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学好中医的方法与步骤
![学好中医的方法与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e9197351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e2.png)
学好中医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和实践,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方法和步骤:
1. 了解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等概念。
初学者应深入了解这些基本理论,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思维方式。
2. 学习《黄帝内经》和经典医书:《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之一,深入研读有助于理解中医的源流和核心思想。
同时,学习其他重要的中医医书如《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3. 系统学习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即通过望(观察患者外部表现)、闻(听患者自述症状)、问(询问患者病史和症状)、切(脉诊)等四个方面来进行。
系统学习中医诊断方法,逐渐培养辨证论治的能力。
4. 学习中医基本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
学习这些基本治疗方法,并实践操作,逐渐掌握其应用。
5. 实践临床技能: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参与临床实习、跟随经验丰富的中医医师学习,亲身体验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过程。
6. 参与中医培训课程和研讨会:参与相关的中医培训课程、研讨会,与其他中医学习者交流经验,听取专业人士的讲座,不断拓展
知识面。
7. 融入中医学术圈:参与中医学术组织、协会,关注中医学术动态,参与学术交流和研究项目,保持对中医领域的关注。
8. 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中医领域的知识更新较快,医学科研和技术不断发展。
保持学习的热情,定期更新知识,参与持续教育,提高专业水平。
9. 师承传统中医文化:如果有机会,寻找中医名家进行师承,学习传统中医文化和经验。
总的来说,学好中医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和中医专业水平。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239d3015a8102d276a22f94.png)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
这是本门课程最后一个单元,在前面系统讲述了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回过头来:讲一讲作为本科学生如何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最终,学习之后,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在这里面,再作一次解释,提供一个思路和方法。
至于在讲述过程中曾经提到某一个问题,有多种学术观点、有多种学说,作为本科教学,只提供一个目前学术界共识的一个学说,其余的一律不要求,仅供同学们今后学习的时候去思考、去探索。
首先说一说,作为本科生进入高等学校,第一门中医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要想学好这门课程,每位同学应该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就是在原有高中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我们讲授这门课程,同学们能够体会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
无论在哲学和科学,乃至人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密切相关。
特别是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因此,我们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认真去学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史。
推荐给同学们一本我认为不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教研室,是给哲学系学生上公共课的,叫《中国古代哲学史》。
希望大家认真去阅读。
通过阅读这本书,自学,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大致的发展过程。
我们前面讲过气、阴阳五行,那里面都做了解释,这个概念是怎样?气、阴阳五行学说是怎么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读这本书之外,建议同学们读一点中国的小学,现在叫蒙学,中国文化的蒙学,推荐一本,读一读《幼学琼林》。
那里包括天文、自然、地理、文化、哲学、伦理,全都有了,是中国传统教育第一名七门课程。
至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还有许多书,读这一本,我看就能了解一下中国文化的概貌,从哲学、社会科学、伦理学、天文、地理、气候,那里面都有。
再推荐一本书,要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大致发展过程,现在教育部为全国的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编写了一本中国传统文化,大概就有三本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可以。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指导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f247720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da.png)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指导引言中医综合是考研中医专业的重要科目之一,包括基础理论、临床与防治、诊断与鉴别诊断、药物学等多个方面。
其中,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综合的基础和核心,为后续内容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在考研中的分值较高,因此考生需认真准备。
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指导。
一、认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更是中医综合的核心内容,包括中医哲学理论、基本理论、诊断学、针灸学和推拿学等多个方面。
因此,考生需要认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了解并熟练掌握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点。
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1. 中医哲学理论中医哲学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本和基石,熟练掌握中医哲学理论对于理解中医学术思想和精髓至关重要。
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中医学的宇宙观和人类观;•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经络系统及其理论;•中医脏腑学说;•中医精神文化和中医道德伦理学等。
2.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和基础,包括中医学的气血津液、中医学的形神、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病位以及病名的命名等。
对于这些内容,考生需要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原理,并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
3.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医四诊和中医八纲等。
熟练掌握中医诊断学,对于学习中医临床与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
4. 中医针灸学和推拿学中医针灸学和推拿学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考生需要了解针灸和推拿的基本原理,包括针灸与推拿的基本知识点和技术等。
二、做好重点难点的总结与归纳中医基础理论内容繁多、知识点较多,考生除了要认真学习,还需要做好重点难点的总结与归纳。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基本概念的总结与梳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概念较多,这些概念不仅是之后的学习和考试中的基础,更是中医学学科体系中各相关理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考生需对这些概念做好梳理和总结,熟记相关术语的含义和特点。
如何学习中医
![如何学习中医](https://img.taocdn.com/s3/m/da77640f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a.png)
如何学习中医学习中医是一项需要不断积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过程。
中医学的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经验,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
本文将从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实践经验总结三个方面,介绍如何有效地学习中医。
一、理论学习要学习中医,首先需要系统学习中医的理论知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学习方法:1.课堂学习:可以通过报名参加中医学院或医学研究机构的相关课程来学习中医理论。
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2.阅读经典著作:中医学经典著作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
例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
在阅读经典著作时,可以结合注释和解读,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3.参与学术讨论:可以积极参加中医学术交流会议、研讨班等活动,与其他同行进行学术讨论,分享心得体会,从而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实践操作学习中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积累,还需要进行实践操作的训练。
以下是几种途径:1.临床实习:通过参与医院、诊所等临床实习,可以亲自观察和接触患者,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和中医治疗的方法。
在实习过程中,要虚心向师长请教,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2.模拟实验:可以选择一些模拟患者案例进行实践操作,例如使用穴位按摩、中药煎煮等方法,熟悉中医治疗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技巧。
3.辅助技术的学习:中医治疗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辅助技术。
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班或者实践课程,系统学习和掌握这些技术。
三、实践经验总结学习中医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操作,还需要总结和积累实践经验。
以下是几种方法:1.病例分析:对每个病例进行仔细分析,了解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找出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诊疗思路和方法。
2.临床实践记录:对每个病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方案和疗效等。
随着实践的不断积累,可以形成自己的医案库,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3.学习交流:在学习和实践中,要及时和其他中医师、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经验和心得。
学中医的4个方法
![学中医的4个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eec9570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76.png)
学中医的4个方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对于想要学习中医知识的人来说,了解一些学中医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学习中医的四个方法,帮助你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
一、理论学习法中医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基础,具有复杂的体系和深邃的思想。
学习中医的第一步就是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此外,也可以参加中医学习班或中医相关的研讨会,跟随专业的中医师学习、讨论和交流。
二、实践探索法学习中医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学习,还包括实践的探索。
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的技能。
可以选择参加一些中医临床实习或实践课程,亲自操作、观察和体验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此外,也可以找一些机会与有经验的中医师合作,从他们身上学习一些宝贵的经验。
三、研究文献法中医学术研究的发展非常迅速,每年都有大量的学术文献问世。
通过研究文献,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派观点。
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中医学术期刊、学术会议论文等,阅读相关的研究成果。
同时,也可以参考前人的研究经验,探讨一些值得研究的话题,进行论文撰写和学术交流。
四、跨学科综合法中医学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如中医诊断学、中药学、针灸学等。
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医,可以尝试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学习,例如学习生物学、解剖学、药学等。
这样可以加深对中医的理解,并从其他学科中汲取有益的知识。
此外,还可以参与一些跨学科的学术研究项目,与其他学科的专家进行合作,共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总结起来,学习中医需要系统学习中医理论,注重实践探索,研究文献资料,以及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这四个方法相辅相成,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中医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中医实践中。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位有才华的中医师,并为人们的健康作出贡献。
中医药临床基础考试攻略
![中医药临床基础考试攻略](https://img.taocdn.com/s3/m/f9e9c94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71.png)
中医药临床基础考试攻略中医药临床基础考试是中医药专业学生必须通过的一门重要考试。
它涵盖了中医药基础理论、临床实践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
对于考生来说,如何高效备考并取得好成绩是一个关键问题。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攻略,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一、了解考试内容首先,了解考试内容是备考的第一步。
中医药临床基础考试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详细了解每个科目的考点和重点内容,制定相应的备考计划。
二、合理安排备考时间备考时间的合理安排是成功备考的关键。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每天的备考计划,合理分配时间。
早起早睡,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要注意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三、制定备考计划制定备考计划是备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考生可以根据考试时间和个人情况,将备考内容分为不同的阶段,制定详细的备考计划。
每个阶段可以设定相应的目标和计划,逐步完成备考内容,确保全面复习。
四、多种复习方式结合复习方式的选择也是备考的关键。
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方式。
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加培训班、做题、听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复习。
多种复习方式的结合,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五、做题训练做题训练是备考的重要环节。
通过做题可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
考生可以选择一些中医药临床基础考试的模拟试题进行训练,提高自己的答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六、重点突破备考过程中,要重点突破一些重要的、难度较大的知识点。
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参加讲座等方式,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要注重对知识点的整理和总结,形成自己的复习笔记,方便日后复习回顾。
七、查漏补缺备考过程中,要及时查漏补缺。
对于一些自己不熟悉或者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查阅教材、参考书籍、请教老师等方式进行补充学习。
及时弥补自己的知识漏洞,确保备考的全面性。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7319d14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6.png)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239d3015a8102d276a22f94.png)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
这是本门课程最后一个单元,在前面系统讲述了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回过头来:讲一讲作为本科学生如何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最终,学习之后,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在这里面,再作一次解释,提供一个思路和方法。
至于在讲述过程中曾经提到某一个问题,有多种学术观点、有多种学说,作为本科教学,只提供一个目前学术界共识的一个学说,其余的一律不要求,仅供同学们今后学习的时候去思考、去探索。
首先说一说,作为本科生进入高等学校,第一门中医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要想学好这门课程,每位同学应该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就是在原有高中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我们讲授这门课程,同学们能够体会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
无论在哲学和科学,乃至人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密切相关。
特别是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因此,我们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认真去学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史。
推荐给同学们一本我认为不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教研室,是给哲学系学生上公共课的,叫《中国古代哲学史》。
希望大家认真去阅读。
通过阅读这本书,自学,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大致的发展过程。
我们前面讲过气、阴阳五行,那里面都做了解释,这个概念是怎样?气、阴阳五行学说是怎么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读这本书之外,建议同学们读一点中国的小学,现在叫蒙学,中国文化的蒙学,推荐一本,读一读《幼学琼林》。
那里包括天文、自然、地理、文化、哲学、伦理,全都有了,是中国传统教育第一名七门课程。
至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还有许多书,读这一本,我看就能了解一下中国文化的概貌,从哲学、社会科学、伦理学、天文、地理、气候,那里面都有。
再推荐一本书,要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大致发展过程,现在教育部为全国的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编写了一本中国传统文化,大概就有三本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可以。
学习中医的四大步骤
![学习中医的四大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9d5c700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de.png)
学习中医的四大步骤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学习中医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步骤,这些步骤涉及到理论知识、实践技巧和临床经验的积累。
下面将介绍学习中医的四大步骤。
第一步: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中医的第一步是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强调事物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对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五行学说描述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经络学说是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生理活动的运行通道,研究经络对于准确判断疾病所在和选择针灸治疗点具有重要价值。
脏腑学说研究人体内脏腑的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医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者需要学习相关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同时,还需要学习中医的基本术语和概念,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
只有牢固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才能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学习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是中医学习中的关键步骤,也是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
中医诊断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法来获取临床信息,进行疾病判断和辨证论治。
观察方法注重对患者面色、舌苔、脉象等的观察和分析;问诊方法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来了解病情和病因;望诊则通过对患者的外观、姿态、病灶进行观察和辨别;切诊则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和判断。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可以揭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
学习者需要严格训练,通过实践提高诊断能力,掌握中医诊断的精髓。
第三步:熟悉中医治疗技术中医治疗技术是中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医治疗技术主要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疗法、中药熏蒸等。
草药治疗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广泛,疗效确切。
针灸推拿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通过针刺和按摩手法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
气功疗法注重通过调整呼吸、运动和意念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起到养生和治疗的作用。
该如何自学中医
![该如何自学中医](https://img.taocdn.com/s3/m/254d8da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41.png)
该如何自学中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追捧。
由于中医知识庞杂且深奥,很多人对于如何自学中医感到困惑。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如何有效地自学中医。
一、明确学习目标在自学中医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中医包含了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穴位学、诊断学、方剂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或者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明确学习目标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避免盲目深入或者过于零散的学习。
二、寻找可靠的学习资源中医经典著作众多,学习资源繁杂。
在自学中医过程中,需要寻找一些可靠的学习资源,如中医经典书籍、权威教材、学术论文等。
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查找,但要注意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尽量选择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和权威机构发布的学术文章。
三、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基础和核心。
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如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理论,是学好中医的前提。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在线或线下的中医理论课程等方式进行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四、注重临床实践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知识。
可以选择一些医学院附属医院或者中医医院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了解临床工作流程和实践技巧。
此外,还可以参加一些临床实践培训班或者跟随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实践指导。
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中医实践能力。
五、多渠道获取知识中医领域的知识更新很快,因此需要及时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
可以通过订阅学术期刊、参加学术会议、关注中医权威机构发布的公众号等方式获取最新的中医知识。
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如在线教育平台、专业论坛等,参与讨论和交流,与其他中医爱好者共同学习进步。
六、坚持学习和实践中医学习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实践。
可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每天保持一定的学习时间,如阅读相关书籍、练习经络穴位定位等。
学习中医的方法
![学习中医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3420f1a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6.png)
学习中医的方法
首先,学习中医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气血津液等内容,这些理论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因此学习者需要系统地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建立起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认识。
其次,学习中医需要注重临床实践。
中医理论是通过对临床实践的总结和归纳
而形成的,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实际的临床实践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通过观摩名医诊病、参与临床实习等方式来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另外,学习中医还需要多读经典著作。
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载体,
对于学习中医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深入理解其中的理论内涵和临床应用,从而提高对中医理论的把握能力。
此外,学习中医还需要结合现代科学知识。
中医理论是在古代人们长期实践的
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中医理论的解释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
因此,学习者需要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对中医理论进行再认识和再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
总之,学习中医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注重临床实践,多读经典著作,结合现代科学知识,这些方法都是学习中医的重要途径。
希望学习者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掌握好这些学习方法,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知识,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医自学快速入门技巧
![中医自学快速入门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6e14d49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8.png)
中医自学快速入门技巧
1.了解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需要对这些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2.学习中医诊断方法:中医主要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需要学会观察面色、舌苔、听取病人反应等。
3.掌握中医常用疗法:中医常用的疗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需要学习这些疗法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4.学会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治:中医常见疾病包括感冒、胃炎、失眠等,需要学会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5.了解中医养生知识:中医注重预防和调理,需要学习中医养生知识,如饮食、运动、精神调节等。
6.参加中医相关课程和培训:参加中医相关的课程和培训可以加深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7.注意批判性思维:中医有些理论和疗法需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估,避免盲目从众或者误入歧途。
8.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中医的学习需要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通过实践中的成功和失败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 1 -。
最新整理《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学习资料
![最新整理《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c9ab23a5acfa1c7ab00cc1f.png)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李本强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李本强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基础科目复习小技巧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基础科目复习小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e748f8f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24.png)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基础科目复习小技巧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基础科目复习小技巧导读:报考202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正在抓紧时间复习,下面是应届毕业生我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基础科目的复习小方法,盼望可以帮到广阔考生。
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敲门砖。
中医的整体理论和辨证论治都是以中基为根本进展的。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重在理解,死记硬背是不行取的。
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见不少难理解的问题。
例如:土是木的所胜,木是土的所不胜。
这种需要我们换一种思维方法理解记忆。
把胜与不胜看作成打的过和打不过,问题就迎刃而解。
木是克土的关系,木打的过土,所以木是土的所不胜(打不过的);反过来,土打不过木,土是木的所胜(能打过的)。
中医基础里面有不少经典的`理论是需要重视的,切记不要只看中速度,不理解详细含义就整个吞枣。
2.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学问点比较碎,但这是临床诊断的必备技能,肯定要把握这门技能。
学习诊断学的方法:一是记忆,建议多做对比记忆,找到区分的关键点;二是结合临床的应用。
例如:望诊中的望舌苔的变化,患者的胃气不足会消失少苔;患者体内有湿热苔黄腻等。
3.中药学中药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许多考生都不熟悉这些药物长相,学习相对困难。
首先要先放下自己心里的负担,换一种方式来记住它。
建议自己要找到好玩的记忆窍门(联想记忆法),例如:凉血止血的药物有,大蓟、小蓟、地榆、侧柏叶、槐花、白茅根、苎麻根,可以联想成:两只大小鱼,侧坏白毛猪。
把好几味联想到一起去记忆,相对来说会简洁些。
4.方剂学方剂学是经典之作,肯定不要由于困难就退后不前。
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要先了解方剂的本质,主治和配伍应用要理解透彻,然后再背诵方歌(方歌不是一成不变的,觉得前人总结的不好,可以自己编写适合自己的)。
这里不建议考生背趣记,由于以后应用于临床,还是方歌最有用。
中药和方剂学背诵内容比较多,遗忘很正常,这是大脑正常的生理反应。
学问是个反复的过程,建议给自己制定一份学习方案的表格。
如何高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如何高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fcb5db8d15abe23482f4dae.png)
如何高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开考的首门课程,根据多年统计,合格率一般仅在三分之一左右。
显然已成许多考生望而生畏的拦路虎。
一些意志薄弱者,一、二次失败就偃旗息鼓。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本人认为有诸多原因,其中相当一部分考生的思维方式尚未转向。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的中学教学重视数理推论,直观形象教学,虽然对于中医学习普遍也是适用的,但中医独特的理论框架,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尚未很好建立,就难于在中医这块圣地驰骋,乃至投械退却。
这是十分可惜而可悲的。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迅速换“数理化脑袋”为“中医脑袋”十分重要。
实践证明,闯过这一关者,只要继续努力,前面即是坦途。
一、脏腑功能认识观《经》时代,中医医家对脏腑的部位、结构、形态亦有颇多记载,而且有些论述在当时大大超越世界水平。
在论述各脏腑时,教材中亦有部位、结构、形态的阐述,如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
心“圆而尖长,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卫护于外”等等。
如果顺着这样描述思路去理解,则就会对诸如“肾藏精”、“肺通调水道”、“心主神态”这一些概念理解上的格框。
尤其是对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而言,更是不可思议。
故请读书时务必千万要记住P.29有一个重要的说法:“藏象学龄前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用脏腑功能的认识观才能真正理解P.23“左升太过,右降不及”。
也就不会钻进脾“似马蹄”、“似镰刀”这类牛角尖里面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从而影响学习的信心。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名为“脾”,同理去释各脏的功能。
二、生理、病理互证观中医药有几千年医疗实践的经验,是在长期行生产斗争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医学理论。
中医学理论形成以后,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中医的实践性融于理论之中,而临床表现是基础。
因此,从临床角度而言顺序应是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概念。
学习中医的方法
![学习中医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7a3cfa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7.png)
学习中医的方法
首先,学习中医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内容,这些理论是中医
学的基石,对于理解中医学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学习者应该通过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体系。
其次,学习中医需要深入了解中药学。
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包括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药禁忌等内容。
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中药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中药的药性、功效,
掌握中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习中医还需要学习中医诊断学和治疗学。
中医诊断学
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脉诊等内容,学习者需要通过实践和临床
实习,掌握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
而中医治疗学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方法,学习者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掌握中医治疗
的原理和技术,提高临床操作能力。
最后,学习中医还需要了解中医文化和历史。
中医学源远流长,
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中医文化和
历史,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增进对中医学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学习中医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
诊断学和治疗学,同时需要了解中医文化和历史。
只有全面系统地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为
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学习者能够在学习中医的道路
上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积极
的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6299dceb9f3f90f76c61b41.png)
亲爱的师弟师妹:欢迎来到中医药大学这个梦想的殿(da)堂(keng),欢迎踏上医学之路。
如果你学的是中医的话,那么意味着,你是在学距离至今至少2000多年的中国古老医学。
接受许许多多现代教育的我们,特别是理科僧。
可能在中医基础理论上突然对于一个全新的名词:阴阳,五行感到非常非常陌生。
尽管老师讲起来滔滔不绝,但是你自己的感觉可能就是“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那样子。
老师也常常这样讲:中医的肝不是肝。
这就好像老子开头就和你讲:道可道,非常道。
再来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什么的。
大家有兴趣可以翻翻《道德经》。
《金刚经》有个句式也特别经典:如来说:我说”什么“,就不是”什么“,就是叫这个而已。
晕了是吧?那么可能对你们来说是很无法接受的,在学习还是会有困扰的。
基于此,我想讲一些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
这是一个门。
进去了后面就轻松多了。
中医基础理论首先不要把它看成是理论。
理论这种东西就好像是一门学科然后很多定义很多名词然后一点都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
有人说,中医基础理论就是黄帝内经的缩版。
我只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
黄帝内经是所有中医人饶不过的经典,因为中医的发源就是它。
它的地位就像基督的《圣经》,犹太人的《塔木德》,佛家的《金刚经》,道家的《道德经》一样。
所以我的建议是大家不妨读读黄帝内经的前五篇。
前五篇是比较好懂的。
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很困难,不理解。
但是先不要太纠结它,也不要先很浮躁想知道某些字是什么意思,看看译文什么的。
其实不用,它已经讲的很直白,请相信我,只要你慢慢读慢慢读,然后尝试去感受,感受它在说什么,而不是很着急找历史上注释内经的各位大佬去研究。
你就自己去感受,相信你自己,因为内经讲的是这个世界与人体的运行道理,它不需要解释,也解释不了。
所有的注释都不如你安心的一遍一遍读原文,请相信我,这才是中医入门的不说唯一,是极其重要的途径。
也是中医能够亘古长青的原因。
把前五篇慢慢去感受,同时听老师讲,慢慢就会走进这个门。
中医自学快速入门技巧
![中医自学快速入门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175b6df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7.png)
中医自学快速入门技巧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维护人体健康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你想自学中医,以下是一些快速入门的技巧。
1. 学习基本理论
中医的理论基础非常重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
建议先学习基础理论,掌握中医的核心概念和术语,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知识。
2. 掌握常见病症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治疗方法非常多样化,包括药物、针灸、按摩、拔罐等多种手段。
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了解常见病症及其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掌握中医的实际应用。
3. 关注中医养生保健
中医讲究“治未病”,注重预防和养生保健。
学习中医的养生知识,可以帮助你改善身体状况,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4. 调查研究最新进展
中医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在不断进行。
了解最新的中医研究动态,可以让你更好地把握中医的前沿和趋势,加深对中医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自学中医需要耐心和恒心,建议多看书、多练习、多交流,加强技能和知识的积累,逐步提高自己的中医水平。
- 1 -。
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4be058fd0d233d4b14e6937.png)
3.3 比较记忆法。对于有些容易混淆的内容,则注意鉴别,找出其异同。如:
①精气血津液中血与津液的比较。相同点:来源相同、性质相似、功能相近;不同点:运行有别,血行脉中,津液则可行脉中,可行脉外;其相互关系,血与津液可以相互转化,故有津血同源,津血互化之说。
②六淫病因的比较包括:除认真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和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外;还应比较其致病特点的异同,如具有独特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邪气:为百病之困脾者——湿邪,易扰心者——火邪等;六淫中具有部分相同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邪气,如属阴的邪气——寒邪、湿邪;易伤津者——火、燥、暑邪;既伤津又耗气者——火邪、暑邪;只伤津不耗气者――燥邪,等等。
3.归纳总结规律,便于强化记忆
《中医基础理论》由于中医学理论抽象、方法独特,语言晦涩、医理深奥,对于学生而言难以理解,也难以掌握和记忆。因此通过归纳异同,总结规律,帮助记忆,可以通过先记忆后理解方式进行学习。
3.1歌诀记忆法。将一些难以掌握的内容编成歌诀,进行记忆。如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位的分布可以概括为“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中医思维
2.1立足传统文化,培养中医思维。中医基础理论重于类比、意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形象、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阴阳学说学习中,阴阳的概念抽象难懂,在学习时可结合省内外相应地名,如济阳县、蒙阴县、华阴县、华阳宫等理解阴阳源于“日光向背”的渊源;结合冬天雪后化雪时山之南北坡与河之南北岸之不同,理解“阳主热、阴主寒”的特点;结合现代科学的有关成果,如以正负离子、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正物质与反物质等等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阐述阴阳之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密切关系;以自然界南风(热带风暴)与北风(寒流)的抗争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来解释阴阳消长平衡、以及阴阳偏盛偏衰所出现的寒热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高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开考的首门课程,根据多年统计,合格率一般仅在三分之一左右。
显然已成许多考生望而生畏的拦路虎。
一些意志薄弱者,一、二次失败就偃旗息鼓。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本人认为有诸多原因,其中相当一部分考生的思维方式尚未转向。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的中学教学重视数理推论,直观形象教学,虽然对于中医学习普遍也是适用的,但中医独特的理论框架,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尚未很好建立,就难于在中医这块圣地内驰骋,乃至投械退却。
这是十分可惜而可悲的。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迅速换“数理化脑袋”为“中医脑袋”十分重要。
实践证明,闯过这一关者,只要继续努力,前面即是坦途。
一、脏腑功能认识观《内经》时代,中医医家对脏腑的部位、结构、形态亦有颇多记载,而且有些论述在当时大大超越世界水平。
在论述各脏腑时,教材中亦有部位、结构、形态的阐述,如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
心“圆而尖长,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卫护于外”等等。
如果顺着这样描述思路去理解,则就会对诸如“肾藏精”、“肺通调水道”、“心主神态”这一些概念理解上的格框。
尤其是对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而言,更是不可思议。
故请读书时务必千万要记住P.29有一个重要的说法:“藏象学龄前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用脏腑功能的认识观才能真正理解P.23“左升太过,右降不及”。
也就不会钻进脾“似马蹄”、“似镰刀”这类牛角尖里面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从而影响学习的信心。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名为“脾”,同理去释各脏的功能。
二、生理、病理互证观中医药有几千年医疗实践的经验,是在长期行生产斗争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医学理论。
中医学理论形成以后,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中医的实践性融于理论之中,而临床表现是基础。
因此,从临床角度而言顺序应是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概念。
而教材编写的顺序是:概念→生理、病理→临床表现。
故在阅读时,应适度地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譬如以“肾主纳气”一节为例,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
肾主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
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呼吸就表浅,可出现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病理现象。
从临床表现中证实生理抑或病理,从而得出某一概念。
这种论述的形式在教材中比比皆是。
所以诸如:如何理解肺朝百脉,脾主升清,肝主藏主等等问题时,皆可用一个模式来回答,即:概念、生理、病理以及临床表现。
三、以象测脏的推断观何谓“藏象”?藏是指藏于内的内脏。
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我们要研究内脏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并不是非要打开胸、腹腔观内脏之变化,而是通过临床表现来推断。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望、闻、问、切的诊断手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于生理、病理的机制探讨,也举例性地列出一些临床表现。
譬如在论述心主血脉一节,怎样才能诊断心主血脉失调呢?从脉、舌、面之象——临床表现以测“藏”。
脉涩、结代,面色表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则为心血瘀阻。
笔者认为,如果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能适当地参考有关中医各科教材,诸如《中医诊断学》,可能会收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取象比类的求证观取象比类就是取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生物的动象和社会现象以类比于人体,从而解释生理、病理、药理等的一种思维,运用方法。
不论其科学如何,这种取象比类法一直在中医学中运用。
以五行属性而言,并不等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特性相类比,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
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
而不能用“望文生义”的方法去理解、解释、否则将贻笑大方。
又譬如为简明扼要地说明各脏在人体中的地位,把各脏分别冠以“君主之官”、“相傅之官”、“仓廪之官”等。
又如学习风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时,也运用取象比类的求证观,自然界的风善行、变幻无常,高山之巅风特别大,而风吹则动,类比人体,人体中出现动摇不定,善于数变,头位疾病等责之“风”病扰袭。
又如阴阳属性,自然界向阳的为阳,背阳的为阴。
据此认为太阳是光亮的、温热的,受热以后物质易动、向上等均属阳,反之则属阴。
所以掌握一种有用的思维方法,可以一本万利。
五、知常达变的认知观知常,就是掌握事物的一般规律、普遍的规律,这是学习的重点。
譬如在学习经络和阴阳一节中,均谈到人体上为阳、下为阴;腰背为阳,胸腹为阴;外踝侧为阳,内踝侧为阴。
并认定“阳经行阳面,阴经行阴面”为一般规律。
但是也有特殊情况,就要运用“达变”的认知观,善于从常态中了解其特殊处。
如足阳明胃经,从缺盆出体表,没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这一段行于人体的阴面。
又如手足六阴经,分布于肢体内侧面,肢体内侧面有前、中、后之分,则分别行太阴、厥阴、少阴三经。
但在小腿下半部,即内踝上八寸处交叉点以下则厥阴经在前,太阴经在中线。
六、形神合一的统一观中医学中的形神关系,实际上就是物质与功能、形体与机能、躯体与精神的关系。
形体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的。
譬如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形),又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神)。
有气这物质才具有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这一功能。
所以气、血、津、液、精这些构成形体的物质均是有不同的功能。
而根据“脏腑功能认识观”,我们更重视其功能的研究。
功能产生物质,物质又是有功能,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又如《灵枢•平人绝谷》云:“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神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构成形体的基本物质),而气血的营运、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又必须受神的主宰。
中医还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的生理活动具有密切关系。
生理上:五脏的生理活动统率全身整体生理功能,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意识思维等活动。
病理上:情志上失调势必影响五脏的生理功能,而五脏和气血病变必然导致情志上的变化,如《内经》有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等之说。
七、人与天地相应观《灵枢•风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并因此作出相应的反应。
自然有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人体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如春夏阳气发泄、腠理疏松、多汗;而秋冬腠理固密、少汗多尿。
脉象呈现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沉小等变化。
一日内晨昏昼夜亦对人体具有一定影响,认为阳气白天趋于表、夜晚多趋于里等适应性变化。
故在病理上,除一般疾病外,常可发生一些季节的多病、时令性流行病,如春天多风病、夏天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冬多燥病、冬天多寒病。
一日之内疾病由于阳气的变化,往往呈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鉴于“天人相应”理论,在诊断治疗时就必须掌握“因时制宜”的法则。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著名的“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天人相应”还告诉我们,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社会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亦同样会产生不利的一面,而引发疾病,不能不引起重视。
八、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现整体观包括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相统一两方面。
其中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其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现。
这个观点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理解:(1)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实现机体的统一。
(2)在心的统帅下,才能实现机体的统一。
(3)机体与机能的统一。
(4)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5)阴阳相对动态平衡。
(6)五行生克制化。
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分别配以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以及孤府三焦。
在十二经脉分别为六阴、六阳经相配。
“心为君主之官”,强调心在全身之中的“君主”地位。
正如《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不论是五脏,还是气血津液精,均不但具有其物质性,还必然是有不同的功能,反之只有其功能的存在,才能维持这些物质的生命力。
以五脏为中心。
每节中分别有“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其华”之说,这种中医特色的理论学者必须熟记。
阴阳相对动态平衡观贯穿在中医所有学科中,从某种意义讲,可以用一字归纳中医——“平”。
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制化关系,从而达到机体各脏之间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协同关系。
九、文理服从医理的解释观中医文献保留大量古代著作。
古人在论述医理时,不但有古人惯用的字、词,而且还运用对偶、借代、互文、比喻等修辞,如不能深入研究,往往会产生歧义,甚至怀疑其科学性,故不能不辨。
如何理解“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其一,“藏”即五脏分别藏“血、脉、营、气、精”以及“魂、神、意、魄、志”之五神。
其二,不似六腑把糟粕直接泻于体外。
其三,体内还是应输泻的,其经文不少以佐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
”又如《灵枢•大惑》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王冰在注释《素问•五脏生成论》时就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
”根据“孤证不立”的原则,可以引用《内经》经文及其后世各家的论述以证实上述论点。
又有一些相同的词在不同的场合可有不同的解释。
“阴胜则阳病”可用“阳病治阴”吗?前一个“阳病,”是指由于机体感受阴邪后,人体内阳气处于相对的不足,故治疗方法应采用“实则写之”或“损其有余”之法,即祛其有余之阴邪,适当补不足之阳气。
而后一“阳病”即指由于阴虚而导致阳相对偏亢,治用滋阴以潜阳。
又如“水不制火”,一说为肾阴不足,不能制约心火;一说为肾阴不足,不能制约相火。
中医常见的字如水、火。
水在不同场合可分别解释为肾、肾阴、水湿。
火又可以分少火、壮火。
少火可分君火,相火。
壮火可分外火、内火。
内火可分实火、虚火……。
十、医理服从临床验证观中医理论是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才上升为科学的理论。
中医强调理论运用于临床,其实践性是中医的灵魂。
中医理论不是束之高阁的“藏品”,故不应“赏而不用”也不应从文字到文字,玩弄“文字游戏”。
何谓“阳盛格阴”?如何治疗?试举例说明。
何谓“无形之痰”?试举例说明。
等等均需要学生能用所学之知识运用于临床。
《内经》曾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话应如何理解?关键是“必”。
经文中的医理还须在临床上验证,显然就有商榷之处。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强调正气不足,邪气才有可能入侵,造成疾病的发生。
但也应了解“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就是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邪气不但是重要条件,而且还可能是“决定”条件,如疠气,刀枪虫兽等。
鉴于中医理论的实践性,学生在自学中,对于临床问题要主动勤于用中医理论去分析、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