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技术发展简史
高三生物知识点: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
高三生物知识点: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功能技成,庖丁解牛久练而技进乎道;路在脚下,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的。
发酵工程的发展简史20世纪20年代的酒精、甘油和丙酮等发酵工程,属于厌氧发酵。
从那时起,发酵工程又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折,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20世纪40年代初,随着青霉素的发现,抗生素发酵工业逐渐兴起。
由于青霉素产生菌是需氧型的,微生物学家就在厌氧发酵技术的基础上,成功地引进了通气搅拌和一整套无菌技术,建立了深层通气发酵技术。
它大大促进了发酵工业的发展,使有机酸、微生素、激素等都可以用发酵法大规模生产。
1957年,日本用微生物生产谷氨酸成功,如今20种氨基酸都可以用发酵法生产。
氨基酸发酵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代谢控制发酵新技术的基础上的。
科学家在深入研究微生物代谢途径的基础上,通过对微生物进行人工诱变,先得到适合于生产某种产品的突变类型,再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培养,就大量产生人们所需要的物质。
目前,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已经与核苷酸、有机酸和部分抗生素等的生产中。
20世纪70年代以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的开发,使发酵工程进入了定向育种的新阶段,新产品层出不穷。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学科之间的不断交叉和渗透,微生物学家开始用数学、动力学、化工工程原理、计算机技术对发酵过程进行综合研究,使得对发酵过程的控制更为合理。
在一些国家,已经能够自动记录和自动控制发酵过程的全部参数,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
发酵工程的概念和内容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
发酵工程的内容包括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
(1)"发酵"有"微生物生理学严格定义的发酵"和"工业发酵",词条"发酵工程"中的"发酵"应该是"工业发酵"。
(2)工业生产上通过"工业发酵"来加工或制作产品,其对应的加工或制作工艺被称为"发酵工艺"。
认识发酵工程 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简史
利用液体深层通气培养技术大规模发酵 生产抗生素以及各种有机酸、酶制剂、 维生素、激素等产品
该阶段的特点是:微生物发酵的代谢 从分解代谢转变为合成代谢;真正无杂 菌发酵的机械搅拌液体深层发酵罐诞生; 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化工程三大学 科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1
2
发酵阶段 的特点
希望的各种产品,如胰岛素、干扰素等基因工程产品 该阶段的特点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改造物种、发酵
生产人们所希望的各种产品;生物反应器也不再是传 统意义上的钢铁设备,昆虫躯体、动物细胞乳腺、植 物细胞的根茎果实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生物反应器;基 因工程技术使发酵工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基因工程阶段 (1979~)
3
4
纯培养发酵阶段(1900~1940)
利用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发酵生产面包酵母、甘 油、酒精、乳酸、丙酮、丁醇等厌氧发酵产品 和柠檬酸、淀粉酶、蛋白酶等好氧发酵产品
该阶段的特点是:生产过程简单,对发酵设 备要求不高,生产规模不大,发酵产品的结构 比原料简单,属于初级代谢产物
代谢调控发酵阶段(1957~1960)
技术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 纯培养。
第三个转折点:
代谢控制。 包括:酶的活力调控,酶的合 成调控(反馈控制和反馈阻遏), 解除菌体自身的反馈调节, 突 变株的应用,前体、终产物、 副产物等。
技术转 折点
第二个转折点:
通气搅拌。 青霉素→抗菌素发酵工业。二十世纪四 十年代初,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青霉 素的发现,迅速形成工业大规摸生产; 1928年由Fleming发现青霉素;1941 年美国和英国合作对青霉素进行生产研 究;1943年沉浸培养体积5m3,产量 为200u/ml;而现在液体培养,培养体 积达100m3─200m3,产量为5-7万 u/ml;链霉素、金霉素、新霉索、红 霉素。
发酵蛋白技术历史
发酵蛋白技术历史
发酵蛋白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来生产蛋白质
的技术。
下面是发酵蛋白技术的详细历史:
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酵蛋白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
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当时,科学家开始尝试使用微
生物来生产蛋白质,其中最早的实验是使用酵母菌来发酵
面粉,以生产面筋。
2.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在这个时期,科学家开始使
用大肠杆菌等细菌来生产蛋白质。
他们发现,细菌可以分
解复杂的有机物质,如糖和淀粉,从而产生蛋白质。
3.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这个时期,发酵蛋白技术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科学家开始使用真菌和酵母菌来生
产蛋白质,这些微生物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废弃物和廉价原
料来生产蛋白质。
4.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开始利用重组DNA技术来改良发酵蛋白技术。
他们
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微生物中,使其能够产生更多或更特
定的蛋白质。
5. 21世纪至今: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发酵蛋白技术
得到了广泛应用。
现在,发酵蛋白技术已经成为生产食品、药物和工业产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科学家也在
不断探索新的微生物和基因工程技术,以提高发酵蛋白技
术的效率和产量。
总而言之,发酵蛋白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和改进,如今已经成为生物技术领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发酵工业发展简史
• 微生物转化随后发展到多种其它天然产物。如萜 类,前列腺物质,植物碱等 。
III
氨基酸的生产
1957年,日本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谷氨酸成功, 随后十余年中氨基酸相继投入了工业化生产。
发酵生产与化学工程结合,促成了发酵生产的第一次飞跃
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全盛时期
20世纪40年代~
特点 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并进入能够人为控制和改造微生物,生产所需产品的现代 发酵工程阶段。
现代发酵工程成为一个包括了微生物学、化学工程、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机械工程和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的 一个多学科工程。成为生物工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
代谢控制发酵技术
氨基酸发酵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代谢控制发酵技术 的基础上的。目前,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已应用于核苷酸、 有机酸和部分抗生素的生产中。
通过对微生物进行人工诱变,有意识地改变微生物的代 谢途径,最大限度地积累产物,这种发酵形象地称为代谢 控制发酵。
IV 基因工程技术
20世纪70年代以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工程 技术的开发,使发酵工程进入了定向育种的新阶段,新 产品层出不穷。
通气搅拌发酵技术的建立
由于青霉素产生菌是需氧型的,微生物学家就在厌氧发酵技 术的基础上,成功地引进了通气搅拌和一整套无菌技术,建 立了深层通气发酵技术。它大大促进了发酵工业的发展,使 有机酸、维生素、激素等都可以用发酵法大规模生产。
青霉素的投产标志着微生物发酵技术进入了全盛时期。
II 生物转化的兴起
《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PPT 图文
按发酵原料分类
我们现在常吃的发酵食品主要有谷物发酵制品、豆类发酵制品 和乳类发酵制品。
谷物发酵制品包括甜面酱、米醋、米酒等,这些食品中富 含苏氨酸等成分,可以防止记忆力减退。另外,醋的主要成分是多 种氨基酸及矿物质,有降低血压、血糖及胆固醇的效果。此外,还 有馒头、面包、包子、发面饼等。
豆类发酵制品包括豆瓣酱、酱油、豆豉、腐乳等。发酵的 大豆含有丰富的抗血栓成分,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压之功 效。豆类发酵之后,能参与维生素K合成,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第一章 绪论02(发酵工艺学 夏焕章 第三版)
6
6
6
一、发展简史
现代发酵工业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工程
技术的开发,使发酵工程进入了定向育种的新阶段,新产 品层出不穷。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学科之间的不断交叉和渗透, 微生物学家开始用数学、动力学、化工工程原理、计算机
7
技术对发酵过程进行综合研究,使得对发酵过程的控制更
和控制。
10
10
二、重要发酵技术的建立
发酵放大技术
20世纪60年代,发酵罐的大型化、多样化、连续化和自动化 方面有了极大发展。发酵过程的基本参数包括温度、pH、罐 压、溶 O2 、空气流量、泡沫、 CO2 含量等均可自动记录和控 制。
11
11
11
二、重要发酵技术的建立
基因工程等多种技术引入发酵
绪 论
重要发酵技术
22抗生素
发酵生产的药物
酶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 维生素 氨基酸 22
思考题
1.发酵和发酵工程的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发酵的发展过程建立了那些重要的技术? 3.发酵生产的主要药物类型有哪些?
23
23
1979年以后,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的出现,促进了重组微生物
(工程菌)的产生,并打破了传统的生物反应器的概念。 基因工程技术,简而言之,就是采用酶学的方法,将不同来 源的 DNA 进行体外重组,再把重组 DNA设法转入受体细胞 内,并进行繁殖和遗传下去。
12
12
12
第三节 发酵生产过程和方式
上游 下游
8
8
二、重要发酵技术的建立
通气搅拌发酵技术
1941年美国和英国合作对青霉素进行生产研究,建立了深层
通气培养技术——深层培养,解决了深层培养的供氧问题。 成功建立起深层通气培养法及整套工艺,包括向发酵罐内通 入大量无菌空气、通过搅拌使空气分布均匀、培养基的灭菌 和无菌接种、通氧量、pH、培养物供给等均已解决,刺激了
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课件ppt
由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 预防癌症。
防止杂菌污染 ,提供无氧环境 ②乳制品,如酸奶、酸性奶油、马奶酒、干酪等
能抑制微生物和其他细胞增殖的物质。 置于25-30℃左右的环境中
经发酵过程制造食品时所利用的最常用的有:酵母菌、曲霉以及细菌中的乳酸菌、醋酸菌、黄短杆菌、棒状杆菌等。 酵母菌。
曲霉、毛霉
淀粉
葡萄糖
酵母菌
30℃
无氧
酒精
1.清洗所用器具 2.蒸熟糯米 3.用凉开水冲洗蒸熟的糯米 4.将酒曲与糯米充分搅拌 (在中间挖一个洞) 5.密封 6.置于25-30℃左右的环境中
(1)制作米酒的过程中,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和发酵的步
骤有____3_、__4_、__5_、__6____; (2)防止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步骤有__1_、__2__、__3_、__5___.
酱制品、酒类、饮料等(酸奶、馒头、面包、 酱油、米酒、米醋等)
新阶段。
三、发酵产品的分类
化工产品:酒精、柠檬酸、香料等。 医药产品:抗生素、维生素等。 食品和饮料:酱制品、酒类、饮料等
发酵技术与日常生活—化工产品
酒精、柠檬酸、香料等
发酵技术与日常生活—医药产品
抗生素、维生素等
3、为什么用凉开水冲淋蒸熟的糯米? 酸奶的制作需要乳酸菌的参与,温度适宜,没有氧气条件,可以使牛奶中的营养物质产生乳酸所致。 (1)降低糯米的温度,防止温度过高抑制或杀死 谷物发酵制品包括甜面酱、米醋、米酒等,这些食品中富含苏氨酸等成分,可以防止记忆力减退。
操作步骤:
1.清洗所用器具 2.蒸熟糯米 3.用凉开水冲洗蒸熟的糯米 4.将酒曲与糯米充分搅拌 (在中间挖一个洞) 5.密封 6.置于25-30℃左右的环境中
发酵工业发展简史
基因工程阶段(现代发酵工业新阶段)
• 主要标志 基因工程产品生产
以及基因工程技术应用 –世界上已批准上市的
基因工程药物有几十 种,如:胰岛素、人 生长激素等。
基因工程阶段(现代发酵工业新阶段)
• 主要特点 –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 以及发酵过程优化及放大技术的全面进步 –高产微生物代谢产物及非微生物代谢产物的 基因工程菌构建及产品的发酵生产主导碳氧经 济发展,碳氢经济的替代及生物炼制技术的兴 起
• Petri创造一种培养皿(petri dish)用于 微生物平板分离
• Winograsky和 Beijerink发明富集培 养法,分离特定的微生物
• 主要产品:酵母、甘油、乳酸、丙酮丁醇等
纯培养技术的建立
• 第一次世界大战, Weizmann 发明了丙酮丁醇 发酵,建立了真正的无杂菌发酵。
• 在面包酵母的生产中首先采用了分批补料培养 技术 主要特点:纯培养为主、嫌氧发酵,产品产 量质量控制水平大大提高
自然发酵阶段
• 主要是酿造工业 • 主要产品:酒、酒精、醋、
啤酒、干酪、酸乳等 • 17世纪,能在容量为1500桶(一桶约136升)的
木质大桶中进行第一次真正的大规模酿造 • 1757年应用温度计;1801 使用原始热交换器
主要特点:嫌气发酵,非纯种培养 ,产品质 量不稳定
纯培养技术的建立
• Koch首先发明固体培养基,建立细菌 的纯粹培养
• 意义: ➢ 推动抗生素工业乃至整个发酵工业快速发展 ➢ 建立了完整的好氧发酵放大技术及装备 ➢ 奠定了现代发酵工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代谢控制发酵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建立
发酵工程技术发展简史
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基因工程阶段等六个阶段。 2、技术转折点
无言相对,从此不再说话,行同陌路,一笑而过不回头
第一个转折点:纯培养。 第二个转折点:通气搅拌。青霉素→抗菌素
标签:发酵罐
2dh0f4c9d
发酵工业。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第二次世界大 战爆发,青霉素的发现,迅速形成工业大规摸生 产;1928 年由 Fleming 发现青霉素;1941 年美
无言相对,从此不再说话,行同陌路,一笑而过不回头
国和英国合作对青霉素进行生产研究; 1943 年沉 浸 培 养 : 5m3 ─ 200u/ml ; 当 今 : 100m3 ─ 200m3--5-7 万 u/ml;链霉素、金霉素、新霉索、
红霉素 第三个转折点:代谢控制。包括:酶的活力
无言相对,从此不再说话,行同陌路,一笑而过不回头
调控,酶的合成调控(反馈控制和反馈阻遏),解 除菌体自身的反馈调节,突变株的应用,前体、 终产物、副产物等。
第四个转折点:基因同陌路,一笑而过不回头
发酵工程的由来和发展
发酵工程的由来和发展
发酵工程是一门将微生物生长和代谢应用于生产化学品和生物制品的学科。
它源于19世纪末的啤酒工业,但迅速扩展到了生产食品、药品、化学品和其他材料的领域。
以下是发酵工程的由来和发展过程:
1. 原始时代:人们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使用微生物发酵生产食品和饮料,如面包、酒、酸奶等。
2. 工业革命前:17-18世纪,啤酒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发酵技术和设备的改进和发展。
同时,人们开始利用微生物生产醋酸和乳酸等化学品。
3. 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随着化学和微生物学的进步,发酵工业开始工业化生产,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涉及到食品、饮料、药品、酶、生物燃料等多个领域。
4. 现代发酵工程:20世纪后期,发酵工程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到微生物遗传学、代谢工程学、生物反应工程等方面。
现代发酵工程应用广泛,涉及到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清洁能源等多个领域。
生物发酵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生物发酵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生物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如细菌、酵母菌,进行代谢反应,完成有机物质的转化,产生新的有用物质。
该技术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上的发酵技术、发酵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等方面,探讨生物发酵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一、历史上的发酵技术发酵技术的历史可追溯到约4,000年前。
当时古埃及人在制备面包时,利用面粉和水混合后,放置几天,就会发酵成面包。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生产食品、酒类等方面越来越多地使用发酵技术。
在我国,发酵技术在古代酿酒、制醋、制豆腐、酸菜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发酵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发酵技术的发展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在19世纪,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现了酵母菌的作用,为微生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60年代,生物化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使得发酵技术得以快速发展。
随着微生物基因工程的兴起,利用微生物进行生产的策略也更加灵活、高效。
不断推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发酵工艺的控制、监测化为可能,从而保证了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性。
三、生物发酵技术的应用1.食品领域:酸奶、豆腐、黑木耳等都是利用发酵技术制作而成的。
通过控制发酵产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成分,可以制作出口感和口味更加丰富的食品。
此外,还可以利用发酵技术生产食品添加剂如香精、酵母抽提物、谷氨酸等。
2.医药领域:利用发酵技术生产的一些代表性药品包括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等。
这些药品的产生,使得一些原本难以治愈的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此外,基于细胞文化的发酵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生产生物类似物、基因工程蛋白等。
3.化工领域:利用微生物进行生产的两大代表性产物是乳酸和醇。
通过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乳酸和醇等有机物质,可以生产出人造纤维、乙酸纤维等化学品。
这些化学品在纺织、造纸等工业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
四、总结生物发酵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技术,已经在食品、医药、化工等众多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酵技术发展简史
发酵技术发展简史发酵现象早巳被人们所认识,但了解它的本质却是近200年来的事。
英语中发酵一词fermentation是从拉丁语fervere派生而来的,原意为“翻腾”,它描述酵母作用于果汁或麦芽浸出液时的现象。
沸腾现象是由浸出液中的糖在缺氧条件下降解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
在生物化学中把酵母的无氧呼吸过程称作发酵。
我们现在所指的发酵早已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发酵是生命体所进行的化学反应和生理变化,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化学反应根据生命体本身所具有的遗传信息去不断分解合成,以取得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
发酵产物是指在反应过程当中或反应到达终点时所产生的能够调节代谢使之达到平衡的物质。
实际上,发酵也是呼吸作用的一种,只不过呼吸作用最终生成CO2和水,而发酵最终是获得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因而,现代对发酵的定义应该是:通过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的生长培养和化学变化,大量产生和积累专门的代谢产物的反应过程。
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已经从利用自然界中原有的微生物进行发酵生产的阶段进入到,按照人的意愿改造成具有特殊性能的微生物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发酵产品的新阶段。
从广义上讲,发酵工程由三部分组成:是上游工程,中游工程和下游工程。
其中上游工程包括优良种株的选育,最适发酵条件(pH、温度、溶氧和营养组成)的确定,营养物的准备等。
中游工程主要指在最适发酵条件下,发酵罐中大量培养细胞和生产代谢产物的工艺技术。
下游工程指从发酵液中分离和纯化产品的技术:包括固液分离技术(离心分离,过滤分离,沉淀分离等工艺),细胞破壁技术(超声、高压剪切、渗透压、表面活性剂和溶壁酶等),蛋白质纯化技术(沉淀法、色谱分离法和超滤法等),最后还有产品的包装处理技术(真空干燥和冰冻干事燥等)。
现代意义上的发酵工程是一个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开放性的学科。
发酵工程经历了“农产手工加工——近代发酵工程——现代发酵工程”三个发展阶段。
简述发酵与酿造技术的发展历史
简述发酵与酿造技术的发展历史一、食品发酵与酿造的历史发酵的英文“fermentation”是从拉丁语“ferver”即“发泡”、“翻涌”派生而来的,因为发酵发生时有鼓泡和类似沸腾翻涌的现象。
如中国黄酒的酿造和欧洲啤酒的发酵就以起泡现象作为判断发酵进程的标志。
可以说,人类利用微生物进行食品发酵与酿造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发酵现象是自古以来就已被人们发现并掌握的,但由于对发酵与酿造的主角——微生物缺乏认识,发酵与酿造的本质长时间没有被揭示,始终充满神秘色彩。
因而在19世纪中叶以前,发酵与酿造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在微生物的发现上做出重大贡献的是17世纪后叶的列文虎克(Leewenhoch),他用自制的手磨透镜,成功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显微镜用肉眼发现了单细胞生命体——微生物。
由于当时“自然发生说”盛极一时,他的发现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在随后的100多年里,对各种各样微生物的观察一直没有间断,但仍然没有发现微生物和发酵的关系。
直到19世纪中叶,巴斯德(Pasteur)经过长期而细致的研究之后,才有说服力地宣告发酵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
巴斯德在巴斯德瓶中加入肉汁,发现在加热情况下不发酵,不加热则产生发酵现象,并详细观察了发酵液中许许多多微小生命的生长情况等,由此他得出结论:发酵是由微生物进行的一种化学变化。
在连续对当时的乳酸发酵、转化糖酒精发酵、葡萄酒酿造、食醋制造等各种发酵进行研究之后,巴斯德认识到这些不同类型的发酵,是由形态上可以区别的各种特定的微生物所引起的。
但在巴斯德的研究中,进行的都是自然发生的混合培养,对微生物的控制技术还没有很好掌握。
其后不久,科赫(Koch)建立了单种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技术,利用这种技术研究炭疽病时,发现动物的传染病是由特定的细菌引起的。
从而得知,微生物也和高等植物一样,可以根据它们的种属关系明确地加以区分。
从此以后,各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获得成功,人类靠智慧逐渐学会了微生物的控制,把单一微生物菌种应用于各种发酵产品中,在产品防腐、产量提高和质量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发酵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发酵技术的发展与演变发酵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的作用,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食品、酿酒、制药、环保等领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发酵技术的发展与演变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也呈现出持续发展和不断演变的趋势。
古代的发酵技术主要应用于食品加工,如面包、酿酒、酱油等。
古人发现了食物长时间放置后会发生变化的现象,进而开始尝试利用这种变化来改善食物的口感和保存性。
他们将食物放置在特定的环境中,让自然界中的微生物介入,通过发酵作用来改变食物的品质。
这一过程虽然没有现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但是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发酵技术得到了不断的积累和发展。
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发酵技术迎来了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路易·巴斯德的研究表明,发酵现象与微生物的活动密切相关。
他通过实验证明了酵母菌是发酵的主要微生物,还发现了厌氧条件下乳酸菌和醋酸菌也能起到发酵作用。
这些发现为后续的发酵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发酵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20世纪初,发酵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微生物的结构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酶学的发展也为发酵技术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人员开始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酶的特性以及其对发酵过程的影响,通过优化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和酶的工程改造,提高了发酵产物的质量和产量。
近几十年来,发酵技术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微生物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技术的应用使得发酵技术更加精细化和高效化。
研究人员不仅能够对微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使其具备更好的发酵性能,还能够通过混合微生物种类的方式来构建复合发酵体系,以实现更复杂的发酵过程。
同时,高级微生物代谢工程技术的出现使得合成生物学和发酵技术相结合,开创了合成生物学发酵的新时代。
未来,发酵技术将继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微生物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期待发酵技术在食品、酿酒、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提升。
发酵:从古代传统到现代创新
发酵:从古代传统到现代创新发酵是一种古老的食品加工技术,一直以来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传统到现代创新,发酵技术不断发展演变,不仅赋予食物更多的味道和营养,还带来了更多的潜力和可能性。
在古代,发酵技术起源于中国。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国人已经将大豆和面粉发酵制作成豆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豆腐。
古代中国人还将大米和小麦发酵制成酒,发酵技术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中逐渐得到应用。
此外,古代埃及、罗马等文明也发展了自己的发酵技术,从而创造出了发酵面包、发酵酸奶等食物。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对食物味道和营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发酵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作用机制,科学家们发现,不同的微生物可以产生不同的化学物质,从而赋予食物不同的风味和香气。
例如,传统的酱油是由大豆、麦麸和盐等材料经过发酵制作而成的。
而在现代,科学家们通过对微生物进行精密的筛选和培养,创造了新的酱油发酵菌种,使得酱油的味道更加醇厚,营养更加丰富。
同时,在发酵过程中添加了更多的调味料和配方,使得酱油的种类更加多样化。
另外,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对食品的保存和防腐的要求也更高。
发酵技术通过利用微生物对食物中的有害细菌进行竞争和抑制,减少了食品中的病原菌和毒素的数量,从而延长了食品的保鲜期。
同时,发酵技术也可以改变食物的质地和口感,使得食物更加酥脆、松软或者有嚼劲。
除了对食物的改善,发酵技术还扩展了食品产业的边界。
例如,发酵技术被应用于药物和化妆品等行业,通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来提取有效成分,从而生产出更加高效和天然的产品。
另外,发酵技术还被应用于环保领域,通过利用微生物来降解废弃物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综上所述,从古代传统到现代创新,发酵技术在食品产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创新,发酵技术为食品提供了更多的味道和营养,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潜力和可能性。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发酵技术将继续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改变。
发酵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展望
(3)1940年以后——通气搅拌发酵技术的建立
产品主要有抗生素、赤霉素、氨基酸、酶和甾体的转化 ❖ 是按战时的需要,在纯种培养技术下,以深层培养生产青
霉素。 ❖ 解决向培养基中通入大量无菌空气和高粘度培养液的搅拌
问题。 ❖ 大规模回收青霉素的萃取过程。
弗莱明(1881~1995) 英国细菌学家
Fleming
的成功。
※1956年,日本人“木下”利用自然界存在的生物素缺陷型菌 株成功的进行了谷氨酸的发酵法生产,从此以后,“木下”等 人致力于相关发酵的理论研究,并正式提出了“代谢控制发酵” 的概念。
※利用代谢控制发酵的基本理论,目前已成功地进行了大多数 氨基酸的发酵生产,同时也完成了诸如肌苷酸(AMP)、干扰素等 新型药物的开发生产。
五、发酵技术的发展历史
(1)19世纪以前——天然发酵阶段
产品只限于含酒精饮料和醋
❖ 古埃及已经能酿造啤酒 。 ❖ 17世纪能在容量为1500桶(一桶相当于110升)的木质大桶中进行第一次
真正的大规模酿造。 ❖ 在1757年已应用温度计 。 ❖ 1801年就有了原始的热交换器 。 ❖ 18世纪中期Paster最终使科学界信服在发酵过程中酵母所遵循的规律。 ❖ 18世纪后期,Hansen在Calsberg酿造厂建立了酵母纯种培养技术。 ❖ 第一个需氧发生器——醋发生器。 ❖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基础培养基是用巴氏灭菌法处理,然后接种10%
1928年,Fleming将其 命名为:青霉素
1928年, Fleming发现了 青霉素,开创 了好气性发酵 工程,建立了 通风搅拌技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产黄青霉菌落 细菌生长 抑制区域
正常细菌 生长区域
霉菌菌落周围出现抑制萄 葡球菌生长的抑制现象
发酵工业的发展史
发酵工业的发展史一、国外发酵工业的发展概况1,发酵工业发展的阶段:天然发酵阶段(古代~1900年)纯培养技术的建立(1905年~)微生物工程发酵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转折时期。
通气搅拌发酵技术的建立(1940年~)第二个转折时期代谢控制发酵时期(1960年~)第三个转折时期基因工程阶段(1979~)(1)第一个阶段(1900年以前)产品只限于含酒精和醋古埃及已经能酿造啤酒17世纪能在容量为1500桶(一桶相当于110升)的木质大桶中进行第一次真正的大规模酿造在1757年已应用温度计1801年就有了原始的热交换器18世纪中期,证实了酒精发酵中的酵母活动规律Paster最终使科学界信服在发酵过程中酵母所遵循的规律18世纪后期,Hansen在Calsberg酿造厂建立了酵母纯种培养技术(2)第二个阶段(1900年~1940年)主要的新产品是酵母、甘油、柠檬酸、乳酸、丁醇和丙酮在面包酵母的生产中首先采用了分批补料培养技术在一次大战时,Weizmann开拓了丁醇丙酮发酵,并建立了真正的无杂菌发酵技术。
(3)第三个阶段(1940年以后)这以阶段的标志是,在纯种培养技术下,以深层培养生产青霉素解决向培养基中通入大量无菌空气和高粘度培养液的搅拌问题早期青霉素生产与溶剂发酵的不同点还在于青霉素生产能力极低,因而促进了菌株改良的进程,并对以后的工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4)第四个阶段(1960年以后)(5)第五个阶段(1979年以后)二、国外发酵工业的发展趋势1,生物转化(或生物合成)技术成为国外著名化学公司争夺的热点,并逐步从医药领域逐渐向化工领域转移2,生物催化合成已成为化学品合成的支柱之一利用生物催化合成化学品不但具有条件温和、转化率高的优点,而且可以合成手性化合物及高分子。
手性化合物是国外目前生物技术的主要生产产品。
3,利用生物技术生产有特殊功能、性能、用途或环境友好的化工新材料,是化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4,传统的发酵工业已由基因重组菌种取代或改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酵技术发展简史发酵现象早巳被人们所认识,但了解它的本质却是近200年来的事。
英语中发酵一词fermentation是从拉丁语fervere派生而来的,原意为“翻腾”,它描述酵母作用于果汁或麦芽浸出液时的现象。
沸腾现象是由浸出液中的糖在缺氧条件下降解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
在生物化学中把酵母的无氧呼吸过程称作发酵。
我们现在所指的发酵早已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发酵是生命体所进行的化学反应和生理变化,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化学反应根据生命体本身所具有的遗传信息去不断分解合成,以取得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
发酵产物是指在反应过程当中或反应到达终点时所产生的能够调节代谢使之达到平衡的物质。
实际上,发酵也是呼吸作用的一种,只不过呼吸作用最终生成CO2和水,而发酵最终是获得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因而,现代对发酵的定义应该是:通过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的生长培养和化学变化,大量产生和积累专门的代谢产物的反应过程。
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已经从利用自然界中原有的微生物进行发酵生产的阶段进入到,按照人的意愿改造成具有特殊性能的微生物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发酵产品的新阶段。
从广义上讲,发酵工程由三部分组成:是上游工程,中游工程和下游工程。
其中上游工程包括优良种株的选育,最适发酵条件(pH、温度、溶氧和营养组成)的确定,营养物的准备等。
中游工程主要指在最适发酵条件下,发酵罐中大量培养细胞和生产代谢产物的工艺技术。
下游工程指从发酵液中分离和纯化产品的技术:包括固液分离技术(离心分离,过滤分离,沉淀分离等工艺),细胞破壁技术(超声、高压剪切、渗透压、表面活性剂和溶壁酶等),蛋白质纯化技术(沉淀法、色谱分离法和超滤法等),最后还有产品的包装处理技术(真空干燥和冰冻干事燥等)。
现代意义上的发酵工程是一个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开放性的学科。
发酵工程经历了“农产手工加工——近代发酵工程——现代发酵工程”三个发展阶段。
一、传统(古老)发酵技术的追溯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从事酿酒、酱、醋、奶酪等的发酵生产,并积累了许多有关发酵的经验,但当时人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据考古发掘证实我国在龙山文化(距今4000~4200年)已有酒器出现。
先秦的《周礼天宫》一书中记载有主管王室、官用造酒事的“酒正”、“酒人”等官职说明酿酒已成为专门的职业。
3000年前,中国已有用长霉的豆腐治疗皮肤病的记载,我们今天知道,这可能是由于抗生素的缘故。
国外酿酒的传说则可推溯到更早,相传埃及和中亚两河流域在公元前40~30世纪就已开始酿酒,烘制面包。
发酵业虽然历史悠久,但在科学技术普遍受压抑的时代里长期停留在“实践-实践-实践”的基础上,只能处于低水平的应用阶段,并且人们普遍认为各种发酵产物是自然产生的。
二、纯培养技术的建立到了17世纪,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的知识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给发酵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自1676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开始,各国科技工作者纷纷对“自然发生说”提出质疑,并将发酵产物与微生物联系在一起。
1857年,巴斯德通过著名的曲颈瓶试验,彻底否定了生命的自然发生说。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加热灭菌法,后来被人们称为巴氏消毒法,成功地解决了当时困扰人们的牛奶、酒类变质问题。
巴斯德还研究了酒精发酵、乳酸发酵、醋酸发酵等,并发现这些发酵过程都是由不同的发酵菌引起的,从而奠定了初步的发酵理论。
在此期间,巴斯德的三个女儿相继染病死去,不幸的遭遇促使他转而研究疾病的起源,并发现特殊的微生物是发病的病源。
由此开始了19世纪寻找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巴斯德还发明了减毒菌苗,用以预防鸡霍乱病和牛羊炭疽病,发明并使用了狂犬病疫苗,为人类治病、防病做出了巨大贡献。
巴斯德在微生物学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医学、发酵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1897年德国的毕希纳进一步发现磨碎了的酵母仍能使糖发酵而形成酒精,并将此具有发酵能力的物质称为酶,揭开了发酵现象的本质。
1905年德国的罗伯特·柯赫等首先应用固体培养基分离培养出炭疽芽孢杆菌、结核芽孢杆菌、霍乱芽孢杆菌等病原细菌,建立了一套研究微生物纯培养的技术方法。
此后,随着纯种微生物的分离及培养技术的建立,以及密闭式发酵罐的设计成功,使人们能够利用某种类型的微生物,在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生产,逐步形成了发酵工程。
发酵工程发源于家庭或作坊式的发酵制作(农产手工加工),后来借鉴于化学工程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近代发酵工程),最后返璞归真以微生物生命活动为中心研究、设计和指导工业发酵生产(现代发酵工程),跨入生物工程的行列。
始的手工作坊式的发酵制作凭借祖先传下来的技巧和经验生产发酵产品,体力劳动繁重,生产规模受到限制,难以实现工业化的生产。
于是,发酵界的前人首先求教于化学和化学工程,向农业化学和化学工程学习,对发酵生产工艺进行了规范,用泵和管道等输送方式替代了肩挑手提的人力搬运,以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把作坊式的发酵生产成功地推上了工业化生产的水平。
发酵生产与化学和化学工程的结合促成了发酵生产的第一次飞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需求大量的甘油用于制造炸药,从而使甘油发酵工业化。
英国需要大量优质的丙酮,制造无烟火药的硝化纤维,促进了丙酮-丁醇的发酵的发明。
从那时起,发酵工程又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折,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人们成功地掌握了微生物纯种培养技术。
为此,人们设计了便于灭除其他杂菌的密闭式发酵罐以及其他灭菌设备,开始了乙醇、甘油、丙酮、丁醇、乳酸、柠檬酸、淀粉酶和蛋白酶等的微生物纯种发酵生产,与巴斯德时代以前的自然发酵是两个迥然不同的概念。
此阶段称为发酵工程的第一个里程碑——以微生物的纯种培养技术为主要特征。
但是,此时的发酵技术本身并无很大的进步,仍采用设备要求低的固体、浅盘液体发酵以及厌氧发酵,这是——些生产规模小、工艺简单、操作粗放的发酵方式,只能说是当代发酵工程的雏形。
三、深层培养技术的建立当代发酵工程可以说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在以后半个多世纪里,它经历了渚多重大转折。
1929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直到1940年才开始少量生产。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青霉素的大量需求,迫使人们对发酵技术进行深入研究,逐步采用液体深层发酵替代原先的固体或液体浅盘发酵进行生产。
为了达到深层发酵的各项技术要求,开发厂空气无菌过滤系统和可通入无菌空气的、机械搅拌式的密闭式发酵罐。
采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再配以离心、溶剂萃取和冷冻干燥等技术,使青霉素的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发酵水平从液体浅盘发酵的40U/mL。
效价提高到200U/mL。
同时,大大减少了发酵生产的占地面积、劳动强度以及能源和原料消耗等。
随后,链霉素、金霉素等抗生素相继问世,抗生素工业迅速崛起。
此时期称为发酵工程的第二个里程碑——以微生物液体深层发酵技术为主要特征。
它大大促进了发酵工业的发展,使有机酸、微生素、激素等都可以用发酵法大规模生产。
四、代谢控制技术的建立通过发酵工业化生产的几十年实践,人们逐步认识到发酵工业过程是一个随着时间变化的(时变的)、非线性的、多变量输入和输出的动态的生物学过程,按照化学工程的模式来处理发酵工业生产(特别是大规模生产)的问题,往往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从化学工程的角度来看,发酵罐也就是生产原料发酵的反应器,发酵罐中培养的微生物细胞只是一种催化剂,按化学工程的正统思维,微生物当然难以发挥其生命特有的生产潜力。
于是,追溯到作坊式的发酵生产技术的生物学内核(微生物),返璞归真而对发酵工程的属性有了新的认识。
发酵工程的生物学属性的认定,使发酵工程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发酵工程进入了生物工程的范畴。
1957年,日本用微生物生产谷氨酸成功,如今20种氨基酸都可以用发酵法生产。
氨基酸发酵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代谢控制发酵新技术的基础上的。
科学家在深入研究微生物代谢途径的基础上,通过对微生物进行人工诱变,先得到适合于生产某种产品的突变类型,再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培养,就大量产生人们所需要的物质。
目前,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已经与核苷酸、有机酸和部分抗生素等的生产中。
1957年日本首先实现了L-谷氨酸发酵的工业化生产,其成功的关键是弄清楚了牛物素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在培养基中限量提供生物素影响了膜磷脂的合成,从而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谷氨酸得以排出细胞外并大量积累。
谷氨酸工业化发酵生产的成功促进了代谢控制理论的研究,采用营养缺陷型及类似物抗性突变株实现了赖氨酸、苏氨酸等的工业化生产。
此阶段称为发酵工程的第三个里程碑——以微生物代谢调控发酵技术为主要特征。
随后氨基酸工业、有机酸丁业、酶制剂及其应用工业、核苷酸及其相关产物工业、多糖工业等相继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利用微生物发酵的工业化生产体系。
五、发酵原料的改变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期,发酵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一时期微生物发酵原料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单细胞蛋白发酵工业的兴起,使发酵原料由过去单一性碳水化合物向非碳水化合物过渡。
从过去仅仅依靠农产品的状况,过渡到从工厂、矿业资源中。
20世纪70年代以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的开发,使发酵工程进入了定向育种的新阶段,新产品层出不穷。
六、基因工程等多种技术引入发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学科之间的不断交叉和渗透,微生物学家开始用数学、动力学、化工工程原理、计算机技术对发酵过程进行综合研究,使得对发酵过程的控制更为合理,发酵工程进入了现代发酵工程阶段,并且已经能够人为控制和改造微生物,使这些微生物为人类生产产品的。
随着上世纪四十年代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深层通气发酵法广泛运用,为适应此工艺的发展,工程师结合了空气动力学、流体动力学等设计了具有出料补料口、接种口、传热通风设备的大型发酵罐——机械搅拌式发酵器。
随后又开发了通风搅拌式。
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不断升级,微机也在发酵系统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目前已经能够实现自动记录和自动控制发酵过程的全部参数,明显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了发酵工程的高度自动化。
20世纪9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快速发展,大量引入到发酵工业中,使发酵工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体外DNA重组技术应用与微生物育种,就可以按照预定的蓝图选育菌种来生产所需要的产物,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成本。
现代发酵工程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发酵工程已经从过去简单的生产酒精类饮料、生产醋酸和发酵面包发展到今天成为生物工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成为一个包括了微生物学、化学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机械工程和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的一个多学科工程。
现代发酵工程不但生产酒精类饮料、醋酸和面包,而且生产胰岛素、干扰素、生长激素、抗生素和疫苗等多种医疗保健药物,生产天然杀虫剂、细菌肥料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农用生产资料,在化学工业上生产氨基酸、香料、生物高分子、酶、维生素和单细胞蛋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