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教案-yy
第1章声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声现象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1章声现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直观演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深入了解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2.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难点:声速的计算和声波图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麦克风、音叉等)。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验演示(如敲击音叉、扬声器播放音乐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是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的,并通过实验演示(如隔着不同介质传递声音)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
4.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并通过实验演示(如听力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听觉范围。
5. 声速的计算:讲解声速的计算公式和影响因素,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不同温度下的声速。
6. 声波图的理解:讲解声波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声波图理解声音的特性。
7.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难点:声速的计算和声波图的理解。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声音现象的理解程度,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声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的产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苏科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第一章 声现象》word教案 (2篇)
课题第一章《声现象》自主空间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速;声波的反射;回声2、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来源;噪声的危害;噪声的防治4、声的利用:超声波;次声波;超声波在生产、生活、科学技术中的一些应用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速;声波的反射;回声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教学流程一、知识回顾:1、声音是由于物体而产生的,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我们把它叫做,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声音可以在、和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传播的。
声音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体内小石,这些都表明声具有,声音传递信息。
(能或不能)3、乐音的三个特性分别是响度、和.女同学的声音较尖细,是指她声音的较高.4、音调是指声音的,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声源振动的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5、声音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
频率的单位为,例如:某音叉每分钟振动3000次,其频率为 Hz。
6、是指声音的强弱,指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声音的越大。
7、人们听到的声音的大小不仅跟振幅有关还与有关。
8、音调高的声音其响度不一定大,同理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
即使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分辨出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靠的是。
9、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在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中最慢。
在一个充满水的长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次声音,第一次是在传播的,最后一次是在传播的。
10、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是指固体废物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和。
11、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是指物体而产生的声音,其波形是有规律的;噪声是指无规则振动而产生的声音,波形是的。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或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 。
苏教版声现象教学教案及例题
苏教版声现象教学教案及经典例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掌握声波的基本特性。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声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波的产生、振动与声源的关系。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波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
3.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的结构、听觉原理及声音的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4. 声波的基本特性:介绍声波的振幅、周期、频率等基本概念。
5. 声现象的观察与实验:安排相关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现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利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深入了解声现象。
3.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耳机、声源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声现象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演示相关实验。
3.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探讨声现象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
经典例题:1. 声音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 声波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3. 音调和频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4. 为什么说声音是一种能量?5. 请举例说明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声现象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采取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音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苏科版八班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5篇,盼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苏科版八班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和试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和把握初步讨论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老师、同学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同学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同学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学问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观看、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看法、试验探究法、争论法【老师预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请举例你听到过哪些声音?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二、进行新课(一)声音的产生1.让同学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状况。
2.观看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状况。
3.让观看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状况。
4.老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讨论方法指导:转化法)。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引导解决:a.指导同学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b.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同学自学P13课本,老师指导。
苏科初中物理八上《1第一章-声现象》word教案设计-.docx
声现象发声的钢尺在振动甲乙图1. 1—1说明①试试看:将敲响的音叉的叉鼓接触水面可见溅起水花,如图1-1-1乙所示,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②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所谓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就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③“振动停止, 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些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如图1. 1 —2所示.(2)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如图1. 1-3所示.图1. 1-2击掌后声音通过水传到鱼儿,鱼儿游开了乙图 1. 1-3⑶•真空不能传声.3.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说明:①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②15°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③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中快,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甲在气体中快.4.人耳的构造如图1. 2—1所示,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图1. 2—1人耳的构造图1.2—2声音怎样传到人耳5.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如图1. 2—2所示,外界传来的声波引起鼓膜振动,就像鼓槌击鼓使鼓皮振动一样;当鼓膜振动时,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也跟着振动;这种振动又传给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便听到了声音.其过程简图如图1. 2 —3.说明人耳听到声音要四个条件:一是有声波到达人耳;二是人的听觉系统不出现故障;三是声响达到一定数量;四是声咅的频率在某一范围内(见下节).|声音鼓膜振动一听小骨振动|一|听觉神经|一赳]園1 9-7. A HU斤別击咅的时稈图1・2-3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6.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如图1. 2 一4所示,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还能继续谱写出伟大的作品来,就是用牙齿咬住一根木棍的一端,将另一端顶在钢琴弦上,当他弹出一个音阶时,声音7.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从而能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如图1. 2—5所示,若声源在人耳的左声源边,一方而,左耳距声源近先听到,右耳距声源远,后听到,声音到达左右耳时间的不同,便形成了方向感.另一方面,由于人头部对卢盲的拖蔽作,用,左耳听到的卢首比右耳强一些.总之,声咅传到两只耳朵的吋刻、强弱及其他特征都不同.这就是双耳效应. 8.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1)频率:物体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其单位为赫兹(Hertz),简称赫,用符号脱表示.如图1. 3—1所示,找一张旧年历卡片(或者有弹性的硬纸板),一辆自行车.把自行车支起来,一只手转动自行车的脚踏板,另一只手拿着硬纸片,让纸片的一头伸到自行车后轮的辐条中.先慢慢转,这时可以听到纸片的“轧轧”声;再加快转速,纸片发出的声调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 纸片就会尖叫起来了.很明显,纸片音调的变化,是和纸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即频率)有关。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对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复习。
复习的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乐音与噪音、声速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掌握声速的概念。
2.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声速的概念。
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声波图形的绘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尺子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例子。
2. 知识点复习:(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乐音与噪音:乐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均匀变化的声音,噪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不均匀变化的声音。
(5)声速:声速是指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在空气中,声速约为340米/秒,在水中约为1500米/秒。
(1)为什么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声音的音色不同?(2)为什么在冬天,声音传播的距离比夏天远?4. 随堂练习:(1)判断题: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对/错)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4. 乐音与噪音5. 声速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_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___中传播最慢。
(3)音调与________有关,响度与________有关,音色与________有关。
苏科版八上《第一章 声现象》word教案.doc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目标】(1)通过科学探究,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4)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掌握声速相关的计算。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现象,进行声速的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要点1】声音的产生〖活动〗利用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等身边物品,使它们发出声音。
试试看,你有多少种方法?〖分析〗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探究〗音叉的发声〖质疑〗(1)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2)敲击鼓面发声时,鼓面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3)发声的物体一定是固体吗? 。
〖思考〗古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各种声音的声源分别是什么?。
〖总结〗【要点2】 声音的传播〖活动〗(1)你把耳朵紧贴着课桌的一端,你的搭档在另一端用铅笔轻轻敲击,你听到声音吗?将耳朵离开桌面,再听敲击声,比较一下两次声音是否一样?(2)将衣架挂在细绳中央,用铅笔敲击衣架时,仔细聆听。
再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你又听到了什么?(3)把耳朵贴在盛水鱼缸外面,把石头放在水中敲击,你听到了什么?(4)将一部正在播放MP3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在广口瓶中央,再把瓶内空气抽出。
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思考〗如果瓶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那么声音还能传播出来吗?〖质疑〗瓶内空气能全部抽掉吗?〖总结〗【〖思考〗声音传播为什么一定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又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活动〗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 停止,发声停止。
2. 发声的物体叫做 。
3.固体、 、 都能成为 。
1.声音可以在 、 、 中传播,在 中传声效果好。
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 。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总结〗【要点4】 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速〖思考〗(1)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为什么我们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呢?(2)为什么我们有时能听到回声,有时听不到回声呢?〖活动〗(1)阅读:课本10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声现象》教案与反思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声现象》教案与反思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声现象》教案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声现象》教案与反思这篇文章共17077字。
相关文章
《三年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生字拼音组词》:1、三年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生字拼音组词我会写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言、赠送、《《傅雷家书》知识要点》:1、《傅雷家书》知识要点简介:《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书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7000多字。
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这次我设计的课程是《声现象》的复习教学,旨在帮助幼儿们巩固对声音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复习课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幼儿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声音的奥秘,提高他们对声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能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声音的传播和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幼儿们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难点在于让幼儿们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传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扬声器、音叉等声音产生装置。
2. 泡沫、纸板等不同介质。
3. 实验记录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导幼儿们注意声音的差异,引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演示实验:展示扬声器和音叉的振动产生声音的实验,让幼儿们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产生。
3. 亲身体验:让幼儿们亲自触摸扬声器和音叉,感受它们的振动,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
4. 实验观察:将扬声器放在不同介质上,让幼儿们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并记录下来。
5. 小组讨论:让幼儿们分组讨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共同探讨声音传播的原因。
7. 课后巩固: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幼儿们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幼儿们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传播的现象,并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对这节课进行反思,看看幼儿们的反馈和表现,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同时,我也会给幼儿们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让他们能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深入学习声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声现象》复习教学时,我注意到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教案 苏科版-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课题声现象复习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及其解影响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
4、了解控制噪声的途径,培养防治声污染的环保意识5、了解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一、复习:1.声音的产生;2 2.声音的传播;3 3.声音的速度;4 4.回声。
5.声音的三要提问:声音从产生到传播的过程,我们知道哪些关于声音的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回答: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举出各种昆虫等动物的发声和风水等自然界的一些声音。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成为传声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150C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声音的传播实际是传播了振动,传播了能量3、回声是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而返回的素?6.不可听声的定义与应用;巩固练习二、复习回顾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巩固练习:指导学生探究活动:一种现象。
回声和原声间隔至少达到0.1s人才能区别,否则人无法区分,但会感到声音的响度在加强。
1詹华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长为200m的充满水的钢管一端,另一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一下钢管,詹华能听到几次响声?(V空=340m/s;V水=1500m/s;V钢=5200m/s)有水的钢管理论上能听到3声,分别是钢管、水、空气传声。
由于人的听觉分辨率是0.1s所以要计算三次的声音是否相差0.1s以上。
本题可以听到3声。
提问:1、谁能告诉我,怎么区别一个乐器?比如小提琴发声时有什么特征?拉得轻重,会有声音响度的变化;拉出不同的音符会有音调的变化;用不同的琴弦,会有不同的音色变化。
江苏初中物理声现象教案
江苏初中物理声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音的特征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速度计算。
2. 声音特征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鼓、锣、尺子、耳机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各种声音源,如电风扇、空调等,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实验1:音叉实验a. 让学生用手按住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b. 提问:音叉振动时,我们能否听到声音?为什么?c.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实验2:鼓和锣实验a. 让学生分别敲击鼓和锣,观察并听取声音。
b. 提问:鼓和锣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为什么?c.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的音调由振动的频率决定。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实验3:尺子实验a. 让学生将尺子伸出桌外,拨动尺子,观察并听取声音。
b. 提问:尺子的振动如何影响声音的传播?c.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2. 实验4:耳机实验a. 让学生佩戴耳机,播放不同音量的声音。
b. 提问:耳机中的声音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c.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可以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等介质进行。
四、声音的特征(15分钟)1. 讲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a. 音调:声音的高低,由振动的频率决定。
b. 响度: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幅度和距离有关。
c. 音色:声音的质感,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2. 举例说明声音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设计这堂《声现象》的复习课有着明确的思路和目的。
我希望通过这堂课,让孩子们能够复习和巩固之前所学的声音相关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复习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声音的传播和接收的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鼓、锣、木鱼等)、音响设备。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色纸张。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首孩子们熟悉的歌曲,引导他们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然后,向孩子们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即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讲解与演示:利用投影仪和电脑,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通过实验器材的演示,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 实践活动: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分配实验器材,让他们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分享与讨论: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实验成果,引导孩子们讨论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音的特性的影响因素等。
6. 拓展延伸: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生活中与声音相关的故事或现象,引导他们发现和理解声音的奥秘。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声音的传播和接收的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的影响因素。
2. 活动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孩子们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的理解程度。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全章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全章教学设计前言在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中,第一章《声现象》是学生们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章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以及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文将依据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大纲,设计一套全章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懂得声音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现象;3.理解声音的强度和音调概念,并能够通过实验测量和比较它们;4.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1 声音的产生1.1.1 声音的定义和特点 - 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对声音进行定义和特点的总结; - 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能够传播到人耳并产生听觉感受。
1.1.2 声音的产生实验 -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声音产生实验,例如用橡皮球拍打空气,用各种乐器演奏等; - 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原理。
1.2 声音的传播1.2.1 声音的传播方式 - 通过图示和实验,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为机械波; -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差异。
1.2.2 声音传播速度 - 通过实验和计算,让学生测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引导学生发现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并且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1.3 声音的强度和音调1.3.1 声音的强度 -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测量声音的强度,并引导学生探索强度与声波振幅和距离的关系; -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度单位分贝(dB),并能够应用分贝进行声音的比较。
1.3.2 声音的音调 -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测量声音的音调,并引导学生探索音调与声波频率的关系; - 通过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让学生了解高音和低音的声音特点。
1.4 声音的应用1.4.1 声音在通信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电话、广播和电视等通信工具中的应用; - 让学生了解信号的传输、接收和转换原理,以及声音在通信中的重要性。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苏科版)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的物体叫做声源。
注意 (1)发声体既可以是固体和液体,也可以是气体;(2)发声体肯定在振动,但振动却不一定发声。
2.声音靠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它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形式。
真空不能传声。
振动发声介质传声空气振动传给人耳耳膜振动传给大脑图l一1—1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正常情况下,固体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液体,而液体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气体,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宇航员在太空舱外开展活动时,彼此之间的交流全靠无线电的对讲机,这就是很好的实例。
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比较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不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速大于声速。
声音的传播中υ固>υ液>υ气,光的传播中υ固<υ液<υ气。
注意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可以以不同的速度独立向前传播。
如:用铁锤敲击一次注水的长水管,在另一头应能听到分别由铁管、水、空气传来的三次声响。
4.回声是声音从振动的发声体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反射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
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s。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
例如要测定海底的深度,可以从船上发出特定的声音,并使用特定的仪器接收到回声信号,并记录下回声和原声之间的时间间隔t,在查出声音传播速度υ的条件下,即可求出海底的深度。
易错点海底的深度s=vt。
正确的应是s=vt/2,因为从发出的声音,到遇到海底反射回来接收到回声信号的时间间隔t内,声音传播了两个海底深度的距离。
(二)乐音的三要素物体有规律地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做乐音。
音调、响度、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高有低,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 Hz到20 000 Hz,频率低于20 Hz的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 000 Hz的称为超声波。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课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课教案我设计的这节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主题是探索声音的奥秘。
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活动,让孩子们能够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我希望通过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特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让幼儿能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 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特性。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音叉、尺子、气球、塑料杯、沙子。
2. 学具:记录本、彩笔。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导入这节课。
我会拿起一个扬声器,播放一段音乐,让孩子们听到声音。
然后,我会问孩子们,他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声音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这个实验,让孩子们对声音产生兴趣,引出今天的主题。
二、探索声音的产生(5分钟)1. 我会拿出音叉,敲击音叉,让孩子们听到声音。
然后,我会问孩子们,他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接着,我会让孩子们自己尝试敲击不同的物体,比如尺子、气球、塑料杯,让他们观察和记录下不同物体的声音。
三、探索声音的传播(5分钟)1. 我会拿起一个塑料杯,里面装上沙子,然后用扬声器播放声音。
我会问孩子们,他们能听到声音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 然后,我会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传播声音,比如把塑料杯放在耳边,用手指敲击塑料杯,观察声音的传播。
四、探索声音的特性(5分钟)1. 我会拿出一个气球,吹起来,然后问孩子们,他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声音的音调是什么?2. 接着,我会让孩子们自己尝试吹不同的气球,观察和记录下不同气球的声音。
1. 我会邀请孩子们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发现和体验。
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和传播特性;•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和量度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与声音相关的问题;•培养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2. 教学内容•声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和性质•声音的量度方法3.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导入学生对声音的概念和了解程度,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为新的知识做铺垫。
第二步:声音产生与传播(25分钟)1.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产生方式;2.给学生示范不同方式的声音产生并观察;3.分组小实验:要求学生准备好小石子,分别扔入水面、沙堆和墙壁,观察声音的传播过程;4.学生小组分享实验观察结果;5.教师扩展:讲解声音传播的一些实际应用,如声呐、超声波等。
第三步:声音的特性和性质(40分钟)1.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声音的特性,如音调、音量、音色等;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的影响;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声音的频率和音调之间的关系实验;4.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和讨论。
第四步:声音的量度方法(30分钟)1.介绍声音的量度方法,如噪声级、声强等;2.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的量度方法的实际应用;3.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完成一个声音的量度实验;4.学生小组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评估。
第五步:小结与评价(10分钟)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接受教师的评价和指导。
4. 教学资源•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和实验材料•小石子、水面、沙堆、墙壁等实验材料5. 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探讨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方式;•学生之间小组合作实验,互相分享和讨论实验结果;•教师对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进行点评和指导。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编写一个关于声音的科普小报告,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量度方法,字数不少于800字。
7.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思考能力培养,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通过对各种发声的物体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是指物体在某一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往返一次叫振动一次。
发声的物体我们称作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者是气体,所谓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由空气的振动、雨水的振动、人的声带的振动来发出声音的。
注: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为振动而发出声音;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注意不要理解成“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振动停止,声音不再发出声音,
但是原来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传播并存在,我们能够听到回声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③振动一定会发声,但是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得见;而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会发出声音。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例1】如图丙所示,用硬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小人在音乐
声中翩翩起舞,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物质的,物理学中将这样的物质称作介质。
真空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声音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方便,右图是研究声音传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玻璃罩里面的空气逐渐减少,我们在外面所能听到声音逐渐变弱,当里面抽成真空时,我们只能透过玻璃罩看到闹铃的振动,而完全听不到闹铃的声音了。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只是声波通过固体或液体、气体传播形成的运动。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例3】“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涛声是通过_______传到人耳的.
【例4】一天,小香同学所在的实验小组,将一手机的来电显示设为铃声和屏幕显示,然后将手机用线悬挂在真空罩中,将罩中的空气抽出后,用电话打该手机,结果只看到手机的屏幕显示而听不到铃声。
该实验可以证
明声音需要______传播,而电磁波可以______传播。
3.声速
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要过一会才能听到回声,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
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15℃的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影响声速的因素: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
3.双耳效应
人都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是不同的,这样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以及其他的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双耳效应能让我们准确的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这也是立体声的原理。
【例7】人们听到自己的说话声()
A. 首先是人耳将声波传给听觉神经的
B. 首先是骨将声波传给听觉神经的
C. 是骨传导和空气传导同时将声波传给听觉神经的
D. 是骨传导在先,空气传导在后,但几乎是同时的
【例8】 2004年12月26日,南亚、东南亚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了罕见的大海啸,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后来人们在清理现场时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尸体,人们猜测可能是地震时产生的___________声波,动物可以听到,而人听不到。
三、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
2.音调:音调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频率的测量单位为赫兹、超声波和次声波人都听不见,
响度:是指人主观上感觉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由“振幅”
(amplitude)和人离声源的距离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人
和声源的距离越小,响度越大。
(单位:分贝dB)
※音调和响度※
理解音调和响度这两个概念时,要注意生活中的语言与物理学中的语言是有区别的,在生活中所说的声音高低,有时指音调;如唱歌时说音起的太高,唱不上去;有时指响度,如说某人说话太低,听不清,但在物理学中指音调时说高低,指响度时说大小,二者不能混淆。
“音调高就是响度大,音调小就是响度小”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又如日常生活中所说“高声大叫”、“低声细语”中的“高、低”实际指的是响度大小,而“高音歌唱家”、“低音歌唱家”才是指音调高低。
3.音色:是指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都相同时,发出的声音特色不
同,即音色不同,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平常说:“闻其声,知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例9】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
演奏前,演员经常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在调节弦发声时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例10】小雨在课外活动中制作了一种发声装置。
他在纸筒的开口端打两
个孔,并用一根绳子穿过这两个孔后系紧。
如图1所示,他抓住
绳子的一端,以平稳的速度在头的上方转动此装置,筒中空气柱
由于__________发出声音。
当转速增大时,他发现纸筒发出声音
的音调变高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填“振幅”或“频率”)变
大的缘故。
【例11】通常情况下,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频率
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
请你列举一个人们利用这
种声波的实例:。
熟;听诊器。
②回声定位
③“B超”原理
2.声音与能量
声波与水波非常类似,水波可以传递能量,声波也可以传递能量,并且应用起来更为广泛、有用。
可以清洗精密仪器,可以降低污染、美化环境,也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出去人体内的结石等。
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在超声波的作用下,液体会剧烈震动,一会儿受压变密,一会儿受拉变疏,洗涤液在受拉变疏时会发声碎裂,产生许多小气泡,小气泡在转眼间又会破裂,产生很强的微冲击波。
由于超声波的频率在20000Hz以上,振动非常迅速,小气泡会急剧的生了又破,破了又生,就好像许多无形的小刷子,不间断的冲击着钟表等零件的各个角落,把机械上的污垢给敲击下来而不会损害被洗的物体。
【例15】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例16】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3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某科学探测船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0.6s被探测仪器接收。
(1)测船发出的声音为了有更好的回收效果,最好用什么声波?为什么?(2)过计算说明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是多少?
【例17】当敲响音叉乙时,观察到与音叉甲接触的乒乓球将会,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也能说明声音可在空气中传播,还能说明声波能传
递。
甲乙
校长签字:___________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