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空巢老人的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准确的说是指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是把人口分成老年,中年,青年,在以上年龄结构中年结构中年老人的比例越来越高,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社会出现的人口想象,是随着死亡水平和生育水平的下降而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
老年人是一个对国家,社会和家庭作出显著贡献而身体日益走向衰弱的人群.2000年,我国60以上老年人口达1299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并以每年3.2%的速度增加.根据国际标准,此时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人的寿命的增加本身是人类的一大胜利,但是由于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就会形成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不仅对老年人带来各种问题,而且还将对一个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使得我国传统的家庭式产生的本质的变化.在这个大变革的年代中,年轻一代再也不能依靠世代相传的父家长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进行劳动生产,生存了,他们越来越多的与分家自立,即使仍与父母长辈同居,由于年轻人在经济上成为主要供养者,所以自然地成为家庭权利的实际推有者,这样,传统的家长制基本解体了,而且,由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工作与生活节奏加快,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青老双方之间,在社会角色,地位和相应的财富与权力资源的占有上发生上了变迁,致使青老之间产生了隔阂,矛盾.
我国传统的老年家庭的主要结构类型是以祖孙三代的主干家庭为主,真正空巢或者独居的老人家庭所占比例较低,但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老年家庭结构出现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空巢家庭比例上升,主干家庭,核心家庭所占比例缩小,从年龄与家庭结构的相关性看来,城乡老年家庭结构呈正相关的特点,即年龄越大,主干家庭的比例越高.但是家庭结构分布格局在最近的一二十年中发生了变化.根据一些研究者1998年的抽样调查,上海的61-65岁年龄组的老年家庭中,核心家庭所占比例最高,为36.5%,其次是空巢家庭,占33.3%,再次是主干家庭,占
20.64%;其次是隔代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分别占
6.35%,1.59%,1.59%.
社会老龄化直接导致社会养老难题,特别是对于空巢老人的生活更是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
我国空巢家庭的现状
在我国,最近10多年来空巢家庭一直呈增多之势。1993年,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6.7%,2003年上升到25.8%,在一些大城市,空巢家庭问题更为突出。2003年,北京市空巢家庭的比例为34%,上海市为34.8%,广州市为30%,天津市为36.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单身独居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由1999年的3.8%上升到2003年的11%。
另据有关部门对天津、杭州、无锡三大城市60岁以上老人抽样调查表明;10.9%的老人生活在单身家庭里,29.1%的老年人生活在夫妇二人家庭里,即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已占老年总数40%以上。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注释2)占全国家庭总数的20.09%,即1/5。
全国有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中空巢家庭户占22.83%,其中,单身老年户占11.46%,只有一对老夫妇的占11.38%。地区之间的差异悬殊,有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中空巢家庭户的比例,山东省最高,达到36.05%,其次是浙江省,达到35.12%,均超过1/3,上海29.37%,天津28.2%,黑龙江27.21%,辽宁27.08%,山西27.00%,河北25.39%及北京25.00%的比例也超过或达到1/4。
空巢家庭产生的原因
空巢家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及人们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还有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由于不能在全社会普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难以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发展中的国家往往约3/4即大多数老年人迄今仍居住在农村,这些农村中的老人,属于贫困的弱势群体,他们大都依靠家庭供养,然而,一则是由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落后,以农为生者收入微薄,农民家庭通常子女超标,中青年农民供养老人成为他们的一大负担,一则是改革开放后农村中青年越来越多地流入城市,近些年又又越来越多地携带妻子儿女全家进城谋生,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只能靠微薄农田的收入艰难生活。
我国空巢家庭发展态势
现代社会,按照古德的观点,工业化和都市化将使家庭结构朝核心化(夫妇家庭)的发展,在此趋势下则是空巢家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由于我国强力推行计划内生育政策,一般的城市家庭只有一个子女,这样使得我国的家庭结构出现小型化和核心化的现象,核心家庭是直接导致空巢家庭增多的最为基本原因。
我国的空巢家庭的比例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根据1995
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北京市老年夫妇户占27%,老人独居户占了7%,合计34%。也就是,在1/3的背景老人生活在空巢家庭之中。另外一项调查说明了,这一比例可能有普遍意义。根据1995年对北京、上海、苏州、广州和香港等城市新城区老年人家庭的研究,结果发现:生活在单身家庭中的独居老人已经占到10.4%,只于配偶一起生活的老人高达25.9%,两者相加的累积百分比为36.3%,占全体老人的1/3以上。如果加上准或者类“空巢”的老人家庭,那么比例就会高出许多。所谓准或者类空巢,是指子女工作或者出差期间老人孤独在家的情形。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代际分居所造成的空巢家庭,而是因为时间的不能共享所造成的更为普遍的空巢家庭,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前诉的角色冲突所引发的。譬如,北京市中青年家庭养老状况典型调查曾经发现:255位中青年人中有78.4%白天上班,其中55.3%的人中午补回家,这种白天空巢的情况使很多做子女的对来年父母分的日常生活感到忧虑。如此看来,空巢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儿女的多少或者是否与儿女同住,还是看在帮助的时候儿女是否能伸出援手。正是基于广义的老人家庭空巢化现象在城市已如此普遍,所以社会各界对托老所的呼吁才会越来越高(注释3)
而根据2000年前后老龄委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老年人的人口已经达到1.26亿,且每年还在以3%的速度增长,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则更是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中国老年人的空巢率已经达到老年人人口总数的25%以上,并且数字还在不断的扩大。2003年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市178万老年人口中,处于空巢家庭的女性老人占其人口总数的29.36%,处于空巢家庭的男性占其人口总数的42.56%(注释4)。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目前我国有1/3的老年家庭出现空巢现象,其中天津老年人家庭的空巢率为55%,北京为34%,上海为37%。而据专家预测,50年后,我国老人家庭的空巢将达到90%。因空巢而引发的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也将更为突出。(注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