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中国“家谱文化热”初探
家谱传承探秘家乡的家族文化家乡的家族传统
家谱传承探秘家乡的家族文化家乡的家族传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家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承方式,它记录了家族的起源、演变和成员信息。
同时,家谱也承载着家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探寻家乡的家族文化,从家谱入手,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家族的历史渊源和独特魅力。
家谱作为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家族成员的姓名、族谱、家谱表、世系图等信息。
通过研究家谱,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家族的来源、迁徙轨迹和传承方式。
家谱不仅是一种记录家族成员信息的工具,更是一本载入家族史的史书,反映出家族的兴衰与荣耀。
家谱传承探秘家乡的家族文化,不仅可以了解家族的来源,还可以感受到家族传统的魅力。
家族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礼仪、传统习俗、家训故事等,这些都是家族精神的体现。
通过研究家谱和家族文化,我们可以发现家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感受到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家谱传承不仅是对家族历史的追溯,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当代社会,家庭关系日益松散,传统文化逐渐淡忘。
而家谱的传承,可以让家族成员重新认识和珍惜家族文化,继承和传承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
家谱的研究和传承,不仅是对家族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在全球化的今天,家族文化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家谱传承方式也逐渐失传。
因此,探寻家乡的家族文化,更应该从家谱传承入手,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传承。
只有通过研究和传承家谱,才能让家族文化得以传承,家乡的家族传统才能得以弘扬。
家谱传承探秘家乡的家族文化,不仅是对家族历史的沉淀,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研究家谱和家族文化,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家族的起源、发展和价值观念,感受到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家乡的家族传统才能得以延续,才能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中国家谱文化起源
中国家谱文化起源家谱软件宗旨百姓家谱网的宗旨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掘家谱文化资源,促进宗族文化发展,增进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 家谱起源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
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
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
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
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
第三部分为附录。
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
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
家谱文化与中国古代家族史
家谱文化与中国古代家族史在中国古代,家族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家族中的成员一般有着血缘关系,共同承担着家族的荣誉和责任。
家族的发展历史相当悠久,直到现代,家族文化和家谱文化仍然在某些地方保留得非常完整。
家谱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家族史的一部分,记录了家族的历史发展,是家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家谱文化的由来、家族史的特点、家谱文化对于家族史的重要性以及家谱文化的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家谱文化的由来家谱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记载在《易经》中。
《易经》中有一卦叫做“家人卦”,解释为家族需要有长辈的支持才能团结一心,达到相互扶持、团结一致的效果。
因此,在古代,家族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而家谱文化,则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家谱,是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成员血统关系的一种书籍。
在古代,家族对于家谱非常重视,认为通过家谱可以传承家族的荣誉和声望。
家谱文化因此在家族中广泛传承,成为家族文化的一部分。
二、家族史的特点家族,是血缘关系组成的社会组织形式,因此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长相守:家族中的人们一般长期居住在一起,共同度过生活各种丰富多彩的时刻。
2、同源血缘:家族成员间都有着血缘关系,同源于同一祖先,拥有相同的基因和文化传统。
3、传承历史:家族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需要不断地传承下去,家族成员需要不断承担着传承历史和传统的责任。
4、共同目标:家族成员之间有共同目标,共同为家族的发展努力着。
三、家谱文化对于家族史的重要性家族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组织形式,家族的历史和发展是家族成员想了解的内容。
家谱文化的作用在于记录家族的历史和发展,认清家族的根本,推进家族文化的传承。
1、记录家族的历史和发展:家谱文化是记录家族历史和发展的主要手段,从一个家族的家谱中可以看到家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家族的文化传承,明白家族的荣誉和责任。
2、认识家族的根本:每个家族都有其独特的家族文化,家谱文化还可以体现家族的文化传承和家族文化的根源,帮助家族成员更好地认识家族文化的根源。
谱牒文化探讨
谱牒文化探讨谱牒是随着家族制度而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书籍文献,科学地说,是一个家族历史和现状的记录,是中国人民尊重祖先的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可谓史界瑰宝。
”谱牒具有记载乡村史、宗族史、家世史、名胜民俗等史料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谱学成为地方官僚保护门阀的工具。
关于中国谱牒的产生过程,一般认为,殷代已有一些简单的世系表,是家谱的雏型;较为完备、成熟的谱牒形成于西周。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够维持和发展。
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
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这就是谱牒。
谱牒是有文字以来,始终伴随着家族组织的一种文献,是家族组织的构成条件之一。
家谱是族人血缘关系的记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关于家庭起源、家族形成、民族融合及其繁衍生存、迁徙分布、发展兴衰的重要史籍,凝结着华夏文明的形成、发展、传播及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各种内容,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家谱记载的内容又可反映当时的一些重要事件及经历,往往可补充史料的不足,属珍贵的人文资料。
它对研究中国的人文发展,及其构成有着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
今天,炎黄子孙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华侨超过5500万。
每年大批华人华侨不辞艰辛,来到中国祭祀祖先。
中国人的这种寻根问祖情结,不能不说与延续数千年的家谱有关,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
近数十年中,因族内人员迁移频繁,往往联络疏远。
几十年家谱形成的记载,正处在青黄不接时期,一旦中断,则无法补救。
续修和衔接即将中断的家谱,实为当代人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的大事。
为什么要续修家谱?仰望星空,叩问大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被誉为“人生三大终极问题”,自古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的哲学家和宗教界,至今还有很多人在苦苦求索、百思不解。
中国“家谱文化”探访记
中国“家谱文化”探访记浩瀚巨大、意义深远的《中国家谱总目》编纂工程,目前已在海内海外全面实施。
这部“全球华人家谱大全”,由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美国、新加坡、荷兰等国家的几十家收藏研究机构联手编纂,收录家谱目录高达4万种以上。
更多资料:百姓通谱网预计3年之后,全世界华人寻根认祖,有谱可查。
此项浩大的文化工程的推出,是多少年家谱资源整理开发的必然趋势,是知识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传统中华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必然要求,更是海内海外华人情系故土、血浓与水的精神渴求。
在此项文化工程启动之际,我们不妨作一番饶有兴味的“家谱文化探访”。
大陆唯一的“家谱阅览室”有一个独特的去处,很可能你还一点也不知道。
走进那里,一种悠远的历史文化氛围便向你弥漫而来袁良植在研究家谱的过程还发现西门外大卿桥的来历。
“500年来我们一直这样说,大卿桥是以明朝永乐年这里古朴典雅,红木小桌、红木靠椅,静静地恭候着你。
左侧靠墙处,高大的红木玻璃橱里整齐地陈列着大部的线装书,右侧靠墙处,则是4台非常先进的胶卷缩微机。
这里是展览馆么?不是。
这里是大陆唯一的珍藏着华夏祖先根系的家谱阅览室。
那一本本散发着纸质馨香的泛黄线装书,就是一册册非常珍贵的家谱典籍。
在这里真让人不由得发思古之幽情,起寻根之远念。
家谱,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形式,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起源于周朝,自汉以后,盛行于民间。
家谱阅览室,保存了全国22个省,250多个县的9万多册家谱,分为313个姓氏。
其中陈姓最多,计有729种;依次排列,张姓721种,王姓602种,李姓463种,吴姓436种;其他如徐、黄、胡、杨等皆在200种以上,冷僻姓氏也有80余种。
依地区排列,以浙江省为最多,约占30%;其次是安徽、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山东等省。
家谱保存最早者为宋内府写本《仙源类谱》,最完整的是明成化四年《太原王氏大统宗谱》。
在这众多家谱典籍之中,有不少是赫赫有名人物的家谱,如孔子、李鸿章、左宗棠、盛宣怀、鲁迅、留少奇、荣毅仁、包玉刚等人的家谱。
家谱文化及其家谱学习知识
家谱文化及其家谱学习知识家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记录着家族成员世系关系和家族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
家谱学习是研究和学习家谱文化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家谱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家族历史、家族成员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地位等信息,对于研究家族文化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价值。
家谱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中国就开始有记载祖先世系的习俗。
《周礼》中就有规定,君王应当建立宗庙,并将祖先的姓名、生卒年月等记载在祭文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化成为家谱,成为记录家族成员世系关系的重要文化载体。
在明清两代封建社会中,家谱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成为地方长者和宗族领袖重视的对象。
此外,家谱还广泛应用于考取功名、通婚、继承财产等重大社会事务中。
家谱文化的学习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
首先,要了解家谱的基本构成和编撰方法。
家谱通常由宗谱、支谱和族谱三部分组成,宗谱记录的是家族的整体情况,支谱记录的是各支家族成员的情况,族谱记录的是家族成员详细的个人情况。
在编撰家谱时,要注重准确性和完整性,需要从史料搜集、数据填写到纂修篇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学习。
其次,还需要学习家谱中的世系关系和宗族风俗。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的文化载体,其中包含着家族成员的出生、结婚、生子和去世等信息,同时也记录着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
通过研究家谱,可以了解家族的世系关系和家族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
同时,还可以了解家族的婚姻制度、丧葬礼仪和祭祀习俗等文化传统。
家谱学习还包括对家族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研究。
家谱作为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家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研究家谱,可以了解到家族在历史变迁中的发展和变化,从而揭示出家族文化的特点和家族社会的发展趋势。
同时,家谱还可以作为社会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有助于研究地方社会的变迁和民俗风情的演化。
总之,家谱文化及其家谱学习是研究和学习家族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
浅谈家谱文化对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浅谈家谱文化对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摘要: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家族精神具有智慧的信念,也是家族的核心凝聚力,家谱文化在传承文明与文化、学问的过程中也传承着家庭独特的价值标准以及行为准则。
所以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研讨家谱文化对于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并提出具体的家谱文化教育对策,旨在进一步促进青少年能够身心健康成长,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熏陶。
关键词:家谱文化;?现代家庭教育;?言行举止;?思想道德素养;家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的优良传统文化,家训家规属于家谱文化中的精华。
潜移默化的家谱文化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感受到长辈深刻的智慧以及人生哲理。
家谱文化属于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在家庭社会细胞中的重要表现,承担着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属于实践经验总结,也是在潜移默化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的教育思想精华。
分析家谱文化产生的原因、内容与形式,对于我国现代家庭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所以本文思考现代家庭教育的同时,希望通过有效理解家谱文化的精华,进一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内涵,实现教育创新。
一、家谱文化理论概述家谱也称为族谱宗谱,是记载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世系发展的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我国家谱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
家谱文化内容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以及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
家谱是家族历史的缩影,也是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缩影,家谱将遗传学和社会科学、生命科学融于一体。
例如,古代司马迁著作《史记》中便详细记录了古人对于家族观念的教育意义。
二、家谱文化对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在日常对孩子的教育当中要通过对于历史的展望,发现教育的规律,从而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具备良好的教育品德。
我国传统文化较为优秀,教学资源也比较丰富,我们在现阶段教育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谱档案的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
・档案工作・家谱档案的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岳 文 莉 家谱,亦称谱、族谱、宗谱、世谱、家乘、谱牒等,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世系图,即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二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行次、时代、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
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百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质是人物传记;三为附录。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起源、迁徙的轨迹,还包括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被誉为“传统文化的综合教科书”。
一 家谱的历史沿革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历史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尽管先秦《世本》早已失传,今本是清人所辑,从辑有的篇目可见其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士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全国性的总谱,但其具体内容、形式等至今尚不得而知。
修谱之目的,在于明宗族之流源,详氏族之繁衍,借以分尊卑、立等级、别亲疏,以利于宗法制度给人以约束。
魏晋南北朝时在政治上实行选官制,生活中的婚姻门第观念浓厚,门阀制度下的士族特权严重,因此形成了我国家谱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史通・邑里》中说“世重高门,人轻微族,竞以姓望说出,邑里相矜”,“有司选举,必稽谱牒”。
据《隋书经籍志》等书的记载,这一时期谱谍档案著作达百余种之多,“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
可以看出,当时谱牒之兴盛,并且已经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谱牒学”。
在南北朝,出现了贾希敬、路敬淳等谱牒学家。
而且还形成了几代传承的谱学世家,其中最著名的是贾家。
隋唐时期,是家族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唐代由政府主持编撰的《氏族志》、《姓氏录》推动唐代谱牒的进一步发展。
唐末五代十国时,战乱频繁,门阀制度受到严重破坏,谱牒随之废弃。
到宋代谱学出现由官修谱牒到私家修撰的转变。
中国家谱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家谱的起源与发展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
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历史民族大融合中,各个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
族谱也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
追溯最早家谱的产生为口述家谱,资料显示:“瞽矇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家谱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亲疏,凝聚族群,优化生育,即所谓“亲亲以相及”。
此后万变不离其“别”与“聚”这两个基本功能,但随时代推移,社会制度不同,其具体内涵和所起作用也不一样。
它的发展也是根据历史朝代的政治体制来进行兴衰交替的演变。
现在就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家谱的起源吧。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脈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以后几个阶段。
周代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经过春秋战国战火的局面影响,特别是秦王扫除六合后,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到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
周代行的是宗法封建制度。
“族”本来只是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并无尊卑主从之别,但进入阶级社会,便有了“宗”,也就是在亲族之中奉一人以为主,主者为尊并享有特权,其死后则由宗子继承。
这样,家谱“别亲疏、明统系”的功能便渗进了主从尊卑的阶级斗争里,其功能也是宗法封建政治服务的内容。
“辨昭穆者,帝系《世本》之中,皆自有昭穆亲疏,故须辨之云”。
由此可见:周代的家谱《世本》之类,是属于以周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所明的统系,是周宗室的帝王统系;所辨的亲疏,是尊卑贵贱的亲疏。
所以,周代的家谱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两汉时期两汉时期基本是世族地主占统治地位,“命官以贤,诏爵以功”,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
所以,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选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卑严格,“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由谱系”,因而维系门阀制度的家谱特别兴盛。
中国古代的宗谱和家族文化
中国古代的宗谱和家族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而宗谱和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宗谱是记录家族历史和血缘关系的一种文献形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体现。
在中国古代,家族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起着强大的凝聚成员的作用,而且还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的宗谱和家族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其传承的影响。
一、宗谱:记录家族历史与血脉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宗谱是许多家族留下的珍贵史料,而它记录了祖先的血脉、生平事迹、家族传承以及其他一些与家族有关的事情。
宗谱不仅是一种材料载体,还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精神文化符号,是家族内部凝聚力的来源。
中国宗谱传统可上溯至秦汉时期,在唐宋时期它已经成为了社会中重要的官员和贵族阶层的重要记录形式。
在明清两个朝代,宗谱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为后代了解祖先的生平和历史遗产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而且还被家族内部认为是家族荣耀和尊严的标志。
二、家族文化:对促进家族内部凝聚力的重要性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在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中,家族纪律、家族章程、家族方式、家族庙宇、家族集会、家族宗教信仰等都被广泛地应用并影响着家族成员的行为。
此外,家族还成为了一些重要的士族和民族形成的基础。
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包括建立家族规范和法则、讲究家族血脉、不同年龄和地位的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照顾,以及为家族举办祭祀活动等。
从古至今,这些家族传统就像祖先的承传一样,代代相传,并不断演化。
三、宗谱和家族文化的现代价值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文明所替代,人们对于家族和传承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对于宗谱和家族文化的研究和关注依旧是很重要的。
通过研究宗谱和家族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家族的生活方式、家族发展历程,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而这些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获得对于家族和家族文化的更清晰的认识。
家谱社会实践报告感悟
一、引言家谱,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承载着家族的历史、文化和血脉。
为了深入了解家谱的意义和价值,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家谱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资料搜集,对家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家谱社会实践的感悟。
二、家谱的起源与传承家谱起源于我国古代,最初是用来记录家族成员的出生、婚姻、死亡等基本信息。
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逐渐成为家族传承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家族的迁徙、发展、变迁等历史事件。
在我国,家谱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深受人们的重视。
三、家谱的价值与意义1. 历史价值:家谱是家族历史的见证,记录了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有助于后人了解家族的起源、迁徙、发展等历史过程。
2. 文化价值:家谱承载了家族的文化传统,体现了家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对后人具有深远的影响。
3. 亲情价值:家谱是家族成员之间的纽带,通过家谱,家族成员可以了解彼此的渊源,增进亲情。
4. 教育价值:家谱是家族教育的教材,通过家谱,后人可以学习家族的优良传统,传承家族的精神。
四、社会实践过程1. 实地考察:我参观了当地的家谱博物馆,了解了家谱的起源、发展、种类等知识。
同时,我还参观了几个家族的祖宅,感受到了家族的历史底蕴。
2. 访谈:我走访了多位家族长辈,了解了他们对于家谱的认识和感悟。
他们纷纷表示,家谱是家族的宝贵财富,对家族成员有着重要的意义。
3. 资料搜集:我查阅了大量的家谱资料,对家谱的编纂、内容、格式等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五、感悟与体会1. 家谱是家族的根: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家谱是家族的根,它承载着家族的历史、文化和血脉。
只有了解家族的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
2. 家谱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家谱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家族的优良传统、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通过家谱,我们可以学习到家族的智慧,传承家族的文化。
3. 家谱有助于增进亲情:家谱是家族成员之间的纽带,通过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彼此的渊源,增进亲情。
古代中国的宗谱与家谱研究
古代中国的宗谱与家谱研究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记录家族的重要性。
在中国,宗谱与家谱被广泛使用,并在中国社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一传统的记录方式,始于古代中国。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宗谱与家谱的历史,用途,特点和影响。
历史宗谱是祖先的记录,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相传,秦始皇曾下令将逝去的奉斋郎士及生前有功之臣的历代祖先,编著帝系诏,及制定功臣宗谱。
宗谱可以记录祖先的生平、家庭成员、职业和财富等信息。
在古代中国,宗谱是重要的权力和荣誉象征,可以让人们证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家谱指一个家庭的谱系图。
家谱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定期更新家族的记录的重要性。
家谱可以记录家族成员的出生日期、婚姻等重要信息。
因此,它不仅仅是历史记录,还是一个家族中人文情感的关键表达方式。
用途宗谱和家谱有着共同的目的,那就是维护家族文化传承。
它可以为家庭成员提供了解家族历史和家族成员行踪的途径。
同时,还可以使家族成员更加团结,感到共同的文化归属感。
在古代中国,宗谱还有另外的作用。
例如将宗谱作为家族权力体现,它可以证明一个家族的来源和身份,从而获得权力和尊重。
而家谱则强调家族的精神传承,让人们更加关注家族中传承下来的道德和价值观。
特点宗谱和家谱有着不同的特点,主要由于历史背景和用途等因素造成。
宗谱通常是由男性编写和记载,因为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男性拥有更多的权力和特权。
宗谱中会详细记录男性祖先的名字,家族产业和身份等信息。
而家谱则更加注重家庭中女性的身份与地位。
家谱中同样会记录父亲的名字,但同时也会记录母亲的女家族。
在编写宗谱和家谱时,需要遵循谷祖先大公无私、洁身自守、自立自强、勤勉节俭等核心价值观。
而在这种大众价值观的核心中,崇尚学习,守礼节是革命是社会的文明礼仪和的不二法门。
影响宗谱和家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们通过记录家族历史和家庭成员的信息,促进家族间的联系和沟通。
同时,它们可以传承文化,表达信仰和价值观,并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家谱调研报告
家谱调研报告家谱调研报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家谱的研究和整理感兴趣。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和血统的重要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一份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表,更是承载着家族传统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人们对家谱的认识和态度,并探讨对于家谱研究的需求和意义。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一百份有效数据。
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群,包括不同职业和教育背景的人群。
首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受访者都对家谱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82%的受访者知道家谱是一份记录家族世系和血统关系的表格或文档。
这表明大部分人对家谱的概念和定义有着一定的了解,并对其所代表的家族传统抱有一定的认同。
其次,我们探讨了人们对家谱研究和整理的态度。
结果显示,85%的受访者认为家谱研究和整理对于了解家族历史和传统十分重要。
他们认为家谱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家族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而加深对家族的认同和归属感。
此外,91%的受访者认为家谱可以帮助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对后代的教育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些数据表明,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愈发强烈地认识到保护和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性。
然而,调研也显示出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家谱研究和整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并且觉得这项工作比较复杂和繁琐。
此外,他们也担心家谱的传承和维护可能会受到亲戚间矛盾和纷争的干扰。
这些问题表明,在家谱研究和整理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在家族成员之间加强沟通和协作,以确保家谱的持续传承。
最后,我们还探讨了人们对于家谱研究的需求和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 83%的受访者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关于自己家族和祖先的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世和家族背景。
此外,89%的受访者认为研究家谱有助于建立家族网络和联系,以便更好地交流和共享资源。
这些结果表明,人们对于研究家谱的需求不仅仅是单纯的了解家族历史,更是希望通过家谱的整理和研究来建立更紧密的家族联系和合作。
字辈文化浅谈
字辈文化浅谈字辈,也叫作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份的字。
为区分本族众人之间的长幼、尊卑,表白宗族里世系血统顺序,专门选用全族共行的辈份文字。
家谱中,家族迁居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
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字,以示区别。
它是一个家族传代的字凭,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
字辈是中国传承一千多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长期的积淀中形成了一种文化,叫字辈文化,简单地讲,就是人们按照本宗族字辈规定取名的文化现象。
由于各种原因,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人对字辈文化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
我国以字辈命名的文化现象起源很早。
东晋南北朝时,一些文化优越的大族子弟就竟相以字辈命名。
命名的方式,有些是兄弟共享某些汉字作为名字的偏旁,有些是同辈人中分别使用某些相近的字作为辈份的标志。
显然,这些都已具备了字辈的性质。
当时所用的字辈不太严格,还没有形成像后来那样严格按照字辈诗命名的习俗。
如果说字辈属于诗体,但也并不恰当,因为有时并不像诗那样严格讲究对仗平仄,应其命名为类诗体,一般以四言、五言的居多。
如云阳怀德堂《殷氏宗谱》规定自二十一世以“世嘉懋俊泰,学道在新民,传家惟忠厚,同发万年春”二十字为谱名(已使用至“家”字);丹阳麒麟《殷氏家乘》规定自十六世至二十世以“春游芳草地”、二十一世至二十五世“夏赏绿荷池”、二十六世至三十世“秋饮黄花酒”、三十一世至三十五世“冬吟白雪诗”二十字为谱名等等。
这些字派的制定,并不是文字上的胡乱堆积,而是自含深义,有教育后代、励志向善或是表述祖功之效。
有的字派就是一部简明的家族发展史,叙述氏族的来历、迁徙、发展以及对子孙后世的祝福与期望。
字辈真正起源于宋朝。
《谱牒学研究》中记载:宋太宗赵匡胤立了13个范字:“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加上自身“匡”共14字,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字辈。
家谱文化及家谱知识
家谱文化及家谱知识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家族血脉相承的重要证明。
家谱记录了家族的源流、世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是一部家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对于传承家族血脉和家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家族团结和认同感,家谱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家谱文化起源于古代。
中国古代的家庭是以宗族为中心的,家族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个体。
家族的兴衰与个体的幸福不无关系。
因此,古代人们非常注重家族史和家族文化的传承。
在这个过程中,家谱成为了家族文化和家族血脉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家谱知识是指了解和研究家谱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了解家谱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家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家谱知识包括家谱的编制、修复和保管方法,家谱中姓名、字号的含义和命名规则,家谱中重要人物的事迹和家族的重要历史事件等。
了解家谱知识,可以更好地研究家谱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家谱文化。
家谱文化和家谱知识的传承是每个家族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变革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家谱文化和家谱知识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许多人对家谱文化和家谱知识缺乏了解和重视,家族团结和认同感也逐渐减弱。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家谱文化和家谱知识的普及教育,引导每个家族成员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家谱,传承和发扬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传承家谱文化和家谱知识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与时俱进。
家谱文化和家谱知识并不是僵化的,它们应该和时代的发展相结合,适应家庭和社会的变化。
现代家谱的编制可以运用电子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更加方便和高效。
在家谱修复和保管方面,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的修复技术和材料,保护好家谱这一重要的历史遗产。
总之,家谱文化和家谱知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族血脉相承和家族团结的重要证明。
传承家谱文化和家谱知识是每个家族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应该加强对家谱文化和家谱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传承和发扬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民间“修家谱”热调查
民间“修家谱”热调查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7年第23期“人老了,不免就会想想我们是谁?又从哪里来?”6年前,决定重新为家族整理家史、编纂家谱时,高文(化名)已过耳顺之年。
所谓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是同宗共族的血缘家族,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
在高文看来,家谱中的家史、家训应该是属于一家人的共同记忆,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东西。
“过去的家庭和家族文化中,都会有可以传承的祖训,你会被亲情、乡情和族情所围绕。
”高文说,但由于现代人快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关于家族的故事总是落了灰,蒙着尘,像是久远的不合时宜的老古董。
我们这些所谓崭新的人,其实从来不知道应该牢记些什么。
”决定重修家谱,他只是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理清高家的发展历史,给后人留点“东西”。
如今,6年时间已经过去。
在高文周而复始“上山下乡”的脚步里,他整理的《高氏家谱》已修到第十七代,历经三百多年。
超过一百页的家谱里绘制、记录了高家详细的世系图表、祖先故事、家训家规等内容。
“大时代下,个人在现代生活里还是有一种漂泊感和孤独感,能找到家族的依托,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合流,会让人觉得安全。
”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原主任李吉表示,家族是个人文化和历史源流的根,个体的人需要找到自己“活着的支撑”。
“那些跨越了千山万水回来的人,只是想在家族这里找到自己存在的证明。
”李吉说。
艰难追寻: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高文修家谱的念头在6年前被唤醒。
高文出生在山东黄县,根据家里老辈人的回忆,新中国成立后,父亲由于工作原因,带着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高文从山东搬到了河北平山县定居。
2011年,高文的堂哥去世,在回到老家奔丧时,他无意中找到一本家谱。
在经历了战争的动荡后,这本高家家谱奇迹般地被保存了下来。
尽管纸张已经泛黄、粘连,局部也有破碎,但家族字号、家风家训等内容依然清晰可见。
只是从1932年后,谱上再没有增添新的记录。
“就是那一刻,我翻着这本老家谱,突然就有了把它整理修补完整的想法。
漫谈中国家谱文化
漫谈中国家谱文化凡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我们都有一个寻根的倾向,考虑我的姓是怎么来的,我的根在哪里,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寻找家谱,这是寻根问祖的主要途径。
什么是家谱呢?我这里归纳一下有两个答案:第一,狭义角度理解,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记载本家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途径。
现在大量流传的都是书本家谱,可以用这样的定义来概括。
第二,从广义角度理解,记载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涵盖面比较广,我们知道有一些家谱不仅仅是书本家谱,有的还写在布匹上面,或刻在石碑上,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看家谱。
这里面有三个要素:一,血亲集团,一个老祖宗传下来。
二,这个血亲集团记述了本家族的世系,老祖宗怎么一代一代传到现在,这个世系要清楚。
三,要有载体,书本、布、石碑、青铜器等等。
血缘集团为家谱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今天讲“漫谈中国家谱文化”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家谱。
下面我侧重向大家汇报一下中国家谱的沿革。
中国家谱的发展可以分为八个阶段:1.中国家谱的起源: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晚期至夏商;2.中国家谱的诞生:周代;3.中国家谱的勃发:魏晋南北朝;4.中国家谱的兴盛:唐代;5.中国家谱的转型:宋代;6.中国家谱的完善:明代;7.中国家谱的普及:清代及民国时期;8.中国家谱的新修:近50年。
下面我就按八个阶段粗线条的给大家讲一下。
第一阶段中国家谱的起源。
起源在什么地方呢?前面讲过了定义是血缘集团,最原始的人类没有家族观念,不讲究血缘关系,像北京人可能有血缘集团吗?不可能。
那个时候能不能产生家谱呢?不可能。
因为家谱讲世系,讲同血缘老祖宗传下来。
一直到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时的人已经感觉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一个家族,同一个血缘集团,产生交往再组成夫妻,后面的子孙身体不健康、寿命不长。
怎么办呢?要区分氏族,祖父是祖父,父亲是父亲,这个辈分也要分清楚。
我这个家族跟其他家族也要搞清楚,我这个家族的人只能跟另外氏族的人结婚,同一个氏族的人不能结婚。
家谱的历史
家谱的历史中国人都有故乡情节,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寻根情节。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总想着自己从哪里来,自己的祖先是谁,找着找着,就需要用到家谱。
当翻开家谱的那一刻,把现在的每个人与远古的祖先勾连了起来,家谱上用一个个详细地笔迹记录了从古至今家族的传承,让我们觉得找到了根之所在。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远古的祖先是否存在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根就行了。
但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他总要去挑刺,觉得有些人根本不可能是某一姓的先祖,并且提出自己各种各样的理由,让你无法辩驳。
听到这些或许会让人无法接受,但是我们将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大部分年代越久远的历史,其传说性越强,真实性越差,或许许多人最终找到的祖先并非是真正的祖先,但是存有一颗“我们是一家人”的信念便已足够。
许多的家谱都是雷同的开头,以至于我想起了电视剧上面一句经典的话: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但是在家谱上还真不是巧合,几乎所有的家谱都会把祖先追溯到炎黄二帝,这实际上印证了中国的传统观念“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炎黄子孙的观念在西汉时期就已存在,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把匈奴人视作夏桀的后裔。
家谱其实也是这一观念的产物,应该说从华夏民族出现的那一天起,就有了共同体意识。
这种共同体意识简单来说就是炎黄子孙,并使得中国在长期的发展中也能保持大致的统一,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而在家谱中,贯彻到了每一个平民百姓的心中,就是家谱开篇中的始祖是炎黄。
炎黄是否是历史上存在的人物,这里暂时不论,但是在串联了所有中国人的意识方面,作用是巨大的。
炎黄以下的人物,每个姓氏的家谱开始出现了分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得姓始祖都是名人,都是历史上可以找得到的。
至于这个人是不是真的,真的很难确定,但是只要心诚即可。
因为,家谱上有名人,证明这家人丁兴旺,名人辈出。
不光这些原因,还有因为是建立了新的王朝,要追终慎远,一般也会追踪到前代的著名人物,还有一些家族发达了,本没有家谱,然后就附会他人的家谱,他人的祖先成为了自家的祖先。
关于家谱的思考
关于家谱的思考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谱作为悠久文化的载体之一,分为谱牒和典籍;是教育本氏族子弟好学上进的一个典范,也是家族认可传承的不可或缺部分,对于以农业为经济命脉的国度来讲,家谱的传承具有非凡的意义。
我国古代的家谱,在编修、保存方面有着严格的制度,家谱一般不轻易示人,更不得传于外族。
除了是邀请友好、名宦为自己家族作序题跋时会出示家谱,一般人很难看到。
这也在某种程度限制了家谱资料的研究与传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的家谱被各大图书馆所收藏,每个家族的家谱也在不断的续修重编,为后人能更好的了解家族传承,弘扬家族优良传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随着东官庄陈氏祖坟的迁徙,后来的子弟对于祖坟的认知,对于族谱的来历,对于家族的认可都需要认真的思考和对待。
若干年后,在陈氏这一脉中能否继续发扬先辈的吃苦耐劳精神,把家族的文化和精神能否传承和继续斗需要我辈做出表率。
当所有的谱系遭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后,对于历史上这一脉的来历、在东官庄的人口变迁、人员流动、生生不息的生活缺少一个真实的历史记载,从迁徙的过程中找到一点极为微小的、模糊的局部资料,不能更为客观的了解先辈的足迹实为一种遗憾。
几百年的陈氏在东官庄的延续和发展,也很好的说明了我们陈氏在这些年的而不懈努力和得到回报!历史在发展,我们也在不断的前
进,家族文化如何弘扬?如何传承?是我辈在这个时候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
如何教育陈氏子弟发扬家族精神、团结互助携手共度难关;如来面对时代的发展教育陈氏子弟学有所成报效祖国,尽可能的成为有用之才是摆在我辈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中国“家谱文化热”初探
作者简介:杨载田,男,湖南益阳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经济地理。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掀起一股修续家谱的热潮,出现了族族都修谱,人人都入谱的盛况。
它既反映了国家政策的宽松,海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家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有的价值和功能,值得深入研究和积极引导。
关键词:当代中国;家谱;家谱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群众自发修续家谱的活动勃然兴起,且有长盛不衰之势。
对这种现象已有不少学者进行探讨,其中有反对之声,更多的是抱支持但必须改革创新的态度。
本文在学习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初步探析。
一、中国家谱及其家谱文化的基本理论
(一)家谱及家谱文化的一般概念
家谱,又称宗谱、族谱,房谱、世谱、支谱、谱系、谱传、渊源、统谱、通谱、谱牒、玉牒、家乘、会谱、合谱、主谱、坟谱、祠谱、联宗谱、世系图、族系、世家、世谱、世纪、世系录、世家谱、族谱、家世渊源录等几十种名称,但家谱是其中使用得最多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所谓家谱,就是一种以谱表形式记载一个以同宗共祖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其主要人物事迹等方面的历史图籍。
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遗产,它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而且有学者认为它与方志是中
国史学领域“有尚待开发的两个大金矿”。
家谱除具有“列昭穆,别长幼”的特殊功能外,它还具有反映人口繁衍、家族迁移、姓氏源流、家庭伦理、家族制度、道德教化、风俗人情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多种功能,乃至成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出现了具有广泛群众社会基础和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家谱文化,而且历经数千年而长盛不衰。
(二)家谱的一般体例和主要内容
中国家谱发展到明清民国时代,已很成熟、完善。
尽管收载内容多寡不一,编纂的形式各不相同,但一部完整的家谱都遵循着一定的体例和范式:⑴谱名,即家谱的名称。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如《萧山史村曹氏宗谱》。
中国家谱有续修的传统,因此一般在谱名上标出修谱的次数,如《宁乡道林蒋氏五修族谱》。
⑵祖先像赞,即刊载于家谱前面位置家族列祖列宗的遗像。
家谱中的祖先图像,少则几副,多可达数十幅。
图像旁一般都有数十字赞语,对图像主人的相貌、业绩、功德等进行简要赞扬。
⑶目录,是提纲擎领揭示其家谱的主要内容与次序排列,一般有新旧谱目、凡例、姓源、世家、墓园、诰封、诗文、像赞、家训、领谱字号等内容。
⑷谱序,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最直接切入点,不可或缺,是家谱中最本质、最重要的内容,所占编幅极大。
⑸谱论,即论述家谱意义,用以昭示后人注重家谱文化。
⑹谱例,即编写家谱的体例说明,介绍编写规则及方法。
⑺字辈,即代表家族发展世代顺序
的名称的排行用语,包括排行、行第。
⑻祖训,其内容涵盖族规、族约、词规、祠约、家规等是各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是教化家族人员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
⑼典制,即记录家族重要仪式礼仪,如祭祀、嫁娶等仪礼的规矩,程序等。
⑽世系,包括世系图和介绍家族历史人物简历的文字,要详写清楚每个人的名字、号、生卒时间、居住地点、婚嫡子女情况。
在以上所有内容中,世系为家谱的核心,跨越空间大,所占编幅弘大;祖训与名贤录是家谱文化的精华,必须重点发掘。
现代家谱应与时俱进,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二)推崇宗法明礼,规范家族道德,维护社会稳定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实为对中国传统家谱中家传家教内容的总结和提炼后的升华。
家谱中一般都有“修谱例则”、“族规”、“家法”、“恩荣录”、“艺文”等项目。
其中就有相当篇幅的家训家范,如要求族人遵守。
如衡阳《州上刘氏四修家谱》家规中就有孝弟宜敦、九族宜睦、名分宜正、坟茔宜培、家法宜严、闺门宜肃、耕读宜勤、勤俭宜崇、嫖赌宜戒、盗窃宜戒、强暴宜禁、谱牒宜重、左通宜绝等内容。
又如宋代诗人杨万里,自撰家训写道:“……片瓦条楥,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抛荒。
懒惰乃败家之源,勤劳是立身之本。
大富由命,小富由勤。
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
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晓鸡一声;全家早起”。
这种家训家范的形成往往历经了长期的社会积淀,必然融入其时大量的国家政策法规和乡规民约,这既是家谱
文化本身需要与政权统治与社会稳定客观需要相一致,才能赢得家族的生存与发展。
同时,家谱的整理编撰的组织者一般都是家族精英,而且往往与地方官府,国家机构有着一定联系。
在这些族权人物的主持下,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国家政权意识和地方维安思想引入家谱之中规范族人。
因此,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能充分认识到家族在维持地方地方政权方面的特殊作用,并依托家谱文化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实质性互动,以维护其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
三、现代家谱及其修续家谱活动的特点
(一)政治环境静宽松,人民群众修续家谱热情高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族谱记载中华民族由宗族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观念,应妥加应用”(摘自(韶山毛主席陈列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同志也说“探索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居地理提供宝贵资料”(摘自(韶山毛主席陈列馆))。
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亲情、乡情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思想障碍扫除后的直接效果,就是使祖国大陆出现了由南向北、从东向西重修家谱蔚然成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十年来,纂修家谱数量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参与人口之多,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6]。
(二)具有很强的时代面向性和创新性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新修的家谱与以前的传统家谱相比,一般都能
折射出新时代、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新范式,内容丰富新颖而思想性强,印刷装帧精美,具有很强时代面向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特别是当代人出于实用主义观念的现实需要和现实诉求,家谱在主题内容、目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和修正,新家谱中特别强调保存具有传统文化品位的政治格言、家训家规等,突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高度的社会使命感,将“强宗固族”升华为“民族富强”、“寻根谒祖”发展为“祖国统一与爱好和平”,家国同构的华人思想、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运用新的观点、思想和方法对传统家谱进行改造、变革和升华,把家谱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借鉴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规范、思想,并加以丰富。
有的家谱还明确规定不得与现行国家行政法规相抵触,要服从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一切都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得搞宗族派性,要平等友善对待混居的外族;倡导男女同时入谱,独生女可作为世系传人,养子、入赘也能入谱,甚至出嫁女儿及其丈夫、子女同样可以入谱,一切都显示出新时代、新思想、新境界、新气象,令人耳目一新。
参考文献:
[1] 王锦贵.家谱资源的发展与利用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
刊.2001(2):1-4
[2] 王鹤鸣.从家谱看炎黄子孙的寻根情[j].图书馆杂志.2007(2):85-88
[3] 尚海滨,江华.现代视域下的家谱价值审视[j].图书情报论
坛.2010(2):62-64
[4] 徐建华.家谱的地方性特色及价值[j].福建论坛.2005(9):56-59
[5] 谢琳惠.传统家谱与和谐文化建设[j].西南图书馆.2010(6):39-41
[6] 张秀玉.续新修家谱的价值与弊端[j].图书馆工作与研
究.2011(总187期):91-94
[7] 何循真.家谱收藏方兴未艾[j].文化遗产.2010.66-69
[8] 袁彤.浅谈家谱的保护和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