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期末复习
中国特色主义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
![中国特色主义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c0af267dbd64783e09122b64.png)
上班时间管理规定新劳动法对于关于工作上班时间和加班时间有什么规定呢?如何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关于上班时间管理规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班时间管理规定如下一、严格遵守公司制定的作息时间。
上班时间:上午8~12,下午1~5。
二、迟到早退按50元每小时计算扣除工资(不足1小时按50元,超过1小时按旷工处理)。
有事提前请假,未请假或未批准请假,算旷工一天,按工资二倍罚。
三、员工工作期间严禁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如上班时间玩手机、上网玩游戏、聊天、睡觉、在车间不允许吸烟等,发现每次扣工资20元。
四、没事情做的时候,自已主动找事做,或要求安排,上班时间不作为的,扣工资每次20元。
五、下班前10分钟整理自己的工具,并按公司要求放在指定的地方,如发现乱存乱放的,扣工资每次20元。
另及时搞好车间环境卫生。
六、售后服务,回公司必须带回售后服务单,若没有不计工资。
七、中午吃饭时间,必须打完卡统一吃饭,不打卡则按早退处理。
八、早上晨会由***负责安排工作,有问题及时上报。
以上规定从即日起执行!新劳动工作时间规定1、什么是工时?我国现行的标准工时制度是多少?答:工时,又称为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根据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在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中用于完成本职工作的时间。
工时是劳动者进行劳动的时间,是劳动的自然尺度,是衡量每个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和付给劳动报酬的计算单位。
工时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工作日,即指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在一昼夜内的工作时间长度。
所谓标准工时制度,是指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劳动者为履行劳动义务而消耗时间的最长限度的一种工时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和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有关规定,我国现行的标准工时制度是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小时。
在正常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2、哪些企业职工可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答: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应当明确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概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政经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政经](https://img.taocdn.com/s3/m/a262034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e.png)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 分)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2、作为价值实体的劳动是(抽象劳动)。
3、准确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指标是(剩余价值率)。
4、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垄断经营有限的较优等土地);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5、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是(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问题)。
6、在股份制中,实行一股一票,体现的是(出资者)主权;在合作制中,实行一人一票,体现的是(劳动者)主权。
7、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是由其(处于主体或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
8、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制企业)。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因而被称为不变资本。
另一部分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是可变资本。
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由于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会发生价值增值,所以被称为可变资本。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基本方式。
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即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方式。
而资本集中则是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的过程。
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区别在于:(1)资本积聚以资本积累为基础,因而单个资本增大的同时,也使社会总资本增大;而资本集中是原有资本的重新组合,虽然使单个资本变大,但不能使社会总资本增大。
(2)资本积聚的规模和速度最终受到原有资本积累速度和社会财富增长限制,因而其增长是缓慢的;而资本集中可以不受资本积累速度的限制,可以在较短时间有效资本合并为大资本,所以增大速度很快。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总产量(包括商品和服务)和生产能力的增加。
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产值的变动率来衡量。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主观题部分)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主观题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9d83302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d7.png)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主观题部分)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
2.政府经济学:是指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政府及其政府行为,用经济分析的价值,评估政府绩效的一门学科。
3.政府失败:是指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人们期望政府能够办好市场办不好的事,结果却发现政府不仅不能补救市场的失灵,反而降低了社会效益。
4.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它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
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外部性、垄断、公共产品的生产、信息不对称以及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的调节上运作不灵。
广义的市场失灵除了包括狭义的市场失灵的内容外,还包括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导致的经济波动。
5.公共支出:狭义的公共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公共部门预算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所造成的费用。
从广义上来说,公共支出还包括政府实行的许多政策和法规所导致的私人部门增加的开支。
6.公共支出对社会经济的一半影响:第一,公共支出有助于你补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
第二,公共支出有助于实现收入的分配公平。
第三,公共支出有助于烫平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稳定目标。
7.衡量公共支出规模的指标: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
绝对量指标: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公共支出的货币价值总额。
相对量指标: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公共支出占当期国民生产总值或当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8.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1)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基础性决定因素:公共支出需求,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你补市场失灵的公共财政需求规模;公共财政能力。
(2)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宏观原因:第一,经济发展因素。
经济发展促进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会引起一系列新型的属于补救性的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从而推动公共支出扩张。
政府经济学考试重点复习提纲
![政府经济学考试重点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910c5a894693daef5ff73d25.png)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提要一、名词解释1.财产税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所拥有的财产课征的税种。
财产主要包括不动产和动产。
财产税具有税源稳定、税负难以转嫁的特征。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财产税具有其重要功能。
2.城镇土地使用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使用城镇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际使用的土地面积从量定额征收的一种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对象是纳税人实际使用的土地,以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是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人为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地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
城镇土地使用税采用地区差别定额幅度税率,按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建制镇,工矿区分别规定每平方米土地使用税的年应纳税额。
3.房产税房产税是以房产为征税对象,依据房产价格或房产租金收入向房产所有人或经营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房产税的纳税人是房屋产权所有人。
房产税采用比例税率。
房产税计税依据有两种。
与之相适应的应纳税额的计算也分两种:即从价计征和从租计征。
4.耕地占用税耕地占用税是对占用耕地建房或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占用耕地面积,规定税收一次性定额征收的税种,属于对特定土地资源占用课税。
耕地占用税的征税对象,是建房或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占用的耕地。
耕地占用税的纳税人,是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
耕地占用税实行地区差别幅度定额税率。
6. 流转税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制度的总称。
与其它类型税收制度相比,流转税具有明显的特点和功能。
5.契税契税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为征税对象,向产权承受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7.印花税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使用、领受应税凭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印花税的征税对象是税法列举的各种应税凭证。
印花税的纳税人是指在我国境内书立、使用、领受上述应税凭证并应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大学《政治经济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及考点总结
![大学《政治经济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及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57ccc087c1cfad6185fa796.png)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中的科学因素基础上,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它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变革。
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的人物:威廉配第开始,亚当斯密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原因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有2类: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原始森林、矿藏等;劳动的生产物:棉花、砖瓦等。
(要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属于哪一类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又要在人和人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前者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生产关系。
6、生产力: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包括人的因素(劳动者)、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深入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促进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从而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政经期末复习题
![政经期末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0f54fc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07.png)
政经期末复习题第一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1.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自具有什么特征?各个阶段之间具有的关系?2.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具有哪些主要特征?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什么意义?4.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第二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1.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什么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特征是什么?并论证其必然性。
3.怎样理解全民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4.怎样全面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5.什么是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什么农村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应如何进一步发展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涵义、特点、优点、局限性及改革的政策方向)6.如何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综合本章第10、11、12道思考题)第三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什么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包括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经济体制的合理性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2.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为什么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3.市场经济有哪些性质、功能和缺陷?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发挥哪些方面的经济职能?第四章企业经济分析1.什么是企业制度?试述企业制度的演变。
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什么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4.什么是企业经营机制?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有哪些特点?5.什么是股份制?什么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有什么特点?采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有什么意义?第五章居民收入分配1.什么是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资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会是多种收入形式并存的格局?2.什么是按劳分配(含义与性质)?3.为什么政府要对居民收入差距进行调节?政府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秉持什么原则?政府可以运用哪些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差距?4.试析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84cb41b76c66137ee0619d6.png)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1、政府的经济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目标:保证全社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通过政府分配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政府在明确其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从而实现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政府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二)收入分配职能目标:实现国民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公平合理,调整国家与企业,个人之见,企业与企业之见,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1、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政府分配的界限与范围2、改进和完善行政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4、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性支出制度(三)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政府实践中,通过制度安排,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等公共社会的发展,促进产业平衡4、保证非生产性社会公共需要(四)其他政府经济职能1、政府协调职能2、政府制度创新职能(五)政府职能间的关系效率、公平和稳定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稳定2、效率3、公平2、美国模式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只有在私人企业妨碍了其他对象的自由后,政府才会限制其发展。
干预手段:1、法律的制定与实施2 、财政政策3、货币政策4、收入政策(工资与价格控制)5、社会保障6、福利政策7、对外经济政策8、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3、收入政策收入政策又称“工资与价格控制”,是后凯恩斯主流学派提出的政策主张之一,指政府为了影响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降低物价的上涨速度。
主要通过财政、货币机制来实施,还可以通过行政干预和法律调整等机制来实施。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名词解释+简答题全!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名词解释+简答题全!](https://img.taocdn.com/s3/m/6ec310a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1c.png)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名词解释+简答题全!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2、生产资料: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5、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劳动资料:是生产中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
7、劳动对象:是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8、劳动力:活的人体中存在的,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9、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产的劳动产品。
10、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1、价值:凝结在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12、具体劳动: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有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就是有用劳动,又称为具体劳动。
13、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1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5、劳动生产率:作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效率。
16、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7、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18、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19、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20、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既有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21、社会分工:是指劳动的分工,及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
22、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d347b0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0.png)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C)A、奴隶社会经济B、封建社会经济C、资本主义社会经济D、社会主义社会经济2、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B)A、劳动技术B、生产工具C、容器D、生产场所3、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就能够执行(A)A、价值尺度的职能B、流通手段的职能C、支付手段的职能D、贮藏手段的职能4、根据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二产业是(B)A、农业和工业B、轻工业和重工业C、工业和建筑业D、工业和服务业5、商品的二因素是(B)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B、使用价值和价值C、交换价值和价值D、价值和剩余价值6、商品价值的实体是(D)A、私人劳动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7、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B)A、供求均衡B、公平竞争C、价格稳定D、自由买卖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C)A、生产资料成为商品B、消费资料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全部物质资料成为商品9、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是指(D)A、工人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B、工人创造新价值的时间C、工人转移就价值的时间D、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10、资本家在不延长工作日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是(B)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垄断利润D、平均利润11、在销售阶段,资本形态的转化是(C)A、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B、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C、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D、商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12、年剩余价值率表示(D)A、预付固定资本的增殖程度B、预付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C、预付流动资本的增值程度D、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13、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A)A、社会总产品B、社会货币资本总量C、全部消费资料之和D、全部生产资料之和14、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量的关系表现在(B)A、二者相等B、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C、利润率大于剩余价值率D、二者没有关系15、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D)A、流通领域中商品买卖的差额B、流通领域中创造的价值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共同创造的价值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16、利息率的变动区间是(B)A、利润率和零之间B、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C、剩余价值率和零之间D、年剩余价值率和零之间17、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D)A、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B、农业工人提供了剩余劳动C、农业工人工资低于其他部门D、土地的资本主义垄断经营18、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C)A、竞争目的相同B、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相差不大C、竞争范围扩展D、竞争手段没有变化19、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被称为“万能的垄断者”的机构是(B)A、工业企业B、银行C、商业企业D、政府部门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A)A、国有企业垄断资本B、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C、半国有企业垄断资本D、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21、二次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D)A、国际卡特尔B、国际辛迪加C、国际托拉斯D、跨国公司2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A)A、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B、联合国的专门机构C、有着贸易政策的多边协定D、各国在商品流通领域的经济联合23、被称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黄金时期”的时期是(C)A、19世纪末20世纪初B、一战、二战期间C、20世纪50-60年代D、20世纪70年代以来24、股份公司的出现是(C)A、对资本主义私人财产的否定B、直接出动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根本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5、劳动收入包括(D)A、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收入B、私营经济中雇佣劳动者的收入和管理劳动收入C、个体经济中的个体劳动收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工薪收入D、以上三个方面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按劳分配(B)A、是在社会范围内实行的B、是以企业为单位的C、只限于购买个人消费品D、不受市场机制的制约27、宏观调控的经济总量平衡是指(B)A、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平衡B、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C、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平衡D、三大产业之间的平衡28、我国财政政策体系的主要构成内容是(D)A、财政收支、预算平衡、借贷、国家债务B、财政收支、预算平衡、利率、国家债务C、财政收支、预算平衡、投资、国家债务D、财政收支、预算平衡、国家债务29、我国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D)A、人均GDP达到相当高程度B、劳动生产率达到相当高程度C、城市化率达到相当高程度D、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城市化率、科技教育水平都达到相当高程度30、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有(D)A、财政信贷、商业信贷B、财政信贷、直接投资C、商业信贷、直接投资D、财政信贷、商品信贷、直接投资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B)A、物质资料的消费B、物质资料的生产C、物质资料的交换D、物质资料的分配2、生产力中的因素是指(C)A、劳动对象B、劳动工具C、生产资料D、劳动资料3、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集中表现在(A)A、生产工具的发展B、管理水平的改善C、劳动者素质的提高D、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4、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A)A、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B、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C、商业与农业的分工D、商业与手工业的分工5、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之一是(D)A、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是人们主观创造的B、后者是客观存在的,前者是人们主观创造的C、前者一般是长久不变的,后者是经常变化的D、后者一般是长久不变的,后者大多数不是长久不变的6、自然经济是一种(B)A、交换经济B、自给自足的经济C、满足别人需要的经济D、满足市场需要的经济7、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资源配置方式有(D)A、计划方式B、市场方式C、行政方式D、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8、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A)A、V+mB、C+vC、C+mD、C+v+m9、生产资料中既属于固定资本又属于不变资本的是(D)A、原料B、燃料C、辅助材料D、机器设备10、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D)A、各个部门的创造过程B、各个部门内部的转移过程C、各个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瓜分过程D、各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D)A、资产阶级国家协调私人垄断资本的相互关系B、各个私人垄断资本相互有机结合的总体C、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矛盾的体现D、私人垄断利用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为其获取垄断利润服务12、当前世界范围贫富差距加大和南北对立的根本原因是(C)A、地区局部战争B、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C、国际经济旧秩序D、国际经济新秩序1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D)A、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B、按劳分配规律作用的结果C、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规律作用的结果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规律作用的结果14、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体现着(C)A、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B、对外开放的本质要求C、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D、改革开放的本质要求15、我国城乡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是(A)A、集体经济B、国有经济C、私营经济D、个体经济16、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C)A、劳动者共同富裕B、社会化大生产C、生产资料公有制D、市场经济17、按劳分配的劳动报酬的补充形式是(B)A、补贴和救济B、奖金和津贴C、福利和补贴D、保险和救济18、在现阶段,经济运作中对资源配置其基础性作用的是(B)A、计划B、市场C、企业D、政府19、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是(A)A、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B、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具体表现形式C、经济制度不变,经济体制就不会改变D、经济制度将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变化20、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政治经济学期末重点知识复习
![政治经济学期末重点知识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7d82ddb195f312b3169a5d7.png)
一、名词解释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是指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P92、价值: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商品的价值。
P143、交换价值:是指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P14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P175价值规律:6、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P397、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的资本,用v表示。
P398、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价值量的资本,用c表示。
P399、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长度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P4110、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P4211、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照社会价值出售所产生的差额。
P4312、产业资本:是指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投放在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P5313、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P5414、资本周转:是指产业资本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运动。
P5615、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用c:v表示。
P6016、利润:是指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资本家销售商品后所获得的超过成本价格的价值。
P6717、平均利润:各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大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期末复习简答题汇总
![大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期末复习简答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1a421d90722192e4436f6b7.png)
政经(社会主义部分)期末复习简答题汇总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前提?答:1、经济前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它的建立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化大生产为经济前提。
2、政治前提——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2、社会主义的本质?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答:1、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发展;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4、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4、为什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答:1、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具体来说:第一、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第二、是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各种矛盾的需要;第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同我国目前这种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然是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和共同发展,这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所决定的。
5、为什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答: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战友和支配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它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2、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劳动者作为主人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3、可见,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6、为什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答: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2、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高效的增长;4、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41dea01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8.png)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政府经济学一.重要概念1.市场失灵: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负的外部效应、垄断生产和经营、公共产品生产、不对称信息情况下的商品交易以及社会分配不均等问题的调节上运作不灵。
广义还包括由宏观经济总量失衡所导致的经济波动。
P402.资源配置:资源在不同用途、不同使用者和不同时期之间进行分配。
资源的最优配置是使社会各种资源始终处于一种最优组合状态,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P353.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应达到这样一种状况: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好或不变,而不使他人的情况变坏。
经济运行所达到的效率已经使一部分人情况改善必须以另一些人的情况恶化为代价。
P36~394.外部效应: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对他本身以外的人或组织产生了有益或有害的影响,但经济活动主体并不因此得到补偿或支付代价现象。
P435.信息不对称:信息需求者从信息供给者那里得不到齐备、准确、及时的信息,掌握信息的企业和个人,常常只将对自己最有利的信息提供给需要信息的机构或个人,或者只是提供部分信息。
P446.基尼系数:可用来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
指洛伦茨曲线和绝对平均曲线间的面积A与绝对平均曲线与绝对不平均曲线之间的总面积A+B之间的比值。
G=A/A+B。
一般而言基尼系数在0~1之间。
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就越不平均。
P507.二元经济结构:以边际劳动生产率较高而劳动力相对紧缺因而个人收入较高的工业经济为“一元”,以边际劳动生产率较低甚至为零而劳动力非常充裕因而个人收入很低的农业经济为“另一元”所构成的经济。
P538.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和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
(繁荣、衰退、萧条、复苏)有起伏的上升运动。
P559.国家干预经济: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国家权力,对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趋向,施以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及影响。
政经期末复习 (完整版)
![政经期末复习 (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dfec91bffd0a79563c1e7236.png)
(一)名词解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个别资本凭借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超越社会品均条件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投在物质生产部门,支付雇佣劳动,直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资本。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商业利率: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
流动资本:是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
行政垄断:用行政权力管住市场准入,在一个市场住允许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经营的情况。
资源配置:社会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根据资源的不同用途在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
经济利润:排除所有者投入和分派给所有者方面的因素,期末净资产与期初净资产相减以后的差额。
边际成本: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宏观经济均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用以反映可变资本价值的增值程度。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生产价格: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
平均利润:各部门按平均利润率分别获得的利润。
自然垄断:一个市场的某个行业有一家企业经营,比两家或两家以上经营成本更低。
(因产业发展的自然需要形成的垄断)虚拟资本:能定期带来收入的,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有价证券:标有票面金额,证明持有人有权定期获得一定收入,并可以自由转让的一种所有权或债权的凭证。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doc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doc](https://img.taocdn.com/s3/m/3257ecb4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63.png)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
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
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
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政经期末复习
![政经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9fe7cc1ade80d4d8d15a4fca.png)
1、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按照自己设想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被加工成的产品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经济规律: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经济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
3、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4、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5、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6、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7、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反映的是商品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8、社会必要劳动: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9、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0、货币流通量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代售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11、货币: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2、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13、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
它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14、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其价值只是在劳动过程中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数量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叫不变资本,用c表示。
15、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叫做超额剩余价值。
16、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新创造的价值(v+m)中,工人所得的工资和资本家所得利润相比较的相对量。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a2a0270b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4.png)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第一篇: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导论要点:1.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官,吴)2.怎样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蒋)与方法(all)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P4 蒋)第一章商品与货币要点:1.使用价值、价值(官,吴)2.抽象劳动、具体劳动(all)3.私人劳动、社会劳动的矛盾(all)4.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的职能(all)5.货币的本质、流通规律(官,吴)6.什么是价值规律(官,吴)7.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对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发展有何作用?(all)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要点: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官,吴)2.资本总公式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官,吴)3.绝对、相对、超额剩余价值产生原因,试做比较,阐述起技术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官,吴)4.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官)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要点:1.资本有机构成(官,吴)2.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all P108)3.如何看待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关系(官,吴)4.相对过剩人口怎样形成的?(官、吴)5.为什么说失业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经济现象?(吴)6.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主要因素(蒋 P71)第四章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要点:1.资本循环的特征(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态的统一)(all P90)2.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和途径(all P99)第五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要点:1.什么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起根源是什么?(all P116)2.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官 P105)第六章剩余价值分配要点:1.商业资本、商业利润、银行资本、银行利润(官,吴)2.实际资本、虚拟资本(all)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有何变化(吴)4.地租的本质是什么?试述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的产生的条件及原因(官,吴)第七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与经济全球化要点:1.垄断如何形成的?(官,吴)它具有哪些组织形式(吴)2.什么事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官,吴)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极其原因(蒋)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要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任务(all P211)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官,吴)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极其理解(all P233)3.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蒋)第十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要点:1.为什么说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吴,官P256)2.联系实际解读现代企业制度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吴)第十二章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行与居民消费要点:1.如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all P292),兼顾效率与公平?(官,吴 P291)2.劳动与资本收入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之间的地位、相对重要性(吴)3.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蒋 P296)4.深化我国社保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蒋P300)第十三章宏观经济运行于政府的宏观调控要点:1.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吴,官P357)2.宏观调控的政策与目标(吴,官)第十四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要点: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何联系与区别?(吴,官P378)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机制(蒋)论述1相对m,绝对m,超额m。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精华汇总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精华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8157141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b3.png)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精华汇总0-1章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因为社会发展阶段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而且,研究生产关系的目标也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5、当今世界的经济学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体系经济学对某个经济体的分析可分两个层次:一是本质层次的分析,即对生产关系层次的分析;二是表层层次的分析,即对经济运行层次的分析。
6、科学抽象法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
二是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
7、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即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8、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具有客观必然性。
9、经济规律分为三个层次:一切社会共有的规律、若干社会存在的规律以及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10、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
1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创造出现实的生产.1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13、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14、产权是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的,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形成产权结构。
15、生产力:也叫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指人类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三要素指劳动者(主导要素)、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劳动对象16、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政府经济学2024年复习及答案
![政府经济学2024年复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55e1a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b.png)
政府经济学2024年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属于市场无效的是(D 以上答案都正确)2.以下对政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政府和国家是基本等同的两个概念)3.以下属于政府的职能的是(D 以上都正确)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B、社会公共权力)5,政府经济的目的是(A)A、满足社会公共须要6.以下对财政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理解不正确的有B增长和发展是相同的概念,可以混用7、购买性支出也称为(B) B.消耗性支出8、把财政支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和国防费等, D.按费用类别来分类的。
9、财政支出的方向和政府活动的重心可以通过( A.财政支出分类)来探讨分析。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科学技术三项费用的是(C.更新改造费)11、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大幅增长的主要A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论被推崇12、80年头以后西方发达国家财政支出增长减缓的重要缘由是(B)B.社会普遍认为财政支出增长过快是导致滞胀的重要缘由之一13、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的结构变更与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相符合的,即在社会经济发展到肯定阶段后,财政支出的重点将转向(C)C.社会福利支出14、瓦格纳法则可以简要归纳为 (B)B.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15、行政管理支出不包括(D) D、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16、下列不属于国防的供应方式是:( A)A、政府生产、私人供应17、教化是一种:(B) B、准公共产品18、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政府对全体社会成员只能供应(C基本相同的公共医疗服务19、下列四项不属于基础设施生产的特点的是(D) D、风险低20、下列选项不属于政府参加基础设施投资的缘由的是(B) B、提高生产效率21、政府支农的重点在于(A) A、供应农业公共产品22、地区性中小型水利工程依据性质,属于(C)C、准公共产品23、改革之初,我国政府提高了农副产品价格,为了不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对城镇居民赐予肯定的价格补贴,这种补贴属于(B) B、显性现金补贴24、我们平常所说的“三险一金”不包含(A) A、商业性补充养老保险25.政府从事财政收入活动的首要目的是(A) A.获得财政资金26.债务收入是国家以(C)方式从国内、国外取得的借款收入。
政经期末复习
![政经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f81e4b12866fb84ae45c8d74.png)
填空题1.不完全竞争市场包括: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2.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3.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私有制4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形成的两种经济形势:自然经济、商品经济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6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7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8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包括: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9商业利润的来源: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10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单选题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3.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4.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商品经济具有自主性5.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纸币发行量超过..需求量6.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7.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8.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价值的存在时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注意顺序!!!)9.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反比。
....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10.纸币发行量取决于: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11.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表现为:社会总产值………………使用价值若干数量的总产品12.资本区别于一般商品和货币的本质(根本)特征:资本的增殖性13.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m)同可变资本(v)的比率。
14.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5.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6.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政经(社)期末整理
![政经(社)期末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3780264a45177232f60a265.png)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期末整理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公有制本身及其实现形式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联合劳动者共同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所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形式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以及股份合作制等。
公有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实现形式:指生产资料所有者具体经营和组织利用生产资料的方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已经多样化,出现了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经营、托管经营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方式,改变了过去国有经营、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单一实现形式。
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区别于以前任何经济制度的全新经济制度,它具有以下重要特征:1.生产资料公有制。
2.按劳分配。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不存在人剥削人的关系。
3.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是广大劳动人民的选择,是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服务的。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运行的特征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现经济的市场化。
四、按劳分配的定义及内涵五、按要素分配的定义及内涵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论述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経済政治要点GNP 国民総生産GDP 国内総生産ドルに換算した数字、その国の経済の規模を表す実質成長率GDPが物価の上昇を差し引いた実質で、前の年に比べてどれだけ大きくなったか、を示している。
対外純資産ある国が外国にもつ工場や証券などの資産から、外国がその国にもつ資産(その国にとっては負債)を差し引いた額を「対外純資産」という。
日本経済の発展段階一、戦前水準への回復期(終戦~1950年代前半)1、終戦昭和20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が終戦の詔勅(しょうちょく)を全国民に告げた。
2、終戦直後の日本経済の三つの特徴:①食糧不足深刻化(1947年まで)過尐生産1944,45年の凶作(きょうさく)体格の数字②大量失業発生の惧れ1、敗戦に伴う軍隊からの復員者760万人2、軍需工場などからの失業者400万人3、海外からの引揚者(ひきあげしゃ)約150万人計1300万人の職場を創り出す大問題③インフレーションの高進経済メカニズム崩壊の中の極度物質欠乏物と通貨の不均衡現預金を物に変える動きヤミ市場の横行(おうこう)(一)傾斜生産方式石炭、鉄鋼への資材の重点配分日本全体の生産増大にとって隘路(あいろボトルネックとなっていた鉄鋼、石炭産業に超重点的に資金、資材を投入し、戦争直後の経済危機を乗り切ろうとした経済政策)1946年12月に正式に閣議決定とされ、1947年初めから実行。
(二)、復興金融公庫傾斜的資金供給傾斜生産方式を推進していくために、統制物資の重点的割り当てと併行して、傾斜的資金供給を行われた。
1947年初めに復興金融公庫(復金)を設立して石炭、鉄鋼、肥料など重要産業への融資を行うことにした。
(三)ドッジラインの展開占領から復興支援1、米対日政策の転換1947年に入ると、米ソ冷戦の激化→米国が日本を早期にアメリカの与国として復興させ、その潜在的な経済力や軍事力を発揮させるべきという判断に傾き→米の対日管理方針は占領から復興支援へ転換した。
(四)朝鮮戦争1950年6月朝鮮戦争勃発特需(とくじゅ)ブーム特需ブームによる経済の拡大朝鮮戦争がきっかけで、日本経済はドッジラインの安定恐慌を乗り越え、経済復興の歩みをいっそう速めていったことである。
(五)、民主化制度の改革GHQの民主化制度の改革財閥解体農地改革労働改革労働組合法、労働基準法、労働関係調整法の労働三法の制定によって、労働者を旧体制から解放された。
二、高度成長期1950年代後半~60年代1956年度の「経済白書」の中の「もはや戦後ではない」の表現56年~60年代末に、国民総生産(GNP)年平均10%の高い成長率重化学工業の飛躍的な発展による生産規模、生産性などを大幅に向上させる基盤を固めた。
この高度成長期には次のキッチンサイクルが見られる。
1、神武景気(じんむけいき)昭和29年11月~昭和32年6月1954年~1957年1、民間設備投資は40%近いの実質増加2、、実質成長率は昭和29年の5.8%から昭和32年の7.5%への上昇3、、昭和31年度の経済白書の「もはや戦後ではない」4、三種の神器(じんぎ)登場白黒テレビ冷蔵庫洗濯機2、岩戸景気(いわとけいき)1958年6月-1961年12月1、1960年12月国民所得倍増計画実質GNPは三年連続して10%を超える2、実質個人消費も年に9%の増加で伸びる消費革命3、3Cの追求と普及カラーテレビカークーラー3、オリンピック景気1962年10月~1964年10月1964年10月10日東京オリンピック建設投資の活況(かっきょう)オリンピック開催をひかえての建設4、いざなぎ景気1965年10月~1970年7月1、戦後最長の好況局面2、五年連続して10%以上の高い成長三、安定成長への転換安定成長への転換(1970年代~80年代前半)(一)1971年8月15日ドル防衛策ニクソンショック(二)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戦争始まり、同時に、OAPEC (アラブ石油輸出国機構)はアラブ敵対国への石油供給制限を決定。
アラブ諸国が石油価格を四倍に引き上げた。
OPEC(石油輸出国機構)諸国が石油価格を大幅に引き上げたことにより、世界全体が大きな打撃を受けた混乱。
先進国の中でもっとも中東石油依存度の高い日本資源輸入国の日本への衝撃致命的狂乱物価(気が狂うような物価)狂乱インフレあらゆる物資がなくなる心配売り惜しみ価格の釣り上げ群集(ぐんしゅう)心理パニック状態76年沈静世界的な景気後退日本は5年余りにわたって低迷を続けた。
(三)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消費者も企業も平静石油節約に努めた石油危機の対応策1、省エネルギー技術や自動化技術の開発導入省エネエネルギー節約エネルギー使用効率の向上廃エネルギーの回収自動車産業低燃費(尐ない量のガソリンで走れる車を作る)2、産業構造の転換重厚長大型→軽薄短小型3、ドル高、円安を背景に、輸出も日本経済の牽引力の役割を果たした。
80年代前半日本経済は4~5%の安定成長軌道に乗った。
プラザ合意1985年9月ニューヨークのホテル、ザ.プラザで行われたG5は各国が協調してドル安を誘導するという合意に達した。
(米、英、仏、日、独)G5先進5ヵ国蔵相(ぞうしょう).中央銀行総裁会議円ドルレートプラザ合意前1ドル=240円プラザ合意後の12月1ドル=200円近く市場介入市場介入:しじょうかいにゅう協調介入:きょうちょうかいにゅう发达国家的共同干预G20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四、バブルの生成と崩壊(1980年代後半~90年代初め)背景:貿易黒字は増え続け、対日批判は強まった。
88年から内需拡大路線の推進(民間活力)政府措置:公定歩合を引き下げ、各種規制を撤廃(てっぱい)した。
公定歩合(こうていぶあい)とは国の中央銀行が市中の金融機関に対して適用する金利。
市場諸金利の水準を規定する基準となる。
五、再度の円の急騰1、円高と円安円高つまり日本の通貨の価値が高まる。
メリット:原材料輸入輸入物資が安くなる海外旅行はしやすくなる。
デメリット輸出価格が高くなる輸出産業に悪影響2、リストラ円高で、企業は従来のコスト削減や経営合理化だけでは生き残れなくなった。
→生産構造の変換→事業内容を再構築する「リストラ」に必死に取り組んでいる。
3、日米貿易摩擦石油ショック→省エネ円高不況→コスト削減米期待:円高により→日本からの輸入は減る日本の輸出産業:コストの低減に努め、輸出価格をあまり上げずにすんだ。
米:貿易赤字日:貿易黒字日米の経済関係の悪化4、円高対策海外生産移転現地生産内需転換輸入品の活用例:1、欧米への自動車生産アメリカカナダ2、東南アジアへの家電業の生産拠点の移転中国、マレーシア、インドネシア海外進出の多様化国際化自動車産業のケース海外企業との合弁事業、技術提携、海外企業の買収、世界的な視野での部品の調達や販売戦略、海外で生産した製品の日本への逆輸入などさまざまな形態。
日本的経営日本の労使関係の「三種の神器」終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企業内組合日本人の職業観フリーターフリー.アルバイター英语“free”和德语词源及英语词尾“arbeiter”构成。
指没有正式工作而只靠临时打工获得的收入来维持生活的人。
ニート NEET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无职业的年轻人,既不想就业,也不想上学或接受职业培训的人日本政治一、日本の国名日本にほん、にっぽん国際スポーツ大会や郵便切手など、通常「にっぽんNIPPON 」と発音される。
二、日本の国旗、国歌、国花日の丸日章旗(にっしょうき)昇る太陽の旗白地(しろじ)の中心の赤い円は太陽を表す日本の国歌君が代(きみがよ)古今和歌集(1000年以上前に作られた)に収録された和歌であるが、作者は不明である。
国花二つの言い方桜菊(きく)三、元号一世一元制(いっせいいちげんせい)19世紀後半の「明治」以降は、おのおのの天皇の代は一つの元号を用いるという原則が定められた。
天皇が前の天皇の位を継いだ年を元年とし、天皇がなくなるまで同一元号を使用する。
現在の元号は「平成」で、1989年から始まる。
現在、公文書には、日本の元号が使われているが、西暦も広く使われている。
四、天皇1、天皇様皇室敬語を使う践そせんそ崩御(ほうぎょ)2、ご存命中はお名前を呼ぶことはしない。
124代天皇のお名前は裕仁(ひろひと)であったが、ご在位の元号が昭和であったので、今は昭和天皇とお呼びしている。
125代目の今上(きんじょう)天皇のお名前は明仁(あきひと)1933年12月23日にご生誕、89年1月せんそした。
国民の祝日天皇誕生日12月23日(明仁1933年12月23日)昭和の日4月29日(昭和天皇1901年4月29日)天皇の憲法上の地位現行憲法では:天皇は日本国の象徴であり、この地位は主権の存する日本の国民の総意に基づくと定められており、憲法の定める国事に関する行為のみを行い、国政に関する権能は有しないとされる。
そして、この国事に関する行為には、内閣の助言と承認を必要とし、内閣がその責任を負うことになっている。
国事に関する行為(外交礼儀上の元首)1、国会の指名に基づいて内閣総理大臣や最高裁判所長官を任命すること。
2、内閣の助言と承認に基づき、憲法改正、法律、政令、及び条約の公布、国会の召集、衆議院の解散、総選挙施行の公示栄典の授与外国の大使、公使の接受五、日本国憲法現在の日本国憲法は、太平洋戦争終結の翌年1946年に公布され、1947年5月3日から施行された。
祝日憲法記念日5月3日明治時代「大日本帝国憲法」の内容を一新したものである。
前憲法との違いをいくつか指摘すれば:象徴天皇主権在民平和主義人権尊重六、三権分立日本の統治機構は、立法、行政、司法の各機関の分立した三権分立制をとっている。
国会立法権(参議院、衆議院)両議院とも全国民を代表する選挙された議員で組織されている内閣行政権内閣総理大臣とほかの国務大臣で組織し、行政権の行使内閣総理大臣は国務大臣の任免権を持つ。
司法権裁判所最高裁判所と下級裁判所からなる。
下級裁判所には:高等裁判所地方裁判所家庭裁判所簡易裁判所とからなる。
裁判官その良心に従がい独立してその職権を行い、憲法及び法律にのみ拘束される。
最高裁判所の長官は内閣の指名に基づき天皇が任命し、そのほかの裁判官すべて内閣が任命す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