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辨析_马来平
收稿日期:2013-02-03作者简介:马来平(1950-),男,山东巨野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科技思想史、科学社会学研究。
第28卷第2期2 0 1 3年3月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Vol.28No.2Mar.2 0 1 3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辨析马来平(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100)[摘要]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是既成的历史事实。
当年将自然辩证法改成科学技术哲学,并在后面加上括号,特意说明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时度势做出的决定。
就学科体系而言,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和观点继承了马恩所开创的自然辩证法;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和西方科学哲学的重大区别就是它和自然辩证法的一体性。
不容忽视的是,否认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不仅不符合历史和现实、有违整个科学技术哲学界的共识和情感,而且,有可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尴尬和负面后果。
保持科技哲学的教学体系和研究系统两层楼结构下的多元化格局,当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关键词]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两层楼结构下的多元化格局[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4X(2013)02-0005-04A Clarification o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Natural DialecticsMA Lai-ping(Confucianism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Shandong 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100,China)Abstract:It is an established historical truth that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natural dialectics are just same things.Based on the situation,Academic Degrees Committee of the State Council(ADCSC)made a determination that modify natural dialec-tics into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marked with parenthesis to explain that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natural dialectics.The content and view points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herited natural dialectics created by Marxand Engels on discipline system.And the critical discrimin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wester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its unity with natural dialectics.It cannot be omitted that,disaffirmation that philosophy of scienceand technology is natural dialectics not only violates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and goes against the consensus and emotions but alsobrings up many unimaginable embarrassments and side effects.To keep the diversified pattern of upper and lower structure of theteaching system and research system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a good choice.Key words: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dialectics;diversified pattern of upper and lower structure 最近,有一种观点大有渐趋流行之势。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论文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不断庞大,作为科学技术变化、发展最高理论概括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辨证法)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动的反作用日益凸显,现代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体系化和复杂化都使得科学技术必须纳入到哲学的视域中考察,哲学也就是自然对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
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
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
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
浅谈我对科学技术哲学的认识
浅谈我对科学技术哲学的认识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萌芽,演变,成熟的历史,科学技术哲学也不例外。
当代科学技术哲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演变发展而来的,并与近年来学术界崛起的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新型领域——科学技术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科学技术哲学既是自然辩证法的当代范式,又是科学技术学的哲学基础,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进行哲学反思。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原本是19世纪中叶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尤其是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于转化定律和电磁转化理论)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理论综合(细胞学和生物进化论),批判的汲取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在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辉煌发展,它被拓展为包括现代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科学思想史,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学,科学技术史,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哲学。
需要说明的是,在1995年,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将有授予学位权的“自然辩证法”学科专业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
这标志着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在中国的真正确立。
其实这些变化都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一方面,20世纪中叶以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的科学技术已不单纯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工具,而成了社会中的科学技术。
于是需要我们除了从哲学的视角,也从历史和社会学等不同侧面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即从主要研究科学技术的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转向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日趋科学技术化,我们需要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对社会本身进行研究,考察社会是如何在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到当代水平的,探索如何让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人类与社会。
那么作为科学技术学的哲学基础的科学技术哲学呢?科学技术学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一、引言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都是哲学领域中重要的学科,它们都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定义、内涵、相互关系等方面展开探讨,并提出对两者关系的个人见解。
二、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定义和内涵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方面。
它强调了对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的认识,强调了客观存在的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自然辩证法关注的是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是一种关于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
2.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是研究科学技术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哲学学科。
它强调了对科学和技术活动的哲学思考,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社会影响,涉及到对人类活动中科学技术领域的哲学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三、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1.内在联系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都是探讨事物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哲学学科,二者在内涵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它们都强调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都致力于揭示客观存在的事物发展规律。
2.相互促进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对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深刻的阐述,这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哲学思考的理论基础。
相应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自然辩证法的认识实践提供了新的发展和验证。
3. 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意义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都关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途径,二者都是为了促进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改造和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社会。
四、个人见解在我看来,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是紧密相关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人类对世界认识和改造的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哲学思考的理论基础,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的认识实践。
我们需要在实际科学技术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借鉴自然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模式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迅速发展,科技生产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动力之一。
传统的科技生产往往存在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给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科技生产模式来适应当今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发展需求。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模式在此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事物发展受到自然界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规律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模式即是以自然辩证法为指导思想,通过科学技术的生产实践,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一、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因素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模式要求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因素,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尊重自然规律。
在科技生产中,应当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有限性,避免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也要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科技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只有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因素,才能达到科技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创新和技术进步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模式强调要注重创新和技术进步,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也要注重技术的共享和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最大化利用。
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实现科技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持续进步。
三、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模式还要求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科技生产的协同效应。
在科技生产中,应当建立起统一的管理体系,实现资源、技术、人力等要素的高效组织和协同工作。
通过统一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提高科技生产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四、培育和发展科技人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模式要求培育和发展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高科技生产的整体素质。
谈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及研究内容意义.docx
谈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及研究内容意义哲学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本文是浅议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及研究内容意义。
一、科学技术哲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在我国,科学技术哲学有两个名称,即: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前者以恩格斯提出的“自然辩证法”命名,后者以“科学技术哲学”命名,一个学科长期有两个名称并重,这是不多见的。
20世纪50年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为了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特别是对理工科(尤其高级知识分子)世界观的改造,使他们的思想及研究方法自觉地统一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来,选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作为教材对其进行教育,后来就以该教材作为学科名称,这就是“自然辩证法”名称的由来。
恢复高考后,我国科学界知名学者如于光远、钱学森等前辈认识到自然辩证法对理工科专业的重要意义,于是倡导国家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开设此课程,现在的理工科研究生仍把《自然辩证法》作为必修课。
《自然辩证法》主要论述自然界和自然科学辩证法,其中有我们非常熟知的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的科技哲学开始传入我国。
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相比,论述的内容有一定区别。
科技哲学把科学技术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科技的划界、科学技术发现的逻辑、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科学技术与社会间的关系等问题,在自然科学方面只研究自然科学的理论形式,不讨论理论本身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扩大学科研究范畴,增强学科独立性,而且为了方便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目录中,出现了“科学技术哲学”这个名称,但后面也有一个括号,注明“自然辩证法”。
加括号是为了照顾中国的历史实际,再往后,这个括号被去掉了。
可以看出,两个名称的并存,实际上反映了在这个学科领域存在着两种传统。
一部分学者主要是通过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了解这个学科的;而另一部分学者主要是在欧美科技哲学的背景下理解这个学科。
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的范式
• 其二是,在公开发表的自然辩证法文章中,对“唯心主义” 科学和“资产阶级”科学家的“革命大批判”文章占据显 著比例,这从1956年创刊的《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以 及其他报刊中不难窥见一斑。例如,何祚庥对梁思成建筑 学和孟德尔-摩尔根学派的批判、陈元晖对马赫的批判、 林万和对彭加勒的批判等等,都曾名噪一时。这些所谓的 批判不分青红皂白,对批判对象一棍子打死。此类批判在 文革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竟莫须有地斥责爱因斯坦是 “自然科学领域最大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相对论 是“当代自然科学领域资产阶级反动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 的宇宙观的典型”,是“引导(自然科学)危机不断加深 的一面黑旗”。此时的自然辩证法,实际上沦为政治的附 庸和斗争的工具。
1978年— 打破了多年的“闭关自守” 局面
• 西方著名科学技术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的代表 作被陆续翻译、出版,特别是《爱因斯坦文集》 三卷本的问世影响深远; • 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与海外学术界的交流相当 频繁;研究和评论西方学术思想的论文不时见诸 报刊。 • 新一代中青年学者与研究生的崛起,大陆科学哲 学工作者在消化和吸收外来成果的同时,经过刻 苦钻研,也陆续奉献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在八十年代就基 本完成研究范式的转换
形式上: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0年10月正式发文, 把“自然辩证法”学科名称改为“科学技 术哲学(自然辩证法)” • 1997年径直称为“科学技术哲学”
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在八十年代就基 本完成研究范式的转换
内容上: • 从正统意识形态转向专业学术学科; • 从政治批判工具转向真正学问研究; • 从经典原则出发转向实证理性立论; • 从封闭一元独尊转向开放多元平权。 经过转换的科学技术哲学及其相关学科和 研究领域,成为与国际学术接轨的学术研 究,而不再是“释经”的活动和“革命大 批判”的工具。
从自然辩证法与科学的关系看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从自然辩证法与科学的关系看自然辩证法的意义自然辩证法是哲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高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概括所形成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一、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科学技术是哲学的基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提出新的哲学问题,都伴随着新的哲学问题的产生。
1. 科学技术会产生哲学问题古代,人们思维观念的发展被材料的缺乏所束缚,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停留在直觉的猜测阶段;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缺乏系统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在这时占了统治地位。
随着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巨大发展,“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化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这一新的自然观被恩格斯以敏锐的科学思考揭示了出来。
2.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自然科学中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克劳修斯、弥勒、达尔文、华莱士、康德、赖尔、门捷列夫、施旺等,就是由于缺乏自觉的辩证思维而陷入了思想混乱,不能真正理解他们科学发展的哲学含义。
所以要达到对科学成果的辩证认识,要实现自然观的变革, 必须有唯物辩证的、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思维作指导, 自觉地实现自然观的转变。
恩格斯在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思维, 对自然科学揭示的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性质进行了提炼, 上升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从而实现了从形而上学自然观向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转变, 为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充分表明, 自然辩证法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科学的哲学思考, 同样, 没有正确的哲学观点作指导, 就难以深刻认识自然科学成就的哲学意义, 若非如此,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就如同迷途的羔羊, 会丧失方向。
自然辩证法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学习资料之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
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两者相辅相成。
关键词:科学技术;自然辨证法;辩证关系Abstract: natural dialectics is about the universal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e and science , it is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view of nature and science, and get to know nature and transform the natural methodology. Science is a knowledge system, is about nature, society and thinking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it is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of social practice. Technology is the realistic productive forces, is the material force remaking the world. Dialectics of nature is founded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eparable, both supplement each other.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dialectics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一、自然科学研究的进展是自然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哲学和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曾经在历史上视为一个统一的东西。
《自然辩证法》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7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中介系统
工具系统:
• 物质化的工具、仪器(身体的延伸)
精神性中介
• 已有的理论规则 • 科技方法
– 包括科研的一般程序,推理规则、语言符号的运用等。
8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与境(context)。
抽象地看,有了科学认识主体、客体和对象,就可以 展开科学认识活动。实际上,科学认识过程仍然受到 许多非逻辑的、文化的、社会的环境的影响,以及科 学认识主体本身的背景制约。我们把所有这种背景性 和环境性的影响称为与境影响。与境是科学认识活动 作为系统的环境。更大场景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组织 影响通过比较直接的科学认知与境作用于科学认识系 统。科学认识活动就是在这种与境中通过科学认识主 体、客体和中介之间展开的一种认识上的矛盾运动。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导言 & 第一章
需要把握的总体线索:
1、科学认识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的过程, 不存在唯一的、万能的研究方法。
2、科学认识是客观求实的过程。
3、科学研究是一个批判创新的创造过程,这一创造 性过程具有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需要运用不同的 研究方法。
4、运用科学方法目的在于高效、可靠地获得科学知 识并增进人类知识总量,科学知识的增长机制问题 是科学方法论研究的重要问题。
数% 14.0 18.1 17.8 20.2 8.2 15.5
资料来源:梁立明.科学出版社.1995
34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我们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其合作比例:
年份 1981 1991
合作比例 22% 14%
浅谈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浅谈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摘要本文简述了自然观的有关概念,并对其产生、发展、变革过程做了简要梳理。
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与科技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关系,科技的不断进步使我们能够加深对自然界的了解,同时通过准确的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又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人类只有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协调才能生存和进步.关键词自然观科学技术演进发展1、自然观概述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体。
人类从自然界动物群中“提升”出来以后,作为社会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和自然界发生一定的联系。
自然观即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和最根本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
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
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
因此,自然观既不像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像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自然观是由生产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按照他们那个时代的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的水平来描绘自然界的图景。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2、人类自然观的演进历程概括地讲,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1)臣服于自然,自然完全主宰人类的命运。
史前时期,人类尚处在蒙昧的状态,人类由于经验的稀少和大脑发育的不完善,自身始终不能从自然中分离出来。
2)“去魅化”阶段,即人类意识的觉醒,自然不断人化。
随着人类制造—-使用工具的技术不断成熟,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的情况便不断的减弱,随着技术(此时还只是简单的工具,还是物化的自然)的发展人类踏上了“去魅化”的发展道路,自然不断的被人类了解,由服从于对自然不可知的恐惧之中渐渐的走出来,“去魅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化的过程,而这一切的动因则来自技术的介入。
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
由自然辩证法看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导语]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所开创的研究领域。
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自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已先后有过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均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科技功能所存在的内在矛盾,科学技术的确是一把双刃剑,每一项科技成果的诞生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必然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一问题已经为人们公认,并引起了不仅仅是科学界的深入探讨和关注。
[关键词]科学技术、自然辨证法、人类社会、双刃剑效应前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三者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概念,什么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就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自己所用,为大家所用的知识;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技术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所以,讲科学和科学技术要有针对性,否则科学和科学技术的概念就容易混淆。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着,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远远超出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眼界。
20世纪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和更加深刻的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使辩证法的许多基本观点由于无数确凿的自然科学事实而在实际上为自然科学界所广泛接受。
而自现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随着现代科技大踏步前进,依靠高新科学技术,人类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步入了物质上相对富足的阶段。
但是,技术的应用也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电脑、网络、克隆等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把我们的世界弄得越来越复杂了。
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看现代科学技术
自然辩证法论文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看现代科学技术姓名:***学号:S***********班级:12班10级研硕21班指导教师:***时间:2010、10、28 摘要:任何技术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下才能体现出来,当技术对主题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的价值。
正文: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看现代科学技术2O世纪是人类历史中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的飞跃上,人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科学技术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科学和技术自从17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充分显示造福功能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对自然和社会的危害。
这也就是西方社会从2o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产生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以及反科学思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科学技术一旦失控时我们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1939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合成的DDT(化学名称为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对生态的毁灭性影响;1978年被宣布处于紧急状态的建造在两万多吨化学有毒物质上的拉夫运河小区;1986年泄漏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5000多名救护人员死亡,500万人因辐射而致病;1989年瓦尔迪兹号油轮上1100万加仑原油渗入水中造成2O亿美元损失;2001年横扫英国的,使畜牧业遭到毁灭性打击的口蹄疫,损失高达300亿英镑;2003年“非典”肆虐全球等等一系列2O世纪全球所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技术和工业灾难。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哲学可以看作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础或科学技术哲学的本体论。
实际上,人们在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范畴里,已经进行了自然哲学的研究和论述。
例如在探讨科学技术哲学进展的专著中设专章研究“自然哲学问题”,在科学技术哲学的教材中“自然论”为开篇。
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的则是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我们把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称之为技术。
自然辩证法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学习资料之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在当代哲学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本文将深入探讨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
1、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自然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时,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以及变化、对立、统一等辩证规律的认识和应用方法。
自然辩证法强调对自然现象的综合分析和把握,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这一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科学技术哲学的内涵与特点科学技术哲学是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规律、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学科,它涉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文化的多方面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技术科学的哲学思考、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等内容。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发展规律、实践方法等,它具有科学性、理论性、方法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3、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相影响。
自然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这与科学技术哲学对于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研究紧密相连。
自然辩证法注重对事物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认识,这与科学技术哲学对于科学技术的综合思考和探索密切相关。
自然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对科学技术哲学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共同发展与未来展望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共同发展是当代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两者相互交融、互相促进,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随着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对于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理解将更加深刻,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将更加灵活和果断。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区别与联系-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区别与联系-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一种,与它同属于一个范畴的还有历史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等。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具有最高意义的普遍性,它对应的是整个世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普遍联系。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讲,它是自然界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自然界中的具体化;从狭义上来讲,它是科学技术的辩证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
另外,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为媒介,还包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问关系的辩证法以及其发展规律学说的研究,它对于促进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自然辩证法向科学技术哲学发展的基础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关于科学技术和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发展规律的研究科学,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在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关系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和自然观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应用。
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历史条件卜,时代任务也在发生着变化,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视角和使命也会有所不同,现在的自然辩证法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然界,而是成为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包括科学技术)的总称,它的研究对象也开始涉及到自然界、科学、技术、人类、社会等一系列领域。
1990年,委员会正式发文,将自然辩证法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从形式上对范式转换予以肯定,进而使科学技术哲学等相关学科获得了繁荣的发展。
1. 1 自然辩证法向科学技术哲学转化的哲学基础在哲学从最早的自然哲学,发展到苏格拉底时期才开始向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转变,随后,哲学研究就开始以人与人之问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问的关系为主题。
科学技术哲学从自然哲学演化而来,从哲学理论上来说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实证主义、经验批判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科学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博议KE XUE BO YI在《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于光远等先生是这样定义“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学科。
恩格斯的未完成的著作《自然辩证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新领域,成为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分支学科的奠基性著作。
”长期以来,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设想和定位,在1920年代至于1949年间,自然辩证法只是上海、北平、重庆、延安几个地方的左派人士和革命青年学习、翻译、研讨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的间断性的小范围活动。
由于条件限制,不可能产生像样的学术研究成果。
从1949年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1976年,政治运动连绵不断,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无孔不入,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很难静心、安心、纯心从事学术研究。
尽管自然辩证法声称其研究的是自然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尽管在1956年制定的研究规划里拟订了九类研究题目,但是由于现实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这些设想大都流于字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惟有对自然科学和科学家的批判一条“硕果累累”),有深厚功力的研究成果寥若晨星。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本来就容易导致它视野狭窄、进路单一,加之当时极左的政治背景、僵化的文化氛围和恶劣的学术环境,自然辩证法在改革开放前将近三十年间,其学术成就微乎其微。
这丝毫不足为奇。
只要我们洞察它的“研究”范式,就不难明白何以如此了。
当时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几个突出特点如下。
其一是,以对马列经典著作的学习、讨论、理解、解释和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感想为主要活动内容,并以自然辩证法指导科学家和科学为其宗旨。
这种活动是在顶礼膜拜的心态和“句句是真理”的信仰前提下进行的,当然容不得半点怀疑和批评,甚至连解释也是“一元化”或“一言堂”的,否则就可能被打成“异端”。
自然辩证法作为意识形态控制和教化手段的色彩是十分浓厚的。
其二是,在公开发表的自然辩证法文章中,对“唯心主义”科学和“资产阶级”科学家的“革命大批判”文章占据显著比例,这从1956年创刊的《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以及其他报刊中不难窥见一斑。
例如,何祚庥对梁思成建筑学和孟德尔-摩尔根学派的批判、陈元晖对马赫的批判、林万和对彭加勒的批判等等,都曾名噪一时。
这些所谓的批判不分青红皂白,对批判对象一棍子打死。
此类批判在文革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竟莫须有地斥责爱因斯坦是“自然科学领域最大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相对论是“当代自然科学领域资产阶级反动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的典型”,是“引导(自然科学)危机不断加深的一面黑旗”。
此时的自然辩证法,实际上沦为政治的附庸和斗争的工具。
其三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大都是从马列的原则或语录出发,或以其作为立论根据,而很少钻研前人、时人的文献资料或调查现实情况,并由此得出恰当的结论。
自然辩证法文章或教科书的典型行文套路是,马列普遍原理加若干耳熟能详的现成例子。
其四是,自然辩证法共同体是一个“自娱自乐”的封闭群体,除了与苏联同行一度气味相投外,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李醒民22KE XUE BO YI科学博议与国际学术界几乎没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学术交流,信息十分闭塞。
其时,中国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对西方现代科学哲学(逻辑经验论)以及其后的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名满天下的西方科学哲学家、学术流派及其学说,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至多是一知半解),遑论对后现代科学哲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了解了。
其间虽然出版了一些翻译资料,但资料的作者多半是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倾向的,否则(即使是西方著名科学家的科学哲学著作)就要加上批判性的导言,作为反面的资产阶级哲学资料出版,供批判之用。
这样,就难免夜郎自大、唯我独尊、唯我独优,浑然不知自己远在学术门槛之外。
1978年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年份。
伴随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春风(尽管多有“倒春寒”),自然辩证法赢得新生。
而且,在整个八十年代,经过老中青数代学人的共同努力,自然辩证法———恰当地讲,是科学技术哲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取得长足进展。
我在“一九七八年以来的大陆科学哲学”(台北《中国论坛》,1992年9月第23期)一文中,从专业刊物、翻译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勾勒出该学科在十余年间(特别是在八十年代)的再生(与五四余韵耦合)、发展、繁荣的历史轨迹。
其间,一举打破了多年的“闭关自守”局面:西方著名科学技术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的代表作被陆续翻译、出版,特别是《爱因斯坦文集》三卷本的问世影响深远;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与海外学术界的交流相当频繁;研究和评论西方学术思想的论文不时见诸报刊。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随着西方科学哲学思潮的传入和引进,随着研究资料的不断积累,以及新一代中青年学者与研究生的崛起,大陆科学哲学工作者在消化和吸收外来成果的同时,经过刻苦钻研,也陆续奉献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我在该文具体列举了五个方面的学术研究进展: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突变理论、混沌、生态学等综合学科的哲学研究;作为科学家的哲学家或哲人科学家的思想研究;科学史的哲学分析和科学思想史研究;传统的哲学问题,如时空、物质、实在、感觉、知觉、记忆等,也从科学和科学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新的探索,展示了别具一格的视野和视角。
我在“八十年代中国科学哲学的学术水准”一文中,对此也有详尽的阐述。
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在八十年代就基本完成研究范式的转换。
除了前述的学术从封闭走向开放外,学人不再局限于把学术眼界和主要精力用于革命导师经典著作的狭小领域,而且摆脱了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在他们看来,这些经典著作的言论不再是亘古至今不变的金科玉律,而是与时俱进的研究和诠释文本,是即是是,非即是非。
于是,依据翔实的实证材料和缜密的理性分析,有理有据地对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某些具体结论指错纠误的研究论文应运而生,并得以公开发表(尽管几经波折和磨难)。
除极个别极左思潮的代表者在倒春寒时有所表演外,“革命大批判”的遗风再也难成气候。
对于所研究的对象,比如历史和现实中的事件和人物,一般都能从事实和资料出发,而不是从先验的原则或先定的权威结论出发,潜心研究,平和探讨,从而做出比较中肯的臧否和评价。
我在八十年代后期发表的“怀疑·平权·多元———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一文,反映了转换范式的民间诉求。
后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0年10月正式发文,把“自然辩证法”学科名称改为“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在此前的1987年学科目录中已经如此调整,1997年径直称为“科学技术哲学”),对范式转换从形式上予以肯定。
这种范式转换可以简要地概括如下:从正统意识形态转向专业学术学科,从政治批判工具转向真正学问研究,从经典原则出发转向实证理性立论,从封闭一元独尊转向开放多元平权。
经过转换的科学技术哲学及其相关学科和研究领域,成为与国际学术接轨的学术研究,而不再是“释经”的活动和“革命大批判”的工具。
其实,这种转换早就反映在八十年代初《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的副标题(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综合性、理论性杂志)和开设的栏目上。
当然,在转换的过程中,旧的痕迹还延续了一段时间,比如作为一个庞大而散乱的研究领域(所谓的“大口袋”)和社会活动自然辩证法。
不管怎样,范式转换后23D S“中国式民主”国际研讨会近日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内地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法国、波兰、新加坡等国家的近60位知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武汉大学校党委副书记骆郁廷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巍巍中华的崛起离不开民主,离不开社会主义,离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民主探索的历程艰辛而曲折,中国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民主建设应从本国实际出发,不应以外国的标准来评判,这样才有利于把握中国民主政治的道路。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们就中国式民主相关议题展开了多视角的讨论。
有学者从公众决策、有效治理及国家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民主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有学者探讨了民主模式的多样化与中国式民主的实践与经验,有学者以实证调查材料为基础详细分析了当代中国主流民主观念的变化、中国式民主在农村和城市基层的发展,有学者介绍了农村选举、业主委员会制度发展的案例和经验,还有一些学者就如何发掘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本土资源而进行了论述。
武汉大学比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谭君久教授在研讨会闭幕演讲中谈道:我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对民主的理解不同,对民主的模式和民主化的模式的理解和选择也可能不同,但是,我们对良好的国家治理、优良的公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人类更富足、更幸福、更有尊严、更安全的生活的希望是相通的。
作为学者,作为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我们天然地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着更为急切的追求和期待,同时,正是因为我们是知识分子,就应该有更冷静的思考、更清醒的认识,表现出更多的理性、更多的智慧。
要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
可以肯定的是,越是实行市场经济,越是需要国家积极发挥作用,越是需要国家制度建设,需要控制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公正,也就更加需要发展民主政治,完善社会利益的调节机制。
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将有助于加强中外专家们的学术联系和交流,并将对推动中国式民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刊讯)科学博议KE XUE BO YI自然辩证法已经“羽化”为科学技术哲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真正以学术为志业的研究者回归到各个学科和学术领域中,自然辩证法事实上已经“空心化”。
这些学科经过八十年代的生根、发芽、成长(部分已经开花结果),九十年代的全面开花、结果,二十一世纪的大面积收获,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别开生面(这一点也反映在《自然辩证法通讯》新世纪的副标题“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度透视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上),在学术创新性上位居中国学术界前列,并形成一个眼界开阔、思想活跃、进路独到、方法多元、根基稳固、实力雄厚、后劲十足的科学技术哲学共同体。
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及其相关学科虽然“脱胎”于自然辩证法(主要是在名称和人员方面,而不是其研究纲领、范式和思想资源),实际上它是在自然辩证法的“废墟”上建立和壮大起来的。
然而,它并不是沙漠上的空中楼阁。
除了从西方学术界汲取足够的营养外,八十年代自然辩证法的范式转换以及其后科学技术哲学等相关学科的日渐繁荣,耦合或对接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传统和遗产。
具体地讲,是继承以任鸿隽、丁文江、王星拱等人(他们当时与世界最先进的科学哲学流派即批判学派接轨,因而站在时代的学术前沿)的“科学通论”或科学哲学的传统和进路,接续的是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同人与同道者的研究方法和风格,尽管这种继承和接续更多的是“遗传学”(五四基因的隔代遗传)上的,而不是“发生学”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