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45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450字

导语: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古人说诗言志,用诗文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志向、抱负等,这是中国人对诗的最高境界。以下是XX为您搜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450字最近,我看了一个电视节目,叫《中华好诗词》,感受颇深。

节目中有好多能熟背3000多首诗歌的女博士们,从她们身上充分显示了诗歌对人的影响,她们个个朴素,沉稳,特别是总决赛中的两位女博士,让我印象深刻:李冰洁,身穿白色的旗袍,看起来像弱不禁风的林黛玉,戴着眼镜,说话时声音婉转动听,有着薛宝钗式的幽默感。王颖,号称冷面杀手,不喜欢笑,但是常常把对手吓出一身冷汗。背诗时,她喜欢轻轻踱步,她不仅会背诗,还喜欢写诗,一上场就吐口而出一首自编的小诗,既押韵又好听。正是应了古人那句老话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节目中还有一个8岁的小女孩,她的年纪虽然小,但是却能把《长恨歌》背的滚瓜烂熟,还能背诵好多我都没有听说过的古诗。连范增老师都对她很佩服,提出如果她能在3个月内将《离骚》和杜甫的《秋兴》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就收她为弟子!太羡慕她了,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够成

为范增老师的弟子,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看完这个节目,我觉得平时我背诗时还是太不熟练,真正到比赛的时候,有些背过的诗一时就想不起来了,尤其是当需要只背诵其中一句的时候,往往整篇都忘记了。以后我还要继续努力背诗,不仅要背熟,而且要理解作者,理解作者作诗的意境。这真是一档好的节目,中华的诗词博大精深,让我们一起遨游在诗歌的海洋吧!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450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终于落下帷幕。除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博人眼球外,一些媒体的高度评价,也鼓舞人心。微信圈里有两篇文章:《中国诗词大会如果不火,天理难容》《中国诗词大会:繁华落幕,速去读书!》读罢,感觉类同其他,并无多少高妙之处。

其实,一档节目,或是一本书、一个人,火与不火,不是谁说了算的。即使能算,又能维持多久?关键是这些内容,能否真正给人带来思考,能否使人的成长发展受益。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四大名著”电视剧,几乎年年播放,可每次观看,依然魅力无穷。那是敬业精神、道德素养和个人才华的综合体现,其感召人之处也就在此。

至于《中国诗词大会》引发人们阅读诗词的欲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然而,“如何读诗词”,扩大来说“如何读书”,仍旧是一个古老而新鲜,却又十分现实、值得反复思考探索的问题。

纵观整个《中国诗词大会》,基本呈现的还是记忆类知识,也就是对中国古代诗词的背诵。读书学习,当然离不开记忆。很多时候,这还很重要。某种程度上说,记忆还标示着一个人智力的高低。但无论其再重要,记忆只是大脑的一项基本功能,而且这也不是读书学习的全部。读书重在理解,更重在应用,重在在此基础上的开拓创新。不会理解,记忆再多,都是僵死的知识,无异于两脚“书橱”;不懂应用,不能把记忆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就是嘴上功夫,纸上谈兵;不能创新,也只能是亦步亦趋,难逃窠臼。“知识改变命运”一说,有它的时代意义。时至今日,知识更迭神速,信息科技日新月异,此说当另作考虑!先前一些电视台的记忆性节目,亦曾引起一时反响,可不久就声息全无。尤为值得人们反思的是这些节目只是刺激了感官,满足了消闲,其实质上并没有改变什么,尤其是没有给人们带来创新性思维启迪,更不用提给社会发展带来的推动了。

今天的《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能引起一片赞歌,一是勾引出人们对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怀念。人们眼里心中早已被金灿灿的利益充满,诗词文化也已无奈落魄,走得很远很远。在此物欲横流之时,听听曼妙优美的古代诗词,看看精彩纷呈的选手表演,也算是春节之时的一种休闲消遣。电视台将此放在这个时段,想来也是煞费苦心,善做经营。二是迎合了当今的教育现实,满足了很多人内心惯有的教育情感。

目前的教育,虽然经历了几次改革,有很大进步,但始终难以挣脱知识中心、记忆至上的藩篱。课堂上传授的是知识,作业练习的是知识,复习记忆的是知识,考试应答的是知识。此次“大会”获得冠军的16岁的女生,在学校里的就有六本有关诗词的“校本课程”,据说所答问题皆在其中。学生学习任务之一,就是背诵记忆这些诗句。升学考试占6分的试题,平时考试都要增加到20多分。网大眼小,捞鱼多呀!请问,当今的学生,哪个没背诵过此类诗句,哪个没答过此类试题?只是我们莘莘学子缺了该冠军的记忆术,也只是一些出众者没赶上今天的电视平台。再请问,背过、考过之后,结果又是如何?“纷纷书片下高楼”的景象不能不令人痛心。即使进了大学,步入社会,又展示了多少传统化的人文素质,展现了多少创新性思维和开拓性创举?“腹有诗书气自华”,那是指会对诗书进行消化并加以升华应用的人来说的。如果是满腹诗文,食古不化,为记而记,为考而记,恐怕就难“自华”,因为没有达到内在的“自化”呀!元代白朴的“满腹文章七步才”,那是对文章极好,有写作才华的赞美。“学富五车”,现代意义是形容知识渊博,源于《庄子》“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但这里的“书”却是“写”的意思。可见,“学富五车”原意也并非仅仅是阅读书籍广,记忆知识多而已。吸收了,目的在于输出。能很好地输出才是真本事。早年香港也曾举办过诗词大会,可是人家比的不是背诵记忆,而是

作词赋诗。如此,考察的才是实际运用,才是真正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节目选准时间,媒体推波助澜,《中国诗词大会》不可能不火,而且随之还会带火众生:选手、主持人、点评嘉宾等。只是,这一以背诵记忆为主的节目,有意无意间在导向上出了问题。尤其是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依然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运用现象的再度强化和充分肯定。小而言之,这是节目参与者对读书学习的一种错误认识;大而言之,这是节目组织者及其媒体教育观、人才观的落后与陈腐。在大力提倡“核心素养”“创新思维”“双创能力”的今天,还一再强调对知识的“背诵记忆”,多少有些不合时宜。

倘若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中国诗词大会”一说,也似乎值得商榷。首先,“大会”肯定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召开会议的“大会”。“会”的本义就是“会合”,这里所用也当是此意。既然如此,“会合”只能是把各类相关的诗词语句聚集在一起吗?按正常理解,这种“会合”除通过一定的条件和方式把相关的诗句聚合在一起外,还应该包含更多的内容。一是选手们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二是该诗句在现实背景和语言环境中的应用;三是让选手们融进感情,绘声绘色诵读事先写作的诗词;四是现场给出一定的情景,让选手们即兴作词赋诗。此外,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情景预设,让选手们参与活动,从其言谈举止中窥探、判定传统文化因子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