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临检--异常白细胞形态
异常白细胞形态1.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1)毒性变化: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2)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染色较深黑色或紫黑色颗粒。
3)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可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
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的结果。
4)杜勒小体(Dohle):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源自RNA),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成灰蓝色,直径1~2μm,亦可见于单核细胞。
5)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等。
(2)棒状小体(Auer小体)急性白血病类型急粒(M3)数条急单一条急淋无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1条或数条,称为棒状小体。
(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3叶核居多,杆状与分叶核之比1:131)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5%)。
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高,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机体抵抗性强。
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
2)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为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炎症恢复期。
(4)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细胞体积较大,直径16~25μ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Chediak-Higashi畸形Alder-Reilly畸形May-Hegglin畸形Pelger-Huet畸形2.淋巴细胞的形态异常(1)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粒细胞形态特征
粒细胞形态特征
粒细胞是一类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这些细胞在外周血液和组织中发挥重要的免疫和炎症调节功能。
以下是不同粒细胞的形态特征: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1.核型:通常是多叶状核,分为2至5个分叶,但也有可能是单核或杆状核。
2.胞质颗粒:含有细小的、不容易染色的颗粒,这些颗粒在碱性染料下显得淡紫色。
3.细胞形状:多边形,常呈多角形。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1.核型:双叶状核,核中间呈S形。
2.胞质颗粒:胞质中有大颗粒,容易被酸性染料如嗜酸性染料染色,呈橙红色至桔红色。
3.细胞形状:细胞较小,胞质中的颗粒密集。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1.核型:典型的是双叶状核,但有时也可呈S形或不规则形状。
2.胞质颗粒:胞质中有大颗粒,这些颗粒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呈紫黑色。
3.细胞形状:细胞较小,胞质中的颗粒稠密。
这些形态特征在临床实验室中通过血液涂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来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查。
这些检查对于评估免疫和炎症状态、白血病、感染等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情况下,不同粒细胞的比例和形态应该保持一定的平衡。
异常的粒细胞形态和比例可能提示一些疾病或病理状态。
实验诊断学重点
实验诊断总结//酱油坊本资料来源不明,可靠性未知实验诊断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晚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成为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白血病和类白血病,也可出现核左移现象。
2、核右移:周围血中中性粒细胞出现5业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
在炎症回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
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3、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在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如猩红热)、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中毒性和退行性变化。
包括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及核变性。
4、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一个或数个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故称为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无此种小体,而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则可见到。
5、异性淋巴细胞:外周血中有时可以见到的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成为异性淋巴细胞,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可以分为泡沫型(浆细胞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幼稚型3型。
异性淋巴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偶尔可以见到,但不会超过2%。
6、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细胞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色或深蓝色的网织装细胞而得名。
网织红细胞较成熟红细胞稍大,其参考值为:百分数0.005%~0.015;绝对数(24~84)x(10)9/L。
其增多表示骨髓增生旺盛,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7、A P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脂)和Ca离子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临床血液学检验
(3)Cabot (卡波 ) 环:曾被认为是核膜的残留物, 现认为可能是纺缍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 所致。常与Howell-Jolly小体同时出现,见于溶血性贫 血、巨幼细胞贫血、脾切除后或中毒等。
(4)有核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均 存在于骨髓中。 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均 属病理现象。可见于:
(二)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RBC) 、血红蛋白量 (Hgb)及血细胞比容 (Hct) 低于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 贫血。
引起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原因可概括为两类: 1.生理性减少 2.病理性减少
病理性减少
(三)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对帮助推断贫血的病因具有一 定的意义。因此,在贫血病例的诊断中,不仅要进行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的测定,还必须仔细观察红细 胞的形态有无改变。
(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这种细胞的体积较 大,核分叶常在 5 叶以上,甚至在10 叶以上,核染质 疏松。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棒状小体(Auer小体): 在白细胞胞质中出 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一条或数条 不定,称为棒状小体。棒状小体只出现在急性白血 病的白血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就可确诊为急 性白血病。
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 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和骨 髓增殖性疾病。前者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稚粒细胞 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 (如白血病细胞)。
反应性增多可见于: 1) 急性感染或炎性 2) 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3) 急性溶血 4) 急性失血 5) 急性中毒 6) 恶性肿瘤 7) 其他
血红蛋白 120~160g/L 110~150 g/L 170~200 g/L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王正起
王正起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
随着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血细胞的计
数已达到了快速、准确的要求。血细胞分析 工作站的应用使白细胞分类大大提高了一步, 从自动涂片、染色、分类都能较准确的作出 结果。 由于血细胞分析仪快速、准确、结果参数全 面,其越来越得到检验工作者的认可,而多 数临检化验室做常规检查完全依赖于血细胞 分析仪,而忽略了血细胞的人工分类,因而 有不少白细胞形态异常的疾病被漏诊。因此 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应引起广大检验工作者 的重视。
核棘突、鼓锤状核
核棘突:中性粒细胞的核有各种形状的芽状
突出称核棘突。 核棘突大量出现时有严重中毒或感染存在 (如癌转移、晚期结核、放射线损伤等) 鼓锤状核:中性核细胞核上出现一种细丝相 连的卵圆形或圆形突出的染色质(直径1.2- 1.6μ),其数量与x染色体有关。多见于女性
Pelger-Huet核异常
Chediak-Higashi综合症
Chediak-Higashi综合症中性粒细胞形态学改变: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浆内可见较多粗大呈嗜酸染色的 颗粒,有的可见融合的巨大红色颗粒。颗粒大小不 一,多数颗粒大。 (见图) 早幼粒以下粒细胞亦可见此种包涵体样颗粒。 淋巴细胞浆内多见胞浆内含1个颗粒(包涵体样) 者,亦可见含2-3个颗粒者。 各期巨核细胞均可见此种颗粒。 单核细胞及组织细胞浆内亦可见此种巨大颗粒。
Pelger-Huet核异常分为遗传性和获得
性。 主要形态学特点是:成熟的中性粒细胞 大部的核不分叶或仅分两叶(似花生、 眼镜、哑铃等形态),核染质较粗糙, 浓染。此种细胞功能正常临床上无异常 表现。
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异常
补充学习:(实验三)白细胞形态观察(1)
白细胞形态与分类计数检查:(人医实验诊断学书)1.中性粒细胞(1)正常形态: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可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直径为10-13um)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两类(核紫色)。
细胞体呈圆形,胞质丰富,染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红色中性颗粒。
胞核染为深紫红色,染色质紧密成块状,核形弯曲呈杆状的称杆状核,有时核弯曲盘绕而呈C形、S形、V形或不规则形,而核呈分叶核的称为分叶核,通常为2-5叶,叶与叶之间以细丝相连,一般以2-3叶居多,病理情况下,分叶可达10叶。
分叶少者属幼稚细胞,分叶越多表示越成熟或越衰老。
(2)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胞质里的嗜碱区域)、核变性(核固缩、溶解、碎裂)2.分叶过多:这种细胞核分叶过多,常超过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在正常人周围血液的中性粒细胞中,具有分叶核的占绝大多数(50%-70%)以2~3叶最多,而不分叶(杆状核粒细胞占1-5%)或分叶过多的较少。
在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核象可发生变化,出现核左移或核右移现象。
核左移——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核左移。
核轻度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者,表示感染轻,机体抵抗力强。
核明显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者,表示感染严重。
核显著左移但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者者,表示感染极度严重。
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者为主,若中性粒细胞核5叶以上者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此时常伴白细胞总数减少。
在炎症恢复期,一过性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2.嗜酸性粒细胞形态:胞体呈圆形,直径为13~15um。
白细胞红细胞的正常及常见异常形态
白细胞红细胞的正常及常见异常形态红细胞和白细胞是人体中两种重要的血液成分,它们的正常形态对维护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正常形态以及常见的异常形态。
一、白细胞的正常形态白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它们在体内起着抵御疾病和感染的关键作用。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呈现以下几种形态:1.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形态,它们是主要的细菌消除者。
正常的中性粒细胞通常呈现多叶核形态,细胞浆颗粒呈淡紫色或淡粉色。
2. 淋巴细胞(Lymphocyte)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负责产生抗体来对抗感染。
正常的淋巴细胞形态为圆形或稍微不规则,细胞浆呈淡蓝色。
3. 单核细胞(Monocyte)单核细胞是吞噬病原体的重要细胞,它们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
正常的单核细胞形态为圆形或稍微不规则,细胞浆呈灰白色。
4.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和寄生虫感染的处理。
正常的嗜酸性粒细胞呈现双叶核形态,细胞浆呈橘黄色。
5.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嗜碱性粒细胞参与控制炎症和过敏反应。
正常的嗜碱性粒细胞形态为多叶核,细胞浆呈紫黑色。
二、红细胞的正常形态红细胞是携带氧气到各个器官的主要细胞,其正常形态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呈现以下几种形态:1. 规则形红细胞(正常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呈扁平的圆形,中间稍微凹陷,没有明显的突起或变形。
在血液中正常的红细胞密度较高。
2. 异形红细胞在某些情况下,红细胞的形态可能发生异常变化。
常见的异形红细胞有:(1)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球形红细胞是指红细胞由于各种原因而变得球形,失去了正常的扁平形态。
球形红细胞通常暗染,且较小。
(2)圆柱形红细胞(Elliptocyte)圆柱形红细胞是红细胞变形后的结果,它们通常比正常红细胞更长且呈椭圆形。
(3)溶血性红细胞(Fragmented erythrocyte)溶血性红细胞是在一些溶血性疾病中出现的异常形态。
粒细胞形态特征
粒细胞形态特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也称为中性粒细胞,是体内最主要的一类白细胞,与机体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粒细胞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碱性粒细胞三种类型。
这些细胞在外形、结构和功能上均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将具体介绍它们的形态特征。
嗜中性粒细胞是一种颗粒细胞,其细胞核多呈扁平或分叶状,核周有一圈细胞浆,被称为棒状核。
嗜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含有大量的颗粒,这些颗粒能够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和酶类,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嗜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浆含有大量线粒体和内质网,这些成分为细胞提供了能量和合成新蛋白质的平台。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粒细胞,主要负责抵御寄生虫感染。
其细胞核通常为多裂核,胞质内含有大量嗜酸性颗粒。
这些颗粒是由嗜酸性蛋白质组成,并可释放出强酸性的物质,对寄生虫的幼虫和卵起到毒杀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的细胞结构和功能与嗜中性粒细胞有所不同,但也在免疫反应和炎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碱性粒细胞是一种颗粒细胞,其细胞核常常呈弯曲形状,胞质内含有大量碱性颗粒。
这些颗粒主要由碱性蛋白质和细胞因子组成,对于机体的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起着重要作用。
碱性粒细胞在过敏源进入体内后迅速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蛋白质,引发过敏症状,如呼吸困难、皮疹和肠道反应等。
碱性粒细胞的存在和活性对于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示例:粒细胞是一类重要的白细胞,也是免疫系统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粒细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人体抵抗各种病原体,维持身体的健康。
粒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特征,通过这些形态特征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白细胞分类,并且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我们来谈谈粒细胞的种类。
粒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其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占人体白细胞总数的70%以上。
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清除体内的病原体,如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中性粒细胞实验报告
中性粒细胞实验报告中性粒细胞实验报告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它们是一种白细胞,主要负责对抗细菌和病原体的入侵。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和特性,以及其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实验一:中性粒细胞的来源和分布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性粒细胞的来源和分布。
中性粒细胞主要产生于骨髓中的干细胞,经过一系列分化和成熟过程,最终进入血液循环。
在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占总白细胞数的60-70%。
实验二: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中性粒细胞是多形核细胞,其形态特征是细胞核呈多个分叶。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
此外,中性粒细胞还具有颗粒状细胞质,这些颗粒中含有丰富的酶和抗菌物质,用于对抗外来病原体。
实验三: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中性粒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具有吞噬、杀菌和释放细胞毒素等功能。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给小鼠注射细菌来观察中性粒细胞的反应。
实验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会迅速聚集到感染部位,吞噬和消灭细菌,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实验四:中性粒细胞的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还参与了炎症反应的调节。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给小鼠注射炎症刺激物来模拟炎症反应。
实验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会迅速进入炎症部位,释放炎症介质,导致局部组织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
这些反应有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伤口修复。
实验五:中性粒细胞的异常增多与疾病中性粒细胞的异常增多可能与某些疾病的发生相关。
通过观察患者血液样本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变化,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炎症、感染或肿瘤等疾病。
然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仍然需要其他临床指标的参考。
结论中性粒细胞作为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具有吞噬、杀菌和调节炎症反应的功能。
通过实验观察和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和相关疾病的诊断价值。
未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中性粒细胞的分子机制,以期开发更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健康评估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1.咯血:是指喉及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口排出者,包括大量咯血、血痰或痰中带血。
.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感受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运动用力,可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可出现明显凹陷,称三凹征。
4.意识障碍:是指人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察觉能力障碍的一种精神状态,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昏迷。
5.过清音:是一种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的病态叩诊音,音调较清音低,音响较清音强,如肺气肿。
6.生命征:是评估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重要征象,为体格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其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7.意识状态:是人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认知和觉察能力,为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
8.体位:是指病人卧位时所处的状态。
9.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大小不等,主要出现在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
蜘蛛痣的特点为压迫痣中心时其辐射状小血管网消失,去除压力后又复出现。
10.颈静脉怒张:坐位或半坐位时颈静脉明显充盈时称之。
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或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11.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时,气流进入肺内不畅,吸气时肺内负压增高,吸气时间延长,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三凹征”,又称吸气性呼吸困难。
12.呼气性呼吸困难:下呼吸道阻塞时,气流呼出不畅,呼气时用力,从而引起肋间隙膨隆,表现为呼气时间延长,称呼气性呼吸困难。
13.潮式呼吸:又称Cheyne-Stokes 呼吸。
表现为呼吸由浅慢逐渐变得深快,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周而复始。
14.清音:音调低,音响强,持续时间强。
见于正常含气的肺部。
15.过清音:音调较清音低,声音较响。
见于肺气肿。
16.肺下界:正常人平静呼吸时两侧肺下界大致相等,于锁骨中线、肺中线和肩胛线上分别为第6、第8和第10肋间隙。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课堂PPT)
11
Pelger-Huet核异常
❖ Pelger-Huet 核异常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
❖ 主要形态学特点是: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大部的核 不分叶或仅分两叶(似花生、眼镜、哑铃等形 态),核染质较粗糙,浓染。此种细胞功能正常 临床上无异常表现。
2020/4/11
12
Pelger-Huet核异常
2020/4/11
13
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异常
❖ 中毒颗粒 ❖ Chediak-Higashi综合症 ❖ Alder-Reilly粒细胞颗粒异常 ❖ May-Hegglin粒细胞颗粒异常 ❖ 遗传性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
2020/4/11
14
中毒颗粒
❖ 中毒颗粒(颗粒左移)指在成熟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变得粗 大深染。正常时颗粒大小不一,有圆形,卵圆形和杆状等, 颗粒直径0.1-0.5μ,大部分是中性S粒,小部分是嗜碱性A 颗粒。A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过氧化酶和溶菌酶等,是一种 初级溶酶体,它相当于嗜天青颗粒,正常时<10%。S颗粒 较小,呈卵圆形、杆状、哑铃状,含碱性磷酸酶,占大多 数,相当于嗜中性颗粒。 (见图)
2020/4/11
17
Chediak-Higashi综合症
2020/4/11
18
Chediak-Higashi综合症
❖ 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皮肤色素缺 乏,畏光,毛发呈灰白绒毛状,患者易感染,常有发热,肝 脾、淋巴结肿大,少数有贫血。
❖ 发病机理可能是:细胞中颗粒的融合,使颗粒变大而数目减 少;也可能有其它细胞器异常。电镜观察显示及组织化学研 究显示,白细胞内大块的异常颗粒主要是一种巨大的溶酶体, 含有多种水解酶。这些颗粒主要结合在溶酶体膜上。有异常 颗粒的吞噬细胞趋化性减低,杀菌功能缺陷。此病没有好的 治疗方法,患者多死于感染。
临床检验—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二)
临床检验—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二)一、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1.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
这些形态变化对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的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图: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常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与内毒素等因素作用于骨髓早期中性粒细胞,使其发生顿挫性不规则分裂、增殖有关。
(2)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这种颗粒称中毒颗粒。
图:中毒颗粒可能与特殊颗粒生成过程受阻或颗粒变性,造成2~3个嗜天青颗粒融合有关。
含有中毒颗粒的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的比值称为中毒指数。
中毒指数愈大,感染、中毒的情况愈严重。
中毒指数=含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数/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总数中毒颗粒极易与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血涂片染色偏碱的中性颗粒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1)中毒颗粒粗大且染色深;嗜碱性粒细胞胞核分叶较少,颗粒大而不均,染色更深,可分布在胞核上而使胞核分叶不清。
2)中毒颗粒数量少、分布稀疏,且散在于正常中性颗粒之间。
3)血涂片染色偏碱或染色时间过长,可造成正常的中性粒细胞颗粒染色过深,此时应注意血涂片的整体染色情况,并加以鉴别。
(3)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
图:空泡形成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等。
EDTA抗凝储存血液中的细胞也可出现退行性空泡,此时,除非同时伴有其他毒性变化,否则,不宜将空泡变性归于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4)杜勒小体: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
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大小为1~2um,甚至可达5um。
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与正常染色区域界限模糊。
杜勒小体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异常白细胞的分类
异常白细胞的分类异常白细胞是一种在人体免疫系统失调时出现的细胞异常现象,通常是由于疾病或疾病引起的。
鉴于其重要性,研究人员对异常白细胞进行了分类。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异常白细胞分类。
第一类:中性粒细胞的异常中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类型,其主要功能是在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
以下是一些中性粒细胞的异常分类。
1. 嗜酸性粒细胞缺乏症: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缺乏嗜酸性粒细胞。
由于缺乏这种重要的白细胞类型,患者容易受到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
2. 嗜酸性粒细胞过多症:与嗜酸性粒细胞缺乏症相反,这种异常白细胞分类表明体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异常增多。
这可能是由于某些疾病状态或特定的基因突变引起的。
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这是一种骨髓疾病,会导致骨髓中的血细胞数量不正常。
在某些MDS患者中,中性粒细胞可能表现出异常的形态学特征和功能。
第二类:淋巴细胞的异常淋巴细胞是一种重要的白细胞类型,主要负责调节免疫反应。
异常的淋巴细胞会对免疫系统造成影响。
1. 淋巴细胞增多症:这种异常白细胞分类表明体内的淋巴细胞数量异常增多。
这可能是由于炎症、感染或免疫系统失调引起的。
2. 淋巴细胞减少症:与淋巴细胞增多症相反,这种异常白细胞分类指的是体内淋巴细胞数量异常减少。
这可能是由于免疫缺陷病或免疫抑制治疗引起的。
第三类:单核细胞的异常单核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类型,主要负责吞噬和消毒病原体。
以下是一些单核细胞的异常分类。
1.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这是一种白细胞过度激活的疾病,导致单核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活化。
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皮肤疹和器官功能障碍等症状。
2. 单核细胞减少症:这种异常白细胞分类指的是体内单核细胞数量异常减少。
这可能是由于某些感染、炎症或药物引起的。
总结:异常白细胞的分类可以根据白细胞类型和数量的异常情况来划分。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异常分类是常见的。
了解这些分类有助于医生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参考值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参考值白细胞形态报告单是一项常见的医学检验项目,它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白细胞形态是否正常。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能够对抗各种疾病的入侵。
因此,了解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包括:1. 中性粒细胞核形态的异常:正常中性粒细胞的核呈多形核或哑铃形核,但在某些病症中,中性粒细胞的核可能呈现环状核、分叶核、短杆状核等异常形态。
2. 嗜酸性粒细胞核形态的异常:嗜酸性粒细胞的核通常呈叶片状,但在某些病症中,它的核可能呈现重叠核、肾脏形核、管状核等异常形态。
3. 嗜碱性粒细胞核形态的异常:嗜碱性粒细胞的核通常呈马蹄形核、叶片状等,但在某些病症中,嗜碱性粒细胞的核可能呈现不规则核、平板核等异常形态。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的参考值是指正常情况下人体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参考值的范围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有所不同。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异常白细胞形态参考值:1. 中性粒细胞(1)多形核:正常值为1%-5%。
(2)分叶核:正常成人值为35%-62%。
(3)环状核:正常值为0%-1%。
(4)短杆状核:正常值为0%-6%。
2. 嗜酸性粒细胞(1)叶片状核:正常值为1%-5%。
(2)重叠核:正常值为0%-1%。
(3)肾脏形核:正常值为0%-1%。
3. 嗜碱性粒细胞(1)马蹄形核:正常值为1%-3%。
(2)叶片状核:正常值为0%-2%。
(3)不规则核:正常值为0%-1%。
通过对上述参考值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白细胞形态上的异常指标,如细胞核数量、形状、大小、染色等方面的异常变化。
这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诊断疾病,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异常白细胞形态不一定是疾病的明确证据,有些疾病信息细胞形态的变化只是配合其它检验指标的综合判断。
患者在接受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时候,也应该结合其它的检查数据,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总之,对白细胞形态的检查对于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检查
1) 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在各种毒性因素的作用下.中性粒细胞可有下列形态学改变。
1)细胞大小不均:表现为胞体增大,细胞大小悬殊。
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时。
可能是在内毒素等因子的作用下,骨髓中幼稚中性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化增殖所致。
中毒性颗粒空泡形成图片核变性固缩图片棒状小体2)中毒性颗粒: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深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性颗粒。
此种颗粒在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多见。
在电镜下为呈梭形或椭圆形的大颗粒,密度较大,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
故在严重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常显示酶活性显著增高。
3)空泡形成:粒细胞浆中出现空泡,大小不一,1个或数个,有时在胞核上也能见到。
被认为是细胞受损后,胞浆发生脂肪变性所致。
常见于严重感染。
4)核变性:可有核固缩、核溶解和核碎裂等现象。
细胞核发生固缩时,核染质凝集呈深紫色粗大凝块状。
细胞核溶解时,则胞核膨胀增大。
常伴有核膜破碎,核染质结构松散或模糊,着色浅淡。
中性粒细胞出现上述中毒性改变者,称为中毒性粒细胞。
见于严重的急性感染,在化脓性感染时尤为明显;也可见于慢性感染、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中毒、恶性肿瘤等。
以上各种改变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于中性粒细胞中,它反映细胞损伤程度。
轻症时出现一些中毒性颗粒。
随着细胞受损程度的加重,中毒性颗粒更加粗大且增多,常降有空泡形成及核变性,出现这些变化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也增高,甚至遍及每个中性粒细胞。
因此,中毒性粒细胞出现的程度与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的程度一样,均可反映病情的程度,及于预后的关系。
(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这种细胞的体积较大,细胞直径达16~25µ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其至在10叶以上.核染质疏松。
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棒状小体(Auer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的白细胞胞浆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l~6µm,l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
临床检验诊断学历年各科室复试真题最新版
2019 年苏州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复试真题(一)名词解释1.DIC2.Urine cast3.Acute renal failure4.一型超敏反应(二)简答题1.异型淋巴细胞是什么,分为哪几种类型2.肝硬化,肾病综合征,M蛋白血症的血清蛋白电泳特点3.流式细胞术仪的工作原理和特点4.转氨酶的临床意义5.HDL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原理6.细菌耐药的机制7.理想肿瘤标志物的特点(三)问答题1.试述血液感染的细菌学的检验2.谈谈POCT在我国的现状,你觉得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怎么解决3.试述血管内皮细胞的秩序作用和抗血栓的作用2019 年苏州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复试真题(一)名词解释1.DIC2.Urine cast3.Acute renal failure4.一型超敏反应(二)简答题1.异型淋巴细胞是什么,分为哪几种类型2.肝硬化,肾病综合征,M蛋白血症的血清蛋白电泳特点3.流式细胞术仪的工作原理和特点4.转氨酶的临床意义5.HDL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原理6.细菌耐药的机制7.理想肿瘤标志物的特点(三)问答题1.试述血液感染的细菌学的检验2.谈谈POCT在我国的现状,你觉得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怎么解决3.试述血管内皮细胞的秩序作用和抗血栓的作用2019 年苏州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复试真题(一)名词解释1.DIC2.Urine cast3.Acute renal failure4.一型超敏反应(二)简答题1.异型淋巴细胞是什么,分为哪几种类型2.肝硬化,肾病综合征,M蛋白血症的血清蛋白电泳特点3.流式细胞术仪的工作原理和特点4.转氨酶的临床意义5.HDL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原理6.细菌耐药的机制7.理想肿瘤标志物的特点(三)问答题1.试述血液感染的细菌学的检验2.谈谈POCT在我国的现状,你觉得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怎么解决3.试述血管内皮细胞的秩序作用和抗血栓的作用2019 华北理工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复试真题笔试内容:(一)英语:听力(和四六级差不多)+一篇完型(同义词辨析多看看)+一篇200 字议论文(二)专业课(8 道)1.简述医学检验诊断学的参考范围和医学决定水平(最新版诊断学P235)2.简述ABO血型的分型(最新诊断课本P271-272)3.描述缺铁性贫血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并画出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最新版诊断学P251-252)4.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是什么?(最新诊断课本P243)5.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尿液中可以看到哪些有形成份?6.乙肝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哪些?7.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参考值是什么以及临床意义?(最新诊断学课本P251-252)8.浆膜腔积液检测的临床意义(最新诊断学课本P325-326)面试内容:(一)英语问题1.你为什么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2.你的一志愿是什么?(二)随机抽题(5 道):1.说说细胞检测常用的检验学技术都有哪些?2.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有哪些?3.如果妈妈是A型血,爸爸是A型血,孩子有可能是什么型血?4.描述一下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特点(新版诊断书P252)5.在碱性溶液中,蛋白质分子带什么电荷?在酸性溶液中,蛋白质带什么电呢?(生化课本PI和PH特点那部分)(三)操作技能:心肺复苏2019 年南通大学肿瘤医院临床检验诊断学专硕复试真题(一)简答题1.痛风的诊断2.COPD稳定期的评估3.急性心梗的并发症4.胰岛素释放实验的定义及意义5.肾脏的替代治疗6.血液系统的专科体查至少10种7.难治性胃溃疡的定义及病因(二)病例分析:诊断及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辅助检查,治疗原则。
儿童粒细胞缺乏症诊断标准
儿童粒细胞缺乏症诊断标准
儿童粒细胞缺乏症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免疫系统疾病。
目前还没有一种特异性的诊断方法来确定儿童是否患有此病,但可以通过以下指标来初步判断:
1. 白细胞计数: 儿童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通常在正常范围内或稍微低于正常范围。
2. 中性粒细胞计数: 儿童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通常低于正常范围。
3. 中性粒细胞形态: 儿童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形态通常异常。
4. 骨髓检查: 骨髓检查是确定儿童粒细胞缺乏症的最可靠方法。
患者的骨髓通常呈现低或极低的粒细胞数量,同时同样存在粒细胞形态异常。
5. 基因检测: 对疑似患有儿童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如果确定患者携带相关基因突变,也可作为诊断依据之一。
对于可能患有儿童粒细胞缺乏症的患儿,建议及早就诊,并接受医生的相关检查和评估。
白细胞形态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granulation anomalies and inclusions)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核左移与核右移 *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异型淋巴细胞(atypical lymphocyte)
核左移( nuclear left Shift)
■ Definition The stab (juvenile granulocytes) >5%
mononucleosis,>10%), ② Drug allergy ③ After blood transfusion ④ Others: immunological disease, etc
■ Definition >five lobes (Nsg)
■ Interpretation ① MA ② antimetabolic drugs
Auer bodies( Auer rod)
■ Interpretation Leukemia and the type:
AML (+); (急粒,急单) ALL ( - ).
■ Definition five or more lobes >3%.
■ Interpretation ① Megaloblastic anemia (MA) ② antimetabolic drugs
N-toxic change
variable in size toxic granules vacuolization nuclear degeneration
toxic granules
vacuolization
N-toxic change
■ Interpretation ( severe ) Infection:pyogenic malignant tumor acute poisoning extensive burn,et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lder-Reilly粒细胞颗粒异常
May-Hegglin粒细胞颗粒异常
遗传性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
中毒颗粒
中毒颗粒(颗粒左移)指在成熟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变得粗 大深染。正常时颗粒大小不一,有圆形,卵圆形和杆状等, 颗粒直径0.1-0.5μ,大部分是中性S粒,小部分是嗜碱性A 颗粒。A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过氧化酶和溶菌酶等,是一种 初级溶酶体,它相当于嗜天青颗粒,正常时<10%。S颗粒 较小,呈卵圆形、杆状、哑铃状,含碱性磷酸酶,占大多 数,相当于嗜中性颗粒。 (见图)
May-Hegglin粒细胞颗粒异常
May-Hegglin粒细胞颗粒异常
诊断: 粒细胞胞浆中找到May-Hegglin包涵体。 家庭成员有类似发现。 注:May-Hegglin包涵体主要应与在感染及药物反 应中出现的Dohle小体进行鉴别(结合临床病史)。 治疗:无症状不需治疗。
遗传性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
Pelger-Huet核异常
Pelger-Huet 核异常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
主要形态学特点是: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大部的核 不分叶或仅分两叶(似花生、眼镜、哑铃等形 态),核染质较粗糙,浓染。此种细胞功能正常 临床上无异常表现。
Pelger-Huet核异常
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异常
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
胞体肿胀 核溶解 空泡 分叶过多粒细胞 杜勒(Dohle)氏体
裸核
胞体肿胀:
胞体肿胀,染色变浅。胞浆变得混浊模糊, 颗粒色浅,分布散乱,有时甚至胞浆欲破,胞核 也发生肿胀,核染质疏松着色变淡。此种细胞的 出现多半是因细胞衰老所致。
核溶解:
中性粒细胞的核发生肿胀,核染色质不清, 着色变浅,有时仅可见肿胀的影子。此类细胞多 见于严重感染。
细胞形态学特点: 杂合子患者:血中分5叶或5叶以上的粒细胞>10% 纯合子患者:血中分5叶或5叶以上的粒细胞>14%
骨髓检查: 查见早期粒细胞,核有切迹形成倾向。女性患者粒细胞 核上的鼓锤状核平均数超过正常。其意义与其它原因引 起的核分叶过多(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有所不同。
遗传学: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S颗粒减少时称颗粒左移,也称中毒颗粒。 主要见于:严重传染病(猩红热、肺炎)、各种化脓性感 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
中毒颗粒
Chediak-Higashi综合症
Chediak-Higashi综合症中性粒细胞形态学改变: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浆内可见较多粗大呈嗜酸染色的颗粒,有 的可见融合的巨大红色颗粒。颗粒大小不一,多数颗粒大。 (见图) 早幼粒以下粒细胞亦可见此种包涵体样颗粒。 淋巴细胞浆内多见胞浆内含1个颗粒(包涵体样)者,亦可 见含2-3个颗粒者。 各期巨核细胞均可见此种颗粒。 单核细胞及组织细胞浆内亦可见此种巨大颗粒。
空泡:
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出现数量不等的空泡。 多见于严重感染的患者,亦称:中毒性空泡(见图) 分叶过多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胞体大,核分叶可在5-10叶,有时可达 12-15个。核叶之间有细丝相连,分叶的大小相差甚大, 核染质致密。分叶过多粒细胞的出现与细胞的成熟和输出 障碍有关,表示粒细胞过度成熟和退化。它可以出现在巨 幼红细胞贫血和恶性贫血的血涂片中,也可以见于严重感 染的血涂片中。 (见图)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叶松道
2012.4.25
血细胞分析仪应用广泛, 其快速、准确、结果参数全 面,其越来越得到检验工作者的认可。 部分临检化验室做常规检查完全依赖于血细胞分析仪, 而忽略了血细胞的人工分类,因而有不少白细胞形态异 常的疾病被漏诊。因此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应引起广大 检验工作者的重视。
Chediak-Higashi综合症
Chediak-Higashi综合症
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皮肤色素缺 乏,畏光,毛发呈灰白绒毛状,患者易感染,常有发热,肝 脾、淋巴结肿大,少数有贫血。 发病机理可能是:细胞中颗粒的融合,使颗粒变大而数目减 少;也可能有其它细胞器异常。电镜观察显示及组织化学研 究显示,白细胞内大块的异常颗粒主要是一种巨大的溶酶体, 含有多种水解酶。这些颗粒主要结合在溶酶体膜上。有异常 颗粒的吞噬细胞趋化性减低,杀菌功能缺陷。此病没有好的 治疗方法,患者多死于感染。
核左移
核右移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者>3%)大部分 为4-5叶或更多为核右移。 此时如伴有白细胞减少,为骨髓造血功能降低,或 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如巨幼红细胞贫血、恶性贫血 等)
核右移
核棘突、鼓锤状核
核棘突:中性粒细胞的核有各种形状的芽状突出称 核棘突。
核棘突大量出现时有严重中毒或感染存在(如癌转 移、晚期结核、放射线损伤等) 鼓锤状核:中性核细胞核上出现一种细丝相连的卵 圆形或圆形突出的染色质(直径1.2-1.6μ),其数 量与x染色体有关,多见于女性。
核左移
周围血涂片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可出项晚幼粒、中幼粒、 早幼粒及原始粒细胞称之为核左移。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 的感染、大手术、恶性肿瘤晚期,特别是化脓性感染。如同 时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核左移的程度与感染轻重及机体抗感染能力密切相关。白细 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均增高,但无核“左”移或仅有 (6%)核左移时,表示感染较轻,也表明病人抗感染力在 增强。如两者同时增多,杆状核粒细胞>10%并伴有少数晚 幼粒甚至中度核左移,表示感染严重;如杆状核>25%并出 现更幼稚的粒细胞(早幼粒、原粒)时,称重度核左移。
血涂片的细胞形态学检查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 中性粒细胞核形态的病理改变
* 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异常
中性粒细胞核形态的病理改变
核左移 核右移 核棘突、鼓锤状核 Pelger-Huet核异常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标志着它的发育阶段,能反映 粒细胞新生及衰老的状况,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可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两种。
Alder-Reilly粒细胞颗粒异常
May-Hegglin粒细胞颗粒异常
细胞形态学特点: 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嗜碱),胞浆中见直径2-5μm 的嗜碱性与嗜派若宁的包涵体,也称May-Hegglin小体, 与感染时的Dohle小体相似,但较Dohle小体大,更圆,较 孤立。而且具有这种包涵体的百分数也较高。 (见图) 临床表现: 一般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出现出血表现,除外周血粒细 胞中见到May-Hegglin小体外,可伴有白细胞减少,不同 程度的血小板减少,以及见到畸形血小板。 遗传学: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包涵体主要由RNA组成, 来自粗面内质网)。
空泡变性
核分叶过多粒细胞
杜勒小体(蓝斑)
Alder-Reilly粒细胞颗粒异常
形态学特点: 中性粒细胞浆内出现较大的深紫色颗粒。比一般嗜苯胺颗 粒和嗜碱颗粒大的多。又称Alder-Reilly小体(包涵体)。 这种颗粒易与中毒颗粒相混淆(在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中 也可见到这种包涵体)。 (见图) 临床特点: 常伴发骨与软骨异常的各型粘多糖沉积病,在外周血中, 这种包涵体不一定经常找到,而在骨髓中经常出现。 遗传学: 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是由于某些酶缺乏,使粘 多糖不能完全降解,形成此种颗粒(包涵体)。
杜勒(Dohle)氏体: 中性粒细胞浆中因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 形、梨形或云雾状的天蓝或灰蓝色,直径1-2μ,是细胞发 育失衡的表现。是疾病严重的标志(如肺炎、猩红热、败 血症、妊娠中毒等),有时与中毒颗粒同时出现。 (见图) 裸核: 细胞退化破坏多先从胞浆开始,浆先行破坏,以至于 全消失,只剩下细胞核,成为裸核。是细胞衰老退化的标 志。再进一步裸核的染色质疏松、肿胀,以至于部分破坏, 称退化细胞、涂抹细胞、蓝细胞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病时涂抹细胞增多)。裸核在正常涂片中偶尔可看到。在 细胞大量增生或破坏增多,如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一些 急性炎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