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求均衡和社会总供求平衡共15页文档
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概述一、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一)含义1.货币供给:一定时期内由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各种货币形式的总量。
2.货币需求: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愿意且能够以货币形式持有其资产的需要总量。
3.社会总供给: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够提供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4.社会总需求: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各种商品、服务和金融产品的需要总量。
(二)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1.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2.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3.社会总供给决定真实的货币需求4.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二、现代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一)行政手段国家凭借政权强制力量,通过颁布命令、规章、制度、条例、规定等形式,按照行政区域、行政系统、行政层次直接指挥国民经济活动的手段。
特点:直接干预、强制性、纵向一体性、见效迅速(二)法律手段依靠国家的法定权利,通过经济立法调节经济秩序的手段。
特点:普遍约束力、强制性、相对稳定性、规定明确(三)计划手段国家通过发展战略、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等,对经济发展起导向作用的调控手段。
特点: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而非指令)(四)经济手段国家调节各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以引导其生产经营活动和消费行为,使之按照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要求运行的手段。
特点:运用价格杠杆、税收杠杆、利率杠杆等引导、激励市场自我调整三、现代宏观调控政策:1.财政政策: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活动目标而对财政调节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内容。
调控手段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投资五部分内容。
2.货币政策:国家通过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活动目标而制定的各种管理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其结构的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利率、汇率调节宏观经济活动。
3.收入政策:政府采取的强制或非强制的限制或提高货币收入和价格以及防止贫富差距过大的政策。
4.产业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生产,增加社会总供给。
货币供求均衡
货币供求均衡货币均衡:又称货币供求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一种对比关系,是从供求的总体上研究货币运行状态变动的规律。
一般而言,货币供求相等,就称之为均衡;货币供求不相等,则谓之失衡。
社会总需求: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社会各方面实际占用或使用的全部产品之和。
社会总需求也就是一定时期社会的全部购买支出。
社会总供给: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部门按一定价格提供给市场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以及在市场上出售的其他金融资产总量。
社会总供给也就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的全部收入或总收入。
供应型调节:一种货币失衡的调节对策,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时,从压缩货币供给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要量。
需求型调节:一种货币失衡的调节对策,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从增加货币需要量入手,使之适应既定的货币供给量。
混合型调节:一种货币失衡的调节对策,是指面对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失衡局面,不是单纯地压缩货币供给量,也不是单纯地增大货币需要量,而是双管齐下,既搞供应型调节,也搞需求型调节,以尽快收到货币均衡而又不会给经济带来太大波动之效。
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交往所发生的货币收支总和。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记录。
经常项目: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是“由一个经济实体向另一个经济实体提供的实际资源的记载项目”。
经常项目通常分为商品、服务、收益和转移四项。
资本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的一种,资本与金融项目是记录一国与他国之间资本流出和流入的帐户,它“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国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所有权变化或其他所有交易” (IMF)。
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
国际储备:又称官方储备,是指“可供某一经济体的中央当局用来满足国际收支需要的资产”(IMF),即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可随时用于稳定汇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偿付外债的对外资产,主要包括货币黄金、外汇、在IMF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
货币银行学第九章 复习 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供求均衡理论
货币银行学第九章复习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供求均衡理论第九章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供求均衡理论第一节货币供给理论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货币供给理论是伴随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
菲利普斯(Phillips)于1921年《银行信用》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原始存款”、“派生存款”这两个现代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概念内涵。
2、直到上世纪60年代,凯恩斯主义“失灵”,各种学派再次兴起,货币供给理论再次吸引了更多的经济学家。
其中米德(Meade)和丁伯根(Tinbergen)最具影响。
3、70年代有了更多的发展,关注:货币定义;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探讨。
二、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涉及的范畴 1、货币定义。
由狭义货币转向广义货币,以及货币层次划分。
2、现代银行制度下的货币供给机制:A:中央银行控制与调节基础货币机制; B: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机制;C:在上述两重银行调节机制中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给机制。
3、货币供给机制的理论模型。
现代银行制度下的货币供给机制,可用理论模型表述,具体是对M1或M2层次的货币乘数加以考察与推导;对货币乘数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储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等。
4、货币供给机制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探讨。
A:由市场经济自身内在的货币需求,也即由“看不见的手”支配而形成的客观的货币供应量,就是“内生性货币”,属于“内生变量”;B: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操控,经由中央银行“看得见的手”操作而形成的货币供应量,就是“外生性货币”,属于“外生变量”,也称“政策变量”。
5、政府收支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政府收支行为会否从“外生变量”角度影响货币供应?1)政府的正常收支活动不会影响货币供给,即:收入=之支出,收支平衡;收入>支出,有结余。
2)政府的货币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赤字时,对货币供给会产生影响,即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有:A:向社会公众举债,此时即期货币总量不变,只是存款帐户货币量转移;B:向商业银行借款,也是存款货币量的转移,但是可能影响到商业银行未来的派生存款规模的变化;当然它又取决于政府资金的用途是消费性或投资性的,后者并不影响未来的货币供应总量。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2011人行货币政策
4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4月21日起,上调 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5月18日起,上调 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 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7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存贷款基 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 由3.25%提高到3.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 0.25个百分点,由6.31%提高到6.56%;其他各档次 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金融0902第二小组 夏 阳 郑凌荣 陈雨舟 董文澎 陈 瑶 李晶晶 邓文静 刘 原 吴婷婷 彭楚琪
央行的干预措施
通货膨胀:如为收缩供给央行卖出证券、提 高存款准备金比率;商业银行停止发放新借 款,对已到期借款不予展期,将未到期贷款 提取收回。 经济增长放缓:如为放宽供给央行买入证券、 下调存款准备金比率。降低再贴现率,使商 业银行将票据贴现给中央银行时,可获得更 多的资金,增加可贷资金。
谢谢
在现实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各种政 策最终追求的目标,而货币供求是否均衡既是社 会总供求是否均衡的一种反映,又对社会总供求 的均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货币供求的失衡必 然引起总供求的失衡。
2011人行货币政策
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 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 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2.75%提高到3%;一年期贷款基 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5.81%提高到6.06%;其他期限档次存贷 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作相应调整。 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 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 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4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 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3%提高到3.25%;一年期贷款基 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6.06%提高到6.31%;其他各档次存贷款 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金融学-货币均衡
第二节 国际收支及其均衡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
◆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 区)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 统记录。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的重要依据。 ◆ 主要项目:经常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
储备资产账户、净误差与遗漏项。
第二节 国际收支及其均衡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原理
二、货币均衡与总供求均衡
(二)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 发达的金融市场 健全的利率机制
i
i
Md1
利
Md
率
决
定
的
货
币 均
ie
E
衡 机
ie1
制
Me
Ms Ms1
E1
Me1
M
第一节 货币供求均衡与总供求均衡
三、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因素
(一)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
◆央行的市场干预和有效调控 ◆国家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 ◆经济结构的合理性 ◆国际收支应保持基本平衡
第二节 国际收支及其均衡
◇ 金融项目:反映居民与非居民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表现为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收买和放弃。按工具、部 门和期限细分,主要包括:
✓ 直接投资 ✓ 证券投资 ✓ 其它投资
第二节 国际收支及其均衡
◆储备资产(Reserve Assets): 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改善国际收支、干预外汇市
第二节 国际收支及其均衡
三 、国际储备管理
(一)国际储备资产的种类
◆货币当局持有的黄金。 ◆特别提款权(SDR) ◆在IMF的储备头寸 ◆外汇储备
第二节 国际收支及其均衡
(二)国际储备资产的管理
◆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确定国际储备的规模主要涉及的 因素有: ◇国际储备的成本 ◇进出口规模及其差额 ◇汇率制度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和市场效率 ◇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 ◇良好的国际金融合作状况
货币金融学基础-第十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2.不同的货币层次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供给口径
M0= 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钞 M1= M0+银行活期存款 M2= M1+准货币(准货币一般指银行的定期存款、储
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
4.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是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不但是收入 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 另一个是人们多样化资产选择行为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 影响。
(1)对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的研究
鲍莫尔和托宾从收入和利率两个方面,对交易 性货币需求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证明了交易性 货币需求不但是收入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
乙银行
资产
负债
准备金:+160 贷 款: +640
支票存款:+800
丙银行 资产
准备金:+640
负债 支票存款:+640
银行 甲 乙 丙 丁 ┇
支票存款增加额 1000 800 640 512 ┇
准备金增加额 200 160 128 102.4
┇
贷款增加额 800 640 512 409.6
┇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整个银行系统来说,各银行的活期存 款增加额构成一个无穷递缩等比数列,
币只是为了保有现金,所以货币需求就是收入中用现金形式保有的 部分。
因此剑桥方程式,即:
M=kPY
人们保持在手中准备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数量,是真正的 货币需求量。决定货币需求量的因素是,手持现金占总财 富的比例k、物价水平P、总财富Y。
(3)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比较
a. 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b. 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作为流量进行研究,剑桥方程式
货币供求均衡
二、转轨时期的货币供求均衡
我国改革开发以后,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从传统的以 信贷规模确定货币供给规模转变为以货币供给规模制 约信贷规模的货币供求均衡模式。 货币供应量的计算公式为: 货币供给增长率(M’)=经济增长率(Y’)+预期 物价上涨率(P’) ’
三、市场经济的货币供求均衡
货币供求均衡要达到理想的状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提出的社会总供求平衡的目 标是实现“三平”,即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 平衡和物资供求平衡。随着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外 汇收支平衡,从而扩展为“四平”的均衡目标。 根据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货币供应量的计 算公式为: MS=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流通中的货币量 并提出了1:8的经验数据,即每发行1元人民币要实现8 元零售商品的价值。
三、货币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关系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全部供最终 消费和使用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和。 货币不仅是社会再生产连续不断进行的条件,也是社 会总供给实现的媒介。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 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其 流转并完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相互联系的再生 产流程。这是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的基本理论出 发点。
四、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关系
货币供给(MS),货币需求(Md),社会总供给(AS),社 会总需求(AD)之间相互关系如下图
AS Md
AD MS
在上述关系图中,如果有AS=AD,则有MS=Md。可见,社会总 供求的均衡与货币币供求均衡的实践
一、计划经济的货币供求均衡
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国在一定的支付能力条件下全社会对生产 出来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的总和,也就是 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总和。任何需求都是以一定的 货币量作为载体的,故社会总需求决定于货币的总供给。总 需求指的是有效需求,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如果没有货币 供给,有效需求就无从产生。因此,货币供给决定并制约社 会总需求。货币供给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大;货币供给减少, 社会总需求减少。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 稳定发展和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如果货币供给过多,就会造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膨胀, 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如果货币供给不足,则消费需求和投资 需求就不能实现,致使经济萎缩。
第十一章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第十一章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在这一章,将货币供与求两方面放在一起,并联系市场商品的总供求进行分析。
第一节货币的均衡与非均衡一、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均衡是一个由物理学引入经济学的概念。
经济学引入均衡概念,一般将其用于描述市场供求的对比状态。
这里提出的货币均衡与货币非均衡概念,则是用来说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
货币均衡条件为M s = M d。
而货币非均衡则是M s≠M d。
这里,可能是存在着过大的货币需求,但货币供给短缺;也可能是相对于货币需求来说,货币供给过多。
把价格水平变动的因素置于视野之内,假若价格水平提高,名义收入水平提高,名义货币需求相应增加;价格水平下降,则名义货币需求相应减少。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名义货币需求的增减变化如果只是由于价格水平的波动引起的,实际货币需求并不会因之改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和非均衡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用。
利率对于公众和企业的货币需求来说,第九章第一节指出,呈负相关关系。
而货币供给,作为一相关关系。
如图11-1所示,货币供求决定均衡利率水平r0; 或者说,在均衡利率水平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均衡状态。
图11-1 均衡利率下的货币供求决定的,而且,货币当局并不根据货币需求的变化调节货币供给,这样,货币供给就成了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如图11-2。
而当M s是一条垂直曲线时,货币需求如果增大,利率会由r0上升至r l;货币需求若减少,利率则会由r0下降到r2。
也就是说,货币需求只对利率有影响,但却不能通过利率机制影响货币供给。
图11-2 货币供给无弹性下的状况二、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为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替代指标,情况如表11-1。
表11-1 1953-1979一般的货币需求理论,收入Y总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至于利率,在集中计划体制下,对货币供求起不了什么作用。
这样,选取收入变量作为货币需求决定因素的代表性指标是合理的。
以国民收入指标代表货币需求决定因素中的收入变量Y,1953-1979年这一指标的增长变动如表11-2。
2社会总供求均衡分析
(二)凯恩斯四部门均衡的提出
1、两部门经济均衡 2、三部门经济均衡 3、四部门经济均衡
两部门经济均衡
1、将宏观经济简化为家庭(消费者)与企业(厂商)两个
经济部门; 2、家庭将所有当期收入用于购买企业当期生产的全部 商品;C=C 3、现实却存在存在大量的储蓄; 4、两部门经济均衡的条件是:C+S=C+I。
(二)瓦尔拉斯均衡的假定
(1)市场信息是充分的;
(2)市场上有制定价格的“叫价者”,他根据市场 供求关系来调整价格,形成供求一致的“均衡价格体 系”;
(3)既有的经济人都按照市场价格信号来调整供给 量和需求量;
(4)供求数量的交换都是等到价格达到均衡后才进 行的,从而使市场交换在量上处于均衡状态。
个人消费需求:包括居民购买消费品支出(包括 农民自给性消费)、居民文化生活服务支出、居民结 余的流通性货币(包括手存现金和活期储蓄)。
(一)间接测算法
西方关于社会总供求的测算方法: 1、通过潜在GDP和实际GDP的偏离来判断; 2、借助失业率、物价指数、利率、汇率、库存 变动等经济指标来判断;
1、潜在GDP与实际GDP偏离判定方法
该方法运用前提是国民经济属于需求不足型 经济,这样实际GDP的大小取决于社会总需求的 规模。它把潜在GDP视为潜在总供给,把实际 GDP视为有效总需求,用两者之间的差额即 “GDP缺口”来反映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平衡状况。
(四)社会总需平衡是宏观经济运行中最高层次 的平衡关系
1、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意义 2、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途径
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意义
1)是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最重要手 段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 2)是整个宏观经济良性循环和微观经济有效地 运行的基础。 3)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三)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 • “面纱论”:在一定条件下,货币供给在 短期内具有增加实际产出的效应,但从长 时期考虑,只能增加名义产出量,而不能 提高实际产出水平。
• 马克思“第一推动力”的说法:再生产扩 张的起点是企业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 买,因此要求企业必须掌握足够的货币。
• “三阶段”理论
P
第 三 阶 段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O
Y
(四)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密切相关。如下图: AS AD
Md
Ms
• 但是,货币均衡并不一定意味着市场均衡。
(1)市场需求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的货币供 给都构成市场需求;
– 货币供给=现实流通的货币+现实不流通的货币 – 市场需求=现实流通的货币×货币流通速度
(2)市场供给因商品、服务的实现提出对货币的需 求,但这方面的需求并不是货币需求的全部。
– 市场供给÷货币流通速度=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 – 货币需求=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对现实不流通货 币的需求
• 关键词:
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 流动性偏好
• 思考题: 1、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2、简述货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
o
Ms=Md
M
(二)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 – 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 – 财政收支状况 – 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 – 国际收支是否平衡
二、总供求
(一)总供求的含义 • 总供给是指提供给市场的商品和服务。包括: – 消费品供应 – 生产品供应 • 总需求是指指向于市场的支出。包括: – 消费支出 – 投资支出 • 总供求均衡的条件: –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
(二)总供求均衡模型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货币的供给
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国各经济主体(包括个人、 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持有的、由银行系统 供应的货币总量。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现金和 存款货币。其中现金是由中央银行供给的,表现 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货币是金融机构供给的, 体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性负债。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 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 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货币的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经济 部门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 通常以Md表示。 实际货币需求——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 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那部分货币余额, 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
货币供求的概念
货币均衡,是指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与客观经济对 货币的需求量的基本相适应,即货币需求=货币 供应。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 必须借助于货币的运动,社会需求都表现为拥有 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即需求都必须通过货币来 实现。货币把整个商品世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使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对应。
一方面,两者在量上并不表现为一一对应的关系。 另一方面,现实的需求不仅受支付能力的影响, 而且受需求意愿的影响。
2、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需求增加以后,可能通过两条途径影响总供给。 第一条途径是,当社会上存在可利用但尚未被利用的潜在 生产要素,潜在生产要素通过货币的作用,转化为现实生 产要素,形成生产能力,直接促进生产发展。 第二条途径是,当社会上可利用的生产要素都被利用、不 存在潜在生产要素时,则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并不引起实际 产出的增加,仅仅引起一般物价上涨,表现为名义供给的 增加。
3、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供给
货币银行学教学课件-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一、货币供需失衡的校正
央行的任务:准确预测货币需求量;合理控制货币供 给量及在此基础上货币供给量的适量增长;灵活地调 节进入流通的货币供给量;为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提 供一个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的干预思路:权变法(逆经济风向而行的货币供 给控制)。经济运行中主要的冲击来自商品市场上的 各种干扰,其修复要经过较长时间,只有通过政府校 正才能较快慰平;
规则论(货币供给的适度增长控制)。在自然失业率下,国民经济运 行具有内在稳定性,错误的货币政策造成经济波动,经济发展与 经济政策都存在不确定性(如:知识的、外生变量的、认识上的、 时滞上的等),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具有彼此矛盾的多目标性,权变 可能加剧经济波动。“由立法 机关制定规则,命令货币当局来使 得货币数量按照具体的比例增长”(弗里德曼),当经济过旺时,货 币供给增长率低于货币需求增长,可以约束过旺;反之,当经济 过分萧条时,货币供给增长高于需求,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固定 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与最终产品的长期价格保持稳定为前提。
10、我国如何划分货币供应量的层次?
凯恩斯均衡(供给大于需求的需求约束型)与凯恩斯失 衡
需求约束型经济中普遍存在非自愿失业和非自愿的 商品过剩。凯恩斯 均衡是指由有效需求所决定的非 充分就业均衡,相对应的凯恩斯失衡是指除凯恩斯均 衡之处的状态
科尔纳均衡(需求大于供给的资源约束型)与科尔纳失 衡
广义的均衡和正常状态下的均衡。前者 指短缺和滞存都不超过一定幅度时的均衡,后者指均 衡本身是一种正常状态。科尔纳均衡是一种广义的均 衡与正常状态下均衡的有机结合,习惯上称其为非瓦 尔拉斯均衡。科尔纳失衡是指短缺和滞存都 超过一 定幅度,或经济运行处于不正常状态。
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一)早期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与评述
2.剑桥方程式:Md=kPY (微观视角)
Md:名义货币需求 P:价格水平 Y:真实收入 k:以货币形式保有的收入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
与费雪交易方程式相比,剑桥方程式的创新在于: ①在考虑货币交易媒介职能的基础上,开始关注货
币的价值贮藏职能。 ②考虑公众心理因素影响。
调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在分析市场供求、收入及财富 指标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 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 微观视角的货币需求分析则是从社会经济个体出发,分析 各部门(个人、企业等)的持币动机和持币行为,研究一个 经济单位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所 需要持有的货币量。
18
货币乘数m
狭义货币供给M1、货币乘数m和基础货币B之间的关系: M1 =mB
假定公众意愿持有的现金水平C及超额准备金ER与各类存款 D同比例增长。法定准备金RR,准备金R,法定准备金r. c = {C/D} =现金比率 e = {ER/D} = 超额准备金比率 d={Dd/D}=活期存款占各类存款的比率
1 8 0 0109095 60750.5 23987.1 7885.3
1 6 0 0109096 76094.9 28514.8
8802
1 4 0 0109097 90995.3 34826.3 10177.6
1 2 0 0109098 104498.5 38953.7 11204.2
1 0 0 0109099 119897.9 45837.2 13455.5
m
Ms B
Hale Waihona Puke CD CRC 1 D CR
DD
金融学基础 第六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第一节
货币需求 第二节 货币供给 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
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 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 量。
货币需求
2.货币需求的特点:
(1)是个存量概念。特定时点和空间,社会各部门的全
部资产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2)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以收入或财富的存在为 前提。 (3)不仅指现金,而且包括存款货币。 (4)既包括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 也包括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关系
货币供给(MS),货币需求(Md),社会总供给(AS),社 会总需求(AD)之间相互关系如下图
在上述关系图中,如果有AS=AD,则有MS=Md。可见,社会总 供求的均衡与货币供求均衡密切相关。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理论提出的背景介绍 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通货膨胀成 为西方经济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出发点 • 弗里德曼继承了凯恩斯等人把货币看成 一种资产的观点,从而把货币需求当作 财富所有者的资产选择行为加以考察。 • 与凯恩斯不同的是,弗里德曼并不把资 产选择的范围仅限于货币和债券之间, 而是把债券、股票,以及各种实物都列 为可替代货币的资产,从而使资产选择 的范围大大扩大,并从中得出了与凯恩 斯主义者截然不同的结论。
四、银行是现代经济中货币供应的主体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对货币供 给的作用 商业银行通过广泛吸纳原始存款,再 造派生存款投放市场,从而影响货币供 给量的。
(二)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
中央银行作为货币供给的主体,主要
通过调整、控制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 币的能力及行为实现其在货币供给过 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