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
赋字的解释新华字典
赋字的解释新华字典
根据《新华字典》的解释,赋字有以下含义:
1. 动词,指给予、授予、赐予等意义。
通常用于描述上级赐予
下级或有权力者授予他人某种权利、地位、荣誉等。
例如,赋予职务、赋予称号等。
2. 名词,指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形式,特指用诗歌形式表达的文
学作品。
赋是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以抒发情感、叙述事物为主,
常常含有浓厚的文化、历史背景。
古代赋分为骈赋和章赋两种形式,骈赋为四言或六言绝句,章赋为五言或七言绝句。
3. 动词,指根据特定的标准或要求,将某种属性、特征或责任
归属于某人或某物。
常用于法律、规定、条款等方面。
例如,赋予
权利、赋予责任等。
总结起来,赋字作为动词可以表示给予、授予的意思;作为名
词则指代一种文学作品形式,特指用诗歌形式表达的文学作品;此外,赋字也可以表示根据标准或要求将某种属性、特征或责任归属
于某人或某物。
以上是根据《新华字典》对赋字的解释进行的简要总结。
赋的特点
• 作为文学体裁的赋有哪些特点? 1.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主要用铺陈夸张的手法, 体物写志,辞藻华丽但不能歌唱。 2. 它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 文的诗化。 3.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 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4. 它继承《诗经》、《楚辞》的赋颂传统,兼收战国纵横之文和 先秦诸子作品的铺张恣肆之风,是一种综合的新文体。 5. 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6.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代称为汉 • 1. 2. 3. 4. • 诗和赋的区别本来是很明显的: 诗者缘情,赋者体物; 诗不忌简,赋不厌繁; 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 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 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 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 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 窥见端倪。赋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 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 赋的推崇更甚于诗。 • 赋按体裁形式可分为骚体赋(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散 体大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为代表)和抒情小赋(张衡的 《归田赋》为代表)。
赋的含义和意思
赋的含义和意思
赋,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fù,最早见于西周晚期金文,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赋”字基本含义为旧指田地税,如:田赋、赋税;引申含义为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如:赋予、赋有。
[1] 在现代汉语中,“赋”还有念诗或作诗的含义,如:登高赋诗。
1、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2、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3、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赋
赋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
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
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详细字义编辑〈动〉1. 形声。
从贝,从武,武亦声。
“贝”指钱财。
“武”指“用兵”、“国防”、“军事”。
“贝”与“武”联合起来表示“与用兵有关的钱财”。
本义:国防税。
引申义:征收(国防税)。
再引申义:征收2. 同本义[tax]赋,敛也。
——《说文》赋,税也。
——《广雅》厥赋惟上上错。
——《书·禹贡》。
传:“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七赋之所养。
——《法言·问道》而令贡赋。
——《小司徒》。
注:“谓出车徒给徭役也。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3. 又如:赋银(征收税银);赋粟(征收田赋);赋里(征收商业税);赋币(征收财物)4. 缴纳赋税[pay taxes]讼者平,赋者均。
——唐·柳宗元《送薛存义序》5. 又如:赋金(交纳税款)6. 给予;授予[give to;confer]出高库之兵以赋民。
——《吕氏春秋》为百姓困乏献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赋贫民。
——《汉书·平帝纪》公属百官,赋职任功。
——《国语·晋语》7. 又如:赋命(天所授予的命运;给予生命);赋给(分配发给);赋食(布散饮食);赋政(颁布政令);赋质(上天赋予的资质);赋灵(天赋的灵性,生性);赋就(天生的);赋禀(天生具有的智能、性情);赋职(授与职事)8. 做诗[write poems]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唐·王勃《滕王阁序》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赋的名词解释
赋的名词解释赋,作为一个名词,具有多种含义和解释。
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一个充满了深层意义的概念。
在不同的语境下,赋可以涵盖艺术、文化、教育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尝试探寻赋这个名词在不同层面下的解释和意义。
一、文学艺术赋赋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学,是一种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诗歌形式。
它通过选取事物的特定属性或以及题材,创作出丰富多样的作品。
赋又可分为骈赋、错赋、绝句赋等多种形式。
例如,骈赋以其华丽的辞藻和雄奇的词藻而闻名,展示了作家的才华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错赋则充满了幽默和调侃的元素,常被用来讽刺和讥笑一些社会现象。
绝句赋则采用简练的句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直白的感受和思想。
二、政治和社会赋赋还可以指代对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描述和评价。
尤其在古代,赋常常被用来记录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风貌。
在这些赋作品中,作家通常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的描绘,传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赋作品可以具有强烈的批判意味,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反省。
因此,赋也被视为一种社会文学形式,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三、教育和学术赋赋还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和学术工具,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子们常常通过写赋来提高文采和思考能力。
赋作为一种创作和研究的方式,不仅要求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功底,还需要他们有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通过学习和写作赋,学生可以加深对文学常识和文化背景的理解,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生活中的赋除了以上几个层面,赋还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在个人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赋性,即独特的品质和才能。
赋性是指一个人在特定领域显示出的潜力和优势。
有些人善于表达,称为言赋;有些人善于观察,称为目赋;有些人善于思考,称为思赋。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掘自身的赋性,发展自己的潜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综上所述,赋作为一个名词,涵盖了文学、社会、教育和生活等多个领域。
赋怎么解释
赋怎么解释
赋,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
此字始见于西周文字。
“赋”是形声字,从贝,武声。
本义是赋税。
也指征收赋税。
又有颁布、授予之义。
从文学的角度看,赋是口头文学的合称。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不歌而诵谓之赋。
”即不用音乐伴奏歌唱,只口头诵读就叫做赋,相当于今天的朗诵。
后来,赋由最初的一种口头传播,演变成一种文体,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赋”还被理解为《诗经》的六种表现方法,即风、雅、颂、赋、比、兴之一,是一种直陈其事的表现手法,即对所写的事物加以铺陈描述。
“赋”还可以作颁布讲,在这一意义上通敷衍的敷。
如《诗经·大雅·烝民》中有“天子是若,明命使赋”一句。
这是说周宣王的大臣仲山甫善于领会天子的旨意,明令官民贯彻执行。
句中的赋作颁布实施讲。
赋还可以用作姓。
赋的概念和分类
赋的概念和分类赋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学体裁,起源于古代的骈文。
赋是将对事物的描述和抒发情感相结合,展现作品的独特魅力的一种文体形式。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赋的分类。
下面将详细介绍赋的概念和分类。
首先,赋的概念是指一种以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为主要内容的韵文体裁。
赋的形式与绝句、律诗等有所不同,其篇幅比较长,并且以叙事性和散文性为主。
赋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赋的类别众多,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赋的分类:一、根据题材和内容的不同,赋可分为山水赋、田园赋、叙事赋、抒情赋、人物赋等。
山水赋以描写山川、江河、湖泊等自然风景为主,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田园赋以描述田园生活、农村景色等为主题,表达对纯朴生活和自然之美的赞美;叙事赋以叙述故事为主,常包含英雄事迹或历史事件;抒情赋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主题也更加广泛;人物赋以描述人物形象为主,塑造了许多不同的人物形象。
二、根据文体的风格和特点不同,赋可以分为骈赋和辞章赋。
骈赋是赋的最早的形式,以七言或五言绝句为主,每句之间多有呼应和对仗,句子结构较为复杂,一般要求押韵工整。
而辞章赋则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简明流畅的赋体,辞章赋以古文或散文的形式写作,注重内容的表达和句子的流畅性。
三、根据创作方式的不同,赋可分为写景赋、抒情赋、咏史赋、议论赋等。
写景赋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通过对景物的形象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感受;抒情赋是作者抒发个人感情和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咏史赋以史事为题材,写出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英勇和悲壮;议论赋则通过议论或批评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不同类型的赋代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风格特点,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
通过赋的创作和欣赏,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也能够了解到古代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赋于民的赋的意思
赋于民的赋的意思
"赋"是一个古代汉字,有多个意思。
它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
作为动词时,它的意思是“赋予”,“授予”,“给予”。
作为名词时,它常见的意义是指“税赋”,即国家向个人或团体征收的一种财政收入。
在中国古代,皇帝通过赋予土地以及向人民收取税赋来维持国家的运转。
这些税赋通常以农产品、手工业产品或其他形式的财物的形式征收。
赋予土地可以是将土地赐予个体或团体,使其成为其所有者或使用者。
通过收取税赋,国家可以获得财政收入用于支持军队、官员、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
在古代中国,赋予土地和征收税赋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之一。
通过控制土地和财富的分配,统治者可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持社会秩序。
赋予土地和征收税赋也是一种社会层级和阶级分化的体现。
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土地和经济资源,这导致了贫富的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在现代社会,赋予土地和征收税赋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多数国家实行现代化的税务制度来征收税款,税赋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同时,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也受到法律的保护和规范。
荀子:《赋》全文阅读
【导语】爰有⼤物,⾮丝⾮帛,⽂理成章;⾮⽇⾮⽉,为天下明。
⽣者以寿,死者以葬。
城郭以固,三军以强。
粹⽽王,驳⽽伯,⽆⼀焉⽽亡。
⾂愚不识,敢请? 王⽈:此夫⽂⽽不采者欤?简然易知,⽽致有理者欤?君⼦所敬,⽽⼩⼈所不者欤?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欤?匹夫隆之则为圣⼈,诸侯隆之则⼀四海者欤?致明⽽约,甚顺⽽体,请归之礼。
--礼。
皇天隆物,以⽰施下民,或厚或薄,常不齐均。
桀纣以乱,汤武以贤。
涽涽淑淑,皇皇穆穆。
周流四海,曾不崇⽇。
君⼦以修,跖以穿室。
⼤参乎天,精微⽽⽆形,⾏义以正,事业以成。
可以禁暴⾜穷,百姓待之⽽后泰宁。
⾂愚不识,愿问其名。
⽈:此夫安宽平⽽危险隘者邪?修洁之为亲,⽽杂污之为狄者邪?甚深藏⽽外胜敌者邪?法禹舜⽽能弇迹者邪?⾏为动静待之⽽后适者邪?⾎⽓之精也,志意之荣也,百姓待之⽽后宁也,天下待之⽽后平也,明达纯粹⽽⽆疵也,夫是之谓君⼦之知--知。
有物于此,居则周静致下,动则綦⾼以钜,圆者中规,⽅者中矩,⼤参天地,德厚尧禹,精微乎毫⽑,⽽充盈乎⼤寓。
忽兮其极之远也,攭兮其相逐⽽反也,卬卬兮天下之咸蹇也。
德厚⽽不捐,五采备⽽成⽂,往来惛惫,通于⼤神,出⼊甚极,莫知其门。
天下失之则灭,得之则存。
*不敏,此之愿陈,君⼦设辞,请测意之。
⽈:此夫⼤⽽不塞者与?充盈⼤宇⽽不窕,⼊却*⽽不偪者与?⾏远疾速,⽽不可托讯者与?往来惛惫,⽽不可为固塞者与?暴⾄杀伤,⽽不亿忌者与?功被天下,⽽不私置者与?托地⽽游宇,友风⽽⼦⾬,冬⽇作寒,夏⽇作暑,⼴⼤精神,请归之云--云。
有物于此,(⼈蠡)(⼈蠡)兮其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
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长幼,待之⽽后存。
名号不美,与“暴”为邻。
功⽴⽽⾝废,事成⽽家败。
弃其耆⽼,收其后世。
⼈属所利,飞鸟所害。
⾂愚不识,请占之五泰。
五泰占之⽈:此夫⾝⼥好,⽽头马⾸者与?屡化⽽不寿者与?善壮⽽拙⽼者与?有⽗母⽽⽆牝牡者与?冬伏⽽夏游,⾷桑⽽吐丝,前乱⽽后治,夏⽣⽽恶暑,喜湿⽽恶⾬,蛹以为母,蛾以为⽗,三俯三起,事乃⼤已,夫是之谓蚕理。
中国传统古文体——赋
中国传统古文体——赋赋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古文体,用赋来记录和彰显我国举办的这一彪炳奥史的冬奥会,主要是出于对赋所具有的文体独特优势的考较而定的。
为使一般非专业的广大读者对赋有所较深入的了解,在此特对该文体作一普及X介绍。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赋是一种什么文体?它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中处于何等地位?它在文学体裁中具有什么分量和价值?这是一般接触赋的读者通常会提到的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若作详细解说,恐怕要用很大的篇幅。
但若作简约回答,即可曰:赋为中国独有的文体,是我国的国粹,始于三代,盛于汉唐,在悠久的中华文明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位置和分量。
那么,具体点说,该如何表述和看待呢?从词义学看,辞书对赋的表述大体一致,但不尽相同。
《辞源》释为“赋者,古诗之流也”,“铺叙其事曰赋”,“乃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之一”。
《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
对赋的定义和特点,古代学人也从不同的方面和视角作过许多十分精辟的论述。
有说“不歌而颂谓之赋”,有说赋为“散韵结合之文”、“诗化之文”的。
刘勰则把赋的内容和形式概括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总之,无论是辞书还是历代学人,大都叙及了赋为亦诗亦文即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及概揽宏阔、铺张扬厉的特点。
从赋的结构看,它的句式构成基本为四六句,即“骈四俪六”。
讲究对仗声律,注意音韵和谐。
但随着时代的前进,句式亦有些变化,承传并历揽“骚”、“骈”、“律”、“文”诸体,故有“骚赋”、“古赋”、“骈赋”(又称律赋)、“文赋”等诸类之说。
对于界定或分类何为骚赋,何为古赋,何为骈赋及何为文赋,大体可据以下之不同划分之。
骚赋,指的是仿照或效仿《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在形式上同《楚辞》区别不大,且多以“兮”字入文。
其内容重在“写志”而不是“体物”。
汉初的骚赋开楚辞转化成赋体之发端。
古赋指的是骚赋以外的汉赋。
赋的简介
2、“赋”简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赋,文体名。
它是先秦诗歌派生出的一种文体,“赋”的名称据说起于战国时赵人荀卿的《赋篇》。
《文心雕龙•诠赋》对赋的内容和形貌做了介绍。
它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美的词藻。
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的美。
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最早的赋出现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称为“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实际上是诗与赋之间的过渡,又称为“骚赋”,到了汉代,赋的体制便正式确立,称为“辞赋”,汉赋规模宏大,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特点而更多采用了散文的手法。
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
唐代又由骈体转向律体,谓之“律赋”。
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创一格。
称之为“文赋”。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短赋”、“骚赋”、辞赋”、“骈赋”、“律赋”、“文赋”),赋在形式上注重铺陈排比对偶夸张,词藻华丽,讲究声韵,形式上介于韵文散文之间,内容多为宫苑游猎,篇末作一些讽谕,被称为“劝百而讽一”。
著名的赋有东汉张衡的《二京赋》,三国时王粲的《登楼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苏轼的两篇《赤壁赋》等。
顺便提到,“赋”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但今人亦喜袭用。
因为“赋”具有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托物言志的特点,人们往往借它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的标题,即把“赋”字放在所要抒写的事物名称后面以表示一种文章风格。
如《茶花赋》、《秋色赋》等,这里的“赋”显然只是“赞”“颂”的意味。
现代散文的“赋”和古代的“赋”差别很大,它们在形式上很少有相同之处。
3、“辞人之赋”和“诗人之赋”汉代的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著名论断。
赋(包含赋与诗骚的区别、赋体的演变、赋的押韵、赋的结构的讲解)
赋包含赋与诗骚的区别、赋体的演变、赋的押韵、赋的结构的讲解。
一、赋与诗骚的区别1、赋的由来赋是文体的一种。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这是说,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
《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2、赋的主要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这是说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
从汉赋到唐宋的赋都是如此,可以说这特点贯穿了整个赋史。
例如杨雄《解嘲》就是铺陈许多故事来为自己的“为官之拓落”辩解,江淹《别赋》就是用许多典故来铺陈各种离愁别绪。
铺陈事物最典型的作品是汉代那些描写京殿和苑囿的赋。
例如司马迁的《上林赋》,其内容就是细腻夸张地描写上林苑的水势、山形、虫鱼、鸟兽、草木、珠玉、宫馆等景物和皇帝在苑中进行田猎、宴乐等情况。
3、诗骚和赋的分别从形式上看,诗骚和赋都是押韵的,这是三者的共同点。
但是一般地说:诗以四言为主;骚一般是六言,或加兮字成为七言;赋则字数不拘,但多数以四言六言为主。
典型的汉赋多夹杂散文句式,诗、骚则基本上没有散句。
诗、骚在句与句之间,特别是段与段之间,偏重内在的联系,极少用连结的词语。
例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七月》,《楚辞》中的《山鬼》《国殇》《哀郢》等都没有用连结的词语。
而赋则与散文一致,多用连结的词语。
例如杨雄《解嘲》,很多地方用“故”“是故”“是以”“然而”“然则”“若夫”“且”“虽”“遂”等词语来连结上下文;江淹《别赋》用“况”“复”“故”“至若”“乃有”“又有”“傥有”“是以”“虽”等连结的词语;苏轼《前赤壁赋》用“于是”“况”“盖将”“则”“且夫”“苟”“虽”等连结的词语。
总的来说,赋与骚的差别是不大的。
因此赋与诗、骚的分别,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察。
赋比骚抒情的成分少,咏物说理的成分多,诗的成分少,散文的成分多。
赋的性质在诗和散文之间。
二、赋体的演变赋的形式有几次大的演变。
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把赋分为古赋、俳赋、律赋和文赋四种,比较概括地说明了赋体演变的结果。
“赋”在文学领域中的3种涵义
“赋”在文学领域中的3种涵义“赋”这个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经常运用,它有多种不同的涵义,因此在理解上常滋纷扰。
《汉书・艺文志》引《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
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指的是春秋时期的赋诗之风;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
”指的是一种文体;《毛诗序》:“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指的是一种写作手法。
——三者名同实异,不能混为一谈。
《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诗》有六义,其二曰赋。
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
昔邵公称:‘公卿献诗,师箴赋。
’《传》云:‘登高能赋,可为大夫。
’《诗序》则同义,传说则异体,总其归涂,实相枝干。
”意在折衷群说,融会贯通,但却缺少应有的疏理,不免流于笼统。
后代有人继续作过钻研,只是三者之间的关系仍未说清楚,因而对此还有再作探讨的必要。
应该说,赋诗之风对赋体的产生和赋这一手法的形成确有关系,不过中间还有许多曲折的过程,需要作些论证,才能阐明其间演变的经过。
春秋之时有赋诗的风气,《左传》中屡见记载,下面举昭公十六年的一次赋诗为例:郑六卿饯宣子于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
”子齹赋《野有蔓草》,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
”子产赋“郑”之《羔裘》,宣子曰:“起不堪也。
”子太叔赋《褰裳》,宣子曰:“起在此,敢勤子至于他人乎。
”子太叔拜,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
不有是事,其能终乎。
”子游赋《风雨》,子旗赋《有女同车》,子柳赋《箨兮》,宣子喜曰:“郑其庶乎!二三君子以君命贶起,赋不出郑志,皆昵燕好也。
二三君子,数世之主也,可以无惧矣。
”宣子皆献马焉,而赋《我将》。
子产拜,使五卿皆拜,曰:“吾子靖乱,敢不拜德!”这样的赋诗,简直象猜谜,好在彼此都有这方面的特殊修养,因而能够做到心照不宣,非但不发生误会,反而联络了感情。
郑六卿赋的大都是情诗,韩宣子却领会到它是“皆昵燕好”的表示;反之,宣子的答辞,郑六卿也能默契于心。
赋的古文意思
赋的古文意思
读音:fù
1、<用作名词>赋:赋税。
例句——《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2、<用作动词>赋:征收赋税。
例句——《捕蛇者说》:“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
3、<用作名词>赋:兵赋,向居民征集的兵甲车马等,又指士兵、军队。
例句——《左传.成公二年》:“晋侯许之七百乘。
郤子曰‘此城濮之赋也’。
”
4、<用作动词>赋:陈述;表达。
例句——《扬州慢》:“青楼好梦,难赋情深。
”
5、<用作动词>赋:吟诵。
例句——《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
6、<用作动词>赋:赋诗。
例句——《郑伯克段于鄢》:“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7、<用作动词>赋:创作。
例句——《报任安书》:“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8、<用作名词>赋:文本的一种,多铺陈,富辞藻用韵,但句式近于散文。
例句——《滕王阁序》:“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
赋(文体)名词解释
赋(文体)名词解释
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属于骈文的一种形式。
它是一种以模拟古人作品风格为特点的文学创作形式,多用于模仿古人作品的风格和语言,以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汉代达到了鼎盛。
赋的创作对象广泛,可以写人物、景物、社会风俗、历史事件等等。
赋的形式多样,有骈赋、比赋、夹赋、杂赋等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赋的语言风格特点鲜明,常常运用典故、典型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以达到模仿古人作品的效果。
赋的写作要求严格,要求作者在模仿古人的同时,又要有自己的创新和个性,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独特的观点。
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文人雅士的创作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思想的方式。
赋的兴盛时期,不仅有很多优秀的作品问世,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通过模仿古人作品的风格和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文人雅士的创作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思想的方式。
赋的涵义名词解释
赋的涵义名词解释赋,这个词充满了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它既是一个名词,又是一个动词。
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蕴含了深刻而丰富的意义。
一、赋的名词解释作为名词,赋有多个意思。
首先,赋可以指代一种文学形式,即赋体。
赋体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一种体裁,它在汉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赋体的作品通常以辞藻华丽、表达充实为特点,常以赞美人物、描绘景物或抒发情感为主题。
赋体充分展示了当时文人的才华和艺术造诣,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此外,赋还可以指代赋予某物特定的能力或性质。
在这种意义上,赋体现了给予和赐予的意思,把某种东西赋予给其他事物。
例如,我们常说人生赋予了我们智慧和力量,家庭赋予了我们温暖和安全感。
赋的这个意义带有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感觉,暗示了赋予给予的重要性,以及我们从中获得的意义和价值。
赋还可以指某人的才能或技能。
在这个意义上,赋表示给予某人一种具体的能力,使其能够胜任某种任务或完成某种工作。
这种赋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士人阶层,他们通过学习和修养获得了各种能力,成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
今天,我们仍然使用这个意思来描述某人的才能和技能,例如我们常说某人有音乐天赋或领导才能。
二、赋的动词解释除了作为名词外,赋还可以作为一个动词使用。
作为动词,赋表示赋予、给予或分配的意思,常用于形容某种行为或动作。
它强调了赋予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赋予行为的重要性和积极性。
例如,我们常说教育的目的是赋予学生知识和能力,企业的使命是赋予员工成长的机会。
赋作为动词还可以表示将一种属性或特质赋予给某人。
这种赋的动作常常体现在一些人际关系中。
例如,我们常听到父母希望赋予子女良好的价值观和品德,团队领导希望赋予成员合作和凝聚力。
三、赋的广义解释总结起来,赋具有名词和动词两个意义,分别折射出了赋体文学形式、能力赋予、才能或技能、赋予特定的能力或性质、赋予特定的属性或品质等含义。
无论是作为名词还是动词,赋都意味着一种给予和赐予的过程,是一个让人们从中获取力量和灵感的行为。
赋是什么意思
赋是什么意思赋是一个汉字,读音为fù,它有多种意思和用法。
在不同的语境下,赋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
下面将探讨赋的几种常见含义和用法。
首先,赋可以表示将某种能力或情感归属给某个人或对象。
在这个意义上,赋常常用于形容人们所具有的特质或品质。
例如,“赋予创造力”意味着给予某人创造力的能力或品质。
“赋有韧性”表示某物具有弹性或耐力。
“赋予勇气”则意指给予某人勇往直前的勇气。
其次,赋还可以表示将某种权力或职责授予某人。
这时的赋含有一种授权或授予的意味。
例如,“赋予司法权力”表示将司法权力授予某个组织或个人。
“赋予管理责任”意味着将管理责任交给某人。
“赋予决策权”则表示将决策权授予某个人或组织。
此外,赋还可以表示对某个事物进行描述或赋予其特定的属性。
这种使用方式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描绘事物的特征或性质。
例如,“赋予景色诗意”表示赋予景色一种诗意的品质。
“赋予音乐灵魂”意味着给音乐一种有生命力的特质。
“赋予食物美味”表示给食物添加美味的特性。
此外,赋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某人或某物具有某种特质或属性。
例如,“他赋有天才的智慧”表示他具有天才的智慧。
“这本书赋以幽默的风格”表示这本书以幽默的风格写作。
赋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即指古代文人所进行的一种创作形式。
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一种独特体裁,以抒发情感、揭示思想为主要特点。
赋分为骈赋和近体赋两种。
骈赋是古代文人所创作的诗歌体裁,运用对仗、排比、韵律等手法,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近体赋则是骈赋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文体,没有严格的格式要求,更加注重作者个人的感受和抒发。
综上所述,赋作为一个汉字,拥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它可以表示给予某个人或物某种能力、品质或特性,也可以表示将某种权力或职责授予某人。
此外,赋还可用作动词,表示赋予某人或物特定的特质或属性。
另外,赋还可以指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创作形式,即赋体文学。
赋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用法和意涵,展示了中文语言的丰富和多样性。
赋比兴中赋的意思
赋比兴中“赋”的意思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赋比兴”是三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它们分别代表了直述、比喻和起兴。
其中,“赋”作为三者之一,具有其独特且重要的地位。
本文旨在对“赋”这一概念进行深入解读,探究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与意义。
一、“赋”的基本含义“赋”在文学中,通常指的是直接叙述或描写事物的手法。
它不像“比”那样通过相似性进行隐喻,也不像“兴”那样借助他物引发情感,而是直接、正面地展现事物的本貌。
这种手法在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中均有广泛应用,是文学创作中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二、“赋”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1. 铺陈直叙在诗歌创作中,“赋”常用于铺陈直叙,即直接描述景物、事件或情感。
通过“赋”的手法,诗人可以将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
例如,《诗经》中的《蒹葭》一诗,便运用了“赋”的手法来描绘秋日芦苇荡的景色,以及诗人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之情。
2. 刻画形象“赋”在文学作品中还常用于刻画人物形象。
通过直接叙述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等方面,作家可以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对人物产生深刻的印象。
在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中,“赋”的运用尤为常见。
例如,《红楼梦》中对于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的刻画,便大量运用了“赋”的手法。
3. 表达情感除了铺陈直叙和刻画形象外,“赋”还可以用于表达情感。
通过直接叙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可以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喜怒哀乐。
这种运用方式在抒情诗中尤为常见,如屈原的《离骚》便运用了大量的“赋”来表达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三、“赋”的意义与价值1. 真实性与客观性“赋”作为直接叙述的手法,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
它要求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忠实于事物的本貌,不夸张、不歪曲,从而保证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这种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作品能够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的前提。
2. 丰富性与多样性虽然“赋”是一种直接叙述的手法,但它并不排斥其他表现手法的运用。
赋的发展演变过程
赋的发展演变过程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
其发展演变过程如下:
- 先秦诸子散文中的“短赋”是赋的源头。
-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称为“骚赋”。
- 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
- 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
- 唐代由骈体转为律体,称“律赋”。
- 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写赋,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称“文赋”。
著名的赋体文章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文体
简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1]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
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
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于诗。
《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
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之为赋。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接《楚辞》,兼收战国纵横之文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的来源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
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
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
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
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
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
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
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
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
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
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像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
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
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
但诗与赋毕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
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
汉赋的体式
汉赋继承了《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
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严谨,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即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
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骚体赋是赋体文学兴盛的开端,是从先秦时期到汉高祖时,继承了楚辞的特点,依旧使用“兮”字,枚乘的《七发》奠定了赋体文学的基础。
散体大赋产生于赋体文学的发展时期,是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登基之前,这段时间的赋体文学风格以雄大壮阔为主,因而又被称为“散体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从汉武帝登基到东汉时期,这段时期是赋体文学的成熟期,作品以抒情为主,代表作品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
赋的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其中汉赋最具影响。
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
赋比兴是诗经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之一。
赋是铺陈排比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南宋的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现代赋与汉赋区别当代的赋大多把滕王阁序作为参考,盛世出大赋?《光明日报》推出“百城赋”专栏,进行了城市赋的征稿,敦煌及华山也在网络进行了赋文征稿,这些活动对推进赋文创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古人云:“登高作赋可以为大夫”,古代的仕途激励机制促使文人创作了许多优秀赋文。
赋的好日子始于两汉,汉赋五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蔡邕),全都是文史哲大师和语言学家,“莫不洞穴经史,钻研六书,耀彩腾文,骈音丽字”(清代学者阮元语)。
饶是如此,司马相如写3400字的《子虚赋》和《上林赋》花了几百天,西晋左思一年足不出户才写出一篇《齐都赋》,《三都赋》则修改了二十多年一一写赋不仅考学识,也考体力。
写一篇赋为何这么难?专家说难在“体物”和“铺采摛文”。
赋像文字里的建筑、雕塑和油画,要让世间万物呈现华丽美妙的效果,不丽不美不成赋,又非单凭形容词做到这一点。
苏轼和欧阳修改变了赋风,《赤壁》二赋如行云流水,仍需毕生功力作支撑。
赋的式微,—在其难,二在流行文体的朝代嬗变。
唐诗宋词元曲杂剧明清小说各领风骚,至“五四”白话文运动而全民皆白。
国学冷,赋亦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