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文化基因分析
东西方建筑的差异
东西方建筑的差异在现代社会,我们处处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建筑物。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建筑风格各异,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建筑的差异,并分析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建筑风格东方和西方的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
东方建筑注重和谐、平衡和内在的意境表达。
以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和古代建筑群为例,其建筑风格展现出的是谐和统一的理念。
建筑物常常以红墙黄瓦为主,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和美好。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独立性、个性化和视觉冲击力。
哥特式教堂、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和现代主义风格的高楼大厦都是典型的西方建筑代表。
这些建筑物常常以大胆的曲线和精细的装饰为特点,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空间布局东方和西方的建筑在空间布局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方建筑更加注重空间的功能分区和内外有别。
以日本的传统住宅为例,它们常常以中庭为中心,各个房间围绕中庭布置,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内向型空间。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对私密性和内敛的追求。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开放性。
中世纪的城堡和现代的大型购物中心都是典型的例子。
这些建筑物常常拥有宽敞的大厅和楼梯,让人们可以自由穿行其中。
这种开放的布局方式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
三、材料和建造工艺东方和西方的建筑在选用材料和建造工艺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建筑常常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砖石和土壤。
以中国的古代建筑为例,这些建筑物大多采用木结构,由于历经百年,仍然保存完好。
东方建筑的建造工艺注重精雕细琢,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的尊重。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创新和科技。
现代建筑常常使用钢铁、玻璃和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以及各种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
这种建造方式注重效率和速度,但也带来了一些环境和可持续性的问题。
四、文化内涵东方和西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东方建筑注重平衡、谐和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的内敛、崇尚和谐的价值观。
而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自信、开放和冒险精神。
中西方建筑差异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体现了某个地区和族群的生活方式、历史传承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特点。
建筑在人类生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会活动、文化交流等的重要场地。
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之间有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传承的差异西方地区的建筑与中西方地区的建筑相比,其历史沉淀较浅,西方的文明主要起源于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化。
其建筑风格以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等为主,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北京紫禁城、三峡古镇、长城、南京夫子庙等古建筑具有千年历史传承,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底蕴。
二、建筑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风格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建筑风格上,中式建筑的特点是在材料色彩、造型、比例等方面强调平衡、和谐,注重“意境”和“意象”,强调以人为本,其主要的特色表现在建筑的结构和装饰上;而西方建筑的特点则是开阔、高大,注重对称、比例、几何美学,以功能为导向,重视技术,其主要的特点体现在材料使用、建筑造型和细节处理等方面。
三、建筑材料的差异中西方建筑在材料选择和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中式建筑喜欢使用木材、砖瓦和灰泥等天然材料,视物理和气候因素选择材料,从而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而西方建筑则更加注重使用现代化的材料,例如混凝土、玻璃和钢铁等。
西方建筑使用材料不仅具有现代感,而且更耐久,花费更低,更适合工业化生产和快速建设的需求。
四、建筑功能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功能也存在差异。
中式建筑内饰和布局关注故事情节和神话传说,突出的是文化上的价值,重视营造历史和文化气息;而西方建筑更多地突出功能性、实用性,室内装修注重个性化、深度定制,更注重人的服务性需求。
总之,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受到了文化、历史、环境等多种方面的影响。
中式建筑注重天人合一、景色宜人,视觉效果和联想上更容易想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西方建筑更讲究简洁、现代化、实用性,这也是现代人所倡导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中西方建筑对比
中西方建筑对比一直以来,中西方建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无论是东方的古老寺庙还是西方的现代建筑,它们都通过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背景,展现了各自独特的美学价值。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材料选用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对中西方建筑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建筑风格是中西方建筑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注重线条和几何形状。
比如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 - 格拉斯哥的"格拉斯哥的麦金托什建筑风格",强调简洁、流线型和机械化的设计风格。
而东方的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美感和精神内涵,如中国的传统园林和寺庙建筑,强调平衡和谐、以及与自然的融合。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背景。
其次,中西方在材料的选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建筑通常使用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现代建材,以实现大跨度和高层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更多地选用砖、木和青石等传统材料,以强调自然和温暖的触感。
例如,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常常使用木材和琉璃瓦,这种材料的选用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也有助于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最后,中西方建筑的文化传承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在西方,建筑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技术和创新,追求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讲究节奏和秩序,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这种文化传承在东方古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中国的古代宫殿和寺庙所展现的封建王朝和宗教信仰。
然而,尽管中西方建筑在风格、选材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差异,它们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例如,都注重功能性和空间利用效率,都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西方建筑中的生态建筑和东方建筑中的环境友好型设计,都体现了人类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关注。
总结来说,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材料选用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却又有一些相似之处。
中西方建筑之间的对比,展现了各自不同的审美理念和文化价值观。
每一种建筑风格都有其特定的立足点和价值所在,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中西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在建筑领域,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设计、结构、风格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比较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东西方建筑的不同之处,并且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因地域、历史、宗教信仰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从建筑角度来看,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哲学观念不同。
中西方的哲学观念有所不同,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取法自然等观念,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而西方哲学强调理性、个人主义、人类对自然的控制等观念,在西方的建筑中也有所体现。
2.宗教信仰不同。
中西方的宗教信仰对建筑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道教、儒家等宗教在建筑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寺庙、道观、孔庙等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西方,基督教在历史上对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教堂、修道院等建筑。
3.审美取向不同。
中西方的审美观念也有所不同,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天人合一”,重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色调、结构的美感;而西方建筑追求科学、理性、对称、秩序,追求几何形态的优美线条和光影效果。
1.建筑设计2.建筑结构中西方的建筑结构也有所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注重榫卯结构和斗拱结构的运用;而西方建筑多采用石、砖、混凝土等材料,注重梁柱结构和拱形结构的运用。
3.建筑风格中西方建筑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以传统的斗拱、寓意之阁、条枋、雕梁以及青砖、歇山顶、红墙、青瓦等元素为主要特征;而西方建筑以希腊柱式、罗马拱门、哥特式教堂等为主要特征。
启示与展望通过对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 历史文化传承。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反映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发展。
我们应该在建筑设计中注重文化传承,继承和发扬中西传统文化,让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建筑风格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总结
建筑风格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总结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建筑风格中。
从古代到现代,建筑风格一直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演变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面貌。
本文将探讨建筑风格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东方传统建筑与艺术风格东方传统建筑注重平衡和和谐,倡导融入自然的理念。
中国古代建筑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讲究“均衡、对称、谐调、和谐、顺应自然”。
典型的代表有中国古建筑中的古代宫殿、园林等,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
这些建筑注重空间布局、颜色运用、艺术细节等方面,强调对称与谐调,并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二、西方古代与现代建筑特点在西方,古代建筑风格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
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化在建筑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的建筑注重对称和比例,典型的代表有帕特农神殿;而古罗马更注重实用性和宏伟的建筑形式,如竞技场、斗兽场等。
随着西方文化的发展,现代建筑形成了更多元、自由、个性化的风格,如哥特式建筑、巴洛克风格、现代主义建筑等。
三、东西方建筑风格的差异与影响1.文化及哲学影响:东方建筑注重内外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东方文化重视“天人合一”的观念。
而西方建筑更注重实用性与功能性,突出了人类的主导地位。
这种差异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观念,体现出东西方人们对自然与人的态度和认知差异。
2.审美观念差异:东方建筑更加注重对称、平衡与内涵,以及文人雅士的意蕴。
而西方建筑风格更倾向于个性化与从众,崇尚新颖和独特性。
这种审美观念差异源于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传统,展现出各自的艺术魅力与特点。
3.建筑材料与技术差异: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东西方选择和使用的建筑材料存在差异。
东方建筑偏向使用传统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瓦片等,注重的是与自然的和谐。
而西方建筑由于工业发展较早,更多地采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追求结构的稳固和创新。
中西方建筑文化审美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审美差异由于文化渊源、思想观念、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建筑审美观念上也不同。
一、建筑审美风格的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格调。
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飞檐有许多类型,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
中国建筑倾向于反映中国的艺术风格情趣,像园林建筑就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中国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沿袭着差不多相同的格调,而西方建筑在其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都不同,像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就是非常不同的建筑风格。
二、建筑形体审美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
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单体建筑的外轮廓线和群体建筑的天际线都是一种对于“线形美”的表现。
西方建筑则讲究“体积美”,在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数与几何图形有特别的认识,极其重视富于逻辑的几何形状之美。
他们往往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形体来塑造建筑的形式美。
此外,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可看出中西方审美情调的不同。
木质轻盈、熟软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情调感受,中国人比较感性,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普遍存在求和睦、重感情的心理;石质阴冷坚硬,给人以冷峻、生硬的感觉,符合西方人的理性、客观、求实际的心理。
三、建筑和谐之美和对抗之力审美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为美。
我国在汉以后,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传统建筑逐渐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
而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
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并且缺乏人情味。
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
在西方造园家眼里,自然景物不是模仿的对象,而是改造的对象,因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景多以体现人工伟力的建筑为主,山水花木不过是建筑的陪衬。
从中西方建筑的区别看文化差异
从中西方建筑的区别看文化差异摘要中西方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传统建筑,承载着各种不同的建筑文化。
从中西方建筑材料、建筑造型、空间布局的区别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中国的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追求意境,结构严谨对称,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文化。
西方的建筑注重个体,追求外在的形式美,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改造。
关键词建筑文化建筑材料建筑造型空间布局建筑材料的区别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
中国人将土、石用在基座与墙体上,而西方人则将木用在部分建筑的屋顶上,中西方都将土用为砖、瓦。
建筑材料选择上的习俗差别,是由文化差异决定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建筑造型的区别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称,黄金分割等多种艺术效果,而在中国的建筑结构上,庞大的屋顶当然需要承托的构件。
中国的工匠采用了一种名叫斗拱的小木块构件。
“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零碎小块木料拼成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坊上,支挑着申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可以说飞檐的设计是我国古典建筑中的璀璨明珠。
不同的飞檐形式往往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就是飞檐的真实再现。
我国古典建筑的四大家——亭、台、楼、阁都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西方的传统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显示宏伟壮观的景象。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和见证者,作为凝固了的文化艺术品,从未间断过对人们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文化特质、哲学体系、艺术风格、审美观念、建筑历史等方面来看,中西方建筑文化存在许多明显差异。
1.中国的宫室建筑带有权力中心思想的印记中国大型宫室建筑的特点是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宫室巍峨宏伟,有多层级纵深,两旁有附属性建筑,左右对称。
这体现着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君臣秩序、尊卑长幼之节。
皇家建筑是帝国形态的象征。
普通人家建筑也严格地体现着封建家长的权威地位——家长住上房堂屋,子孙住厢房偏厦。
即使最偏远乡村中的房子也遵守着宫殿建筑中蕴含的等级体系与社会思想文化准则。
2.中国重视“内宇宙”修炼的思想在园林建筑中的痕迹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重视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之学,涵泳性情,默思玄览,修炼“内宇宙”,在笔墨纸砚则为书画,在草木土石则为园林。
他们将内心修养作为宇宙中最广大最重要的学问。
中国古代除了李白、徐霞客等寥寥数人,并无太多探险家,大约与士大夫重视“内宇宙”修炼而不重视对“外宇宙”的探索有关。
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华丽、精巧。
他们将“内宇宙”又投影在园林建筑上。
苏州园林玲珑精致,咫尺之间变幻多重景观,譬如狮子林中的假山曲径,极尽曲折回环之能事。
3.中国建筑的围墙文化中国建筑喜欢用一堵坚实的围墙把建筑封闭起来。
作为家天下的皇帝,更是给“国家”(以国为家)修了一座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围墙。
此处可隐约窥见中国内敛、保守的思想因子。
4。
中国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徽派建筑模山范水、师法自然,建筑和周围山川景物、地理形势融合无间,让水土成为建筑的有机部分,让建筑浑融而化入山川。
中国建筑讲究风水堪舆之学,大概与“天人合一”的思想问有某种内在的隐秘关联。
5.西方建筑文化发展与中国文化的迥异之处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建筑在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都十分显著,而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变迁的痕迹则微乎其微,只有专业人士才能从斗拱的层数多寡等细微之处判断出一座中国古代建筑的年代。
中西古建筑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1.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2.轴线的空间艺术
方古建筑的特点 1.立体感官,单一布局 2.神亿陛和宗教性
差异:
1.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
异。
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
的区别。
3.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
4.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
文化内涵:
中国:实务精神、恒久变易观念、中庸思想
西方:立与自由、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在历史、风格、材料、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以下是对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之间差异的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中国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独特风格。
中国建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儒家文化注重礼仪和秩序,因此中国的建筑注重对称美、社会秩序、色彩的搭配,讲究本体和周边环境之间的协调。
中国古代建筑更多使用木材、瓦、砖和土等自然材料。
西方建筑比中国建筑要年轻,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影响了整个西方建筑的发展。
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注重平衡、对称、秩序和科学,这些特点也影响了继承它们的现代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更多地使用石材、玻璃、钢铁和混凝土等人造材料。
二、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追求的是自然和谐、质朴、以及色彩鲜艳,建筑造型大都严格遵从统一规范并讲究寓意和象征,如角楼、庙宇和宫殿等,在进行设计时会借助天地人三合、五行相生等哲学思想,呈现出朴实、富有艺术性和文化性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对称的布局和装饰常常用于表达美学价值和文化精神。
西方建筑强调的是实用性和功能性,主张“形式追随功能”,并注重表达现代主义的工业化、机械化思想。
现代西方建筑追求高质量的空间设计和功能性的组织结构,其装饰追求现代性、简洁、成熟、沉稳和富有节奏感,常常是从不同角度、尺度、比例与形式出发,经由逐步洗炼和意念深化,最终达到空间实用性、美感和艺术紧密融合的建筑风格。
三、结构体系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是采用木构造和斗拱结构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柔性、平衡与适应性。
斗拱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基于自然力学优化过的结构应答形态,能充分利用弯曲强度,在节能和保温等方面表现出色。
而木构造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结构形式,形成来自中国自然环境中最丰富、最多样的建筑样式。
相反,西方在古典时期大量使用的石材、玻璃等材料强化了它的结构稳定性和坚韧性。
因此,作为现代大多数建筑的混凝土和钢结构体系,被广泛地应用于西方建筑中,为建筑带来了坚固、耐磨和宽敞的空间。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对于建筑领域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在建筑设计、空间规划、材料选用等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
一、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设计理念上有着显著的影响。
中式建筑强调“顺其自然”,强调“天人合一”,讲究山水相依,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传统的中式建筑注重规划与规制,更加注重在建筑中体现出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崇尚。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注重建筑的功能和实用性,追求建筑的现代性和功能性。
在设计理念上,中式建筑更注重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弘扬,而西方建筑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建筑技术的创新。
二、空间规划的差异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对建筑空间规划也有深远的影响。
中式建筑注重庭院的规划和布局,强调由内向外的空间展开。
传统的中国建筑内外空间的界限往往并不十分明显,更注重空间的流动和变化。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空间的分隔与区隔,建筑的内外界限更加清晰,空间利用更加高效,功能分区也更加明显。
三、材料与结构的差异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对于建筑材料与结构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注重工艺的精湛和装饰的雕琢。
传统的中国建筑鼓励木材的使用,讲究材料与自然的和谐。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多地采用石材和混凝土等材料,并注重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功能性的实现。
四、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中式建筑注重建筑的装饰和雕刻,追求建筑的富丽堂皇。
传统的中国建筑多采用红墙黛瓦、木雕石雕等装饰手法,强调建筑的华丽和奢华。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注重建筑整体的简洁和现代感,追求建筑的整体美感和结构感。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性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性一、概述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反映着各个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中西建筑文化是世界上两种不同体系的建筑文化,其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性。
本文将就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性进行深入探讨。
二、历史渊源1. 中西建筑文化的起源中西建筑文化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追求线条简洁、气势宏伟;而西方古代建筑则以石材、大理石为主,追求比例和对称。
这种区别的形成源于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
2. 中西建筑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西建筑文化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
从古代到现代,中西建筑文化在技术、风格、功能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性。
三、建筑风格1. 中西建筑风格的比较中西建筑的风格差异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式、装饰、材料等方面。
比如,中国建筑注重“意境”,追求“隐逸”、“含蓄”;而西方建筑则讲究“明了”、“直接”,追求“对称”、“均衡”。
2. 中西建筑风格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中西建筑的风格也在不断演变。
每个时代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点。
四、建筑功能1. 中西建筑功能的差异在建筑功能方面,中西建筑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尊卑有序”,布局合理;西方建筑注重“个人独立”,追求功能性和实用性。
2. 中西建筑功能的转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筑的功能也在不断转变。
中国和西方在建筑用途上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取向,这也导致了建筑功能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五、文化内涵1. 中西建筑文化的内涵中西建筑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建筑意义、符号、象征等方面。
中国建筑注重“气”、“韵”,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西方建筑则注重“理性”、“功能”,体现着现代文明的特点。
2. 中西建筑文化的传承中西建筑文化在传承方面也有着各自的方式。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师承和传统技艺的传承;西方建筑更注重创新和科技的应用。
六、结论综上所述,中西建筑文化在风格、功能、内涵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有着明显的影响。
以下将介绍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方面:1. 形式与构造中西方传统文化对建筑形式与构造有着不同的追求。
西方建筑注重对称、比例与立体感,强调建筑的整体性和美感。
而中式建筑则注重平衡、对称与空间感,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西方建筑多以直线、弧线和立方体为基本形式,而中式建筑多采用曲线、斜线和方体作为基本形式。
2. 材料与装饰中西方传统文化在建筑材料与装饰方面也有着不同的偏好。
西方建筑倾向于使用钢筋混凝土、石材和玻璃等现代材料,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而中式建筑则更多使用木材、砖瓦和灰泥等传统材料,注重建筑的自然性和艺术性。
中式建筑还经常采用雕刻、彩绘和镂空等装饰手法,以展现传统文化的内涵。
3. 空间与布局中西方传统文化对建筑空间与布局的要求也存在差异。
西方建筑追求空间的开放和流动,注重室内与室外的联系和通透感。
而中式建筑则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见闻感,强调建筑内外空间的隐蔽与开放。
中式建筑中的园林设计也是其特色之一,强调以自然景观为中心,营造宁静、和谐的空间氛围。
4. 寓意与象征中西方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寓意与象征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西方建筑常常通过建筑的形式和装饰来展现权威、豪华和荣耀,例如宫殿、教堂和城堡等。
而中式建筑则更多地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并通过建筑的布局、形式和装饰来表达福气、吉祥和富贵的寓意。
中西方传统文化对建筑有着明显的影响,从形式与构造、材料与装饰、空间与布局以及寓意与象征等多个方面展现出来。
这些差异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独特性,也丰富了世界建筑的多样性和文化内涵。
建筑历史知识: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的比较
建筑历史知识: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的比较建筑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历来有所差异。
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两种人类文明体系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以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的比较为主题,探究其中的差异,并从中反思现代建筑的发展。
一、折衷主义与精神内涵的不同东方传统建筑往往不追求对称和正直的形态,而是注重折衷主义和特定的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尤其钟情于模拟自然,将建筑与大自然密切联系,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而现代欧洲建筑则追求技术面的创新和现代化,以强调功能性为主导。
这种不同反映了两个地域文化在审美观方面的差异。
二、材料与技术的不同东方建筑往往使用天然材料,例如木头、竹子和泥土,而西方建筑则喜欢使用人造材料如混凝土和钢。
东方传统建筑还比较注重人工工艺,较少使用大规模机器生产。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个地域的文化差异,即东方文化注重自然、手工艺术和环保,而西方文化则强调技术和效率。
三、空间氛围的不同东方建筑在空间规划上注重阴阳转化和吉凶祥福的意义,项目的地理位置、风水等也会对建筑进行通盘考虑。
而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创造出良好的空间氛围,空间采光、景观设置、布局和配色等都会影响人的感官体验。
四、对历史的态度东方建筑文化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历史沿革的内在联系,更注重对先民的历史“致敬”和传承。
而西方建筑则更强调新的开始和革新,及其与“现代”的联系。
五、建筑物的外形西方建筑注重外立面的整齐纹理和线条感,因此往往比较几何和对称,东方建筑则更喜欢贴近自然的柔曲线条和折衷主义。
六、对比之中的审美趣味在这些差异当中,既有区域性的文化差异,也有环境背景、建筑材料、工具技术等的差异。
在设计和审美中,不应无限地强调某一个方面,也不应过分追寻创新和技术,而应关注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异同所体现的人类价值观、审美观和文明精神等内在涵义。
在建筑设计中,重视建筑的欣赏价值,努力寻找建筑文化背景和环境的和谐统一,更应该探索完成艺术和技术结合的最高境界。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及分析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及分析内容摘要: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关键词:材料差异发展历程审美观念(1)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使中西方建筑材料有差异;从建筑材料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主要是土木制品,采用框架式结构,榫卯安装,梁架承重。
在造型上重视曲线美,气韵生动,比较讲究写意抒情。
而西方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石质制品,采用围柱式、券柱式结构,墙柱承重。
在造型上重视块、面的应用,形态厚重。
中国传统建筑的砖木结构适应小家小户的个体生活,凭借经验和巧思即可成功,故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始终没有上升到近代力学的研究高度。
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多兴建大跨度的拱门、穹隆以容纳上万会众,要有精密的力学知识,由此促进了结构力学的发展。
(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
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是中西方建筑空间布局不同的重要原因;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
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内向的封闭心态,甚至有人认为:“封闭的庭院象征着我们封闭的社会。
”还有中国人往往将后花园模拟成自然山水,并且用建筑和墙加以围合,内有月牙河,三五亭台,假山错落……表明有将自然统缆于内部的取向。
而西方强调以外部空间为主,把中心广场称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等,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所以可以总结为,这是某些文化心态在建筑上的反映和体现。
就拿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差异
而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 “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 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 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 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飞檐为中国建筑民族风 格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檐 部上的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 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 排泄雨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 硬山顶、攒尖顶、盝顶等。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 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 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
于建筑物上 施彩绘是中 国古代建筑 的一个重要 特征,是建 筑物不可缺 少的一项装 饰艺术。
它原是施之于 梁、柱、门、 窗等木构件之 上用以防腐、 防蠹的油漆, 后来逐渐发展 演化而为彩画。 古代在建筑物 上施用彩画, 有严格的等级 区分
仙人走兽
位于最前端的是仙人,即骑凤仙人凤, 后面是走兽,通常数量为奇数(单数), 9为最高 依次是: 龙, 凤, 狮子, 天马, 海马, 狻猊, 押鱼, 獬豸, 斗牛。
人类在世界上生 存繁衍,最离不 了的就是房子。 中西方不同的文 化背景,造就了 具有不同特色的 建筑。
那么,中西方的 建筑,到底各有 怎样的魅力呢? 我们今天就从以 下三方面说起
在材料方面的差异 在细节特色方面的差异
在空间布局方面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基 本上西方都是以砖石 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 造的,属于砖石结构 系统。诸如古希腊的 神庙,古罗马的斗兽 场、输水道,中世纪 欧洲的教堂……无一 不是用石材筑成,无 一不是这部“石头史 书”中留下的历史见 证。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与制的封建体制下,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物无论亭台楼榭还是桌椅板凳, 无论是装饰屋顶门窗还是建筑群体的装饰这都 是有中国特有的文化特征所决定的。 这种等级观念强烈的封建体制也刚好反映在 了当下建筑的细节特点
中西方建筑的文化差异精华版
中西方建筑的文化差异
1.从建筑材料来看:
传统的东方建筑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属于木结构系统。
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视木材与生命之亲的关系,体现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一起居住、一起生活、和谐共处的理念。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
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理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2.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
中国古代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且平面布局方面表现出“对称的有规律的走向”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表现出西方人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
3.从建筑色彩来看:
中国建筑的色彩被赋予了浓厚的伦理观念,以颜色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确定社会地位的手段,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建筑的色彩缺乏变化,虽然丰富,但是又显得单一,并形成了一定模式。
西方建筑的色彩,因为处于多元变化的社会文化中,所以变化多端,异彩纷呈,同时受西方“个人本位”观念的影响,色彩非常张扬、热烈、激情,甚至富于非理性的迷狂。
4.从建筑造型来看:
中国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追求意境和重伦理的思想在中国古建筑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建筑造型时,往往把其社会内容和象征意义放在显要突出的位置,同时,还注重实用性。
西方传统造型强调“形式美”,发源于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认为“美在物体的形式”,我们从古希腊的建筑中感受到一种对形式美的强烈的追求。
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文化基因分析
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文化基因分析摘要: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中西方民族各自发展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
这些无形的因素内在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本文尝试从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基因;分析正文:建筑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情趣等。
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特色、艺术形式、人文理念,尤其是发展渊源诸方面之明显不同的根本成因在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背景的显著差异性。
一、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分析比较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历史文化等因素差异之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1、从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主要是土木制品,采用框架式结构,榫卯安装,梁架承重。
在造型上重视曲线美,气韵生动。
而西方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石质制品,采用围柱式、券柱式结构,墙柱承重。
在造型上重视块、面的应用,形态厚重。
中国传统建筑的砖木结构适应小家小户的个体生活,凭借经验和巧思即可成功,故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始终没有上升到近代力学的研究高度。
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多兴建大跨度的拱门、穹隆以容纳上万会众,要有精密的力学知识,由此促进了结构力学的发展。
2、从建筑布局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为群体组合,即由一个个的单位建筑组合而成一个大的建筑群,空间上横向扩展,讲究中轴对称,追求纵深效果。
城市布局多为矩形或方形。
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封闭的、严谨的,追求内在的含蓄和私密性;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多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空间上垂直扩展,讲究突兀高耸,追求立面效果。
城市布局多为同心放射状。
整体风格是外向的、开放的、活泼的,追求外在的进取和自由性。
中欧传统建筑差异及其文化成因(共5762字)
中欧传统建筑差异及其文化成因(共5762字)[摘要]从传统文化入手,分析了中欧传统建筑的若干差异及其文化成因,并对目前的国内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做了简要分析。
认为发掘本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优秀内核并吸收外来建筑设计的优良因子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建筑设计;中欧建筑;传统建筑1前言作为设计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门艺术,建筑承载着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积淀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当今各国频繁的文化交流致使建筑风格的分界线不再一如既往的明确。
因此只有追根溯源,回归传统建筑文化的对比,方可探寻出各国建筑文化的精髓。
中欧建筑正是世界建筑之林中的两大代表。
中欧传统建筑在材料使用,色彩选择,美感效应,建筑理念诸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然而,导致这些差异的根本成因可以从中欧两地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中找到答案。
时下,中西方建筑设计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一大趋势,两大民族间的建筑文化比较,交流将会为设计师们带来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时激发其创作灵感。
本文将对中欧传统建筑的差异进行简要分析,并从自然成因与文化成因两方面阐述形成差异的原因,同时为国内建筑设计者们提出少许建议。
2中欧传统建筑设计差异的分析比较中欧两国在历史文化,地理条件,文化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正是这些不同导致了中欧传统建筑在外在与内涵两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2.1建筑外在的差异2.1.1建筑色彩的差异从对颜色的喜好上来看,中国人视红色为兴旺、发达的象征。
因此以往的建筑者们多将建筑装饰为红色。
鲜艳夺目的颜色暗示着国家的繁荣昌盛。
而欧洲传统建筑则以灰、白、蓝为主色调,外表的低调朴素暗涌着一种对朦胧美、理智与冷静的追求。
2.1.2建筑选材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体系。
木材的质轻,和缓在适于横向延展的同时在造型上彰显出曲线美与生动的气韵。
不同的是欧洲传统建筑以石为主要材质。
石质的建筑高耸入云、造型厚重。
各式各样的柱式便是其建筑的主要元素。
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适用于个体生活,往往由居民的经验与巧思所得。
中西方建筑差异的人文内涵
中西方建筑差异的人文内涵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所用的材料不同,社会功用不同,也使得中西方的人文差异各有迥异。
西方古代建筑是以神庙和教堂为主,宗教引导着世俗;中国古代建筑则以家居和皇宫为主,世俗改变着宗教。
这种建筑功用上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各自对建筑材料的选择。
在西方,石制建筑高耸而不利于采光的特点,刚好可以满足宗教建筑神秘、幽暗而又指向上苍的要求;石制建筑不利于建造而有利于保存的特点,又刚好可以满足宗教建筑不求急用、惟求永恒的理念。
在中国,木制建筑高耸而有利于采光的特点,刚好可以满足世俗建筑宽敞、明亮而又安居大地的要求;木制建筑有利于建造而不利于保存的特点,又刚好可以满足世俗建筑不求永恒、惟愿速成的需要。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西方“宗教文化"与中国“宗法文化"的相继衰落,使得东西方建筑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体现人与神之间的宗教关系,也不再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而只是服务于人自身的生产与生活需要。
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新的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以其不仅密度较高而且跨度较大,不仅施工周期短而且使用寿命长的综合优势,同时取代了东方的木头与西方的石头.这样一来,东西方建筑原来因功用与材料的不同而导致的造型上的差别渐渐减少。
面对着现代建筑因工具理性和经济效益引导下的趋同性发展,一种新的、融会古今、杂糅东西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正在涌现。
关于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得失与优劣,历来有不少文章和专著。
从根本上说,它们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包括被西方视为东方的埃及、印度、伊斯兰的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包括中国、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石头是一种密度很高的建筑材料。
它的缺点是施工周期长;它的优点是使用寿命长;它的特点是足以承担巨大的压力,宜于向高空发展。
与之刚好相反,木头是一种密度较小的建筑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文化基因分析摘要: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中西方民族各自发展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
这些无形的因素内在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本文尝试从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基因;分析正文:建筑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情趣等。
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特色、艺术形式、人文理念,尤其是发展渊源诸方面之明显不同的根本成因在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背景的显著差异性。
一、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分析比较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历史文化等因素差异之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1、从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主要是土木制品,采用框架式结构,榫卯安装,梁架承重。
在造型上重视曲线美,气韵生动。
而西方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石质制品,采用围柱式、券柱式结构,墙柱承重。
在造型上重视块、面的应用,形态厚重。
中国传统建筑的砖木结构适应小家小户的个体生活,凭借经验和巧思即可成功,故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始终没有上升到近代力学的研究高度。
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多兴建大跨度的拱门、穹隆以容纳上万会众,要有精密的力学知识,由此促进了结构力学的发展。
2、从建筑布局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为群体组合,即由一个个的单位建筑组合而成一个大的建筑群,空间上横向扩展,讲究中轴对称,追求纵深效果。
城市布局多为矩形或方形。
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封闭的、严谨的,追求内在的含蓄和私密性;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多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空间上垂直扩展,讲究突兀高耸,追求立面效果。
城市布局多为同心放射状。
整体风格是外向的、开放的、活泼的,追求外在的进取和自由性。
3、从装饰色彩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由于是木构件,需要油漆或涂料保护,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色调,台基多为汉白玉,鲜艳夺目,具有强烈对比的性格特征。
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由于多使用石质材料,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具有调和性格特征,但内部装饰鲜色彩丽,追求一种光怪陆离、迷乱、朦胧的宗教感应氛围。
4、从建筑理念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风格具有温和、实用、平缓、轻捷等特征,表现的是入世的生活气息,实践理性精神(或功能性)较突出,故谓之为“人本主义建筑”。
西方传统(古典)建筑风格具有冷硬、敦实、突兀、玄妙等特征,体现的是以神灵为崇拜对象的宗教神灵精神或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观念,故谓之为“神本主义建筑”。
5、从时空观念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的空间因素。
具体来说,中国建筑首先通过营造数重进深、曲折幽深、连绵不尽的群体组合效果体现浓厚的时间精神,中央至尊的文化理念变“空间之中”为“时间之中”的建筑表现乃“中轴线”布局。
中国建筑居室分配的传统习俗表现为时间意识的长幼有序,而西方建筑首先以哥特式为代表将结构上的独体化和强烈的向上冲刺的空间意识表现得最为充分。
此外,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导致西方建筑内部垂直空间的广阔度和外部整体造型运动感的空间意识之超常扩张得以进一步夸张。
6、从价值观念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表现为“新陈代谢”(认为建筑是人为的),突出“善”字,即注重建筑的实用性;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表现“永恒”(认为建筑是神为的),突出“美”,即注重建筑的艺术性。
二、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分析(一)、地理环境原因1、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是以木构框架为结构主体,带有繁复屋顶形式的群体建筑。
中国人选择木结构建筑的原因在于:第一,古代中原林木很多,便于就地取材;第二,中原地区适合建筑需要的石材相对较为难觅,且搬运不便;第三,受文化观念的影响,除陵墓建筑外,中国古人并不刻意追求建筑的永恒。
在传统(古典)建筑结构形式上,西方与我国有显著的区别: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多土木结构,梁架承重;西方传统(古)建筑多石质结构,墙柱承重。
由于西方(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环境特点(多裸露的山石,缺少树木)特别是山石地质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体现出以石为本的风格,即主要采用冷而硬、厚而沉、庞而大的石块,以追求一种高大、强大、神秘、威严、震慑效果和体现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精神。
2、精神现象总是与空间意识紧密联系的,大多数学者认为西方文化浓厚的空间意识,与最早发源于其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有关。
作为西方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古希腊,代表了地中海文明的灿烂辉煌。
浩瀚的地中海上散布着众多岛屿,互不连续,互相分立,其农耕混合制经济与渔业活动使生活在这里的西方民族对地理方位、空间布局的感受较强,极容易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受。
古希腊众多的岛屿相对隔离,无形中孕育了古希腊民族的空间观念,积淀了其“纯空间”的潜意识。
多变的地形,客观上在西方人观念上造成了“空间是可以被限定的、有限的”思维定势与认识模式。
而生活在农耕地理环境的东方人,在平缓绵延的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劳作相当有序,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的田园生活。
其单一农耕型的经济结构,对四季变化依赖较大,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不同的时空观自然影响到建筑风格的差异,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群体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因素。
由于东方各民族多生息于大河流域,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且相对稳定,生存环境又处于同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状态,因此东方民族多养成清静淡泊、自然无为、温顺好养、追求和谐等文化特点。
西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较差,且生活方式不稳定,时常要与自然抗争,与外敌斗争,故形成拼搏、竞争、重实、求真等文化特点。
同时,东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大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疏松,灌溉便利,光热水土诸自然因子组合良好,农耕生活节奏稳定而有序,遂产生“天人合一”“、中庸”等思想;希腊等地中海地区欧洲民族,气候属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气候,土地贫瘠,光热水土自然因子组合不谐调(西欧的自然因子亦欠谐调),加之海上生活常常与狂风恶浪搏斗,故产生“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等思想。
这种文化观念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中国传统建筑比西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风格上也相对平和、含蓄一些。
(二)、文化观念原因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除了地理环境原因的影响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文化观念特别是时空观念、宗教文化观念、政治文化观念的影响。
1、时空观念的影响分析:时空观是对时间和空间的根本观点。
在建筑学领域,大多数学者认为,建筑时空观是人们规划设计、观览游历建筑单体和群体组合时对建筑设计布局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感悟。
时间和空间虽然密不可分,但由于地域和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建筑文化对二者的取向又各有倾向,西方建筑文化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观念,中国建筑文化则偏爱建筑群体的时间意识。
古希腊文明起源于海洋岛屿之间的交往,每座岛屿的孤绝无依,面对空间分割的地理景观,使希腊人很早就产生了强烈的空间意识感受。
这种意识表现在对外在世界的科学认识和描述上,便是世界的存在是物质,物质又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则相互独立存在,这种存在表现出鲜明的空间特点。
海森柏在《严密自然科学基础近年来的变化》一书中指出:“在原子论中,只有物质的最小不可测的组成部分(即原子),被认为是‘存在’的东西,它唯一的性质就是占据空间。
而各种可感知的事物,其质的差别必须用原子在空间中的不同形状、运动和排列来说明。
”这不仅为我们描述出了一幅古代希腊人空间意识构建的画图,而且标志着西方空间意识的渐趋成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意识不断地得到强化和证明,西方文化也就沿着这一途径,创立了其科学观与文化观。
空间的特点是永远的“多”,而不是“一”;永远的差异性、有限性,而不是统一性、无限性。
西方科学的基石和手段实际上都是建构在这种空间特点上的。
赵军先生在《文化与时空》中论述到“从原子论,几何学到牛顿力学,无不实践着空间思维的原则。
相对论真正引入了时间观念,但它还不是时间型思路。
它的空间因时间而改变位置,但不因时间的改变而消失或产生,这就是相对论和中国古代思想依然不同之所在。
”西方自然科学的这种认识,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哲学及各种文化,使之显示出其空间思路的思维定势,并影响到各种具体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括西方建筑的文化现象。
中华民族有近六千年悠久的历史,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
有以阴阳学说为主体,天人合一的道教思想;有以礼仪、中庸为主体的儒家学说;有强调轮回、因果辨证关系的佛教思想;还有生产实践和地域因素形成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
这些传统文化无不一再地渲染中国建筑的时间观念。
正因为有这一种时间观念,于是在有限的生命形式中追求无限的生命价值,在个体生命的有限过程中追求群体生命的无限延续,从而尊祖、重嗣,形成了以“孝”为中心的宗法家庭观念,以传宗接代、群体生命的绵延不断而在时间上获得个体生命的不朽。
在精神上,则提倡积极“入世”,讲究道德文章,以垂训于后代而万世流芳,极力追求精神生命的超越与无限。
儒家学说如此执着地苦苦追求人生之无涯,证明了其首先从时间哲学角度思考人生问题的重要倾向。
佛家思想具有因果轮回的时间意识。
中国佛教认为,宇宙本为时空概念的组合。
众生、万物都是无始无终的生命大海中的现实。
而现实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因缘和合,流迁不息的。
过去的积累是因,现在的是果;现在的积累为因,将来的为果,因果重重,相续无尽。
上溯过去无始,下推未来无终。
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由各种现象相互关联所造成的,然后经过成、住、异、灭四个阶段,又孕育了新生命的开始。
佛教这种轮回的时空观,实际上是将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纳入了循环往复的时间序列之中,可见其所强调的也是时间意识。
中国民间与民俗文化更具有浓厚的时间文化意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俗话、俗语、常言等表达方式凝炼了中华民族的时间观念。
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日夫妻百日恩;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又如先入为主、先到为君、长幼有序的民俗习惯和思维方式。
这些都是中国人时间观念的体现。
概而言之,中华文化思维对时间充满了偏爱。
尽管在人们的传统宇宙观与人生观中不是没有深沉的空间意识,其宇宙观本身就包蕴时空两个层面及两者的相互转化。
尽管中华古人在观念地构建其宇宙观时不会无视与抹煞空间的存在,但中华民族更偏重于对空间之运动形式即时间而不是对空间存在本身的思考。
中华传统文化的时间观深刻地体现在中国的建筑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