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青少年心里发展及教育课程word版
![青少年心里发展及教育课程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cfb839f9ad51f01dc281f1fa.png)
第一章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与教育概述第一节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与教育研究对象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一)青少年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岁)4.儿童期(6-12岁)5.少年期(10、11—14、15岁)6.青年初期(14、15-18、19)青春期(10、11—18、19岁)(二)心理发展1.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从一种旧结构向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1)是连续的、稳定的变化;(2)是非空间变化;2.正确理解发展(练习)(1)明暗适应(2)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进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3)黑暗时听力会增强(4)幼儿会背儿歌3.儿童心理特点(1)幼稚性(2)纯真性(3)好动性(4)好奇性(5)模仿性强(6)喜欢成功二、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一)教育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外因(二)教育对儿童智能和个性品质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第二节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临床法第三节心理发展理论一、发展理论1.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心理现象:吉布森(知觉);皮亚杰(思维)2.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认知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前提,是人发展的基础(语言、记忆、社会交往范围等)3.解释发展的因素(动机)和机制二、发展理论的作用(一)组织信息理论与事实的关系:图纸与建筑材料的关系(二)指导研究1.启发思考2.促进新观察3.产生新信息三、发展理论的分类(一)格赛尔成熟势力发展理论(二)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三)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四)精神分析发展理论(五)日内瓦学派认知发展理论(六)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发展理论(七)习性学的发展理论第二章格赛尔成熟势力发展理论第一节理论基础一、卢梭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1.儿童是按自然指定的计划而成长的。
2.《爱弥儿》3.他的哲学思想:(1)坚决反对把儿童看成小成人(2)自然(遗传)对儿童发展所起的不可抗拒的作用二、达尔文1859年《物种起源》三、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接受了当时的进化论和复演论第二节格赛尔成熟势力的基本观点一、遗传决定的重要性1.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因素生物学结构,而这个生物学结构的成熟取决于遗传的时间表。
第一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 .PPT课件
![第一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5e010805022aaea998f0fa9.png)
的儿童动作发展得好。
16
毕生发展观
•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并没有到成年期就结束,而 是扩展到了整个生命过程。心理的结构与功能在其 一生中都有获得、保持、转换和衰退的过程。
30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23
• 青少年期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少年期 • 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青年初期 • 青少年晚期(19-21岁),大学阶段,青年中期
24
• 五、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 过渡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与其它阶段比:
青少年期个体发展具有三大特点: • 青春期的开始,生理各项机能逐渐成熟。 • 高级思维能力的出现。 • 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
28
• 六、理解青少年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 (一)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的意义 • (二)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对于教学的意义
• 举例:初中体育课上,小莉坚决不做活动量大的运动,可以允许吗? • 初中课堂上,老师批评小强时,小强当面顶撞老师,言辞激烈,为什
么会这样,教育中应该注意什么?
29
• 七、青少年心理发展关注的主要内容 • (一)生理发育发展 • (二)家庭、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发展 • (三)青少年的同伴关系 • (四)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 (五)青少年的社会认知发展 • (六)青少年的自我发展
第一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学课件
![第一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0f6c9aa1c7aa00b52acbc0.png)
案例分析[二]
刘老师教初一的政治课程,他在处理小张 同学表现出的不良行为时遇到了麻烦。今 天上课时,小张叠了个纸飞机,他趁刘老 师板书的时候,把飞机扔向空中,引得全 班同学一阵哄笑。刘老师应该如何处理这 件事?
处理的要求或目标
对于小张同学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不良行 为,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正确处理这件事, 使得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使得小张同 学(甚至包括全班同学)能受到教育,使 得下次上课时不再出现类似的状况。
(二)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对教育的 意义
案例分析[一]
武爱东是一位刚上初一的男生。在一次班主任的课 上,他带到教室里的一只青蛙从书包里逃了出来, 引起同学们的一阵骚动。班主任程发老师是一位有 两年教龄的年轻教师,他对于武爱东的违纪行为非 常生气,于是很严厉地批评了武爱东,并要求他下 次不准把青蛙带到教室里来。过了两天,武爱东将 一只麻雀带到班里来和同学们一起玩,又受到班主 任的严厉批评。可是后来,武爱东还是三天两头地 将一些小动物带到学校里来玩,蜻蜓、蚂蚱、田鼠、 甲虫,等等,许许多多,有一次,他竟然将一条蚯 蚓放到老师的讲台上。程发老师多次批评了他,但 是,他的批评显得似乎不起作用,武爱东也成为班 主任和班里同学公认的“皮大王”。就这样,一年 总算熬过去了。武爱东也照例升到了初的行为。如果小张 仍纸飞机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同学和老师对 他的关注,那么,老师的训斥恰恰满足了 他的愿望,关注可能是对小张的一种奖赏, 而忽视他的行为就意味着剥夺对他的奖赏。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之后没有强 化,就不会增加该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 刘老师认为,如果对他的行为不予理睬, 那么,他就会觉得没有意思,下次他也就 不再表现该行为了。
认知发展包括认知结构的发展和认知功能 的变化。在具体内容上,包括感知觉、记 忆、思维、言语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https://img.taocdn.com/s3/m/6c50780a5ef7ba0d4b733bad.png)
完整版pt
11
(2)亲子关系
❖ 父母对孩子过分保护,让孩子丧失了一些基 本的社会功能,并转而把责任推给妈妈、家庭、 社会
❖ 家庭关系不和,让孩子憎恨父母,认为家庭 是不幸的一切根源
❖ 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 代际差异
完整版pt
12
(3)师生关系
❖ 《知心姐姐》杂志对来自于8省市的227名中 小学生的调查显示:
❖ 一项关于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调查指出:在回答“遇 到矛盾时,你怎样对待?”等问题时,选择“回避的” 的占56%;当回答“你遇到困难时,怎样处理?”时, 选择“放弃”的占56%
完整版pt
20
对当今教育的反思
教育理念? 教育方式? 教育工具? 教育对策? 落脚点: 真正了解、尊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
6
(2) 影响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因素是学 习体验和现有学习成绩,其中,前者作用更大。
(3) 影响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间接因素是社 会压力和学习成绩,它们通过学习体验或现有学 习成绩间接作用于学习主观幸福感。中学生感 到的社会压力主要来自同学竞争、老师要求以 及父母期待等。
完整版pt
7
为何学而无乐?
完整版pt
4
一项关于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调查
马颖,刘电芝等(2005)对中学生学习主 观幸福感的调查显示: (1)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普遍偏低,且存
在学校类型、年级的差异,非重点学校 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更低;高二、初二 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最低。
完整版pt
5
图1 不同年级中学生学完习整主版p观t 幸福感得分的比较
有魅力 健康 皮肤细腻
长发 双眼皮
女性理 想身体
黑发
线条明显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ab665cb6bec0975f565e256.png)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
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3.发展: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6.社会性发展: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7.心理发展特征:指心理发展由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8.生物性过渡:指青少年经过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9.认知过渡: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0.社会性过渡:指青少年随着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逐渐实现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过渡。
最新第一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件PPT
![最新第一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24027aae5acfa1c7ab00cc18.png)
❖ 异卵双生子是由两个不同的受精卵发育而 来的,即是两个精子和两个卵子分别结合发 育而来的,所以他们的遗传物质不尽相同, 生下的婴儿在样貌上的相似度就差了些。异 卵双生子可能是同性双胞胎或龙凤胎。在异 卵双生子中,两个是男孩或两个是女孩的概 率均为25%,龙凤胎的概率为50%。
(2)家庭因素
❖ #父母文化程度与个性特点 ❖ 研究表明,青少年许多方面的发展与父母
❖
❖ #遗传、环境与教育究竟是什么关系?
❖ 简单说: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环 境和教育为心理发展提供现实性。
❖ 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 生物前提,而环境和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 的决定因素。
(1)遗传因素
❖ 遗传是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脱氧 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遗 传物质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 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 征。主要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性 别、身高、体重、肤色、血型等。
❖ 易伴随传染病、心脏病、弱视、弱听等 问题。青年期后因压力容易引发抑郁症,4 0岁后患阿兹海默病比率高。
❖
❖ 阿兹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简称 AD),或称脑退化症(旧译为阿尔茨海默病、 老人失智症/老年痴呆症,英语:Senile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 Type,简称 SDAT),是一种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也是 失智症中最普遍的成因。 )
(4)对学习动机与学习风格的研究。包括 对学习动机的结构、类型与作用,学习动机 的主要理论观点,学习需要的培养途径,学 习动机的激发措施等的探讨;还包括对学习 风格的涵义、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学习风 格的差异与教学等。
3、青少年德育心理研究
第2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
![第2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https://img.taocdn.com/s3/m/57e337bc6137ee06eef91863.png)
原因:自我意识的飞速发展、各种环境 的激励,生理的迅速成熟,而自我能力 的明显滞后,会给初中生带来“危机 感”。
33
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 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青春期躁动,常常处于莫名的烦躁与不
安之中。(文学创造活跃期,与诗人有 类似之处。)
34
(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38
第二节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39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Piaget):1896年出生于瑞士,心理学 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
采用临床法,先是观察自己的三个孩子,之后与 其它研究人员对成千上万的儿童进行观察,找出 了不同年龄儿童思维活动质的差异以及影响儿童 智力的因素,进而提出了独特的儿童智力发展的 阶段理论,引发了一场儿童智力观的革命。
上 3.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维问题
51
1.感知运动阶段
(出生~2岁) 这个阶段的婴儿或年幼儿童通过他们的感觉和动
作技能来探索周围世界 反射(reflex)——儿童建立最初的图式的基础 逐渐从反射性行为发展到有目的性的指向行为 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开始用符
生理发展 心理发展
27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生理发展
身体发育进入第二次“生长高峰”期 神经系统趋于成熟 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的开始
28
29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心理发展
认知:抽象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1.记忆的发展:初中生短时记忆的容量远超
成人,达到11.04加减0.4。多方面记忆效果 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2.思维: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相分离。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讲](https://img.taocdn.com/s3/m/12450041cf84b9d528ea7a6d.png)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青春期: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在人类及高等灵长类以雌性第一次月经出现为标志;泛指青春期的年龄。
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
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2.神经系统: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3.内分泌系统: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它与神经系统相辅相成,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
4.激素:是一种由内分泌腺分泌并渗入血液或淋巴,从而影响身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化学物质。
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并调节和控制着激素的水平。
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甚微,但在机体内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激素水平的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5.睡眠模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晚上睡觉太早,早上又睡得太多,这种称为时间段延迟偏好的睡眠模式的出现,是与青春期的生物性变化直接相关的。
6.早熟与晚熟:早熟指在遗传算法早期,在种群中出现了超级个体,该个体的适应值大大超过当前种群的平均个体适应值。
从而使得该个体很快在种群中占有绝对的比例,种群的多样性迅速降低,群体进化能力基本丧失,从而使得算法较早收敛于局部最优解的现象。
而晚熟恰好相反。
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开始时间和发育速度上存在个体差异,早熟与晚熟对青少年男女有着不同的影响。
7.第二性征:又称副性征。
人和动物性成熟所表现的、与性别有关的外表特征。
男女两性在到达青春期时,由于受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影响,出现了一系列与性别有关的特征。
8.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概论/自测练习一、概念解释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
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3.发展:个体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生理成长与心理发展。
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大脑的发育、身高和体重的增强、生理机能的改变等。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6.社会性发展:随着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青少年阶段也是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折期,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不再把他们看做是儿童,而是开始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
换言之,这一时期个体的社会定义发生了变化。
从儿童期直到成年期,影响个体社会过渡的具体因素在不同社会之问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所有社会都承认青少年阶段个体社会地位的变化。
因此,许多理论家指出,与其说青少年期的生理或认知变化决定着青少年的本质特征,毋宁说社会对他们的定义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7.心理发展特征:过渡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与其它阶段比,青少年期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青春期的开始,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
8.生物性过渡:个体一生经历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是从受精卵开始到一岁左右;二是在10-20岁的青少年期。
青少年时期要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包括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体形与面部特征成人化,第二性征的出现,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育成熟等。
经过这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青少年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生理上的成熟导致青少年成人感的产生。
但是,青少年生理发展水平与其心理成熟水平会形成很大的落差,往往会造成其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矛盾,从而使青少年期特别是青少年早期的个体的心理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
9.认知过渡: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皮亚杰根据认知结构的不同,把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岁至二岁)、前运算阶段(二岁至六七岁)、具体运算阶段(七八岁至十一二岁)和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形式运算(formal operational stage)的是具体运算之后认知发展的更高水平。
个体的思维从具体运算过渡到形式运算,标志着智慧发展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在此之后的发展仅是经验和知识的增加,思维方式不再有质的变化。
青少年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对自然世界、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本质的思维方式的变化源于形式运算认知结构的建立。
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相比,青少年的思维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10.社会性过渡:随着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青少年阶段也是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折期,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不再把他们看做是儿童,而是开始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
换言之,这一时期个体的社会定义发生了变化。
从儿童期直到成年期,影响个体社会过渡的具体因素在不同社会之问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所有社会都承认青少年阶段个体社会地位的变化。
因此,许多理论家指出,与其说青少年期的生理或认知变化决定着青少年的本质特征,毋宁说社会对他们的定义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B )。
A.高峰期B.过渡时期C.迷茫时期D.黄金期2.心理发展具有(C )与顺序性。
A.不平衡性B.阶段性C.方向性D.差异性3.(A )是脑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能保证感觉冲动的顺利传导。
A.髓鞘化B.突出修剪C.神经系统D.生物成熟4.大脑最晚发育成熟的是(D )。
A.枕叶B.顶叶C.颞叶D.额叶5.(C )思维保证了青少年能够运用科学的假设检验来解决问题。
A.逻辑性B.抽象性C.可能性D.具体性三、填空题1.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即大学阶段。
2.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生理成长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3.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也具有阶段性。
4.布朗芬布伦纳归纳出了五个生态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序系统。
5.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认知过渡和社会性过渡三个方面。
四、判断正误1.一般而言,男生的青春期要比女生早。
(×)2.心理发展具有平衡性。
(×)3.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心理发展会受到学习的影响。
(×)4.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是不对称的。
(√)5.青少年体内激素变化对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
(√)6.社会对青少年的定义会对青少年的社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五、简答题1.青少年与青春期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答: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
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心理发展及其一般特点是什么?答:过渡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与其它阶段比,青少年期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青春期的开始,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
(一)生物性过渡个体一生经历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是从受精卵开始到一岁左右;二是在10-20岁的青少年期。
青少年时期要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包括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体形与面部特征成人化,第二性征的出现,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育成熟等。
经过这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青少年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生理上的成熟导致青少年成人感的产生。
但是,青少年生理发展水平与其心理成熟水平会形成很大的落差,往往会造成其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矛盾,从而使青少年期特别是青少年早期的个体的心理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
(二)认知过渡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社会性过渡随着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青少年阶段也是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折期,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不再把他们看做是儿童,而是开始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
换言之,这一时期个体的社会定义发生了变化。
从儿童期直到成年期,影响个体社会过渡的具体因素在不同社会之问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所有社会都承认青少年阶段个体社会地位的变化。
因此,许多理论家指出,与其说青少年期的生理或认知变化决定着青少年的本质特征,毋宁说社会对他们的定义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3.遗传与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何影响?答:(一)遗传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
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
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心理的发展才有可能,同时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
发展也是成熟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A.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格赛尔曾选择了一对同卵双生子进行实验研究,首先他对双生子T和C进行行为基线观察,发现他们的发展水平相当。
在双生子出生的第48周,对T进行爬楼梯、搭积木、应用词汇和肌肉协调等训练,对C则不予训练。
训练持续了6周,T能够熟练的爬楼梯了。
格赛尔让C在53周时才开始练习爬楼梯,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C只用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其爬梯的水平完全赶上了T。
(二)环境与教育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布朗芬布伦纳(U.Brofenbrenner,1979)提出的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全面分析了环境及教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环境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发展,注重在一系列环境系统及其关系中考察个体的发展变化过程。
这里的生态指的是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
布朗芬布伦纳归纳出了五个生态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