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我们生活的地方》教案新部编本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第四单元《14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设计 教案
2.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中。
落实目标1,完成评价任务1。
活动一
家乡美食我最爱
1.环节一:说一说
高志哥哥最喜欢吃的是妈妈做到可乐鸡翅,你最喜欢吃的美食是什么?为什么?
2.环节二:尝一尝
学生分享奶制品和薯条,从味觉引导学生畅谈食物的味道、口感、营养等。
2.本课有两个话题:“我的家乡产什么”“家乡物产惹人爱”。第一个话题教材呈现了一个乡村土特产集市的场景,旨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运用调查、采访等方法搜集有关家乡物产的资料,家乡物产博览会意在告诉我们可以从物产的制作、用途等方面了解家乡物产。绘本故事中马头琴的来历传说蕴含着乡土文化,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物产。我的家乡产什么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物产,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而独特的乡土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第二个话题呈现了家乡物产与“我”的生活关系,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物产是家乡特有的自然环境与家乡人勤劳智慧的结晶,感受家乡物产的养育之恩,激发学生内心对家乡的热爱与感恩情怀。
小组合作然后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从视频中武利平对家乡物产的推荐,感受到他对家乡物产的喜爱,对家乡的热爱,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推荐家乡物产,这是对两个课时内容的升华,激发了学生的爱乡之情。
落实目标4,完成评价任务4。
总结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代代生活在美丽的乌兰察布市,家乡物产养育我们长大,作为乌兰察布市人我们也要为家乡繁荣做贡献,下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看看他们是如何为家乡做建设。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自己家的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说了物产的利用情况,教师从学生不熟悉的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在北方国际石材产业园的图片。从交流中知道物产带动了经济,给人们带来了收入,感受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激发学生的爱乡之情。落实目标3,完成评价任务3。
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方》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教学设计13.《我爱家乡山和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教学难点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美丽富饶。
处处都有美丽的景观,处处都有各自美丽的特色。
就像我们的家乡,小桥流水,池塘荷花,杨柳成行,也是一样的美丽啊!你觉得我们的家乡美吗?二、新课讲授(一)、看一看,说一说1、指导学生欣赏教材P50《我的家乡在这里》图片。
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3、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二)、发现家乡的美(结合阅读51页)1、启发谈话:课本中的小朋友都喜欢自己的家乡,并且能说出家乡的景观和特色,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
(三)、画一画,评一评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如:街道、公园、树林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
三、课堂小结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请同学们用自己发现美的眼睛,找出家乡有特色的景物、风俗。
四、作业布置找出或画出家乡有特色的景物、风俗。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把你的作品拿出来给大家欣赏1、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2、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13 我爱家乡山和水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我的家乡》录象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或戏曲等。
教学过程:活动一:我的家乡在这里。
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欣赏《我的家乡》的录象。
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3.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 ?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活动二:发现家乡的美。
1. 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
活动三:家乡的故事。
1.教师首先讲一个关于家乡的故事。
2.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的小故事。
3.请学生听一段家乡的戏曲,并介绍戏曲的由来。
4.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歌曲或戏曲,表演给同学们看好吗?5.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照片、文字等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的资料。
把自己家乡动人的故事讲给自己同学听。
我要讲的家乡故事是……我搜集故事的方法是……我最喜欢唱的家乡歌曲是……三.总结:听了家乡的故事、看了家乡的歌舞剧,你有什么感想?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家乡,希望你们努力学习,长大后,能为自己的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反思: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14 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自己家乡都有哪些物产。
2、了解这些物产的来历及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名师公开课教案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教学目标1.能把推荐的某个地方介绍清楚。
(重点)2.能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
(重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了解学生喜欢的地方,根据学生拍的照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认真观察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拍摄几张照片,记录这个地方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审清题意1.猜一猜:教师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简要说说自己喜不喜欢这个地方,为什么。
2.过渡: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准备举行一次“最受欢迎的好地方”推荐会,要招聘一批解说员,你们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吗?3.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一次推荐会可以推荐哪些地方?(这一次推荐会可以推荐水乡小镇、游乐场、书店、小树林……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地方都可以推荐。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目标中提出“乐于书面表达”的要求。
本环节以“猜一猜”和“招聘解说员”的方式拉开课堂的序幕,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表达的情境。
事实证明,这样一个情境对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表达欲望是大有作用的。
二、交流内容,拓宽思路1.那么,你准备推荐什么地方呢?为什么要推荐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课前,老师让大家进行了预习,并且拍摄了照片。
下面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
(1)组成四人小组,小组里相互交流,推选一个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地方,相机出示该同学拍的照片并作适当的指导。
如,推荐一个古镇:这个古镇很美……(风光景色)在那里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风土人情)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美食小吃)再如,推荐一个书店:这个书店环境优美……(整体环境)书店里划分了好几个区域:经典著作、音乐美术、社会科学……(摆设陈列)读书带来许多收获……(价值意义)(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推荐的理由以要点的形式板书出来。
)2.小结:“好地方”并不一定是指著名景点,它可大可小,可远可近……只要我们喜欢,就可以推荐给大家!设计意图教学实践表明,困扰学生习作最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内容”,学生害怕习作,是因为觉得“腹中空空”,没什么可写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新部编本:《多彩的课余生活》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多彩的课余生活沈三小郑燕君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的课余生活,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提高其探究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习作能力。
2、以做记录为主要途径,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激发学生丰富课余生活。
教学重难点:用多种形式记录课余生活,激发学生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通过记录并讲述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活动时间:四课时活动准备:(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就像一副色彩斑斓的图画,除了在学校里我们快乐的学习生活外,课余生活又是怎样安排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我的课余生活(板书:我的课余生活)二、明确要求我们课余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外,还可以做一些有益的事,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如果我们课余生活安排得好,课余生活就会变得充实而有计划。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5,自己读读题目,想一想题目要我们干什么?学生自由读题目,说出题目意思。
三、了解学习方式现在就让我们开展一次名为“多彩的课余生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吧!1、讨论:课余时间我们都开展了哪些丰富的活动?2、为了把我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永远留下来,咱们来开展一次活动,把咱们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大家先读一读课本第5页的综合性学习内容,看看我们可再想一想除了书上介绍的形式,我们还可以采用什么形式?可以用文字叙述,如:简短的日记,写清楚哪天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情就,有什么感受、收获。
可以用图画的形式,如:图画日记,一旁写上时间,再写上几句当时的感受。
……四、合理分组有效合作教师协助各小组进行好分工的工作,如:资料搜集员、资料整理员、编辑员五、总结:刚才同学们已经分好小组,确定好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并制定好计划,那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按照计划进行我们的学习活动。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大单元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本单元的地位作为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单元,本单元对社会生活的理性阐释,具有统领全册教材的地位。
基于对社会生活由感性到理性的全面认识和思考,本单元为后续各单元关于社会规则、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的探讨提供了逻辑起点和认识依据。
二、学情分析从初中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来看,进入八年级,他们的身体发育普遍趋于成熟,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不断增强,处于由家庭和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阶。
基于对初中学生成长阶段的判断和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他们清醒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明确自身应肩负的使命,努力成长为负责任的公民提供指导、支持和帮助。
三、本单元设计意图本单元以"走进社会生活"为主题,有价值导向和行为指向的考虑,意在明确走进、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是中学生成长为负责任公民的必经之路。
四、本单元教材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将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社会因人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活动而产生和存在,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而社会是个人的成长课堂,是人由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变为社会人的必要条件。
基于这种理性认识,引导青少年养成亲社会行为,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参与社会事务、实现人生价值。
本单元由导语、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组成。
第一课、第二课各设两框。
五、课程标准依据第一单"走进社会生活":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具体对应的课程标准是:“关注社会发展,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媒,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六、核心素养目标1.①依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我爱家乡山和水》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我爱家乡山和水》教案教材分析:《我爱家乡山和水》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生活的地方”的第一课,由三个话题“我的家乡在这里”、“发现家乡的美”、“家乡的故事”及一个绘本故事《傣家竹楼的传说》组成。
本课让学生通过寻访、探究等多种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了解家乡的故事,从而感受家乡的美好,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能在生活中爱护家乡环境。
学情分析: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于“家乡”概念解读比较混乱,这个词对他们来说只是个抽象的概念,他们对“它”缺少关心,尚未形成亲近感。
因此,学生需要从亲近自己生活的地方开始,感受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美丽与可爱,热爱家乡,产生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1.明确自己的家乡在哪里,会用语言简单描述自己家所在地的特点。
2.通过寻访、探究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走进自然,走进家乡,发现家乡的美。
3.感受家乡的美好,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走进自然,走进家乡,发现家乡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感受家乡的美。
教学准备:学生:家乡的照片、画的家乡的画、家乡的诗歌等。
教师: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一起做个猜地名的游戏。
(课件出示谜语1.夏天穿棉袄2.羊上法庭3.一千元一碗粥4.多加一斤)2.谁知道谜底?学生猜谜语。
教师揭示谜底(武汉、沈阳、贵州、天津)。
3.谁知道我们生活在四个城市中的哪一个里?(天津)4.没错,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就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这儿就是我们的家乡。
(黑板贴“家乡”)5.家乡就是我们从小生活的地方,谁能说说你的家乡在哪里?6.同学们都知道了自己的家乡是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家乡、认识家乡、展示家乡,学习第13课《我爱家乡山和水》(课件出示题目,黑板补充题目)二、我的家乡在这里(认识“家乡”)1.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我们来看看图中的小朋友是怎么描述自己的家乡的?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1)这个小朋友是怎么说的?学生读。
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13.我爱家乡山和水》公开课教案_1
《我爱家乡山和水》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我爱家乡山和水》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生活的地方”的第一课,由三个话题“我的家乡在这里”、“发现家乡的美”、“家乡的故事”及一个绘本故事《傣家竹楼的传说》组成。
本课让学生通过寻访、探究等多种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了解家乡的故事,从而感受家乡的美好,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能在生活中爱护家乡环境。
学情分析: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于“家乡”概念解读比较混乱,这个词对他们来说只是个抽象的概念,他们对“它”缺少关心,尚未形成亲近感。
因此,学生需要从亲近自己生活的地方开始,感受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美丽与可爱,热爱家乡,产生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1.明确自己的家乡在哪里,会用语言简单描述自己家所在地的特点。
2.通过寻访、探究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走进自然,走进家乡,发现家乡的美。
3.感受家乡的美好,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走进自然,走进家乡,发现家乡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感受家乡的美。
教学准备:学生:家乡的照片、画的家乡的画、家乡的诗歌等教师: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一起做个猜地名的游戏。
(课件出示谜语1.夏天穿棉袄2.羊上法庭3.一千元一碗粥4.多加一斤)2.谁知道谜底?学生猜谜语。
教师揭示谜底(武汉、沈阳、贵州、天津)。
3.谁知道我们生活在四个城市中的哪一个里?(天津)4.没错,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就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这儿就是我们的家乡。
(黑板贴“家乡”)5.家乡就是我们从小生活的地方,谁能说说你的家乡在哪里?6.同学们都知道了自己的家乡是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家乡、认识家乡、展示家乡,学习第13课《我爱家乡山和水》(课件出示题目,黑板补充题目)【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孩子天真可爱,喜欢玩游戏,用游戏导入新课,便于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教案三篇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教案三篇篇一【教学设想】这次习作课的教学以纸花传递到谁身边,谁就“表演节目”为契机,让学生“动”起来,或紧急或兴奋,营造出特点鲜亮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观看,从中获得场景描写的方法,产生自主创作的兴趣与愿望。
【教学过程】一、课前沟通:成语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交()接()车()马()庄重()()欢()笑()欢呼()()灯火辉()1.指名填空。
2.指名说说你从成语中能想到生活中的哪些场景,(预设:想到庄重肃穆的升旗仪式;想到喧闹的自由市场;想到精彩的体育竞赛等)3.出示画面,说说你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画面。
4.教师总结:刚刚我们看到的那些画面就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场景,人无时无刻在不同的场景中。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沟通,从学生们已有的成语积存中动身,通过由词语想象画面,在用成语描述画面,通过这样的来回交替,将“场景”这一概念不露痕迹地在学生头脑中“立”起来。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创设情境师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里,每天都有五彩斑斓的生活画面:紧急剧烈的竞赛,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喧闹非凡的市场,布满乐趣的嬉戏……一个个有意思的场面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今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场景的描写。
(师板书:场景描写)2.出示道具,设计悬念。
今日教师带来两样东西(出示:鼓、花)看到这两样东西,你会想到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测。
教师在讲其用途——嬉戏。
3.猜猜我们游玩什么嬉戏?(击鼓传花)4.要玩嬉戏,还缺些什么?(鼓手)5.渲染气氛:鼓手很重要,全班就一个,鼓手很威严,全班都得他听指挥。
谁来当?(引导学生留意观看,用眼睛看,用耳朵听。
)6.哟!这么多同学同学都想当鼓手,该选谁呢?干脆来一个公正竞争吧!把刚刚看到的场景用语言描述出来,谁说得,最生动,谁就来当鼓手!7.指名学生口头作文。
(我们在选鼓手时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巧下任务,引导口头作文)8.选出鼓手。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爱家乡山和水》优质教学设计
《我爱家乡山和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爱家乡山和水》是部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本册教科书的最后一单元,带领学生从“公共场所”进入到“我们生活的地方”,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生活空间。
“我爱家乡山和水”引导学生通过寻访、调查、探究等多种实践活动知晓自己的家乡在哪里,发现家乡自然、人文的美,了解家乡的故事,从而激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新时代,城市学生来源多元,不仅有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有随父母工作定居在此的省内外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普遍对“家乡”的概念比较混乱,会与“老家”混淆。
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小,对家乡的一草一木缺乏主动发现美的能力,更缺乏情感体验。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家乡生活入手,知晓自己的家乡在哪里,并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家乡秀美的景色,了解家乡故事并主动感受家乡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1.知道家乡是家所在的地方。
2.寻找、发现并感受家乡的美,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家乡的传说,讲述家乡的故事,增强自我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寻找、发现并感受家乡的美,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家乡的传说,讲述家乡的故事,增强自我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1.课件、板贴。
2.课前调查、照片、图画纸及彩笔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我的家乡在武汉活动一话家乡,识武汉1.聊旅游,走进家乡师:同学们,最近老师有位远在新疆的朋友要来咱们武汉旅游,他是第一次到武汉来,我们可以推荐他去哪里游玩呢?说说你的建议吧。
学生推荐武汉的旅游地。
师生对话聊天聚焦武汉的山和水,引导学生逐步明确家乡的概念(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区分“老家”“家乡”,明白我住在哪儿,生活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乡。
)师:不管我们的老家是哪里,但是我们现在居住在武汉,生活在武汉,那么武汉就是我们大家的家乡,也可以说——我的家乡在武汉。
四年级综合实践教案新部编本(上)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南教学计划(四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井身体力行。
2、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与他人共同工作和从事集体工作的能力,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提升社会实践的能力。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自我反省、自信心。
4、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的能力,热爱劳动的习惯以及必须的生活技能等等二、教学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的能力,热爱劳动的习惯以及必须的生活技能。
三、教学难点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自我反省、自信心。
四、总课时数:16课时五、课时安排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单元反思:。
活动一:人与环境类——绿色校园我的家教学目标:1、了解校园里植物的种类、数量、特点、作用等,并制成档案。
)2、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变化,采集制作标本。
3、体会校园美丽景观,培养爱校情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4、培养合作探究精神,训练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校园里植物的种类、数量、特点、作用等,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合作探究精神,训练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校园里植物的种类、数量、特点、作用等,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合作探究精神,训练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准备:图书资料、植物介绍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提出活动主题。
教学目标:了解校园里植物的种类、数量、特点、作用等,并制成档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四单元)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第13课《我爱家乡山河水》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我爱家乡山和水》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第一课。
本单元在学生了解了经常出入场所的基础上,带领他们进一步扩大生活空间,进入“我们生活的地方”,即家乡这一社会空间,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山水风景、家乡的特产与人们的生活,旨在促进学生对家乡生活的悦纳与责任。
本课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哪里,通过观察、寻访、调查、探究等多种实践活动发现家乡自然、人文的美,了解家乡的故事,通过这些生活化的设计,激发他们爱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对于“家乡”概念比较混乱,会与“老家”混淆。
同时由于年龄小,对家乡熟悉的一草一木缺少主动发现美的能力,更缺乏情感体验,需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通过不同途径,从不同角度发现家乡的秀美景色,通过家乡的故事主动感受家乡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发现家乡的美。
2.能用相机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通过对家乡的了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发现家乡的美。
2.通过对家乡的了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家乡的了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整体感受家乡风光美。
1.观看南平风光视频,明确“家乡”概念。
2.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
3.简单了解其它小朋友的家乡,能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的家乡。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观看、位置介绍、简单语言表达,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清晰的“家乡”概念。
)二、发现家乡的风光美。
1.我是小导游。
五一小长假,老师有几个外地的朋友要来延平玩,我想带他们看看家乡最美的地方。
请同学们推荐。
(课前已布置同学们找一找、拍一拍、画一画咱们家乡最美的地方,做成课件放入小组长ipad。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家乡物产养育我》优质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第14课。
本单元引导学生从爱家乡的山和水出发,到爱家乡的物产、爱家乡的人,感受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家乡物产养育我”是第二个子话题。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探究家乡物产受人喜爱的原因,懂得是家乡的物产养育自己长大,进而产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学情分析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成年人将对故乡的情思寄托在家乡独特的物产上,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却很难产生相应的感情。
一是因为他们认知能力有限,不了解家乡有哪些物产,大部分学生将物产简单等同于吃的东西。
二是他们不能体会家乡物产独特性。
在他们眼中,家乡的物产只是一个个具体的物件,而不是寄托着情感的家乡的象征。
因此,学生在谈到家乡物产时,多数只会说说具体的事物,而很少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但是他们好奇心强,乐于在学习中发现,体验。
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范例和生活实例,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帮助他们体验感悟生活,与家乡物产对话,发现家乡物产对自己和家乡人的养育之情。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感受家乡物产的丰富多样。
2.通过寻找家乡物产资源,感知家乡的地域特点,了解劳动人民的勤劳品质,增强爱家乡之情。
3.懂得是家乡的物产养育了我们。
学会感恩,进一步培养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感受家乡物产的丰富多样。
通过寻找家乡物产资源,感知家乡的地域特点,了解劳动人民的勤劳品质,增强爱家乡之情。
教学难点:懂得是家乡的物产养育了我们。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调查家乡有哪些物产,完成“家乡物产调查表”。
准备展示交流的家乡物产的实物、照片、绘画、宣传单或现场演示等。
2.教师:相关授课课件,展示实物及用具。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家乡在哪儿吗?(湖北)2.师:家乡湖北,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三四单元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三单元9、穷人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把握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3、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学生解题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投影)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
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二、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1、读课文第1到第11自然段。
了解人物桑娜,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来。
(忐忑不安)板书:忐忑不安。
2、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1)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他会说什么呢?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2)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3)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难怪她忐忑不安。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4、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5、根据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课文我们知道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事情,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看看桑娜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你从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中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第2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桑娜一家生活贫困:“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生命的危险。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
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部编版必修一《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作者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课文的第二部分则是有关永恒的“母爱”的话题,作者在无尽的追思中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另一方面,写母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
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作者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
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
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
从侧重点上来说,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文章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
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从以上的角度考虑,对本文的教学目的设计上,侧重点在于对这样的“感悟”的理解上,在于通过这样的一次学习,学生受到的不光有语文能力上的训练,在情感上,在心智上,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
部编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基础教育精品课教学设计
问题清单一
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哪几篇课文?
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是什么?
课后最喜欢玩什么游戏?
……
问题清单二
小时候玩过哪些玩具?
最喜欢哪个玩具?为什么最喜欢它?
这个玩具是怎么玩的?
……
(1)指名学生读,再齐读问题清单。
(2)说说你从这两个问题清单中发现了什么?
问题清单一是根据提问对象从不同方面提问;问题清单二是根据提问对象围绕一个话题提出多个问题。
2.学习倾听
引导学生认真、耐心地倾听别人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边听边记录,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适当追问。
3.学习表达
提问之后,整理记录,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1.教师引导:同学们,第一单元的课文主题是“童年往事”。我们可以用单元导读中冰心奶奶说的一句话引出本节课的话题:“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你知道大人们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吗?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板书并朗读: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2)这几位同学的谈话记录杂乱无章,需要整理一下。如何整理谈话记录呢?
课件出示
记录的格式应该是一问一答式。
把大人们讲的谈话记录。(板书:整理记录)
2.有条理地讲述故事。
讲故事要条理清楚。如何有条理地表达呢?
课件出示
一条一条按记录的顺序表达。
找出重点内容,把不相关的内容删掉,只表达重点内容。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下期
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走进我们生活的地方》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教学难重点: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我的家乡》录象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或戏曲等。
活动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欣赏《我的家乡》的录象。
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
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
二、、演一演,猜一猜。
1、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
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
三、画一画,评一评。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如:街道、公园、树林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
3、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4、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6、师生共评最佳创作奖。
四、说一说,唱一唱。
1、教师首先讲一个关于家乡的故事。
2、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的小故事。
3、请学生听一段家乡的戏曲,并介绍戏曲的由来。
4、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歌曲或戏曲,表演给同学们看好吗?
5、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照片、文字等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的资料。
五、总结:
听了家乡的故事、看了家乡的歌舞剧,你有什么感想?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家乡,希望你们努力学习,长大后,能为自己的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