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17.17阳货篇——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就是好的意思,令是善的意思,鲜是少的意思;就是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如《朱子集注》中所讲: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心态,造作出这样的言色,这是放纵了自己的欲求,那么他的本心之德已经灭亡了,而本心之德就是《大学》里讲的明德,就是性德,自性本具明德,但是因为专务修饰外表,巧言令色,就把自性之德给障蔽住,所以显发不出来朱子又引程子的话说: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这是从反面来看,仁是什么?仁是我们的性德,自性必须用真诚才能够恢复,不诚无物,而巧言令色,已经把自己的真诚给打破了,所以就跟仁不相应;也是在强调为人处事时要出自于真诚心,不要有丝毫的造作,丝毫的虚伪,这才能够跟仁相应,特别在言语方面,如司马光论修身的时候说,最重要的是守一个诚字,首先就要从不妄语开始《论语》里面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讷于言就是讲话的时候,好像很笨拙,不会讲话,这种人必定不会巧言的,但是他真有仁德,因为他敏于行,行是行善,行善很敏捷;而这个欲就是世人要去努力的方向,因为讷于言正好是跟巧言相反,换言之,只有小人才欲巧言,而君子则是欲讷于言,说话诚实,讲得非常到位;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这才能够不违背仁心,仁爱之心而仁是从本性中来,如《中庸》里讲:天命之谓性,真正见性的人,就是圣人了,但是见性很难,那就学道,率性之谓道,随顺着性就叫道,道相对性来讲,稍微容易一些,但是也不容易明了,所以要讲德,随顺道就叫德,德又比道容易一些,容易明了,因为它有相,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都是道的相即德,但德对某些人来讲,还是不容易明了,那就要讲仁,所以孔圣讲仁,就比老圣讲道、讲德,更切近世人的根性而为仁以孝悌为本,就要斩除巧言令色这种虚伪之心;仁是心上的功夫,言色是心表现出来的相状,言是口上的,色是形体的,而有了仁的心,自然就有仁者的言和色,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这不是造作的;但是小人不从心上下功夫,而专从言色表面的相貌上去下功夫,结果是似是而非,所以这句话教导世人,要修仁的心,不要在言色表面功夫上去琢磨,如孩子对父母应该用孝心,但是如果孩子对父母装着这种孝心,巧言令色,口头上说要孝敬父母,将来一定会报答父母的恩德,装出一个孝子的模样,从表面上下功夫,而心里没有真正生起孝心,这就反而跟仁相违背了所以待人处事接物必须要真诚,这才真正是为仁之道,在圣贤之路上才会一帆风顺,否则起因就已经错了,跟仁违背,那就愈违愈远,愈走愈偏;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开始这个念头不真的话,以后愈发展下去,离仁愈远。
《论语·阳货第十七》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阳货第⼗七》原⽂、注释、翻译与解读《论语·阳货第⼗七》原⽂、注释、翻译与解读本篇谈孔⼦处世的权变思想。
随机应变,属于“权”的范畴,是处世的灵活性。
但不是胡乱的变,不讲原则的变,要既讲原则⼜不失灵活性。
这就需要⼀个⼈建⽴⼀个⼤局观,要有⼤视野,要对世事有清晰的洞察才可以做到。
【原⽂】17.1阳货欲见孔⼦,孔⼦不见,归孔⼦豚。
孔⼦时其亡也,⽽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来!予与尔⾔。
”⽈:“怀其宝⽽迷其邦,可谓仁乎?”⽈:“不可。
”“好从事⽽亟失时,可谓知乎?”⽈:“不可。
”“⽇⽉逝矣,岁不我与。
”孔⼦⽈:“诺,吾将仕矣。
”【译⽂】阳货想要见孔⼦,孔⼦不愿意见,阳货就送给孔⼦⼀头蒸熟的乳猪。
孔⼦在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访他,却不巧在半路遇到阳货。
阳货对孔⼦说“过来,我对你说。
”阳货说:“把⾃⼰的本领藏起来却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阳货说:“不可以。
”阳货⼜说:“喜好参与政事却⼜屡次错过机会,这是聪明吗?”阳货接着说:“不可以。
”阳货说:“时光⼀天⼀天地消逝,岁⽉不等⼈啊。
”孔⼦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解读】整个事件的全过程,阳货以礼访孔⼦,以仁问孔⼦,以智难孔⼦,以时劝孔⼦。
从事实的⾓度看,阳货逼⼈还礼,⾮礼也;逼⼈就范,⾮仁也;揭⼈疮疤,⾮智也;⾮其⼈⽽⽈时,⾮时也。
孔⼦“避⾊”不愿见。
【原⽂】17.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孔⼦说:“⼈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后天的环境习染不同差距才越来越远了。
”【解读】“近”字很有味道,是个趋向啊。
⽣命的起始状态没有多⼤差别,差别的长⽣是因为⽣命成长过程中所有的习染不同造成的。
【原⽂】17.3⼦⽈:“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孔⼦说:“只有上等的智慧的⼈和下等的愚笨的⼈才会坚定不移。
”【解读】何以坚定不移?因完全地相信,毫⽆怀疑地相信。
相信什么是从情感出发的,如果相信的是正确的客观事实,那就是信仰;如果相信的并⾮客观事实,那就是迷信。
国学宝典《论语》:阳货第十七原文翻译
【导语】⼈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下⾯是分享的国学宝典《论语》:阳货第⼗七原⽂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阳货第⼗七【原⽂】 阳货欲见孔⼦,孔⼦不见,归孔⼦豚。
孔⼦时其亡也⽽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来,予与尔⾔。
”⽈:“怀其宝⽽迷其邦,可谓仁乎?⽈:不可。
好从事⽽亟失时,可谓知乎?⽈:不可!⽇⽉逝矣,岁不我与!”孔⼦⽈:“诺,吾将仕矣。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莞尔⽽笑,⽈:“割鸡焉⽤⽜⼑?”⼦游对⽈:“昔者偃也闻诸夫⼦⽈:‘君⼦学道则爱⼈,⼩⼈学道则易使也。
’”⼦⽈:“⼆三⼦,偃之⾔是也!前⾔戏之⽿。
” 公⼭弗扰以费畔,召,⼦欲往。
⼦路不说,⽈:“末之也已,何必公⼭⽒之之也?”⼦⽈:“夫召我者⽽岂徒哉?如有⽤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张问仁于孔⼦,孔⼦⽈:“能⾏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以使⼈。
” 佛肸召,⼦欲往。
⼦路⽈:“昔者由也闻诸夫⼦⽈:‘亲于其⾝为不善者,君⼦不⼊也。
’佛肸以中牟畔,⼦之往也,如之何?”⼦⽈:“然,有是⾔也。
不⽈坚乎,磨⽽不磷;不⽈⽩乎,涅⽽不缁。
吾岂匏⽠也哉?焉能系⽽不⾷?” ⼦⽈:“由也,⼥闻六⾔六蔽矣乎?”对⽈:“未也。
”“居!吾语⼥。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之名。
” ⼦谓伯鱼⽈:“⼥为《周南》、《召南》矣乎?⼈⽽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也与!” ⼦⽈:“礼云礼云,⽟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云乎哉?” ⼦⽈:“⾊厉⽽内荏,譬诸⼩⼈,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乡愿,德之贼也。
” ⼦⽈:“道听⽽涂说,德之弃也。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17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17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第十七章论语阳货篇yáng huò yù jiàn kǒng zǐ kǒng zǐ bú jiàn kuìkǒng zǐ tún kǒng zǐ sì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馈孔子豚。
孔子伺qí wáng yě ér wǎng bài zhī yù zhū tú wèi kǒng zǐ yuē lái yǔ yǔ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
谓孔子曰:来,予与ěr yán yuē huái qí bǎo ér mí qí bāng kě wèi rén hū yuē bù kě尔言。
《阳货篇》第十七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阳货篇》第十七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①
注释:
①本章已见于《学而篇》第一之第三章,此处系重出。
译文:
孔子说:“说话技巧、满脸堆笑的人,并没有多少仁爱精神。
巧言令色:始见于《书 .皋陶谟》: “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其意为为什么要惧怕那些巧言令色又很奸佞的人呢?巧言,好话,动听之言,但前人的这种解释比较片面。
因为好话、动听之言并非都是于事无补的,正确的解释应是不符合事实的机巧之言。
令色,和悦的笑脸。
令:美,好。
其如《诗 .大雅卷阿》: “如圭如璋,令闻令望。
巧言,令色,是使动用法,意为使言巧”、“使色令”。
是伪装而取悦于人,属于“伪君子”一类。
论语研究 巧言令色鲜矣仁
『⒈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谄媚作态之人,很少有仁爱之心!◎解悟:巧言:花言巧语;令色:妆模作样;鲜:稀罕,少见。
孔子告诉我们从一个人说话可以看出他的人品。
一、说话与人品孔子一针见血,直言:花言巧语装模作样的基本没有什么好人。
如果静心细观我们身边的人,还真是这么回事。
这种人基本上没有实干精神,生来具有懒惰的基因。
孔子看到的问题更深,说这种人没有仁爱精神,换言之,这种人自私自利,甚至会坑害他人。
信不足易多言,别人不信自己,所以费劲心己花言巧语,说一句谎话,要用一百句谎话去圆谎。
这种人极不可靠,《易经》上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心中有爱,一定会表现在行动上,敏于行而慎于言,巧言令色意味着说的多,做的少;只说不做;说的是善,做的是恶。
所以孔子讲这种人,很好有仁者。
孔子对于说话,有很多可贵的观点,我们在这里梳理一下。
学习说话是很有必要的。
孔子是重视语言表达的,学习《诗》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会说话。
让语言文雅优美,借物咏怀。
告诫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
”但孔子反对走极端。
对语言的修饰要有度,所谓“辞,达而已矣。
”不能“巧言令色。
”这就过头了,再严重点就是“巧言乱德。
”很多情况下,孔子是要弟子学习“闭嘴”的。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如果非说不可,也是要讲原则的。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
”“能遇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能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古代的贤哲没有那个人对说活有好的评价,商鞅尖锐指出:“国好言谈者削”(《商君书.农战》)“民易为言,难为用。
”(《商君书.说民》)不会说话就好了吗?不一定,但肯定比巧言令色好,孔子说过这样的话“刚毅木讷近仁”。
二、巧言令色的本质巧言令色属于权术谋略。
儒家更重视内心的修养,反对工于心计虚假伪饰,用权术谋略待人接物令人深恶痛绝,孔子说天下有大恶者五,其中之一就是:“言伪而辩”,这与儒家主张的忠信和真诚水火不容。
法家比较是因为法家就喜欢搞“巧言令色”。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鲜的意思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鲜的意思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巧言:讨好、讨巧的言辞。
令:善、美好。
令色:伪善谄媚的脸色。
鲜:少。
【意译】孔子说:“满脸堆笑地说着讨好的话,这样的人少有仁德。
”
【愚按】孔子在这一章通过反面例子告诉人们什么不属于“仁”。
译者认为一个人行“仁”就是要心无旁骛地长期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行“仁”是一件很难的事,在《论语·颜渊篇》中提到“克己复礼为仁”、“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在《国语·周语下》中有“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这些话无一不说明行“仁”是一件需要克服困难的事。
《论语·雍也篇》中有一个词叫做“行不由径”,是说走路不抄小道,不走捷径,即使知道走大道很艰辛也要坚持走下去。
我们再看“巧言令色”这个词,它很有点“无事献殷勤”的意思。
一些巧言令色之人,他们为什么要讨好人为什么要无事献殷勤无非就是想在一些事情上抄抄近道,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毫不费力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既然怕吃苦、怕克服困难,显然就与孔子所倡导的行仁之道背道而驰了。
国学宝典《论语》:阳货第十七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阳货第十七原文翻译阳货第十七【原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能够兴,能够观,能够群,能够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巧言令色,鲜矣仁语出《论语·学而篇第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指花言巧语,令色指伪善的面貌。
孔子憎恶伪善,认为伪善者与花言巧语者一样,都是小人。
孔子主张“中庸”,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德性。
但伪善貌似“中庸”,实则是“乡原”。
“乡原”是一种以伪善面目出现,没有德行却伪装有德行,四面讨好的伪君子。
故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对于“乡原”的伪善本质,孟子说:“阉然媚于世者也,是乡原也。
”又说:“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
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故曰‘德之贼’也。
”(《孟子·尽心下》)伪善与孔子的道德原则格格不入,背离了仁德,因此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樊登讲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解读
樊登讲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解读樊登讲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解读在当今社会,人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忽略了内心的修养。
然而,古代儒家思想对于如何做一个有仁心的人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樊登讲论语节目中,“巧言令色鲜矣仁”的独白探讨了仁心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为我们提供了深度的启发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按照从简到繁的方式,以多个角度探讨“樊登讲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内涵。
我将解读樊登对于“巧言令色鲜矣仁”的理解,探讨其对于仁的定义和诠释。
我会从儒家传统中寻找支撑“仁”的理论依据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我将分享我个人对于这一主题的观点和启发,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全面、深刻而灵活的理解。
一、“巧言令色鲜矣仁”:樊登的解读樊登在讲论语节目中指出,“巧言令色鲜矣仁”的精髓在于“仁”,而“巧言令色鲜”则是表达了现实人们在追求成功时常常采取的功利手段。
在这句话中,“巧言”指的是巧妙的言辞,而“令色鲜”则是指令人心动的容貌和外表。
樊登通过这句话告诫人们,表面的巧言与令色虽然可以带来成功,却不代表内心真正具备仁的品质。
这种对于现实生活中功利与真诚的区分,为我们带来了对于“仁”更深层次的理解。
它提醒人们不要被外表所迷惑,而要真正从内心去修养和培养仁心,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二、儒家传统中的“仁”与当代社会的意义儒家思想对于“仁”的理解,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论语》中,对于“仁”的理解是道德修养的核心。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种理念强调了追求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强调内心的真诚和修养。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在面对利益时追求外在的成功和利益,忽视了内心的修养。
然而,正是内心的修养和道德品质,才是真正能够带给我们幸福和成就感的东西。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不要被功利所迷惑,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道德品质,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三、个人观点和启发对于“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思考,给予了我深刻的启发。
《论语阳货》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阳货》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十七·一] 阳货欲见孔子①,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
孔子时其亡③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④。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⑤,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⑥,可谓知⑦乎?”曰:“不可。
”“逝矣,岁不我与⑧。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十七·二]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十七·三]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十七·四] 子之武城⑨,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⑩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十七·五] 公山弗扰以费畔⑪,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⑫,曰:“末之也已⑬,何必公山氏之之⑭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⑮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⑯乎!”[十七·六]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十七·七] 佛肸⑰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⑱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⑲?不曰白乎,涅而不缁⑳?吾岂匏瓜㉑也哉?焉能系㉒而不食?”[十七·八]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㉓矣乎?”对曰:“未也。
”“居㉔!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㉕不好学,其蔽也荡㉖;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㉗;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㉘;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十七·九]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㉙,可以观㉚,可以群,可以怨;迩㉛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十七·十]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㉜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㉝墙面而立也与!”[十七·十一]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㉞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十七·十二] 子曰:“色厉而内荏㉟,譬诸小人,其犹穿窬㊱之盗也与!”[十七·十三] 子曰:“乡愿㊲,德之贼㊳也。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章》原文及解读【导语】:三巧言令色鲜矣仁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鲜通常表示很少,此处表示绝无。
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感悟
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感悟在《论语》中,孔子有一句名言:“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巧妙地运用言辞和面部表情,使人感到新奇的,就是仁。
这句话通过辞章句,在简洁的语言中融入了对于仁德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们来说说“巧言”。
巧言指的是语言的巧妙运用,可以说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技巧。
在社交场合中,很多人会使用巧妙的言辞来取悦他人、获得别人的好感。
例如一些政客在选举期间会使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去说服选民,让他们相信自己是最适合的候选人。
这种巧言的使用往往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出现的,如果没有真正的善意和尊重对方的立场,那么这种巧言就成了一种伪善和虚假。
然而,当我们将巧言与仁德联系起来时,就会有了不同的理解。
巧言并非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言,而是在善意和真诚的基础上使用。
一个真正有仁德的人,在与他人交流时会尊重对方的感受和意见,善于沟通和舍己为人。
他们会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他们会用自己的言辞去鼓励和帮助他人,而不是利用言辞去欺骗和伤害别人。
这样的巧言才能真正成为仁的表现。
令色指的是面部表情,用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态度。
一个真正有仁德的人会通过他们的表情和神态来传递善意和友善的信息。
他们会用微笑、眼神和肢体语言来表达同情、理解和关爱。
在与他人交往中,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
通过面部表情,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和信任。
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可以消除他人的紧张和恐惧,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感。
然而,令色也有可能是虚假的。
有些人会使用假笑和虚伪的表情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情感,去欺骗他人的感知。
这样的令色是没有仁德的表现,它只是一种伪装和欺骗的手段。
真正有仁德的人会用真实的表情去面对他人,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当我们将巧言和令色与仁德联系起来时,就可以明白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了。
仁德并不是一种表面上的美丽,而是一种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真正有仁德的人会运用巧言和令色去帮助他人,去传递爱和友善。
他们会用真诚和善意的态度去面对他人,以此展示自己的仁德品质。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启示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启示孔子曾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巧言令色是指能够巧妙地运用言辞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仁”则是指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和原则。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人际关系和道德修养的重视,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考和行动的方向。
巧言令色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巧妙的言辞和表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但是,巧言令色并不是说我们要虚伪地去奉承别人或者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
相反,巧言令色是一种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能力,以及善于用恰当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交流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鲜矣仁的意思是仁爱之心不可掩盖。
仁是孔子提倡的一种道德准则,它包括了关爱他人、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等方面的内容。
而鲜矣仁则是指这种仁爱之心不可掩盖,需要通过我们的言行举止来展现出来。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通过巧妙的言辞和友善的表情来体现自己的仁爱之心,让别人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善意和关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建立起真诚和谐的关系。
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启示也告诉我们,我们要善于运用巧言来传递正能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而我们的言辞往往能够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比如,当我们遇到一个情绪低落的朋友时,我们可以用温暖的言辞和鼓励的表情来安慰他,让他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支持。
又比如,当我们遇到一个团队合作时,我们可以用积极的言辞和鼓舞人心的表情来激励团队成员,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团队工作中。
只要我们善于运用巧言令色,就能够为他人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帮助。
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启示还告诉我们,我们要注重仁爱之心的培养和提升。
仁爱之心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它需要我们通过日常的实践和修养来培养和提升。
比如,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善待身边的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关心他人的感受等等。
这样,我们就能够逐渐培养起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孔子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巧,好。
令,善巧言令色。
鲜:少的意思。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
远离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的人,善于见机行事,讨人喜欢。
从动机上分析,这个行为带有欺骗性,
多半是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做出来的。
智者孔子对巧言令色行为有深刻的认识,
在授课和交流中提出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观点。
这些人大半是阳奉阴违,在他们花言巧语、和颜悦色的背后,常隐藏着贪婪自私的发心,若非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巧言令色的人没工夫给你赔笑脸说好话,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归属于口蜜腹剑的群体,对于这些人,孔夫子给出的评价就是: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没好人,道理谁都懂,可是这些群体的人们在社会上大行其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花言巧语之所以大受欢迎,
是因为它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
事实上,
人都喜欢听好话,被赞美和奉承,
只是各自喜好的程度不同而已。
那么在社会行走如何做好自己不被迷惑呢?
除了这一句: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他老人家还给出了另外的一句: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
同逢迎谄媚的人交友,同表面柔顺而内心奸诈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
巧言令色鲜矣仁上一句
巧言令色鲜矣仁上一句
上一句是“刚毅木讷,近仁”,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喜欢花言巧语,又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学而》,主要是用来告诫自己的弟子,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真诚坦荡。
1
孔子之所以痛斥花言巧语,一方面是因为他看到花言巧语的丑恶本质,从动机上分析,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多半是小人未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做出来的。
另一方面,则是那些听信花言巧语的人往往会上当受骗,进而遭受事业的挫败,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孔子此语,意在告诫他的弟子,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真诚坦荡。
要在言行上服从于真善的准则,不去刻意地追求外在的装饰。
若是利用花言巧语讨好别人就是为假作恶,这样做是无法修成完善人格的。
同时,他期望弟子们努力提高个人修养,看清社会上的各色人群,更加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并最终走向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学《论语》17.17阳货篇——巧言令色,鲜矣仁
一起学《论语》17.17
阳货篇——巧言令色,鲜矣仁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白话】
孔子说:“善于说出讨好人的话语,善于装出讨好人的面容,这种人的仁心很少啊。
”
【释词】
巧:好。
令:善。
鲜:少。
本章已见于【1.3】。
【先贤精义】
成都范氏曰:此夫子所常言也,弟子各以所闻记之,故又见于此。
《论语注疏》曰:此章论仁者必直言正色。
包咸曰:巧言,好其言语。
令色,善其颜色。
皆欲令人说之,少能有仁也。
朱子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
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
钱穆曰:务求巧言令色以说人,非我心之真情善意,故曰“鲜矣仁”。
康有为曰:人多惑之以为慈仁,孔子特明其非也。
盖人之生直,故贵尊其德性。
质直好义,自由自立,若以巧诈欺人,则天良斵(zhuó)丧。
张栻曰:此何谓“巧言令色”?欲以悦人之观听者。
其心如之何?故为“鲜矣仁”。
若夫君子之修身,谨于言词容色之间,乃所以体当在己之实事是求,仁之要也。
苏辙曰:巧言令色,世之所说也;刚毅木讷,世之所恶也。
恶之,斯以为不仁矣。
仁者直道而行,无求于人,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而何巧言令色之有?彼为是者,将以济其不仁尔。
故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又曰:“刚毅木讷近仁。
”
郑汝谐曰:“刚毅木讷”何以近仁?其本心存也。
“巧言令色”何以鲜仁?去本心远矣。
圣人察其外之所以异,而知其中之所存。
陈祥道曰:讷者,无巧言;木者,无令色。
木与讷,务本者也,故近仁;巧言令色,务末者也,故鲜矣仁。
礼称辞欲巧,诗美令仪。
巧令者何也?子曰:有其本而辅以末,则庶乎其可;若事其末,而忘其本,则不可。
李炳南曰:此章谓巧言令色之人少仁。
鲜仁之人,难与共事。
治国平天下,必须明性。
性难明,必须学道。
道仍难明,遂讲德。
德犹难明,遂讲仁。
仁从二人,人与人相处,须讲厚道。
蕅益大师曰:仁,是心上工夫。
若向言色处下手,则愈似而愈非。
朱子曰:圣学不外求仁,其行之也以孝弟为先,其贼之者以巧言令色为甚。
顾炎武曰:天下不仁之人有二,一为好犯上作乱之人,一为巧言令色之人。
然则学宜如之何?必先之以孝弟,以消其悖逆陵暴之心;继之以忠信,以去其便辟侧
媚之习;使一言一动皆出于其本心,而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夫然后可以修身而治国矣。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学案》《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论语点睛》《论语全解》《论语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