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美国经济
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经济的影响20世纪初,美国是一个富饶的国家,拥有着广阔的土地和资源。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场战争引发了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经历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它在战争中积极提供军事物资和金融支持。
这使得美国的制造业开始快速发展,军火工业和其他军事供应部门蓬勃发展。
战争结束后,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短暂的衰退期,但很快就出现了新的挑战。
接着是二战的爆发。
作为一支中立力量,美国在二战初期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活动。
然而,战争给美国带来了新的经济机遇。
美国利用中立地位与参战国进行贸易,在为其提供战争物资和军火的同时,获得丰厚的利润。
这使得美国经济迅速崛起,并加速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与此同时,二战还迫使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战争努力。
政府通过制定法规和政策来扩大军事生产,增加就业机会和生产力。
战争的需求迫使政府大规模投资于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如建造道路、桥梁和机场等。
这些投资推动了科技和创新的发展,促进了新兴产业的诞生。
例如,军需品的需求推动了航空工业的发展,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飞机制造国家之一。
同时,战争还促进了原子能和核电技术的发展,这为后来的能源领域奠定了基础。
战争还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战争的进行,大量男性被征召入伍,使得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许多妇女参加了工厂生产活动,为战争努力作出了贡献。
这导致了女性权益和机会的认识增强,为未来的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战争还为美国经济带来了财富和繁荣。
战争结束后,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其制造业和金融业的竞争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借助于战争期间积累的财富,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重建和发展政策,使经济迅速恢复,并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增长时期。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战争对于农业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
美国政治经济发展历程
六、美国的对外扩张 1、在拉美的扩张 美国在内战结束后出现扩张主义的狂热。马 汉的制海权理论和“太平洋帝国论”适应了 当时美国统治者的需要。 ①.泛美会议与泛美主义:1889年10月,在 美国倡议下,泛美会议在华盛顿召开。泛美 会议的的思想基础是泛美主义。泛美主义的 出现原因:一是拉美国家在独立革命的过程 中为抵御欧洲殖民者的需要,二是美国为排 挤欧洲列强在拉美的势力的需要。
克林顿政府措施: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 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得 成功。
这轮经济增长反映出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某些深 刻变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 胀联动的关系被打破,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经济”时代。
20世纪90年代
克林顿发表经济复苏的演说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
美国战后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
发
展
水
准
③④⑤
⑥
2001
1993 1981 70
1945 1939 1933 1929 19
①②
世
年
纪
代
末
1894年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年代
二战前的1938年,美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的36%。
二战后的1948年,美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的53.4%。 二战结束至今美国一直是超级大国。
五、西进运动
1.概况:1862年《宅地法》的颁布点燃了 美国人到西部去创造的热情。美国的西进运 动是在自由市场经济和领土扩张的背景下, 以大规模人口迁移为基础,以交通运输业为 先导,以农牧业为主要产业指向,以增长中 心带动区域开发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
2.结果:完成了美国东西部地区之间政治经济的一 体化,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促成了美国 近代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培育了美国 人民的精神。总之,美国通过西进运动,在二百多 年中开发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在这些土地 上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农业、畜牧业、工业,这对使 美国成长为世界上头号经济强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 响。所以说,没有西进运动,也就没有今天的美国。
美国经济发展史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人类的经济活动发展到今天,主要经历了两种经济形态: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自然经济:又称自给自足的经济,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极不发达状态下的产物,在资本主义时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
(2)商品经济: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并可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的经济形态,是外向、开放型的经济,充满了活力,比自然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优越性。
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是人类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最本质特征之一,是资本主义社会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
资本主义经济是典型的和最成熟的商品经济,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反映出来的。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工人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与高涨、思想文化上的剧变,无不从经济领域的发展变化找到其根源。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概况(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A、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变化)B、具体因素: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产生萌芽地区的)国内外市场的逐步形成②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马克思语)③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巨大作用,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市场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农村的自然经济。
④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A、根源: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意义:引起了两个“革命”C、早期殖民掠夺:葡萄牙、西班牙最早从事殖民征服;掠夺到的巨额资金转移到欧洲其他国家(本质作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葡、西没有因这些财富而较早地发展起资本主义。
(2)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17世纪初—19世纪初)这一时期,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走向瓦解是这时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发展趋势。
①资本主义尚处在初期阶段许多近代资本主义必有的特点还没有具备。
二战前的经济危机
二战前的经济危机
世界经济危机也称为大萧条,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在美国。
一、爆发原因:
1、贫富差距过大,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力。
2、信贷消费过度膨胀,造成市场虚假繁荣,加剧生产力与销售的矛盾。
3、股票投机过度,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4、股票投机猖獗,掩盖了生产力和销售的矛盾。
5、各国国内政治失误,即经济危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产物。
二、导火线: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暴跌
三、危机表现:
1、工业生产大幅下降。
2、企业大批破产,工人大量失业,经济损失严重。
3、世界商业市场急剧萎缩,关税战,贸易战加剧。
四、危机特点:
1、涉及范围广,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持续时间长,1929年~1933年
3、破坏性大。
宋雨霏。
二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二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伤痛深重的一段时期,也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之一。
二战持续了6年之久,期间全球经济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二战前的世界经济二战爆发之前,欧洲是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中心,美国则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当时全球经济体系还未完全全球化,大部分国家都采取了自我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量相较于今日更为稀少。
此外,当时的金融体系也十分不稳定。
由于各国的货币没有一个统一的基准,交易带来的风险更大,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时有发生。
二、战争对九一一事件的影响战争使全球经济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全球生产力受到了加速的提升,战争成为了全球经济大幅向前的动力。
战争中,由于研发以及生产武器、弹药等军火的需要,很多工厂开始生产战争产品,就业岗位增多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高,产业链完善。
同时,由于轻工厂被惨重地摧毁,少量实物贸易因再次加速,各大金融中心因军需需求的增加,诞生了十分繁荣的交易所。
三、战争对世界金融制度的重塑在战争结束后,全球金融体系发生了重大调整。
在“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署下,七十几个国家倡议将货币制度纳入国际经济体系的监管中。
这一协议规定美元为基准货币,其他货币实行固定汇率制,并规定黄金货币能被与固定货币交换。
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署,为金融体系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框架,同时也是后来国际经济合作与贸易组织的基础。
四、战争对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战争对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战争场面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公司被迫为战争产生军需品。
在危机的情况下,众多公司开始寻找生产成本低而优质的国家,跨国公司开始逐渐产生和壮大。
五、战争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虽然战争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提升,但其带来的后果毋庸置疑地是灾难性的。
战争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贫困,成千上万家庭被毁坏,经济基础设施的破坏与资源的浪费也带来了实质性的损失。
总之,二战造成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既有显而易见的影响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难以估量的非升和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不仅改变了当时的世界,对现今的世界经济也有深远的影响。
美国经济发展史
美国经济发展史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经济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殖民地时期。
从那时起,美国经济经历了许多起伏,创造了许多独特的经济模式和发展路径。
本文将从殖民地时期开始,探讨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一、殖民地时期(17世纪-18世纪)在殖民地时期,美洲大陆上的英国殖民地经历了初期的艰难开拓和发展。
最早的殖民地主要依靠农业、渔业和皮毛贸易为主要经济来源。
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粮食和出口可可、烟草为主,而渔业和皮毛贸易则是殖民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殖民地时期的经济结构基本上是农业为主导,初期殖民地社会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主要依赖英国供给的生产资料和市场;同时,殖民地还受到贸易限制政策的影响,只能与英国进行贸易往来。
然而,随着殖民地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提高,殖民地经济逐渐开始脱离英国的控制,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独立时期及西部扩张(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独立后,经济逐渐从传统的农业模式向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模式转变。
这一时期,美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行西部扩张,大量国内移民和探险家涌入西部地区,开垦土地,开展农业生产。
而在东部地区,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美国开始兴起了一些制造业中心,如纽约、费城和波士顿等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促使了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制造业的发展使得美国开始从原始的农业经济国逐渐转型为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
三、南北战争及重建时期(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19世纪中期,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后,南部的农业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而北部的制造业却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
随着铁路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技术创新的引进,美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重建时期是美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也是美国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契机。
此时,美国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发展,钢铁、石油、化工等行业日益壮大,带动了美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四、大萧条及二战时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经济达到了一个高峰,但随后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即大萧条。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ppt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
*
1945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1
经济霸主
“黄金”时期
经济危机
“滞胀”阶段
调整复苏
改革繁荣
谈谈对我国经济发展启示? 1、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3、重视科技、大力发展教育 4、刺激、鼓励、保护企业进 行竞争,提高效率与质量 5、改革税收、发展新兴产业
再次衰退
*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
*
光荣与梦想 1980-1989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
思考:表中数字说明了什么?(现象.原因)
①80年代初,美国开始了经济复苏,摆脱了70年代以来的经济滞胀困境; ②1982年以后美国经济连续增长; ③说明里根政府实行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的主张,对经济调节和干预是有效的
*
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复苏和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稳步增长。
*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1911年2月6日-2004年6月5日) 是美国第40任总统,生于伊利诺伊州。父亲杰克是个皮鞋推销员。1937年进入好莱坞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当电影和电视演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在空军服役。退伍后重返好莱坞,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共参加了53部电影的演出。后任电影演员公会主席、电影委员会主席。1980年被提名,并在竞选中击败卡特而获胜。1984年连任。里根执政期间,提出一项旨在压缩政府开支、减少国营事业、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改革计划。对外,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取强硬立场,并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
3.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政策 收效甚微,凯恩斯主义失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二战前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考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 【解析】关键信息:“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在奉行自由放任主义经 济政策的同时,也部分采取了干预经济的措施。①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并允许复 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②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胡佛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 辅助富人和大公司摆脱经济危机,属有限干预;罗斯福新政侧重于救济穷人,属全面干预。结合胡佛实行的相关措施和 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可知,D项正确。A、C项为罗斯福新政内容。1930年美国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该法修订 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该法案破坏了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机制,在该法案通过之后,许 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使美国的进口额和出口额都骤降50%以上,故B项错误。
济战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思维导图』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胡佛政府反危 机措施失败
【针对训练】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2014·海南高考,20) 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
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
【针对训练】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3.(2019·海南高考,19) 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 决经济危机问题。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 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 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是因为 A.国家干预尚未成为西方经济政策的主流 B.与会国没有合作意愿 C.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同 D.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
美国在二战中的角色
美国在二战中的角色第一节:引言二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许多国家在这场全球性冲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中,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美国在二战中的角色,并分析其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第二节:前战争时期在二战爆发之前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保持了中立立场。
直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美国才正式加入战争。
这一事件震撼了美国,引发了国内对日本的愤怒并迫使美国向日本宣战。
第三节:军事角色美国的军事力量在二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美国拥有庞大的工业基础,能够迅速转换为军事生产能力。
美国在陆军、海军和空军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例如,美国陆军在欧洲战场的诺曼底登陆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盟军在西线战役中取得胜利打下基础。
此外,美国海军的太平洋舰队帮助击败了日本帝国海军,并在太平洋战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空军则通过战略轰炸日本的行动,对日本国内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第四节:经济角色美国在经济方面的贡献也对战争结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战爆发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拥有强大的产业和科技实力。
美国的工业能力为盟军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和装备,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还通过 lend-lease计划向其盟友提供了巨额财政援助,帮助他们应对战争的挑战。
第五节:政治和外交角色除了在军事和经济上的作用外,美国在政治和外交领域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美国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之一,并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参与者。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在充分利用美国的经济和军事优势支持盟友的同时,也参与了二战后的国际协商和决策。
美国参与了制定《联合国宪章》,并成为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使得美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第六节:战争结果美国在二战中的角色对最终的战争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的参战使得盟军的实力大大增强,最终导致轴心国的战败。
同时,美国也在二战后的全球格局中扮演起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危机介绍
(1)背景
战前
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空 前发展。如新的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出现,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 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其次垄断组织的出现,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这种局部调整了生产关系 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要求,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最终相对生产 力相对过剩。
(4)特点
战前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危机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趋向于
同时爆发,具有比较明显的同期性。
自 1847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后,1857 年、1866 年、1873 年、 1882 年、1890 年、1900 年、1907 年、1920 年、1929 年、 1937 年爆发的经济 危机,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一齐卷入,都是世界同期性的经济危机
3. 1980~1982
1979 年 7 月英国首先爆发危机,加拿大于同年 10 月工业生产出现下降,美国于 1980 年 2 月陷入危机,其他国家在 1980 年爆发危机的有比利时(2 月)、日本 (3 月)、联邦德国(4 月)、荷兰(4 月)、法国(5 月)、意大利(5 月)、爱尔 兰(6 月)。各国于 1982 年底开始走出危机,危机持续 3 年左右,是战后时间最 长的一次经济危机。
2. 局部战争,即 50 年代初的美国侵朝战争和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初的美国 侵越战争,对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的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3. 由于技术的迅速进步,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 4. 固定资本投资幅度下降不大。 5. 个人消费需求下降幅度较小。 6. 以通货紧缩、银根吃紧、银行挤兑和大批倒闭为主要形式的货币信用危机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经济危机期间,工业生产力下降幅度较大,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
第三次科技革命为什么会在美国兴 起?
• 战后初期,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众多的 科技人才,优越的地理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容 量,这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创 造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
• 二是战后以来,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积极 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直接促成第 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
• 政府高效的宏观调控是美国经济增长和稳定的重 要保障
• 企业的高水平管理和动作 • 经济全球化让美国经济迅速向全球扩展 • 国际经济协调 • 战后总体和平环境 • 发展中国家廉价的资源 • 美国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二战对美国经济的深远影响
• 美国经济在战后50-60年代获得飞越式的 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各种变革 在这一时期完成,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霸 主。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五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战后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初期的经济 调整和初步繁荣阶段。 ➢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后的低速幻灯片 增长期 (1954-1960年)。 ➢第三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的调整增长期(1961-1969 年)。 ➢第四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滞涨”时期。 ➢第五阶段为“新经济”增长期。
• 功勋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使西方一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 至60年代先后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走完了工业社会的最后 历程。
• 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战后,随 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内部的白领工人 (以脑力劳动为主)人数开始超过蓝领工人(以体力劳动 为主)。
美国的变化
哈里·杜鲁门 1945年2月12日 1953年1月19日
罗纳德·里根 1981年1月20日 1989年1月19日
加强国家农业: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加强国家农业: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二战前的美国农业陷入低迷,农民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生存困境。
193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以加强国家农业为目标的政策措施,其中最著名的是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主要包括:补贴农民、减少供给、实行价格支持和建立农业合作社。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增加农产品价格、减少农产品供给量和保障农民收入来促进农业生产。
其中,补贴措施主要是向农民发放现金或直接购买农产品。
这使得农民的收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同时也刺激了农民增加生产。
减少供给则主要是通过撤销土地使用权、限制农田耕种以及购买和放牧措施来实现。
这使得价格有所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此外,实行价格支持政策也是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之一。
通过收购农产品保持价格在一定水平上,鼓励农民进行生产。
在这个政策的带动下,美国农业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与稳定。
最后,罗斯福新政中建立农业合作社的政策也为农民们提供了帮助。
通过合作社,农民们可以共同购买大宗农业生产设备,掌握市场信息和开拓市场等方式提高自身收入。
这些合作社的发展,对于农民实现自我发展与自组织的能力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的成功在于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鼓励生产,同时也使农业增加了市场保障与可持续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农业政策为农业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未来的美国农业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的成功在于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鼓励生产,同时也使农业增加了市场保障与可持续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农业政策为农业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未来的美国农业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使得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补贴和收购政策,政府保障了农民的收入。
这一政策在当时来说是具有革命性的,大大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其次,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重视。
通过减少供给、实行价格支持和建立农业合作社等政策,政府鼓励农民增加生产,提高农业产量,为未来农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7第七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经济(1900-1914)
二、美国的对外政策
美国的对外政策完全是侵略和掠夺 (一)门户开放政策
推行其独立的对华政策,主张在中国享有势力 范围的各大国应一视同仁地使各通商口岸向所 有贸易国开放。该政策完全是美国从自身利益 出发,以损害中国利益为目的的侵华政策。 (二)“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西奥多.罗斯福是狂热的扩张主义者,他竭力鼓 吹要采取“大棒”政策。多次干涉他国。
但是,该法案没有被认真执行,法案通过后,托拉斯 组织有增无减。
(二)西奥多.罗斯福的改革措施
在他任期内,共处理了42起的违反谢尔曼法德案件。他 的反托拉斯不是为了消灭垄断,而是采用国家干预的 手段使得托拉斯合法存在、顺利发展,实现自由资本 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因此,他是为了维护托拉 斯的长远利益而反对放任自流的短期行为。
市场由少数运输公司垄断了。
五、国内商业与对外贸易
大规模城市化出现;
形成了美国东北部的制造业工业地带,1910年 美国有3/4的人口居住在此地区;
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工业制成品和农产品愈来 愈依靠国外市场;
美国海外投资扩张,成为世界上的投资大国
第二节 经济体制和政策
一、国内改革措施 美国正处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
美国的南部和西部以农业和矿业为主,成为 北方工业品的市场,并提供粮食和原材料。
四、运输与交通
1900-1914时代的标志是运输革命的继续和扩大。
全美国建成的铁路网的总里程到了1914年,达到 252000英里以上,超过当时欧洲铁路里程的总和。 铁路是工业化社会的经济命脉。
其他交通工具:电力铁路、汽车、电话和电报交通事 业有了新的发展。其中,航空业也初见雏形。美国第 一家定期航空公司于1914年在福罗里达州成立。
美国经济发展史
美国经济发展史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大国之一,其经济发展历程丰富而辉煌。
自独立建国以来,美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对美国经济发展史进行回顾和分析。
第一阶段:殖民地时期的经济起步(17世纪-18世纪)美国经济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的殖民地时期。
当时,欧洲国家开始在北美大陆建立了多个殖民地,为了获取资源和开展商业贸易。
殖民地的经济以农业和渔业为主,早期的美国经济以种植园、捕鲸和木材贸易为支柱。
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受限于殖民地的局限性和对欧洲母国的依赖。
第二阶段: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崛起(19世纪)19世纪初,美国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时期,这是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工业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美国逐渐脱离了对欧洲的依赖。
铁路建设、制造业和矿业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繁荣。
同时,西部大开发为美国提供了无限的机遇,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投资。
第三阶段:大萧条与新政时期的重建(20世纪30年代-40年代)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历了大萧条,这是美国经济发展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
大量的失业和经济不景气引发了严重社会问题。
然而,这个时期也孕育了富有创新精神的政府干预和改革,例如罗斯福的“新政”政策。
通过建立福利制度和实施经济改革措施,美国逐渐摆脱了大萧条的困境,经济开始艰难地复苏。
第四阶段:二战后的繁荣时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繁荣时期。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的推动、消费主义的崛起都为美国经济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此时,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生产国和消费市场,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然而,繁荣的背后也隐藏了一些结构性问题,如社会不平等、环境污染和金融风险。
第五阶段:新经济时代的崛起(20世纪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引领了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
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刘守旭一、危机前的美国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到20 世纪70 年代初期,美国经济经历了所谓的黄金时代。
凯恩斯主义管理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使得政府采购不断增加,加之二战期间受到抑制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需求的扩大与投资的增长相互促进,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景气周期。
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经济历经波折,但总体趋势仍是不断向上发展的。
20 世纪30 年代的大萧条使得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黯然失色,而凯恩斯主义则受到青睐,罗斯福新政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凯恩斯主义反危机措施的有效性。
大萧条也催生了宏观经济学这一学科,转移支付、赤字经济、需求管理等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越来越成为普通大众耳熟能详的经济学术语。
然而,20 世纪70 年代的滞胀危机给信奉凯恩斯主义的政治家、经济学家乃至普通大众以沉重打击,美国经济陷入了大萧条以来最危险的境地,“当时‘发达市场经济’的工业生产在短短一年之内骤降一成,国际贸易则跌落13%。
”①单就美国而言,“到了1974 年,通货膨胀达到了11%,……1975 年,在几个月之内失业率就达到了9%,这是自1930 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②通货膨胀与失业是大众最不能接受的两种经济变动,它们却在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同时出现,更有学者认为包含隐蔽失业的调整失业率将达到25%。
③一切事物都不会凭空出现,差别只在于我们是否觉察到其发生前的征兆。
同样,探讨滞胀危机的成因,也不能不首先探究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二、滞胀局面的形成进入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剧,黄金时代一去不返。
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也逐渐丧失其世界经济霸权的优势。
滞胀一词是美国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1976 年首次提出的,用以解释经济停滞、失业加剧与通货膨胀率升高并存的经济现象。
美国经济首次在危机期间显著出现物价上涨现象是在1957-1958 年,在1969-1970 年的经济危机中,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同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大。
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特点殖民地时期(17世纪初–18世纪中叶)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当时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建立定居点。
殖民地时期的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如烟草、棉花和麦类等。
此外,人口增长和港口贸易的发展也催生了渔业和海洋贸易。
殖民地时期的经济特点是主要以农业和贸易为基础,而工业生产相对较少。
独立战争后(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独立战争成功后,美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开始寻求经济自立。
这一时期的经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依旧以农业为主导,但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工业化的迹象,如纺织品和建筑材料的制造。
此外,在西部的探索和占领过程中,开拓者们开始开采和出售农产品、矿产和毛皮,从而建立了与欧洲和亚洲的贸易。
南北战争后(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南北战争后,美国进入了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美国经济以强大的工业化进程为特点。
铁路建设、石油产业的兴起、大规模农业生产以及制造业的发展都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该时期也见证了大规模的移民潮,进一步促进了劳动力供应和市场需求的增长。
经济大萧条(1929–1939)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进一步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然而,1929年美国发生了股市崩盘,随后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
在这段时间里,失业率飙升,工业和贸易活动急剧下降,金融市场陷入困境。
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措施,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规模投资军工生产,美国逐渐走出了大萧条,并成为世界上最为富裕和强大的国家之一二战及战后重建(1940年代-1950年代)二战期间,美国工业和军工生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为战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战后重建时期,美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恢复和推动经济发展,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水平和发展科技创新。
此外,该时期美国还大力支持了全球经济秩序的建立,并成为世界贸易的主导。
后工业化与服务业的崛起(1960年代至今)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开始经历结构性转型。
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各国实力排名
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各国实力排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世界各国的实力格局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之中。
各国在经济、军事、工业、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它们在当时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首先,英国在二战前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这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市场。
英国的海军实力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控制着全球重要的海上贸易航线。
其工业基础雄厚,金融体系发达,伦敦仍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在军事方面,英国拥有训练有素的军队和先进的军事装备。
美国在二战前已经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其经济实力迅速崛起,工业生产能力强大,尤其在汽车、钢铁、化工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美国的农业也高度发达,能够实现大规模的粮食和农产品出口。
在军事上,美国虽然在军队规模上相对较小,但技术和装备水平较高。
而且,美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市场,这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在二战前经历了快速的复兴和发展。
在希特勒上台后,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扩充军备。
德国的工业技术水平较高,在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其军队训练有素,战术理念先进,尤其是在装甲部队的建设和运用上具有开创性。
然而,德国的资源相对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长期作战的能力。
苏联在二战前也经历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苏联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在重工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能够生产大量的坦克、飞机等军事装备。
苏联拥有广阔的领土和丰富的资源,人力资源也十分丰富。
但苏联在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上存在一定问题,农业相对滞后。
法国在二战前是欧洲的传统强国之一。
法国拥有较为强大的陆军,军事装备也较为先进。
其工业实力不俗,在汽车、航空等领域有一定的成就。
但法国在战略决策和军事准备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在战争初期面对德国的进攻时表现不佳。
日本在二战前成为亚洲的军事强国。
通过明治维新后的一系列改革,日本实现了工业化,建立了现代化的军队。
专题10 二战前后主要国家经济的发展
专题十二战前后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考点整合】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 苏俄: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影响: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是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开始,它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2.苏联(1922年——1991年):(1)1928~1937年,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2)1936年通过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但它存在严重的弊端。
(3)1991年底,苏联解体。
二、美国经济的发展1.一战后:1933年开始实施罗斯福新政。
(1)目的是消除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特点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2)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重要措施是兴建公共工程(解决就业率)。
(3)影响有:①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②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③联邦权力明显增强;④资本主义统治得以巩固。
(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作用是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先例。
)2.二战后:①五六十年代呈现繁荣景象;七八十年代出现危机与调整;九十年代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②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政策;主要原因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③美国高新技术的代表产业是信息产业。
3.启示:①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②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政策;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三、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1.欧洲的联合:①历程:六十年代成立欧共体;九十年代成立欧盟。
②目的原因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保障自身安全。
③影响:经济上,促进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
政治上,提高了成员国的国际地位,对外“用同一个声音说话”。
“二战”对美国经济的深远影响)
“二战”对美国经济的深远影响美国在经历了经济兴旺的二十年代之后和全球同步陷入了经济大萧条。
然而,“二战”之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很明显,“二战”对美国经济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929年10月29日,华尔街股市崩盘,著名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正式拉开了序幕。
到1932年,工业生产总值降低了45%,人均收入减少了40%,一千三百万人失业,二百万人无家可归,五千所银行倒闭,九百万个账号被冻结。
这样的浩劫是美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当然,当时的美国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管。
胡佛总统在任期内颁布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如提高关税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和刺激住房建设的《联邦住房贷款银行法》。
可惜的是,经济形势并没有因此而扭转,从而导致了胡佛连任的失败。
1932年罗斯福上任后,依旧为了拯救美国经济而颁布了新政,包含了一系列救济百姓和改革工农业的政策。
就当一切都慢慢好转的时候,1937年美国经济又一次极度下滑,失业率又回到了1932年的水平。
当一切都陷入绝望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当时没人能想到,“二战”结束时美国的经济竟然复苏了:失业率下降到1.9%,GDP涨到了“二战”初期的两倍。
“二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顶级的经济强国。
很显然,“二战”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毋庸置疑的影响。
“二战”对美国经济的一大影响是它增加了总需求和生产,尤其是武器,军火和食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多数人都厌倦了参与欧洲的争端,而且又值经济大萧条时期,所以美国没有立即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可是,当战火在欧洲和亚洲蔓延时,美国政府知道他们要时刻为战争准备着。
除了加强军事、招兵买马外,政府还将工业向军事物资转型,很多汽车生产流水线都开始生产战斗机零件,渔业码头也停泊了军舰,越来越多的曾被废弃的美国工厂又重新开始了生产。
1941年不列颠之战后,美国政府颁布了《租借法案》,以中立国身份向外出口军用物资,从而进一步增长了军用物资的需求和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conomy Recession in 1929
B. Economy Recession
Before the crisis:
1929-1934
The heated passion public flow into the speculative affairs, such as stock. A well-being anticipation of the economy The rise of stock price
His ideas towards economy:
The need create supply
Export 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investment and it benefit the economy. A investment can cause series of deals t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How he did?
restrain the giant.
Main policy:improving the public benefit and
Specific policy: Draft a series of anti-monopoly law. e.g. 《antimonopoly act》 Effect: People’s wages rise, and the giants split into several companies
Cause: Many bankers sold huge amount of over-valued sharing, so the price slumped.
Effect: Let us make a contrast
billion
item
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 Growth of the GDP
——In any moment of decision the best thing you can do is the right thing, the next best thing is the wrong thing, and the worst thing you can do is nothing. 该下决心之际,最佳方式是做出决定,而不是错过他。 1901-1909
British economist
The creation “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 He advocated the use of fiscal and monetary measures to mitigat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economic recessions and depressions.
The 26th US president
What crisis Theodore faces:
While monopoly greatly promote the growth of the GDP, its negative effect is far beyond the minor benefit…. The monopoly consequence is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poor, disorder competition, and diversified social conflicts.
IV. 1935-1945
War 2rd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What’s monopoly?
Generally speaking
Definition: A specific individual or an enterprise has sufficient control over a particular product or service to determine significantly the terms on which other individuals shall have access to it.
A. One company control all the industry
Monopoly Game
B. They can sell at any price they want
C. There is no competition in the industry
monopoly
Theodore Roosevelt
Something about US’s economy
category
times
I. 1900-1911
II. 1912-1929 III. 1929-1934
Social Theme
monopo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y 垄断
invest recession
the leader
Theodore Roosevelt
Herbert Hoover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1929 1930 1931 103.6 91.2 76.5
1932 58.7
Gross national production
Trade surplus(贸易顺差)
N.A. -12% -16.1% -23.2% 104.4 91.9 77 95.1 0.4 0.3 0 0.1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