (1)房水 (2)晶状体 (3)玻璃体 2、眼的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指感受器对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传入神 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逐渐降低的现象,称 为适应。 类型与意义: 快适应感受器:嗅觉、触觉。利于机体重 新接受新刺激,以便不断探索新异事物。 慢适应感受器:痛觉、血压。利于机体进 行持续检测,以便随时调整机体的功能。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紫红质的 光化学反应 光
视 紫 红 质 视蛋白+11-顺视黄醛
视黄醛异构酶
↓
(四)眼的折光异常
正常眼 ( 正视眼 ) 通过调节,可以分 别看清远、近不同 的物体。 若眼的折光能 力异常,或眼球的 形态异常,平行光 线不能在视网膜上 清晰成像,称为屈 光不正 (非正视眼 ) 。 常见的有远视、 近视和散光。
二、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1)色素细胞层 内含黑色素颗 粒 和 VitA , 对 感 光细胞有营养和 保护作用:
①可遮蔽来自巩膜 侧的散射光线(光线 过强时,伸出伪足样 突起包被视杆细胞外 段,减少光刺激); ②吞噬感光细胞外 段脱落的视盘; ③传递来自脉络膜 的营养物质。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2)感光细胞层 外段呈圆盘状 重叠成层,感光 色素镶嵌在盘膜 中,是光 - 电转换 产生感受器电位 的关键部位。 产生的感受 器电位以电紧张 方式扩布到终足。
过程:
强
光
视网膜感光细胞
视 神 经
中脑的顶盖前区(双侧)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双侧) 睫状神经节 瞳孔括约肌
瞳孔缩小
3.眼球会聚
当双眼凝视一 个向前移动的物体 时 , 两眼球同时向 鼻侧会聚的现象称 为眼球会聚。 它也是一种反 射活动,•其反射途 径与晶状体调节反 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为效应器(内直肌)。 意义:使物像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 使视觉更加清晰和防复视的产生。
物体发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
射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感光细 胞感光换能,转变成视神经纤维上的 动作电位,信息传入视觉中枢,产生 视觉。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一)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
眼内折光系统的折射率和曲率半径
空气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折射率
曲率半径
1.000
1.336 1.336 7.8(前) 6.8(后)
设眼球为单球面折光体:前后径为 20mm, 折射率为 1.333,曲率半径为 5nm,节点(n,光心 )在角膜后方 5mm 处 , 前 主 焦 点 在 角 膜 前 15mm 处 , 后 主 焦 点 在 节 点 后 15mm处。 当平行光线 (6m 以外 ) 进入简化眼,被一次聚焦 于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
物体辐散光线→视网膜上模糊像→视觉中枢(模糊的视觉) ↓ 中脑正中核 ↓ ↓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 内直肌核 ↓ ↓ 睫状神经(副交感纤维) 动眼神经 ↓ ↓ ↓ ↓ 睫 状环形肌收缩 虹膜括约肌收缩 双眼内直肌收缩 ↓ ↓ ↓ 悬韧带放松 瞳孔缩小 双眼球会聚 ↓ 晶状体变凸 进入眼内的是柔和光线 折光力增强 成像在双眼视网膜的对 称点上,形成清晰的视觉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指感受器接受到刺激后,将各种刺激的形式转换 成生物电的过程,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transducer function)。,故把感受器看作“生物换能器”。 适宜刺激→感受器→跨膜信号转换→感受器电位 (repretor potential)(感觉神经末梢上的称发生器 电位 ( generator potential ) ) (感受细胞产生感 受器电位后,释放递质) →传入神经→神经冲动(AP)。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的特性:与EPP一样,是 局部电位:①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成正 比;②不具有 “全或无 ” 的特征;③可总和;④能以 电紧张的形式作近距离的扩布。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视杆系统:专司暗光,光敏度高,分辨率低, 只有明暗觉,无色觉。又称晚光觉系统。 2、视锥系统:专司昼光,光敏度低,分辨率高, 有色觉。又称为昼光觉系统。 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的主要依据 1 、视网膜中两种感光细胞在空间的分布不匀。 2、两种感光细胞和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形成的 信息传递的聚合程度不同。 3、不同种系的动物视网膜上含的感光细胞不同, 有的只含视杆细胞或只含视锥细胞。 4、两种感光细胞含的感光色素不同。
构 联系方式 特 征 感光色素 种族差异
有感红、绿、蓝光色素3种
只有视紫红质1种
(视蛋白 + 视黄醛) 鼠、猫头鹰仅有视杆细胞
功 适宜刺激 能 光敏感度 作 分 辨 力 用 专司视觉 视 力
强光 低(强光→兴奋) 强(分辨微细结构) 明视觉 + 色觉 强
弱光 高(弱光→兴奋) 弱(分辨粗大轮廓) 暗视觉 + 黑白觉 弱
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 强度阈值。当刺激强度不变时引起感受器兴 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称为时间阈值。 当刺激强度一定时,刺激作用所要达到的一 定面积,称为面积阈值。 对于同一性质的两次刺激,其强度的差异 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在感觉加以分辨,这 个刚能分辨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异,称为感 觉辨别阈(discrimination threshold)。 这一特性是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步形 成的。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 变化最敏感,即每种感受器都有自己的最敏感刺 激形式,该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如:眼:一定波长的光波=是视觉感受器的 适宜刺激; 耳:一定频率的声波=是听觉感受器 的适宜刺激。 非适宜刺激也可使某种感受器反应,但需刺激 强度大,如压眼球产生光感。 能引起感觉所需要得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 (sensory threshold)。
第八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眼 的 视 觉 功 能
耳 的 听 觉 功 能 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感觉(sensation) 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主观反映。 二、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感受内外环境 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感觉器官:有特殊分化的感受细胞和非神经性 的附属结构形成的特殊装置。 感受器的分类 分布部位分:内、外感受器。 刺激性质分:机械、化学、温度、光和声感 受器等。 结构形式分: 简单:感受细胞、N末梢(痛、触等)。 复杂:感受细胞+非N附属结构=感觉器官
(三)眼的调节
当看6m以外的物体时,远物发出的光线(平行光 线 ) 入眼后 , 折射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看清远物。 但当看 6m 以内的近物时 , 近物发出的光线 ( 是辐 射状 ) 入眼后 , 折射聚焦、应成像在视网膜之后 ,• 视 物模糊不清。随着物体的移近,眼的折光能力增强, 使物体发出的辐射光线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形成 清 晰 的视 觉 过程 , 称为 眼 的调 节 ( accommodation of the eye)。 人眼的调节包括: 晶状体调节、瞳孔调 节和眼球会聚。
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
⑵瞳孔对光反射:
概念:瞳孔的大小还随光照强度而变化 ,强光下瞳孔缩小, 弱光下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特点:①具有双侧效应 ( 互感性对光反射 ), 即不仅光照侧 瞳孔缩小 ,而且对侧瞳孔也缩小; ②潜伏期比躯体反射长; ③有适应现象。•
意义: ①调节光入眼量 :强光时缩小,保护视网膜 ;弱光 时散大,增加视敏度; ②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③协助诊断:通过观察缩瞳的程度、速度和双侧 效应等 ,帮助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位、全身麻醉 的深度和病情危重程度。 过程: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把刺激形式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转 移到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称为编码 (coding )功能。 感受器如何编码至今不清楚;比较明确 是各种不同种类的感觉引起,取决于刺激的性 质、接受刺激的感受器和传入冲动到达特定的 中枢部位。感觉的强度取决于单根纤维上的冲 动频率和同时传递信息神经纤维的数量。
(视杆:双极:节细胞 = mn:n:1)。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两种感光细胞的结构、功能比较
项
结 分
目
布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视网膜黄斑部
(中央凹为主) 视锥:双极:节细胞=1:1:1 (呈单线式,分辨力强) (不同的视蛋白 + 视黄醛) 鸡、爬虫类仅有视锥细胞
视网膜周边部
(向外周递减) 视杆:双极:节细胞=多:少:1 (呈聚合式,分辨力弱)
利用简化眼可以方便的计算出外界发出的平行光 线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及其大小。 正常人的眼,如果视网膜上的物象< 5um, 一般不能 产生清晰的视觉;表明正常人的视力或视敏度 (visual acuity)有一定的限度。 视力(视敏度) (vision acuity) :眼对物体微细 结构的分辨能力,即眼能分辨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 力。 人眼能看清视网膜上的最小物象,相当于一个视锥 细胞的直径。能分辨两点间的最小距离是两个物体 在视网膜成像至少要间隔一个视锥细胞。中央凹的 视锥细胞直径最小,故此处的分辨能力最高,视力 可达1.5以上。
3.神经细胞层 细胞层间 存在着复杂的 突触联系,有 化学性突触和 电突触,可纵 向和水平方向 传递信号。 当最初产 生的视觉电信 号,将首先在 这些细胞层中 处理与加工。
两种感光细胞与 神经细胞的联系 方式: ①视锥细胞: 呈单线式联系
(视锥:双极:节细胞 = 1:1:1);
②视杆细胞:
呈聚合式联系
1.晶状体调节
物像落在视网膜后 皮层-中脑束 视物模糊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 睫短N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前后凸 折光能力↑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
弹性↓→老花眼
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用 近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的距离)表示。
(二)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 1.概念 眼的折光系统是个复杂 的光学系统,与一般透镜成像大不相 同。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设计了 一 种 模 型 , 即 简 化 眼 ( reduced eye ): 是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设 计出的和正常眼在折光效果上相同的 简单的等效光学系统或模型(图示)。
2. 简化眼 :将其复杂的折光系统简化 = 简化眼:
近点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
不Biblioteka Baidu年龄的调节能力
2.瞳孔调节
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变动在 1.5 ~ 8.0mm之间。
⑴瞳孔近反射:
当视近物时 ,•除发生晶状体的调节外 ,还反射性 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瞳孔近反射通路: 与晶状体调节的反射通路相似,
不同之处为效应器(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瞳孔近反射意义: 瞳孔缩小后,可减少折光系
1.437 1.336 10.0(前) -6.0(后)
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角 膜、房水、晶状体和玻 璃体折射成像在视网膜 上。 折光体的折光能力还可 用焦度(D)表示: D = 1/焦距(m)(1D =
100度)。在静态时,总 折光力为60D,其中角膜 折射力为40D,晶状体为 20D。
正常眼的折光系统最主要的折射在角膜。按几 何原理计算眼折光系统的后主焦点的位置,正 好位于静息状态时眼的视网膜上;进入眼内的 是平行光线时,可成像在视网膜上(通常由6m 以外物体发出的光线入眼,可认为是平行光 线)。 人眼是不可能看清任意远处的物体;通常把 眼能看清眼前物的最远之点,称为眼的远点 (far point of vision)。
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至少有 70%以上的 信息来自视觉(vision)。 眼的适宜刺激 : 是可见光 ( 波长 370 ~ 740nm 的电 磁波)。
可见光 眼的折光系统 折射成像 视网膜的感光系统 换能作用 感受器电位→视NAP
视觉中枢→视觉
视觉的外周感觉器官是,眼的解剖结构: 1、眼球 眼球壁: (1)角膜与巩膜 (2)血管膜 (3)视网膜 眼球内容物 (1)房水 (2)晶状体 (3)玻璃体 2、眼的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指感受器对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传入神 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逐渐降低的现象,称 为适应。 类型与意义: 快适应感受器:嗅觉、触觉。利于机体重 新接受新刺激,以便不断探索新异事物。 慢适应感受器:痛觉、血压。利于机体进 行持续检测,以便随时调整机体的功能。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紫红质的 光化学反应 光
视 紫 红 质 视蛋白+11-顺视黄醛
视黄醛异构酶
↓
(四)眼的折光异常
正常眼 ( 正视眼 ) 通过调节,可以分 别看清远、近不同 的物体。 若眼的折光能 力异常,或眼球的 形态异常,平行光 线不能在视网膜上 清晰成像,称为屈 光不正 (非正视眼 ) 。 常见的有远视、 近视和散光。
二、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1)色素细胞层 内含黑色素颗 粒 和 VitA , 对 感 光细胞有营养和 保护作用:
①可遮蔽来自巩膜 侧的散射光线(光线 过强时,伸出伪足样 突起包被视杆细胞外 段,减少光刺激); ②吞噬感光细胞外 段脱落的视盘; ③传递来自脉络膜 的营养物质。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2)感光细胞层 外段呈圆盘状 重叠成层,感光 色素镶嵌在盘膜 中,是光 - 电转换 产生感受器电位 的关键部位。 产生的感受 器电位以电紧张 方式扩布到终足。
过程:
强
光
视网膜感光细胞
视 神 经
中脑的顶盖前区(双侧)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双侧) 睫状神经节 瞳孔括约肌
瞳孔缩小
3.眼球会聚
当双眼凝视一 个向前移动的物体 时 , 两眼球同时向 鼻侧会聚的现象称 为眼球会聚。 它也是一种反 射活动,•其反射途 径与晶状体调节反 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为效应器(内直肌)。 意义:使物像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 使视觉更加清晰和防复视的产生。
物体发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
射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感光细 胞感光换能,转变成视神经纤维上的 动作电位,信息传入视觉中枢,产生 视觉。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一)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
眼内折光系统的折射率和曲率半径
空气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折射率
曲率半径
1.000
1.336 1.336 7.8(前) 6.8(后)
设眼球为单球面折光体:前后径为 20mm, 折射率为 1.333,曲率半径为 5nm,节点(n,光心 )在角膜后方 5mm 处 , 前 主 焦 点 在 角 膜 前 15mm 处 , 后 主 焦 点 在 节 点 后 15mm处。 当平行光线 (6m 以外 ) 进入简化眼,被一次聚焦 于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
物体辐散光线→视网膜上模糊像→视觉中枢(模糊的视觉) ↓ 中脑正中核 ↓ ↓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 内直肌核 ↓ ↓ 睫状神经(副交感纤维) 动眼神经 ↓ ↓ ↓ ↓ 睫 状环形肌收缩 虹膜括约肌收缩 双眼内直肌收缩 ↓ ↓ ↓ 悬韧带放松 瞳孔缩小 双眼球会聚 ↓ 晶状体变凸 进入眼内的是柔和光线 折光力增强 成像在双眼视网膜的对 称点上,形成清晰的视觉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指感受器接受到刺激后,将各种刺激的形式转换 成生物电的过程,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transducer function)。,故把感受器看作“生物换能器”。 适宜刺激→感受器→跨膜信号转换→感受器电位 (repretor potential)(感觉神经末梢上的称发生器 电位 ( generator potential ) ) (感受细胞产生感 受器电位后,释放递质) →传入神经→神经冲动(AP)。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的特性:与EPP一样,是 局部电位:①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成正 比;②不具有 “全或无 ” 的特征;③可总和;④能以 电紧张的形式作近距离的扩布。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视杆系统:专司暗光,光敏度高,分辨率低, 只有明暗觉,无色觉。又称晚光觉系统。 2、视锥系统:专司昼光,光敏度低,分辨率高, 有色觉。又称为昼光觉系统。 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的主要依据 1 、视网膜中两种感光细胞在空间的分布不匀。 2、两种感光细胞和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形成的 信息传递的聚合程度不同。 3、不同种系的动物视网膜上含的感光细胞不同, 有的只含视杆细胞或只含视锥细胞。 4、两种感光细胞含的感光色素不同。
构 联系方式 特 征 感光色素 种族差异
有感红、绿、蓝光色素3种
只有视紫红质1种
(视蛋白 + 视黄醛) 鼠、猫头鹰仅有视杆细胞
功 适宜刺激 能 光敏感度 作 分 辨 力 用 专司视觉 视 力
强光 低(强光→兴奋) 强(分辨微细结构) 明视觉 + 色觉 强
弱光 高(弱光→兴奋) 弱(分辨粗大轮廓) 暗视觉 + 黑白觉 弱
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 强度阈值。当刺激强度不变时引起感受器兴 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称为时间阈值。 当刺激强度一定时,刺激作用所要达到的一 定面积,称为面积阈值。 对于同一性质的两次刺激,其强度的差异 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在感觉加以分辨,这 个刚能分辨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异,称为感 觉辨别阈(discrimination threshold)。 这一特性是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步形 成的。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 变化最敏感,即每种感受器都有自己的最敏感刺 激形式,该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如:眼:一定波长的光波=是视觉感受器的 适宜刺激; 耳:一定频率的声波=是听觉感受器 的适宜刺激。 非适宜刺激也可使某种感受器反应,但需刺激 强度大,如压眼球产生光感。 能引起感觉所需要得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 (sensory threshold)。
第八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眼 的 视 觉 功 能
耳 的 听 觉 功 能 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感觉(sensation) 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主观反映。 二、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感受内外环境 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感觉器官:有特殊分化的感受细胞和非神经性 的附属结构形成的特殊装置。 感受器的分类 分布部位分:内、外感受器。 刺激性质分:机械、化学、温度、光和声感 受器等。 结构形式分: 简单:感受细胞、N末梢(痛、触等)。 复杂:感受细胞+非N附属结构=感觉器官
(三)眼的调节
当看6m以外的物体时,远物发出的光线(平行光 线 ) 入眼后 , 折射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看清远物。 但当看 6m 以内的近物时 , 近物发出的光线 ( 是辐 射状 ) 入眼后 , 折射聚焦、应成像在视网膜之后 ,• 视 物模糊不清。随着物体的移近,眼的折光能力增强, 使物体发出的辐射光线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形成 清 晰 的视 觉 过程 , 称为 眼 的调 节 ( accommodation of the eye)。 人眼的调节包括: 晶状体调节、瞳孔调 节和眼球会聚。
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
⑵瞳孔对光反射:
概念:瞳孔的大小还随光照强度而变化 ,强光下瞳孔缩小, 弱光下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特点:①具有双侧效应 ( 互感性对光反射 ), 即不仅光照侧 瞳孔缩小 ,而且对侧瞳孔也缩小; ②潜伏期比躯体反射长; ③有适应现象。•
意义: ①调节光入眼量 :强光时缩小,保护视网膜 ;弱光 时散大,增加视敏度; ②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③协助诊断:通过观察缩瞳的程度、速度和双侧 效应等 ,帮助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位、全身麻醉 的深度和病情危重程度。 过程: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把刺激形式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转 移到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称为编码 (coding )功能。 感受器如何编码至今不清楚;比较明确 是各种不同种类的感觉引起,取决于刺激的性 质、接受刺激的感受器和传入冲动到达特定的 中枢部位。感觉的强度取决于单根纤维上的冲 动频率和同时传递信息神经纤维的数量。
(视杆:双极:节细胞 = mn:n:1)。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两种感光细胞的结构、功能比较
项
结 分
目
布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视网膜黄斑部
(中央凹为主) 视锥:双极:节细胞=1:1:1 (呈单线式,分辨力强) (不同的视蛋白 + 视黄醛) 鸡、爬虫类仅有视锥细胞
视网膜周边部
(向外周递减) 视杆:双极:节细胞=多:少:1 (呈聚合式,分辨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