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悲剧意识页PPT文档
第六章 《红楼梦》 PPT课件
![第六章 《红楼梦》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e3b4df52ea551811a687ca.png)
重重矛盾。
第三部分(56—104回)贾府势力由盛而衰,黛死钗 嫁悲剧相继。是飘零而多事的肃秋。
第四部分(105—120回)宝玉出家,宝钗守寡;贾母 寿终,贾府败亡。“树倒猢狲散”,落得白茫茫一片大
地真干净。是整个红楼世界衰败而凄冷的严冬。
(二)具体特点: 1、多线交叉,网状平展。 2、一事多义,转换自然。 3、小矛盾凝聚大矛盾,小事件积累大事件,
第六章 《红楼梦》 PPT课件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使曹雪芹更加体会到 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 庸俗和偏狭,看到了封建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 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和感伤。他的《红楼 梦》从乾隆六年开始动笔,共“批阅十载,增 删五次”,终因乾隆27年幼子夭亡,忧伤过度, 卧床不起,这年除夕离开人世,终年不到50岁, 留下一部未完成的书稿。
用木活字版印行,乾隆56年(1791)本称为
“程甲本”,乾隆57年(1792)本称为“程
乙本”。
清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程乙本
第二节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和理想色彩
走进红楼之红楼集锦
一、《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
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
一、结构艺术
(一)总体特点
序幕(1—5回),相当于全书结构的骨架和蓝图。
第一部分(6—34回),始于刘姥姥一进荣府,终于 黛玉题帕定情。这是宝黛爱情和贾府生活美好而欢乐的
浓春。
第二部分(34—55回)这是宝黛爱情的发展成熟期, 也是贾府安富尊容的享受期。主要写大观园女儿们的结
社吟诗、贾母等女眷的宴饮之乐,也揭示了繁华背后的
贵之人不过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
名著导读之《红楼梦》ppt课件完美版
![名著导读之《红楼梦》ppt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14a6f2a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b.png)
的兴衰。
宝黛爱情
描述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 情故事,以及他们与薛宝钗之 间的纠葛。
家族纷争
展现贾府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 系和矛盾冲突,以及贾府的逐 渐衰落。
悲剧结局
以贾宝玉出家、林黛玉病逝等 悲剧收场,表达对封建社会的
深刻批判。
重点章节解读
第五回
封建社会的衰落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社 会矛盾尖锐,封建制度逐渐走向
衰落。
满汉文化的融合
清代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满汉 文化在这一时期相互融合,形成
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文学艺术的繁荣
清代文学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小说、戏曲、绘画等领域都涌 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艺术家
。
传统文化元素挖掘
儒家思想的影响
名著导读之《红楼梦 》ppt课件完美版
• 《红楼梦》概述 • 人物形象分析 • 故事情节梳理 • 艺术特色鉴赏 • 社会背景与历史文化解读 • 阅读指导与建议
目录
01
《红楼梦》概述
作者及创作背景
曹雪芹
清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江宁( 今南京)织造世家,历经家道中 落,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有 深刻的认识。
情节发展脉络
家族兴盛
从贾府的繁荣景象和贾母的权威地位 ,展现四大家族的鼎盛时期。
爱情纠葛
通过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 情感纠葛,展现封建礼教对爱情的束 缚和摧残。
家族衰落
从贾府的财政危机、人际关系恶化等 方面,展现家族的逐渐衰落和封建社 会的弊端。
悲剧结局
以贾宝玉出家、林黛玉病逝等悲剧收 场,表达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反 思。
家族兴衰象征
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 兴衰历程,象征了封建社会的盛 衰兴替和家族命运的不可逆转。
名著导读红楼梦完美版ppt课件
![名著导读红楼梦完美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4fa84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6.png)
写作手法
草蛇灰线法
又称伏笔法,指在文中不对人物 或情节进行正面描写,而是通过 暗示、铺垫、呼应等方法,使人 物或情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倒叙法
通过倒叙的方式,将重要的情节 或结局提前呈现给读者,以增加
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梦幻与现实交织
作者将梦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 使读者难以分辨哪些是真实发生 的事情,哪些是主人公的梦境。
作品概述
01
02
03
主题思想
揭示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人 性的复杂性;探讨家族、 爱情、友情等主题。
主要人物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等;他们各自代表了封建 社会的不同阶层和价值观 。
故事情节
以贾宝玉为中心,讲述了 他与众多女子的感情纠葛 ,以及家族内部的勾心斗 角。
02
人物分析
主要人物介绍
贾宝玉
贵族家庭的子弟,个性叛 逆,情感复杂,对林黛玉 有着深深的感情。
故事情节梗概包括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以及一些重要的情节,如宝黛共读西厢记、宝钗扑蝶、湘云 醉眠、晴雯撕扇等。
情节特点
情节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百态:通过描绘四大家族的兴衰和 女性人物的人生百态,展现了当时社会 的各种现象和百态人生。
悲剧色彩:整个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 人物命运悲惨,爱情婚姻悲剧不断上演 。
宝钗扑蝶
这个情节展现了宝钗天真烂漫、纯洁无邪的一面,同时也表现了宝钗对 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这个情节也反映了宝钗不同于其他女性 人物的特点。
湘云醉眠
这个情节展现了湘云豪放不羁、率真可爱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表现了湘 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这个情节也反映了湘云不同于其他女 性人物的特点。
04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女子死因探析优秀课件(27张PPT)(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女子死因探析优秀课件(27张PPT)(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b97ad828e9951e79a8927dd.png)
六、香菱之死
整日变着花样虐待香菱,就是想致她于死地。
四二、、尤 社二会姐大原最环名关境键的甄的因英死素因,莲是检,胎抄儿大原被观打园籍下却姑来必,然苏使发、她生失,甄去这士了是最封隐后建独的没希落女望贵,族也在成社了会压现死实骆面驼前的作最的后最一后根挣稻 扎草。。 “殉主而登,太眉虚”心,有想必米也粒是她大最好小的的归宿一。点胭脂记。四 性情刚烈的岁尤那三姐年,元如何宵能,够忍在受这看样社被误火解花,被灯无时端地因折家辱?奴于是她用生命和鲜血来洗刷自己的冤屈,证明自己的清白。 对本王来熙 就凤懦敢弱霍怒的启不迎敢春(言,“,嫁对给祸晚了起来父的亲”通的房债)丫主看头,秋从护桐一不的开无始当理就而挑处衅于被也下拐逆风来和子顺弱受势。。 二、焦大在拐众走人面。前十揭开二这三个丑岁闻的时时,候,被更薛使蟠她无强地买自容为。妾 ---高考语文,名改著阅名读香《红菱楼。梦》她女生子死得因袅探析娜纤巧,做人 整2父、日母神变 之话着外色花的行桂彩样人事所的虐,姻待从又妒缘香故宿温,菱事命,的柔备,就一黛安受是开玉想始静折的致,使她磨。我命于们后,要死就下地为改知凡。道薛名间黛用蟠为玉泪的正秋水结报妻菱局恩注夏,,定而是金后度个化悲她剧出,家她的的癞死头不和是尚偶却然要,求而她是一一生种不必见然眼,泪一,种不为见爱哭泪声尽,而不亡见的除必了然 结局。 被夏金桂折磨致死。
三、家族矛盾和斗争,既没有人护卫迎春 ,也没有人出头为迎春撑腰做主。孙绍祖肆 无忌惮欺辱迎春,贾府里一群窝囊废男人, 竟谁也不能为迎春主持正义。
四、王熙凤之死
王熙凤是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长 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 ,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 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 口人的理家主子宝座上,口才与威势 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 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善于察言观色 、机变逢迎、见风使舵。又心狠手辣 、笑里藏刀。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 阴毒之能事,“毒设相思局”也可见 其报复的残酷。“弄权铁槛寺”中, 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张家女儿 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因听不进秦 可卿临死前对她的遗言警告,最终落 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 性命”的下场。
2024年度《红楼梦》主题PPT模板课件25套
![2024年度《红楼梦》主题PPT模板课件25套](https://img.taocdn.com/s3/m/d16690a5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2.png)
从儒、释、道等哲学思想出发,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生哲学、道德观念、生命意识等哲 学问题,挖掘作品的哲学智慧。
26
在当代社会中推广《红楼梦》文化价值
2024/3/23
教育推广
将《红楼梦》纳入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等方式,向学生普及《红楼梦》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 素养。
文化活动
13
经典情节解读与赏析
01
02
03
04
“宝黛初会”情节解读
“刘姥姥进大观园”情 节赏析
“黛玉葬花”情节解读 与赏析
“宝玉挨打”情节解读 与赏析
2024/3/23
14
诗词歌赋在情节中的作用
诗词歌赋在《红楼梦 》中的艺术价值
诗词歌赋在推动情节 发展中的作用
2024/3/23
诗词歌赋在塑造人物 形象中的作用
22
女性意识觉醒和追求自由精神体现
女性形象塑造
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如林黛玉、薛 宝钗等,展现女性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女性意识觉醒
通过女性人物的言行举止,表达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和对自由 精神的追求,彰显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追求自由爱情
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他们追求自由爱情、 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气和决心。
各版本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 的特点与差异
影响与评价
红学研究、《红楼梦》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与影响
5
清代社会风貌及文化内涵
2024/3/23
清代社会风貌
01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概况与特点
文化内涵
02
《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园林建筑、饮食文化等
社会背景与《红楼梦》主题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课件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ac25919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1.png)
(三)宝玉黛玉爱情的新特点
❖ 1、是知己之爱而不是一见钟情。 ❖ 2、宝黛爱情是两个叛逆者的结合。 ❖ 1)黛玉的个性是恬静、闲淡、自由的。宝玉黛玉是
在酷爱自由和个性解放上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 2)黛玉也以平等地位对待丫环。 ❖ 3)宝玉从黛玉身上发现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契合点。 ❖ 3、宝玉黛玉爱情的结合更为艰难,其间斗争更为错
《西游记》 孙悟空头戴封建的紧箍咒,“皇帝轮流坐,明年 到我家”
《金瓶梅》 “明人伦,介淫败,分淑匿,化善恶,知盛衰、 消长之机,取轮回报应之事”
《儒林外史》 提出礼乐
一、贾宝玉
❖ (一)宝玉叛逆性格产生的客观原因(条件) ❖ 1、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 ❖ 2、贾家后继无人,家长实现望子成龙的手段、方式不同。 ❖ 贾政严格,贾母纵容、庇护、娇纵 ❖ 3、宝玉生活在大观园,较少感染了男性封建贵族的恶习。 ❖ 狠:贪得无厌、极力搜刮 ❖ 滥:糜烂透顶、道德败坏。焦大“如今生下些畜牲来,爬灰
四、奇苦极郁的人生悲剧
❖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 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 为《情僧录》。”
❖ “吾谓作是书者,殆实有奇苦极郁在于文 字之外者,而假是书以明之。故吾读其书之所 以言情者,必泪涔涔下,而心怦怦三日不定 也。”(潘德舆《读红楼梦题后》 )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二、青春少女由生而死的人生悲剧
❖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 黛玉葬花:诸艳悲剧序曲。
❖ 大观园遭抄检:“悲凉之雾,遍披华林”。(直接 受害者:晴雯)
❖ 小姐悲剧:黛玉为情死;宝钗守活寡;四艳(元、 迎、探、惜)原应叹息;凤姐 “家亡人散各奔腾”; 李纨年轻守寡……
名著导读之《红楼梦》ppt课件完美版
![名著导读之《红楼梦》ppt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ba61fb47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f0.png)
情感与哲理
作品中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对情感的 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为 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 灵感。
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传承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红楼 梦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
要意义。
社会批判
作品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启发了人们对社会不公与阶级问题 的思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
爱情与婚姻是《红楼梦》中重要的主题之一。小说中通过描写贾宝玉和 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感情纠葛,深刻地探讨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婚姻的 悲凉。
贾宝玉在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摇摆不定,展现了爱情的矛盾和无奈。林 黛玉的敏感和才情,以及薛宝钗的贤良和美貌,都让贾宝玉难以抉择。
小说中还通过其他人物的爱情故事,如贾琏和王熙凤、贾母和贾代善等 ,展现了不同形式的爱情和婚姻。这些故事都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婚姻的 不自由和爱情的悲剧。
04
《红楼梦》艺术特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物塑造
总结词
丰满立体,独具魅力
详细描述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具有独特的魅力和 气质。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他们的性 格、情感和命运都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展现,使得读者能够 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情节安排
总结词
曲折跌宕,环环相扣
VS
详细描述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出生在荣府,是贾母的孙子。他性 格叛逆,不喜欢功名利禄,对封建礼教持怀疑态度,与众多女子有着情感纠葛 。
林黛玉
总结词
才情美人与深情主角
详细描述
林黛玉是荣府的千金,她才情出众,机智聪颖。她与贾宝玉情投意合,却因种种 原因不能如愿,最终在病痛中离世。
名著导读《红楼梦》ppt课件(93页)
![名著导读《红楼梦》ppt课件(93页)](https://img.taocdn.com/s3/m/59368f4758fafab069dc0254.png)
• 关于迎春的死,刘先生没有异议,和书中描写的 一样,她是因为遇人不淑,嫁给了孙绍祖这个白 眼狼,最后被折磨虐待死的.
清才 明自 涕精 送明 江志 边自 望高 ,, 千生 里于 东末 风世 一运 梦偏 遥消 。。
探 春
• 5、贾探春 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 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 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 分,有“ 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 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 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 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 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 “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 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 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 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 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 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 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 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 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木石前盟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 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 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 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 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 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 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 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 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 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披阅十 载,增删五次,哭成此书” “书 未成,芹为泪尽而绝”;真是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 寻常”,前八十回在曹雪芹去世 前十年左右就已经传抄于世。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daa93f00453610661ed9f4bf.png)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
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剖析,都会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悲剧意蕴所震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大体上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悲剧。
这主要指主人公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以及探春生逢末世无力补天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开卷从女娲炼石补天神话引申而来,写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因未能入选补天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被一僧一道幻形为通灵宝玉,携至尘寰,亲历了人间的离合悲欢与炎凉世态。
这是《红楼梦》最基本的情节模式。
主人公贾宝玉,其实就是这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
小说第三回有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批宝玉极洽。
词中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
这幅形象确是顽石的翻版。
然而,宝玉和顽石不同,他决不因自己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相反,他根本就不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块有裨于天的石料,从而走上了一条叛逆道路。
宝玉平生喜爱杂学旁收,却最怕读书,最厌恶八股文。
他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儒家经典都是前人无故生事,而杜撰出来的。
他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钓禄之阶,嘲笑读书上进的人皆为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
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
因此,当他会见贾雨村之类的官僚时,便是一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神态,一点儿也没有与姐妹们相处时的风流洒脱。
尤其是宝玉否定了统治者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指斥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竟何如不死的好。
他从精神上背叛了封建礼教,他所动摇的是支撑苍天的四极。
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在异端的路上越走越远,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评认为,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二是重情不重礼,三是有情极之毒。
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以情抗礼,这是他叛逆精神的核心内容。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daa93f00453610661ed9f4bf.png)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
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剖析,都会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悲剧意蕴所震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大体上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悲剧。
这主要指主人公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以及探春生逢末世无力补天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开卷从女娲炼石补天神话引申而来,写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因未能入选补天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被一僧一道幻形为通灵宝玉,携至尘寰,亲历了人间的离合悲欢与炎凉世态。
这是《红楼梦》最基本的情节模式。
主人公贾宝玉,其实就是这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
小说第三回有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批宝玉极洽。
词中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
这幅形象确是顽石的翻版。
然而,宝玉和顽石不同,他决不因自己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相反,他根本就不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块有裨于天的石料,从而走上了一条叛逆道路。
宝玉平生喜爱杂学旁收,却最怕读书,最厌恶八股文。
他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儒家经典都是前人无故生事,而杜撰出来的。
他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钓禄之阶,嘲笑读书上进的人皆为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
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
因此,当他会见贾雨村之类的官僚时,便是一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神态,一点儿也没有与姐妹们相处时的风流洒脱。
尤其是宝玉否定了统治者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指斥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竟何如不死的好。
他从精神上背叛了封建礼教,他所动摇的是支撑苍天的四极。
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在异端的路上越走越远,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评认为,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二是重情不重礼,三是有情极之毒。
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以情抗礼,这是他叛逆精神的核心内容。
名著导读之《红楼梦》ppt课件完美版
![名著导读之《红楼梦》ppt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116a1832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97.png)
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欣赏角度
01
02
03
04
文学角度
欣赏《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感受其
文学魅力。
文化角度
挖掘作品所反映的传统文化、 社会风俗和价值观念,理解其
文化内涵。
艺术角度
欣赏作品中的绘画、音乐、舞 蹈等艺术元素,领略其艺术之
语言风格
01
02
03Βιβλιοθήκη 古典雅致小说语言典雅,文采斐然 ,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曲 艺等艺术手法,展现了中 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口语化表达
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贴近生 活,口语化表达,使得读 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修辞手法丰富
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 手法,如排比、对仗、夸 张等,增强了语言的表达 力。
结构布局
章回体结构
名著导读之《红楼梦》ppt 课件完美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目录
• 《红楼梦》简介 • 《红楼梦》主要内容 •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 《红楼梦》的影响与价值 • 《红楼梦》的阅读与欣赏
01
《红楼梦》简介
作者介绍
•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出生在南京江宁织造府,出身清代内务 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早年在南京江宁织 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后随家人迁居北 京。
对现代人的启示
1 2
重视人性和情感的表达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启示 现代人要关注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表达。
追求平等和公正
《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启 示现代人要追求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3
2024版名著导读《红楼梦》完美版ppt课件
![2024版名著导读《红楼梦》完美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9e92b7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43.png)
名著导读《红楼梦》完美版ppt课件•《红楼梦》概述与背景•人物形象塑造与特点分析•情节梳理与主题思想探讨•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片段解读•知识拓展:跨文化对比研究视角•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红楼梦》概述与背景出身于江宁织造世家,家族地位显赫,从小接触宫廷文化。
曹雪芹家族背景个人经历创作动机历经家族衰落、生活困顿,对世事有深刻感悟。
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借助小说表达对社会、人生的独到见解。
030201曹雪芹生平及创作背景《红楼梦》版本流传与影响版本流传从手抄本到印刷本,历经多次修订、增删,形成多种版本。
对后世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文学地位及价值评估文学地位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价值评估以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刻的社会寓意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人物形象塑造与特点分析通过内心独白、梦境、幻觉等手法,深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细腻的心理描写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人物外貌特征鲜明。
独特的外貌描绘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
典型的环境烘托主要人物形象塑造方法贾宝玉、林黛玉等角色解读贾宝玉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追求自由、平等和真挚的爱情,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林黛玉才情出众、聪明伶俐,但命运多舛,性格敏感多疑,敢于追求真爱。
薛宝钗、王熙凤等角色对比薛宝钗封建淑女的典范,端庄娴雅、宽厚待人,但缺乏个性和自我意识。
王熙凤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具有强烈的权力欲和金钱欲,是封建社会的代表人物。
情节梳理与主题思想探讨故事情节发展脉络梳理第一阶段第三阶段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贾宝玉出家及林黛玉的死亡引子第二阶段结局甄士隐的家庭变故及梦幻识通灵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变迁贾府的彻底败落和人物的悲惨命运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薛宝钗的婚姻悲剧贾府中其他人的爱情悲剧爱情悲剧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01020304爱情悲剧主题思想剖析010204社会批判意义挖掘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对封建礼教的揭露和鞭挞对人性的深刻探讨和反思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和责任感03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片段解读独特艺术手法鉴赏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大量内心独白、梦境、幻觉等手法,深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复杂而真实的人性。
名著导读之《红楼梦》ppt课件完美版ppt课件
![名著导读之《红楼梦》ppt课件完美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812158227916888486d79f.png)
4、霍启——祸起
5、封肃——风俗
6、青埂——情根
7、大荒山无稽崖——荒谬无稽 8、十里街——势利
9、仁清巷——人情
一、暗示命运遭遇的命名
例如:甄英连(真应怜) 霍启(祸起)
二、表明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命名
例如:甄士隐 (真事隐 ) 贾雨村 (假语存)
三、作者寄寓褒贬的命名
例如:封肃(风俗) ppt课件
19
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
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
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
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
了良好的ppt基课件础。
7
曹 雪 芹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 无从查考,只能从书中知道他“于悼 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专 家考证:全书共110回,因为曹雪芹 留下了一份完整的提纲是110回。前 八十回在他去世前已传抄于世。后三 十回也基本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 没有流传下来,后来终于迷失。这是 不可弥补的损失。到十八世纪末,高 鹗续写了后四十回,补成了现行的一 百二十回本。
《
红
导读 楼梦湖南省新宁县第一中学 杨华当 》(湖南省特级教师 p湖pt课南件 省正高级教师)
1
请看下面四组人物, 并指出相同点。
1、梁山伯与祝英台
爱情
2、贾宝玉与林黛玉
经典情侣
3、牛郎与织女
4、许仙与白素贞
结论
残酷的爱情是任何伟大爱情
的必由之路。 ppt课件
2
曹
雪
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 芹溪。约生于公元1715年左右,卒于1763年左右, 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素养的皇家世仆家庭。历康熙、 雍正、乾隆三朝。曹家本是汉人,后被努尔哈赤 俘虏,曹家就在皇家做包衣(满语奴隶之意), 入了满籍。曹家祖上有战功,高祖曹振彦跟随多 尔滚出生入死,是清朝的开国功臣。到康熙年间, 曹家已发迹。曾祖父曹玺也有战功,官至工部侍 郎。康熙登基以后,曾祖曹玺、祖父曹寅、伯父 曹颙、父亲曹钊老织造的官职达六十年之久,负 责掌管宫廷所需各种织物的织造、采购、供应等 任务,并为皇帝耳目,被封为一品大官,负有探 听江南一带社会动向、随时奏扳的政治使命。康 熙六次南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其中四次是 在曹寅任内。曹玺的妻子是康熙皇帝的乳母,曹 玺的儿子曹寅又是康熙皇帝的侍读。曹寅还做过 两淮巡盐御史p,pt课他件 两个女儿都被选做王妃。由3此 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红楼梦讲解精华课件PPT(全文完整版)
![红楼梦讲解精华课件PPT(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51ba0e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2.png)
02
人物形象分析
主要人物形象塑造
贾宝玉
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追 求自由与真情,具有独
特的性格和思想。
林黛玉
才情出众、聪明伶俐却 命运多舛的女子,展现 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
缚与压迫。
薛宝钗
封建淑女的典范,温婉 贤淑、博学多才,却最 终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
品。
王熙凤
精明能干、心机深沉的 女性,揭示了封建大家 庭内部的复杂与黑暗。
05
社会历史背景解读
清代社会风貌展现
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
01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商业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
文化艺术与学术思想
02
清代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学术思想活跃,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
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
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
03
清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风俗习惯独特,包括服饰、饮食、居
作品主题与思想内涵
主题
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 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封建社会的 缩影。
思想内涵
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以及必然走向崩溃 的历史命运。同时,歌颂了叛逆者和被压迫者的斗争精神, 体现了作者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文学地位及影响
宝黛爱情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体现封建礼教 对人性的束缚。
贾府兴衰
以贾府的繁荣与衰落为主线,展现封建社会 的缩影。
家族纷争
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内部矛盾与斗争 ,反映封建社会的复杂关系。
关键事件与转折点
元春省亲
贾府达到鼎盛时期的标志,也是家族 衰落的开始。
宝玉挨打
揭示封建家长制的残酷,宝黛爱情受 到严重考验。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9b477d92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5.png)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如下是有关《红楼梦》的悲剧意识: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即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1)社会悲剧《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
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①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贾府是封建特权阶级,是靠剥夺和奴役维持其生存的。
特权维护贾府,也制造罪恶。
依附贾府的官僚贾雨村故意葫芦判案,开脱薛蟠的人命官司;为贾赦谋夺石呆子的古扇,逼得人家破人亡。
连贾府的少妇王熙凤也可以随意操纵官府,制造冤案。
②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
奢侈和荒淫是分不开的,贾府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
③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
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这个贵族之家即使不发生被抄家的厄运,也难以维持下去了。
(2)道德文化悲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尤其深刻的是,在小说展示的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
主奴名分是天经地义的,奴仆只是主子的活器物,不管是“家生的”或买来的,也不管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都只能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在贾府里,不准女孩子有私情,不容许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纯洁爱情,但却将男主子们的淫乱视为正常的现象。
(3)人生悲剧人生悲剧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红楼梦的整体悲剧共17页
![红楼梦的整体悲剧共17页](https://img.taocdn.com/s3/m/ec3bdd3777232f60ddcca1bc.png)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母为宝钗做生日(第22回),请戏子演戏, 贾母深爱其中小旦小丑,请人带进细看,诸般 同情怜惜,赏果赏钱。以下是:
周瑞家的乘便替薛姨妈送宫花给贾府的奶奶小姐,是小 说中次要人物做的最寻常的事了。然而摇曳生姿,逸韵 隽永。送与惜春,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 我明儿也要剃了头跟她作姑子去了呢,要剃了头,可把 花儿戴在那里呢?”--预示惜春做尼姑的命运。送与 凤姐,凤姐的丫头丰儿摇手止步,巧姐的奶妈撇嘴忍笑 摇头,里面是贾琏微有笑声,平儿是拿铜盆叫舀水。脂 砚的批语是“阿凤之为人岂有不着意风月二字之理 哉?……故只用‘柳藏鹦鹉语方知’之法……”凤姐欲念, 略一点染。又顺带出平儿叫彩明转送两枝给东府小蓉奶 奶。凤姐与可卿关系,稍可窥斑。送至黛玉,黛玉是两 句话,第一句问:“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 娘都有的?”第二句是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 挑下也不给我呀!”中国的成语有一箭双雕,西洋的成 语有一石三鸟,此又一事而几用呢?有曲折之过程?有 激烈之冲突?都不是!是自然之理,是自然之趣!
第八回,宝钗生病,宝玉往看,互鉴“宝玉”、金锁, “金玉姻缘”渐起。黛玉随至,言来语去,煞是好看。 薛姨妈招待黛玉宝玉。时正下雪,宝玉却要喝冷酒,薛 姨妈说喝冷酒写字手打颤,宝玉未予理会。宝钗说 “……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 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它,岂不受害?从此还不 改了呢。快不吃冷的了。”宝玉遂即依言。“黛玉磕着 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可巧黛玉的丫鬟雪雁走来给 黛玉送小手炉儿。黛玉因含笑问他说:‘谁叫你送来的? 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答是紫 鹃。黛玉乃道:“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 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即时即景,机锋顿出。句句虚语,处处着实!宝钗的博 洽,是她的主导性格。一段“冷酒”说,如老儒说经, 由不得你孺子宝玉不听。黛玉之酸,暂为抿嘴之笑。雪 雁送炉,黛玉“回击”即起。“那里冷死我”,说与宝 钗听,劝宝玉别喝冷酒,也过了头。“比圣旨还快”, 说与宝玉听,何厚彼薄我!
贾府过年顺便带出的乌进孝的上租的礼单,可 以看出豪门的奢侈,一个重孙媳妇秦可卿的丧 事可以见到贵族的糜费。贾敬的烧汞炼丹乃至 毒死,看出了这个进士官僚代表的那个阶层的 空虚与无聊。为元春建省亲别墅,仿佛让我们 见到了三百年前的皇家工地,随着二进贾府的 刘老老的步伐,我们又似乎游了皇家花园。张 友士治病,可使人了解中医的玄奥博大;大观 园诗社,似可领略当时私塾书院的习诗评 诗……
《红楼梦》的美学理念
《红楼梦》称得上社会学意义上的的 百科全书,更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理念、 手法的百科全书。
无论从那一种视角整理总结,都免不 了笨嘴拙舌而挂一漏万。
第十七回贾政宝玉父子叔侄与众清客验收竣 工的大观园,走进园门,“只见一带翠嶂挡 在面前”,然后是苔藓斑驳处,藤萝掩映下, 微露羊肠小径,“曲径通幽”,移步换形, 开始景物的展示观赏。后来通过宝玉之口, 对大观园总体布局以“有自然之理、自然之 趣”加以总结与肯定。“自然之理、自然之 趣”,是美、美学的最高境界,这里可以看 作作者指导创作全书美学理念的夫子自道。
拈自然之事,顺自然之理,撷自然之趣,使 生活艺术化,《红楼梦》就是这样写成的。 《红楼梦》的故事虽使人回肠荡气,然而并 无曲折的情节与剧烈的冲突。即便是常被人 称为激烈冲突“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 细细思量实在仍是生活琐事,家家常有、人 人可遇。因此,小说叙写的无非亲友来往、 贺喜吊丧、吟诗品茗、游园斗牌。至多也不 过或妯娌磨擦,婆媳斗嘴;或妻妾争宠,嫡 庶争权等事;总之是日常生活的细节琐事。 故事的叙述靠的是这些小事的堆积,细节的 连缀,因此叫“网络式”结构。然而每使人 称奇道绝,叹为观止,乃是有自然之理,得 自然之趣。
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可能发生的纯洁的爱情,贾府 上下却竭力防范,怎样“变一个法子”把宝玉搬出大观 园;贾琏、贾珍、薛蟠的一味寻花问柳,贾琏丑行败露 以致鲍二家(多姑娘)的上吊,贾母只是说“什么要紧 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 么着”,表明封建家长对这些纨绔子弟的丑事习以为常。
红楼梦浓烈的悲剧意识
浓烈的悲剧意识
浓烈的悲剧意味是《红楼梦》不同于中国其他古 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方面。
让美毁灭,让所有美全部毁灭,作者如此强烈的 悲剧意识是下笔之前所既定的,却又是下笔时的 自然的逻辑走向,只能如此,不得不如此。-- 因为,这是那个时代的生活的本质,这虽然未必 一定是作者的敏锐,却是现实主义的必然。正是 这一点上,《红楼梦》为我们提供了几乎所有文 学艺术作品无以与伦比的槛寺的一个小插曲,可以 致无辜的张金哥自缢,而自己白得了三千银子。一个绣 春囊事件,可以将整个贾府闹个天翻地覆,逼死晴雯、 司棋两条性命。
贾珍贾蓉在为贾敬居丧时与尤氏姐妹的调笑,一下子使 贾府除夕祭祖的庄严肃穆成为幽默的笑料,从而把封建 大家族宗法掩盖下的肮脏丑陋揭示无遗。
凡此种种,或许是作者悲剧主题的铺垫而顺便 拈出,却不但展示当时深广的生活画面,而且 映照出封建大家族衰败的必然,乃至封建社会 末世的来临。这就是《红楼梦》巨大的认识意 义。有人说把《红楼梦》当历史去读,当百科 全书去翻阅,就像当年恩格斯把巴尔扎克的 《人间喜剧》当历史学经济学去研究一样。但 是,《红楼梦》不同于教科书的枯燥与艰深, --它是观之绚丽夺目,品之余香满口,令人 爱不释手的艺术珍品。
作者为了上演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悲剧,必 须把舞台设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由薛 宝钗、薛蟠的故事的需要,引出香菱、冯渊、 门子、贾雨村的故事。于是强抢民女、打人致 死、胡乱判案,这些生活中的司空见惯得以展 示。平儿对贾雨村的厌恶,顺口说出贾雨村为 讨好贾赦而以拖欠官银讹夺石呆子古扇并致其 死地,在那个时代里,可以说既是寻常习见, 又反映社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