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制度及流程

合集下载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1. 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或医疗技术过程等方面的原因,对患者或医务人员造成或潜在造成伤害或损失的事件或行为。

2. 目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目的是及时、全面、准确地收集、评估、管理、反馈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为减少医疗安全风险提供数据支持,指导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3. 适用范围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4. 报告范围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病人的误诊、漏诊、次数延误、过时治疗或为了财务利益而提供错误或不必要的治疗等等;(2)治疗的风险管理、药品、设备的缺陷,不良反应,过敏、交叉感染、外科手术中的错误切除、器械残留等等;(3)医务人员的失误行为,包括非专业的表现、不良的技术、不当的处置甚至粗暴的态度等等;(4)其他导致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原因。

5. 报告程序(1)发现事件: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及时采取措施停止伤害或损失发展;(2)报告事件: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向医疗机构的相关部门报告,开展调查工作;(3)调查事件:进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调查工作,搜集相关信息,并进行评估;(4)处理事件:根据调查结果,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处理;(5)反馈事件: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处理情况反馈给相关人员,提高医疗安全质量,防止差错再次发生。

6. 相关规定(1)医疗机构要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医疗服务质量;(2)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配备专门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人员和处理团队,并严格遵循处理程序。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工作流程1. 事件发现和报告组织医务人员定期对医疗风险进行实地检查,以及及时接受患者、家属、医务人员举报、监督和检查,发现可疑医疗风险后立即报告上级部门。

2. 事件医学评估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事件经过、可能影响及事件发展预测等方面进行综合医学评估,作为后续处理和决策的依据。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一、制度设计:1.目标和原则:确保医疗安全事件的及时上报,促进事故的处理和预防,保障患者权益和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2.管理机构:建立医疗安全委员会,负责医疗安全管理工作,包括制定上报制度和流程,提供政策支持和培训等。

3.设立责任部门:明确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责任部门,如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或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负责接收、登记和处理上报事件。

4.信息库建设:建立医疗安全事件信息系统,包括事件登记、溯源追责、统计分析和风险评估等功能,为事件处理和事故预防提供数据支持。

5.奖惩机制:建立激励和惩戒机制,对积极上报和质量改进有成效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故意瞒报或不配合处理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罚。

二、流程建立:1.发现事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现任何医疗安全风险或不良事件时,应立即向责任部门报告,责任部门应设立专人接收上报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2.事件登记:责任部门接收到上报后,应及时进行事件登记,记录事件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地点、涉及人员、患者情况以及事件的性质和后果等。

3.事件调查:责任部门组织调查小组进行详细的事实调查,收集证据,了解事件的发生原因和责任主体,形成调查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4.事件处理:医疗机构根据调查报告,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对责任人的处罚和整改措施的落实,以及对受伤患者的赔偿和善后工作等。

5.信息反馈:医疗机构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件处理情况,并向相关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进行信息反馈,做到阳光透明。

三、案例分析:假设医院发生了一起手术中发生器械残留的不良事件。

按照上报制度和流程,事件发生后,手术人员及时将事件向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报告,医疗质量管理部门登记案件,并成立调查小组进行调查。

调查小组通过核查手术室的手术记录、手术器械日志和医疗废物处理等资料,发现事件是由于手术室护士在手术结束后未及时清点手术器械导致的。

调查小组撰写了调查报告,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包括加强手术室器械清点培训和定期进行手术室巡查等。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及流程一、引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发生的可能导致患者伤害、疾病恶化、死亡或医疗资源浪费的事件。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及流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及流程的制定、实施和持续改进。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的制定1. 成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委员会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医务、护理、药学、检验、行政管理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委员会负责制定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监督制度执行情况,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2. 明确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范围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明确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范围。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诊疗失误、用药错误、手术并发症、设备故障、医院感染、患者跌倒、坠床等。

3. 制定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流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流程应包括以下环节:事件发生、事件报告、事件调查、事件处理、事件反馈、事件总结、事件改进。

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人和职责,确保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4. 建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在线报告、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

系统应具备匿名报告功能,保护报告人隐私。

5. 制定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奖励和保护措施为鼓励医务人员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制定奖励和保护措施。

对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医务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恶意报告、隐瞒不报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的实施1. 培训和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认知和报告意识。

2. 宣传和推广通过医院内部网络、宣传栏、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提高全院职工的参与度和支持度。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符合规范、损害患者安全和健康的事件。

建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从制度和流程两个方面详细介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

一、明确责任主体。

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明确上报责任主体,一般是由质量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或专门的不良事件管理小组负责。

他们负责指导和监督不良事件的上报工作,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保障上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规定上报标准。

医疗机构应根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要求,制定明确的不良事件上报标准,包括事件的类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涉及的科室和人员、事件的描述和后果等。

规定清晰的上报标准有助于提高上报的准确度和完整性,为事件调查和处理提供有力依据。

四、明确上报流程。

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不良事件上报流程,明确上报的步骤和环节。

一般包括填写上报表格、汇总和审核上报材料、交由质量管理部门或不良事件管理小组进行调查和处理等。

上报流程应简洁明确,避免繁琐和冗长,以提高工作效率。

五、保护举报人权益。

医疗机构应明确保护举报人的权益,不得对其进行打击报复。

可以建立匿名举报制度,保障举报人的隐私和安全。

同时,还应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教育,让医务人员知晓举报行为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一、事件上报。

事件的上报可以由医务人员或相关部门主动上报,也可以由患者和家属进行举报。

上报时要按照规定的标准填写上报表格,描述事件的时间和地点、事件经过、涉及的人员和科室等详细情况。

二、上报材料审核。

负责上报工作的部门接收上报材料后,要进行审核,检查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一般包括对材料的内容、相关证据的真实性、涉及人员的确认等核查工作。

三、事件调查和处理。

当上报材料审核通过后,医疗机构应成立不良事件调查处理小组,对事件进行彻底的调查和处理。

调查可以采取询问当事人、查阅病历资料、检查医疗器械、召开听证会等方式,以获得准确的事件经过和原因。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制度及流程一、引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减少并及时妥善处理医院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国家卫计委《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卫医管发[2011]4号),结合《三级中医医院评审实施细则(2017版)》的具体要求,制定本管理办法。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及范围(一)定义: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范围:涵盖医疗、护理、感染管理、医疗器械管理和运行、行政后勤等各个部门,具体包括:1. 诊疗失误导致患者出现非正常死亡、严重并发症、严重功能障碍及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等医疗事件。

2. 药品、试剂、医用耗材、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故障、事故等。

3. 医院感染事件,包括医院内交叉感染、传染病防治不当等。

4. 医院建筑、设施、设备、物品等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导致患者、医务人员受伤或财产损失的事件。

5. 医疗文书管理、病历管理、药品管理、医疗设备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和疏漏。

6. 医疗纠纷、医患冲突、暴力事件等影响医疗秩序和安全的事件。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一)报告原则1. 及时性:医务人员在发现或发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后,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并及时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

2. 真实性:报告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不得隐瞒、虚报、漏报。

3. 保密性:对报告人及事件相关信息严格保密,不得泄露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

4. 非处罚性:对主动报告者实行无责非追究性,报告内容不作为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医疗责任追究的依据。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医疗机构普遍建立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旨在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下面将介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流程1.事件发生: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或患者及其家属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后,应及时采取适当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2.事件报告:相关人员应按照医疗机构制定的报告流程,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给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部门或专门的事件管理部门。

3.事件调查:质量管理部门或事件管理部门将对报告的事件进行调查。

调查主要包括通过查看病历、会诊、专家评估等方式,获取事件发生的详细情况和原因。

4.事件评估:调查结果通常将呈交给医疗机构的专家组进行评估。

专家组将综合调查结果,判断事件的严重程度和责任归属。

5.报告结果:医疗机构将调查结果和评估意见整理成报告,并将报告存档。

如果事件涉及医疗纠纷或赔偿需求,相关报告将作为依据。

6.处理措施:医疗机构根据专家组的评估意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处理措施可包括对责任人员的纪律处分、对制度漏洞的改进以及对患者的赔偿等。

7.完善制度:医疗机构应及时总结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经验,根据事件反馈的问题,改进相关制度和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影响与意义1.导致医疗过失的原因得到深入挖掘,有助于改进医院的管理和医疗服务水平。

2.通过报告和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能够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和医疗质量意识,从而减少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3.事件报告和处理能够增强医疗机构的公信力,在群众中树立起医院的良好形象。

总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工作中,医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工作,共同维护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1.制度目标:2.制度范围和依据:3.上报主体和责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主体主要包括医疗机构内部的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和患者。

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检验技师等。

管理人员包括院长、副院长、质控科科长等。

患者及其家属也可以直接向医疗机构或其他相关部门进行上报。

每个主体在上报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如医务人员要及时发现和上报安全问题,管理人员要及时处理和经验总结,患者及其家属要配合医疗机构的调查。

4.上报内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内容主要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患者基本情况、事件经过、原因分析、危害程度、处理措施和后续监测等。

对于严重的不良事件,还需要将相关资料和证据一并上报,如病历记录、治疗方案、手术记录等。

5.上报时间和方式: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流程1.事件发现和报告: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医疗安全问题或不良事件后,应当及时报告给所在科室或部门的负责人,如果负责人无法解决或认为需要上级机构介入的,应当将事件报告给上级管理人员。

2.事件调查和处理:上级管理人员在接到报告后,应当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和处理。

调查过程中应当进行现场勘查、询问相关人员、收集证据和资料等工作,以查明事件的真实原因和责任人。

根据调查结果,决定处理措施,如对相关人员进行警告、停职、辞退等,并采取改进措施以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上报和记录: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将事件调查和处理结果上报给上级医疗行政部门或相关监管机构。

上报的内容应当准确、详细,并附上相关资料和证据。

医疗机构还要将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包括事件的发生、调查过程、处理结果和后续监测等。

4.监测和总结:医疗机构应当对上报事件进行监测和总结,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通过事件的上报和调查处理,医疗机构可以积累经验教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和质量管理,提升医疗安全水平。

5.反馈和通报:医疗机构应当向上级医疗行政部门或相关监管机构及时反馈事件的调查处理结果,接受监管机构的监督和评估。

医疗质量不良事件制度和工作流程

医疗质量不良事件制度和工作流程

医疗质量不良事件制度和工作流程一、引言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而医疗质量不良事件则是影响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了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和工作流程。

二、定义和范围1. 定义:医疗质量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活动中,由于医疗技术、管理、设备、环境等原因,导致患者出现意外伤害、病情恶化、死亡等不良后果的事件。

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医疗活动,包括门诊、急诊、住院、手术、护理、检验、放射、药剂等。

三、组织机构1. 医院成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医疗质量不良事件的调查、处理和监督工作。

2. 医院设立医疗质量不良事件报告中心,负责接收、登记、分析、处理医疗质量不良事件报告。

3. 各科室设立医疗质量不良事件报告员,负责本科室的医疗质量不良事件报告工作。

四、报告制度1. 医疗质量不良事件发生后,当事人或知情人员应立即向所在科室报告员报告,报告员应在24小时内将事件信息报告给医疗质量不良事件报告中心。

2. 医疗质量不良事件报告中心对报告的事件进行登记、分析,并根据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医疗质量不良事件报告中心将事件信息通报给相关科室和部门,共同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4. 对涉及医疗事故、重大医疗质量不良事件,医院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五、调查处理1.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医疗质量不良事件进行调查,查明事件原因,分清责任。

2. 对医疗质量不良事件责任人,根据其责任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批评教育、经济处罚、行政处罚等。

3. 对医疗质量不良事件,医院应制定整改措施,加强医疗安全管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六、培训和宣传1. 医院定期组织医疗质量不良事件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2. 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医疗质量不良事件制度的宣传,提高全院职工对医疗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医疗安全是医院和医务人员应当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可能给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将从制度的建立、报告的流程以及工作的完善等方面,详细介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以确保医院和医务人员能够高效准确地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一、制度的建立1.1报告内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内容应包括事件基本信息、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严重程度以及事件的影响等。

同时,还应该对事件的处理情况以及处理结果进行跟踪报告。

1.2报告途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应该设置多种途径,包括书面报告、口头报告、电子报告等方式,以满足不同人员的报告需求。

1.3报告时限: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时限应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而定。

一般而言,对于重大事件和紧急事件,报告时限应设定为24小时内完成,对于一般事件,报告时限可设定为72小时内。

1.4保障机制:医院应设立专门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事务专员或小组,负责收集和统计报告,并做好保密工作,确保报告者能够安全报告,同时要为报告者提供保护和激励机制。

二、报告的流程具体而言,报告的流程如下:2.1报告:当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时,相关人员应立即将事件报告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事务专员或小组,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2收集信息:报告事务专员或小组应迅速收集事件相关信息,并对事件进行初步的搜集、整理和分类,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等情况。

2.3初步分析: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报告事务专员或小组应进行初步分析,找出事件的原因和责任所在,了解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为后续的处理提供依据。

2.4核实事实: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报告事务专员或小组应进一步核实事件的事实,通过现场调查、事故重现等方式获取更多的证据和细节。

2.5评估事态严重程度:根据核实的事实,报告事务专员或小组应对事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流程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确保患者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患者安全目标》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及流程。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活动中,由于医疗设备、药品、操作技术、医务人员行为等原因,导致患者出现意外伤害、病情恶化或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分类根据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性质和影响,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为以下几类:1. 医疗技术类:包括手术、输血、药物治疗、检验检查等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

2. 医疗管理类:包括医疗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等导致的不良事件。

3. 医疗设备类:包括医疗设备故障、医疗设备使用不当等导致的不良事件。

4. 药品类:包括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使用不当等导致的不良事件。

5. 环境类:包括医院环境不整洁、医疗废物处理不当等导致的不良事件。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流程1. 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后,当事人或知情人员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

2. 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科室负责人应在24小时内将事件情况上报医务科。

4. 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 医务科应在48小时内将事件情况上报院领导。

6. 院领导接到报告后,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7. 院领导应在72小时内将事件情况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处理1. 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调查、核实,明确事件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2.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医疗安全意识。

3. 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和赔偿,保障其合法权益。

4. 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保密和保护1. 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人和知情人员实行保密和保护措施,防止其受到不良影响。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报告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报告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报告制度及流程一、引言医疗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存在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医疗质量。

为提高医疗安全管理水平,及时发现并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报告制度及流程。

二、报告制度1. 定义与范围(1)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的因素和事件。

(2)隐患缺陷:指医院运行过程中,可能导致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的潜在风险因素。

(3)报告范围:包括医疗、护理、感染管理、医疗器械管理和运行、行政后勤等方面。

2. 报告责任(1)医务人员:发现或发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

(2)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向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

(3)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汇总、分析、处理和反馈工作。

3. 报告程序(1)口头报告:发现或发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进行口头报告。

(2)书面报告: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完成书面报告,提交给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

书面报告应包括事件或隐患的具体情况、影响范围、已采取的措施等。

(3)持续跟踪: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应对报告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进行持续跟踪,直至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4. 保密与保护(1)保密:医院对报告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进行保密处理,不得泄露患者及医务人员个人信息。

(2)保护:对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医务人员给予保护,不得进行打击报复。

三、流程图四、培训与宣传1. 培训:医院应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报告制度的培训,确保每位医务人员了解报告制度及流程。

2. 宣传:医院应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报告制度,提高全体员工的认知度。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是指医疗机构建立的针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相关规定和具体操作流程。

通过该制度与流程,可以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和及时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以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

下面将详细介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1.制度的目标和原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目标是改进医疗安全管理,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

其原则主要包括主动报告、公平公正、透明公开以及保护报告者等。

2.制度的范围与内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范围包括各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以及相关风险事件。

内容则包括报告的主体、报告的内容和方式、报告的时限等。

3.报告主体:报告主体可以是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也可以是医疗设备的生产企业、供应商等。

4.报告内容和方式:报告内容应包括事件的基本情况(如时间、地点、人员等)、事件的原因分析、事件的危害等信息。

报告方式可以是书面报告或电子报告。

5.报告的时限: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应及时报告,通常要求在事件发生之日起24小时内报告。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流程1.事件发现与判断:医疗机构应建立事件发现、判断和分类的机制,及时发现和判断潜在的安全不良事件。

2.事件报告: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后,相关人员应填写事件报告表,详细记录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等。

3.事件收集与分析:医疗机构应设立安全不良事件的收集和分析系统,收集报告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进行及时分析,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

4.事件评估与反馈:医疗机构应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评估,确定事件的严重性和危害程度。

同时,对报告人进行反馈,告知事件的处理结果。

5.事件处理和改进:医疗机构应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纠正和改进措施。

并对事件的处理过程进行记录和归档。

6.信息共享与借鉴:医疗机构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匿名化后的共享,供其他医疗机构借鉴和学习。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1. 引言在现代医疗领域中,关注医疗安全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及时发现、处理和解决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许多医疗机构实施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相应的工作流程。

本文将介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基本流程、报告的内容要求以及有效执行该制度的必要措施。

2.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基本流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是一套旨在收集、记录和分析医疗安全事件的程序。

其基本流程包括事件发生的报告、事件的初步调查、事件的归档和进一步的分析。

2.1 事件发生的报告医疗机构内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行政人员等,在发现任何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时都应及时上报。

报告可以通过电子系统、书面报告或口头报告等方式进行,并需要注明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相关人员以及受到影响的患者信息等。

2.2 事件的初步调查一旦报告提交,医疗机构将进行初步调查以了解事件的具体细节。

初步调查通常包括与事故相关的当事人的询问、收集相关的相关文档资料以及对事件进行现场考察等。

这有助于确保事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提供进一步处理的依据。

2.3 事件的归档经过初步调查后,医疗机构会将相关的信息进行归档,以便日后参考和分析。

归档应包括事件的详细描述、调查结果、有关当事人的证言和证据等。

这些信息对于未来的改进和预防工作非常重要。

2.4 进一步的分析医疗机构应该根据归档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估。

这可以帮助识别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确定改善医疗过程和制度的措施。

这种分析可以包括数据统计、经验总结和文献研究等方法。

3. 报告内容要求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须包括以下要素:3.1 事件发生信息报告应明确描述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和相关人员的身份,以及受到影响的患者信息(如患者姓名、病历号等)。

3.2 事件的详细描述报告应提供对事件的清晰描述,包括事故发生的过程、涉及的医疗操作和设备,以及不良事件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描述应该详尽、客观,并尽可能提供必要的证据。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第一条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确保患者安全,结合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特制定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者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第三条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4个等级;1.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分三个级别:1一般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2重大医疗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死亡或中度以上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造成3人以上中度以下残疾、器官组织损伤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3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3人以上重度残疾或死亡;2.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3.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4.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未形成事实;第四条报告原则及时间一般不良事件要求24h-48h内报告,重大事件、情况紧急者应在处理的同时口头或报告,报告原则为自愿性、主动性、非惩罚性和保密性;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必须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号、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号以及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执行;Ⅲ、Ⅳ级事件报告具有主动性和非处罚性的特点;一般发生在2个工作内上报第五条根据医疗安全不良时间所属类别不同,划分是一个类别一诊治问题:包括错误诊断、严重漏诊、错误治疗、治疗不及时、院内感染等;二不良治疗:包括错用药、多用药、漏用药、要不不良反应、输液反应、输血反应等;三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烫伤、自残、自杀、失踪、猝死等;四辅助诊查问题:包括报告错误、标本丢失、标本错误、检查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标本采集时机错误、标本储存错误、标本丢失或破损、标识错误、时机管理错误、造影剂过敏反应等;五手术相关问题:如手术患者、部位和术式选择错误、患者术中死亡、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手术器械遗留在体内、住院期间同一手术的再次手术、麻醉相关事件等;六医患沟通:包括医患沟通不良、医患语言冲突、医患行为冲突等;七药品:用药速度、用法或途径错误、用药计量、核对、调剂、与说明书不一致、发药时错误、过期药、细菌污染、药袋破损、药品丢失等;八器械:操作失控、设置错误、条件设置错误、停止运行、修理状态、漏电/触电、未接到、未定期检修、未行计量监测、违反操作规程等;九传染病、院内感染、猩红热、水痘等聚集性发病、重大传染病;十职业暴露;十一其它非上列导致医疗不良后果的事件;第六条依据事件类别明确不同接受报告部门,由医务科最后收集汇总各类别报告;一诊疗相关不良事件报告医务科:二潜在可能发生纠纷及已有纠纷的同时上报医疗安全办:三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四感染相关不良事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五药品不良事件上报药剂科:六器械不良事件上报设备科:七器材不良事件上报采供办:八设施不良事件上报总务科或房产科:九服务及行风不良事件上报政工科:十安全不良事件上报保卫科:十一职业危害事件上报预防保健科:上述部门按照分管职能科室在接到上报信息后按照相关规定及流程,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处置,每季度医务科牵头进行汇总、分析、提出整改意见;第七条报告形式一书面报告二紧急报告,仅限于在不良事件可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如:意外坠楼、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意外死亡等紧急情况使用;三在书面或报告基础上由各职能科室相关责任人再进行网络报告,内网填写医疗安全不良时间报告表,发送到:医务科机关;第八条报告及处理流程一当发生不良事件后,当事人填写书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见附件,记录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内容;二职能科室接到报告后立即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制定对策及整改措施,督促相关科室限期整改,及时消除不良事件造成的影响,尽量将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涉及药械不良事件、院内感染、输血反应的实行双重填报;四以上处理结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最后统一报医务科备案,医务科汇总不良事件向相关卫生行政上报,每季度汇总网络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并建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数据库;第九条不良事件报告上报的责任人为发生科室的主任/护士长,发现不良事件的当事人有义务告知并配合科室的报告员进行不良事件报告;职能科室要指定专人具体负责不良事件的收集、汇总及处置;第十条奖罚机制一鼓励自愿报告,对III级和IV级事件当事人主动报告且积极整改者,可免于处罚,并按照每件次20元对上报人给予奖励:对于I级和II级事件当事人主动报告且积极整改者,若非责任事故视情节轻重可减轻或免于处罚,对非当事人积极进行上报者按照每件次100- 1000元给予奖;对阻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报告者按医院相关制度另行奖励;二瞒报,漏瞒,经查实后除按照医院相关制度进行处罚外,没漏报一件次处500-2000元惩罚,由此引发的纠纷或事故的另案本院医疗纠纷处置办法处罚;三每年由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对补休事件报告中的突出个人和集体提出奖励建议,并报请院长办公会通过;第十一条本制度与xx年xx月xx日起实行医疗不良事件处理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

为达到卫生部提出的病人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 (不良) 事件与隐患缺陷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二、合用范围合用于院本部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主动报告;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输血不良反应、院内感染个案报告需按特定的报告表格和程序上报,不属本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内容之列。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一)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起医疗纠纷或者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 4 个等级:Ⅰ级事件(警告事件) ——非预期的死亡,或者是非疾病自然发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 ——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伤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 ——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伤害,或者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彻底康复。

Ⅳ级事件(隐患事件) ——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国发[1987]63 号)、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 号)执行。

(二)Ⅲ、Ⅳ级事件报告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医疗安全是指在医疗过程中保障患者人身财产安全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不良事件是指医疗行为或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伤害、事故、差错等事件。

为了有效防控不良事件的发生,建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的详细介绍。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1.目的:建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汇总、通报和处理医疗不良事件,从而改进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和信任度。

2.适用范围: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专科部门、临床科室以及与医疗工作相关的各个环节。

3.类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可以分为严重事件和一般事件两类。

严重事件是指可能对患者人身安全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事件,一般事件是指没有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事件。

4.报告者: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者可以是医疗工作人员、患者、家属或其他相关人员。

5.报告内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原因、经过以及所造成的影响等详细信息。

7.报告期限: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应在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内进行报告。

8.保密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应保证相关个人和机构的隐私和医疗机密,不得泄露相关信息。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流程1.事件发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后,立即采取救治措施,保护患者的人身安全。

2.事件查明:确保患者的稳定后,立即开始对事件进行调查与查明。

调查范围涵盖事件的时间、地点、人员、原因、经过等方面。

3.事件报告:调查结果应及时报告相关负责人,启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报告内容应详细、准确,包括事件的发生情况和原因等。

5.处理措施:根据不良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惩戒、整改措施,确保事件不再发生。

6.通报与反馈:将事件通报给相关领导和部门,并向护士站、医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家属等进行通报。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一、引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或意外后果,它可能导致患者的伤害或死亡,或使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的权益受到损失的情况。

医疗安全事件严重威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和合法权益,损害医疗机构的形象和声誉,有必要建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1.制度目的建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旨在及时发现并处理医疗事故、减轻其影响,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水平。

2.报告范围医院内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包括手术事故、药品误用、输液事故、感染事件、跌倒事故、误诊等事件。

3.报告义务医疗机构内部的所有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和非医疗人员,都应该严格遵守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并履行报告义务。

4.报告渠道医院设立医疗安全办公室,负责接收所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并对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医护人员应该通过内部通讯渠道、网络邮件、或电话等方式向医疗安全办公室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5.报告内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应该包括:事件的名称、时间、地点、人员、责任、经过、原因、危害后果、现场处理情况等内容。

6.报告时限医务人员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以后,必须在2小时内向医疗安全办公室报告事件,并在4小时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7.报告处理医疗安全办公室接收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以后,应当根据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并对事件进行事实核实、责任认定、处理决策。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工作流程1.接收报告医疗安全办公室通过电话、内部通讯、网络邮件等渠道接收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并记录报告的时间、地点、人员、事件经过等信息。

2.调查核实根据报告的情况,医疗安全办公室应当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搜集相关证据和资料,查明事故的经过、原因、责任等情况,并制定相关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制度
及流程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Y H-Z D-007: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版本:4 修订日期:2017年3月1日
修订部门: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生效日期:2017年9月1日
审核人:李火平修订人:彭爱珍
批准人:李刚页码:第1页,共3页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疗管理和医疗技术进步和保障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因为它是国家收集强制性的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等信息系统收集不到的有关医疗安全信息及内容,以补充性质的医疗安全信息。

现为了更好地落实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鼓励不良事件报告,根据《患者安全目标》等的要求,特制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一、不良事件的定义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不良事件报告目的
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不良事件及其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制度流程上进行持续改进。

三、不良事件报告的意义
(一)通过报告不良事件,及时发现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
患,有效避、‘’免医疗差错与纠纷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二)不良事件的全面报告可以使相关人员能从他人的过失中汲取经验教训,有利于发现医院安全系统存在的不足,提高医院系统安全水平,促进医院及时发现事故隐患,不断提高对错误的识别能力,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四、不良事件按严重程度分级
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五、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原则
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原则坚持行业性、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性。

(一)行业性:是仅限于医院内与患者安全有关的部门:如医疗、护理、院感、药学、设备、后勤安保等相关部门。

(二)自愿性: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或退出)的权利,提供信息报告是报告人(部门)的自愿行为,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三)保密性:该制度对报告人以及报告中涉及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保密,报告人可通过网络、信件等多种形式具名或匿名报告,各受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将严格保密。

(四)非处罚性:本制度不具有处罚权,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依据,也不作为对所涉及人员和部门处罚的依据,不涉及人员的晋升、评比、奖罚。

(五)公开性:医疗安全信息在院内医疗相关部门公开和公示。

分享医疗安全信息及其分析结果,用于医院和科室的质量持续改进。

公开的内容仅限于事例的本身信息,不涉及报告人和被报告人的个人信息。

六、不良事件报告与管理部门:
(一)全院归口与管理部门:统一归口医患关系协调办公室。

为了方便各科室上报,首先将不良事件统一报送医患办,再由医患办按照事件性质分配到各处理部门处理。

(二)各条线处理与管理部门:
医务科:医疗不良事件
护理部:护理不良事件
药学部:药品与不良事件
设备科:器械不良事件
输血科:输血不良事件
院感办:院感不良事件
后勤部:环境设施不良事件
信息科:信息软件不良事件
其他行管科室:相关不良事件
七、报告主体、形式及报告时限
医院每个职工都是报告主体、可以匿名也可以实名。

(一)系统书面报告:系统上向各管理职能科室填写相关上报登记表。

(二)紧急电话报告:仅限于在不良事件可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的(如意外坠楼、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意外死亡等)紧急情况使用。

(三)一般不良事件(Ⅲ级、Ⅳ级不良事件)为自愿报告的范围。

一般要求48小时内报告;
(四)Ⅰ、Ⅱ级事件(警告事件、不良后果事件)情况紧急者应进行紧急处理,必要时同时口头或电话报告职能科室参与指导处理,再上报分管院领导,并在24小时内向管理职能科室填写相关上报登记表等。

八、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分类
根据报告系统的主体和适用范围可分为外部报告系统(国家要求直接上报照常目前有药学、设备、医疗)和内部报告系统两类。

内部报告系统中Ⅰ级事件、Ⅱ级事件属于强制报告范围,Ⅲ级、Ⅳ级不良事件为自愿报告的范围。

九、安全信息分析及持续改进
(一)认真填写网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系统全部内容。

(二)职能部门每月对不良事件信息进行质量控制。

(三)Ⅰ级事件、Ⅱ级事件要求进行原因分析,职能部门督促整改。

(四)职能部门定期汇总、分析、反馈不良事件情况。

十、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非惩罚、激励措施
对主动、及时上报不良事件的人员和科室,将根据不良事件的具体情况给予免责、奖励处理。

(一)及时对收集到的不良报告进行分析,对有关的好建议,给予表扬。

特别是在制度、流程再造中献“金”点子,给予奖励。

(二)每自愿主动上报一例奖80元
(三)对阻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经调查核实后报告者予以200元奖励。

(四)鼓励自愿报告,对主动报告且积极整改,成效显着的职能部门按季度给予300元奖励。

(五)每年由医患办和职能科室联合评选在不良事件报告中的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并给予100-500元奖励。

YH-LC-00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流程图
版本:4 修订日期:2017年3月1日
修订部门: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生效日期:2017年9月1日
审核人:李火平修订人:彭爱珍
批准人:李刚页码: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