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传统碉房式民居环境适应性与文化表达
碉房——藏式特色民居建筑
碉房——藏式特色民居建筑
碉房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自东汉时就有存在。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或“宗卡尔”,原意为堡寨。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碉房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
多为石木结构,外墙向上收缩,内坡仍为垂直状,屋顶多为平顶。
内部居室以柱为单位,一根中心柱为一间,较大的居室或客厅为四梁八柱。
这种民居建筑注重蓄热、保温、防风性能,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碉房一般分两层。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物室或楼梯间。
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在建筑形式上,又可分为碉楼式碉房、碉塔式碉房、独立式和院式碉房。
尽管各地的碉房形态和规模各异,但仍有很多辨识度极高的共性,比如石木、土木的材质,敦实方正的外形,黄白底色点缀黑、红、蓝、黄、绿等色彩……
藏族的碉房庄重内敛,但绝不乏味。
房檐上五色的彩绘,屋顶飘扬的经幡和风马旗,不失明艳又恰到好处。
火、云、天、土、水,红、白、蓝、黄、绿,他们把自己心目中的天地万物,用彩绘点缀在碉楼的窗檐和门楣上。
藏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块瑰宝,充分体现了地理环境、历史因素、气候特点、宗教信仰对建筑装饰产生的影响。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古建筑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青藏高原民居建筑原因探析——以碉楼为例
磁罄嘲 霹
Hale Waihona Puke 青藏高原 民居建筑原 因探析
— —
以碉 楼 为例
文/ 郭佩
摘
要 : 民居 ,体 现 的 不 仅 是 一 个 民 族 一 个 地 区的 生 活 空 间 ,更 重要 的 是 本 民 族 本 地 区 的 生 活 方 式 以及 与 其 相 关 的
政 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碉楼 ,作为青藏高原地区民居的一种大众化建筑 ,是藏族地 区广泛存在 的一种 民居 形式 ,是青藏 高原 地 域 文化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其 历 史久 远 、类 型 的 作 样 、风 格 的 独 特 ,正 是 藏 族 民 众 在 本 民族 丰 富 灿 烂 文 化 的 基 础 上 发展建 立起 来的建筑风俗和人文景观 。本文将从建立背景对青藏 高原的碉做简单的探讨。 关键 词 :青 藏 高原 ; 民居 ;碉 楼 藏语 中称碉为 “ 卡尔” 或者 “ 宗卡尔 ” ,原意是 堡寨 、堡垒 或者碉 堡 。早在新石器 时代 ,昌都卡若遗址 的原始居 民就创造 了早期 的石制 的 楼房 ,主要包括 圆底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三种 类型。这应该 是 青藏 高原地 区碉楼 的最初雏形 。公元前 2世纪 ,藏族地 区建 造 了第一 座 藏族 的宫堡式建筑雍 布拉康 ,这座城堡依 山而建 ,代表 了当时碉楼建 筑 的最高水平 。赤松德赞赞普统治时期 ,民居发生 了较大 的改变 ,从 山 上 的石头城堡迁移 到 了平 原地 区,开始 了建屋 而居 的时代 。发 展到 1 1 世 纪时 ,西藏 的民居建造的极其高大奢华 ,在达官贵族 的碉楼 中更是体 现 的淋 漓 尽 致 ,如 米 拉 日巴 的碉 楼 已经 发 展 到 九 层 之 高 。
“ 碉楼的种类和类型十分丰 富,根据建筑 材料 的不 同 ,分别 为石碉 和土碉 ( 青藏高原碉楼绝大部分为石碉 。土碉仅见于汶川和金沙江上游 流域乡城 、得荣 、巴塘 、白玉 、德格 、新 龙等 地 ) ;从外 观造 型来看 , 有三角 、四角 、五角 、六角 、八角 、十二角 、十三角等七类 碉 ;按照 功 能 的差别 ,分 为家碉 、寨碉 、战碉 、经堂碉等 ;此外按 当地 民间说法还 有公碉 、母碉 、阴阳碉 ( 风水碉 ) 、姊妹碉 、房中碉等。 ” 青藏高原地 区最早的碉楼是作为居住房来使用的 ,当时的碉楼 体系 并不成熟 ,但 已经是现代碉楼的雏形。随着社会 的进步 与发 展 ,藏族 先 民不断强大起来 ,建立 了显赫一时 的吐蕃王朝 。这一时期 吐蕃王朝不 断 对外扩张 ,同时也遭遇其他 民族的攻击 ,这时碉楼的军事作 用就体现 出 来 了。然而 ,碉楼发挥军事作用较为重要 的一次应当是清乾 隆两次发 动 的大 小 金 川 战役 。 清乾隆两次发动大小金川战役时 ,这里 由于碉楼密集 ,给清朝对 大 小金川 的军事进攻带来 了极大地 困难 。清朝两次对大小金川 用兵主要 就 是 围绕 “ 攻碉” 和 “ 守碉 ” 进行 的 ,不 仅采取 “ 以碉 逼 碉 ” 的战 术 , 甚至还 以修建碉楼 的模拟方式来探讨攻破碉楼的战术 。由此可见 ,碉 楼 对 于藏族居 民来说 :其军事 防御 的作用 已经远远超 出了居住 的作用 ,同 时还可 以很好 的将两者的作用结合起来 。
拓扑学思维下安多藏区碉房民居空间形态比较研究
拓扑学思维下安多藏区碉房民居空间形态比较研究拓扑学思维下安多藏区碉房民居空间形态比较研究引言:安多藏区是中国青海省的一个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
在这片土地上,居民们建造了独特的碉房民居,这种建筑形态在空间布局和结构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运用拓扑学思维,通过对安多藏区碉房民居的空间形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特点和内在联系。
一、碉房民居的起源与概况碉房民居是安多藏区特有的建筑形态,起源于数百年前的藏族部落社会。
这种建筑形式由石头、土坯等原材料构建而成,以其坚固耐用和充分利用环境条件的特点而在当地得到广泛应用。
碉房民居的形态呈现出多个互相连接的小房间组成整体的特点,其空间布局遵循一定的原则。
二、碉房民居的空间布局1. 综合布局碉房民居的主体结构通常由小房间组成,每个小房间都有自己的功能,如厨房、卧室、起居室等。
这些小房间通过门窗或通道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空间布局。
整个民居按照功能区域进行分隔,以满足不同生活需求。
2. 环境布局碉房民居的环境布局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一般而言,民居会选址在高处以防水涝,并朝向太阳,以获得充足的阳光。
此外,考虑到安多藏区的多风、寒冷的气候,民居通常会朝向风口架设,以减小风的影响,同时也能增加通风效果。
3. 空间布局在碉房民居的空间布局中,主要考虑了家庭成员的居住需求和人际关系。
比如,儿女的房间通常位于父母的房间旁边,以方便照顾和沟通;厨房和客厅则是家庭成员聚会和交流的主要场所。
这种空间布局不仅考虑到了实用性,而且体现了庭院文化的传统特点。
三、碉房民居的结构特点1. 结构坚固由于安多藏区的多地震和地质条件,碉房民居特别注重结构的坚固性。
每个小房间的墙壁通常由厚重的石头或土坯砌成,以增加抗震能力。
在墙壁之间,还会有厚实的石灰浆填充,以提供更强的连接力。
2. 符号与装饰碉房民居的外墙常常会有精美的装饰,如浮雕图案、彩绘等,以展示居民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
川西藏族民居价值特征及民宿发展现状
川西藏族民居价值特征及民宿发展现状1.文化传承:川西藏族民居是藏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它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藏族传统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结合,传承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建筑特点:川西藏族民居建筑均采用石木结构,屋顶布满绿草,形状如同一座小山,给人以独特的视觉冲击。
它融合了当地的气候、地形和风土人情,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生态环保特点。
3.艺术价值:川西藏族民居在建筑设计、雕刻工艺、壁画装饰等方面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每一座藏族民居都是工匠们的艰辛劳作和智慧结晶,建筑师们借助雕刻技艺和装饰手法,使每一栋民居都成为了艺术品。
4.社区风貌:川西藏族民居通常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围绕着各种房屋,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社区风貌。
人们一起生活、一起劳作、一起庆祝节日,形成了紧密的社区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川西藏民居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民宿形式,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旅游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文化体验和生态旅游结合:川西藏民居的发展注重文化体验和生态旅游的结合。
民宿经营者会为游客提供一些藏民族传统的文化活动和习俗体验,同时也注重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面临的挑战:随着川西藏民宿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民宿的数量增加,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需要差异化发展才能够吸引游客。
另一方面,一些民宿经营者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意识,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4.政策支持和标准化管理:为了规范川西藏民宿的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和旅游协会加强了对民宿的管理和政策支持。
推出相关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民宿的监管,确保民宿的安全性和服务质量。
总之,川西藏族民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特征,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民宿形式。
通过发展民宿,不仅能够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还能够促进文化传承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民宿的发展还需要注重规范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以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嘉绒地区藏族碉房室内环境设计研究
嘉绒地区藏族碉房室内环境设计研究
藏族碉房作为西藏嘉绒地区独特的民居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碉房是当地藏族人民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室内环境设计对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
嘉绒地区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室内环境设计的首要任务是保温保暖。
碉房采用厚重的土墙和石墙结构,墙体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可以在寒冷的冬季提供温暖的居住环境。
同时,可以通过合理设计的窗户和门的位置,充分利用阳光和自然光线,增加室内的照明和温度。
碉房的室内布局通常分为上层居住区和下层家居区。
上层居住区是主要的起居和休息场所,需要注重舒适度和功能性。
在室内布置上,可以采用传统的藏族风格,如使用藏式家具、挂毯和工艺品等,以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此外,还需合理布置家具,确保居住者的活动空间和通风情况良好,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而下层家居区通常是用来存放粮食、家畜及其他生活用品的地方,重点考虑的是储物和保管的功能。
室内设计上可以采用嵌入式储物柜和墙壁橱等,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并保证储物物品的安全和整洁。
除了保温和布局外,室内环境设计还需考虑到碉房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例如,藏族人民崇尚自然和谐,喜欢使用天然材料和色彩,因此在室内装饰和装修上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人造
材料和过于鲜艳的色彩。
此外,还应注重室内空气流通和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清洁。
总之,嘉绒地区藏族碉房室内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综合考虑气候、地域特色、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等因素。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碉房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同时保护和传承藏族的建筑文化。
藏族民居 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键入文字]藏族民居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由于受气候与环境的影响,藏族的居住建筑大部分是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由于形如碉堡,所以被取名为碉房。
碉房是藏族具有特色的一项建筑,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也是藏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居碉房。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一带,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传统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构,形如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
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层。
底层养牲口和堆放饲料、杂物;二层布置卧室、厨房等;三层设有经堂。
由于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诵经拜佛的经堂占有重要位置,神位上方不能住人或堆放杂物,所以都设在房屋的顶层。
为了扩大室内空间,二层常挑出墙外,轻巧的挑楼与厚重的石砌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建筑外形因此富于变化。
藏族民居色彩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块的米黄、青色、暗红色,木料部分则涂上暗红,与明亮色调的墙面屋顶形成对比。
粗石垒造的墙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洞,窗洞上带有彩色的出檐。
在高原上的蓝天白云、雪山冰川的映衬下,座座碉房造型严整而色彩富丽,风格粗犷而凝重。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tnkhar)或“宗卡尔”(rdzong-mkhar),原意为堡寨,多建于险峻的山石上,巍峨高耸,易守难攻。
山南的雍布拉康,后藏的娘若香波,洛扎的桑嘎古托,便是此类建筑的代表。
碉房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建筑,它对西藏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如土石结构、如平顶风格;但碉房并不能完全代表西藏民居。
西藏腹心地区的农村和城镇居民居住的房屋称为“慷巴”(khang-pa),有楼房亦有只建一层的平房。
楼房多为二三层,个别富裕人家的楼房有四五层,而建一层房屋的在西藏各地随处可见。
笔者多次在西藏各地考察,无论在后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拉萨附近的墨竹工卡,都见到大量的一层民居。
1。
迪庆藏族传统民居生态模式及当代设计应用
迪庆藏族传统民居生态模式及当代设计应用迪庆藏族传统民居生态模式及当代设计应用近年来,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越来越高,而传统民居的生态模式与当代设计的结合,成为了一种研究的热点。
迪庆藏族传统民居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建筑风格的代表,其生态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迪庆藏族传统民居为例,探讨其生态模式及其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
迪庆藏族传统民居的生态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藏族传统民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在建筑选择和布局上,迪庆藏族传统民居常常根据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建筑材料和位置,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例如,迪庆藏族传统民居选择使用青稞柴草、坚实的土地和牧民的糞便等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使房屋与周围的山水景色融为一体。
其次,藏族传统民居注重室内外的相互联系。
迪庆藏族传统民居常常采用透风透光的建筑结构和开敞的布局,使室内与室外形成良好的通道和互动。
门窗的设置、庭院的布置都能使阳光、空气自由流通,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同时,这种特殊的建筑布局也是为了方便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再次,藏族传统民居注重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
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居住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经验。
例如,他们注重水资源的利用,通常在附近采集天然的雨水和溪流水,通过精心设计的水渠和水塘进行储存和利用,不仅满足家庭的生活用水,还可以满足农田的灌溉需要。
最后,藏族传统民居注重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迪庆藏族传统民居常常通过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与宇宙神圣进行一种神圣的对话和联系。
例如,在建筑布局和装饰上往往体现出对于宇宙神圣的崇拜和尊重,如房屋朝向的选择、建筑中的雕刻、绘画等,都是为了表达对于宇宙的崇敬和敬畏之心。
基于以上生态模式的研究,将这些传统元素与当代设计相结合,不仅能够保留和传承迪庆藏族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还能够满足现代人们对于生态环境和舒适居住的需求。
首先,可以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进行创新。
藏式民居文化之旅西藏土木建筑风格欣赏
藏式民居文化之旅西藏土木建筑风格欣赏藏式民居文化之旅——西藏土木建筑风格欣赏西藏作为中国的自治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而闻名于世。
在西藏的土地上,藏式民居建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当地居民的居住之所,也是西藏独特文化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关于西藏土木建筑风格的文化之旅,一同欣赏这些具有独特魅力的藏式民居。
1. 藏式民居的历史与背景藏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它是西藏地区居民与恶劣环境共同生存的产物。
纯朴而坚实的土木结构,使得藏式民居能够经受住严寒高原的气候考验。
藏式民居由石头和土坯搭建而成,巧妙地融入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中,既符合了建筑的功能需求,又展示了西藏独特的民族文化。
2. 藏式民居的外观特点藏式民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外观特点明显。
首先,藏式民居常常采用平顶石墙的设计,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
其次,建筑的窗户往往较小,以减少寒冷气流的产生。
此外,藏式民居还会在墙壁上镶嵌着色彩斑斓的唐卡画,增添建筑的艺术感。
3. 藏式民居的内部结构藏式民居的内部结构以间层式为主,形成了具有阶梯式布局的建筑,以适应复杂的地理地貌。
藏式民居内通常分为多个功能区域,包括起居室、厨房和卧室,分层设置,既保证了日常生活的便利,又能够有效地隔离热源和寒冷,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4. 藏式民居的装饰与细节藏式民居的装饰多以各种纹样和图案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首饰盒、唐卡、挂毯等装饰物件被悬挂或摆放在居室中,独特的色彩和图案为居住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此外,藏式民居还注重对供神的神龛的设计和布置,以体现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
5. 藏式民居的文化意义藏式民居不仅仅是一种居住方式,更是融入了西藏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建筑材料的选取,到建筑形式的设计,再到内部细节的装饰,每一处都凝聚着西藏民族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
藏式民居文化体现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生态环保观念,是西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藏的土地上,藏式民居犹如瑰丽的宝石,闪耀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形容藏族房子的句子(一)
形容藏族房子的句子(一)
形容藏族房子的句子
•壮丽宏伟:藏族房子屹立在高海拔的山区,形似宝塔,宏伟壮丽,给人一种令人震撼的美感。
•独特建筑:藏族房子采用独特的藏式建筑风格,以木质结构为主,外墙采用石块垒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红白格调:藏族房子的外墙以红、白两种颜色交错组合,形成独特的格调,给人一种鲜艳明快的感觉。
•高地适应性:藏族房子建设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能够适应恶劣的气候条件,为藏族人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居住环境。
•藏式天花板:藏族房子的天花板装饰十分精美,常以彩绘或雕刻形式呈现,展示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阳光灿烂:藏族房子采用大面积的窗户设计,可以使室内拥有充足的阳光照射,给人一种明亮温暖的感觉。
•厚重耐用:藏族房子的墙壁较厚,采用石块垒砌而成,具有很强的稳固性和抗风雪能力,能够经受住恶劣天气的考验。
•民族文化:藏族房子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代表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与自然融合:藏族房子选址常常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融合在山水之间,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互呼应,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和谐统一:藏族房子内部布局讲究和谐与统一,以家庭为单位,分为住宿、聚餐、祭祀等功能区域,使每个成员都能找到自己的舒适空间。
以上是关于形容藏族房子的一些句子,从壮丽宏伟的外观、独特的建筑风格,到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代表民族文化的象征,藏族房子展示了独特美丽的一面。
中国传统民居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与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与文化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而其中的藏族民居堪称传统建筑的瑰宝。
藏族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意义而闻名。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传统民居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
一、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藏族民居是藏族人民长期生活的产物,其建筑特色充分体现了藏民族生计方式、气候特点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因素。
首先,藏族民居主要采用石木结构,追求简约稳固的建造方式。
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抵御寒冷的高原气候,同时也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
其次,藏族民居常见的特征是平顶的建筑形式。
平顶设计既能够在冬季储存厚厚的积雪,增强保暖能力,也能够在夏季带来凉爽的通风效果。
另外,藏族民居外立面通常采用独特的白色墙壁涂料,以及精美的图案和装饰物。
这些装饰物往往具有宗教意义,通过它们传达着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
最后,藏族民居在内部空间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房屋内部通常分为三个区域:家庭区、牲畜区和作坊区。
这种布局不仅保护了家庭的隐私,还满足了牧民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二、藏族民居的文化意义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显示出了藏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首先,藏居民居的建筑材料和结构设计充满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哲学观念。
材料的选用和结构的建造旨在对抗高寒环境和强烈的风雪等自然灾害,同时保护环境,与自然相互依存。
其次,藏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图案都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意义。
图案的绘制多采用佛教和本土宗教的符号,代表着人们虔诚的信仰和对神圣的崇敬。
另外,藏族民居内部布局的合理性展示了家庭和社群的重要性。
家庭区域的独立与分隔保护了家庭成员的隐私,牲畜区和作坊区的存在展示了牧民和手工艺人的劳动和创造力。
最后,藏族民居作为藏族人民文化的代表,被视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和精神家园。
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民居藏族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意义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中国民居建筑之藏族碉楼
论中国民居建筑之藏族碉房摘要: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形式。
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子,一般高三至四层,也有低至一层或高达五层。
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汉元鼎六年以前就有存在。
因形似碉堡,所以俗称碉房。
很多人会疑问碉房到底是“碉”还是“房”,那么我们就根据史书记载以及现在对碉房的研究来了解一下碉房这种民居形式。
关键字:碉房青藏高原民居形式藏族民居分布的地域极为广阔,较为集中的区域有青海的果洛、西藏的拉萨和泽当、四川的阿坝和甘牧。
就连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也有藏族民居的分布,虽然各地地形气候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多属于高原地带,因而其典型的藏族民居形式多大同小异。
藏族民居的主要形式是碉房。
据史书记载,碉房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平面。
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
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
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这种藏族民居为什么被称为“碉房”呢,这主要因为它是由土或石建筑而成。
或石块砌筑,或乱石码砌,或土砖砌筑,或土石混合,或生土浇捣等,方式多种多样,但都坚固结实、厚重保温,而且形似碉堡,所以俗称碉房。
藏族碉房的产生,是由当地的气候与地理等条件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的,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藏族人民生活的地区,其地理、自然、气候等条件都非常特别,与一般的汉族人民聚居地有很大差别,民居也就表现出与汉族完全不同的风格。
汉族民居以院落形式组合不同功能的房间,而藏族民居则以单体的形式,将厅堂、厨房、卧室、厕所、畜圈、仓房等不同功能的房间安排在一栋建筑之内。
这一点可以说是汉、藏两族民居最本质的区别。
藏族碉房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农牧业并举的广大藏族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
藏寨碉楼设计理念
藏寨碉楼设计理念藏寨碉楼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的杰出代表,其设计理念凝聚了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这些碉楼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坚固的结构,在军事防御和居住功能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
首先,藏寨碉楼的设计理念强调了安全和防御的要求。
为了抵御敌人的攻击,这些碉楼通常建在高地或陡峭的山坡上,地势险要,难以攀爬。
同时,建筑材料一般选用坚固耐久的石头,以增加其防御能力和抗击外敌的能力。
此外,碉楼的外墙多采用垂直或倾斜的设计,以增强其抵御攀爬攻击的能力。
所有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人们在设计碉楼时对安全和防御的高度重视。
其次,碉楼的设计还注重了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布局的灵活性。
在较大的碉楼中,楼层间通常有宽阔的通道和楼梯,方便人们的来往和交通。
楼内有多个房间,设计合理,兼顾私密性和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人员的需求。
房间的大小和布置也根据功能的不同进行区分,有的作为寝室,有的作为仓库或兵器库,有的作为会客厅。
这种灵活性和多功能性的设计可以使碉楼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居住和防御需求。
此外,藏寨碉楼的设计理念还注重了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环境适应。
碉楼一般建在山区或峡谷之中,与周围的地形和景观相互咬合,使碉楼更加隐蔽,降低了被敌人发现和攻击的风险。
同时,碉楼周围的环境也被充分利用,例如,利用山石和悬崖峭壁,使碉楼更加牢固和坚固。
在碉楼的设计过程中,人们还注重了建筑的美感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这使得碉楼在视觉上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总的来说,藏寨碉楼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勇敢的结晶。
通过合理的空间利用、坚固耐久的材料选择和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碉楼在军事防御和居住功能方面达到了理想效果。
这些理念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藏族碉楼文化价值评估报告
藏族碉楼文化价值评估报告
藏族碉楼是西藏地区独特的传统建筑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种建筑形式在藏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居住和防御的场所,同时也是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的象征。
因此,对藏族碉楼文化的价值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1. 历史价值
藏族碉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是藏族先民在对抗外来侵略和自然灾害中积累的智慧结晶。
这种建筑形式凝结了藏族人民对生存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认知和实践,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2. 文化内涵
藏族碉楼不仅是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它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民俗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内涵,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藏族社会中,碉楼还承载着社会关系、家族观念和传统习俗,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3. 建筑艺术
藏族碉楼在建筑结构、装饰手法、建筑材料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展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设计理念对当今建筑艺术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 社会功能
藏族碉楼在藏族社会中既是居住的场所,又是防御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设施,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不仅是藏族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维系家族和社会关系的纽带。
综上所述,藏族碉楼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功能价值,对其进行评估有助于加深对藏族文化的认识,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也有助于丰富当地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
因此,对藏族碉楼文化的价值进行评估是十分必要的。
碉楼杂记
石头砌成的不老传奇——碉楼中国古民居系列之碉楼随着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的展开,碉楼这种乡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很多人对其并不了解,本文将对碉楼这种特殊的民居做一详细的论述。
碉楼是一种特殊的民居建筑特色,因形状似碉堡而得名。
中国碉楼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在历史时期兴建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多层塔楼式乡土建筑,在汉代已经广泛分布。
碉楼在中国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其形成与发展是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综合地反应了地域居民的传统文化特色。
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人们出于战争,防守等不同的目的,其建筑风格,艺术追求是不同的。
此外,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区,碉楼的称呼、建筑材料和建筑造型也都有所不同。
从世界范围考察碉楼这种单体塔楼式建筑在西方也比较多。
比如十至十二世纪西欧以教堂建筑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中,在教堂的西立面往往建有砖石结构钟塔,它发挥着召唤信徒、授时的功能,在封建战争频繁时期又用于瞭望。
起初,钟塔是独立建在教堂旁边。
这种“罗马风”教堂最初兴起于法国,后来传播到了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等地。
到十二世纪,单体塔型建筑似乎走出了教堂,进入到城镇,不仅继续起着瞭望的作用,而且增加了军事防御和火警监护的功能。
这样的城镇在西欧现今保存较好的是意大利的锡耶纳,该城在十二世纪建有70多座石结构的高层塔楼,高高耸立在城镇的各个角落,迄今还保存有十余座,其上部造型丰富,给人很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东欧格鲁吉亚东北部的外高加索山区曼克顿一带,至今保存着为数不少的碉楼,分布在村中或山岗,当地人称其为“塔楼”(Tower)。
有的建于千年以前,有的是十五世纪的遗物。
全部是石质建筑,或块石垒砌,或片石砌结。
其楼高一般都有四、五层,有的更达7层。
塔楼造型非常简单,多数是下宽上窄的四方型,顶部有的为尖顶,有的为平顶,少数塔楼的上部一层四边向外悬挑。
所有塔楼的每层四面墙都开设有射击孔。
楼内的陈设极其简陋,空间狭小。
藏族传统建筑探索西藏古老建筑的精髓
藏族传统建筑探索西藏古老建筑的精髓藏族传统建筑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坚固的结构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索西藏古老建筑的精髓,介绍其建筑特点、设计理念以及文化意义。
一、建筑特点藏族传统建筑在结构、形式和装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这些建筑通常坐落在地势较高的山坡或山顶上,让人们能够俯瞰周围的风景。
其次,藏族传统建筑主要由石块和土壤构建,这种结构使得建筑物在寒冷的高原气候下更加坚固耐用。
而且,建筑物的屋顶通常使用厚重的木材和石板覆盖,以抵御西藏的强风和降雪。
在建筑外观方面,藏族建筑往往采用多层的形式,并通过不同层级的悬挑、凹凸、丹窗等设计元素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内部空间则被细分为多个功能区域,满足人们的居住、工作和娱乐需求。
二、设计理念在设计理念方面,藏族传统建筑追求自然和谐的原则。
建筑师会根据地势、气候和风水等因素,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这种设计理念旨在与自然相互依存,遵循自然的规律。
此外,藏族人民对藏传佛教有着深厚的信仰,这也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体现。
许多藏民居和寺庙都以佛教的标志性建筑特点为设计灵感,如白塔、衔珠宝顶和红色门槛等。
这些设计元素代表着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和崇高。
三、文化意义藏族传统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生存工具,更是藏族文化的载体。
这些建筑凝聚了藏族人民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
建筑风格简约而精致,体现了藏族人民朴素而深沉的性格。
藏族传统建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建筑装饰如壁画、雕刻等传递着宗教和历史的故事,展示着藏族人民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每个建筑物都是一本开放的书籍,记录着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藏族传统建筑还是社区生活和社交交流的重要场所。
建筑内的多功能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举办庆典、聚会和宗教仪式的场所,同时也是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传承的中心。
总结藏族传统建筑承载着西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和设计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也展示了藏民族对生活、宗教和宇宙的理解。
藏族建筑风格
藏族建筑风格藏族,是中国特有的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
藏族人民生活在高原的边缘,他们的建筑风格不仅适应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融入了独特的宗教和文化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藏族建筑风格的特点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藏族建筑以“轴线对称”和“横轴短,纵轴长”的规划布局为主要特点。
整体建筑结构往往呈现封闭的形态,以保护居民免受严寒和强风的侵袭。
建筑材料主要采用天然材料,如土坯、木材和石头,这些材料在高原地区易得,并且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藏族建筑常见的形式包括藏式寺庙、宫堡和民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藏式寺庙,也被称为拉萨建筑或宗教建筑。
寺庙通常由多个建筑物组成,形成一个宏伟的建筑群。
寺庙的外墙多采用白色或者红色的涂料进行装饰,给人以庄重和神圣的感觉。
寺庙内部则常常有复杂的壁画和雕塑,展现了藏传佛教的艺术风格。
除了寺庙,藏族宫堡也吸引了人们的瞩目。
宫堡作为藏族土司的住所和政治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宫堡建筑通常坐落在山岗之上,以便于防御,并且能够俯瞰整个村庄的景色。
宫堡的建筑风格浓郁,常常采用高耸的四角楼阁和华丽的雕刻装饰。
在宫堡内部,常常有宽敞的庭院和精致的内部布局,展示了藏族人民的富裕和地位。
除了寺庙和宫堡,藏族民居也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藏族民居通常是由多个房间构成的,每个房间都有特定的功能。
在外部,民居的外墙常常涂有白色或者红色的装饰,窗户则较小且极少采用玻璃,以防止寒冷的风进入房间。
室内的装饰则简单而实用,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如唐卡和经幡等,以表达对宗教信仰的敬意。
藏族建筑的风格和设计不仅仅是为了适应高原的环境,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藏族人民崇尚自然,尊重宗教,建筑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神秘力量的追求。
建筑的形态、色彩和装饰都反映出藏族人民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
每当我们走进一座藏族建筑,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还能够体验到藏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
藏族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各地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研究者。
川西藏式民居特点研究——以丹巴县甲居藏寨碉楼为例
52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2.101甲居藏寨民居平面布局及功能特征碉楼是甲居藏寨的特色民居,是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碉堡式住宅[2]。
其通常坐北朝南,一般占地面积200 m 2左右,高度不超过15 m, 从形态特征上,可分为“L”形民居、“凹”字形民居、“回”字形民居等。
“L”形单体是碉楼平面的基本单元,具有基本的起居功能。
而“凹”字形民居及“回”字形民居将锅庄的厨房功能独立设置,并在入口处加设厢房(见图1)。
平面布局以安保坡宅为例,其由地下一层、地上三层组成。
地下一层用于饲养牲畜,称之为“冬室”;一层主要用于起居、烹饪及主人休息,称之为“夏室”;二层用于客房、厕所及储藏室;三层为经堂,用于祭祀及祷告。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民居,碉楼具有以下功能特征。
1.1功能复合的锅庄整个建筑的主要活动中心是一层的锅庄,作为每个藏寨民居必不可少的空间,其集主人休息、接待、炊事,以及节日庆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平面一般呈方形,长宽均为6 m 左右,面积为30 m 2 [3]。
在锅庄的正中间有一个正方形的火塘,其用土围合,边长为1 m 左右。
在火塘四周,留有供居民围坐的空间。
火塘不仅位于锅庄的中心,在建筑中更有着神圣不可侵的地位[4]。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锅庄已从多功能房间成为单一的主室,仅作为古老藏族人民居住文化的烙印存留下来(见图2)。
1.2精神寄托的经堂宗教信仰在藏族日常生活中占比较大,其建筑布局从下往上为牲口、人、神佛的功能空间。
故经堂位于三层,供寨民祭祀神明之用。
面积不大,长宽均为2.5 m 左右。
摘要 川西藏式民居是四川特色民居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人文、历史、环境研究价值,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在实地调研测绘后,从选址、建筑文化、平面布局、外部形态与建筑构造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其建筑特点,为今后川西藏式民居保护及乡村振兴再利用提供参考。
林芝地区藏式传统民居生态适应性特色与经验
林芝地区藏式传统民居生态适应性特色与经验作者:陈东东朱盈玫禄树晖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20年第09期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愈加重视居住环境的舒适、美观以及安全程度。
为了兼顾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多方面需求,生态化适应性成为现代民居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生态化适应性的建设理念包括了丰富的内涵,如保持地方特色、使用本地建筑材料、节能环保,以及重视房屋对气候环境的调节能力等。
西藏林芝地区传统藏式民居的构筑技术和生态理念,可为现代民居的生态适应性发展提供借鉴。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个民族的风俗、文化不尽相同,居住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态迥异,这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建筑差别很大,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价值。
藏族传统民居建筑是藏族人民群众几千年来宗教信仰和生活生产经验的凝聚,承载着藏族人民的文化和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西藏建筑的研究还不够广泛和深入,且大多集中于宗教建筑、建筑装饰艺术方面,如陈耀东的《中国藏族建筑》、赵朴初的《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等著作从宗教文化的视角出发,阐述了藏族建筑文化以及建筑技术成就。
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更多地对藏族民居建筑进行系统的研究,如翟辉等著的《云南藏族民居》、徐宗威著的《西藏传统建筑导则》等著作阐述了不同地域藏族民居建筑的建筑形式、建筑技术和相关发展;李春生等著的《温馨家园藏族民居》从环境、文化历史、传统等方面探索了藏族民居建筑。
以上的相关研究多局限于宗教文化、民居装饰和外观等方面,而对藏族民居中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不足。
本文尝试从生态适应性角度出发,通过具体锁定林芝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从结构、布局、建筑形式、建筑材料等方面探究林芝地区藏式传统民居的建筑技术和建筑理念。
朝向的生态适应性林芝大部分区域地处浅丘高原河谷地带,平均海拔3100米,其气候类型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17℃,昼夜温差较大,全年温度较低,一年四季没有明显的差别,因此,高原低温是林芝地区民居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藏式民居——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宝库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藏式民居——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宝库从上海到拉萨的国道318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称为中国人的人文景观大道,这条路线到成都以后,再一路向西,便是我国广袤的藏区,沿途的风光风景更是美轮美奂,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民族资源和宗教资源极为富集。
其实对川藏线上这些传统民居来讲,看点毫不亚于沿途的风景和人文,这些宏伟的建筑也充分散发着魅力。
新都桥木雅民居从折多山下来不远,在川藏线南北分叉路口,有一片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木雅村落依山傍水地散落在公路两旁,小河顺着村前缓缓流过,村后的山坡上漫游着星星点点的牦牛和山羊。
再远处,山脊在天幕上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川西草原的典型风貌一览无遗。
这就是令人神往的“光与影的世界”、“摄影家的天堂”——新都桥。
新都桥的木雅民居大都采用倚山建房,以石砌墙。
房高数丈,一般三层,底层养畜,楼上堆物和住人,采光极好,白墙院子和朱漆大门,每座楼房的每面墙上开着三四扇窗户,窗檐上用红、黑、白等色彩描绘着象征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之意的日月或者三角形图案。
立水边,看金黄阳光一点点从藏居后的小山顶慢慢向下挪,树的影,山的身,光的镜像,落入水中。
放眼远眺,寂静、空旷的原野有一片藏居和寺庙,散出袅袅烟,在清晨的空旷凛冽和阳光未升起来的阴影中,弥漫着寺庙里僧人诵读佛经的声音。
令安静的更安静。
丹巴甲居藏寨整个丹巴甲居藏寨面积约5公里,149家藏寨星罗棋布,甲居全景以绿色、白色为基调,造型独特、别致,绝大部分民居为四层,石木结构建筑,完整保留了嘉绒民居的基本特征,保持了历史的面貌和风格。
村寨建在山腰,山下就是大渡河的主要支流大金河,村寨美丽幽雅,一座座造型别致的白色小楼错落在浓荫绿抹之中。
小楼大多为三至四层,楼顶四周建有小塔,塔上插着玛尼旗,门前挂有经幡。
其底层为牲畜圈,二层是客厅和厨房,三层以上为卧室及经堂。
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征,又有碉楼的形态。
丹巴藏寨墙体也用石头砌成,一般为三至四层,底层是仓库和圈养牲畜的地方,二层为客堂、厨房,三层为居室,顶层常设为经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传统碉房式民居环境适应性与文化表达探究
摘要:通过对西藏地区传统碉房式民居建筑的普遍特点总结,分析其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宗教文化,地域文化对碉房式民居的影响。
关键词:碉房式民居;适应性;气候环境;文化表达
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碉房是西藏地区常见的传统居住形式,早在汉代便对其有所记载。
碉房多为石材砌筑,二至三层,少数地区也见单层平顶或土胚墙体,因其外观形似碉堡故而得名。
碉房选址布局考究,建筑风格鲜明,装饰艺术突出,是极具地域特色及民族特色的典型地方民居。
一、西藏碉房式民居对环境的适应性
西藏地区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这里空气稀薄、干燥,太阳辐射量大,日照时数长,早晚温差较大。
由于海拔高,西藏地区植被稀少,寒冷多风,一年中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气候恶劣,建筑资源匮乏,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暖、节能以及建筑材料的选取利用成为居住建筑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对西藏民居气候适应性的分析中将选取以下几点进行重点阐述。
1、因地制宜的聚落选址
碉房式民居选址多成聚落集中建在河谷附近、朝南或东南向的缓坡上,依据地势、坡度,平整出若干台地,依照从下而上、北高南低的原则建造房屋,形成退台式的布局模式。
村落的房屋布局往往成组团式,户与户之间比邻而居,共用山墙以减少房屋的散热面积。
入户大门一般开在被风向,不仅如此,聚落组团常常有意错落使道路曲折蜿蜒,以防冬季寒风直吹。
本着这种因山就势,因地制宜的营造方式,传统藏族村落呈现出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有机融合的特点。
2、紧凑的平面布局形态
房式民居平面多为方形(如图1)、l形(如图2)及凹字形,内设院落或天井,房间布置灵活,但总体是呈一种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布局模式。
屋顶阁楼兼有储藏之用。
3、适宜的建造方式
西藏的地区的传统碉房式民居的建造方式颇具特点。
碉房建筑采用外部实墙承与内部木梁柱构架的混合承重形式。
外部墙体厚重且向上有明显的收分,海拔较高的地区收分更为明显。
墙体收分角度一般为6-7度,梯形剖面使中心下移,可增加墙体的稳定性,同时墙体上部重量减轻,有利于增加建筑高度提高抗震及抗风雪荷载的能力。
墙体砌筑之后,表面往往会刷一层薄薄的白色涂料,土坯墙体上还会用五指画出有规律的弧形图案,形成手抓纹,以便雨水顺其留下。
室内中心立柱,柱上支单梁,这样的承重方式可以有效的缩减木材使用量,是一种因实际情况而创造出的建造方式。
二、西藏碉房式民居的文化表达
建筑文化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对地域特色、宗教哲学都有着启示性的记录,尤其是民居建筑,更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以及本民族、本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东西。
自佛教传入西藏,与本土宗教苯教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藏传佛教。
解放以前,西藏地区一直实行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从生产到生活,无处不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和支配,全民信教,氛围浓郁,因此宗教文化成为西藏社会文化中的主流文化。
西藏人民怀着对信仰的虔诚用质朴的表达方式诠释其对宗教的理解及秉承,将地方文化与建筑相互融合,形成极具特色的地方民居。
1、空间营造
宗教对西藏建筑空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义表达及氛围营造上。
碉房式民居的空间营造中也同样顺应藏传佛教的思想,在院落中心建有回型或凹型内廊,形成一处中心内核,使生存空间与“中心”发生联系,而强调对信仰的崇敬。
在藏传佛教中,中心的象征非常重要。
密宗佛教里的曼荼罗本义即是筑方圆之坛安置神佛,用方圆相切来突出中心,强调主尊的重要性。
这种对中心的强调还能够带来某种意义上的安全感及归属感,于是藏民在房间当中立柱设火炉,床榻、家具沿墙布置,形成向心性的空间模式,通过这种空间营造方式来强调“中心”的概念,
2、建筑色彩
建筑色彩的运用在建筑艺术的传承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建筑外观及建筑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地区间的色彩应用逐渐形成了特定体系,在藏式建筑中也同样遵循具有一定特点的色彩体系,并通过色彩运用来祈求神明的庇护。
藏族民居中常见的颜色有三种——白色、黑色、红色,分别代表
不同的寓意。
白色如同纯净的哈达,香浓的酥油茶,代表了吉祥、平和、善良,藏传佛教中白色也被视为神圣、崇高。
每年12月,藏民会用白色涂料粉刷墙体,经济富裕者还会在涂料中掺以酥油及白糖。
纯净的白色房子在多彩的高原上显得格外耀眼,同时白色还可以抗拒强烈的紫外线辐射,是藏族人民最喜爱的颜色之一。
西藏建筑应用红色,来自对“地上神”——“红年神”的崇尚。
[贡桑尼玛.西藏寺庙与民居建筑色彩初探.西藏艺术研究
[j].2006.04,p62.]因此红色在西藏民居色彩中的地位极高,且具有特定的宗教文化内涵,一般使用于室内装饰中。
只有与宗教相关、地位较高的农奴主庄园及贵族官邸才可以在外墙面才使用红色。
黑色有辟邪、庇护的寓意,常出现在门板、窗框四周、女儿墙等地方。
窗户四周上窄下宽的梯形黑色装饰被称为牛头窗套,与白色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还可以吸收热量,有辅助窗户采暖的作用。
有些地区民居建筑的女儿墙外侧还被涂以黑色,尤其是受萨迦派影响的地区,黑色女儿墙成为建筑外部的主要装饰色彩。
3、装饰构件
西藏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造诣深厚,通过彩绘、雕刻等艺术方式综合体现了地区文化及宗教特点。
大门是碉房民居中重点装饰的构件之一,是由门框、门楣、斗拱所组成。
门楣与斗拱相连,上方雕刻成凸字形状,中间镶有佛龛。
斗拱出挑,支托伸出的屋檐,其上绘有佛教中寓意吉祥的装饰纹样如莲花、云彩、龙凤等,多用蓝、红、绿三色。
在大门及窗户上部
有排列整齐的双层飞头出挑,其外悬挂一种被称为“香布”的长条形纺织品,是喇嘛教教义的一种体现,香布每年更换一次,上有彩色条纹装饰,有保护门窗构件及遮挡阳光的作用。
处于对“中心”的理解认知,及仿“坛城”的室内布置,室内中柱往往是重点装饰的地方,装饰手法多为木雕及彩绘,通身漆以红色,上绘蓝色、绿色为主的吉祥纹样,有些家中还悬以谷物、牛角进行装饰。
西藏民居屋顶上的四角转角中部内置有方形石片,石片上有圆形空洞,内插树枝旗杆等,上挂象征着蓝天、白云、红火、黄土、绿水的五色经幡,具有祈福避灾的寓意,是极富民族特色的装饰。
经幡下或堆玛尼石堆,或放置牛角、羊头等,同样是祈福、喻示吉祥之意。
三、结论
民居是地方文化、民族艺术最朴素的载体,西藏碉房式民居是藏族民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在高原地区特殊的的地理环境下劳动智慧的结晶。
古老的民居艺术是西藏地域文化的血肉及灵魂,传统碉房式民居的种种特征在高原恶劣的气候条件及特定的地域文化、宗教文化中所表现出的适应性对现代建筑中的地域性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如何平衡地域文化、生态节能与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使其更有效更自然的融合,也是广大建筑工作者需要思考及探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新良.诗意栖居——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0.
[2]次多.西藏民居建筑刍议.中国藏学[j].2004,第1期/总第65期,p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