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的划分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及其防护等级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及其防护等级附件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及其防护等级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家对病原微生物实行分类管理、对生物安全实验室实行分级管理原则。
依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卫生部〔2005〕15号),将病原微生物分成四类,一类至四类危害性逐步减低。
一、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防护水平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分别用BSL-1、BSL-2、BSL-3、BSL-4表示仅从事体外操作的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用ABSL-1、ABSL-2、ABSL-3、ABSL-4表示包括从事动物活体操作的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其防护要求参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规定。
三级、四级实验室实行国家认可制度,一级和二级实验室实行备案管理制度。
病原微生物实验从事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及其相应的防护等级见表一、表二。
5表一: 病毒类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防护等级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病原微生病毒未经培养灭活材料无感染性材料的物危害程培养的感染材的操作操作度料的操作第一类 BSL-3、4 BSL-3* BSL-2 BSL-1 第二类 BSL-3 * BSL-2 BSL-1 BSL-1 第三类 BSL-2 BSL-2 BSL-1 BSL-1 第四类 BSL-1 BSL-1 BSL-1 BSL-1 注:“*”表示部分第一、二类病原微生物按《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或卫生部规定可以在BSL-2操作。
表二: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类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防护等级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大量活菌样本非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检测操作第二类 BSL-3* BSL-2 BSL-1第三类 BSL-2 BSL-2 BSL-1注:“*” 表示部分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按《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或卫生部规定可以在BSL-2操作。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相应风险等级为I级~IV级。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V级(个体高风险,群体高风险),即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传播,一般为不能治愈的病原体(如Smallpoxvirus)。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级(个体低风险,群体低风险),即不会使健康工作者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如非致病性生物因子)。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问传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Ⅲ级(个体高风险,群体低风险),即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如Salmonellatyphi、prion)。?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Ⅱ级(个体中风险,群体有限风险),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险的病原体。实验室暴露很少引起致严重性疾病的感染,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病原微生物分类等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在我国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国际上以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代表,根据感染性微生物(我国称作“病原微生物”)的相对危害程度制订了危险度等级的划分标难,将感染性微生物分为危险度1级、2级、3级和4级。
(危险程度由低到高)。
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级
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级
1、危害等级1 〔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安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2、危害等级2 〔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安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致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奉贤有限。
3 危害等级3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4 危害等级4 〔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实用文档.。
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级
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级
1、危害等级1 (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2、危害等级2 (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致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奉贤有限。
3 危害等级3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4 危害等级4 (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可编辑word,供参考版!。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等级的划分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的划分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危害等级Ⅲ(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3、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中的微生物危害通常分为以下4级:生物危害1级: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对健康成年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生物危害2级:对个体危害程度为中度,对群体危害较低,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传播。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等级的划分(精)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的划分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危害等级Ⅲ(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3、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中的微生物危害通常分为以下4级:生物危害1级: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对健康成年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生物危害2级:对个体危害程度为中度,对群体危害较低,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传播。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级的依据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级的依据病原微生物,听起来就很让人毛骨悚然,对吧?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些细菌、病毒、真菌或者寄生虫,就像是藏在我们周围的无形怪物,时刻准备着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趁机发威。
咱们每天走在大街上,碰到的每个门把手,吃到的每道菜,甚至空气中漂浮的尘土,都可能藏着它们的身影。
别说了,有时候感觉这些病原微生物就像是隐形的敌人,真的是“防不胜防”。
你不打它,它可能就来找你了。
这么一说,你也许会好奇,那到底哪些病原微生物最危险?它们的危害程度又是如何分级的呢?别急,我们慢慢聊。
咱们得知道,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的分级是个技术活。
并不是随便一个病菌就能被随便“打上”个标签,谁厉害谁不厉害。
每个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是根据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来判断的。
这就像是打游戏一样,什么敌人最强,什么敌人最弱,完全得看它的“技能”有多恐怖。
举个例子,有些微生物让你感冒,顶多流流鼻涕,咳咳嗽嗽,几天后就痊愈了。
而有些呢?一旦感染了,可能就会让你高烧不退、呼吸急促,甚至直接危及生命。
真是“蝼蚁虽小,五脏俱全”!咱们先说一下轻度的,那些比较“温柔”的微生物,像是常见的流感病毒、普通的感冒病毒。
你看,它们的“破坏力”其实不大,最多就是让你不舒服个几天,打个喷嚏、流个鼻涕,像极了跟你作对的小调皮。
它们的威胁性比较低,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不危险。
毕竟,有时候你正在感冒时,免疫力下降,可能就会变得更容易感染一些更棘手的东西。
尤其是年纪大了,或者体弱的朋友们,碰到这些小毛病都可能引发一连串麻烦,所以千万别轻视它们!接下来就是那些“中等强度”的家伙了。
像某些致病细菌,可能让你拉肚子、呕吐,症状虽然不像流感那样温和,但也不至于让你命悬一线。
比如一些常见的食源性病菌,大家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可能就中招了。
你可能会觉得这类病菌看似不那么“吓人”,但它们搞不好让你体力透支,没个几天的时间还真难好转。
要知道,肠道出问题了,咱可不只是肚子疼而已,整个人的状态都会被拖垮。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危害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危害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危害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危害程度分级
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
1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2 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3 危害等级Ⅲ(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4 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1 / 1。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精选文档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附件1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相应风险等级为I级~IV级。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V级(个体高风险,群体高风险),即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传播,一般为不能治愈的病原体(如Smallpox virus)。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问传播的微生物。
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Ⅲ级(个体高风险,群体低风险),即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如Salmonellatyphi、prion)。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Ⅱ级(个体中风险,群体有限风险),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险的病原体。
实验室暴露很少引起致严重性疾病的感染,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级(个体低风险,群体低风险),即不会使健康工作者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如非致病性生物因子)。
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附录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
附录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本规范采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的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方法,与《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和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的分类方法对应关系见表1。
表1: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划分与标准附录二生物安全柜选型原则实验室应根据所需保护的实验对象的类型;针对操作感染性物质所需的个体防护要求;暴露于放射性核素和挥发性有毒化学品时的个体防护要求;或其他特殊性的工作要求来选择生物安全柜的类型。
一般在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实验室中主要使用Ⅱ级生物安全柜(A1型、A2型、B1型、B2型),常用的是A2型和B2型。
生物安全柜的选型遵循原则见表2。
表2:生物安全柜选型原则附录三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和基本程序一般根据物品的种类和污染后的危害程度来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选化学方法。
对于菌(毒)种、生物样本、其他感染性材料和污染物等,应选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
对于实验防护服、实验器具等,可选用高压蒸汽灭菌、化学浸泡法处理。
对于实验仪器,台面和实验室环境等,可选用化学消毒剂或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处理。
但若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应采用更为有效的消毒法(如甲醛熏蒸等)。
对于被菌(毒)种、生物样本或其他感染性材料污染的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后清洗,使用前再按物品危险性的种类,选择适当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附录四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方法及周期实验室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
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的物品不得离开实验室。
一、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细菌总数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灭菌剂每月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含氯消毒剂等应每日监测。
二、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高压蒸汽灭菌应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生物安全等级
生物安全等级生物安全等级是指对生物实验室进行分级管理,以保障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防止生物材料泄漏或意外事故发生的一种管理制度。
生物安全等级的划分主要是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疾病的严重程度等因素来确定的。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生物安全等级分为四级,分别是BSL-1、BSL-2、BSL-3和BSL-4。
BSL-1级实验室主要用于进行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的基础研究,如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等。
在这类实验室中,通常只需要基本的实验室设施和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室外套和手套等。
工作人员需要接受基础的生物安全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处理实验室中的微生物,并且能够保证实验室的基本安全。
BSL-2级实验室则用于进行对人体有一定危害性的微生物的研究,如流感病毒和莱姆病螺旋体等。
这类实验室需要更加严格的实验室设施和个人防护装备,如生物安全柜和防护面罩等。
工作人员需要接受更加专业的生物安全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处理实验室中的微生物,并且能够保证实验室的安全性。
BSL-3级实验室用于进行对人体具有较高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微生物的研究,如结核菌和登革病毒等。
在这类实验室中,需要更加严格的实验室设施和个人防护装备,如密闭式生物安全柜和全套防护服等。
工作人员需要接受更加专业和系统的生物安全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处理实验室中的高致病性微生物,并且能够保证实验室的高度安全性。
BSL-4级实验室则用于进行对人体具有极高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微生物的研究,如埃博拉病毒和天花病毒等。
在这类实验室中,需要最严格的实验室设施和个人防护装备,如全封闭式生物安全柜和全身防护服等。
工作人员需要接受最为专业和系统的生物安全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处理实验室中的极高致病性微生物,并且能够保证实验室的极高安全性。
总的来说,生物安全等级的划分是为了保障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防止生物材料泄漏或意外事故发生。
不同级别的实验室对设施、装备和人员培训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以确保实验室内的生物材料能够得到安全地处理和研究。
附录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
附录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附录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分类是为了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以保障公共卫生和动物健康。
以下是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的详细介绍。
一、一级病原微生物一级病原微生物是指对人类和动物有潜在危险,但一般不具有传染性或传播能力的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通常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但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影响较小。
一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操作一般是安全的,不需要特殊的生物安全措施。
二、二级病原微生物二级病原微生物是指具有一定传染性,并能够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通常具有一定的传播能力,但传播范围有限,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直接接触。
实验室操作二级病原微生物需要采取一定的生物安全措施,如佩戴防护服、戴口罩、手套等。
三、三级病原微生物三级病原微生物是指具有高度传染性,并能够引起严重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通常具有广泛的传播能力,可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
实验室操作三级病原微生物需要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如在防护性较高的实验室中操作、使用生物安全柜等。
四、四级病原微生物四级病原微生物是指具有极高传染性,并能够引起严重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通常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可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途径进行广泛传播。
实验室操作四级病原微生物需要在高度密闭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如全套防护服、生物安全柜、负压通风等。
在实验室操作病原微生物时,应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进行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
对于一级病原微生物,一般只需要采取基本的生物安全措施即可,如佩戴实验服、戴手套等。
对于二级病原微生物,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并采取相应的生物安全措施,如佩戴防护服、戴口罩等。
对于三级和四级病原微生物,需要在高度密闭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并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如全套防护服、生物安全柜、负压通风等。
生物安全分级
4级
第一类病原微 生物,是指能 够引起人类或 者动物非常严 重疾病的微生 物,以及我国 尚未发现或者 已经宣布消灭 的微生物。
危害等级Ⅳ(高 个体危害,高群 体危害)能引起 人或动物非常严 重的疾病,一般 不能治愈,容易 直接、间接或因 偶然接触在人与 人,或动物与 人,或人与动 物,或动物与 动 物之间传播的病 体危害)能引起人 或动物严重疾 病,或造成严重 经济损失,但通 常不能因偶然接 触而在个体间传 播,或能用抗生 素抗寄生虫药治 疗的病原体。
危险度3 级 (个体危险 高,群体危险 低)病原体通 常能引起人或 动物的严重疾 病,但一般不 会发生感染个 体向其他个体 的传播,并且 对感染有有效 的预防和治疗 措施。 危险度4 级 (个体和群体 的危险均高) 病原体通常能 引起人或动物 的严重疾病, 并且很容易发 生个体之间的 直接或间接传 播,对感染一 般没有有效的 预防和治疗措 施。
WHO《实验室 生物安全手册 》 危险度1 级 (无或极低的 个体和群体危 险) 不太可能 引起人或动物 致病的微生物 。 危险度2 级 (个体危险中 等,群体危险 低)病原体能 够对人或动物 致病,但对实 验室工作人员 、社区、牲畜 或环境不易导 致严重危害。 实验室暴露也 许会引起严重 感染,但对感 染有有效的预 防和治疗措 施,并且疾病 传播的危险有 限。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危害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危害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危害程度分级
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
1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2 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3 危害等级Ⅲ(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4 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生物安全等级概述
生物安全等级概述生物安全等级(Biosecurity Level,简称BSL)是指对实验室中的生物材料(如微生物、病原体等)进行分类和管理的一种体系。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周围环境的安全,防止实验室中的生物材料对人及环境造成危害。
不同的生物安全等级代表了不同级别的风险程度以及相应的防护要求。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生物安全等级划分为四级,分别为BSL-1、BSL-2、BSL-3和BSL-4BSL-1级是指对人类无害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材料,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危害较小,并且很容易进行控制和管理。
其实验室工作室要求较低,主要包括一般的实验室设备和消毒手段,如通风良好的操作室、实验台、手套、眼镜等。
BSL-2级是指对人类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材料,但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疾病,一般有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供采取。
该等级实验室要求较高,包括具备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控制能力,具备正压防护设施,如B2型生物安全柜等,实验室工作人员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并佩戴防护装备。
BSL-3级是指对人类具有高度危害性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材料,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并具有传播的潜力。
该等级实验室采取严格的物理隔离措施,如负压防护设施,可以通过高效过滤器防止微生物的泄漏,实验室工作人员需要接受更严格的培训和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如穿戴全套防护服、戴防护面罩等。
BSL-4级是指对人类具有极高危害性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材料,可以引发严重的疾病,目前较少应用于实验室。
该等级实验室需要具备极高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严格控制进入实验室的人员、物品和空气流动,具备紫外线灭菌装置等,实验室内的工作人员需要接受最为严格的培训和佩戴最高级别的防护设备。
生物安全等级的划分有助于对实验室中的生物材料进行合理分类管理,并针对不同等级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这种分类和管理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防止生物材料泄漏、传播和造成疾病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安全等级只是对生物材料危害性的分类,并不能完全保证实验室工作的安全。
生物安全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险度评估
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 3、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
物安全管理条例》
要求》GB19489-2008 手册》
的致病性、毒力或传染方式发生变化 3、增加新的项目 4、实验活动中分离到原评估中未涉及的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5、发现隐患或存在生物安全的问题
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用途
1、确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2、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关的操作程
序和管理规程 3、掌握相关的微生物的背景知识 4、评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状况的依
四类: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 Ⅰ级:(低个体危害、低群体 Ⅰ级:(无或极低的个体和 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 群体危险)不太可能引起人
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 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三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 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
Ⅱ级(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 Ⅱ级(个体危害中等,群体 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 危害低)病原微生物能够对
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 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 人或动物致病,但对实验室
传播凤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 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 工作人员、社区、牲畜或环
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 重危害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实验
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 室暴露也许会引起严重感染、
A类感染性物质 (Infectious substances, Category A)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的划分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的划分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24号)二、第七条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三、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四、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五、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六、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七、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八、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2004-10-01实施)九、3 危害程度分级十、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十一、3.1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十二、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十三、3.2 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十四、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十五、3.3 危害等级Ⅲ(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十六、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十七、3.4 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十八、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十九、三、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二十、5 微生物危害分级二十一、5.1. 微生物危害通常分为以下4级二十二、生物危害1级: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对健康成年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的划分
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24号)
第七条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2004-10-01实施)
3 危害程度分级
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
3.1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3.2 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3.3 危害等级Ⅲ(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3.4 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三、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5 微生物危害分级
5.1. 微生物危害通常分为以下4级
生物危害1级: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对健康成年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生物危害2级:对个体危害程度为中度,对群体危害较低,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传播。
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但对实验人员、动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动物致病微生物,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生物危害3级:对个体危害程度高,对群体危害程度较高。
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引起严重或致死性疫病,导致严重经济损失的动物致病微生物,或外来的动物致病微生物。
对人引发的疾病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生物危害4级: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高,通常引起严重疫病的、暂无有效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动物致病微生物。
通过气溶胶传播的,有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动物致病微生物;或未知的危险的动物致病微生物。
四、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1985年3月23日卫生部)
第二条菌种的分类
菌种的分类根据其危险性决定(包括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性,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症状轻重及愈后情况,有无致命危险及有效的防止实验室感染方法,用一般的微生物操作方法能否防止实验室感染、我国有否此种菌种及曾否引起流行、人群免疫力等情况)。
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
一类:实验室感染的机会多,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大,症状重并能危及生命,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以
及传染性强,对人群危害性大的烈性传染病,包括国内未发现或虽已发现,但无有效防治方法的烈性传染病菌种。
二类:实验室感染机会较多、感染后的症状较重及危及生命,发病后不易治疗及对人群危害较大的传染病菌种。
三类:仅具有一般危险性,能引起实验室感染的机会较少,一般的微生物学实验室采用一般实验技术能控制感染或有对之有效的免疫预防方法的菌种。
四类:生物制品、菌苗、疫苗生产用各种减毒、弱毒菌种及不属于上述一、二、三类的各种低致病性的微生物菌种。
五、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中文版
感染性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分类
危险度1 级(无或极低的个体和群体危险)
不太可能引起人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危险度2 级(个体危险中等,群体危险低)
病原体能够对人或动物致病,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社区、牲畜或环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
实验室暴露也许会引起严重感染,但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并且疾病传播的危险有限。
危险度3 级(个体危险高,群体危险低)
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但一般不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他个体的传播,并且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危险度4 级(个体和群体的危险均高)
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并且很容易发生个体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传播,对感染一般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六、美国CDC/NIH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第四版
BSL-1不会经常引发健康成年人疾病。
BSL-2人类病原菌,因皮肤伤口、吸入、粘膜暴露而发生危险。
BSL-3内源性和外源性病原,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能导致严重后果或生命危险。
BSL-4对生命有高度危险的危险性病原或外源性病原;致命、通过气溶胶而导致实验室感染;或未知传播危险的有关病原。
二级生物安全柜
同一级生物安全柜一样,气体也是从外部流入二级生物安全柜,通常称为进
流。
进流能够防止微生物操作时产生的气溶胶从安全柜前面操作窗口逃逸到实
验室内。
然而,它们不同于一级生物安全柜之处为,只让经HEPA过滤的(无菌
的)空气流过工作台面。
内置风机将空气经前面的开口引入安全柜内并进入前
面的进风格栅。
因此没有经过过滤器过滤的空气不会直接进入工作区,从而保
护安全柜内部存放的样品和仪器不被外界空气所污染。
二级生物安全柜的一个独有特征就是由垂直层状薄片的(无定向的)HEPA过滤器
过滤后,再安全柜内部形成向下流动的气流。
气流不断地冲能可产生空气传播
感染的安全柜内部,从而避面存放在柜体内的样品受到感染。
这样的气流被称
作下沉气流。
不同型号的二级生物安全柜的主要区别在于:排气的比例以及气体经过空气高压再循环的比例不同。
另外,不同的二级生物安全柜具有不同的排气方式:有的安全柜将空气过滤后直接排到室内,有的是通过连接到专用通风管道上的套管或通过建筑物的排风系统排到建筑物外面。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不同之外,所有的二级生物安全柜同1级生物安全柜一样,能够保护操作人员和实验室环境免受危害。
另外,二级安全柜也能够保护产品样本在微生物操作过程中免受污染。
二级生物安全柜可以在一,二,三级生物安全水平的生物因子操作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