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观园林的研究

合集下载

杭州市道观园林建设探析

杭州市道观园林建设探析

杭州市道观园林建设探析摘要通过对杭州市道观园林的选址、空间组合、植物特色等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该市道观园林的造园特色,揭示古人的造园思想,以期对今后道观园林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location,the space combination and the plants characteristics of taoist temple garden in Hangzhou City,the features of taoist temple garden in Hangzhou City were concluded,revealing the ancients′ ideas about the gardens,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future temple garden.Key words taoist temple garden;location choose;space combination;plants characteristics;Hangzhou Zhejiang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加以分类,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归纳为若干个类型。

其中主要类型有3个: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1]。

因此,寺观园林包括佛教场所的寺庙园林和道教场所的道观园林。

其中,道观园林即为道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绿化环境,包括道观园林的宏观布局、建筑、各种道教园林小品、铺装、水体和植物。

道教是我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

道观园林蕴含了丰富的道教哲学思想,是道教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表现。

道教的寺院大多建于自然之中,形成山林型寺观园林,开辟我国自然风景式宗教园林的先河。

浅谈楼观台道教园林空间设计

浅谈楼观台道教园林空间设计

浅谈楼观台道教园林空间设计一、楼观台园林的选址原则(一)自然崇拜和神仙信仰宗教需要面向普罗大众,特别是像道教这样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长期对儒教起辅助作用的宗教,更需要将道教的“道”转化为各种神灵信仰,才能在民间得以普及。

所以在道教的普世过程中,对仙神鬼怪的崇拜信奉成为其发展的渊源。

古时先民敬天慕地,对天地有着天然的敬仰,拔地而起的巍峨高山被看作是人间直达天庭的道路。

因此,道教也借助这样的想象将山形地势包装为修仙得道的天路历程,认为在仙山洞府中的修行是进入神仙境界的不二法门。

(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教宫观园林的修筑目的是为了宣扬宗教思想,成为宗教哲学的现实载体。

所以道教园林的修建无论在建筑布局还是景观布置上都有着道教教义的渗透。

它的职能功用不仅体现了道家哲学思想的精髓,也彰显着道教神仙体系的序列关系,形成了现实具象地反映玄虚宗教理念的景观环境。

这与士人园林、皇家园林在功能和作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道家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核心,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核心学说在于对“道”的阐释,认为天地万物顺应自然之法,不被拘泥约束的发展正是“道”的体现。

在其思想的影响下,道教宫观园林的修筑从相地选址到景观处理,无不遵循着“道”法之精妙,不削地平山,不雕梁画栋,而是尽量依山就势、返璞归真,顺自然天地造化而为,从根本上契合道家的哲学理念。

(三)理想的风水模式道教将道观视作求仙度化、修行成仙的理想之地。

风水中的“宜居”之处是“以大地山河为主”的自然环境,这一方面源自远古先民的朴素信仰,另一方面正契合了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最高追求。

风水之道并非玄幻无稽,而是真正立足于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考量,也是人间尘世对平安福祉的追求向往。

道家相地建观讲究天地位穴,乾南坤北,符合《葬书》中对建筑房舍位置最佳方位的描述“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

”四灵兽围合环抱之处即为“龙穴”,若对应现实地貌即负阴抱阳、背山面水。

道家思想对园林景观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园林景观的影响

2019·10在当代生活中,许多人都认为道家与道教是同一对象,但是道家与我们印象中的道教并不是完全一样,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而道教是一种宗教流派,我们可以将道家与道教看作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

道教将道家的诸多核心思想理念融合发展,形成了自己宗教理念。

道家思想主要是一种对于自然运行规律的探索与领悟以及对生命自由乃至社会发展的认知理解,是一种内涵极其丰富的辩证的哲学思想,而道教结合自身发展的条件,对道家思想进行解读与重塑,并在自我修养、医学、冶炼等方面均取得显著影响,并营造出了后世熟知的神仙世界。

从时间上来看,道家明确出现的标志是《道德经》问世。

在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经由庄子发展继承,在秦汉时期形成了黄老之学并初步出现道教文化,在接下来的时间两者处于并存融合的状态,在魏晋时期出现了玄学思想,在隋唐时期道教文化进一步发展,正式取代道家并成为我们印象中的道教流传至今。

道家思想不仅阐述了世界的本原规律及原理,并用“道”字对其进行总结凝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阐述了道是万物之源、万物衍生于道的思想内涵。

在道家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老子、庄子对“道”的进一步阐述与理解,道家思想所承载的生命自由、万物平等的价值取向也就愈发明确。

一、“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明确提出道法自然这一理论概念,用一句话形象地描绘出一种人与地、地与天、天与道、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谓的自然,我们可以理解为以自然无为的方式对待世间万物,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客观存在的自然世界。

因为“道”是老子通过观察体悟自然世界从而得到的某种认知,这种认知为道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行为思想奠定了基础。

而“法”也不是简单的借鉴学习而是更深层次的理解、精炼、运用。

“道法自然”所包含的向自然学习,随意、洒脱、不过分追求人工造物的行为态度,在中国园林中有着明确的设计表现。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就是对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十分精辟的总结,强调了园林虽然是人工造物,但如同天然存在一般,不似人间造物,与自然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园林景观设计中对自然的崇尚与追求。

道教园林

道教园林

道教兴起于山泽草莽之间,故原始道教的寺院皆建于大自然之中,形成自然风景式寺院园林,开我国自然风景式宗教园林之先河。

原始道教之后,许多宫观在选址时仍继承原始道教的传统,这当然同道士追求超凡脱俗的清修生活有关,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返朴归真的哲学思想。

自然风景式园林始终是道教宫观园林的主流。

其常见类型有:第一,高山之巅型:如华山真武宫、泰山碧霞元君祠、青城山上清宫、武当山金殿、茅山九霄万福宫等。

第二,山坳山麓型:如终南山楼观台、武当山紫霄宫、嵩山中岳庙、华山玉泉院等。

第三,洞中洞口型:如江西庐山仙人洞、青城山常道观、浙江雁荡山朝阳洞等。

第四,江河湖海型:在平原或海岛上依水而建,如惠州玄妙观、南昌青云谱、庙岛妈祖庙等。

第五,山水兼有型:崂山太清宫背山面海,杭州西湖抱朴道院靠山临湖,陕西佳县白云观建在黄河峡谷的小山上,等等。

除以上五种常见类型外,也有一些宫观建于城镇乡村之外的郊野或农田间。

自然风景式宫观园林置身自然,除依赖山水之势、巧借山水形胜之外,还与附近的人文古迹,以及当地特有的气象、生物现象等,组成景观,扩大宫观园林的范围,丰富其内容。

如泰山八大景、恒山十八景、泰山日出、金顶日出、葛岭初阳台观日、青城山上清宫“神灯”、晋祠朝阳洞、浙江玉皇山福兴观下紫来洞、千山慈祥观扫帚松等。

自然风景式宫观园林不仅借取自然山水,而且还对之进行加工改造。

常见的方式有摩崖造像、摩崖石刻、引水入园、凿地为池等。

当然,有些宫观还结合道教的特点,凿有炼丹井、炼丹池等,令人发怀古之幽思。

除自然风景式宫观园林外,道教也有城镇宫观中的人工园林。

人工园林的含义是在宫观中辟有院落,修建模仿自然的人工山水。

如北京白云观、成都青羊宫、香港元朗云浮仙观等均建有人工园林。

宫观园林中多植有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

如晋祠的隋槐,杭州黄龙洞的方竹,云南昆明黑龙潭的唐梅、宋柏、明代山茶花,千山无量观的万年松,青城山天师洞的张天师手植银杏及歧棕,罗浮山冲虚古观的丹桂树,贵溪天师府的千龄罗汉松,崂山太清宫的汉柏、唐榆、宋银杏等,均闻名遐迩。

先秦老庄的道家思想在园林景观中的设计表达——以楼观说经台为例

先秦老庄的道家思想在园林景观中的设计表达——以楼观说经台为例

先秦老庄的道家思想在园林景观中的设计表达——以楼观说经台为例先秦老庄是中国唯一的哲学家之一,他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园林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先秦古典时期,道家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艺术创作领域中,包括园林景观设计。

园林景观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以美丽的风景来吸引人们,它还涉及到文化和艺术的交织。

设计者需要以诗意,故事性和美丽的风景来呈现一个完美的景观。

因此,在设计园林景观时需要运用先秦老庄的道家思想,以达到人与自然互动,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楼观说经台是一处融合了先秦老庄的道家思想的古式园林景观,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同时也承载了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在楼观说经台中,应用了许多先秦老庄的道家思想,为人们呈现了一个美丽和完美的景观。

下面,我们将通过五个例子来证明道家思想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1. 传统的“造景”和现代“自然”楼观说经台建筑场地依山傍水,地势起伏,园内有大量的绿化,以及建筑设施。

每一个建筑的建设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园林拼合而成。

对于园林景观,以前是把“自然”的景观按照主人意愿进行改造,呈现出一种“人造”的意味。

但是今天,人们具有更加自然的态度,更多的摒弃了以前的“造景”方式,将“自然”本身的态度反映在景观的设计上。

2. 天人合一的观念楼观说经台倡导先秦老庄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相融合。

在景观设计中,主要利用自然的环境和资源,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因此,在楼观说经台的景观中,自然风光与建筑物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无微不至地借助“淡然空”的空气,打造出一种道家思想的风景。

3. 清明上河图表现“天地合一”的肖像清明上河图中的“天地合一”肖像是楼观说经台园林景观的主要设计理念之一。

这幅古代绘画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而清新的场景,其中人物和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使整个景观都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学观点。

4. 园林规划中的“有序与混沌”楼观说经台的园林设计规划有着细致而有序的布局。

中国园林与道家、儒家的关系

中国园林与道家、儒家的关系

中国园林与道家、儒家美学思想关系1. 引言中国古代园林以其迷人的意境、细腻的主题、深刻的内涵、隽永的魅力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一朵奇葩,其再现自然的美学思想深受道家精神的影响。

与其他各家相比较,道家更富于观照天地万物的审美气质,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道家也更显示出朴素的心理倾向。

与此相关,道家所运用的概念、范畴在美学中更具普适性,常常被中国园林设计者们采纳和运用。

因此中国古代园林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探求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最终将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融于其中。

2. 道家精神与艺术追求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道本无为而能生化万物,"独立不改,周行二不殆"。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庄子和道家哲学看来,自然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自自然然,不事人为造作。

比如《老子》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也就是自然,三国魏晋哲学家王弼释"道常无为"云:"顺自然也。

"顺自然即顺从万物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的规律而不加干涉,这是"道"的根本性质。

另一种含义是推崇优美的自然环境,并视之为安放身心的家园。

比如《庄子.知北游》云:"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

"在庄子看来,人只有归化于宇宙自然,回归天地之境,才能游于至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战乱的年代,社会动荡,黑暗,许多文人雅士对此大为不满。

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他们影响很大,于是他们就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脱、找寄托,自然山水成了他们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现实生活中亲切依存的体形环境。

但是,人又不可能实现其游遍天下名山大川的理想,于是就在家庭园中布置山水花木,既可实现其山林简朴的生活理想,又可籍之获得神游宇宙的乐趣;既可以之寄托神仙境界,又可视其为超越尘俗清心养虑之所。

杭州市道观园林建设探析

杭州市道观园林建设探析
Ab t a t T ru h te a ay i a d r s ac n te lc t n, e s a e c mb n t n a d t e pa t c a a tr t so os tmpe g d n i sr c h o g n ls n e e rh o o ai t p c o iai n lns h rc ei i f a i e l a e n h s h o h o h sc t t r Ha g h uCi , efau e os tmp eg d ni n z o i e ec n l d d r v aigt e n ins i e s b u e a d n ,Oa rvd n z o t t tr s f a i y h e o t t e l a e Ha g h u C t w r o cu e ,e e n ce t d a o t h r e s S st p o i e a r n y l h a a t g o
林 业科 学
现 代农 业科技
21 第 1 0 2年 期
杭州市道观 园林建设探析
魏 彩霞 金荷 仙 。 王 欣 胡桂 涛
(浙 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 与建 筑学院 , 浙江杭州 3 10 《 13 0; 中国园林》 杂志社 ; 东营万达集团)

摘要 通过 对杭 州市道 观 园林 的选址 、 间组合 、 物特 色等进行 分析 研 究 , 结 出该 市道观 园林的 造 园特 色 , 示古人 的造 园思 想 , 空 植 总 揭 以期 对今 后道观 园林 的发 展和 建设提 供借 鉴 和参 考。
rfrnc rted v lp n n o sr c in o tr mp eg re ee e ef e eo me ta d c n tu to f uu et o h f e l ad n.

中国园林与道家思想

中国园林与道家思想

中国园林与道家思想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园林艺术与道家哲学之间的深刻联系。

中国园林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艺术形式,它更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尤其是道家思想对园林设计和建造的深远影响。

文章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道家哲学如何渗透到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中,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体现和传承。

再者,本文将通过对典型园林案例的剖析,具体展示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无为观和和谐观是如何在中国园林的布局、植物配置、水系设计等方面得到体现的。

文章还将探讨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艺术与道家哲学相结合的传统,以及这种传统对于当代园林设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和价值。

二、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

在此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园林不仅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这一部分将重点探讨中国园林的发展及其与道家思想的交融。

先秦时期,园林主要以皇家园林为主,如《周礼》中记载的“灵囿”。

这一时期的园林设计体现了朴素的道家思想,如顺应自然、追求和谐。

园林中常见的水池、假山等元素,旨在模仿自然景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汉朝时期,园林设计开始融合更多的道家元素。

如著名的未央宫园林,其设计理念便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园林中的曲水流觞、九曲桥等元素,旨在营造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唐宋时期,随着文人阶层的崛起,文人园林开始盛行。

这一时期的园林设计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如王维的辋川别业,其设计便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园林中的山水布局、植物配置等都体现了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达到鼎盛。

这一时期的园林设计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如苏州园林、扬州园林等。

这些园林在布局、建筑、植物配置等方面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如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等设计手法,旨在营造一种宁静、淡泊的意境。

道家思想对园林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园林的影响

摘要:中国园林的形成是世界园林史上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

追根溯源,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始终贯穿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

以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为出发点,从道教、儒教、佛教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它们对中国园林审美意识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园林;道家;儒家;佛家园林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这取决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即人的哲学世界观。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形式中均有充分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 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

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再现,这与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确认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宗教思想, 对于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具有深刻意义。

1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1.1 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审美意识的影响中国的园林艺术,以其严谨而巧妙的布局,精湛而高超的技术,山明水秀的风景,鸟语花香的境界,诗情画意的精髓,形成了自然写意主义风景式——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艺术风格。

中国园林的山水艺术风格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此时期道家思想盛行,所以在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中,以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

公元3世纪到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

此时,奴隶制衰败,封建制兴起,正是新旧社会制度更替时期。

社会形势动荡,政治斗争矛盾突出,原来的士大夫阶层政治理想破灭后,寻求新的人生哲学和社会价值观。

他们躲避政治斗争,远离社会,遨游名川大山以寄情于山水,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朴质无华的气质和情操,并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求在现实社会中不能满足的社会审美情感。

在这种社会情况下,道家哲学思想应运而生。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道”的中心含义就是“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也就是指一切都取法自然的意思。

道家思想对园林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园林文化的影响
想 在 园林 中的直 观反 映 。
2 . 2 以 自然 为 本
番生 机勃勃 的景象 。 “ 坤至 柔 而动也 刚 , 至静 而德 方 ” , 园林
中水 有动静 之 分 , 而动 与静 并非绝 对 , 往 往是 相互 交织 的 。
山之 。池之 上 , 山之 间可屋 则 屋之 ” , 反 映 出拙政 园依 据原 有
空 间、 布局 、 形态 、 比例 、 色彩 、 质 地 等 园林 语 言 , 构 成 特定 的 文化体 , 用 以表 达 时代精 神 和社 会理 念 。【 l 】
地形 多 积水 德 尔特 点 , 汇 水为 池 , 形 成湖 、 池、 涧 等类 型 丰富 、
2 . 4 虚 以涵容 , 静 为动 始
2 道 家 思想在 园林文 化 中的体 现
2 . 1 仙 境 神域
在道 家 传说 中 , 东 海 有蓬 莱 、 方丈 、 瀛 洲 三 座仙 山 , “ 此 三 神仙者 , 其 传在 渤海 中 , 去 人不 远 ; 患且至, 则船 风 引而 去 。 盖 尝有 至者 , 诸仙 人及 不 死之 药 皆在焉 。 其 物禽 兽 皆 白 , 而黄 金 为宫 阙 ” 。 嗪 始皇 曾数次 派方 士赴 传 说 中的东 海 三仙 山求 取 长生 不老 之 药 , 都没 有成 功 。 于是 , 他 在 自己的兰池 宫 中挖 池 筑 山模仿 仙 境 。《 秦 记》 中记载 如 “ 始 皇 都 长安 , 引渭 水 为 池 , 筑 为蓬 、 瀛, 刻石为鲸 , 长 二百 丈 ” , 【 引 以满 足其 接 近 神 仙 和 渴 求 长 生 的强 烈愿 望 。 秦 始 皇模 拟仙 境 的造 园活 动赋 予 了园林 独特 的 浪漫 主义 情怀 和 意境 联想 。 汉武 帝 在上 林苑 的建 章 宫 中, 挖 太 液池 , 筑湖 中三 岛 , 分别 象 征传 说 中 的蓬 莱 、 方丈 、 瀛 洲 三 座仙 山 , 对 道教 所描 述 的超 脱 世俗 的虚幻 世 界 进行 模仿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道家思想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渊源,是与中国的道教是分不开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

道家还推崇神仙思想,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

道家的自然观影响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上,便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自然仙境。

于是,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的堪舆术是研究环境和宇宙规律的学问,古时候的建筑格局都需要符合堪舆的标准。

“一池三山”是中国一种常见的园林模式,源于中国的道家思想,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

这体现了人们向往长生、祈愿基业永久。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数千人寻仙境、求仙药。

毫无结果,只得借助园林来满足他的奢望。

秦始皇修建“兰池宫”时为追求仙境,就在园林中建造一池湖水,湖中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

受此启发,汉高祖刘邦在兴建未央宫时,也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筑岛。

汉武帝在长安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

此后这种布局成为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布局方式。

北魏洛阳华林园中有大海,宣一武帝令人在其中作蓬莱山,上建仙人馆。

隋炀帝杨广于洛阳建西苑,据《隋书》记载“西苑周两百一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赢州诸山,高百余尺。

台观殿阁,罗络山上”。

北宋徽宗赵估在汴京城郊营造寿山良岳,立蓬壶于曲江池中。

南宋高宗也在临安德寿宫中凿池注水,叠石为山,坐对而生三神山之想。

金人灭宋,迁都北京,在西苑太液池的蓬莱山上建广寒宫。

元时期大内御苑太液池中三岛布列,由北至南分别为万岁山、圆抵和屏山。

宋代的道观园林

宋代的道观园林

宋代道教园林的发展: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前后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道教的发展,对封建社会后期乃至今天的道教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宋代南方盛行天师道,北方盛行全真道,但也有天师道。

宋末,南方与北方的天师道逐渐合流。

到元代,天师道的各派都归并为正一道,朝廷授张道陵的第三十八代后裔为“正一教主”世居江西龙虎山。

正一观是龙虎山的道教宫观,北宋崇宁四年(1105),第三十代天张继先奉敕修葺,徽宗时改天师庙为演法观。

从此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形成正一、全真两大教派并峙的局面。

道士讲究清净简寂,栖息山林有如闲云野鹤,再加上道士们的文人化的素养和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从而掀起了继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在山野风景地带建置寺观的高潮,客观上无异于对全国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特别是山岳风景名胜区的再度大开发。

除了新开发建设的地区之外,过去已开发出来的,如传统的五岳和五镇、道教的洞天福地等,则设施更加完善,区域格局更为明确。

因此,宋代以寺观为主体的名山风景区数量之多,在这些风景名胜区内,寺观都要精心地经营园林、庭院绿化和周围的园林化环境。

寺观作为风景点和原始型旅游接待场所的作用,比之过去也得以更大地发挥。

北宋东京城内及附廓的许多寺观都有各自的园林,其中大多数在节日或一定时期内向市民开放,任人游览。

这些寺观的公共活动除宗教法会之外,游园活动也是一项主要内容,因而这些园林多少具有类似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

每年新春灯节之后,东京居民出城探春,届时附廓及近郊的一部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均开放任人参观,但开放做多的则是寺观园林,道观如玉仙观,祥祺观,五岳观等。

宋太宗在位23年,修建大型宫观8座。

太宗的行为,对真宗产生了很大影响。

真宗一继位,便带着浓厚的兴趣投身于其父未尽的崇道事业。

宋高宗崇道教以固皇位,1147年,建万寿观。

绍兴二十年(1150)十月,建三茅宁寿观于七宝山,广殿中峙,修廊外翼,是临安著名御前宫观和旅游景点。

二十九年(1159),道士刘能真称夜梦三茅君,又创通元观。

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初探

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初探

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初探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俗底蕴。

道观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而银杏则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钟爱的文化象征。

本文将就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这两个话题进行初探,并探讨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道观园林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要宗教信仰,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道教文化的载体之一,道观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道观园林一般由宏伟的宫殿、寺庙、亭台楼阁和园林等建筑构成,其建筑风格和布局规划均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理念和建筑艺术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道观园林的建筑多以“一山一水一庙一观”为布局,侧重表现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的审美情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在中国古代,道观园林的建筑结构和园林造景风格一直备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和赞美。

他们在诗歌、绘画和文学作品中不断歌颂和描绘道观园林的壮丽景观和优美意境,使得道观园林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如今,许多著名的道观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二、银杏文化银杏是中国的传统名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钟爱的文化象征。

银杏树在中国的银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在文学艺术作品中频繁出现,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园林建设和古建筑装饰中,成为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银杏文化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在东亚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人对银杏的喜爱可谓是有口皆碑,他们不仅在文学、绘画中对银杏进行了细致描绘和赞美,同时还在园林建筑中进行了大量的应用。

银杏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情感内涵,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符号”。

如今,许多著名的园林景点都有着悠久的银杏文化传统,备受游客和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

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初探

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初探

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初探道观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种类型,它融合了道教的宗教理念和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

而银杏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象征,被视为长寿、坚韧和不屈的象征。

本文将探讨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的关系,从中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一、道观园林的起源和特点道观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类型之一,它起源于中国古代道教文化。

道观园林最早出现在中国南北朝时期,是道教寺庙的附属建筑,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

道观园林的特点在于融合了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强调“山水禅意、人文兼容”,展现了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

道观园林通常由山门、广场、廊亭、楼阁、假山、池塘、亭台等组成,布局严谨、造景优美。

其中假山是道观园林的重要构筑物之一,它常常取自然山水之形,寓意“造化有山水,山水无形意”,体现了道教中“自然至道”的观念。

而在道观园林中,植被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常见的植物有枫树、松柏、杜鹃、竹子等,它们与建筑相映成趣,使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观园林的建筑风格也十分独特,常常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斗拱琉璃等。

这些建筑在园林中起到了点缀景致、增添气氛的作用,使人们能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二、银杏文化的历史和象征意义银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象征性植物。

其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中常用银杏来寓意长寿、坚韧和不屈的品质。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银杏更是被用来描绘忠诚、坚定不移的品质,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把银杏树看作是吉祥长寿的象征,因而被广泛栽种在庙宇和坟地。

银杏树的长寿和坚韧不拔的形象,为中国文化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它被赋予了高贵的道德品质,代表了中华民族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也象征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正因如此,《山海经》中有“二千年银杏树下鼓书”的传说,说明银杏树在古代就是人们向往的象征物。

在宗教文化中,银杏也有着深厚的内涵。

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初探

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初探

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初探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宇宙以及人生命运的认识和追求。

道观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道教思想和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而银杏作为中国传统园林中常见的植物,也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以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为切入点,初探中国园林文化的魅力。

一、道观园林的特点及文化内涵道观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种类型,它以道教为背景,融合了中国古代宫苑、寺观、神仙文化和造园技术,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风貌。

道观园林的主要特点包括布局灵活、建筑奇巧、山水相依、亭台楼阁、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等。

这些特点使得道观园林成为了道教文化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典范,展现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和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道观园林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首先体现在园林整体布局上。

道观园林一般以山水为主,营造出“水静山清,纤巧洒落”的意境,其中水是道教所倡导的柔和之源,山则象征了道教的高远与深邃。

这种山水相依的布局不仅体现了道教的世外桃源之意境,也体现了园林的审美追求。

在建筑形式上,道观园林常常具有亭台楼阁,这些建筑不仅是人们休憩欣赏的场所,还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道观园林还注重植物的栽培,常常有各种珍稀植物和花草树木,给人们带来了视觉和心灵上的愉悦。

在文化内涵方面,道观园林还深受道教思想的熏陶。

道教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大道至简”,注重宇宙万物间的和谐统一。

在道观园林里常常能体现出“依山傍水,顺其自然”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观园林的建筑、装饰等也融合了道教的神仙文化,给人以超脱尘世的美感。

二、银杏文化的丰富内涵银杏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常见的植物,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银杏的外观上,它的叶子呈现出金黄色,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成为园林景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银杏的历史上,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树种,不仅是山水画中的常见题材,还被列为古代文人墨客的常用题材之一。

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初探

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初探

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初探【摘要】道观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银杏作为古老的树种,在园林中有着独特的应用和象征意义。

银杏文化在中国历史中有着悠久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体现在园林中,也体现在人们的生活和信仰中。

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的结合更是展现出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本文通过探讨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的关系,深入挖掘他们之间的联系和意义,探索了他们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

未来,通过结合银杏文化,可以为道观园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开拓新领域,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社会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道观园林, 银杏文化, 文化意义, 应用, 传承, 发展, 结合, 古代, 体现, 重要性, 发展方向, 新领域.1. 引言1.1 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初探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观园林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特殊景观形式,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银杏作为古树名木之一,也在中国文化中拥有独特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揭示它们之间悠久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道观园林和银杏文化的深入探讨与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精髓,以及银杏文化在其中的独特价值。

本文还将展望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如何结合银杏文化来赋予道观园林新的内涵和活力,从而推动中国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对道观园林与银杏文化的初步探索,希望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一些微小的贡献。

2. 正文2.1 道观园林的文化意义道观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道观园林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园林艺术和建筑技术,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认知和理解。

道观园林旨在营造一种“人中有景,景中有人”的氛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道观园林的布局和设计通常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通过山水、建筑、植被等元素的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和氛围。

最新 古典园林中道家哲学思想应用-精品

最新 古典园林中道家哲学思想应用-精品

古典园林中道家哲学思想应用我国第一部园林理论中专著《园冶》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设计总纲,即是对道法自然思想的继承和展现。

以下是小编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古典园林中道家思想之论文范文。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自然与人的统一,与老子的《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谋而合。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老庄哲学中有关自然的思想的体现,是受传统哲学影响的产物。

关键词:道家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思想;天人合一在中国几千年的古文明历史中,经过奴隶社会的夏商周三个时代的积淀,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社会初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同学派以及各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集居住与观赏为一体的建筑宅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凝聚,也是文人忧患心态的物化,寄托着自我超越心绪的乐土,承载了道家的出世思想,以及模拟自然,向往三山五池的意境目的,追求理想的道德境界和审美理想境界。

力求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深悉自然特性,提炼山水精神,再造自然,一如自然。

中国的造园艺术,反应了中国道教的哲学思想。

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

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本文便是通过分析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的共契,来探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道家思想的体现。

一、道家的主要思想道家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自然无为、无形而实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主张在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其自然的天人关系构架中,展开自身的思维体系。

以幽深微妙的语言、高蹈隐逸之士的心态关怀世情。

具有独任清虚、超凡脱俗,追求返璞归真的精神气质,使人的身心得到真正的释放。

二、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起始于春秋,发展于唐宋,全盛于明清。

道教建筑与园林

道教建筑与园林

道教建筑与园林
*导读:大多数道教官观建于山林间,一些建于城市的大宫观,除建有神殿和生活用房外,也有园林建筑。

道教官观的园林建筑因地域和所处环境……
大多数道教官观建于山林间,一些建于城市的大宫观,除建有神殿和生活用房外,也有园林建筑。

道教官观的园林建筑因地域和所处环境不同而不相同,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以人造景观为主,例如北京白云观的小蓬莱,在人造的山林中建有亭、台、楼阁及回廊。

成都的青羊宫、二仙庵等均属这一类。

二、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辅以人工造景,例如陕西楼观台,建于小山顶上,四周古木竹林,南望终南起伏绵延,台下建生活用房和大的殿宇及附属景点,太上老君殿等主要殿宇建在台上。

四川青城山天师洞,周围空谷环抱,古树垂萝,清静幽深,山门、三清殿、黄帝殿建在中轴线上,庄严肃穆。

天师洞建在崖壁洞穴中,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天井和曲折的回廊随地形而高低错落,以亭、桥、牌坊点缀于自然山林之间。

陕西龙门洞、千山无量观、崂山太清官等等道观均属此类。

道教宫观的园林建筑为道教徒提供了接近自然、返朴归真和静心修炼的环境,也成为信徒、游人参观游览的胜地。

道教宫观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但又有别于传统世俗建筑,也不同于佛教建筑。

道教的信仰特点决定了道教建筑的多
样性、神圣性与世俗性的统一;田园式建筑与宫殿式建筑并存,反映了道教仙道贵生,出世与人世并重的宗教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道观园林的研究Study on Landscape in Taoist Temple潘伟1朴永吉2Pan Wei1Piao Yong-ji2(1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泰安271000;2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泰安271000)(College of Forestry,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27100;College of Hort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271000)摘要:本文提出道观园林的概念,阐述了道观园林和道教的关系,提出了研究道观园林的意义。

从道观园林文化和意境研究、道观园林宏观格局研究、道观园林建筑空间研究、道观园林植物研究四方面,总结了现阶段道观园林的研究成果。

提出现状存在的五个问题:道教和道家的概念不清;侧重精神文化理念分析,实践指导性研究薄弱;缺乏多学科综合;道观园林要素研究不全面;研究方法单调,并提出道观园林研究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风景园林;道观园林;道教Abstract:A definition of Landscape in Taoist Temple is proposed,so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n it,and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it and Taoism is described.The present stage of the study on Landscape in Taoist Temple is summed up from four as-pects:study on cultur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study on macroscopic pattern;study on Architectural space;study on plants inTaoist Temple.Five weak points in present study are proposed:the concepts of Taoism and Taoist are confused;study on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cept is pay much more attention than which is practical;lack of multi-disciplinary;some elements ofLandscape in Taoist Temple are not studied;lack of advanced research methods.In the end,key components in further studyon Landscape in Taoist Temple are forecasted.Key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Landscape in Taoist Temple;Taoism1引言1.1道观园林概念如果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加以分类,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归纳为若干个类型。

其中主要类型有三个: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周维权)。

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1]。

由此可以看到,寺观园林包括佛教场所的佛寺园林和道教场所的道观园林。

其中,道观园林即为道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包括道观园林的宏观格局、建筑、各种道教小品和园林小品、铺装、水体和植物。

1.2道观园林和道教关系园林和道教,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应该说,他们本身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

但是,园林不管作为一种实践形式还是作为一门艺术,都受造园者哲学思想的指导。

作为道教领域里的园林,道观园林自然深深的打着道教哲学思想的烙印,可以说道教园林是道教精神思想的物质载体和物质表现。

1.3研究目的和意义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唯一的宗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

但是由于宗教信仰政策的问题,曾一度遭到废止和破坏。

随着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宗教活动得到恢复。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宗教研究一步步地深入细化,道教宫观文化越来越彰显出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道教是个重实践不重理论建构和论证的宗教派别[2]。

由于具有极度兼容并包的特点,并且由于现代道教景观的修缮者和建设者在道教理论修养上的良莠不齐,使得有些地方的优秀道教景观在物质表现和精神蕴含上均越来越世俗化、大众化。

对于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的发展,显然这种趋向是不利的,道观文化研究迫在眉睫。

而对于文化传播来说,游客即使站在道教景观中,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来认识我们古老而灿烂的文明,这也是不争事实。

如何使人们更多的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也成为现在道教研究的一个必要课题。

现代园林论坛MLA Forum道观园林,作为道教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在体现,其道教特色的传承,是道教文化传承的物质保证。

因此,道教文化的研究、道教园林的研究,尤其如何保持和加强道教特色的研究,对于道教文化的发扬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同时,对于保护道教优秀风景资源的特色、弘扬道教文化、打造道教精品旅游资源、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2研究现状2.1研究方法道观园林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既具有社会文化的精神属性,同时也具有物质空间的物质属性。

因此宫观园林应该从社会文化和物质空间两个方面去研究。

在相关课题研究中,文献调查法结合实地考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2.1.1文献调查法文献调查法可以追溯前人的营造记录和理论依据,对于研究文化的发展以及园林类型的历史和沿革有其独到的优势。

管欣在研究中国佛教寺庙园林意境塑造手法时,通过文献调查,对佛寺园林产生的溯源、中国佛教寺庙园林意境的产生进行了考察和总结[3]。

刘媛在浅谈中国寺庙园林中,对中国寺庙园林的历史与形成和特色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调查工作[4]。

胡锐的道教宫观文化研究中,文献调查和总结也占据了相当的比重[5]。

研究道观园林的道教特色,显然需要分析大量文献来研究道教的文化、道教文化指导下的道观园林的历史沿革、以及有文献记载的道观园林的布局和其他可考的记载。

2.1.2实地考察法对于特色这种外在表现性很强的研究来说,实地考察法能够直观的说明现状,适合收集客观资料,为结合理论进行分析以及得出相应结论做实践依据。

郭丽、陈其兵的《三苏祠的园林特色分析》,陈黎清的《论峨眉山佛寺园林特色》,均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对考察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得到的结论。

各地现存的优秀道观园林可以为道观园林的研究提供直观的第一手资料。

2.2研究成果2.2.1道观园林文化和意境研究金荷仙于1998年在《寺庙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中,采用引用典籍的手法,从跨越空间与跨越时间两个方面总结了寺庙园林(文中概念包括佛寺园林和道观园林)表现意境的手段:利用借景、障景、虚景等手段组织空间感;利用四季气候植物变化、楹联匾额文物古迹点醒游览者的时间禅悟。

2003年,胡锐在《道教宫观文化研究》中,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考察,分别探讨了道教宫观文化的内核———神仙信仰、主体———神职人员、载体———宫观艺术(包括建筑艺术、道教美术、道教音乐等)以及世俗化———道教庙会,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以道教旅游的方式来开发和利用道教宫观文化的可利用资源和可行方式,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护道教宫观文化的问题,提出了实现传统文化延存与现代化协调发展、良性循环观点。

2005年,孔令宏在《论道家与道家文化旅游》中论述道教文化旅游时,分析介绍了道教所具有的可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文化资源,对道教文学和艺术、洞天福地、宫观及园林做了总结和介绍。

2.2.2道观园林宏观格局研究2001年,在《中国人理想景观模式与寺庙园林环境》中,李祥妹探讨了两个中国传统理想景观模式:昆仑山及蓬莱模式,壶天和风水佳穴模式,并提出寺庙园林的选址、风格和布局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态经验和审美情趣,符合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对理想景观的追求。

2008年,苏婧在《中国道教园林精神空间的构成研究》中,选取楼观台道观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研究和分析历史文献,将老子的哲学思想归纳为“无中生有”的哲学观念,并举例分析了在此哲学观念的指导下的美学观念及其在道观园林中的反映,对楼观台的空间构成结合道教文化进行研究,分析了其选址和格局的风水因素以及跟自然的关系,分析了道教宫观建筑、导引空间、水体、植物的精神暗示,探寻宫观园林精神空间的设计手法。

2009年,田正波在《道教建筑与风水文化》提到道教建筑设计遵循一定的风水原则。

2.2.3道观园林建筑空间研究1985年,赵光辉在《寺庙园林环境的构景》一文中,总结了寺庙园林中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矛盾的处理方式,介绍了道观园林建筑中对山势的利用、体量的调节、建筑格调的定位、山水意境的营造以及建筑对环境“一寺镇千山”的作用的发挥方式。

杨丽华在《北京的道观———胜地与世俗的结合》中,从历史、建筑格局、神像、园林、文物、庙会等方面介绍了北京著名的道观——白云观、东岳庙、妙峰山娘娘庙,并总结了宫观建筑的等级思想。

2000年,刘仲宇在《宫观和道教文化的发展》中,提出宫观在道教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宫观是道教文化的物化表现、道教文化整合的主要场所、道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当代道教文化创造与更新的能源。

2.2.4道观园林植物研究1993年,李传斌的《浅说道观园林》中,对园林的理解偏重植物意义,文章总结了道观园林的三个特征:以山为仙境;喻花木为仙人;以百花为仙药。

并总结了道观花木的几类吉祥寓意:喻超脱尘俗;喻驱邪益寿;喻青春常在;喻长生不死;喻高纯尊贵;喻多子多福。

2004年,金荷仙、华海镜在《寺庙园林植物造景特色》中,阐述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直接渗透到对待自然与植物的态度;寺庙与植物的关系;寺庙园林植物配置方法在植物学、美学之外的宗教神秘色彩;寺庙园林植物选择的自身特点,从以上四个方面切入,揭示园林艺术如何将抽象的思想具象化、自然的植物人性化;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所产生的双赢度如何由量变到质变等奥秘。

2007年,叶海跃在《南京地区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研究》中,运用植物群落学的方法,对南京地区十个寺庙园林的寺庭和寺园植物配置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评价了其植物群落配置的特点和合理性,并总结了南京寺庙园林植物配置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总结出寺庙园林造园艺术中植物景观与其空间构成方面所蕴含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手法,通过群落学和景观空间构成两方面的研究,对南京寺庙园林植物配置及植物景观的构建提出建议。

2007年,邵燕在《镇江市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研究》中,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镇江各寺庙园林植物典型植物群落进行评价,总结了镇江寺庙园林在植物群落构成方面的特点,总结了镇江寺庙园林植物景观意境的表达手法,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从生态学和美学两方面对各寺庙园林典型植物群落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