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对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对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失眠症是指人们在正常休息时间内无法入睡、入睡困难、易醒或者睡眠质量差的一种睡眠障碍症状。
失眠症的发生与个人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健康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对于失眠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介绍中医对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一、中医对失眠症的诊断中医对失眠症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中医的理论,失眠症的发生可以归纳为五种类型:肝郁气滞型、心火亢盛型、脾虚不运型、肾阴亏虚型和痰湿扰动型。
1. 肝郁气滞型:患者表现为烦躁易怒、胸闷、咽干、呼吸不畅等症状。
舌苔多为薄白或苔黄。
脉象多为弦滑。
2. 心火亢盛型:患者表现为易激动、心烦、口渴、舌尖红、口苦等症状。
舌苔多为少苔或苔黄。
脉象多为数。
3. 脾虚不运型:患者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
舌苔多为薄白或苔白。
脉象多为弱。
4. 肾阴亏虚型:患者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症状。
舌苔多为薄白。
脉象多为细数。
5. 痰湿扰动型:患者表现为痰多、口苦、胸闷等症状。
舌苔多为黄腻或厚腻。
脉象多为滑。
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医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失眠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对失眠症的治疗在中医治疗失眠症时,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然后采用针灸、中药、按摩、调理饮食等综合治疗方法。
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失眠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百会穴、心神门、神庭等。
2. 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对失眠症有独特的疗效。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医生可以开具适当的中药方剂。
例如,对于肝郁气滞型的失眠症,可以使用柴胡泻肝汤;对于心火亢盛型的失眠症,可以使用安神定志汤等。
3. 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可以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失眠症状。
失眠的分类定义原因诊断评估和治疗

失眠的分类定义原因诊断评估和治疗睡眠障碍的国际分类通常包括11大类,共88类型。
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临床常见类型之首。
失眠1.按其表现形式分为三种(1)入睡性失眠:就寝后经30分钟,甚至1~2小时还难以入睡。
(2)睡眠维持性失眠:睡眠表浅、易醒、多梦,每晚醒3~4次以上,醒后不能再度入睡,每晚觉醒期占15%~20%的睡眠时间(正常人一般不超过5%)。
(3)早醒性失眠:表现为时常觉醒、晨醒过早,离晨起时间还有2小时或更多时间就觉醒,且再次入睡困难或不能再次入睡。
2.按失眠时间的长短分为三种(1)一过性失眠:指偶尔失眠。
(2)短期失眠:失眠持续时间少于3周。
(3)长期失眠:失眠存在时间超过3周。
3.按病因可分为五类(1)躯体原因:过度疲劳、疼痛、咳嗽、心源性或肺源性气急、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心悸、各种原因引起的尿频等均可导致失眠。
以时常觉醒为主。
(2)环境因素:生活环境改变,如上、下夜班,乘坐车船、航空旅行的时差、寝室中的噪声或亮光均可影响睡眠。
一般短时间内能适应。
(3)精神因素:兴奋、焦虑或恐惧等常易造成短期的失眠,以入睡困难为主。
抑郁症患者睡眠中易醒、早醒。
24小时脑电图发现睡眠中可见觉醒期明显延长。
(4)药源性:有些兴奋剂如咖啡、茶、酒、麻黄碱、氨茶碱等均能引起失眠。
(5)特发性失眠:是指于儿童期起病的失眠,患者终生不能获得充足的睡眠。
失眠的定义失眠(Insomnia)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睡眠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而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如疲劳、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
失眠有两个基本因素:①正常睡眠被扰乱;②睡眠扰乱对患者白天的活动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失眠的表现形式多样,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实(觉醒过多)、睡眠表浅(缺少深睡)、早醒和睡眠不足。
其中入睡困难、易醒和早醒最多见。
入睡困难多见于青壮年,而早醒则多见于老年人,睡眠维持性失眠则多见于躯体疾病。
失眠的病因1.躯体因素①脑部疾患累及与调节控制睡眠各期有关的脑部结构,如下丘脑前部、丘脑、脑桥和中缝核等,影响了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的发生而引起失眠;见于脑血管病、外伤、脑炎特别是脑退行性病变等脑部疾患;②其它躯体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经期、更年期等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其引发的各种症状:疼痛、瘙痒、耳鸣、心悸、气短、尿频等均可引起失眠;③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等亦可引起失眠症状。
失眠症的诊断及治疗

主要的失眠症类型
4、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
心境恶劣、动力缺乏突出 睡眠障碍以早醒最为常见 可伴躯体不适:疼痛、多汗、胃肠道症状等 失眠可随情感障碍的缓解而消失
主要的失眠症类型
5、焦虑障碍相关性失眠:
长期存在广泛性焦虑(精神性、躯体性)
睡眠障碍以入睡困难为主
心理治疗、抗焦虑治疗有效
失眠症的诊断
期)
三、药物治疗
4、抗抑郁药
药物治疗
抗抑郁三环类药如曲米帕明、阿米替林、多虑平等。
但此类药安全性差,半衰期长、易出现抗胆碱能副
作用。
无特异性催眠作用的 5- 羟色胺再摄取阻断剂如佐洛
复(舍曲林)、氟西汀(百优解)、帕罗西汀(赛 乐特)等对于睡眠障碍伴发抑郁症者有效—— 早醒 为典型表现,且副作用小。
放松训练:减少觉醒
热水澡、静坐、自我按摩、腹式呼吸
光照治疗 :
适于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如睡眠时相延迟综合
症、睡眠时相前移综合症、时差反应等。
二、药物治疗
(一)理想的催眠药物应具有以下特点:
迅速诱导入睡,不妨碍自然睡眠结构 白天无残留作用,不影响记忆功能
理想的催眠药
无失眠反跳
无成瘾性
无呼吸抑制作用
非苯二氮卓类
咪唑吡啶类衍生物,选择性作用小脑苯二氮卓类
Ⅰ受体。催眠剂量时相对无肌肉松弛、抗惊厥等 作用
服药后 15 ~ 30 分钟起效,半衰期约为 2.6 小时。
作用维持时间6小时
推荐剂量为10mg/天,老年人(>65岁)5mg开始
三、药物治疗
不良反应
1、胃肠道系统:恶心、呕吐偶有发生 2、中枢神经系统:常见 头晕、行走不稳、嗜睡、乏力
次日有重要工作或事情时间断服药(2~4次/周),
失眠症健康教育

失眠症健康教育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失眠症,并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本文将介绍失眠症的定义、症状、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一些自我管理的建议。
1. 定义:失眠症是指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早醒或睡眠时间过短,导致白天感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问题的睡眠障碍。
2. 症状:失眠症的典型症状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中断、早醒和白天疲劳等。
患者可能会感到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
3. 原因:失眠症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心理因素、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等。
常见的原因包括压力、焦虑、抑郁、药物或酒精滥用、环境噪音、不规律的作息时间等。
4. 诊断:失眠症的诊断通常基于患者的症状描述和医生的临床评估。
医生可能会询问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和白天的疲劳程度等问题。
有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睡眠监测或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
5. 治疗方法:治疗失眠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处方药物和非处方药物,如安眠药和镇静剂。
非药物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睡眠卫生教育、放松技巧和睡前习惯的调整等。
6. 自我管理建议:除了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患者还可以采取一些自我管理的措施来改善失眠症。
以下是一些建议:-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
- 创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黑暗和凉爽的卧室。
- 避免在睡前摄入咖啡因和刺激性食物,如巧克力和辛辣食物。
- 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的体力活动和激烈的情绪激动。
- 建立放松的睡前习惯,如泡热水澡、听轻柔的音乐或进行深呼吸练习。
- 避免在床上进行其他活动,如看电视、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
- 如果无法入睡,不要强迫自己躺在床上,而是起床做一些放松的活动,直到感到困倦为止。
总结: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通过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失眠症,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自我管理措施。
慢性失眠的诊断与治疗

一般情况
• 临床症状; • 睡眠习惯(患者本人及配偶); • 体格检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
专项睡眠情况
• 睡眠日记、睡眠问卷、视觉类比量表(VAS) 等;
• 睡眠多导仪; • 多次睡眠潜伏试验(MSLT); • 体动记录仪(Actigraph); • 催眠药物使用情况; • 其他。
上海 2% 5%
31%
8%
32%
13% 8%
北京 1% 8%
33%
6%
29%
11% 12%
广州 4% 7% 南京 5% 5% 天津 3% 10% 杭州 5% 6%
43% 40% 32% 36%
7% 6% 7% 9%
28% 32% 31% 24%
6% 6% 4% 8% 11% 6% 10% 10%
0%
失眠的诊断程序
失眠的分类
是
生活习惯和睡眠环境的问题
否
是
身体疾患引起的睡眠障碍
Company Logo
2006年中国6城市普通人群睡眠问题调查。TNS(中国)调研公司。2006年1月。
失眠的构成
精神疾病 50%
以心境障碍为主,常由抑郁、 焦虑、兴奋的情绪引起
其它躯体疾病, 药物等 25%
其它睡眠相关疾病 10%
原发性失眠 15%
Ford DE, Kamerow DB. JAMA. 1989(Sept);262(11):1479-1484
环境原因性失眠 躯体原因性失眠
躯体原因性失眠
躯体疾病: 甲亢、哮喘、COPD、高血压、糖尿病、慢性
疼痛等躯体疾病
失眠的诊断程序
失眠的分类
《失眠的诊断与治疗》课件

辅助检查
睡眠脑电图检查
多导睡眠监测
神经影像学检查
生化检查
诊断标准
睡眠时间不足:每天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 睡眠质量差:睡眠过程中醒来次数多,且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 白天疲劳感:白天感到疲倦、无力、嗜睡等 情绪问题:情绪波动大,易怒、焦虑等
失眠的治疗策略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种 类:包括苯二 氮卓类药物、 非苯二氮卓类 药物、抗抑郁
睡眠卫生教育: 提供关于睡眠习 惯和环境的建议, 以帮助改善失眠 症状
心理教育:提供 关于失眠原因和 管理的信息,以 帮助患者理解和 应对失眠问题
生活方式调整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保持舒适的睡眠环境 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失眠的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 适当运动: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放松心情:学会放松心情,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听轻音乐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避免刺激性物质: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如烟草、咖啡因等,以免影响睡眠。
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深入研究失眠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加强失眠患者的心理干预和康复治疗 推动失眠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合作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失眠的临床表现
症状描述
睡眠障碍:难以入睡、睡眠质 量差、夜间醒来次数多等
精神症状:焦虑、抑郁、注意 力不集中等
身体症状:疲劳、头痛、肌肉 疼痛等
日常生活影响:工作能力下降、 学习能力下降、社交能力下降 等
伴随症状
躯体症状:头痛、头晕、心 悸、胸闷等身体不适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一)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一)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一)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了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患有失眠症。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失眠症,制定一套科学的指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的指南进行介绍。
一、诊断标准根据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失眠症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失眠症持续时间:持续一个月或更长时间。
2. 失眠症频率:每周发生三次或更多次。
3. 失眠症影响:导致个体白天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情绪波动等问题。
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例如心理疾病、医学疾病等。
二、失眠症的分类根据失眠症发生的原因和持续时间,可以将失眠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 短期失眠症: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一个月,通常是由于外界环境变化、应激事件等导致的暂时性睡眠问题。
2. 慢性失眠症: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通常是由于长期心理或生理问题导致的。
3. 自主神经失眠症: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相关,主要症状为入睡困难、夜间醒来频繁等。
4. 心理生理性失眠症:与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共同作用导致的失眠症,常见于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患者。
三、治疗原则在制定中国失眠症治疗指南时,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包括针对失眠症原因的治疗、药物治疗、行为治疗等多种综合治疗手段。
2. 综合治疗:失眠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宜只采用单一的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睡眠环境调整等。
3. 应用非药物治疗为主:在治疗失眠症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治疗、睡眠卫生指导等。
药物治疗应谨慎使用,避免滥用和依赖。
四、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失眠症,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 短期失眠症:在外界环境逐渐稳定后,大多数患者会自愈。
可以采取一些舒缓压力的方法,如放松训练、心理疏导等。
失眠的分类定义原因诊断评估和治疗

失眠的分类定义原因诊断评估和治疗失眠是指难以入睡、难以维持睡眠、睡眠质量差或睡眠时间不足的情况。
根据其原因和临床特点,可以将失眠分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两类。
1.原发性失眠:指睡眠问题不是由其他健康问题引起的情况。
它可能是由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引起的,并独立存在。
常见原因包括焦虑、压力、抑郁、心理创伤、不良的睡眠习惯、生活方式不良(如过度使用荧光屏幕和咖啡因的摄入)、环境噪音等。
2.继发性失眠:指失眠是其他健康问题的症状,比如心理疾病、躯体疾病、药物使用、嗜酒或嗜烟等。
继发性失眠需要根据其潜在病因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失眠的诊断和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病人的睡眠问题的持续时间、影响程度、频率和相关症状。
同时,医生还会了解病人的生活方式、心理情况、药物使用史、昼夜节律以及家族遗传病史等。
2.睡眠记录:病人可通过记录睡眠和觉醒时间、睡眠质量、不能入睡的时间以及睡前所做的活动等来帮助医生评估睡眠问题。
3.体格检查:医生会通过检查病人的体格状态来确定是否存在躯体或神经系统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与失眠有关。
4.实验室检查:有时候,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电解质检查、睡眠多导睡眠图(PSG)等,来排除其他潜在的病因。
治疗失眠的方法因个体差异而异。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1.行为治疗:行为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突变环境条件、改善睡眠环境、杜绝一些不良的睡前习惯以及睡觉时避免活动。
2.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在临时或短期使用药物来改善睡眠,比如催眠药物。
然而,长期使用药物可能会导致依赖性和副作用,因此,医生可能会尽力控制用药的持续时间和剂量。
3.康复治疗:对于继发性失眠,需要根据其潜在原因进行治疗。
比如,对于焦虑和抑郁症引起的失眠,可能需要进行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根据其原因和临床特点可以进行分类和诊断。
针对不同类型的失眠,可以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失眠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失眠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失眠症是指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它不仅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失眠症患者来说,正确认识病情、及时进行准确的诊断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常见问题。
一、失眠症的诊断方法1. 睡眠日志睡眠日志是评估失眠症的首要工具。
通过记录睡觉时间、入睡时间、醒来次数等信息,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睡眠习惯和问题,并基于这些信息进行准确判断。
此外,睡眠日志还有助于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失眠的因素。
2. 客观测量方法客观测量方法通常由医生或专业技术人员使用监测设备来记录患者在夜间的脑电图(EEG)、心电图(ECG)和肌电图(EMG)等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提供关于患者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长的客观指标。
例如,多导睡眠脑电图(PSG)评估可以识别出不同阶段的睡眠,并记录呼吸、心率以及肌肉动作。
3. 睡眠障碍问卷使用标准化的睡眠障碍问卷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有助于医生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并评估患者的失眠程度。
这些问卷由多种问题组成,包括入睡时间、夜间醒来次数、早醒等。
二、失眠症的治疗方法1. 行为治疗行为治疗是失眠症常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调整生活规律:定期睡觉和起床时间可以帮助建立健康的生物钟。
- 限制睡觉时间:通过限制床上活动与实际入睡时间相符合,减少床上躺在那里无法入睡而导致焦虑。
- 避免白天嗜睡:降低白天的嗜睡程度,有助于提高夜间的睡眠质量。
- 避免床上其他活动:床应仅用于睡觉和性行为,避免在床上工作、看电视等其他活动。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失眠症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推荐以下几种药物:- 安眠药物:这些药物通常被用作短期控制失眠,如苯二氮䓬类药物或非苯类催眠安定剂。
然而,长期使用安眠药物可能会导致耐受性和依赖性。
失眠的诊断及治疗程序

文章 编号 :1672-2779 (2010)一12—0001—03
失眠是 一组常见 的睡眠 障碍 ,以生理 、心理性 失眠 最为常见 ,长期失眠会给人 的正常 生活和 工作带来严 重 的不利影 响,甚至会造成严 重的意外事 故。掌握失 眠的 诊断及治疗程序 ,对 于正确诊断与治疗 失眠十 分必要 。 1 失眠及相关概念
根据病程 分为:①急性失眠 :病程 小于 4周 ;②亚 急性失眠 :病 程大 于 4周 ,小于 6个 月;③慢性 失眠: 病程大于 6个 月。 4 国家睡 眠障碍 分类中的失眠(ISDC.2)
I.Insom nia
失眠 1.1Adjustent insomnia(acute insom n ia) 调整性 失眠(急性失眠)
一 个月。③ 患者有条件性睡眠 困难和 (或 )高度 唤醒的 证据 ,符合 下面至少一条 :a过分关心睡眠和高度担 心 失眠。b在规 定的上床 时间或小睡时 间内很难入睡 ,但 是 当不打算 睡觉时 ,在单调 的活动 中入睡不难 。C在远 离 家中的地 点比在 家中睡得好 。d 思维兴奋 以插入性想 法或不能意愿地 停止阻睡思维活动为特征 。e高度躯体 紧张 ,如无法放松让 自己入睡 。④睡眠干扰不能用其他 睡眠障碍 、内科或神经科 障碍 、情感障碍 、药物或物质 滥用更好的解 释 。 7 失眠的常见 原因 7.1 生理性原因 可见于 出差、倒时差、轮班 、坐车船、 光线太强、噪音 、异常气味 的刺激 、环境影 响 (战争、 风雨雷 电等 )、吸烟 、饮用兴奋性饮料等 。 7.2 病理 性原因 可见于疼痛、搔痒 、呼吸疾病 (如咳 嗽、哮喘、睡眠呼吸暂停 综合征等)、心血管疾病 (如严 重的高血压 、阵发性心动过速等 )、消化系统疾病 (如 胃 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及肠 的痉挛性疼痛等 )、泌尿系 统疾 病 (如尿路感染 、水肿等 )、神经系统疾病 (如三叉 神经 痛 、偏头痛等 )、精神疾 病 (如焦虑症、抑郁症 、疑病症 、 恐惧症 、强迫症 、精神分裂症等 )、内分泌系统疾病 (如 甲亢 、更年期综合征等 )。 7.3 精神心理性原 因 工作紧张 、失恋、家庭纠纷 、黑 白事件、突发事件等 。 7.4 药物性原 因 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等引起的失眠 。 8 失眠的严 重程度
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睡眠是人体所需的重要生理活动,对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遭受睡眠障碍的困扰,这导致了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
本文将介绍睡眠障碍的诊断方法和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睡眠障碍的诊断1. 病史询问:医生通常会询问患者有关睡眠问题的详细情况,包括入睡困难、频繁醒来、自觉未能得到足够休息等等。
同时也会了解是否存在其他与睡眠相关的身体或心理问题。
2. 睡眠日记:通过让患者记录自己每晚入睡时间、醒来时间和主观感受等信息,医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模式。
3. 客观测量:如多导睡眠图(PSG)和多导头皮脑电图(EEG)等技术可以记录并分析患者在整个夜晚的各种脑电活动和生理指标,确定是否存在睡眠障碍。
二、常见的睡眠障碍及其治疗方法1. 失眠症失眠症是指无法入睡或保持入睡以及早醒等问题。
常见原因包括焦虑、抑郁、环境或生活因素等。
治疗方法可以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1)非药物治疗: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如规律作息时间、减少噪音和光线刺激等;行为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CBT)和催眠术等;放松技巧,如温水浴、深呼吸和冥想等。
(2)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一些处方药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
但这些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用时。
2.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由于上呼吸道堵塞和呼吸中枢异常引起的睡眠暂停现象。
常见症状包括打鼾、频繁醒来和白天嗜睡等。
治疗方法可以分为行为治疗、口腔装置和持续气道正压(CPAP)。
(1)行为治疗:如减重、避免仰卧位入睡、改善睡眠环境等。
(2)口腔装置:通过特殊设计的装置来保持上呼吸道畅通,减少患者打鼾和呼吸暂停。
(3)持续气道正压:使用气流通过面罩或鼻罩向上呼吸道施加恒定的正压,使空气通畅。
这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并且能有效改善呼吸问题。
3. 嗜睡症嗜睡症是指患者在不适当的时间感到过度困倦,无法抵御入睡欲望,进而影响日常生活活动。
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睡眠障碍指的是在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方面出现的问题。
睡眠障碍可能会导致白天感到不适和睡眠不足,这种情况可能会影响个人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要探讨一些睡眠障碍的基本种类、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一、睡眠障碍的种类有各种各样的睡眠障碍,它们通常被分成 3 大类:失眠症、睡眠呼吸暂停及过度困倦综合征。
失眠症是指困难入睡或保持睡眠的症状,这种情况经常会导致失眠和睡眠不足。
睡眠呼吸暂停是指在睡眠中呼吸暂停或者透气不足引起的睡眠障碍。
这种症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疲劳、呼吸和睡眠问题。
过度困倦综合征是指在白天感到非常疲劳和昏昏欲睡。
这种症状会影响个人的工作表现,也可能导致一些危险的行为,如开车时疲劳驾驶。
二、睡眠障碍的诊断方法诊断睡眠障碍通常包括身体检查、对过去睡眠问题的调查和进行睡眠评估测试。
身体检查是排除一些可能影响睡眠的医疗问题的一种方法,如甲状腺问题、心血管疾病等。
对过去睡眠问题的调查是指医生询问患者在过去几周内的睡眠习惯和难度。
医生可能还会询问患者是否在白天感到过度疲劳或昏昏欲睡等情况。
睡眠评估测试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的,通常在一晚上进行。
该测试包括睡眠观察、脑电图检查、呼吸测量等等。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获得更广泛的有关患者睡眠问题的信息。
三、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
心理治疗是指一系列的心理治疗方法,如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
这些治疗方法有助于促进睡眠质量和提高睡眠效率。
药物治疗涉及到一些药物,如安眠药、镇静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失眠和过度困倦等不同的疾病。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建立正常的睡眠习惯,如固定的睡眠时间、减少咖啡因和饮酒等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帮助恢复正常的睡眠,并避免睡眠障碍。
以上介绍的睡眠障碍的种类、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仅仅是针对睡眠问题的一些方面。
如果您遇到睡眠障碍,应尽快与医生咨询,因为精神健康状况对整个人的生命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失眠症诊断及治疗指南

中国失眠症诊疗和治疗指南失眠是常有的睡眠问题,在成人中吻合失眠症诊疗标准者在 10% -15%,且呈慢性化病程,近多数严重失眠可连续10 年以上。
失眠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引起交通事故等不测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对个体和社会都组成严重的负担。
国内外睡眠医学专家曾公布多项与失眠相关的诊疗指南,但时间上相对迂腐,且多数仅针对成人,未能较好地涵盖儿童、老年人和孕产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同时较少关注中医药和物理治疗等相关内容。
为此,2015 年 10 月,中国睡眠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来自国内多家大型三甲医院、涵盖与睡眠医学相关的多个科室(包括精神科、心理科、神经内科、呼吸科、儿科、中医科等)的睡眠医学专家成立指南拟定专家委员会,以编制合适国情的失眠症诊疗和治疗指南。
专家组经过频频和充足论证,结合现有的临床经验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就,特别是循证医学方面的凭据,历时 1 年时间,完成了指南的撰写。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药剂师和心理学家,特别是睡眠医学相关从业人员供应规范化的失眠诊疗框架。
第一部分指南拟定原则和方法一、循证依照本指南参照2008年美国睡眠医学会( AASM )《成人慢性失眠评估和管理的临床指南》(以下简称AASM 指南),并检索国内外的主要电子数据库( 1999 年 7 月至 2015 年 9 月)以获得相关文件。
电子数据库包括 Pubmed、 EMBASE 、Cochrane Library 、万方数据库和,检索词为“失眠” 及与失眠相关的评估、检测和治疗等内容的重点词。
二、介绍等级本指南采用了与AASM 指南相同的文件凭据级别以及介绍等级即“标准(Standard)”、“指南( Guideline )”和“临床建议(Option )”。
睡眠阻挡国际分类第三版(ICSD-3 )的失眠症定义、诊疗标准和流行病学等资料也作为“标准”来介绍。
指南的一些重要内容在既往文件中可能找不到依据,或现有文件的结论相互之间存在矛盾,需要进行基于“专家共识”的介绍。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简介失眠是指无法在想睡觉时入睡或在入睡后无法保持足够睡眠时间的情况。
失眠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失眠非常重要。
本篇文章将介绍中国成人失眠症状,诊断方法和常用的治疗方案。
症状在睡觉前,失眠病人会感觉心烦意乱,躁动不安;有时还会感到胸闷、气短、头痛、四肢酸痛等不适症状,反复翻身难以入睡。
入睡后,病人常出现多梦或噩梦、易惊醒、快速入睡及短暂睡眠等抱怨,醒来后常有头昏、倦怠、乏力等不适感。
日间表现为显著的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头痛、记忆力下降、心情烦躁等。
诊断失眠的诊断要全面而细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史采集:临床医生详细询问病人的睡眠状况、情绪变化、生活习惯等,排除其他疾病可能引起的失眠症状。
2.体检:检查生理功能的改变,如甲状腺功能减低或肝功能障碍等。
3.睡眠日志:由病人或家属在治疗前两周连续记录每天的睡眠时间、质量、睡眠环境等,以及白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习惯。
4.应用诊断工具进行评定: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性指数(ISI)。
治疗失眠治疗旨在缓解病人的症状和改善睡眠质量,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1.镇静催眠药:静脉注射或口服催眠药可以缓解失眠症状,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导致成瘾和副作用。
2.抗抑郁药:某些抗抑郁药如多塞平、氯米帕明等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以改善失眠症状。
非药物治疗1.行为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CBT)可以帮助病人改正一些不利于睡眠的错误行为和认知,缓解失眠。
2.环境治疗:改善睡眠环境,如保持安静、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舒适的床上用品等。
3.生物反馈治疗:通过测量生物指标,帮助病人调节身体的生理节律,提高睡眠质量。
失眠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而且容易引起精神情绪、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恶化,因此必须及时进行治疗。
本文介绍了失眠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需要的病人。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要点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问题,在成人中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者在10%~15%,且呈慢性化病程,近半数严重失眠可持续10年以上。
失眠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诱发交通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对个体和社会都构成严重的负担。
国内外睡眠专家曾发表多项与失眠有关的诊疗指南,但时间上相对陈旧,且多数仅针对成人,未能较好地涵盖儿童、老年人和孕产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同时较少关注中医药和物理治疗等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一、循证依据二、推荐等级第二部分失眠症概述一、失眠症的定义和分类1.定义(标准):失眠症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
2.分类(标准):根据ICSD-3,失眠症分为慢性失眠症、短期失眠症及其他类型的失眠症。
与慢性失眠症相比,短期失眠症的诊断不要求病程≥3个月以及频度≥3次/周。
其他类型的失眠症仅在不能满足慢性和/或短期失眠症的情况下做出诊断,需慎重诊断。
二、失眠症的流行病学1.失眠症的现患率:2.失眠的自然病程:3.危险因素:(1)年龄:(2)性别:(3)既往史:(4)遗传因素:(5)应激及生活事件:(6)个性特点:(7)对环境的失眠反应性:(8)精神障碍:(9)躯体疾病:三、失眠症的影响四、失眠症的病理机制和假说1.过度觉醒假说:2. 3P假说:第三部分失眠症的评估与诊断一、失眠症的临床评估1.临床大体评估:(1)主诉:(2)睡前状况:(3)睡眠-觉醒节律:(4)夜间症状:(5)日间活动和功能:(6)其他病史:(7)体格检查:(8)家族史:2.主观测评工具:(1)睡眠日记:(2)量表评估:3.客观测评工具:(1)多导睡眠图(PSG):(2)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3)体动记录检查:二、失眠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标准):根据ICSD-3,慢性失眠症诊断标准如下,且标准A~F 都必须满足:A.患者报告,或患者父母或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存在下列1条或以上:(1)入睡困难;(2)睡眠维持困难;(3)比期望的起床时间醒来早;(4)在适当的时间点不肯上床睡觉;(5)没有父母或照顾者干预难以入睡。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完整版)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问题,指难以入睡、早醒、睡眠质量差以及白天疲乏等症状。
根据ICSD-3的定义,失眠症可以分为原发性失眠症和继发性失眠症。
原发性失眠症指无明显诱因引起的长期失眠,而继发性失眠症则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因素引起的失眠。
二、失眠症的流行病学失眠症在成人中的患病率约为10%-15%,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失眠症。
失眠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老年人患病率更高。
此外,失眠症在心理疾病、慢性疾病和应激事件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三、失眠症的影响失眠症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
此外,失眠症还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和社会负担。
第三部分失眠症的诊断一、诊断标准根据ICSD-3的定义,诊断原发性失眠症需要满足以下标准:1)存在睡眠障碍症状至少3个月;2)睡眠障碍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失眠症状。
继发性失眠症的诊断则需要确定引起失眠症的原因。
二、评估工具评估失眠症需要使用合适的工具,包括睡眠日志、睡眠质量问卷、白天疲乏量表和焦虑抑郁量表等。
第四部分失眠症的治疗一、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睡眠保健教育、睡眠环境调整、物理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等。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睡眠限制、睡眠压力管理和睡眠卫生教育等。
睡眠保健教育包括睡眠惯的调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睡眠环境调整包括改善睡眠环境的噪音、光线和温度等。
物理治疗包括音乐疗法、温泉疗法和按摩等。
中医药治疗则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等。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催眠药和抗抑郁药等。
药物治疗应该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依赖和滥用药物。
三、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将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和依赖。
总之,本指南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药剂师和心理学家等提供了规范化的失眠诊疗框架,旨在提高失眠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减轻失眠症对患者和社会的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失眠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
长期、严重的失眠不仅给患者身体、人际关系、生活和工作等带来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恶性事故发生。
据报告:在中国,有45.4%被调查者在过去的1个月中,有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
失眠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及社会功能,影响生命质量,失眠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子。
1.定义(标准):失眠症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
失眠症可孤立存在或者与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或物质滥用共病,可伴随多种觉醒时功能损害。
2.分类(标准)及历史沿革2.1根据睡眠障碍国际分类:失眠症分为慢性失眠症(病程超过3个月)、短期失眠症(病程在1~3个月内)及其他类型的失眠症。
其他类型的失眠症仅在患者不能满足慢性和(或)短期失眠症的情况下做出诊断,需慎重诊断。
与慢性失眠症相比,短期失眠症的诊断不要求病程≥3个月以及频度≥3次/周。
2.2历史沿革:近年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研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各种慢性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精神类疾病(焦虑、抑郁症等)与失眠三者互为因果,原有的原发与继发性失眠的诊断是不严谨的。
因此,对失眠障碍的诊断不再进行原发、继发的分类,失眠障碍能单独诊断,也可诊断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
3.流行病学3.1危险因素:(1)年龄:为失眠的显著危险因素。
慢性失眠症的现患率从儿童的4.0%、青年人的9.3%,增加到老年人的38.2%。
(2)性别:女性患病风险约为男性的1.4倍,该比率在45岁人群中甚至增至1.7倍;对儿童(12岁)的调查并未发现失眠存在女性易患性。
(3)既往史:曾经存在失眠发作的人群的再次发病率是其他普通人群的5.4倍。
(4)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普通人群的新发病率是无家族史人群的3倍;家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显示失眠的遗传度在30%-60%。
(5)应激及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不仅是新发失眠的危险因素,也是失眠得以慢性化的维持因素。
(6)个性特征:失眠患者往往具有某些个性特征,比如神经质、内化性、焦虑特性及完美主义。
(7)对环境的失眠反应性:福特应激失眠反应测试(FIRST)量表可用来评估在9种常见的状态下出现失眠的可能性,得分高人群的失眠新发病率是其他人群的3.3倍。
(8)精神障碍:70%-80%的精神障碍患者均报告有失眠症状,而50%的失眠患者同时患有1种或1种以上精神障碍。
(9)躯体疾病:慢性内科疾病患者往往报告有失眠症状,而失眠人群罹患内科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失眠人群。
3.2失眠症的现患率: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在6个城市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内地成人有失眠症状者高达57%。
这个比例远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
采用相对严格的诊断标准,2003年在北京市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中,普通成人失眠症患病率为9.2%。
3.3自然病程:在1-10年的随访研究中,成人失眠持续率为30%-60%,提示失眠的病程具有持续性特征。
另一方面,失眠具有一定(自然)缓解性,病程呈现波动性。
失眠的持续率具有年龄差异,儿童和青少年期失眠持续率约为15.0%,而中年女性和男性则分别高达42.7%和28.2%。
4.失眠的病理机制和假说失眠发生和维持的主要假说是过度觉醒假说和3P假说[3P指的是Predisposing(易感因素)、Precipitating(促发因素)和Perpetuating(维持因素)]。
4.1过度觉醒假说:该假说认为失眠是一种过度觉醒。
这种过度觉醒横跨24h的日周期。
失眠患者在睡眠和清醒时表现出更快的脑电频率、日间多次小睡潜伏期延长、24h代谢率增加、自主神经功能活性增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活跃及炎症因子释放增加等。
4.2 3P假说:该假说认为失眠的发生和维持是由3P因素累积超过了发病阈值所致。
一般来说,易感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及性格特征等,可使个体对失眠易感。
促发因素包括生活事件及应激等,可引起失眠症状的急性发生。
维持因素是指使失眠得以持续的行为和信念,包括应对短期失眠所导致的不良睡眠行为(如延长在床时间)及由短期失眠所导致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等,尤其是对失眠本身的焦虑和恐惧。
目前,广泛应用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就是建立在3P假说的基础之上。
5.失眠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5.1常用的评估方法:失眠的评估方法有主观和客观方式,主观评估包括自评量表和和他评量表。
常用的量表有: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b.失眠严重指数(ISI);c.疲劳严重度量表(FSS)、生命质量自评量表SF-36;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e.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问卷(DBAS)等。
客观测评工具包括多睡眠导图和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
多导睡眠图主要用于睡眠和梦境研究以及抑郁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断,是评估睡眠质量的标准工具。
目前诊断失眠主要的依据还是患者主诉睡眠困难,并不必须客观的睡眠评估,其他引起睡眠困难的原因,如不定腿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以及由精神类疾病引起睡眠困难,则需要行多导睡眠图的检查。
5.2慢性失眠症诊断标准(根据ICSD-3),如下,且标准A-F都必须满足:A.患者报告,或患者父母或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存在下列1条或以上:(1)入睡困难;(2)睡眠维持困难;(3)比期望的起床时间醒来早;(4)在适当的时间点不肯上床睡觉;(5)没有父母或照顾者干预难以入睡。
B.患者报告,或患者父母或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存在下列与夜间睡眠困难相关的1条或以上:(1)疲劳或萎靡不振;(2)注意力、专注力或记忆力下降;(3)社交、家庭、职业或学业等功能损害;(4)情绪不稳或易激惹;(5)日间瞌睡;(6)行为问题(比如:活动过度、冲动或攻击性);(7)动力、精力或工作主动性下降;(8)易犯错或易出事故;(9)对自己的睡眠质量非常关切或不满意。
C.这些睡眠/觉醒主诉不能完全由不合适的睡眠机会(如充足的睡眠时间)或环境(如黑暗、安静、安全、舒适的环境)解释。
D.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Et间症状至少每周出现3次。
E.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日间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
F.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日间症状不能被其他的睡眠障碍更好地解释。
5.3短期失眠症的诊断标准与慢性失眠症类似,但病程少于3个月,且没有频率的要求。
5.4鉴别诊断(专家共识):失眠可以作为独立疾病存在(失眠症),也可以与其他疾病共同存在(共病性失眠症)或是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
需要区别单纯性失眠症、共病性失眠症或失眠症状。
(1)睡眠障碍:睡眠症状的详细评估流程见图2。
(2)躯体疾病: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等所致的失眠症状。
(3)精神障碍:抑郁症患者可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神运动性迟滞等核心症状,双相情感障碍可出现抑郁和躁狂症状,焦虑症患者除了有典型的焦虑、恐惧、担心,常伴有心慌、呼吸加快等自主神经症状。
此外,其他的精神障碍也是失眠常见的原因。
(4)精神活性物质或药物:抗抑郁药物、中枢兴奋性药物、心血管药物、麻醉性镇痛药、平喘药等药物,以及酒精和烟草等物质均可诱发失眠。
6.失眠症的治疗总体目标:①增加有效睡眠时间和(或)改善睡眠质量;②改善失眠相关性日间损害;③减少或防止短期失眠症向慢性失眠症转化;④减少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共病的风险。
具体目标:①去除诱发失眠的因素可使部分患者睡眠恢复正常;②改善睡眠后达到的具体指标,如总睡眠时间6h、睡眠效率80%-85%、睡眠潜伏期30min、入睡后觉醒时间30min、降低觉醒次数或者减轻其他失眠症状;③在床与睡眠之间建立积极和明确的联系;④改善失眠相关性日间损害,如精力下降、注意或学习困难、疲劳或躯体症状、情绪失调等;⑤改善与失眠相关的心理行为学问题;⑥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负面影响。
持续性评估:①失眠症治疗过程中,一般需要每个月进行1次临床症状评估。
②在治疗过程中每6个月或旧病复发时,需对患者睡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方法包括:主观性评估与客观性评估。
持续性评估有助于分析治疗效果和指导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③在进行一种治疗方法或者联合治疗方法无效时,应考虑更换其他心理行为疗法、药物疗法或联合疗法,同时应注意重新进行病因筛查及其他共存疾病的评估。
④中止治疗6个月后需要重新进行评估,因为这是失眠症状复发的高危时期。
6.1心理治疗:1.心理治疗的目标:改变失眠患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因素,增强患者自我控制失眠症的信心。
总体的治疗目标是:(1)确认导致慢性失眠的不当行为和错误认知;(2)让患者了解自己对失眠的错误认知,重塑有助于睡眠的认知模式;(3)消除努力入睡和增加的觉醒次数之间的关系,加强床、放松及睡眠之间的良性联系;(4)形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和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有利于重塑睡眠生理周期,增加夜晚的睡眠驱动力;(5)消除常见的心理生理性觉醒和对睡眠的焦虑。
2.心理治疗的形式:心理和行为治疗是首选的失眠症治疗方法,最常见的是CBTI。
长期来看,CBTI的疗效优于药物疗法。
3.具体治疗方法:(1)睡眠卫生(标准,不推荐单独使用):找出失眠患者不良的生活与睡眠习惯,从而帮助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尚无足够证据证明单独运用睡眠卫生疗法有确切的疗效,需要与其他心理行为治疗方法联合运用。
(2)认知治疗(标准):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对于睡眠的错误认知,以及对失眠问题的非理性信念与态度,使患者重新树立起关于睡眠的积极、合理的观念,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3)睡眠限制(标准):通过睡眠限制缩短了夜间睡眠的卧床时间,增加了睡眠的连续性,直接提高了睡眠效率,并且通过禁止日间小睡,增加夜晚的睡眠驱动力。
(4)刺激控制(标准):通过减少卧床时的觉醒时间来消除患者存在的床与觉醒、沮丧、担忧等不良后果之间的消极联系,重建床与睡眠之间积极明确的联系。
(5)松弛疗法(标准):放松治疗可以降低失眠患者睡眠时的紧张与过度警觉,从而促进患者入睡,减少夜间觉醒,提高睡眠质量。
该疗法适合夜间频繁觉醒的失眠患者。
(6)矛盾意向(指南):该疗法假设患者在有意进行某种活动时改变了自己对该行为的态度,态度的变化使得原来伴随该行为出现的不适应的情绪状态与该行为脱离开,让患者直面觉醒(努力入睡却没有能够成功)及失眠所引起的恐惧和焦虑。
(7)多模式疗法(指南):在失眠症的诊疗中,很多临床医师会使用不同组成形式的多模式疗法(刺激控制、放松疗法、睡眠限制)和睡眠卫生教育。
(8)音乐疗法(指南):轻柔舒缓的音乐可以使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焦虑情绪和应激反应得到缓解,也有将患者的注意力从难以人眠的压力中分散出来的作用,这可以促使患者处于放松状态从而改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