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1.“学科性质”,对相关的表述要求能够再认;2.“研究任务”有三个方面,要求能够作完整的表述。
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主要是定义,要求能够表述。
4.与相关教育概念的辨析,要求对相关的表述能够再认。
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对相关的表述要能够再认。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了解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和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对与其基本观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强化的概念和作用;关于直接学习的基本观点;关于观察学习的基本观点。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表述进行再认。
3.认知发展理论(1)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对相关表述能再认。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对三水平六阶段的内容要能简要表述,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对与其基本观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1.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普通特点:其四个方面的要点要能完整表述。
2.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要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3.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普通特点:了解其三个方面的要点,要求能对相关的表述进行再认。
4.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内容。
(1)学前儿童情绪的社会化。
情绪社会化的几个阶段;情绪社会化发展的内容:社会性微笑、母婴依恋、目生人焦虑、分离焦虑。
这部份知识的要点要能够完整表述。
(2)儿童依恋的发展。
依恋的发展过程:了解几个阶段,对相关知识点的内容能够再认。
幼儿依恋的类型与特点:主要掌握安斯沃斯的分类,即安全型儿童与不安全型(焦虑型)儿童,不安全型儿童又分为回避型和拒绝型两类。
应了解各种类型依恋的主要表现,能对相关表述再认。
(3)道德情感发展。
①共情:基本概念、儿童共情发展遵循的阶段。
②羞愧感:基本概念、羞愧感浮现的时间。
③愧疚感:基本概念、愧疚感与羞愧感的差别。
对这部份内容的要点要能作基本的表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大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参考资料:1、李叶兰.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版2、周梅林.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指导.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版课时(总学时):26周学时:4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结构:理论知识15%+实践能力5%成绩匹配:考试总成绩(20%)=平时成绩5%+期末成绩15%平时成绩(5%)=教案设计期末成绩(15%)=笔试职业标准:无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技巧,为以后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
1、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个性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发展及道德的发展。
2、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原则。
3、掌握专门的社会教育和非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的各种方法。
4、学会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的设计。
5、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纲要:理论教学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关于社会性发展的一般概念,理解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的意义;2、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了解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为进一步学习如何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含义及影响因素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涵教学时数:2学时授课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一)社会性所谓社会性,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一个作为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机构以及社会制度下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人、对己、对社会(包括其中的事物)的认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特征。
(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又称为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主题1幼儿园社会教育概述
四、幼儿社会学习的指导要点
《纲要》在社会领域提出了四个要点: ① 社会领域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领域。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 活的各个环节。 ② 幼儿的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 “教”的结果,而是幼儿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亲身体验,并积累有关经验来学习的。教师要注意 创设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和感染幼儿。 ③ 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 行举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其学习的“榜样”。因此,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幼儿提供 良好的榜样。 ④ 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
2.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是指幼儿在周围环境中与他人(家长、老师、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等)的交往过程中 形成的相互关系。
人际认知
包括了解自己生活环境中 的他人、自己与他人的关 系,区分自己与他人的不 同等。
人际情感
包括辨识、察觉他人的情 绪情感,了解生活环境中 他人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 以及会表达情绪情感等
幼儿园社会教育:幼儿园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通过各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施加教育影响,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促进幼儿在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 行为等方面健康地发展。
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 (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 规范、社会文化等)
社会 认知
形成积极的自然情 感和社会情感
社会 情感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及其内容1.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
2.内容二、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2.社会性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心智的发展3.社会性认知的需要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一、自我意识:主体对自身的意识。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二、情绪情感1.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3.表情日渐社会化三、个性: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幼儿期兴趣的发展特点四、社会行为五、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第二节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一、环境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1)家庭环境(2)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影响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影响同伴交往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第一、满足儿童的社会性需要。
第二、同伴交往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
第三、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重新协调与成人的关系。
(3)大众传媒二、儿童自身的因素1.儿童气质对社会化的影响2.儿童的认知水平对社会化的影响3.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对社会化的影响三、幼儿园教育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含义1.能主动的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确保实现社会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1.教师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2.教师应合理的分解目标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一、社会行为1.帮助幼儿掌握交往技能,发展交往能力2.引导幼儿遵守规则二、社会情感三、社会认知四、个性五、理解社会教育内容应注意的问题1.应考虑对幼儿的整体影响2.应逐步深化、丰富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和方法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一、目标原则二、活动性原则1.要为儿童创设活动的空间2.要给儿童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时间3.激发儿童活动动机,提高儿童活动水平三、实践性原则1.帮助并教给儿童具体的行为方式2.组织儿童参加多种实践活动3.教育儿童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4.教师要以身作则四、强化原则1.教师要采取明确、适宜的强化方式2.强化应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3.强化的及时性五、一致性原则1.教师要保持教育态度的一致性2.统一幼儿园、托教机构内部多方面的教育力量3. 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方法一、一般方法1.讲解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观察、演示法5.参观法6.行为练习法7.强化评价法二、特殊方法(一)榜样示范法(二)角色扮演法:是指个人试着设身处地地去扮演另一个在实际生活情景中不属于自己角色的行动过程,从而形成角色所需要的某些经验和行为习惯。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指导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一、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凸显了蒙养院应实施做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游戏、歌谣、谈话、手技等活动均应该围绕学前儿童爱众乐群、修养德性的宗旨进行。
足以看出章程中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视程度。
五四时期,陈鹤琴、张宗麟开创了学前教育中国化、科学化道路,并开始创建我国学期儿童社会教育。
陈鹤琴的五指课程。
把做人作为三大纲领之一。
张宗麟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书。
〔二〕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领域课程在幼儿园的地位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
在新中国幼教发展的大部分历程中,社会领域课是与德育课程划等号的。
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关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研究,这使幼教界的德育理念开始突破原有的框架,德育的内涵向社会性方向缓慢延伸。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主要标志:《幼儿园工作规程》,规程中提出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的四大目标,其中之一是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
规程对幼儿园品德教育进行正确的定位。
规程的颁布,对建立与完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提供了政策与理论上的支持。
〔三〕〕〔三〕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的第三阶段主要标志,提出五大领域。
其中社会领域部分包括:社会教育的目标: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内容与要求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 1、自我认识 • 2、人际交往 • 3、社会环境 • 4、社会规范 • 5、多元文化
第四节 幼儿社会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 教育原则是指指导教育活动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
和行为准则,它对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手段和
形式等的选择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
• 主要包括:人际交往与社会交往。
• 指南提出,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
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及知识、能力和智慧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内容
• (二)幼儿社会教育的阶段目标
• (1)小班社会教育目标
• (2)中班社会教育目标 • (3)大班社会教育目标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
•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 【讨论】同样是智力中等或智商水平较高的人,为 什么有的人与他人的关系和谐,懂得乐群合作、礼 貌谦让,受人欢迎;可有的人却与他人的关系紧张, 攻击性强、孤僻易怒,受人排斥呢?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
•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 (一)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
•
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
• 一、简朴、生态化的环境能给幼儿社会化营 造良好的氛围 • 二、真实的、与社会要求接轨的活动设计能 有效促进幼儿社会化
•
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
• 三、教师们自觉的、率先垂范的自我意识及 行为有利于幼儿内化社会性要求 • 四、培养幼儿的生存能力是社会性教育的必 修课
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 (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的选择、计
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精选.)
(一)提问导入:社会与我们有关系吗?
1.视频欣赏:“会耍赖的小孩”:社会性是孩子发展的需要
2.开心一刻:闹笑话的美国教授:生活中需要社会教育
(二)人的成长历程: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即社会化的过程
(三)人的社会化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
案例:狼孩的故事——理解社会化、社会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
授课地点
B201
阶梯B210
课程类型
理论课
授课题目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授课班级
14幼教1、2、3班
教学目的
与
教学要求
主
要
内
容
重点与难点
教学方法
手段(教具)
讲授、案例
多媒体课件
参考资料
课本教材
网络资源
学术文献
课后作业与
思考题
1、查阅《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社会领域部分内容。
2、家庭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3、幼儿园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幼儿园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难点:
★家庭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手段(教具)
讲授
多媒体课件
参考资料
课本教材
网络资源
学术文献
课后作业与
思考题
1、查阅资料,思考亲子关系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1.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相关理论
2.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各种主题内容的教育活动设计、组织与指导
3.能够独立地组织开展学前儿童社会活动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 领域的关系
总结: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在幼儿园课程领 域中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 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
2、社会教育与健康教育、语言教育、 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之间是相互支撑、 相互渗透的,社会教育极大地以来与 其他领域的内容,但它处于课程领域 的中心与核心地位。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及
其专业准备
2、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
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 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 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
为了能够与他人交往,被所处的社会所接受,儿童 必须要参加社会学习,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的道德 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积极的生活态 度、掌握有效的交往与调节技能的过程就是社会化 的过程。(重要途径)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及 其专业准备
1、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 所谓完整发展是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 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 从发展的内容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德、 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加德纳的多元智 力理论——唯智力论) 从结构看——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 (多伊思提出智力由社会性建构的观点) 从时间上——是终身的完整发展。(早期发 展对儿童终身影响的重要性)
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 与演变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初创阶段的特点
1、幼儿教育制度化; 2、对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有 了较为系统的探索; 3、在内容上兼顾修身教育与社会生 活意识的培养。
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 与演变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1、强调环境认识与爱国主义思想培养的学前儿童 社会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标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及其评价,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等方面进行阐述。
该课程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儿童社会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与原理,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社会活动设计的一些基本步骤和操作方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目。
(二)课程定位本课程的学习在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般规律;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则、途径和方法,提高设计和组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能力,为今后进入托幼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前导课程: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学前心理学关联课程: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游戏等。
(三)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基本理念(1)突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实施模式,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体现素质教育特点。
以拓宽学生的理论根基和视野为原则,以增进学生对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为宗旨,大量提供学生参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课程、开发并改进该课程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随时把握课程实施过程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新发展。
以教材为依据,联系当前教育大环境下的新情况、新动态,增强学生对学科发展趋向的敏感性,和研究问题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其应对复杂教育现象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2.框架设计与内容安排本课程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
理论部分共七章,分别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核心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施途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实施方法与策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活动设计案例详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
第一章 幼儿社会教育概述
1904年清政府出台的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 教育法章程》,其教育宗旨为“发育其身体,启发其心知,使之远于浅薄 之恶风,习之善良之轨范。务留意儿童性情及行为仪容,使之趋于端正; 务专以示范善良之事物,使之效之”,并通过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来 涵养德性,养其性情,成其爱众乐群之气习。
英国 1998-1999 教育改革议案 中提出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 基本的公民意识,形成适合现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 德。 5岁儿童应达到的目标中,首位是品德和情感教育。
法国 法国幼儿教育的第一目标就是发展和谐人格,促进幼儿情绪 的成熟和社会化。 1995年《 幼儿学校课程大纲》强调把幼儿作为一个“人”来培 养,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参与性。
3、发展阶段
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确立 2001年《纲要》 将幼儿园课程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 术五大领域,社会领域课程正式成为幼儿园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领 域目标为“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 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 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 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3000字以上) ·上交时间:第五周 ·评分标准:格式的规范性(10分);行文的流畅性(10分);
内容的详实度(40分);分析的逻辑性(30分); 观点的创新性(10分)
第二节 幼儿社会教育的内涵
一、定义
幼儿社会教育是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教育和 训练的一门科学,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主要目标,以增进 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社会情感、引导社会行为技能为主要内 容的教育。(教材P2)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件
教师资源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需要专业化的 教师队伍。教师应该具备社会教 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设计
和实施有效的社会教育课程。
跨学科资源整合
将社会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 合,如语言、数学、科学等,以
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共享教育资源
学校之间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共 享教育资源,包括教师、教材和 活动方案等,以实现教育资源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
03
与实施
依据年龄段制定活动计划
0-3岁
以家庭和社区为依托,注重亲子关系 和社交技能的培养,如通过游戏、歌 曲、故事等形式引导宝宝与人交往、 表达自己。
3-6岁
在幼儿园环境中,注重社会规则、道 德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如通过角 色扮演、合作游戏、故事讨论等形式 引导幼儿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
社会资源的利用与支持
社会公共设施
利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社区活动 中心等设施,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的 社会教育活动。
公益组织与机构
节日与文化活动
利用各种节日和文化活动,如儿童节 、端午节等,教授孩子关于文化传统 和社会规范的知识。
与公益组织或教育机构合作,为学前 儿童提供社会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
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案例三: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习惯
总结词:通过教育、榜样 和情境体验,培养幼儿的 亲社会行为习惯,促进幼 儿的道德发展。
详细描述
1. 教育幼儿学会关心他人 ,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不伤害他人。
3. 通过情境体验,让幼儿 在实践中学会分辨是非, 体验积极的行为带来的愉 悦和成就感。
2. 借助榜样作用,引导幼 儿学习积极的行为模式, 如帮助他人、分享玩具等 。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幼儿 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如排队等 待、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标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标准课程简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本课程以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为中心,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组织内容,课程主要包含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活动、自我教育活动、社会交往教育活动、社会环境和社会规则教育活动、亲社会行为教育活动、多元文化教育活动安全教育活动等的设计与指导,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干预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帮助学前儿童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处理学前儿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依据本课程标准依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0版)中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对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而制订,用于指导本课程的教学与课程建设。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定位)(一)课程性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本课程以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为中心,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组织内容,是按照学前教育工作的要求,是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相关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中,全面培养学生正确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能力和素养的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合理地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
(二)课程任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国家十四五发展战略对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注重呈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经验与突出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学前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
课程结合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实际需求,加入了丰富的社会教育活动案例并加以评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有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真正掌握相应的教育手段或方法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开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为从事学前儿童教学与研究工作莫定坚实的基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40
(二)工具说(三)内化说(四)最近发展区四、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模型,如下图所示。
通过分析生态学模型,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下。
(1)儿童处于模型的中心。
(2)儿童既被其生活环境影响,也影响环境。
(3)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环境是家庭,因为他们在家庭中的时间最长。
(4)儿童发展取决于其在生活环境中的经验,主要是与人交往的经验。
(5)儿童生活的不同环境的连接数量和质量也会对儿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父母与教师交流的频率。
五、行为主义心理学(一)代表性理论1.华生的传统行为主义华生承认观察法的重要作用,他把观察法分为以下两类。
(1)无帮助的观察,也就是通常所讲的自然地观察。
(2)借助仪器的观察。
2.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4.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和知识观1.行为主义学习观2.行为主义教学观程序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2)积极反应原则(3)即时反馈原则(4)自定步调原则(5)最低错误率原则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施途径一、专门性活动(一)综合教育活动(二)游戏活动二、随机教育(一)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社会教育一日生活中渗透的社会教育内容如下表所示。
(二)家庭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三)在其他领域活动中的随机教育三、区域活动(一)区域活动材料(二)区域活动环境创设1.物质环境创设2.精神环境创设(三)具体区域设置1.话吧2.故事角3.手工角四、家园合作(一)加强与家长的日常沟通(二)建立家园联系册(三)亲子活动(四)视家长为教育资源(五)网络平台上的家园合作五、幼儿园与社区合作1.动员不同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2.利用社区的各类资源、设施、场所3.确定幼儿园与社区间的定期联系制度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一、语言引导法(一)谈话法(二)讲解法(三)讨论法(四)行为评价法二、情境教学法(一)移情训练法(二)角色扮演法1.使用角色扮演法的注意事项2.角色扮演法的基本步骤运用角色扮演法的基本过程通常分为六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标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2.课程代码:3.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4.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5.学时:53学时(高职三年制大专)(理论:40学时,实践:13学时)53学时(高职五年制大专)(理论:40学时,实践:13学时)6.建议开课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三年制大专)第六学期、第七学期(五年制大专)二、课程标准基本结构(一)课程概述1.课程的基本理念:本课程是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兼有学前儿童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教育课程设计、实施双重性的课程,是一门融合幼儿发展心理学理论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的注重实际操作的应用型课程。
2.课程性质和定位: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本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社会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实施能力的职业技能课程。
课程定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应用性科目,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理论,介绍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从而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专业素养。
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学校,大家都能认识到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全人格的建构过程中,社会领域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需要对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及方法进行系统的学习,以保障对幼儿的成长方向进行正确的引领。
3.先开课程及接续课程:先修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后续课程:《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管理》、《学前儿童科学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儿童健康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游戏设计与指导》4.主要内容:(二)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总体目标:通过幼儿园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的有关理论知识讲授和学生实际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从事幼儿社会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使学生能够独自设计并实施幼儿社会教育和教学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ate/time>
<footer>
我国在2012年10月颁布的《学前儿童学习与发 展指南》中,社会领域从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性两个 维度着重强调了三点,一是培养幼儿的交往愿望和交 往能力,二是学习自尊、自主、自信,三是关心和尊 重他人,逐步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从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把 社会领域课程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 一、 个性
个性主要是指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 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的、 具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 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 合构成的整体。
<date/time>
<footer>
二、 社会性 是指儿童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与社会生
活环境相互作用,逐渐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 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 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 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 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儿童心 理特征。
<date/time>
<footer>
三、 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通
范大学张明红教授编著。课件制作者为广州大 学教育学院学童社会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
学习目标: 1. 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 2.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3. 知道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与活动指导
课程简介和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
教材作者:张明红 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书九章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第四章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第六章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八章 学前儿童归属感的发展与教育 第九章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与矫正
一、 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 (一) 第一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二) 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 (三)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现今
二、 世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近30年来 国际学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从20世纪80年 代开始,许多国家对20世纪60—70年代以“智力开发” 代替早期教育的倾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1985年,在 日本召开的日、欧、美幼教峰会上,人们审视和反思 了早期教育中将学前儿童的发展等同于智力发展的错 误倾向,呼吁教育从“智育中心”转向促进学前儿童 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第2版)》 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当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及 其发展趋势、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规 律;分析了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并针对儿童的问题行为做出分析并提出了具体 的矫正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由华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