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理论概论
电影理论——精选推荐
电影理论-世界电影理论思潮1格里菲斯和经典好莱坞理论(二十世纪10~50年代)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他使电影成为独立于戏剧之外的新兴艺术。
格里菲斯首次将交叉剪辑永远在电影中;运用景别并使景别标准化;赋予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特定的含义;运用近景表现心理紧张;将镜头(shot)确定为最小的叙述单位,摒弃戏剧以场景(scene)为叙述单位的老观念,确立由若干镜头组成场景,若干场景组成段落(sequence)的概念;运用运动镜头,包括摇镜头,移动镜头及景深镜头,并按照叙事情节或心理情节的需要将不同的时光平行剪接在一起;使用三位立体画的布景和表意性的灯光照明;自创演员表演表情的一套词汇。
好莱坞理论特征:1商业电影,娱乐观众,牟取利益的价值趋向;2类型化的制作模式,包括喜剧片、西部片、歌舞片、剧情片、史诗片等;3明星魅力和制片厂制度;4定性化的人物形象和戏剧化的故事情节;5在创作观念上体现中产阶级的共性,中庸,保守的价值观;6在影片风格上追求脱离实际的梦幻效应;美国迅猛发展起的八大电影公司包括:米高梅,华纳,福克斯,派拉蒙,环球,哥伦比亚,雷电华(音译不准),联谊。
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1神话叙事结构;2经典叙事结构:故事开始时有一个意外事件打破虚构的业已存在的世界的平静,人物出现,解决事件对付险恶的世界使世界恢复平静,叙事过程都有一定秩序安排,故事里的事件都使依照因果关系组织起来的,这样事物间就有了逻辑的联系。
经典结构按线性结构逐次展开直至结局。
经典叙事以真实性(纪录片风格)统领,首先确立一个接受对象,真实性通过虚构事件的真实场景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得以体现,时空关系是经典叙事的前提,另外故事的发展靠虚构的人物个性来推动,主角是带有鲜明个性额欲望的丰满个体,构成叙事灵魂的事件就受到这个人物的控制,他就成为英雄并由他解决矛盾,他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取决于他是什么样的人,最后有个解决一切问题的典型结尾。
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MFA846《电影艺术概论》
2020中传艺术硕士MFA846《电影艺术概论》最终冲刺押题30套卷《电影艺术概论》冲刺押题第一套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1.画外空间2.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第七艺术”3.透明性剪辑4.法国“印象派”电影5.海斯法典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简述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场面调度”或“景深理论”)?2.简述格里尔逊学派?3.表现主义电影运动的发生背景、代表作品和艺术特征是什么?三、论述题(每题50分,共50分)1.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科幻片总体艺术特征的看法?中美科幻电影比较?《电影艺术概论》冲刺押题第二套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1.程步髙2.《电影作为艺术》3.库里肖夫效应4.电影和戏剧离婚5.连续蒙太奇、表现蒙太奇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简述什么是电影的场面调度。
简述三种主要的调度方法?2.简述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性质。
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有哪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主要人物和作品有哪些。
三、论述题(每题50分,共50分)1.以《流浪地球》为例谈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思维以及中国价值的表达?《电影艺术概论》冲刺押题第三套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1.180度表演区2.国防电影3.类型电影4.阿恩海姆的电影理论5.费穆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为什么说抗战时期中国电影呈现出复杂的局面?2.简述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背景、代表人物和作品、贡献及局限?3.简述电影作者论?三、论述题(每题50分,共50分)1.电影艺术和舞台艺术的同异?1.跳切2.“孤岛”电影3.布赖顿(布莱顿)学派4.黑色电影5.张石川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简述新好莱坞的发展、代表导演和作品、艺术特征?2.茂瑙表现主义、室内剧电影代表作有哪些特点?3.简述舞台表演与电影表演的区别?三、论述题(每题50分,共50分)1.谈谈你对谢晋导演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认识?《电影艺术概论》冲刺押题第五套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1.沈浮2.超现实主义电影3.精神分析电影批评4.北影四大帅5.沈西苓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如何认识人民电影事业建立的历史意义?分析延安电影团?2.简述法国电影新浪潮的背景、发展历程、特点和美学追求、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3.简述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三、论述题(每题50分,共50分)1.什么是麦格芬?简述希区柯克悬念影片的特点?《电影艺术概论》冲刺押题第六套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1.画外音2.公路电影3.上镜头性4.景深镜头5.阳翰笙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简述明星影片公司(“明星”公司)?2.简述左岸派的代表导演和作品、艺术特征?3.简述英国纪录电影学派?三、论述题(每题50分,共50分)1.简述当下我国艺术电影发展策略?1.停机再拍2.阿瑟·佩恩3.金基德4.商务印书馆影戏部(“商务”影戏部)5.三突出原则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简述新兴电影理论家对“软性电影”理论的批判?2.简述苏联蒙太奇学派?3.简述抗日根据地的电影创作?三、论述题(每题50分,共50分)1.简述中国电影产业化?分析《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在中国的市场策略?《电影艺术概论》冲刺押题第八套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1.袁牧之2.“昆仑”公司3.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4.导演中心制5.镜头内部蒙太奇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特点是什么?2.简述电影表演的技巧?3.简述中国电影的民族化问题?三、论述题(每题50分,共50分)1.如何认识电影空间与电影时间的关系。
电影书单
一、综合书单1、《电影理论概念》[美]达德利·安德鲁著郝大铮、陈梅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电影理论史评》[美]尼克·布朗著徐建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李幼蒸选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87年11月版《外国电影理论文选》李恒基、杨远婴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电影理论史》[意]基多·阿里斯泰戈著李正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德国]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10月第一版《电影语言》马赛尔·马尔丹著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11月北京第一版《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美]托马斯·沙兹著周传基、周欢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电影哲学概说》[苏]叶·魏茨曼著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普多夫金论文选集》多林斯基编注史慧生、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11月第一版《爱森斯坦论文选集》尤列涅夫编注魏边实、伍菡卿、黄定语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第一版《电影是什么》[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电影美学》[匈]贝拉·巴拉兹著何力译邵牧君校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版《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匈」伊芙特·皮洛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电影的观念》「美」斯坦利·梭罗门著齐宇、齐宙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论观众》[美]艾·威尔逊等著李醒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11月第一版《电影剧本的结构》「日」新藤兼人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3月第2版《电影语言的语法》[乌拉圭]丹东艾尔·阿里洪著陈国铎、黎锡等译周传基校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11月第一版《电影艺术导论》「美」戴维·波德维尔克里斯琴·汤普森著史正、陈梅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2月20、《世界电影鉴赏辞典》1--4卷郑雪来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二版《西方电影史概论》邵牧君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4月第一版《世界纪录电影史》[美]埃里克·巴尔诺著张德魁、冷铁铮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9月版《世界电影史》[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著陈旭光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世界电影史》美国与荷兰学者所著秦喜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年版戏剧与影视学(表演学):1.《美国电影表演艺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遗产的继承》,(美)理查德·A·布鲁姆著,王浩译,北岳文艺出版社2.《电影表演-导演必修课》,(美)朱迪丝·卫斯顿著,何平译,书林出版有限公司3.《电影表演美学研究》,张辉著,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戏剧与影视学(影视管理学):1. 《电影市场营销》,于丽,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中国2.《中国电影产业年报(2011-2014)》,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3.《中国电影市场报告(2011-2014)》,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4.《电影产业经济学》,于丽,刘杨,王煊,中国电影出版,2011年,中国5.《媒介的政府规制》,吴曼芳,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中国6.《媒介产业组织学》,吴曼芳,刘灏,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中国7.《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报道(2012-2013)》,侯光明,吴曼芳,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8.《电影市场营销学》,俞剑红,翁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中国9.《中国电影企业运营模式研究》,俞剑红,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中国10.《电影商业(第三版)》,俞剑红、李苒,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中国二、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考博推荐阅读书目(@六道口考研小霸王)1.《认识电影》,路易斯·贾内梯,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美国2.《电影剧本写作基础》,悉德·菲尔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美国3.《荣誉》(修订版),苏牧,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4. 《电影的本性》,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2006年,德国5. 《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布朗·科赞尼克,滕守尧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美国6. 《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下册)丁亚平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中国7.《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华,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中国8.《世界电影史》,乔治·萨杜尔,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9.《电影是什么?》,巴赞,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法国10.《电影语言》,马赛尔·马尔丹,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法国11.《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杨远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推荐阅读期刊:1.《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家协会2.《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北京电影学院3.《当代电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4.《世界电影》中国电影家协会三、南京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博士生考核必读精读书目*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2、[德]黑格尔:《美学》(1-3卷共4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3、[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德]H-G·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5、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6、李渔:《闲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社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8、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1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9、宗白华:《艺境》,商务印书馆10、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2、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3、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4、张庚:《戏曲艺术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5、洛地:《戏曲与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6、郑雪来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导演与表演》,中国戏剧出版社*17、[英]J·L·斯泰恩:《现代戏剧的理论与实践》(1-3),周诚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8、[德]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王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1、[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2、[法]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王志敏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3、李恒基、杨远婴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卷),三联书店24、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5、[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徐昭、胡承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6、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1-2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7、[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8、[美]劳拉·斯蒙福德:《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林鹤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9、[美]罗伯特·C·艾伦编:《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牟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30、陈志昂主编:《中国电视艺术通史》(上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王宜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电影艺术史》周星,北京大学出版社《影视文学》黄会林周星,高等教育出版社《影视艺术史》周星王宜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四、豆瓣书单世界电影史参考书目《世界电影史》萨杜尔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世界电影史》[德国]乌利希.格雷戈尔著郑再新等译1987年3月第一版*《世界科幻电影史》克里斯蒂安.黑尔曼著陈钰鹏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第一至四编郑雪来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西文电影史概论》邵牧君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4月第一版*《世界纪录电影史》[美]埃里克.巴尔诺著张德魁、冷铁铮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9月版世界电影理论参考书目《电影理论概念》[美]达德利.安德鲁著郝大铮、陈梅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电影理论史评》[美]尼克.布朗著徐建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李幼蒸选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87年11月版*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李恒基、杨远缨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电影理论史》[意]基多.阿里斯泰戈著李正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德国]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10月第一版《电影语言》马赛尔.马尔丹著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11月北京第一版《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美]托马斯.沙兹著周传基、周欢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电影哲学概说》[苏]叶.魏茨曼著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普多夫金论文选集》多林斯基编注史慧生、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11月第一版《爱森斯坦论文选集》尤列涅夫编注魏边实、伍菡卿、黄定语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第一版《电影是什么》[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电影美学》[匈]贝拉.巴拉兹著何力译邵牧君校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版《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匈」伊芙特.皮洛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电影的观念》「美」斯坦利.梭罗门著齐宇、齐宙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论电影艺术》[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著何力、李庄藩、刘芸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一版《论观众》[美]艾.威尔逊等著李醒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11月第一版《电影剧本的结构》「日」新藤兼人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3月第2版《电影语言的语法》[乌拉圭]丹东艾尔.阿里洪著陈国铎、黎锡等译周传基校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11月第一版《电影艺术导论》「美」戴维.波德维尔克里斯琴.汤普森著史正、陈梅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2《电影剪辑技巧》「英」卡雷尔.赖兹盖文.米勒编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9月版《电影语言电影符号学导论》Christian Metz 著刘森尧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发行1996年12月初版《电影与当代批评理论》Robert Lapsley & Michael Westlake 著李天铎、谢慰雯译远流出版公司1997年9月初版《当代电影分析方法论》Jacques Aumont & Michel Marie 著吴佩慈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发行1996年1月初版[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M].黎静,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英]帕特里克•富尔赖.电影理论新发展[M].李二仕,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意]安东尼奥•梅内盖蒂.电影本体心理学[M].艾敏,刘儒庭,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意]基多•阿里斯泰格.电影理论史[M].李正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苏]多林斯基编注.普多夫金论文集[C].罗慧生,何力,黄定语,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苏]尤列涅夫编注.爱森斯坦论文集[C].魏边实,伍菡卿,黄定语,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匈]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中国电影理论参考书目《中国电影理论文选》(20-89年)上、下册罗艺军、李晋生、徐虹、编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7月北京第一版《导演术基础》张骏祥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83年9月第一版《电影美学基础》谭霈生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第一版《电影美学分析原理》王志敏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2月第一版*《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例》李显杰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当代西文电影美学思想》李幼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史纲》罗慧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电影观众学》章柏青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2月第一版*《电影语言学导论》贾磊磊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影像的传播》贾磊磊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什么是好电影》贾磊磊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电影电视制片管理教程》李稚田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改革与中国电影》倪震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电影经济探索》季洪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电影艺术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中国电影史参考书目《中国无声电影史》郦苏元、胡菊彬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第二版*《当代中国电影》陈荒煤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月第一版*《中国电影七十年》杜云之著台湾电影图书馆出版部1986年出版。
影视艺术概论第十章世界电影理论发展史
第十章世界电影理论发展史关于电影的评论几乎与电影同时诞生,如果把这些零散的观影评述视为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的最早萌芽,那么,电影理论史几乎与电影发展史同步。
但自觉意义上的电影理论是在电影成长为一门相对成熟的艺术样式后才出现的,美国学者尼克·布朗①大致以1920年为起点开始研究电影理论的发展历史,这也大致是世界电影告别幼稚状态、走向成熟规范的时期。
尽管电影制片业广及亚洲、非洲、南美等全球范围,而且各地的电影艺术在发展中也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但电影理论的孕生与繁荣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所以,电影理论史的主要部分来自西方,这很大程度上与世界电影整体格局的不均衡有关。
世界电影理论发展迄今虽然短暂,但流派纷呈、众说纷纭,特别是当代电影理论进人了多元化、复杂性阐释时期,就连“电影理论”概念本身也在发生实质性变化,由最初侧重“电影”本体特性的描述,转变为更注重“理论”话语的思考与表达,因而,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理论发展·轨迹并非易事。
20世纪80年代之后,尼克·布朗等西方学者倾向于以60年代为界把电影理论划分为经典理论与现代理论两大部分,虽然尚不能完全涵盖电影理论的历史与现状,但作为把握世界电影理论发展的便捷途径还是可行的。
首先,有必要对几个概念进行蠢析。
从时间分期的角度看,经典电影理论与现代电影理论大致与世界电影史的“经典”时期与“现代”时期相契合。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世界电影经历了一次较为彻底的艺术革命,整体上进人了现代电影时期。
这里所提到的现代电影,不仅包括六七十年代大师云集的现代主义电影,也包括之后出现的以解构反讽、黑色幽默为特征的后现代电影,自然,也包括从旧好莱坞体制脱颖而出,既有所创新但有更多保留的新好莱坞电影,宽泛意义上讲,还应该包括50年代之后迄今不断发展中的各国的民族电影。
现代电影在叙事观念和语言技巧等方面都明显地有别于之前的电影制作,由此引发出了电影理论的新思考、新阐释。
电影理论概论
电影理论概论1916年,德国学者明斯特伯格出版《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电影欣赏的心理感知过程。
他认为电影并非现实景观的机械照相,而是被附加上了感知主体的心理内涵,希冀以此来论证电影的艺术性;爱因汉姆辨析了电影与现实的种种不同,强调正是这些不同,使得电影超越了对现实的机械模仿而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蒙太奇电影理论研究,并于30年代趋向成熟。
苏联蒙太奇电影理论的主要研究者是普多夫金、爱森斯坦、库里肖夫、维尔托夫等电影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理论、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理论和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
电影蒙太奇理论的创建,标志着人们对电影的审美特性和艺术规律有了深入的把握,电影真正从理论上建立起了自己的艺术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蒙太奇电影理论遭到了纪实电影理论学派的挑战。
纪实电影理论学派最著名的理论家是法国电影学者安德烈·巴赞和长期侨居美国的德国学者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以及英国纪录片学派的创始人约翰·格里尔逊。
巴赞认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克拉考尔认为,电影的本性是“物质现实的复原”。
他们都认为摄影的记录和揭示、客观性和真实性等特征是电影反映现实的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同时,电影技术条件的发展,尤其是声音的出现,对以蒙太奇为中心的默片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纪实电影理论着重对电影的艺术本性和审美本性进行重新思考,这也是对苏联电影学派的蒙太奇电影理论的反思和批判。
与此同时,“作者论”的提法也开始出现。
1948年3月30日,法国电影人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的《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机自来水笔》一文为“作者论”的提出作了准备。
继而,弗朗索瓦·特吕弗于1954年1月,在法国《电影手册》第31期发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首提“作者政策”的说法。
《电影手册》接着展开了关于好莱坞电影导演可否被称为“作者”的争论,“新浪潮”主将认为希区柯克、霍克斯等尽管受到好莱坞制度的限制,但仍然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应该划归在“作者”行列。
电影理论简介
电影理论简介电影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电影创作的本质、基本原理及一般和局部规律。
电影理论与电影批评、电影史不同,后者以经验的、具体的电影现象或电影过程为研究对象,前者虽然也常以电影现象或电影过程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但寻求的却是对电影艺术普遍适用的准则。
电影理论的具体范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电影的本质、本性、基本特征,如电影究竟是什么,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质何在,电影艺术语言应是什么样的,电影形式的规律性究竟如何等;2.与创作方法相联系的电影理论,如革命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新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现代主义电影理论,“新左派”电影理论等;3.电影具体创作理论,如电影剧作理论,电影导演理论,电影表演理论,电影摄影理论等。
电影理论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的传统电影理论阶段和五六十年代以后的现代电影理论阶段。
在传统电影理论阶段,电影的社会功能、电影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关系、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性等问题,就已成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西方,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就有一些著作探讨与戏剧组成元素有所区别的电影作品的基本组成元素(演员表演、造型处理等),以及电影的社会学。
在十月革命前,俄国也已经有人提出了电影艺术的特性、电影表现手段、电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问题。
20世纪20年代,与各国电影艺术家在电影语言上的紧张探索同步,各种电影理论学派接踵出现,其中,以路易·德吕克(“视觉主义”)、杰尔曼·杜拉克(“完整电影”)为代表的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以汉斯·里希特(“电影即节奏”)为代表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理论,以吉加·维尔托夫(“电影眼睛”)、谢尔盖·爱森斯坦和弗谢沃洛德·普多夫金(“蒙太奇理论”)为代表的苏联电影学派,最引人瞩目。
除此之外,法国的乌尔班·哈特、让·爱浦斯坦、莱昂·慕西纳克,苏联的亚历山大·沃兹涅先斯基、维克多·史克洛夫斯基,英国的埃里克·艾略特,德国的弗里德里克·塔尔鲍特等,都在电影还是无声和单色的时期,对于如何理解电影的课题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中国电影理论
关于中国电影理论构架的梳理【作者简介】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本文对中国电影理论主要涉及的层面做了归纳,重点阐释以“影戏说”为基础,以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为主导,以民族化讨论为核心,以意识形态内涵为指向,以艺术与工业对峙探究为深入的电影理论研究所构成的中国电影理论的主要框架。
【关键词】中国电影理论/现实主义/艺术/民族化中国电影近百年的发展,基本处在西方理论与民族文化理论的交叉影响中,中国电影从模仿到适应文化土壤,从遵循共通艺术手法到逐渐找到民族特有表现规律,从外在技法理论借鉴到内在语言精神创造,从本体艺术把握到对市场商业规律重视,中国电影理论也走过了多样化变迁的路途。
应当承认,在时间纬度上已经迈入21世纪的中国电影,在理论的准备和实际的对策上都还没有完善方略。
毋庸回避,电影理论的根基在西方,正如电影来自于西方一样,举凡理论界津津乐道的电影基本理论都发源于西方的文化理论、文艺理论,这已经是事实。
西方电影的优势始终压制着中国电影理论的研究,而实际上中国电影历史上也有过相当成熟的作品,理论总结也有不少有益的成分。
中国电影理论的建立不是没有基础,创作的独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世界电影节的认可也是价值的呈现,更主要的是对中国传统电影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成绩。
综合而论,以有几十年历史的“影戏说”为基础,以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为主导,以民族化讨论为核心,以意识形态内涵为指向,以艺术还是工业对峙探究为深入的中国电影理论研究,构成了中国电影理论的主要框架。
一、“影戏说”迄今为止,对中国电影理论论述广为接受的是20年代开始呈现雏形的“影戏说”论述,尽管这一理论形态确认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陈犀禾1986年《当代电影》第1期的《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钟大丰1986年《当代电影》第3期的《“影戏”理论历史回顾》等阐释而广为人知),早期的中国电影人在实践中遵循的一直是这一方向。
对“影戏”观的理论较为一致的认识包含了以下几方面内容:注重教化性,讲求戏剧性,强调情节性,突出场面性等。
2019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考研真题论述题答题模版以及考研参考资料
资料
【2020版北电专业一】2020版北电三驾马车、强化版及全年典藏版资料开启预售 同学们也有很多再问关于2020版资料的发售情况,今年的20版资料更新部分很多,从整体上来看,分成了基础版(仅含《三驾马车系 列》)、强化版、以及今年重磅推出的全年典藏版。 下面小编一样给大家介绍一下。 01基础版——艺术概论高分三驾马车系列 《北京电影学院艺术概论高分三驾马车系列》目前已经成为北京电影学院艺术概论的经典资料之一,今年的改动很大,主要的是以下四 个方面: 1.《三驾马车:权威笔记》增加【考点提示】; 2.《三驾马车:必备题库》增加【那些年的那些人】专题; 3.《三驾马车:必备题库》每章节题目从去年的按“章”整理改为按“节”整理; 4.全系列全新排版,全部版式更加专业和美观。 下面逐一给大家介绍一下: 1.《三驾马车:权威笔记》增加【考点提示】 今年的【考点提示】主要是告诉同学们: (1)这个考点如何出题?怎样答题? (2)这个知识点如果很难理解,这部分则是给大家梳理脉络并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3)涉及本知识点的实例部分。 2.《三驾马车:必备题库》增加【那些年的那些人】专题 这一专题主要是参考了《什么是艺术?》的编辑理念,以赵斌版《艺术概论》为内容进行的汇编。这一部分的目的是由于书本上人物逻 辑实在混乱,所以为了给大家更加清晰的记忆人物以及他/她所提出的观点和理论,特别把这些人物的理论汇总起来单独整理了一个专题。 3.《三驾马车:必备题库》每章节题目从去年的按“章”整理改为按“节”整理; 去年按照“章”来整理是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定位考点,因而今年按“节”整理则是为了更好的方便大家定位考点,并且可以做到复习 到一处便有一处题目可做。 4.全系列全新排版,全部版式更加专业和美观 从上面的几张样板图大家应该可以看出来今年的内页的改动。当然,还有今年的封面也做了全新的设计。
西方电影理论
西方电影理论及流派概论
能创造和构成一个形象,使它以后与其他 形象相协调,这是“形式电影”与“光影 的电影”的汇合。 • 法国先锋派关于纯电影的创作 • 通过视觉来触发纯粹的情绪,而且纯粹到 不带任何社会历史功利或价值判断。“纯 电影”理论的主张者和制作者在这里作了 两种规定:1)依靠“运动的线条”,即通 过视觉。
第一章 前语言时期
• • • • • • 西方电影理论的前语言时期是一个混沌时 期。 第一节 乔托·卡努杜的第七艺术宣言、 路易·德吕克的上镜头性理论、 纯电影理论与电影先锋派 乔托·卡努杜的《第七艺术宣言》 [乔托·卡努杜小传]
西方电影理论及流派概论
• 卡努杜一反在电影的初期法国文化圈内人 士对电影的蔑视和偏见,以诗人的敏锐预 见到电影将有无限的发展。他认为,如果说 没有理论说明和支持的艺术是一种客观存 在的话,那么,这种艺术一定是新诞生的, 而这种艺术就是电影。 • 路易·德吕克的上镜头性理论 • [路易·德吕克小传] • 法国先锋电影理论家路易·德吕克先验地 将“上镜头性”作为电影艺术的构成基础, 具体阐释了构成“上镜头性”的四大
西方电影理论及流派概论
• 纵深和运动 • 明斯特伯格说“舞台上我们的眼睛实际接 受的是连续的运动。 • 注意 • 明斯特伯格在文章中提到了“注意”,他 专门有一个定义。“在所有的内心机能中, 在我们的周围创造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的 中心问题是注意”。 • 记忆和想象
西方电影理论及流派概论
• 说到“记忆和想象”,明斯特伯格认为 “电影服从于心理学的法则而不是外部世 界的法则。 • 暗示 • “暗示”本是心理学术语,意思是“用含 蓄、间接的方式使他人的心理、行为受到 影响。 • 情绪 • 本部分的最后一章讲的是“情绪”。
西方电影理论及流派概论
(完整版)影视艺术概论期末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论述1:电影的综合属性:艺术性、商业性、科技性、意识形态性艺术性:电影的艺术审美特性:1、高度逼真性:2、假定性:以二维平面空间表现三维立体空间艺术取舍加工后的影像艺术真实3、综合性:多种艺术有机融合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性视觉与听觉的综合性电影中的艺术性多体现在镜头对人物或风景的处理上以及服装造型等方面,如《黄土地》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
影片表现的是翠巧的悲剧,黄土高原上人们生活的贫困落后状态与精神的麻木愚昧。
作为中国电影艺术性的代表,给观众心灵的触动和启迪。
商业性电影具有浓郁的商业性:1、从世界电影诞生时开始切入—-公开售票卢米埃尔梅里爱电影的拍摄制作,商品发行放映,后产品开发2、电影由浩大的社会群体创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3、电影生产在现代工业生产的背景下,具有现代企业的特征,并且快速完善的进入电影文化产业的阶段电影的消费和需求、供需和价格体系、运作模式和分配比例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运行机制和经济规律电影的商业性体现在制作上及目的。
一般商业片制片商为挣钱所以会请时下受欢迎的明星,拍大家喜欢看的,拥有大场面,即使剧情老掉牙。
近年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几部弘扬国家主旋律的影片,充分利用了市场化的商业运作模式,这主要包括覆盖式的集中宣传、全明星阵容、视觉奇观的追求与营造等。
电影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关系:1、电影本身是具有艺术性的产品2、电影的生产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3、电影的艺术性需要通过其商业性得以实现4、电影的商业性又需要艺术性的保障电影事实上是一个商业与艺术的辩证统一体,商业性与艺术性两者在电影这个母体里相互交融,互为依托,因此任何对电影商业性或是艺术性的压制都是对电影本性的扭曲。
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商业性和艺术性在电影中是能够和谐相处的。
电影既然作为商品,就避免不了被资本所掌控,不过我们也不必为这种状况而感到悲观。
因为电影生产虽然是一种商品生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产,它同时还是一种艺术生产。
影视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认识电影1、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短片的日子。
《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2、我国第一部电影1905年戏曲片《定军山》3、我国第一部胶片《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早在1910年,意大利电影导演卡努杜就在发表《第七艺术宣言》中,宣称电影是继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舞蹈之后的“第七艺术”。
1915年美国导演格里菲斯在经典名作《一个国家的诞生》中自觉地使用交叉蒙太奇,被誉为“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著名手法。
视觉滞留:即在某个物体消失以后,该物像仍然可以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的时间,这种现象物理学上称为“视觉滞留”原理。
2、电影诞生至今完成了那几次技术形态上的重大革命?美国影片《爵士歌王》标志着电影从纯视觉的无声电影时代进化到视听结合的有声电影时代;1935年《浮华世界》完整的三色系统终于问世。
这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标志着世界电影由黑白进入彩色时代的第二次重大改革;1994年《狮子王》标志着电脑生成图像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1995年美国第一部数字动画片《玩具总动员》标志着完全意义上的数字电影正式诞生。
3、电影的艺术审美特性的表现有那些?首先是高度逼真性、其次是假定性、综合性也是电影艺术非常重要的审美特性。
电影的概念:从物质技术的层面出发,电影就是根据“视觉滞留”原理、运用摄影和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或者数字载体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技术在银幕上形成能表达一定内容的活动影像和声音的一种技术。
第二章视听特性电影构成公式“影像——画面——镜头——场面——段落——全片”。
影像具有再现功能、叙事功能、表意功能、审美功能、传播功能。
电影镜头的构成主要包括:镜头的画幅、镜头的景别、镜头的运动、镜头的焦距、镜头的角度、镜头的试点、镜头的长度。
镜头的画幅:标准银幕电影,画幅高宽比例为1:2.375;宽银幕电影,画幅高度比例为1:1.66或者1:2.55;常见的两种是1:1.85和1:2.35。
电影理论、电影史、电影批评
电影理论不再获得最高结算或在电影中扮演主角的研究今天,批评家宣称理论是死的,我们在后的理论时刻生活。
虽然理论上可能是引人注目的,它仍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理解电影,一个不应该如此轻易贴现或丢弃的全部复杂性。
在本书中,捐助探索通过电影理论镜头最近流行的电影,从工业经济分析,然后把审美为主的移动和解释性框架。
好莱坞电影讨论涵盖了从300到50初恋广泛,由断背山,魔戒,从蜘蛛侠3至华氏9 / 11,从锯到法柜奇兵,等等。
个人散文考虑的规则适用于新的重磅炸弹专营权等问题,在`posthumanist现实主义'的数字电影,视频游戏改编,越来越多的限制文体规范,如YouTube,社交网络空间的故事奇怪的主流文化,认知悖论背后的屏幕上的创伤事件令人愉悦的视觉。
凭借其国际电影学者,电影理论与当代好莱坞电影演员展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提供给理论研究和电影观众一样。
电影研究——电影理论、电影史、电影批评若干问题研究candylvjia 发布于:2008-08-17 18:03摘要:电影研究包括了三个方面,即:电影理论、电影史、电影批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提及电影史和电影理论一些问题的思考。
电影理论选用《理论前提和构想:结论》,这篇文章,作者从时间划分,理论主题上的区别,理论框架和方法的不同三方面来阐述了传统和现代电影理论研究的划分标准。
电影史研究选用《作为历史的电影史》,阐述了电影史研究对象,历史本质以及方法论。
电影批评选用了《影视批评》①关键词:经典电影现代电影历史本质电影史研究对象电影史方法论批评类型一电影理论前提构想《理论前提和构想:结论》②作者尼克·布朗,美国加州大学电影电视系教授,选自他的《电影理论史评》中的第十三章。
《电影理论史评》是他的演讲稿,自1986年10月开始,尼克·布朗前后三次来到北京电影学院讲学,深入介绍了西方电影理论史。
他在文章的一开始就提出问题:电影到底是不是一门艺术。
电影学概论理论
电影学概论理论————————————————————————————————作者:————————————————————————————————日期:电影学概论(理论)第一節電影本體一、电影存在的物质基础1.透视成像1823年,照相术把造型艺术从追求形似的困惑中解放出来,为现代影像文化的创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2.视觉暂留银幕视觉的运动感所依托的生理原理就是人眼的视觉暂留,即人们经过精确的测定,发现人眼能把看到的影像保留0.1秒左右,如果先看到的两种影像相隔不到0.1秒,那么这两个影像便会重叠在一起,使人们产生运动的幻觉。
3.视听融合视觉和听觉是人的感觉从外界获得信息的两个主要通道。
现实中的人和物不仅其形状、运动有影像,其声音也有“影像”。
二、电影影像的特性1.逼真性在所有的艺术中,只有电影可以把生活中可见的、像生活本身一样运动着的形态表现出来。
人们可以通过摄影手段把目之所及毫无二致地记录下来,这一特点使电影具有与生俱来的纪实性。
传统——写真、传真目前——仿真、创真2.假定性电影艺术假定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影像画面虽然逼肖于现实生活,但并不等同于现实,像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等都是人造的现实。
电影还可打破现实中的视听逻辑,如镜头的运动、主观色彩、主观音响等,而其中最大的假定性则是被视为电影生命线的蒙太奇。
3.复制性所谓“复制”包括三个意思:其一,它表现为对事物一定程度的还原,而还原的程度又恰好能获得观赏者视觉经验的认同。
其二,复制之所以不是完全的还原而只是“重新的制作”,更在于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已无可挽回地导致了变异,这种“变异”表现为:立体的物象被复制在两度平面上,活动的物象被复制在静止的画面上。
于是复制从客观物象这方面看总是或多或少有所损伤。
其三,就电影的媒介来说,影像画面是一种可以复制的艺术。
一个确证就是,同样一部影片,可以生产出无数个相同的拷贝。
4.幻觉性正因为复制不是还原,所以事物的客体化能被感知为事物本身便有赖于影像的另外一个特性——幻觉性。
影视艺术概论
什么是影视艺术:以声画符号为媒介,运用一定的技巧手段,塑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传达出编导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
影视创作不同于其它艺术创作的特点:两次视觉化。
(1)、演员、服装、道具、场景等,根据文学剧本把故事表演呈现出来,是一次视觉化过程。
(2)、根据导演的意图,摄影机对演出人物场景进行不同方式的取舍,通过推拉摇移跟等运动方式,引导观众的视线和目光,完成和实现对其的叙事与表意功能。
通过摄影机进行的第二次视觉化,是影视艺术创作区别与其它表演艺术的主要特点。
电影:作为艺术的理解,电影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蒙太奇为主要表现手法,在银幕时空中塑造运动的视觉形象,以表现生活、传达思想情感。
电影是看见的世界,电影是梦幻工厂,电影是长以公里计的滚滚而流的视觉鸦片河,电影是诗与画的特别组合。
电影的构成:1、画面:是最小的单位2、镜头 1)物理学概念上是摄像机的光学原件2)指拍摄时从开机到关机时段内所拍摄的片段3)(通常意义上)指剪辑时每秒钟的画面(蒙太奇)3、场景:在一个空间当中所发生的一段戏4、段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叙事单元5、电影第一章影视艺术特性第一节视象性与运动性一、视像性1“看见的世界”。
“肖似代码”,有意味的视觉符号,在视觉直感中获得满足。
2视觉元素:色彩、光线、构图、人物等银幕造型。
色彩造型:人物造型:二、运动性( Moving picture)1客体运动:拍摄对象的运动2主体运动:摄影机的运动。
机位距离、角度、焦距的变化。
3主客体复合运动4蒙太奇运动:画面组接切换产生的运动第二章电影语言——电影语言的独特元素:镜头、画面、蒙太奇第一节镜头与画面(详细见附录2:影视艺术概论讲义专题之镜头的技巧)一、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镜头与画面“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
”—— [法]阿尔诺·马尔丹影视语言是依托镜头、以声音和图象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视听语言。
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是镜头。
是摄影机开始转动到停机这一过程中的一组画面。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
电影理论:一种探索影像文化的视角
电影理论是一种研究电影和影像文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研究电影内容,分析电影制作以及电影所表达的意义来探索影像文化。
它是一种对电影文化的审视和探索,以及对电影的制作者、观众、社会和文化的概念研究。
电影理论的发展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它从电影学的视角出发,旨在探究电影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如何在个人、社会和文化层面上产生影响。
随着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发展,许多电影理论家开始关注电影如何组成、构建和表达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把握现实生活的精髓。
在过去几十年里,电影理论不断演变发展,它从以时间、空间和叙事为核心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转向更广泛的概念,包括文化研究、女性主义、非洲裔美国人的影像文化和后殖民主义等。
电影理论家们不仅仅关注电影的形式和内容,还探究电影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电影理论不仅丰富了人们对电影的理解,而且拓宽了人们对影像文化的认识。
它从不同视角探讨了电影的多种可能性,研究了电影如何在社会、文化和政治层面上产生影响。
电影理论的发展是人们对
电影的理解和影像文化的深入探索,它也是人们解读影像文化的重要视角。
经典电影理论导论
20xx年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内容简介
03 目录
目录
02 作者简介
◎美国电影理论家、耶鲁大学电影中心创建者达德利·安德鲁经典力作 ◎自1983年台湾出版陈国富先生翻译的中文繁体版以来,首次发行中文简体版 ◎清晰透彻地挖掘经典时期主要电影理论的传统与核心 ◎让不同阵营的理论家在同一问题上辩论 ◎找到各派理论的逻辑体系及其所用方法的独特性
·第五章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第六章 安德烈·巴赞
·第七章 让·米特里 ·第八章 克里斯蒂安·麦茨和电影符号学 ·第九章 来自现象学的挑战:阿梅代·艾弗尔和亨利·阿杰尔
感谢观看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的经典著作,清晰透彻地挖掘了经典时期主要电影理论的传统与 核心。
全书以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为分节依据,从素材、方法和技巧、形式和外观、目的和价值四个维度出发, 找到各派理论的逻辑体系及其所用方法的独特性,将形式主义与写实主义相对照,并结合了现代法国电影理论, 对明斯特伯格、爱因汉姆、爱森斯坦等重要电影理论家的观点及其背后涉及的心理学、哲学等思想根基作了详实 的溯源与说明,揭示出其中的严密、坚实或矛盾、偏狭之处,进而“让不同阵营的理论家在同一问题上辩论”, 以使读者更轻松有效地阅读电影理论的名家名作,从中得到启发与鼓励,重新思考经典电影理论之于当下的价值 与意义。
李伟峰,湖南人,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就读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获电影学硕 士学位。
目录
第二部分 写实主 义电影理论
第一部分 形式主 义传统理论
第三部分 当代法 国电影理论
·第一章 于果·明斯特伯格 ·第二章 鲁道夫·爱因汉姆 ·第三章 谢尔盖·爱森斯坦 ·第四章 贝拉·巴拉兹和形式主义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6年,德国学者明斯特伯格出版《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电影欣赏的心理感知过程。
他认为电影并非现实景观的机械照相,而是被附加上了感知主体的心理内涵,希冀以此来论证电影的艺术性;爱因汉姆辨析了电影与现实的种种不同,强调正是这些不同,使得电影超越了对现实的机械模仿而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蒙太奇电影理论研究,并于30年代趋向成熟。
苏联蒙太奇电影理论的主要研究者是普多夫金、爱森斯坦、库里肖夫、维尔托夫等电影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理论、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理论和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
电影蒙太奇理论的创建,标志着人们对电影的审美特性和艺术规律有了深入的把握,电影真正从理论上建立起了自己的艺术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蒙太奇电影理论遭到了纪实电影理论学派的挑战。
纪实电影理论学派最著名的理论家是法国电影学者安德烈·巴赞和长期侨居美国的德国学者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以及英国纪录片学派的创始人约翰·格里尔逊。
巴赞认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克拉考尔认为,电影的本性是“物质现实的复原”。
他们都认为摄影的记录和揭示、客观性和真实性等特征是电影反映现实的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同时,电影技术条件的发展,尤其是声音的出现,对以蒙太奇为中心的默片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纪实电影理论着重对电影的艺术本性和审美本性进行重新思考,这也是对苏联电影学派的蒙太奇电影理论的反思和批判。
与此同时,“作者论”的提法也开始出现。
1948年3月30日,法国电影人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的《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机自来水笔》一文为“作者论”的提出作了准备。
继而,弗朗索瓦·特吕弗于1954年1月,在法国《电影手册》第31期发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首提“作者政策”的说法。
《电影手册》接着展开了关于好莱坞电影导演可否被称为“作者”的争论,“新浪潮”主将认为希区柯克、霍克斯等尽管受到好莱坞制度的限制,但仍然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应该划归在“作者”行列。
美国电影理论家安德鲁·萨瑞斯于1962年在《电影文化》杂志上发表了美国作者电影理论的开山之作——《1962年关于作者论的笔记》。
他把法国《电影手册》派的“作者政策”与美国电影的实际结合,并把“作者政策”简称为“作者论”。
“作者论”为电影批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它对导演权力的推崇、对电影个性化的强调令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导演的电影语言、影片风格。
这种理论迎合了20世纪60年代西方电影个性化创作和自我表述的需要,同时也为法国“新浪潮”电影和西方现代电影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电影理论史家一般将电影理论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经典理论阶段,60年代以后为现代理论阶段。
经典理论所关注的主要是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也就是说,经典电影理论更多的是把电影看作一扇窗户或一幅图画来研究的;而现代理论则把电影作为一种语言来研究,它有意识地避开影片主题、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等表层,转而深入研究影片本文是如何表述的,以及电影与社会、观众之间的关系。
经典理沦之后,现代理论之前,有一位重要的电影理论家,他就是让·米特里。
米特里对世界电影的贡献主要来自他百科全书式的理论巨著《电影美学与心理学》。
在《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这部巨著中,几乎可以找到从让·爱泼斯坦到巴赞的全部理论探索的印迹。
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运用哲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和语言学来分析各家短长。
米特里采用电影“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确认电影一方面具有符号一样的表意功能,另一方面又具有向外在的现实开放的本性特征。
作为古典电影理论的集大成者,米特里的理论为现代电影理论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结构主义思潮在西方的兴起.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在人文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影研究也出现了重大转向。
1964年,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安·麦茨发表了标志着电影符号学问世的长篇论文《电影:语言还是语言系统?》,揭开了现代电影理论研究的新篇章。
麦茨的电影符号学是对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的挑战。
他认为,电影的本性不是对现实的自然反映,电影“不是对现实为我们提供的感知整体的摹写”,影像的组合方式具有常规语言的约定性。
电影符号学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影片的结构形式,意在建立一个可以解释电影如何将其意义呈现给观众的语言模式。
(额外)索绪尔则把具体的语言行为(“言语”)和人们在学习语言中所掌握的深层体系(“语言”)区别开来,把语言看作是一个符号系统。
产生意义的不是符号本身,而是符号的组合关系。
语言学是研究符号组合规律的学问。
索绪尔使用的词虽然是“系统”而不是“结构”,但意思是一样的。
他把语言的特点看作是意义和声音之间的关系网络,纯粹的相互关系的结构,并把这种关系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这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原则。
索绪尔的理论在他死后由他的学生整理出来以《普通语言学》的书名出版,对结构主义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索绪尔也因此被人们敬称为“结构主义之父”。
电影符号学产生以来,呈现出两个方向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走向精神分析和意识形态学说,另一方面则发展为结构主义叙事学。
一般我们认为,第一电影符号学的模式是语言学的模式,而第二电影符号学的模式是精神分析学的模式。
1968年,让·路易·博得里《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一文的发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即第二电影符号学的建立。
1975年5月,法国综合性理论刊物《通讯》第23期以“电影精神分析学”为主题发表一系列文章,标志着电影结构主义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学相结合的滥觞。
1977年,麦茨的《想象的能指》一书以弗洛伊德和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和模式为依据,结合电影符号学,全面解释了电影机制、主体观看过程和主体创作过程。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后结构主义时期,1969年发表的《约翰·福特的<少年林肯)》一文第一次通过影片与美国意识形态的关系去审视好莱坞经典电影,成为了意识形态批评的经典文本。
该文提出,每部文本都脱胎于总的历史文本,对任何个别文本的考察都可在两个面向上展开:考察其和总的历史文本间的动力学关系;考察这个总的历史文本和特殊的历史事件间的动力学关系。
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否认电影是一个再现系统,而是按照主体的观念对物质世界的重新构造。
阿尔杜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以及博德里、齐泽克、乌达尔、达扬及其相关理论都为意识形态批评提供了理论资源。
叙事学将叙事作品作为一个不受外部规定制约的、独立自足的封闭体来进行研究,它关注的是叙事文本的结构和功能,即“怎么说”的问题。
电影叙事学以叙事电影为研究文本,探讨叙事电影中的叙述者与接受者、时间与空间、故事与情节、视点与结构等叙事问题。
电影叙事学在电影语言的研究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它将电影作为一个封闭的空间来研究,“它关注的只是能指的组织结构,而把所指完全排除在外”,无视社会文化语境,这也是叙事学电影理论最为人诟病之处。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目的在于瓦解电影中存在的对女性在创造力上的压制和形象上的歪曲。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家从心理学、符号学、结构主义中获取理论支持,通过对好莱坞经典电影模式视听语言的解构式分析,力图揭示女性形象中渗透的父权意识,即男性对女性面貌的扭曲,进而解构这类反女性本质的电影,纠正以男性为主导的表意手段与传播方式,建构更接近于女性情感体验的新电影。
女性主义批评的经典文本有克莱尔·庄士敦的《女性电影作为抗衡的电影》、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米切尔的《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罗拉蒂斯的《爱丽丝不》等。
后殖民主义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之后诞生的一种探讨帝国主义与殖民化状况,并以权力、历史、文化、媒介对殖民地主题的作用,以及身份、民族、颠覆、压抑与反叛等为主要课题的理论思潮。
西方后殖民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是爱德华·赛义德、佳亚特里·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等。
其中,詹姆逊是将后殖民主义理论引入中国的关键人物,他有关电影和“第二世界本文”的表述激发了张颐武、戴锦华、王一川、王宁等学者对张艺谋和陈凯歌电影的后殖民主义批评。
“民族寓言”“文化”“权力话语”“他性话语”等概念是理解中国后殖民主义电影批评的关键词。
一、初期电影理论(一)于果·明斯特伯格明斯特伯格是第一位从美学上发现电影的心理学家,他从电影经验的感知心理学出发,从心理学和美学等方面入手,论证电影是一门艺术。
其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他认为电影所展示的影像世界并非现实景观的机械照相,而是被附加上了感知主体的丰富的心理内涵,由此,他认为电影不是对现实的机械复制;其二,他通过对电影及与其关系最密切的戏剧的比较,论证了电影不是对舞台戏剧的机械模仿和复制,由此证明电影是一门独立艺术。
这样,明斯特伯格就从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从影像和现实、电影和戏剧的区别两个维度,确立了他的电影理论的基本构架和主要内容。
明斯特伯格电影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解释电影影像的纵深感和运动感。
(二)巴拉兹·贝拉作为早期的电影理论家,在人们还纷纷论争电影是不是艺术的年代,巴拉兹就坚定地认为电影是一门艺术,努力为电影寻找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而且把电影置于视觉文化的高度去研究,提升了电影的文化品位。
巴拉兹认为,“电影是人类心灵的全新的表现形式”,电影摄影的新技术促成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和一种新的叙述故事的方法,这种新的表现方式和叙事方法具有独特的诗意特征,能够达到人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深处。
他强调电影具有表现人的精神、心灵、梦幻和潜意识等超自然的、非物质方面的潜力。
他在分析电影影像时发现“影像中的每样东西都是比喻,不仅形式和形象是,而且它们的采光、位置和比例也是”,这说明在本质上“电影不是叙事作品,而是抒情诗”。
巴拉兹的这些论述不仅肯定了电影是一门艺术,肯定了电影所具有的抒情、比喻、象征等诗意特征,而且发掘了电影的艺术表现潜力,展现了电影发展的广阔前景。
(三)鲁道夫·爱因汉姆爱因汉姆对于电影理论的主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他以传统艺术为参照,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对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进行演绎分析,在美学层面上论述了电影成为艺术的可能性;其次,爱因汉姆在论著中梳理了当时电影已有的各种表现手段,试图为艺术电影确立标准,探讨创作艺术电影的途径。
但是爱因汉姆绝对排除了“完整的电影”,即有声、立体、彩色、宽银幕的电影成为艺术的可能性,这又是他的保守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