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信息价值及运用

合集下载

微表情分析技术在讯问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

微表情分析技术在讯问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
在“定基线”的基础上,我们回归微表情的运用。讯问工作中,判断讯问对象说谎的标准是:言语和表情的矛盾。语言由人类的大脑皮层控制,是人类进化产生的高级功能。而微表情由人类大脑中更原始的结构管理,本性的冲动只能被压抑但是不会完全消失。如果讯问人员能够抓住这一瞬间的微表情,对微表情作准确的情绪归属,就能摸清讯问对象此时此刻最真实的内心。然后,我们再分析讯问对象的言语,分析言语中的情感导向。最后,比较微表情和言语各自得出的情绪结论是否有差异。如果犯罪嫌疑人言语上表现得很坦然,但微表情告诉我们他内心其实很恐惧,那犯罪嫌疑人说的这段话就极可能[]是谎言。
(一)测谎价值
微表情分析技术在讯问中具备良好的测谎价值。这里需要铺垫一个“基线理论”作为论证基础。侦查人员在讯问过程中想用微表情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测谎,首先要“定基线”,这里的基线必须以讯问对象的习惯为标准。举一个抖腿的例子。生活中有人在自然状态下习惯性抖腿,而有人在自然状态下不抖腿。自然状态下的抖腿与否便成为基线的标准。如果讯问对象在坐到位置上的那一刻便开始抖腿,我们的基线应当定为“习惯性抖腿”;反之,应当定“不抖腿”。当我们在讯问一个“习惯性抖腿”的犯罪嫌疑人时,如果突然向他抛出某个问题,导致他停下抖腿动作,那这个时候应当引起讯问人员的注意。“习惯性抖腿”的人突然停下抖腿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此时他内心体现为注意力集中,外部体现为肌肉紧缩。这种不自然的表现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接下来他所言所述撒谎的可能性非常高。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以FACS为代表的Ekman著名理论研究站在一个稳固的生物学理论根基上。微表情理论研究本身不具有理论基础,但借助高度发达的生物学理论,微表情研究也能站稳脚步。Ekman结合生物进化论,提出“天性生理理论”:每一个表情都不是后天学会的,它们都是进化留存下来的本领。人类本身就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产物,除去大脑皮层的控制功能,人类和一般的哺乳动物几乎毫无差别。人类与动物在微表情上的差别在于:人可以迅速控制情绪的外在表现而动物不能。然而,即使人类对情绪的外在表现有超强的控制力也无法抑制本能的冲动。Ekman正是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时间对微表情进行捕捉与研究,将每种微表情归属于某类特定的情绪,从而读懂人们的内心。在这个基础上,Ekman的微表情研究站在了绝对的理论高度,以至于到现在无人能打破他的研究论断。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表情包的特征及传播功能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表情包的特征及传播功能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表情包的特征及传播功能【摘要】网络表情包在新媒体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表情包在新媒体时代的兴起以及新媒体对网络表情包的影响,然后分析了网络表情包的特征、传播方式、情感表达功能,以及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和对沟通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网络表情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在促进情感表达、增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结论部分提出了网络表情包在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性,并探讨了网络表情包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表情包在新媒体时代的意义和潜力,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网络表情包、新媒体时代、特征、传播功能、情感表达、社交网络、沟通效果、重要性、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网络表情包在新媒体时代的兴起在过去,人们在文字中表达情绪和感情时常常受限于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文字的单调,而网络表情包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缺。

通过各种形象生动、有趣幽默的表情包,人们可以更直观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增加了网络交流的趣味性和亲和力。

网络表情包的兴起也与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简短、直接的方式进行交流,而网络表情包的简洁性和直观性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

网络表情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使交流更加生动和轻松。

网络表情包在新媒体时代的兴起,为人们的网络交流提供了更丰富的表达方式,丰富了人们的情感体验,也促进了社交媒体的发展和繁荣。

1.2 新媒体时代对网络表情包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网络表情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的兴起极大地丰富了网络表情包的内容和形式。

随着社交平台和手机应用的普及,用户可以通过更加简便快捷的方式创作和发送表情包,使得表情包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迅猛,网络表情包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的用户需求不断变化,也影响了网络表情包的设计和应用。

微表情的涵义和应用价值

微表情的涵义和应用价值

微表情的涵义和应用价值
微表情,是心理学名词。

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

微表情瞬间闪现的面部表情。

这种反应在一个情绪唤起事件之后快速出现而且很难抑制。

它们恰能揭示人的真实感受和情绪。

微表情是有助于识别谎言的非语言行为,之前提到的短暂地显露出来的面部表情,如果它们与随后有意呈现的面部表情不一致的话,那么可能是此人在说谎的标志。

比如,你问一个人是否喜欢一样东西(你所说过的或其他任何东西),在他反应时密切地关注他的脸。

如果你看到一个表情(比如皱眉)之后紧跟着另一个表情(比如微笑),这就是他撒谎的信号,他正在表达一种观点或反应,而实际上他的真实观点是另外一个。

应用价值:在美国,针对微表情的研究已经应用到国家安全、司法系统、医学临床和政治选举等领域。

在国家安全领域,有些训练有素的恐怖分子等危险人物可能轻易就通过测谎仪的检测,但是通过微表情,一般就可以发现他们虚假表面下的真实表情,并且因为微表情的这种特点,它在司法系统和医学临床上也有着较好的应用。

医学领域,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从METT训练中受益,使得他们的微表情识别恢复到正常。

从“微表情”看访谈节目中的人际传播

从“微表情”看访谈节目中的人际传播

从“微表情”看访谈节目中的人际传播作者:时畅来源:《电影评介》2011年第18期[摘要] “微表情”这个词进入到公众视野源自美剧《别对我撒谎》。

微表情是指表情出现只有短短的1/5 秒,一般用肉眼不易察觉,当事人自己也没有感觉,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

这种掩藏在面部表情下的细微动作,通过它能够辨识隐藏着的更多信息。

它是人际传播中一种隐藏的传播方式。

[关键词] 微表情访谈节目人际传播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8.033“微表情”这个词进入到公众视野源自美剧《别对我撒谎》。

微表情是指表情出现只有短短的1/5 秒,一般用肉眼不易察觉,当事人自己也没有感觉,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

[1]这种掩藏在面部表情下的细微动作,通过它能够辨识隐藏着的更多信息。

它是人际传播中一种隐藏的传播方式。

比如:挑眉、撇嘴、舔嘴唇、笑声的大小、眼神的方向、甚至叹气、打磕、咳嗽等等都传达着不可察觉的微表情信息。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访谈节目是一种以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介进行的大众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是访谈节目的特色。

而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通过实验把人的感情表达效果量化成了一个公式:信息传递的100% =7%的语言+38%的语音+55%的态势。

[2]由此可见在人际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作用又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本文将通过一期经典的人物访谈节目《面对面——“麻辣教授”易中天》从微表情这种非语言符号的传播角度,解读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人际传播效应与应用。

下面是摘录自节目的采访对白,括号中就是总结出的微表情,并且进行了相应的解释,以便更好的理解。

(王志和易中天以下简称王和易)一、话题引导——步步为营王:现在易老师在人们的心目中间,你已经属于有钱人的行列了。

(哈哈哈)易:(哈哈哈)什么叫有钱?多少钱叫有钱?一个教书匠凭着自己的劳动挣了一点钱,怎么就撑破了新闻界的眼皮儿?王:但是银行存折数字的变化你晚上睡得好吗?易:我是不知道,我又不去查账,(磕巴)又不看。

微表情在采访中运用的探析

微表情在采访中运用的探析

微表情在采访中运用的探析作者:姜宏曾鹏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微表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对于了解采访对象心理动态,信息真实性判断有着显著的作用,从而被记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运用。

分析了微表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的作用与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微表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运用效果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微表情新闻采访心理动态微表情作为一种心理学名词,是指瞬间闪现的面部表情,能揭示人的真实感情和情绪,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微表情的相关知识积累,对被采访者进行观察,从而辅助新闻采访的进程与获得大量有用信息。

一、微表情在新闻采访活动的作用传播学中,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符号以外的在信息交流活动中能够发挥意指作用的其他符号形式。

包括我们所运用的手势、姿态、动作、表情、腔调及身体接触等。

微表情作为非语言符号的一种,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对获取信息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1.传递真实信息。

记者者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只要是通过语言符号从被采访者获取的信息,往往因为被采访者个人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承担意识与社会扮演角色的不同,从而对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讲述,导致信息真实度参差不齐。

而微表情作为人们在对外来信息接触时,一种很难抑制的本能情绪反应,它能揭露人们最真实的感受和情绪。

对于这种本能的情绪反应,在采访的过程中加以合理运用,往往能获取比语言符号所传递出来的更加真实的信息,并对语言符号信息传递的信息的真实性加以判断。

2.了解被采访者心理活动。

《新闻采访原理与方法》一书中,将被采访者分为了五类:积极协作型、一般配合型、无所适从型、消极应付型、抵制抗拒型。

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可以通过利用微表情相关手段来了解被采访者对于采访活动态度和心理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采访方式,展开采访活动。

微表情心理学的相关论文范文

微表情心理学的相关论文范文

微表情心理学的相关论文范文微表情是心理学名词,是指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微表情心理学的相关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微表情心理学的相关论文篇一:《浅析微表情》摘要:不论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有一点是相似无疑的,那就是我们的身边从不乏谎言。

本文以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现为例,讨论微表情研究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表情,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铁道部,高铁事件,说谎,《lie to me》,真相。

2011年7月23日D301次高铁列车行驶至温州路段时,与杭州开往福州的D3115次列车追尾造成35人死亡,210人受伤的严重事故。

7月25日,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代表铁道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其中语出惊人,会后网络传言沸沸扬扬。

但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王的话几句真几句假?下文参考以中国政法大学微反应研究小组组长姜振宇的微表情分析,来探讨王在此次发布会中的“小动作”。

什么是“微表情”呢?微表情属于新兴的心理学名词,是内心掩饰的不自觉表露。

顾名思义,微表情的动作幅度及持续时间都很小,甚至有的只会闪现1/25秒的时间。

虽然这种下意识的表情动作只出现在一瞬间,却很容易暴露人们极力掩饰的情绪或真相。

人类属于社会性动物,从出生起就在不断地嗅探及体会这个社会。

这个过程心理学称作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对事件或他人整个的认识和推理过程。

主要分为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归因三个阶段。

不幸的是,谎言在整个社会认知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美剧《lie to me》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一般人在每十分钟的谈话里就有三句谎言。

欣慰的是,大多数谎言中并无明显敌意。

下面转回新闻发布会,在开始之前,王勇平先鞠了一躬,随后坐下。

正式开始后又站起,询问要不要站着说。

但此时,他的表情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首先,皱眉纹,左侧眉头略有上扬;上眼睑提升。

脸颊隆起,有鼻唇沟,嘴角轻微向两侧后方拉开(证明有上唇提升和颧大肌运动)。

电视新闻出镜者面部表情共识性研究

电视新闻出镜者面部表情共识性研究

电视新闻出镜者面部表情共识性研究-新闻学电视新闻出镜者面部表情共识性研究张梅电视出镜者所传递的信息是一套复合型符号系统,与电台播报者纯粹传递语言符号系统相比,电视出镜者的表情、动作亦可组成另一套符号系统传递给电视受众。

对电视新闻出镜者面部表情的系统研究能极大地拓展传递给受众的信息的深度和维度。

表情是情感的外部表现形式,对电视新闻出镜者表情的探析,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辨析出镜者的真实情感。

帮助电视新闻出镜者外部表情与内部情感更好地统一和谐。

如果把新闻分为常态新闻和非常态新闻的话,那么相应地,在新闻播报中,新闻出镜者的面部表情也会随着新闻事态的轻重程度产生相应的变化。

一般来说,在常态新闻的播报中,出镜者会根据新闻播报内容表现出常态的喜怒哀乐等表情,而非常态状态如一些突发事件新闻中,相应地,出镜者的个性化表情特征会突出一些。

一、新闻出镜者工具化表情特征分析主播要表达既定的情绪基调。

从美学的X表现和X的情感表现(即主持人表现和主持人的表现)理论来分析,出镜者在节目中的表现要符合节目特定的情绪基调的表达,比如在播报讣告时,出镜者面部表情要表达出沉痛的表情,在节日中,其面容要表现喜庆的表情,无论出镜者这一天自己是什么样的心情,只要在播报时,其面部表情就要符合播报内容的情绪基调,也就是说要呈现出X 的表现(主持人的表现),而不是X表现(主持人表现)。

受众的情绪心理,是指受众在与播音员、主持人所传达的信息及其相关因素的接触中所产生的喜欢或不喜欢、满意或不满意等方面的体验。

研究表明,情绪可以构成独立的动机系统,直接对行为发生作用。

高高在上、板着面孔训人的播音员、主持人,一般都会引起受众的厌恶甚至反感,因为一味地灌输、宣传、命令的信息最不容易被受众接受;只有那些充满了平民意识、真心为受众着想、真诚为受众服务的播音员、主持人才能得到受众的普遍认同与喜爱。

一般来讲,受众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认同度越高,预期的传播效果就越好;受众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认同度越低,预期的传播效果就越差。

主持人的微表情如何用面部表情传递信息

主持人的微表情如何用面部表情传递信息

主持人的微表情如何用面部表情传递信息在电视节目或公众演讲中,主持人往往是起到桥梁作用的重要角色。

除了口头表达外,主持人的面部表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

尤其是微表情,它们是短暂且难以察觉的表情变化,能够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信息。

本文将探讨主持人的微表情在传递信息方面的作用和技巧。

一、微表情在传递情感上的作用1. 传递喜悦和兴奋情感主持人在感受到轻松、喜悦或兴奋的情绪时,面部表情会自然地显露出微笑、眼神放松明亮等特点。

这些微表情将传递给观众一种愉悦感,增强观众对节目或演讲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

2. 传递紧张和焦虑情感当主持人面临压力或焦虑时,面部表情会微微紧张,眉毛紧皱,眼神不稳定等。

这些微表情会传达给观众主持人的紧张感,有时候会让观众更易共鸣,与主持人产生情感共鸣和联系。

3. 传递认真和专注情感主持人在处理复杂或重要的内容时,常常会表现出认真和专注的面部表情,例如紧紧皱起的眉毛、凝视远处或微微张大的眼睛等。

这些微表情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主持人对内容的重视和专业程度。

二、技巧:如何运用微表情传递信息1. 充分准备作为主持人,提前了解节目或演讲的内容,并深入思考该如何传达给观众。

这样能使主持人对于内容更加熟悉,从而更好地掌握微表情的运用。

2. 控制情绪主持人需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保持表情稳定和积极。

如果主持人因为私人原因产生了负面情绪,应在镜头前保持冷静,不将情绪传递给观众。

3. 聚焦眼神主持人的眼神是传递微表情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适当加强眼神的力度,例如凝视观众,注视特定物体等,能使眼神表现更加生动,增强表达效果。

4. 自然微笑微笑是主持人传递喜悦情感的常用表情。

但需要注意的是,微笑要自然而不做作,不要过于夸张,以免影响表达效果。

5. 动作配合表情主持人的语言和动作应与面部表情相协调,通过动作和面部表情的统一,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给观众,增强观众的感受和理解。

结语:主持人的微表情是一种极为细微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充分传递情感、态度和专注程度等信息给观众。

浅议微新闻的新闻价值挖掘与表达

浅议微新闻的新闻价值挖掘与表达

浅议微新闻的新闻价值挖掘与表达文章阐述了微新闻的优势及对传统新闻价值理念的颠覆,分析了微新闻的新闻价值挖掘与表达的新特色。

指出在新闻价值挖掘上,微新闻脱离了以事件为核心的束缚,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新闻价值传播上,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表达意愿更便捷;在影响上,微新闻扩大了联系面,能够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效能。

标签:微新闻;新闻价值;特色;挖掘伴随着微博、微信的发展推广,基于即时信息发布系统的微新闻迅速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争得一席之地。

微新闻的推广应用给原有的新闻传播方式带来了冲击与挑战。

本文探讨微新闻时代新闻价值动态变化的新特征。

一、微新闻的优势根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手机即时通信网民规模为 3.97 亿,使用率为85.7%。

用手机看新闻,是新闻展现形式的变革,也是阅读体验的变革。

对于读者来说,需要随时随地获取最新资讯,并能及时发表评论及与好友分享(可以点评和上传微博微信)。

[1]这样的应用环境下,微新闻的优势日益突出。

首先,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时代,网民浏览新闻时间零散、不固定,随机性强,微新闻极大的利用了网民的闲散时间,满足了网民碎片化阅读的需要,使得新闻传播更加及时、便捷、高效。

其次,在网络新闻传播上,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闻App推送方式让传播者重返主动。

极大提升了微新闻的阅读率。

传统的网络新闻传播往往是受众掌握点击的主动权,而传播者处于被动地位,微新闻恰好扭转了传播者被动的局面,增强了影响力。

第三,微新闻自由多变的体式,天生就能给人带来亲切感,能拉近传播者与受众中之间的距离,易于被受众接受。

微新闻的发布者身份多元化,既有专业的媒体人,又有形形色色的社会公众,这就为受众的多元需求提供了极大的满足。

为微新闻的大行其道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微新闻对传统新闻价值理念的颠覆微新闻的迅速发展,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新闻价值上,颠覆了传统的新闻价值理念。

微表情心理学识别能力及运用论文(共2篇)

微表情心理学识别能力及运用论文(共2篇)

微表情心理学识别能力及运用论文(共2篇)微表情心理学识别能力及运用论文(共2篇)第1篇:微表情识别训练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表情识别能力概述0引言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部情绪认知能力的受损导致其人际交流技能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Kohler&Martin,2006),然而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表明,通过现有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并不能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Bellacketal.,2004),而2011年全球各大制药公司由于精神病治疗药物的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等宣布退出精神疾病药物的研发(Cressey,2011),这使得未来更难有希望出现治疗或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新药,因此需要寻求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非药物治疗和干预的途径。

研究者们探索通过心理治疗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比如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基本认知能力(注意、记忆、执行控制能力)训练来促进其社会功能康复,这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不理想,认知训练只能解释结果中10%-40%的变异(Horanetal.,2009;Wykes,Huddy,Cellard,McGurk&Czobor,2011)。

准确的识别与表达情绪对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十分重要(Shen,Wu,&Fu,2012),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知觉能力受到严重损害,影响其社会功能,导致其人际交流、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工作等受到严重影响(Kee,Green,Mintz,&Brekke,2003)。

因此,需要通过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知觉能力来促进其社会功能康复(Roberts&Velligan,2012)。

在情绪知觉能力的训练中,微表情训练工具(micro-expressionstrainingtool,METT)是较为成熟的(Marsh,Luckett,Russell,Coltheart,&Green,2012),已被较多研究情绪知觉训练研究所采用,Shen(2012)等人采用该范式考察了健康大学生对六种基本情绪表情的知觉能力。

网络新闻表情包的适用性

网络新闻表情包的适用性

248网络新闻表情包的适用性关曼丽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摘要:随着受众生活节奏加快,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吸引受众眼球,引导受众阅读成为当今网络新闻的一大难题。

而激发受众的兴趣,吸引受众的注意又是网络新闻编辑者在编辑新闻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从当前人们的普遍阅读习惯上看,每一天都有海量的信息被浏览,但是基于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受众浏览兴趣,以及网络新闻编辑这两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新闻中逐渐出现了以往传统媒体不会使用的表情包,这一现象导致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网络新闻中的表情包。

关键词:网络新闻;表情包适用性;受众;新闻媒体引言:“版面语言”可以在视觉上给观众冲击力,网络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关于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势态更多的应该是个性化的张扬,在网络新闻中添加表情包同样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的一次大胆创新。

1受众在网络中阅读新闻的心理特征莎士比亚说“只有偶然难得的事件,才能有勾引世人的力量。

”现实中,快节奏逐渐成为大部分新闻受众的生活方式。

对于网络新闻,大部分的受众只追求两个字“新”“奇”。

“新”反映在对于最新的新闻事实的追求,“奇”反映在对于打破常规,寻找新颖的报道方式的追求。

表情包在某些新闻内容中的使用也正是用新方式打破常规,在摸索中试图得到受众的青睐。

网络新闻相对传统新闻能在近几年来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满足受众的“求新”心理。

受众总是追求新,真,深的新闻,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的不断完善正是把受众追求新闻信息的心理特征无限的利用以及放大化。

对于受众来说新闻内容吸引人,生动,并且是自己不太熟悉甚至于反常时,停留的时间,以及阅读兴趣才能无限的放大化。

受众的两大基本需求就在于及时获知并分享有关灾难的信息这促使着网络新闻的不断发展。

为了使受众更容易满足,网络新闻也越来越人性化。

网络新闻的交互性使得受众不只是单一的接受者而逐渐成为新闻的参与者。

对比传统媒体,网络新闻的开放性也是其一大优势,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强势”,网络新闻以更为平等的方式与受众交流。

2018年qq表情采访-word范文模板 (12页)

2018年qq表情采访-word范文模板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qq表情采访篇一:论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信息价值及运用龙源期刊网 .cn论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信息价值及运用作者:刘宇婷宫嘉临来源:《理论观察》201X年第08期[摘要]微表情是指人在有效刺激下的最初瞬间表现,包括表情、动作、声音变化等。

这些表现时间短、幅度小,但不受思维控制,真实可靠,因此被用来识别谎言。

本文首先分析了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之后思考实际采访中运用微表情存在的问题,最后研究如何更好地在采访中应用微表情。

[关键词]微表情;新闻采访;非语言符号[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X)08 —0124 —02“微表情”这个词进入到公众视野源自201X年美剧《Lie to me》(别对我说谎)的热播。

它是指人在有效刺激下的最初瞬间表现,包括表情、动作、声音等。

这些表现时间短、动作幅度小,但不受思维控制,被认为是一种自发的表情,因此可以作为辨识谎言的依据。

也正因为这一特点,微表情在国外引起了影视界、新闻界和科学界等各方的关注,国内目前此领域涉猎不多。

一、文献综述传播学中,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符号以外的在信息交流活动中能够发挥意指作用的其他符号形式。

包括我们所运用的手势、姿态、动作、表情、腔调及身体接触等。

①“微表情”是个心理学名词,应到传播学中,不难看出非语言符号的研究中更侧重于对微表情的关注。

目前国内已经有多篇文献提到了运用非语言符号对于新闻采访的意义,但将微表情与新闻采访联系在一起的很少,能查到的相关的文献如《隐藏的传者——人际传播中的微表情符号分析》、《从“微表情”看访谈节目中的人际传播》等文的重点也不是论述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是如何运用的。

微表情在新闻访谈中的重要性

微表情在新闻访谈中的重要性

淘宝旺旺号:暗夜小牧
您好:
导师给出的提纲修改意见,其中有些部分我已经按照导师给予的意见做了修改,另外两点需要帮忙修改!请尽快回复,谢谢!
导师给予的提纲修改意见:
1.不要把案例分析单列一章,而要把它融入你论述里去
2.标题这样可以,但文章应该再增加一部分。

至少三个部分。

请按照以上两点导师给出的提纲修改意见,针对以下提纲进行意见修改!
把事例融入论述,为论据提供帮助,段落就是3大部分,从没有变过,要求不让出现超过3的字样,所以最后的3 做总结。

如有需要改的再联系~
微表情在新闻访谈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微表情在新闻工作中的意义
1.浅析微表情的背景
2.微表情在新闻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及意义
3.分析国内外人士研究微表情的现状
二.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实际应用
1.微表情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1)微表情的概念
(2)微表情的具体解析
(3)微表情的相关研究
2.新闻采访中的微表情
(1)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和还原事情的真相
(2)微表情有助于深入挖掘新闻价值
(3)微表情帮助观察受访人即时状态让采访者掌握采访的主动权
3.微表情在新闻工作中的运用对微表情整体发展的帮助
三.总结:微表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微表情”看访谈节目中的人际传播

从“微表情”看访谈节目中的人际传播

从“微表情”看访谈节目中的人际传播[摘要] “微表情”这个词进入到公众视野源自美剧《别对我撒谎》。

微表情是指表情出现只有短短的1/5 秒,一般用肉眼不易察觉,当事人自己也没有感觉,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

这种掩藏在面部表情下的细微动作,通过它能够辨识隐藏着的更多信息。

它是人际传播中一种隐藏的传播方式。

[关键词] 微表情访谈节目人际传播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8.033“微表情”这个词进入到公众视野源自美剧《别对我撒谎》。

微表情是指表情出现只有短短的1/5 秒,一般用肉眼不易察觉,当事人自己也没有感觉,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

[1]这种掩藏在面部表情下的细微动作,通过它能够辨识隐藏着的更多信息。

它是人际传播中一种隐藏的传播方式。

比如:挑眉、撇嘴、舔嘴唇、笑声的大小、眼神的方向、甚至叹气、打磕、咳嗽等等都传达着不可察觉的微表情信息。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访谈节目是一种以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介进行的大众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是访谈节目的特色。

而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通过实验把人的感情表达效果量化成了一个公式:信息传递的100%=7%的语言+38%的语音+55%的态势。

[2]由此可见在人际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作用又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本文将通过一期经典的人物访谈节目《面对面――“麻辣教授”易中天》从微表情这种非语言符号的传播角度,解读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人际传播效应与应用。

下面是摘录自节目的采访对白,括号中就是总结出的微表情,并且进行了相应的解释,以便更好的理解。

(王志和易中天以下简称王和易)一、话题引导――步步为营王:现在易老师在人们的心目中间,你已经属于有钱人的行列了。

(哈哈哈)易:(哈哈哈)什么叫有钱?多少钱叫有钱?一个教书匠凭着自己的劳动挣了一点钱,怎么就撑破了新闻界的眼皮儿?王:但是银行存折数字的变化你晚上睡得好吗?易:我是不知道,我又不去查账,(磕巴)又不看。

论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信息价值及运用

论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信息价值及运用

论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信息价值及运用微表情是指人在有效刺激下的最初瞬间表现,包括表情、动作、声音变化等。

这些表现时间短、幅度小,但不受思维控制,真实可靠,因此被用来识别谎言。

本文首先分析了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之后思考实际采访中运用微表情存在的问题,最后研究如何更好地在采访中应用微表情。

标签:微表情;新闻采访;非语言符号“微表情”这个词进入到公众视野源自2009年美剧《Lie to me》(别对我说谎)的热播。

它是指人在有效刺激下的最初瞬间表现,包括表情、动作、声音等。

这些表现时间短、动作幅度小,但不受思维控制,被认为是一种自发的表情,因此可以作为辨识谎言的依据。

也正因为这一特点,微表情在国外引起了影视界、新闻界和科学界等各方的关注,国内目前此领域涉猎不多。

一、文献综述传播学中,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符号以外的在信息交流活动中能够发挥意指作用的其他符号形式。

包括我们所运用的手势、姿态、动作、表情、腔调及身体接触等。

①“微表情”是个心理学名词,应到传播学中,不难看出非语言符号的研究中更侧重于对微表情的关注。

目前国内已经有多篇文献提到了运用非语言符号对于新闻采访的意义,但将微表情与新闻采访联系在一起的很少,能查到的相关的文献如《隐藏的传者——人际传播中的微表情符号分析》、《从“微表情”看访谈节目中的人际传播》等文的重点也不是论述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是如何运用的。

新闻采访是以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形式进行的一种传播活动,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总是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微表情这种无声语言来传达信息。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微表情最主要的两个作用就是强化语言符号携带的信息和否定语言符号传播的信息。

事实上,微表情研究能为传播领域,尤其是人际传播研究提供了更多翔实的案例和新的角度,笔者认为相比之下,微表情对于情绪的解读更加地仔细、准确、专业,对身体语言的研究也更加全面、深入。

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分析及其信息价值

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分析及其信息价值

访 中, 这些微小的瞬间变化 、 转换 的表情 , 访提供丰富 的价值 与 内涵。 “ 微表
情”包含三个方面的 内容 ,一是微表情 , 指在 脸部 持续 时间较 短而较 难被人 发现 来 我往 的不 间断 的语言 行为 ,在采访 过
对 于身 在不 同 国家 、不 同地 区、不 然 ,利用 微表 情 ,或许 不 能及 时找 出新 始 后 ,记 者在 言语 表达 的 同时 ,可 以充 同文化氛围中的人而言 ,在语 言、习俗 、 闻 的真 相 ,却有 助 于记者 一点 一点 发掘 分 借助 微表 情 ,这样 做 的 目的 ,既 可 以 服饰 、表达 上大 都存 在着 不 同的差 异。 和还原新 闻的真相 。 有 效补 充言语 采访 中的缺漏 ,还能够 让 这些 差异很 可 能会 阻碍新 闻采访 活动 的 进行 ,因为 即便 被称 作是 “ 杂家 ” 的新 1 . 4 利用微表隋丰富新 闻的表达方式 整个 采访 活 动立体 直观 ,让 采访 活 动不 微 表 情包 含 的 内容 很多 ,说 话语 气 再 仅 仅 是 一 种 一 对 一 的 对 话 式 交 流 ,更
真实信 息
在新 闻采访活 动 中 ,资深 的记 者都 清楚 ,当采访 对象 在刻 意 回避 某些 关键
2 微表情在新 闻采访 中的应用分析
来 ,并 进行 直接 的新 闻播 送 ,能够让 受
新 闻事 实 时 ,往往 会通 过语 言来 表达 。 相 比微 表情 ,语言 表达存 在一 定 的滞后 应 该有 效地 判定采 访对 象 的微表情 ,并
闻记 者 ,也 不可 能尽 知全部 的文 化 。这 的抑扬 顿挫 、停顿 缓 急、声 调高低 ,面 像 是两个 朋友 之 间愉快 的聊 天 ,也便 于 时候 ,微表 情就起 了一 定 的作用 ,因为 部 表情 的细 微变化 ,身体 小动 作 的联 动 采访者获取更加全面的新 闻信息 。 即便 不 同 国家 、不 同区域 的人 ,但 在表 反 应等 都是 微表情 的表 达方 式。利用 微 2 . 3 微表情在新 闻后期 中的应用 达同样 的心情 时 , 往往微表情是 一致 的。 表情 ,有助于丰富新 闻采访 的表达方式 。 不 仅在 新 闻采访 过程 中,在 新 闻采 在新 闻采 访 中,有效运 用微 表情 ,可 以 比如记 者在 采访一 位地 方官 员时 ,通 过 访 的后期 制作 中,微 表情也 具有 十分 重 快速地 拉 近采访 者与采 访对 象之 间 的距 语 调 的提升 或语调 的变 化可 以表现 出质 要 的价值 。 以广 播 电 台为例 ,通 过采 访 离 ,尽 可能 地减少 双方 之 间的误 解 ,以 疑 的意味来 。而地方官员 的结 巴、停顿 、 录音 ,可 以完整 地记 录下采 访对 象在 回 保证采访 活动的顺利进行 。 擦 汗等都 可 以让受 众直 观地看 出他 内心 答 问题 时 的语 调变 化 、声 调 大小 ,将 这 1 . 2 利用微表 情可以获取 有价值 的 的复杂变化来 。 些有 价值 的微 表情较 完整 地剪 辑制作 下

大学生社会采访中的采访对象面部表情分析与应用

大学生社会采访中的采访对象面部表情分析与应用

大学生社会采访中的采访对象面部表情分析与应用在大学教育中,社会实践和采访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大学生们通过参与社会采访,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而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需要不仅关注被采访者所言,还应该注重被采访者的面部表情。

因为面部表情是人类交流中最为直接和重要的非语言信息之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和态度。

在实际的社会采访中,很多时候被采访者并不会直接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而是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情绪。

比如,当被采访者表现出紧皱眉头、挑高眉毛、眼神游移等表情时,很可能是在表示不满、犹豫、或者对某个话题感到困扰。

而当被采访者露出微笑、眉头舒展、眼神明亮等表情时,则往往表示愉悦、赞同或者感兴趣。

因此,观察和分析被采访者的面部表情,有助于采访者更深入地了解被采访者的情感和认知状态。

在实际的社会采访中,一些懂得面部表情分析的采访者会利用这一技巧来更好地引导采访。

比如,在采访中发现被采访者的面部表情有所变化时,可以借机深入探究相关话题,引导被采访者说出更深层次的心理感受。

同时,采访者也可以通过主动展现友善微笑等积极的面部表情,来增加被采访者对自己的信任感和融洽感,从而使采访更加顺利。

当然,采访者在使用面部表情分析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面部表情并不是绝对准确的信号,有时候被采访者的面部表情可能并不完全反映其内心真实感受。

因此,在进行面部表情分析时,采访者需要结合被采访者的言语和其他非语言信号来进行判断,以免出现误解。

其次,采访者在进行面部表情分析时也要克制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偏见,避免过度解读被采访者的面部表情,造成误导或不当引导。

总的来说,大学生社会采访中的采访对象面部表情分析是一项有益的技巧和工具,可以帮助采访者更好地了解被采访者的情感状态和认知态度,提高采访的质量和效果。

采访者在采访中要灵活运用面部表情分析,同时也要注意分析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以达到更好的交流与理解。

主持人的表情管理如何用表情传递情感与信息

主持人的表情管理如何用表情传递情感与信息

主持人的表情管理如何用表情传递情感与信息表情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传递情感和信息。

对于主持人而言,表情管理尤为重要,因为他们面对观众和嘉宾,需要通过表情来传递准确的情绪和信息。

本文将探讨主持人的表情管理技巧,以及如何巧妙地利用表情来传递情感和信息。

一、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人类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主持人而言,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建立连接和亲近观众的关键。

观众希望看到真实感情的表达,而主持人的表情可以通过眼神、微笑、皱眉等方式传递情感。

举例而言,当主持人出现愉快的笑容时,观众会感到轻松愉快,而当主持人表现出焦虑或沮丧时,观众也能感同身受。

二、表情管理技巧1. 表情的真实性主持人的表情应该真实自然,不要过于刻意或做作。

观众能够敏锐地感受到表情的真实性,因此主持人应该尽量展示自己真实的情感。

这样更容易与观众建立共鸣,增强信任和亲近感。

2. 表情的适度与节奏适度的表情使得主持人的情感表达更加准确和有力。

过于夸张的表情可能会造成观众的反感,而过于冷漠的表情则会让观众感到疏远。

主持人需要在表情表达中掌握好节奏,根据场合和话题的不同来调节自己的表情,保持与观众的情感共振。

3. 协调与谐调主持人在与嘉宾或观众交流时,需要通过表情来协调和谐调整个现场氛围。

举例而言,在激动的讨论中,主持人可以通过微笑和肯定的眼神来让讨论更加热烈,而在紧张的氛围中,主持人的表情可以给予嘉宾或观众慰藉和安慰。

三、表情的传递情感与信息1. 眼神交流眼神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表情传达方式。

通过眼神的交流,主持人能够与观众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传递自己的情感和信息。

适当地使用目光注视观众或嘉宾,使其感到被重视和关注。

2. 微笑的力量微笑是表情传递情感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主持人可以通过微笑来表达友好、喜悦和鼓励。

在与观众和嘉宾互动时,适时地展示微笑,使得氛围更加轻松和愉快。

3. 调整肢体语言主持人的肢体语言与表情紧密相关。

通过肢体语言的巧妙运用,主持人能够更好地传递情感和信息。

微表情在社交媒体中的应用有哪些

微表情在社交媒体中的应用有哪些

微表情在社交媒体中的应用有哪些在当今数字化的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的交流不再仅仅局限于面对面的言语和肢体语言。

然而,即使是在虚拟的交流平台上,微表情这一细微却蕴含丰富信息的元素,依然有着诸多的应用。

微表情,通常是指在极短时间内(通常不到 1/5 秒)在面部呈现出的无意识的表情动作。

这些细微的表情变化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真实的情绪和内心想法,尽管它们可能一闪而过,难以被轻易察觉。

在社交媒体中,微表情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增强沟通效果方面。

当我们通过文字进行交流时,由于缺乏面部表情和语音语调等非语言线索,很容易产生误解。

例如,一句简单的“好的”,可能被理解为积极的同意,也可能被认为是敷衍的回应。

但如果配上一个微笑或者眨眼的表情符号,就能更好地传达出友善和轻松的态度。

这些表情符号实际上是微表情在数字世界中的一种简化和象征化表达,帮助我们弥补文字交流的不足,更准确地传达情感。

微表情还在社交媒体的情感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交媒体平台上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中所包含的微表情线索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用户的情绪状态。

比如,在一张照片中,人物微微皱起的眉头、紧绷的嘴角可能暗示着焦虑或不满;一段视频中,短暂出现的眼神躲闪可能表示心虚或不自信。

利用图像识别和情感分析技术,社交媒体平台能够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进行分析,为个性化推荐、广告投放等提供依据。

例如,如果一个用户经常在照片中展现出愉悦的微表情,那么向他推荐与休闲娱乐相关的产品或服务可能会更有针对性。

此外,微表情在社交媒体中的社交互动评估方面也具有一定价值。

在社交群组或论坛中,人们对于某个话题的讨论往往会引发各种反应。

通过观察参与者在回复中所使用的表情符号以及语言表述中所隐含的微表情线索,可以评估出大家对该话题的态度和参与程度。

如果大多数人的回复都包含积极的微表情符号,如大笑、点赞等,说明这个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共鸣;反之,如果出现较多的负面微表情符号,如愤怒、悲伤等,可能意味着需要调整讨论的方向或方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信息价值及运用微表情是指人在有效刺激下的最初瞬间表现,包括表情、动作、声音变化等。

这些表现时间短、幅度小,但不受思维控制,真实可靠,因此被用来识别谎言。

本文首先分析了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之后思考实际采访中运用微表情存在的问题,最后研究如何更好地在采访中应用微表情。

标签:微表情;新闻采访;非语言符号“微表情”这个词进入到公众视野源自2009年美剧《Lie to me》(别对我说谎)的热播。

它是指人在有效刺激下的最初瞬间表现,包括表情、动作、声音等。

这些表现时间短、动作幅度小,但不受思维控制,被认为是一种自发的表情,因此可以作为辨识谎言的依据。

也正因为这一特点,微表情在国外引起了影视界、新闻界和科学界等各方的关注,国内目前此领域涉猎不多。

一、文献综述传播学中,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符号以外的在信息交流活动中能够发挥意指作用的其他符号形式。

包括我们所运用的手势、姿态、动作、表情、腔调及身体接触等。

①“微表情”是个心理学名词,应到传播学中,不难看出非语言符号的研究中更侧重于对微表情的关注。

目前国内已经有多篇文献提到了运用非语言符号对于新闻采访的意义,但将微表情与新闻采访联系在一起的很少,能查到的相关的文献如《隐藏的传者——人际传播中的微表情符号分析》、《从“微表情”看访谈节目中的人际传播》等文的重点也不是论述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是如何运用的。

新闻采访是以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形式进行的一种传播活动,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总是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微表情这种无声语言来传达信息。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微表情最主要的两个作用就是强化语言符号携带的信息和否定语言符号传播的信息。

事实上,微表情研究能为传播领域,尤其是人际传播研究提供了更多翔实的案例和新的角度,笔者认为相比之下,微表情对于情绪的解读更加地仔细、准确、专业,对身体语言的研究也更加全面、深入。

在传播学中,其实是旧概念新叫法,推进两个学科的融合发展。

本文中所讨论的“微表情”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微表情,指在脸部持续时间极短而很难被人察觉的细微表情,属于“面孔微反应”;二是除表情以外,其他能够映射心理状态的身体动作,也就是常说的“小动作”,它是人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不由自主地表現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属于“身体微反应”;三是语言信息本身,包括使用的词汇、语法以及声音高低、大小等特征,属于“语言微反应”。

②二、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1.不同人的“相同”之处美国微表情专家Paul Ekman博士深入新几内亚原始部落中,在达尔文的研究基础上,验证了惊、厌、怒、恐、悲、喜六种基础情绪的表达具备跨人种、跨社会的共通性,尤其是面孔微反应具有普适性,几乎可以称之为“世界语”。

在采访中,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被采访者在语言上首先与采访者具有差异性,不同的语言体系会影响双方在沟通中互相理解。

这时,微表情的共通作用就体现出来,它可以加快双方认识了解、放下戒备的过程,减少双方的不解和误会。

对于面部表情和一些身体反应,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作出相近、共通的理解,令采访过程更流畅。

2.比“嘴”更可信语言符号一般是信息发送者有意识发出的,往往带有掩饰和“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可能。

微表情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经过长期进化而遗传、继承下来的本能反应,③是不能用“想”来控制的运动,例如心跳加快、瞳孔缩放等,这些反应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多是半无意识甚至是完全无意识状态下显示的,是难以控制的下意识行为。

正是微表情这种无意识的特性,让其很容易暴露被采访者真正的情绪。

当语言符号与微表情相矛盾时,人们往往会更相信微表情的表达。

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增加新闻含量是观众对新闻媒体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之一,微表情在揭露新闻真实性上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它既能真实反映当事人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又能核实语言信息的真伪。

3. 连贯、即时地信息“表达”采访时,双方不可能一直不间断地进行有声交流,中间有思考和换气的停顿。

这个过程中语言停下了,但微表情却没有中止信息的传播,它具有持续沟通的功能。

即时性体现在微表情上,即对于外在变化的事物,也就是有效的刺激源,人体会立即作出反应,输出微表情,这是正常的标志;而延时反应,输出修正过表情,则可能是不正常的,代表被采访者在掩饰着什么。

微表情的连贯性、即时性也许不能直接判断出事件的最终结论,但是及时捕捉细微的变化,发现破绽,可以有利于在采访中抓住有用的线索,牵出事件的隐情或真相。

4.“表达”渠道多种多样语言一般只能通过声音和文字传播,它运用的是听觉、视觉这两种感觉器官来交流信息,渠道趋于平面化,方式也比较单一;相比之下微表情的传播则具有多样性的表现,如表情、动作、环境等。

这一系列元素产生的微表情传播都能辅助有声语言传播新闻信息,使得新闻以更大的容量和力度传播出去,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更加立体生动,强化了传播效果。

比如对某事产生疑问时,记者可以通过语言表述,也可以通过上扬的语调、疑惑的眼神,拉大与对方身体距离等表示出“疑惑”的意味,①较之单一地用语言符号作用于对方的听觉系统效果要好得多,不仅扩大了对信息接受者感官的刺激面,还能引起和保持对方大脑皮层的兴奋。

三、新闻采访中运用微表情存在的问题1.对微表情的识别上存在误差据已有资料显示,即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对微表情的识别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

这就从两方面构成了新闻采访中应用微表情存在的实际问题。

首先,微表情辨识存在的误差无法与严格的新闻真实性相对应,这就导致记者在把握应用微表情的时机和程度上的难度在加深。

其次,面对面的采访中,记者在运用微表情时如果出现错误,不仅会致使其问不出关键性的问题,问出的问题还可能会激起被采访者的负面情绪,影响整个采访的质量。

2.采访者带入个人情绪的可能性增加公正、客观是新闻的基本条件和价值要素,而中立则是公正客观的表现。

记者在采访中,还原新闻事实,不将个人情感投射其中是很重要的,而微表情识别最关键的因素是实施测试和分析的那个人。

哪怕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客观上可以保证识别准确的人,实际上也还是一个具有主观意识的个体。

这个人不仅可能会在采访中带进个人情感、甚至是偏见,还可能受到疾病、知识面、性别等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样的微表情识别主体,确实不符合“科学”的要求,其识别的准确率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采访中微表情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3.实际实施中存在的硬件上的问题美剧中男主角需要借助现代科技的帮助来识别微表情,当然这些仪器不是编剧想象出来的,而是来源于现实世界。

在心理学、侦查学中运用微表情识别时,只有这些仪器的介入,才能确保实验研究的资料积累、观察分析,保证研究的准确度。

比如重读音分析器,它是用来测量被测人讲话时的音高,计算焦虑值的。

它关注的是被测人如何表达,而不是说的具体内容。

被测人在回答典型问题时,有典型的重读音。

这些被记录下来成为被测人的重读音基线,也是最高耐受基线。

当被测人非常焦虑时,他的音调就会刺穿最高基线。

②除此以外,微表情训练机、密室、摄像机等也是常用设备。

这些呈现在美剧中很容易,但出现在采访现场很难。

四、如何更好地在采访中应用微表情1.加强微表情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新闻采访中,虽然还没有人明确表明自己运用了微表情,但其实微表情的识别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采访者来说只是常识性的做法。

一名好的采访者可以通过被采访者的一个表情或动作敏锐地判断出情绪,继而循序渐进地围绕主题提出问题。

但这一般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而微表情識别训练,可以帮助采访者更快、更准地识别微表情,有效地缩短采访者获得相关积累所需的时间、减少实践可能会面临的潜在危险。

所以,加强微表情识别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得采访者对被采访者情绪的认知更科学,采访更有效率。

2.在实践中准确把握运用微表情识别首先,不妨尝试用微表情自然地开始采访,如友好的微笑、目光神情喜忧悲欢与被采访者高度一致,都足以传递采访者的亲和力,尽快缩小彼此的距离,达到心理上的接近。

接下来,采访者应该利用姿态、声调、面部表情、手势,甚至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微表情,填补、充实自己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的某些不足、损失或欠缺。

这不仅扩大了对被采访者感官的刺激面,引起和保持对方大脑皮层的兴奋,而且提高了新闻传播的质量。

最后,采访者要利用微表情沟通双方情感,调节和谐的采访气氛。

被采访者不是绝缘体,也不是单向接受器,而是一个不断反馈着交流信号的人。

他们在采访者期待、尊重等积极的微表情影响下,会对采访者产生积极的情感认同和情感迁移,大脑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采访者接受了这些积极的信息反馈后,又进一步强化自己“积极的情感”,如此反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就能创设出和谐合作的气氛。

③同时,采访者也可以通过对被采访者微表情的观察,避开过激问题,不引起被采访者的负面情绪。

而且当谈话偏离采访要求时,采访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微表情淡化专注的神情,移开凝视的目光,或放下笔起身点烟倒茶等动作,提醒和暗示对方走入正题。

可见微表情的运用,有助于和谐采访环境的创设。

3.微表情对于后期写作、编辑的帮助虽然把美剧中的设备全搬到采访现场是不可能的,但适当地借助电子设备介入采访却是很容易的,而且对后期写作、编辑有很大帮助。

这些设备在常规采访中并不罕见,但记者以往对其的利用程度不够。

比如数码录音笔,外型小巧,携带方便,容易隐藏,通过数字存储的方式来记录音频。

往常记者写稿时用它帮助回忆信息,其实它能做的远不止这些。

采访后,记者也许能记住对方说过的话,却可能记不住他说哪句话时音调升高,有停顿或打结……掌握了微表情识别后,记者可以利用录音笔重复、反复地播放录音,进一步察觉被记者的声音变化,分析其情绪。

不仅如此,这些设备记录下来的资料还可以输入电脑进行分析。

软件分析的优势在于可以设定被采访者的基线参数,在设定的参数区间范围内的变化都属于基线反应,如果眉毛的眉头到眉梢的连线角度超过了这个区间范围就一定会被仪器精准得抓到,并且能够判断出角度差别的大小来判断眉毛形态变化的大小,从而推导出情绪的饱满程度。

软件与人工分析的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微表情识别在新闻采访中运用的效率和准确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