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导学案2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3
第2课人们如何作出决策本课话题——选择一、从课本中积累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作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
人生面对无数选择,懂得取舍之间的距离,并且能巧妙运用于生活中,这是一种大智慧。
好多事情意义是否重大,往往在于选择取舍的一念之间。
既然奔波劳累会让我们感到有心无力,那么不如试着停下脚步欣赏一下身边的绿色,把美丽的时光放在灿烂的日子里。
二、从生活中积累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选择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务”: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选择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选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14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
郎平,每当祖国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选择义无反顾地为国效力,毫不顾忌自己的一切,你是一个大写的人。
三、从名言中积累1.一个人,即使驾着的是一只脆弱的小舟,但只要舵掌握在他的手中,他就不会任凭波涛的摆布,而有选择方向的主见。
——歌德2.在人生中最艰难的是选择。
——莫尔3.许多的痛苦是你自己选择的。
——纪伯伦4.世界上只有两种生活方式:腐烂和燃烧。
胆小如鼠贪得无厌之徒选择前者;见义勇为慷慨无私之士选择后者。
——高尔基5.选择你所喜欢的,爱你所选择的。
——列夫·托尔斯泰一、作者简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格里高利·曼昆,美国经济学家。
29岁即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
曾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
现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担任马萨诸塞州剑桥的一个非营利性智囊团——国家经济研究局所属的货币经济计划部主任。
作品:《经济学原理》(1998年出版)、《宏观经济学》(1992年出版)等。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3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学案(1)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3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学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稀缺./乙炔.赭.石/良渚.浆.洗/绛.紫B.取舍./僧舍.赚.钱/道歉.讥.讽/珠玑.C.度假./假.设效率./率.先睡觉./觉.悟D.增量./估量.乘.客/乘.机应.届/效应.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
B.“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虽然还没有定论,但它所具有的合理性却是显而易见....的,绝非像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是空穴来风。
C.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要义就是让权力置于众目睽睽....之下,让权力的主人看清、看住权力如何运行。
D.为缓解停车矛盾,我市相关部门挖空心思....,充分借鉴外地一些好的做法,引导市民有序停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2013北川文化旅游推广活动”现场特别设立了民俗文化体验区,展出羌雕、羌绣和极具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作品,来宾在活动中零距离感受了羌族文化。
B.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必须本着以公平均衡为原则,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并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本科院校。
C.为增强人们的国家版图意识,最近推出的新编竖版中国地图将以往作为缩略图放在右下角的“南海诸岛”与大陆同比例展示,全景式呈现中国陆海疆域。
D.朝鲜第三次地下核试验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朝鲜应该从中清楚地认识到,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核扩散,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和责任。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文学和艺术,总是在相互融通、相互借鉴中发展,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艺术发展史都充分证实了这个问题②文学和艺术的融通和渗透,涉及的领域极广③也是成果最显著的一种创作实践④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运动规律⑤诗画融通,则是文学和艺术的融通中最为活跃的一种审美活动⑥这是艺术思维发展的根本法则A.②⑤⑥④①③ B.②⑤①③⑥④C.⑥④①②⑤③ D.⑥④③①②⑤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完成第5~7题。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教案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理解内容,能够根据要求快速筛选与整合文中信息。
二、联系现实,学习作者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专业知识往往是深奥的,但讲述却要便于读者领悟。
写作的目的不是用高深的知识吓倒读者,而在于使阅读本身不仅有益,而且有趣。
[教学难点]能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本文,学习本文在写作方面的特点。
[教学方法]讨论式,辅之以启发、讲述。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阅读——讨论——分析——质疑——总结——拓展。
一、导入。
我们每天都要作出大量的决策,比如下课是否直接回家、吃饭时要不要看电视、晚上学习哪一门课程等。
我们思考的多是决策本身,但你是否思考过“我们是如何作出决策”这个问题呢?请同学谈谈通常你根据什么来作出决策,是否能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又是如何来阐释这一问题的呢?请同学默读。
二、阅读。
高中生阅读一般现代文的速度每分钟应不少于600字。
请学生根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读完本文,教师从旁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
读完之后,先请学生谈谈阅读的初步感受。
三、准确筛选与整合文中信息。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因此教师要检察学生的阅读质量。
先请同学来概括本文要点,从而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再请同学根据原文来解释成本、机会成本、边际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概念,教师从旁点拨,提醒学生利用上下文的关系及指示代词来整合信息。
四、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讨论文中四个原理,并要负责自己所讨论部分的答疑解惑。
要求每组联系现实生活来说明相应原理,使学生明白经济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如我们将要面临上文科还是上理科的选择;在超市里面对着收款台前一行行长队,我们需要判断哪一只队伍速度较快;班费如何收取与支出;等等。
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发现这四个原理的影子并能作出具体分析。
五、学生质疑,加深理解。
学生的问题先请学生回答,也许有些问题教师与学生都不能作出解释,那就存疑好了。
【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3课件: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课前学习
课堂深入
课外读写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1
2
3
3.解词义 ①权衡: 秤锤和秤杆,比喻衡量、考虑。 误区警示:该词是书面语,很少用于口语,词义也比“衡量”等轻。 ②扭曲: A.扭转变形;B.比喻歪曲,使失去本来面目。本文中用的是义项 B。 误区警示:与该词相近的是“歪曲”,但“歪曲”词义稍轻,且词义范围较 小,无“扭转变形”的意思。 ③微乎其微: 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 误区警示:与该词容易混淆的是“微不足道”。两者均指非常小,往往 引起误用。而“微不足道”指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主观色彩较浓。 ④显而易见: 事情或道理非常明显,极容易看清楚。 误区警示:注意不要与“司空见惯”混淆。 “司空见惯”虽然字面上也有 “见”的意思,但其指经常看到,不足为奇。
-6-
2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课前学习
课堂深入
课外读写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目标一
目标二
目标一
理解作者在文中阐述的经济学理论
1.通读全文,根据有关内容,解释下列概念,完成下表。
概念 成 本 机会成 本 边际量 边际成 本 边际效 益 解释 做一件事情所花费的 ① 、 ② 、 ③ 等。
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通过比较 量。 做一件事情所花费的 ⑥ 成本。 ④ 与 ⑤ 而得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的数
-2-
2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课前学习
课堂深入
课外读写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全球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相关的经 济现象也越来越多且复杂,身处这个市场化社会中,怎样管理市场及家庭资 源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对这方面作了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并把自己的观点与理论写成经济著作《经济学基础》一书,本文就选自该部 作品。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优质课件
语文
课堂练兵 1.吃大锅饭现象。(原理一) 2.从襄县到郑州需要30元钱,若搭乘返航车20元就够
了。(原理三) 3.教育部减负政策实施后,学校补课停止,可是很多学 生都去补家教了。(原理四)
4.姚明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却去NBA打球。(原理二)
语文
课文小结
一、结构图解
人们如何 作出决策
为什么要作出决策
是否上大学
收益 成本
某种东西而不是成本 最大成本:时间------工资 考虑机会成本
语文
原理三: 考虑边际量
1.什么是边际变动? 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 2.什么叫边际利益? 额外利益
语文
3.什么是边际成本? 所花费的额外成本 4.作者在原理三中想说明什么观点? 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作出更好的决策。 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 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第一单元
语文
2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语文
1 情境导入 2 学习目标 3 整体感知 4 研读课文 5 课文小结 6 布置作业
语文
情境导入
我们每天都要作出大量的决策,比如下课是否 直接回家、吃饭时要不要看电视、晚上学习哪一门 课程等。我们思考的多是决策本身,但你是否思考 过“我们是如何作出决策”这个问题呢?
语文
1.提示: 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为 “管理一个家
庭的人 ”。 家庭面临着许多决策。
2.提示: 由于资源稀缺。 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
语文
3.提示: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4.提示: 经济是一个在生活中相互交易的一群人而已。 由于一个经济体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体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最新《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学案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学案【学习目标】1、练习勾画关键语句,快速而准确把握文章内容,能按要求快速筛选与整合文中信息。
2、学习作者联系现实、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点】专业知识往往是深奥的,但讲述却要便于读者领悟。
写作的目的不是用高深的知识吓倒读者,而在于使阅读本身不仅有益,而且有趣。
【学习难点】能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本文,学习本文在写作方面的特点。
课前讨论我们每天都要作出大量的决策,比如下课是否直接回家、吃饭时要不要看电视、晚上学习哪一门课程、我是关注白马王子还是关注黑马等。
我们思考的就是决策本身,但你是否思考过“我们是如何作出决策”这个问题呢?请同学谈谈通常你根据什么来作出决策,是否能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课文学习(P.47—52)一、按你的习惯阅读全文,但一定要提笔勾画,画出你认为关键的语句。
二、课堂讨论:经济与生活息息相关。
请大家联系现实生活来说明相应原理,现实生活如课前讨论的问题,还有如:上普高还是上职高还是就业、上文科还是上理科还是上艺术;在超市里面对着收款台前一行行长队,我们需要判断哪一只队伍速度较快;班费如何收取与支出;等等。
目的是在具体问题中发现这四个原理的影子并能作出具体分析。
三、相信你勾画到的内容足够你回答下列问题,请试一试:1、请摘录关键词(最少写4个);然后按下列格式抄写关键语句。
关键词关键语句(填空或抄写原文)课文导语:通过对“经济”一词的词源解释,引入对和共同之处的探讨。
原理一:原理二:原理三:原理四:2、根据原文来解释概念(注意利用上下文的关系及指示代词来整合信息):(1)成本 P.49原理二(2)机会成本 P.50原理二(3)边际量 P.50原理三(4)边际成本 P.51原理三(5)边际收益 P.50原理三(1)成本指为了得到某些东西(效益)而所付出的东西的总和。
(2)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些东西(效益)而所放弃的东西的总和。
定义1:一种资源(如资金或劳力等)用于本项目而放弃用于其他机会时,所可能损失的利益。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第2课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学案语文版必修3
第2课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及筛选文本信息的方法。
2.理解文章内容;联系现实,学习作者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
关于放弃的名言名句 1.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2.要想有永远的掌声,就得放弃眼前的虚荣。
3.什么时候学会放弃,什么时候便学会了成熟。
4.放弃,是一种境界,是自然界发展的一种必由之路。
5.船舶放弃安全的港湾,才能在深海中收获满船鱼虾。
6.要想采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放弃城市的舒适;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儿,就得放弃娇嫩白净的肤色。
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所以你应该学会放弃。
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 (1)单音字①洛杉矶.( ) ②拯.救( ) ③耗.费( ) ④谚.语( ) (2)多音字①尽⎩⎪⎨⎪⎧ 尽.管 尽.力②宿⎩⎪⎨⎪⎧宿.舍 星宿.一宿.③佣⎩⎪⎨⎪⎧雇佣.佣.金④率⎩⎪⎨⎪⎧效率. 率.真2.辨形组词(1)⎩⎪⎨⎪⎧腊蜡(2)⎩⎪⎨⎪⎧励沥枥砺蛎(3)⎩⎪⎨⎪⎧捷睫3.理解词义 (1)微乎其微:(2)微不足道:(3)显而易见:4.选词填空 (1)配备·配置①至于校外私人所有的公寓套间,有些是除了炉灶和冰箱不________别的家具的。
因此不适合那些其预算不容许购置或租用家具的外国夫妇。
②但是,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求相比,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仍是低水平的,城乡财政资源________不对称的状况没有彻底改变,支农投入渠道不宽及投入结构不够合理、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2)机会·机遇①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________成本极高。
②这是个千载难逢的________,希望你好好把握。
本文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们是如何作出决策的”,作者用经济学的原理阐述影响人们作出决策的因素有哪些? 答:1.作者由解决“人们是如何作出决策的”这一问题说开去,阐述了经济学的四条原理,读过这四条原理之后,你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利用这些经济学原理的实例?请举例。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导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联系现实,学习作者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
2.尝试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一种可观事物。
【学习重难点】1.了解作者及筛选文本信息的方法。
2.学习理解文中关键词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走近作者:N.格里高利曼昆(1958年2月3日-),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29岁时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现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讲授过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
他的最有名的著作有《经济学原理》和《宏观经济学》等。
从2003年到2005年,他担任小布什政府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他还曾做过帆船运动教练。
曼昆教授现在与妻子和三个孩子住在麻省的威尔斯利。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第二版)》第一篇“导言”的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文章通过阐释“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它而放弃的东西”、“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这四个原理来说明人们是如何作出决策的。
《经济学原理》一书是美国德赖登出版社以140万美元征求经济学教科书的中标作品,被西方世界认为是“最令人鼓舞的经济学教科书”。
英国《经济学家》撰文认为该书将取代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成为天下第一。
该书出版仅3个月就被美国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
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
其中文版由梁晶工作室引进,梁小民译,深值关注。
相关知识:说明文的语言。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又是灵活多样的。
主要可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平实的语言常常是直截了当地说明对象。
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
选用平实说明的说明文一般是以解释科学原理,说明制作过程、步骤,或介绍建筑物等为主的文章。
适用于说明科学性及条理性较强的说明文,更多的是给读者以理性认识。
生动的语言,常常用较形象的手法来说明事物,使被说明的事物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易于引起读者的兴趣。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教案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理解内容,能够根据要求快速筛选与整合文中信息。
二、联系现实,学习作者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专业知识往往是深奥的,但讲述却要便于读者领悟。
写作的目的不是用高深的知识吓倒读者,而在于使阅读本身不仅有益,而且有趣。
[教学难点]能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本文,学习本文在写作方面的特点。
[教学方法]讨论式,辅之以启发、讲述。
[教学时数]一时。
[教学步骤]阅读——讨论——分析——质疑——总结——拓展。
一、导入。
我们每天都要作出大量的决策,比如下是否直接回家、吃饭时要不要看电视、晚上学习哪一门程等。
我们思考的多是决策本身,但你是否思考过“我们是如何作出决策”这个问题呢?请同学谈谈通常你根据什么来作出决策,是否能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又是如何来阐释这一问题的呢?请同学默读。
二、阅读。
高中生阅读一般现代文的速度每分钟应不少于600字。
请学生根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读完本文,教师从旁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
读完之后,先请学生谈谈阅读的初步感受。
三、准确筛选与整合文中信息。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因此教师要检察学生的阅读质量。
先请同学来概括本文要点,从而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内容,理清思路。
再请同学根据原文来解释成本、机会成本、边际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概念,教师从旁点拨,提醒学生利用上下文的关系及指示代词来整合信息。
四、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讨论文中四个原理,并要负责自己所讨论部分的答疑解惑。
要求每组联系现实生活来说明相应原理,使学生明白经济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如我们将要面临上文科还是上理科的选择;在超市里面对着收款台前一行行长队,我们需要判断哪一只队伍速度较快;班费如何收取与支出;等等。
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发现这四个原理的影子并能作出具体分析。
五、学生质疑,加深理解。
学生的问题先请学生回答,也许有些问题教师与学生都不能作出解释,那就存疑好了。
《学案导学设计》高二语文同步课件:1.3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语文必修3)
jué 策 jué 择 (1)秘jué 玉jué
niǔ 曲 niǔ 怩 (2)niǔ 带 niǔ 扣
保zhànɡ zhànɡ 气 (3)玉zhānɡ 层峦叠zhànɡ
ɡài 率 灌ɡài (4)感kǎi 马jiù
答案 (1)决/抉/诀/玦 (2)扭/忸/纽/钮 (3)障/瘴/璋/嶂 (4)概/溉/慨/厩
“那么,当你想说些别人的闲话时,请闭上你的嘴,不要 让这些邪恶的羽毛散落路旁。”生活中,如何说话,尤其如何 谈论别人,需要我们慎重考虑。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修身名句·处世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
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菜根谭》
赏读:一个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人阅历虽然很短浅,但是所受
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菜根谭》
赏读: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般光
明,没有一点不可告人之事;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才学
像珍珠美玉一般珍藏,绝对不轻易让人知道。做人要含而不露,
谦虚谨慎。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格里高利·曼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0世纪80年代为凯恩斯 经济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著作有《经济学原理》《宏观经 济学》等。此外,他还担任国家经济研究局所属货币经济计划主 任一职,被聘为国会预算办公室及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的顾问。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近义辨析 (1)计划·规划 计划:办事前所拟定的方案。 规划: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 例句1:城市建设,应当做好整体________。 例句2:学习应当按部就班地进行,每一天,每一周,都应制定 学习________。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学案导学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1.3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课件 语文版必修3
考点链接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读: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某一事 物的所有性质及其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事物的属性;其 中,为该事物所特有的并对该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是其本 质属性。“重要概念”仅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
论述的一个“概念性”词语;而“重要词语”则相对比较宽泛,
,减免经济适用房的税收,从而增加了经济适用房的销售量,
从而刺激了消费。这些都与国家、政府的决策相关。
1.文本审美 (1)本 结合日常生活例子来说明,实用性强,使读者感兴趣。 (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化抽象而深奥的经济学原 理为具体可感的生活过程。
(3)四个原理以小标题的形式出现,层次清晰,重点突出。
赏读: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般光
明,没有一点不可告人之事;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才学 像珍珠美玉一般珍藏,绝对不轻易让人知道。做人要含而不露, 谦虚谨慎。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格里高利· 曼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20世纪80年代为凯恩斯
经济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著作有《经济学原理》《宏观经
各种社会不良习惯的感染也比较少;一个饱经事故而阅历很广的
人,各种恶习也随着增加。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与其讲究做
事的圆滑,倒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 倒不如豁达一点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作为年轻人,不要担心 自己阅历浅,朴实纯真更好。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 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菜根谭》
俗的比喻、灵活多变的说明方法,将经济学中的四个深奥的原理 依次展开,娓娓道来,科学准确地展示了人们在这四种基本原理 支配下自由自觉的决策过程和思维倾向,强调突出了文章的主 旨——人们是如何作出科学决策的。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导学案1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导学案基础梳理1.字音(1)给加点字注音①拯救( ) ②鱼子酱( ) ③储蓄( )④储蓄( ) ⑤利润( ) ⑥雇佣( )(2)多音字①畜⎩⎪⎨⎪⎧ 畜生 畜牧②率⎩⎪⎨⎪⎧ 率先 ③利率 ③量⎩⎪⎨⎪⎧ 测量 数量 ④系⎩⎪⎨⎪⎧ 没关系 系鞋带 ⑤藉⎩⎪⎨⎪⎧ 慰藉 狼藉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 籍 藉 ②⎩⎪⎨⎪⎧ 署 置 ③⎩⎪⎨⎪⎧ 捷 睫④⎩⎪⎨⎪⎧ 额 颌颔⑤⎩⎪⎨⎪⎧ 慎 缜 嗔3.词语释义①劳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权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概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微乎其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显而易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语辨析(1)反应·反映“反应”主要有三种用法:①动词,有机体受到刺激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化学上一物质与另一物质发生作用,产生了新物质的过程,如“化学反应”。
②名词,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如“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③动词,意见、态度或行动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的思想活动。
“反映”主要有两种用法:①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②把客观情况或别人的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如“他把情况反映到县里”。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教案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教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在学习与教育中,决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如何有效地进行决策,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技能。
那么,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呢?这是本篇文章要探讨的问题。
1. 理性决策理性决策是指通过收集、分析信息,进行比较、评估,从而做出合理决定的过程。
这种决策是基于对事实的全面认识和了解,而不是基于感情或直觉。
理性决策需要获得足够的信息和知识,同时需要拥有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在教育领域,理性决策非常常见。
比如,在招生时,学校需要了解申请人的学习历史、成绩、社会背景等信息,通过评估各个因素的关联性以及影响作出正确的决策。
2. 直觉决策直觉决策是指基于个人经验、感觉、直觉和情感等因素做出的决定。
这种决策通常是很快做出的,没有经过系统的分析和比较。
直觉决策需要自信、勇气、判断力和经验等个人素质的支撑。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会做出很多的直觉决策。
比如,当我们进入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感觉和直觉,判断出这个地方是否安全、是否适合自己等等。
3. 货比三家决策货比三家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做决策的方法。
它是指在做出决策前,不断地比较、评估、挑选,直到找到最优方案。
这种决策方法需要对各项因素做出详细分析,并且通常会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
四、风险决策风险决策是指在面临各种可能性时,根据现有信息和个人判断力进行选择。
这种决策过程中,考虑潜在风险和收益,对所做的决策进行评估和再次确认。
风险决策在商业和金融领域中非常常见。
比如,一家公司在投资股票时必须考虑股票涨跌的潜在风险,同时基于市场预期做出决策。
5. 权衡决策权衡决策是指在有不同决策方案的情况下,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所有方案进行评估,最终做出最优决策。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比如,我们需要在休息时间和加班之间做出选择,我们需要考虑健康、家庭、社交和职业等各种因素的平衡。
在这样的情况下,权衡决策是非常有效的。
【备课精选】2012年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三学案《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内容感知本文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运用通俗的比喻,灵活多变的说明方法,将经济学中的四个深奥的原理依次展开,娓娓道来,科学准确地展示了人们在这四种基本原理支配下自由自觉的决策过程和思维倾向,强调出了文章的主旨——人们是如何作出科学决策的。
我夯基我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午餐.(cān)污染.(rǎn)障碍.(ài)概.率(gài)B.决.策(jué)谚.语(yàn)福.利(fù)抱怨.(yuàn)C.涉.足(shè)储.备(chǔ)利润.(rùn)住宿.(sù)D.稀.缺(xī)博.学(bó)租.用(zū)赚.取(zhuàn)解析:B项中的“福”应读“fú”。
答案:B2.下列词语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效应谨慎放肆驾驶B.激励捷径决策收益C.伙食壮况控制管制D.探讨稀缺贮藏起源解析:C项中的“壮况”应为“状况”。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假如语言能够产生物质材料,那么夸大其词....的人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B.你说英语难学,其实无论学习什么,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决不会一帆风顺....。
C.我们办案人员要深入调查取证,不能片面地听取一家之言....。
D.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伤害。
解析:A项“夸大其词”指写文章或说话不切实际,夸大事实。
此处应为“夸夸其谈”。
C 项“一家之言”应改为“一面之词”。
D项“集腋成裘”是褒义词,用来指错误的积累不恰当。
答案:B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
B.由于一个经济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的个人的行为,所以我们的经济学研究就从个人作出决策的四个原理开始。
语文版语文必修三第2课《人们如何作出决策》ppt课件3
⑵我军武器 配备 精良。(配置·配备)
【辨析】配置·配备 二者都有“布置”的意 思。不同的是:“配置”是“配备布置”的意思; “配备”指根据需要分配人力或物力,或成套的设 备、装备等。
成语辨用
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的成语,最恰当的是: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8/2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2
谢谢欣赏!
2019/8/2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3
资源的管理就是重要的。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 的稀缺资源。在大多数社会中,资源并不是由一个唯一 的中央计划者来配置,而是通过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共 同行动来配置的。
2.本文在说明事理方面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提示:主要是列举事例。可列举在说明四个原理 时的事例说明即可。如说明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 舍”时列举了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他 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他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 学习经济学,他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心理学, 他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他把某一个小 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他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 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对于他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 一
1.⑴我对于整个革命事业的贡献是 微不足道 的。(微不足 道·微乎其微)
⑵这种希望实在 微乎其微 。(微不足道·微乎其微)
【辨析】微不足道·微乎其微 二者都有“极其微 小”的意思。不同的是:“微不足道”不涉及具体的数 量,仅表示渺小,“不足道”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微乎其微”着眼于“量”上,用于事物。
提示: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②大多是 人们关注和感兴趣的东西。③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密 切相关。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们如何作出决策教案语文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们如何作出决策教案语文版必修3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理解文章内容,能够根据要求快速筛选与整合文中信息。
二、联系现实,学习作者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专业知识往往是深奥的,但讲述却要便于读者领悟。
写作的目的不是用高深的知识吓倒读者,而在于使阅读本身不仅有益,而且有趣。
[教学难点]能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本文,学习本文在写作方面的特点。
[教学方法]讨论式,辅之以启发、讲述。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阅读一一讨论一一分析一一质疑一一总结一一拓展。
一、导入。
我们每天都要作出大量的决策,比如下课是否直接回家、吃饭时要不要看电视、晚上学习哪一门课程等。
我们思考的多是决策本身,但你是否思考过“我们是如何作出决策”这个问题呢?请同学谈谈通常你根据什么来作出决策,是否能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又是如何来阐释这一问题的呢?请同学默读文章。
二、阅读。
高中生阅读一般现代文的速度每分钟应不少于600字。
请学生根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读完本文,教师从旁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
读完之后,先请学生谈谈阅读的初步感受。
三、准确筛选与整合文中信息。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因此教师要检察学生的阅读质量。
先请同学来概括本文要点,从而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再请同学根据原文来解释成本、机会成本、边际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概念,教师从旁点拨,提醒学生利用上下文的关系及指示代词来整合信息。
四、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讨论文中四个原理,并要负责自己所讨论部分的答疑解惑。
要求每组联系现实生活来说明相应原理,使学生明白经济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如我们将要面临上文科还是上理科的选择;在超市里面对着收款台前一行行长队,我们需要判断哪一只队伍速度较快;班费如何收取与支出;等等。
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发现这四个原理的影子并能作出具体分析。
五、学生质疑,加深理解。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ppt 语文版
1.了解到了课文中的有关经 济学的一些术语. 2.懂得了如何筛选整合信息.
3.如何运用身边的具体事例 说明抽象的道理.
1.吃大锅饭现象. (原理一)
2.从襄县到郑州需要30元钱,若搭 乘返航车20元就够了(.原理三)
3.教育部减负政策实施后,学校补课 停止,可是很多学生都去补家教了.
(原理四)
4.姚明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却去
4.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有什么意义?
人们只有了解他们面临的选择, 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 成本:为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1.既然人们又面临着权衡和取舍,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权衡取舍呢? 作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 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
2.为了说明1的观点,作者举了什么例子?
是否上大学
3.关于上大学的成本怎样来计算?
5.选用了什么例子说明4这个观点的?
考虑一个航空公司决定对等退票 的乘客收取多高的价格。
是否多上一年学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1.找一找作者在这里说明的观点是什么?
公共决策者决不应忘记激励,因为 许多政策改变了人们面临的成本或利益, 从而改变了行动。 2.用什么例子说明观点的?
司机开车 (安全带 汽车安全)
NBA打球.
(原理二)
小学生读书心得(一): 读书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乐趣,对于 从事体 力劳动 来说, 读书一 种休闲 ;对于 从事脑 力劳动 的人来 说,书 可能是 一种灵 丹妙药 ,烦闷 时,读 书能够 解闷; 愁苦时 ,读书 能够忘 忧;兴 奋时, 读书能 够畅流 读书给人恬淡、宁静、心安理得的快乐 ,是名 利、金 钱不可 代替的 ,书就 像人类 的精神 营养剂 ,缺了 它,生 活必缺 陷。让 我们别 留下遗 憾,拿 起书吧!相信你 必须也 能从书 中懂得 人生的 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导学案2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联系现实,学习作者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
2.尝试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一种可观事物。
【学习重难点】
1.了解作者及筛选文本信息的方法。
2.学习理解文中关键词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N.格里高利曼昆 (1958年2月3日-),
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29岁时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现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讲授过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
他的最有名的著作有《经济学原理》和《宏观经济学》等。
从2003年到2005年,他担任小布什政府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他还曾做过帆船运动教练。
曼昆教授现在与妻子和三个孩子住在麻省的威尔斯利。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第二版)》第一篇“导言”的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文章通过阐释“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它而放弃的东西”、“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这四个原理来说明人们是如何作出决策的。
《经济学原理》一书是美国德赖登出版社以140万美元征求经济学教科书的中标作品,被西方世界认为是“最令人鼓舞的经济学教科书”。
英国《经济学家》撰文认为该书将取代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成为天下第一。
该书出版仅3个月就被美国300多所大学
采用作为教材。
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
其中文版由梁晶工作室引进,梁小民译,深值关注。
相关知识:
说明文的语言。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又是灵活多样的。
主要可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平实的语言常常是直截了当地说明对象。
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
选用平实说明的说明文一般是以解释科学原理,说明制作过程、步骤,或介绍建筑物等为主的文章。
适用于说明科学性及条理性较强的说明文,更多的是给读者以理性认识。
生动的语言,常常用较形象的手法来说明事物,使被说明的事物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易于引起读者的兴趣。
能使语言达到生动效果的方法有:
1.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性加强;
2.现身说法,利用生活感受,可使文章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更添真实性和生活情趣,易于让人接受;
3.适当运用叙述和描写,可使被说明事物栩栩如生,而不是枯燥无味。
采用生动语言的说明文大多是文艺小品和科普读物,这类文章在给人知识的同时,又强调文章的生动性。
当然,在有的文章中,平实和生动是可以兼备的。
总之,说明文语言在准确基础上,语言风格是可以灵活、多样的。
二、知识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销售( ) 谚语( ) 储蓄( )
拯救( ) 赚钱( ) 雇佣( )
答案:shòu、yàn、xù、zhěng、zhuàn、yōng。
2.词语积累。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权衡:秤锤和秤杆,比喻衡量、考虑。
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词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白占便宜的事是不存在的,要想有收获,必须有付出。
二、一课一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午餐(cān) 污染(rǎn) 障碍(ài) 概率(gài)
B.决策(jué) 谚语(yàn) 福利(fù) 抱怨(yuàn)
C.涉足(shè) 储备(chǔ) 利润(rùn) 住宿(sù)
D.稀缺(xī) 博学(bó) 租用(zū) 赚取(zhuàn)
2.下面各组词语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效应 谨慎 放肆 驾驶
B.激励 捷径 决策 收益
C.伙食 壮况 控制 管制
D.探讨 稀缺 贮藏 起源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语言能够产生物质材料,那么夸大其词的人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B.你说英语难学,其实无论学习什么,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决不会一帆风顺。
C.我们办案人员要深入调查取证,不能片面地听取一家之言。
D.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伤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B.其实,一部世界史就是一部充满“后来居上”的成功事例。
C.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不仅我们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激励发生作用的间接影响。
D.社会面临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效率与平等之间。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回顾人类进步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这样的事实:或是艺术和科学相互交融,或是没有一方的某个进展就不可能导致另一方的进步。
B.关于作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
C.他们的“地角语”代替了当地的凯尔特语。
于是地区称为“英格兰”,语言称为“英语”。
(English,现代拼法)
D.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
答案:
1.B:福fú;
2.C:“壮况”应为“状况”;
3.B:A项“夸大其词”指写文章或说话不切实际,夸大事实。
此处应为“夸夸其谈”。
C
:项“一家之言”应改为“一面之词”;D项“集腋成裘”是褒义词,用来指错误的积累不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