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教案
《圆锥的认识》教案【7篇】
《圆锥的认识》教案【优秀7篇】圆锥的认识篇一第一课时本册总课时:15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24页的内容,以及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它的特征是: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有一个侧面是曲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
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图片:2、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所学的圆锥都是直圆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
三、探究体验。
1、列举,提出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你都看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学生联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看到过哪类似这些物体的形状后,自由发挥。
如:2、认识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图片,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同学们指认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面,并请同学起来说一说。
(2)圆锥侧面的展开图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同学们,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大胆地猜测一下,它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4、测量圆锥的高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四、动手操做五、课堂练习1、2.《圆锥的认识》教案篇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3.2.1圆锥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3.2.1 圆锥的认识》-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3.2.1 圆锥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圆锥的特征,包括圆锥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圆锥图形,并理解圆锥与球、圆柱等几何体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圆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锥这种特殊的立体图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展示、模型观察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圆锥的空间形象。
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圆锥图形,理解圆锥的特征,包括底面、侧面、高和顶点等;能够运用圆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锥的特征,包括底面、侧面、高和顶点等。
2.教学难点:圆锥的空间形象的理解和把握,圆锥与球、圆柱等几何体的关系的认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圆锥的空间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锥物体,如雪糕、话筒等,引导学生认识圆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圆锥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等。
3.实例分析: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圆锥与球、圆柱等几何体的关系。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圆锥的特征,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5.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圆锥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圆锥的体积》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和认识了圆锥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其教学内容是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教材用实心圆锥和实心圆柱分别没入同一个水槽中,观察水槽中的水位分别上升了多少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圆锥体积的兴趣。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数学知识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建立空间概念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圆锥体积》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推导圆柱体积公式,认识了圆锥的特征。
因为二者形状的相似性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这两种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借助转化思想的经验,使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但是我校是处于城镇边缘的农村学校,学生的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有限,对于本节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1、理解圆锥的体积的推导和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应用问题。
2、运用实验法在合作探究中体会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内在联系,从而完成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合作探究中体会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几何体,哪些几何形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过了?2、圆锥有什么特点?(同时出示幻灯)3、在这个圆锥体中,几号线段是圆锥体的高。
4、引入:看来,同学们对于圆锥体的特征掌握得很好。
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圆锥呢?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2.一个顶点;一个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一个底面,是圆形;一条高,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垂直距离。
3.学生手势出示4.想复习内容紧扣重点,由实物到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
三2第1课时《圆锥的认识》教案-人教版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圆锥,了解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能用工具测量圆锥的高。
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探究圆锥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探究、灵活运用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用数学思想探究问题的乐趣,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
难点:了解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圆锥模型学生准备圆锥形实物平板直尺三角形硬纸木棒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回顾,导入新知1.知识回顾。
思考: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的?预设生1:先研究它们有几个面,再研究各个面之间的关系。
生2:先研究它们的各部分名称,再研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生3:先研究它们的组成,再研究它们的特征。
生4:先认识生活中对应的实物,然后从实物中抽象出这些立体图形,最后具体研究各部分的特征。
2.导入新知。
过渡:你们认识老师手中的这个立体图形吗?(出示圆锥模型)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
板块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活动1探究圆锥的外部特征1.观察教材30页主题图。
(课件出示)自学提纲:(1)仔细观察教材30页主题图的内容。
(2)说一说,都有哪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3)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预设生1:都有两个面,一个面是圆,一个面是曲面。
生2:都有一个顶点。
(结合学生的汇报,师课件出示补充介绍)2.画一画:如果把这些圆锥形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画一画,然后展示)3.抽象圆锥的几何图形。
(课件演示由具体实物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学生认真观察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的过程,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圆锥的样子。
4.明确:图中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
5.交流: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圆锥形煤堆、圆锥形粮堆、圆锥形帐篷、削过的铅笔头等)活动2认识圆锥的各部分名称1.观察圆锥形实物,并摸一摸,明确圆锥的组成。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优秀5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优秀5篇)《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总结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采用放手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得出结论。
所以对于新的知识教学,他们一定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法学法:试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底等高圆柱圆锥各6个,水槽6个(装有适量的水)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回顾旧知识1、你能计算哪些规则物体的体积?2、你能说出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吗?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本节课是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讲授《圆锥的认识》相关知识。
1.2 教材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能够理解什么是圆锥。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元素。
•能够辨认圆锥的各个部分,并说明它们的作用和作用范围。
•能够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来加深对圆锥的认识和理解。
1.3 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圆锥的定义及其分类•圆锥的元素和基本特征•圆锥的各个部分及其作用二、教学设计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圆锥的定义及其分类。
•理解圆锥的基本特性和元素。
•能够准确辨认圆锥的各个部分及其作用。
2.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圆锥的定义及其分类、圆锥的元素和基本特征、圆锥的各个部分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学生对圆锥的三维结构以及各个部分的作用理解程度。
2.3 教学策略•以讲授为主,结合实物、图像、PPT等教具,让学生感性认识圆锥、理解圆锥的各个部分及其作用。
•采用引导式提问、小组探究等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加深对圆锥的认识和理解。
•以项目实践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巩固所学知识。
2.4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Step 1:引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已知的物体,如冰激凌、喇叭等,认识圆锥的外形。
Step 2:讲解•讲解圆锥的定义及其分类。
•讲解圆锥的元素和基本特征。
•讲解圆锥的各个部分及其作用。
Step 3:实物展示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教具,让学生感性认识圆锥的各个部分及其作用。
Step 4:小组探究让学生分成小组,自主探究、发现圆锥的特点和各个部分的作用。
Step 5:讨论每个小组展示探究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加深理解。
Step 6:项目实践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圆锥模型或简单的工具,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3.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发言情况、思考问题的深度、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学生能够描述圆锥的几何特性和定义。
②学生能够识别和应用圆锥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
2. 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实践操作来探索圆锥的性质。
②学生学会使用数学工具(尺、计算器)来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生能够欣赏圆锥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②学生对解决几何问题持有积极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1、圆锥模型或实物(如交通锥、蛋糕模等)。
2、数学工具:尺子、计算器、几何画板软件。
3、作业纸、笔。
4、相关应用实例图片或视频。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5分钟)①展示不同的圆锥实物或图片,提问学生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
②引导学生总结出圆锥的基本特征。
圆锥的底是一个园,侧面是一个曲面。
2. 讲解圆锥的定义和性质(10分钟)①讨论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轴线等属性。
②展示圆锥的展开图,解释如何从平面图形得到立体的圆锥。
3.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15分钟)①用倒沙子的方法测量发现圆锥的体积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V圆锥 = 13V圆柱= 13Sh②通过实例计算练习这两个公式的应用。
4.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10分钟)①展示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冰淇淋锥、交通锥、帐篷等。
②让学生讨论这些物体为何采用圆锥形状。
5. 课堂练习与小结(10分钟)①完成几个有关圆锥体积的练习题。
②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6. 布置作业(5分钟)①给学生布置几个实际问题,要求他们计算现实生活中圆锥物体的体积或表面积。
②提醒学生下节课前完成,并准备分享解题过程。
四、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互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情况。
2. 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3. 通过小测验来评估学生对圆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五、反思与改进:在课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根据需要调整教案。
可能需要考虑课堂上学生的理解速度,以及是否需要更多的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圆锥的认识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圆锥的认识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圆锥的认识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五、相应的“试一试”及“练一练”。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
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难点:⑴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⑵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⑵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⑶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学具准备:⑴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⑵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准备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
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面积计算之圆锥——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中的一个知识点:面积计算之圆锥。
圆锥是一种常见的几何形体,应用广泛,我们经常在生活中接触到。
一、前置知识:在学习圆锥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以下几个概念:半径、底面、侧面、母线和高。
领悟:半径是指圆的中心点到圆的任何一点的距离,常用符号表示为“r”;底面是指圆锥的底面,它是一个圆形,半径为r;侧面是指圆锥侧面的外侧,是螺旋形的;母线是指圆锥的侧面的任何一根线与圆锥底面相交的线段;高是指圆锥顶点与圆锥底面上一点之间的距离。
二、面积计算公式:(1)底面积:底面积= πr²,其中r为圆的半径,π≈3.14;(2)侧面积:侧面积= 1/2 × 面心角的弧度× 母线的长度,其中面心角的弧度计算公式为面心角的弧度 = 面心角的度数×π/180,其中面心角的度数指圆锥底面直径的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母线的长度指圆锥底面上两点的距离;(3)全面积:全面积 = 底面积 + 侧面积。
三、教学设计:1. 导入新课先通过广泛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圆锥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习新知开始讲解圆锥的概念、半径、底面、侧面、母线和高的概念。
3. 引入新公式通过讲解底面积、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公式。
4. 模拟演练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面积。
这一部分可以分组,让小组间相互比较,增强学习氛围。
5. 拓展知识在学完圆锥的基础知识和面积计算公式后,可以鼓励学生上网搜索更多有关圆锥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库。
6. 总结反思通过一些案例的解题演示,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
四、小结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能够理解圆锥的底面、侧面、母线和高的含义,掌握圆锥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通过计算圆锥的面积进行应用。
学生要注意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单位的转换,以免出现错误。
希望本篇教学教案可以帮助您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的圆锥面积计算。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优秀5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优秀5篇)教学重点篇一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主题图、圆柱形物体教学过程:一、复习: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2、教学补充例题:(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①V=Sh50×2.1=105(立方厘米)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圆锥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圆锥的基本特征,包括圆锥的底面、侧面、高、顶点等,并掌握圆锥的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圆锥的几何性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圆形、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
但是,对于圆锥这种具有独特特征的几何体,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圆锥的基本特征,包括底面、侧面、高、顶点等。
2.让学生掌握圆锥的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锥的基本特征的认知。
2.圆锥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3.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圆锥。
2.采用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总结圆锥的基本特征。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锥的面积和体积公式。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圆锥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圆锥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相关资料。
3.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动画、图片、问题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圆锥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圆锥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圆锥的底面、侧面、高、顶点等基本概念,并简要介绍圆锥的面积和体积公式。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总结圆锥的基本特征。
学生可以尝试用剪刀、纸张等制作圆锥模型,进一步加深对圆锥的理解。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圆锥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例如: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度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通过解答问题,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九义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第一部分《圆锥的认识》,圆锥是小学阶段认识的九个立体图形之一。
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
因此教材把它安排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
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可以把圆柱的高和底不改变的情况下,削成最大圆锥体,通过这一点可以利用正迁移的规律由圆柱的体积推出圆锥的体积,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圆锥的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以及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⑴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依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测量圆锥的高。
二、教材处理由于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接受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实践,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与测量高的方法。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根据具体情况想出多种测量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我对教材的分析、挖掘,本节课主要用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根据学具触摸探究圆锥的`特征。
然后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测量高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练习、总结新知。
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交流体会新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四、教学手段本节教学时教师准备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模型一个,多媒体。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3课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3课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3课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内容《圆锥的体积》是苏教版第十二册内容,在学习圆柱的体积之后,利用圆柱的体积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实验推导的过程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二、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
”六年级学生在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五、课前准备课件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二、自主探索,操作实验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1)取一个圆柱体的容器和圆锥体的容器各一个。
让学生观察一下,得出:这两个容器等底等高。
(2)往圆锥体容器中装满水,倒入圆柱体的容器中,一连倒入三次,这时候圆柱体的容器中装满水。
(3)这两个容器等底等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等于圆锥的体积,而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用底面积乘高乘三分之一表示,因为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于圆锥的体积,所以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乘三分之一。
用字母表示:v=1/3sh三、练习填空1、圆锥的体积=(),用字母表示是()。
2、圆柱体积的与和它()的圆锥的体积相等。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3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学生练习,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只列算式。
(单位:厘米)观察第一个图形告诉底面半径和高,要先求出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带入数字。
第二个图形告诉底面直径和高,要先求出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带入数字。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2.1 圆锥的认识》4-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2.1 圆锥的认识》4-人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圆锥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及相关概念。
3.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圆锥体。
过程与方法1.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加深对圆锥的认识。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方式来感知圆锥的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兴趣。
2.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圆锥的定义和特点。
2.各部分的名称及相关概念。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圆锥的三维结构。
2.让学生掌握圆锥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及其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师:板书、教材、课件、实物圆锥模型等。
2.学生:课本、笔、作业本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圆锥体,引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2. 讲解1.定义圆锥:平面外一条射线,过一个定点并和一个平面外曲线相交所形成的几何体称为圆锥。
2.圆锥的特点:顶点、侧面、底面等。
3.圆锥的名称:直线母线、圆锥侧面、圆锥底面等。
3. 实例演练让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圆锥模型,找出其中的各个部分,并命名。
4. 练习与讨论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加深对圆锥的认识,并讨论解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 拓展应用放置一些生活中圆锥形的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概括其特点。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圆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圆锥的相关概念和特点。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观察身边的生活中的圆锥体,写一篇感想。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学习!。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认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认识》教学教案本课内容是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小节第一部分《圆锥的认识》。
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安排的内容。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认识》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认识》教学教案一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教具准备:要求每个学生用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的模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圆锥形的实物,教师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1、提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二、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
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三、新课1、圆锥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等等。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谋题:圆锥教师:大家门才认识了圆锥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圆锥形物体的投影片。
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
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指出: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
然后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锥是直圆锥的简称。
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锥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锥有一个曲面。
由此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
(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教师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
问:这条线是圆锥的高吗?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出: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
[人教版电子课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
[人教版电子课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圆锥,数学领域术语,有两种定义。
解析几何定义:圆锥面和一个截它的平面(满足交线为圆)组成的空间几何图形叫圆锥。
立体几何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锥。
该直角边叫圆锥的轴。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供大家参考选择。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描述: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观察、猜测、动手实践能力。
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圆柱的体积以及对圆锥体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学习目标。
首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正确地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学生学情分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学生较难理解。
针对此难点,教师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自主比较、猜测、动手操作、争辩等形式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突破难点。
获取新知。
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本课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一)亲自实验,推导公式1.学生拿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操作材料,比较三个圆锥体分别与圆柱有什么异同。
在小组内说一说。
再汇报交流。
2.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结果。
圆锥图形拓展——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
圆锥图形拓展——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的1.掌握圆锥的概念和性质。
2.学习圆锥的分类。
3.探究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概念和性质,学习圆锥的分类。
三、教学难点探究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圆锥的一些实际应用,如蛋糕、帐篷等,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圆锥。
2.概念解释(1)定义圆锥:一个顶点为O,底边为圆的锥体。
(2)性质:①且顶点到底边上任意一点的连线为母线。
②锥体的底边为圆。
③锥体的侧面为母线与底边所围成的锥形面。
(3)分类:圆锥根据母线方向的不同可分为直角圆锥、斜圆锥和弯曲圆锥。
3.计算方法(1)表面积计算方法:S=πr(l+r)其中,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l是母线长度。
(2)体积计算方法:V=1/3πr²h其中,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h是圆锥的高。
4.练习(1)填空:()简单的圆锥,其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90°。
()根据母线方向的不同,圆锥可分为直角圆锥、斜圆锥和弯曲圆锥。
()圆锥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是S=πr(l+r)。
(其中,r是底面半径,l是母线长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1/3πr²h。
(其中,r是底面半径,h是高)(2)判断对错:①四面体和三棱锥是同一种图形。
(×)②圆锥是高为底面半径的棱柱。
(×)③弯曲圆锥的母线不垂直于底边。
(√)④圆锥的侧面是由母线与底面所围成的。
\(√)5.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2)针对葫芦形和针筒形这两种实际应用,探究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并写一个总结。
六、教学反思圆锥作为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圆锥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了解,同时探究了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不过,本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是,练习题较为简单,不能全面测试学生对圆锥的掌握程度,下次应该适当设计难度较高的题目,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探究圆锥的种类及特点——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2
探究圆锥的种类及特点——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2。
一、圆锥的种类1.直母线圆锥直母线圆锥是指其母线(从锥顶到锥底的直线)和轴线(与母线垂直过锥顶的直线)重合的圆锥。
其基本特征是呈圆柱状。
这种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斜圆形,由一条母线和一条与母线垂直的直线围成。
2.斜母线圆锥斜母线圆锥是指其母线和轴线不重合,且轴线垂直于锥底的圆锥。
这种圆锥的侧面是由一条斜线和一条圆弧形成的曲面,而且侧面和锥底不平行。
3.直线圆锥直线圆锥是指其母线是一个直线的圆锥。
这种圆锥的侧面是一个平面图形,且锥底是一个圆形。
与其它两种圆锥不同,直线圆锥的侧面是由无数个三角形组成的。
二、圆锥的特点1.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公式为:V = 1/3 × π × r² × h,其中 r 为圆锥底面半径,h 为圆锥的高。
对于任何一种圆锥,其半径和高度的变化都会改变其体积。
2.圆锥的侧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公式为:S = π × r × l,其中 r 为圆锥底面半径,l 为母线的长度。
圆锥的侧面积也会随着半径和母线的改变而改变。
3.圆锥的表面积圆锥的表面积公式为:S = π × r × (r + l),其中 r 为圆锥底面半径,l 为母线的长度。
表面积包括侧面积和底面积。
4.特殊的圆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还有些特殊的圆锥。
例如,信封的胶囊就是一个两端都为平面的圆锥。
此外,一个锥形手指,其侧面都是一个斜椭圆形,而其顶端是一个尖角锥。
圆锥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几何图形,它的种类很多,每种圆锥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可以更好地了解圆锥的种类及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锥第一课时圆锥的认识教学目标1.认识圆锥,掌握它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通过观察圆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物抽象到几何的能力。
重点难点认识圆锥的高及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圆柱纸筒,布,圆锥形的实物,圆锥模型,木板,多媒体课件,米(或沙子),三角板,长方形,半圆形硬纸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一个圆柱,用这个圆柱外壳套住一个圆锥。
教师:这是一个圆柱,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2.教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遮住(边说边演示)。
如果这个圆柱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圆柱将变成怎样的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学生回答。
3.教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
教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
教师:像你们说的一样吗?学生回答。
4.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二、新课讲授1.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圆锥实物图。
教师:观察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利用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移走实物的模样,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师:这样的图形叫圆锥。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你们知道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2.认识圆锥及各部分的名称。
(1)引导学生认真对照图形和模型观察。
请一名学生上台指出哪是圆锥的底面,哪是圆锥的侧面。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锥的底面和侧面,大家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同桌之间共同探讨。
①圆锥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的?②用手摸一摸圆锥的侧面,你发现了什么?③用手摸一摸圆锥的顶点,你有什么感觉?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然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小结: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的,有一个侧面,它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2)怎样画圆锥的平面图呢?示范: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是虚线,然后画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画成椭圆的,最后标出顶点、底面、圆心、底面半径r。
(师在黑板上画出来)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
(3)认识圆锥的高。
师:圆锥的高在哪里?圆锥的高有几条?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然后全班讨论。
教师:圆锥的高就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师在黑板上画出来)那么它有几条高一看就知道了。
(1条)(4)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圆锥的里面,我们不能直接测量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课件演示测量过程,教师叙述:①把圆锥的底面放平;②用一块木板水平的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同桌相互配合,动手测量手中圆锥的高。
教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方法,有其它的方法吗?教师:如果是圆锥形的沙堆和粮堆,又怎样测量它的高呢?(学生合作实验,并相互交流)(5)大家喜欢制作玩具吗?下面我们一起制作一个玩具,好吗?拿出你准备的三角形、长方形硬纸片,快速转动,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演示,小组内互相演示)三、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32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1、2题。
答案:1.做一做:提示:亲自动手测量出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
2.第1题:蒙古包由圆柱和圆锥组成;墨水瓶由2个长方体和1个圆柱组成;建筑物由圆柱、圆锥、长方体组成。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再加以小结。
五、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圆锥的认识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第二课时圆锥的体积教学目标1.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与圆柱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沙子和水。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复习旧知,作出铺垫。
(1)教师用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2)复习高的概念。
A.什么叫做圆锥的高?B.请一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模型的高。
(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操作)2.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
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透不过气来。
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它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
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
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
(动画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狐狸贪婪地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一个怎么样?”(如果这时小白兔和狐狸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问题二:(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
(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平吗?)问题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把你的想法跟小组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过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合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大家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二、新课讲授自主探究,操作实验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1)小组实验。
A.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体积有8倍关系的也有5倍关系的。
)B.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
(2)全班交流。
①组织收集信息。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黑板上:A.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
B.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
C.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8倍。
D.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5倍。
E.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
F.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②引导整理信息。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类整理。
(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③参与处理信息。
围绕3倍关系情况讨论: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科学合理一些?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
(突出等底等高,并请学3生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两个结论。
(3)诱导反思。
为什么有两个实验小组的结果不是3倍的关系呢?(4)推导公式。
尝试运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
这里的Sh?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几个条件?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5)解决问题。
童话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动画演示:等底等高,之后播放狐狸拿着圆锥形雪糕离去的画面)三、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指名汇报。
答案:13×19×12=76(cm3)四、课堂小结教师:请你说说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锥的体积?学生自由交流。
五、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第35页第3、4、5题。
板书设计圆锥的体积第三课时圆锥的体积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前面的课程中我们一起经历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有同学能说一说么?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V圆锥=13V圆柱=13Sh二、新课讲授1.教学例3。
(1)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反馈,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沙堆底面积:3.14×(4÷2)2=3.14×4=12.56(m2)沙堆的体积:1/3×12.56×1.2=0.4×12.56=5.024≈5.02(m3)答:这堆沙子的体积大约是5.02m3。
2.教学补充例题。
例: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m,高是1.5m,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kg,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教师先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在全班交流。
答案:13×3.14×(42)2×1.5×735=4615.8(kg)三、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2题。
先组织同学们在练习本上演算,教师集体订正。
答案:3.14×(4÷2)2×5×1×7.8=163.28≈163g3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圆锥的体积沙堆底面积:3.14×(4÷2)2=3.14×4=12.56(m2)×12.56×1.2=0.4×12.56=5.024≈5.02(m3)沙堆的体积:13答:这堆沙子的体积大约是5.02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