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缺乏道者,亦已众矣;?五人?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
而江浙之梅皆病。〔同上〕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同上〕
第三册: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
臣欲奉诏奔驰,那么X病日笃;〔同上〕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同上〕
勒兵,下令军中〔同上〕
8、病:
义项:①病,生病;②筋疲力尽;③毛病,弊病;④担忧,忧虑。
例句:
第一册: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勾践?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触龙?
第二册: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
第二册:徐而察之,那么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
第三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
第四册:〔无〕
第五册: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
第六册: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
10、朝:
义项:①音同"招",早晨;②音同"招",一日,一天;③朝见;④承受群臣的朝见;⑤朝廷;⑥拜见;⑦官府的大堂;⑧朝代;⑨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以愚辞歌愚溪,那么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愚溪?
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柳毅?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报任安?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高考高中必修教材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

高考高中必修教材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

高中必修教材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1)[而、何、乎、乃]【而】(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雠者(《荆轲刺秦王》)臣左受拔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荆轲刺秦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荆轲刺秦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荆轲刺秦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侣鱼虾而友糜鹿(《赤壁赋》)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赵强而燕弱(《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张衡传》)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地势极而南溟深(《滕王阁序》)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承接关系。

①所连接的词语有时间上的相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又前而为歌(《荆轲刺秦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羽化而登仙(《赤壁赋》)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扣关而攻秦(《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廉颇蔺相如列传》)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传》)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化而为鸟(《逍遥游》)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所连接的两个词在事理上有因果关系。

高考文言文十八个虚词考点详解

高考文言文十八个虚词考点详解

高考文言文十八个虚词考点详解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可不译。

1、表示判断语气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忠毅公逸事》)2、表示肯定语气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 (《〈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负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

)3、表示疑问语气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4、表示感叹语气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矣语气助词1、用于陈述句尾。

或助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赤壁之战》)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赤壁之战》)2、用于感叹句。

助感慨、讥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呜呼,烈矣! (《谭嗣同》)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信陵君窃符救赵》)4、用于疑问句,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 (《触龙说赵太后》)者助词1、在别的词(形容词、动词)或短语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可译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采草药》)2、“者”用在判断句或定语后置句中,起提顿作用(或说是一种标志),不译。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在判断句或定语后置句中,起提顿作用(或者说是一种标志)。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4、“者”有时放在时间词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高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全

高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全

者 1、“……者”,表示提顿。例句:虽有 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非蛇鳝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代词,……的人(东西)。例句:而 闻者彰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
之 1、人称代词,他,他们。例句:吾从而师之 2、指示代词,这。例句:郯子之徒 3、助词,的。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句:师道之不 传也久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句读之不知,惑 之不解 6、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句:蚓无爪之利,筋 骨之强
古义:不一定
古义:因为用心
二、文言虚词
于 1、介词,从,向。例句:取之于蓝,而耻学 于师 学于余 2、介词,比。例句:而青于蓝……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3、介词,对于。例句:于其身也 4、介词,被。例句:不拘于时 还有隐蔽的“于”,一是“焉”,一是 “乎” 5、焉,兼词,于之。例句:积土成山,风雨 兴焉(于之) 6、于,日参省乎(于,对于)己 生乎 (于,在)吾前
而 1、连词,表并列、承接。例句:蟹六跪而二 螯 锲而舍之 2、连词,表转折,译成“但是”。例句: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而见者远……而闻者彰 而绝江河……锲而不 舍 3、连词,表递进。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修饰。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5、连词,表因果。例句: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
四、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五、文言翻译 能够准确全译《劝学》《师说》,必须 是一字一字直译。 君子 博学 而 日 参省乎己, 君子 广泛学习 并且 每天 对自己检查反省
则 知 明 而 行 无 过 矣。 就 智慧 明达 并且 行为 没有 过错 了。
一、文言实词 1、多义词 (认真看《劝学》《师说》的注释,能加 以解释) 2、通假字 涸泽而渔,一网打尽,7个: 虽有槁暴 輮使之然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不焉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掌握它们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高考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实词:
安:安定、安宁;
奉:侍奉、供奉;
间:间隔、缝隙;
就:完成、实现;
视:看、注视;
出:出现、露出;
生:生命、生存;
坐:坐着、受罚;
鄙:轻视、鄙视;
操:节操、操守;
信:诚信、信任;
之:的、助词;
以:用、因为;
薄:轻视、不厚道;
恶:厌恶、不好;
病:疾病、痛苦;
顾:顾虑、考虑;
策:计策、策略;
独:独自、特立独行;
伐:进攻、讨伐;
盖:遮盖、覆盖;
故:所以、因此;
好:喜好、喜欢;
劳:劳力、勤劳;
就:完成、实现。

虚词:
以、于、则、而、若、所、之、焉、也、乃。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考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记忆。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情况,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知识点讲解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知识点讲解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知识点讲解虚词是文言语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高考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

下面将针对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进行详细的知识点讲解,帮助同学们提升文言文的解题能力。

一、文案: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相当”、“颇为”。

例句:此人文案宽大。

二、然则: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然而”。

例句:虽有美事,然则常有厄。

三、盖:表示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

例句:是以言者必盖有失之。

四、莫:表示禁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

例句:常将过然有之,莫能于是乎。

五、乎: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句:乎乎然,似朕心言。

六、者: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事物”。

例句:戾止者死于非命也。

七、耳: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可是”。

例句:是以金乃尚贵而玉乃尚贱耳。

八、焉: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处所”。

例句:千金之家,诗书焉云乎?九、若: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

例句:若见圣君舍弃爱子,行仁义之事。

十、乃:表示前后的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

例句:其所乘舆乃北风也。

十一、与:表示同样的动作、状态或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

例句:与其三驾也,宁吾食无粱。

十二、也:表示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例句:斯无所与也,将焉用之?十三、之:表示动作的目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句:夫齐人之佚,于中国之士若命之。

十四、与: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

例句:与其在浮梁之上,不如入于九泉之下。

十五、乐:表示心情或情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喜欢”。

例句:听之楼台乐,夜度吴宫花。

十六、固:表示肯定和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确”。

例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

十七、曰:表示说话的动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

例句:曰:“何为而更有此理?”十八、云:表示言论或引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

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

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

语文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文言虚词总结:1、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⑴什么。

例:①何陋之有②夫晋,何厌之有?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⑷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⑤求,尔何如?「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高考文言虚词总结

高考文言虚词总结

高考文言虚词总结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功能而缺乏实义的字词,主要用于构建语法结构、连接句子成分、表达态度等。

文言虚词的使用是文言文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理解和使用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总结。

一、并列虚词1. 且:表示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

例如:“斯事且愈此,怀学者则皆以是喻也。

”(《韩非子·备法》)2. 又:表示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

例如:“唯坤质其中,中又有制于外,然后能有兼天一德之伦矣。

”(《孟子·告子上》)3. 亦:表示否定的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不”。

例如:“父让事我,我不亦可乎?”(《论语·子张》)二、递进虚词1. 而: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

例如:“夫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夫兵者,凶器也,所以动人而不动心者也。

”(《孙子兵法·始计》)2. 法: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乃”。

例如:“其领民皆安,无有所怨法。

”(《史记·王离列传》)3. 将: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要”。

例如:“将执事者,使庶人无为耳。

”(《论语·鲁肃》)三、转折虚词1. 而: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

例如:“夫人以不忧众庶,而佚於楚音,是以眥史自牖庭之间,不见其王。

”(《左传·襄公八年》)2. 然: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

例如:“拊心而论,多不能成其职,博多欺听。

”(《后汉书·何武传》)3. 则: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才”。

例如:“是故杀一人而为之校,殺一校而为之州,殺一州而为之国,殺一国而为之天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四、连词虚词1. 乃:表示句间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就”。

例如:“及大业之现,鲜有人犯其塞者,乃兖州河北。

”(《后汉书·刘焉传》)2. 而:表示句间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然后”。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知识点总结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荀子《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司马迁《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李密《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司马迁《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高考必备文言文20个虚词

高考必备文言文20个虚词

高考必备文言文20个虚词1.之①<动>到……去。

《为学》:“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

”《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

《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

《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说》:“句读~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赤壁之战》:“顷~,烟炎天。

”⑿<助>用在“前”、“后”、“”、“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围等的限制。

《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

”2.而①<名>颊毛;胡须。

《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

”②<代>通“尔”你,你的。

《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动>通“如”。

好像《察今》:“军惊~坏都舍。

”④<连>1.表并列关系。

《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

”《捕蛇者说》:“黑质~白章。

”2.表相承关系。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总结(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柳宗元《捕蛇者说》)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顷之,*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司马光《赤壁之战》)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语气词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司马迁《鸿门宴》)。

【高中语文】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十八个文言文虚词的知识全总结。

【高中语文】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十八个文言文虚词的知识全总结。

【高中语文】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十八个文言文虚词的知识全总结。

而(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只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语法作用的词语。

虚词在句子中没有具体的实体含义,但是却在语法结构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是对高中文言文常用的虚词进行总结:一、连词类虚词:1. 且:表示并列或渐进的关系,“又”、“并且”的意义。

2. 而:表示转折关系,“却”、“然而”的意义。

3. 乃:表示结果或原因,“故”、“所以”的意义。

4. 又:表示转折或并列关系,强调叠加的意义。

5. 亦:表示也或甚至,“也”、“甚至”、“同样”的意义。

6. 然:表示结果或原因,相当于“故”。

7. 若:表示假设或比较,“如果”、“好像”的意义。

8. 或:表示选择或比较,“或者”、“抑或”的意义。

9. 既:表示因果或并列关系,“既然”、“也就是说”的意义。

二、助词类虚词:1. 之:表示的是名词或代词与前面的动宾关系,“的”、“地”的意义。

2. 以:表示手段、方法或理由,“用”、“以便”、“以为”、“以免”的意义。

3. 不:表示否定,“无”、“非”、“未”、“未曾”的意义。

4. 乎: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吗”、“呢”的意义。

5. 之:表示的是动词与前面的宾语关系,“的”、“地”的意义。

6. 也: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也是”、“也可以”、“也好”、“也就是说”的意义。

7. 得:表示结果,“使得”、“做得好”的意义。

8. 了:表示变化,“变了”、“好了”的意义。

9.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目标,“向”、“往”、“进”、“出”的意义。

10. 乎:表示疑问,“吗”、“呢”的意义。

三、副词类虚词:1. 以:表示手法或条件,“用”、“以便”的意义。

2. 所:表示关系,相当于“的”。

3. 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好好地”、“非常”的意义。

4. 甚:表示程度,“非常”、“很”的意义。

5. 若:表示假设,“如果”的意义。

6. 其:表示代词关系,“他的”、“它的”的意义。

7. 因:表示原因,“由于”的意义。

8. 岂: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下面对18个文言虚词作例解:1.而1连词1> 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 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3> 表顺承今译为:就、才;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 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5> 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 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7> 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2.何1疑问代词今译为:1>什么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2>谁、哪一个例释:①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②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时吉何时凶”左传3>何处、哪里例释:①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②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1>怎么、怎么样例释: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2>何故、为什么例释: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先进3>多么例释:①作计何不量; 孔雀东南飞②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3动词通“呵” 今译为:喝斥、谴责例释:王琚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 新唐书·王琚传3.乎1语气词1>表疑问、反问今译为:吗、呢例释: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2>表赞美、感叹今译为:啊、呀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3>表推测今译为:吧、呢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4>表祈使今译为:吧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战国策5>表商榷今译为:呢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韩非子显·学6>表呼告今译为:啊例释:叁乎吾道一贯之; 论语7>表肯定今译为:也例释: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列子2助词用在形容词后今译为:地例释:凌清风,飘摇乎高翔; 战国策3介词相当“于” 今译为:在、对、比例释: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②德隆乎三皇,功羡于五帝史记司·马相如列传4.乃1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你们例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2>指示代词今译为:如此、这样例释:①子无乃称庄子②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世说新语2副词1>表肯定今译为:是、就是、原来是例释: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②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范围今译为:仅仅、只例释: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3>表时间衔接今译为:就例释:良乃入,具告沛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4>表两事顺承今译为:才例释:设九傧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5>表意外今译为:却、反而、竟然例释: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触龙说赵太后③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汉书·吴王刘濞传3连词1>表顺承今译为:于是、便例释: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②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入西关见卫将军;王夫偃列传2>表他转今译为:至于例释: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4助词无义不译例释: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尚书5.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今译为:他它、他们例释:①成以其小,劣之;促织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2>第三人称表领属今译为:他的、他们的例释: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3>表其中的例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4>表指示今译为:那、那些例释: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朱熹·中庸集注5>为第一人称今译为:我的、自己的例释: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游褒禅山记2副词1>表推测估计今译为:大概、或许例释: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祈使今译为:可要、当例释:①子其勉之左传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3>表反诘今译为:岂、难道例释:①国无主,其能久乎左传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4>表未来今译为:将、将要例释: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尚书3连词1>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汤其无涠,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 吕氏春秋2>表选择今译为:或者、还是例释: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3>表让步今译为:尚且例释: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列子·力命4助词1〉附在代词“彼”“何”后,不译;例释:①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世家②何其毒也2〉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加强形容的状态今译为:有多么,非常例释:①羊肉其鲜乎;②北风其凉,雨雪其滂páng;天下春秋10班、13班——12、86.且1副词作状语1>表将发生的动作今译为:将要例释:①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战国策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表动作的暂时今译为:姑且、暂且例释:①民劳,未可,且待之;伍子胥列传②吾今且报府,卿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3>表时间、数量的接近今译为:几、近例释: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乃各散引去;后汉书·刘玄传4>表事物的唯一性今译为:只、但例释: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2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又、与、及例释:①河水清且涟漪诗经一边…一边②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淮阴侯列传2>表递进今译为:而且、况且例释: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3>表选择今译为:还是例释: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史记·魏世家4>表让步今译为:尚且、还、即使、纵然例释: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狂风横雨且相饶,又恐有彩云迎去;杜安世·胡捣练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且静郭君听辨人名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6>表转折今译为:却例释:王公直虽无杀人之事,且有坑蚕之咎,法或可恕,情在难容,王公直3助词用在句首同“夫”,不译;例释: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史记·魏世家7.若1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你的例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指示代词今译为:如此、这样、这个、这些例释:①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②南宫追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2连词1>表选择今译为:或、或者例释: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记2>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如例释: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隐:怜恤齐桓晋文之事3>表他转今译为:至于例释: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②若臣,则不可入矣;左传3副词作状语今译为:乃、才例释:①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国语②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老子4附:动词表比况今译为:像、如同例释: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所1特指代词1>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今译为:所…的人所…的事例释:①彼所将中国人赤壁之战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③衣食所安,必以分人;曹刿论战2>所+介+动,今译为:…的地方例释: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处所、工具、方法…的原因例释: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因、对象;用来…的例释:①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近臣礼,所以报也;左传·成公三年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为…所… 今译为:被表被动例释: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项羽本纪2附:名词:处所、位置今译为:地方例释: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②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左传3附:数词:表约数今译为:许、左右例释:①从弟子女十人所;滑稽列传②彗星出天市,长二尺所后汉书13班——12、99.为1介词1>表对象今译为:替、给、对例释:①为君翻作琵琶行;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2>表原因今译为:因为、因此例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3>表目的今译为:为了例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4>表被动今译为:被例释: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2助词语助、提宾无实义不译例释: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孟子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3连词表假设今译为:如、如果例释:①秦为知之,必不救也;战国策·秦策②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战国策·楚策四10班——12、94附:动词作谓语今译为:1>做、作例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2>治、治理例释: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3>担任、充当例释: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②董卓自为太师后汉书4>变为、变作例释: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5>当作、作为例释: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墨子·公输6>算作、算是例释: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公孙丑下7>叫做、称为例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8>是例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老子·二章9>有例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小人焉;孟子10>参与例释: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11>认为例释: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10.焉1代词1>作宾语相当“之”今译为:它、他例释: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表疑问今译为:哪里、怎么例释: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2兼词兼“于之” 前面的动词没有宾语或需要有介宾短语做状语而没有时今译为:于是、于此例释:①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3助词1>表语气今译为:了、呢、啊例释:①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②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柳毅传2>a词尾今译为:…地、…的样子例释:①穆穆焉,皇皇焉,济济焉,信天下之壮观也;东京赋②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阿房宫赋11.也助词句中表句读句尾表判断;例释:①有梦也难寻觅长亭送别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也”前是名词,表判断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12.以1介词1>表原因今译为:因为例释: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廉蔺列传2>表处所今译为:从、在、于例释: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史记·田敬仲完世家3>表时间今译为:在…时候例释: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报任安书4>表处置今译为:把、拿、用例释:①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②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5>表手段今译为:凭、凭着例释:亚夫以中尉为太尉;绛侯周勃世家6>表依据今译为:按照、根据例释:①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2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并且、而且例释: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2>表目的今译为:来、用来例释: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3>表结果今译为:因而、以致例释:①孝公德商君,地以广,兵以强;韩非子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修饰今译为:地例释: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3助词1>表时间、方位相当“之”例释:殷夏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后汉书2>句中、句末语气不译例释:①欢欣踊跃,以歌以舞韩愈·贺册尊号表②君王之事因是以;战国策3>通“已”今译为:停止、已经、例释:①无以则王乎孟子·梁惠王上②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后汉书太、甚③四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孟子·滕文公下4附动词作谓语今译为:1>认为例释:自以寿不得长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用、使用例释:贤俊失在岩穴,大臣怨于不以;汉书3>率领、带例释: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4>连及例释: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国语5>有例释:农民以鬻子者;管子5附名词作宾语今译为:原因例释: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良:的确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13班、10班——12、1013.因1介词1>表依据今译为:按照、利用例释:①更延英俊,因才授爵;刘玄传②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孙子吴起列传2>表条件今译为:趁、趁着例释:①因其无备,卒然击之三国志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3>表原因今译为:因为、由于例释: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②伺者因此觉之;张衡传4>表由来今译为:经由、从、通过例释:①如因荣木变为枯木;灭神论②西倾因桓是来;尚书·禹贡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蔺列传5>表凭借今译为:依靠、凭借例释: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后汉书·邓寇2副词连接强调今译为:于是、就例释:①项羽即日因留沛公饮;鸿门宴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廉蔺列传3附动词作谓语今译为:沿袭、顺着例释: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②批大郤,导大髋,因其固然庖丁解牛今译为:如同、犹例释:蔡灵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战国策4附名词作宾语今译为:机会、机缘例释: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14.于1介词1 >表处所今译为:在、从、到在…方面例释: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②鱼跃于渊;诗经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蔺列传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2>表方向、对象今译为:向、对、对于例释: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3>表比较今译为:比例释:①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4>表被动今译为:被例释: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5>表原因今译为:由于例释: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2助词句末表疑问相当“乎”例释: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句中凑音节不译例释: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15.与1介词1>表介进对象今译为:跟、和、同、替、为例释:①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兵车行④陈涉少时,尝与人庸耕陈涉世家2>表方向对象、今译为:向、对例释: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孟子·公孙丑下3>表比较今译为:跟…相比例释: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4>表处所今译为:于、在例释:将渡江于中流,要离力微,坐与上风吴越春秋·阖闾列传2连词1>连接名词结构表并列今译为:和、同例释: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②功与日月齐光兮后汉书2>表选择今译为:或者、还是例释:正行则民遗,曲行则道废;正行而民遗乎,与持民而遗道乎晏子春秋3助词通“欤” yú今译为:吗、吧、啊例释: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了吧季氏将伐颛臾10班——12、144附动词作谓语今译为1>亲附、跟随例释: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2>给予例释:①与之璧,使行;左传②与斗卮酒;鸿门宴3>交往例释: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吕氏春秋4>对付例释:一与一,谁能惧我;淮阴侯列传5>允许、赞许例释: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6>帮助例释: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论语7>等待例释: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8>参加、参与yù例释:①蹇叔之子与师;左传②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正事汉书咸与维新9>称誉例释: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5附名词作宾语今译为:党羽、同盟者例释:约结以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荀子13班——12、1416.则1连词1>表承接今译为:就、便、那么例释: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②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2>对比并用不译例释: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荀子3>表转折今译为:然而、反倒、却例释:①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4>表让步今译为:倒是例释:①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庄子·天道②难则难矣,然而未人也;墨子·鲁问5>表意外今译为:竟、却例释: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②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6>表假设今译为:假如例释: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记2副词1>加强判断今译为:就是例释:①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范围今译为:仅、只例释: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劝学3附动词:作谓语今译为:效法例释: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周本纪4附名词作宾语今译为:准则、法则、规律、榜样例释:①合散消息消息:指万物生灭、盛衰;消:灭;息,生,安有常则常则:一定的规律汉书·贾谊传②以身作则5附量词例释:论语二则17.者1特指代词助词1>组成名词短语今译为:的、的人、的事例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2>用在数词后今译为:个、样例释:请君择于斯二者孟子·梁惠王下3>用在时间词后今译为:…的时候例释: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近士为务;报任安书4>用在否定词后今译为:…的话例释:不者,若属且为所虏;鸿门宴5>用在主谓短语之后表原因今译为:…的原因例释:吾妻之美我者,私偏爱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引出判断表停顿,不译例释: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列传2>定后标志不译例释: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蔺列传18.之1代词1>第三人称今译为:他、她、它例释: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2>第一人称今译为:我例释: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蔺列传3>表近指今译为:这例释: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1>表结构今译为:的例释: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2>主谓之间取独今译为:来、用来例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3>宾前置标志不译例释:宋何罪之有公输凡是“何…之…”均为宾前置4>定后置标志不译例释: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5>调整音节不译例释:①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②顷之,烟焱张天赤壁之战3附动词作谓语今译为:到、往例释:①吾欲之南海为学②行不知所之到…去庄子·马蹄③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④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10班、13班——12、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孔雀东南飞》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表将来:且、将、欲、行、垂——将、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④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鸿门宴》银瓶乍破水浆迸。

《琵琶行》⑤表持久:常、雅、素——经常、时常、平素、一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张衡传》素昧平生、素不相识。

(成语)2、否定副词①表否定: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不、没有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氓》曰:“毋从俱死也。

”《鸿门宴》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②表禁止:毋、勿、莫、无——不要、别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3、范围副词①表全部:俱、毕、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全、都,凡是、大凡,总共、共,大都、大致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记》悉以咨之。

《出师表》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②表部分或个别: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只、仅、只是,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但见悲鸟号古木。

《蜀道难》技止此耳。

《黔之驴》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逍遥游》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孙子吴起列传》4、程度副词①表深度: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稍微、略微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赤壁赋》吾至爱汝。

《与妻书》②表比较:益、弥、尤、愈、加、滋——更加、尤其、更、越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游褒禅山记》5、情态副词。

①表方式:俱、并、闲、微、窃、固——一起、暗中、坚决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窥父不在,窃发盆。

《促织》②表速度:暂、遽、卒(猝)、立、即、旋、稍、——突然、匆忙、急迫、急促、逐渐如听仙乐耳暂明。

《琵琶行(并序)》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③表频率:数、亟、屡、累、仍、复、辄、每——多次、重复、又、总是、常常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满井游记》6、语气副词①表确认:即,必、定,诚、信,果——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即此爱汝。

《与妻书》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烟涛微茫信难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②表委婉的揣度、商榷语气:其、盖、殆,盖——大概(是)、恐怕(是)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志》③表意外的惊异:曾——竟然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④表祈使:其——可、要汝其善抚之。

《与妻书》⑤表反诘:岂、其、庸、巨(讵)、宁——难道、哪里、怎么岂若吾乡邻。

《捕蛇者说》其可怪也欤。

《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王后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三)助词1、音节助词:有、其(词头)、然、焉、如、乎(词尾)——不译;……的样子乃不知有汉,无论晋魏。

《桃花源记》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2、句首助词:夫、盖、维、惟、唯——表要发议论等,不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答司马谏议书》3、句中语气:盖、也、与——表停顿,不译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

《黄生借书说》4、句末助词:①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不译;罢了,了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②疑问语气:乎、诸、与(欤)、邪(耶)夫、兮——呢、吗而又何羡乎《逍遥游》③感叹语气:哉、乎、也、夫、兮——呢、啊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四)连词1、表并列:与、及、暨/且、而、以/且…且…/载…载…——和/又/又…又…/一边…一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迢迢牵牛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氓》2、表承接:而、则、因、乃、遂/而后/若夫——于是、就、便/然后/至于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3、表递进:而、且——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4、表因果:以、为、因、由、缘/故、是故、是以、以故——由于、因为/因此、所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说》5、表假设: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纵、纵使、纵令、藉第令——如果、假如/即使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中留客》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6、表转折:而、然、则、然则、可——却、可是、但是、但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

《师说》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游褒禅山记》(五)介词1、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以、因——拿、凭借、依据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2、引出动作的对象:于、与、为、因——对、对于、向、同、跟、给、替、通过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3、引出动作的原因:于、以、为——由于、因为业精于勤荒于嬉。

《劝学解》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4、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于、乎、自、从、缘——在、从、到、沿着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生乎吾前。

《师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六)叹词:1、唉、嘻——唉、哎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2、呜呼、嗟乎、噫吁嚱——啊、哎呀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七)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

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

在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几个虚词连用的现象。

文言虚词的连用有多种情况,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现将高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虚词连用情况归纳例举如下:两个语气词连用(1)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

例如:(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现在我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也已”是限制语气兼论断语气。

语气重点在“已”,它同“矣”,可译为“了”。

)(2)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

例如:①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是委婉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表肯定的反问语气,语气重点在“与”,它同“欤”,可译为“吗”。

)②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是较舒缓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语气重点在“邪”,它同“耶”,可译为“呢”。

)(3)陈述或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重心在感叹语气。

例如:①呜呼,亦盛矣哉!(啊!也够盛大隆重了啊!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哉”上,可译为“啊”。

)②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难道不是为了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的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呀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哉”上,可译为“呀”。

)(4)三个语气词连用。

三个语气词连用,一般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虽然各语气词都仍然保留着各自表达的语气,但放在后面的一般要比前面的语气重一些。

例如:①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说:“他们也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三个陈述语气词连用,加强肯定语气,语气重点在“矣”,相当于“了”。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了。

三个陈述语气词连用,加强肯定语气,语气重点在“矣”,相当于“了”。

)③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他们使别人感到受侮辱、卑贱的行为,与五个人的死相比较,轻重本来怎么样呢“何如哉”可译为“怎么样呢”反问中隐含“不如”之意。

)(5)另外语气词连用,也可单独成句。

如《岳阳楼记》中的“嗟夫”,《蜀道难》中的“噫吁嚱”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