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说课稿:《溶解度》说课稿范文

合集下载

《溶解度》第2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溶解度》第2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溶解度第2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一、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溶解度与温度、物质性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溶解度的理解。

本教材是根据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编写的同步备课系列,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了解溶解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运用图表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溶解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运用图表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导入-展示-引导-巩固-拓展-小结”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图表分析和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溶解度实验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关于溶解度的思考。

然后进行一组简单的问题提问,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度吗?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展示(10分钟)向学生展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视频。

视频中介绍了一组实验数据和对应的温度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然后,分组进行讨论,总结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规律。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3. 引导(15分钟)老师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示范实验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首先,进行一个简单的溶解度实验,记录温度和溶解度的数据。

然后,通过图表展示数据结果,引导学生发现温度升高时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篇1:《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溶解》优秀的说课稿各位评委好!我是来自新站镇中心校的王小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第七课《溶解》。

这局部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水是什么样的物体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其他物体的性质;从才能培养来看,属于“实验才能和归纳概括才能”的系列。

课文分三局部:一、通过观察食盐、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搅拌后的变化过程,与沙子放入水中搅拌后的现象做比拟,加深学生对溶解的印象,在这根底上,讲解什么是溶解。

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判断几种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溶解了,哪些没有溶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溶解。

三、指导学生认识溶解的应用。

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常见的现象往往关注不够。

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展简单的'、有条理的考虑,并且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与才能。

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科学课程教学建议,我对原教材的教学思路做了一些调整,注重给学生活动的空间,表达探究的过程。

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及重、难点为:教学目的:1、知道溶解现象;会判断某种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理解溶解现象在消费、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会用自己的语言呈现观察的结果;会交流、合作、评价。

3、通过对身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愿意关注生活现象、乐于生活。

教学重点:知道溶解现象;会鉴别在水中溶解和没有溶解的物体。

教学难点:知道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及溶解的过程;理解过滤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取“引导-探究-发现”的教学形式,观察比拟、理论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

为此,我准备了食盐、沙子、高锰酸钾、白糖、面粉、清水,过滤装置,评价卡等;学生准备配置好的食盐水溶液。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范文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范文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举例说出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以及相互转化的条件准确描述溶解度概念,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通过简单的计算题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溶液概念设下疑问物质能不能无限的溶解在水中2新课学习饱和溶液学习:活动一探究物质能否在水中无限溶解。

如果不是溶解多多少与什么有因素有关,将学生分做实验给出个自的结论。

结论:在温度一定时,溶剂一定时溶解物质有限,当溶剂改变溶解性改变活动二探究温度是否也影响物质的溶解量,实验过程参照教材。

实验结论:溶剂一定时,改变温度物质的溶解量改变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两个活动引出,强调前提条件。

找同学说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通过海水中提取食盐的过程加深对转化条件的理解。

固体溶解度的学习:由于刚学习过饱和溶液的定义,所以可以直接给出溶解度定义,并且强调关于溶解概念要注意的几点绘制溶解度与温度关系曲线参照表9—1 然后和教材对照绘制是否正确,教师指出曲线上任意一点,找学生说出代表的意思。

观察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一道计算题“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气体溶解度的学习:学生结合教材的例子和定义自学3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内容我应该掌握的知识点4 课堂作业“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多少克5 板书一饱和溶液1活动一结论:温度一定时,溶剂一定时溶解物质量有限,当溶剂改变溶解量改变2活动二结论:溶剂一定时,改变温度物质的溶解量改变3饱和溶液定义:P34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的转化:P35二固体物质溶解度1定义:p36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课题2溶解度(两课时)从容说课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活动与探究”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分析讨论理解了饱和溶液的两个前提条件,会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引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一个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

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饱和溶液。

第二课时:溶解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学生活动][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学生发言]1.能2.不能[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操作加入5g的氯化钠,搅拌再加5g氯化钠,搅拌再加5mL水,搅拌现象结论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操作现象结论加入5g硝酸钾,搅拌再加5g硝酸钾,搅拌……加热再加5g硝酸钾,搅拌冷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互相交流][结论]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说课稿九年级化学《溶解度》说课稿《溶解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首先感谢市区教研室给我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给我的课多提宝贵意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解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溶解度》说课稿_5

《溶解度》说课稿_5

《溶解度》说课稿《溶解度》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张锋旺,来自尉氏县南曹乡中心学校。

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六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溶解度。

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的设计。

一、教材内容:溶解度在整个第六章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它是在学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后,来探讨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解性的大小,起到呈上,又为下节学习结晶做好铺垫。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吃力,还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

同时,在利用数据研究问题的同时,使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学习和研究问题。

结合新课标、本节课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

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3、知道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溶解度概念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2、对溶解度曲线图绘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的概念。

二、学情与学法分析:经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饱和溶液、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习溶解度知识难度不大。

但是初中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

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课题:溶解度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张锋旺,来自尉氏县南曹乡中心学校。

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六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溶解度。

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的设计。

一、教材内容:溶解度在整个第六章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它是在学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后,来探讨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解性的大小,起到呈上,又为下节学习结晶做好铺垫。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吃力,还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

同时,在利用数据研究问题的同时,使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学习和研究问题。

结合新课标、本节课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

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3、知道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溶解度概念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2、对溶解度曲线图绘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的概念。

二、学情与学法分析:经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饱和溶液、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习溶解度知识难度不大。

但是初中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

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下册说课稿(人教版):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下册说课稿(人教版):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下册说课稿(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2.学习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3.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溶解度的定义和测定方法。

2.难点: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和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化学下册。

2.教具:投影仪、PPT、实验器材、化学试剂。

3.学生实验记录本和化学实验指导书。

四、教学过程1. 概念引入(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图片和实际物质样品,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溶解度?•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不可以?•有没有办法量化描述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通过讨论和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2. 溶解度的定义和测定方法(20分钟)•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物质的量。

•测定方法: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的溶解度,然后绘制溶解度曲线。

通过投影仪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测定过程和方法。

3. 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20分钟)介绍物质溶解度受以下因素的影响:•温度:温度升高,通常能增加溶解度。

•压力:对固体溶质和液体溶质影响不大,对气体溶质有影响。

•溶剂种类:不同溶剂对同一溶质的溶解度可能不同。

通过实例和实验效果展示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20分钟)•绘制方法:在坐标系上绘制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曲线特点:通常为正比例关系,但也有例外情况。

通过投影仪展示实例和示意图,引导学生掌握绘制溶解度曲线的基本方法和特点。

5. 综合实验与讨论(30分钟)设计一个综合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总结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溶质和溶剂种类之间的关系。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提供相应的实验指导书和记录本。

6. 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作业:1.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9.2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9.2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9.2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和溶质、溶剂的关系;•掌握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能够分析溶解度变化的原因;•能够利用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能够分析曲线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和溶质、溶剂的关系;•掌握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能够分析溶解度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运用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有关溶解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归纳法:通过呈现一系列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实验探究法:通过进行一定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的过程,加深对溶解度的理解;•图像分析法: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图像化处理,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5分钟)•引入日常生活中与溶解有关的情境,例如:你们曾经在家中冲咖啡或是泡茶吗?为什么可以通过加入水来使咖啡豆或茶叶溶解?2. 概念引入(10分钟)•通过呈现一系列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溶解的概念。

例如:将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的过程;•引导学生明确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

3. 理论学习(20分钟)•介绍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定义和区别;•介绍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温度、压强等;•理论学习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 实验探究(30分钟)•进行溶解度实验,例如:在不同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食盐(溶质),记录下每次加盐时的溶解度,最后绘制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曲线;•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5. 图像分析(20分钟)•让学生观察实验数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曲线的特点,如曲线的形状、趋势等;•提问学生,让学生思考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与何种因素有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溶解度 说课稿

溶解度 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这一教学过程是以探索性实验为主要线索,以教师的设疑、演示、点拔和学生的观察、分析、释疑关联互动为主要教学手
(二)突破难点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吗?”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1.饱和食盐水加入一定量的水后,再加少量食盐;2.饱和硝酸钾溶液加热后,再加少量的硝酸钾,再冷却到室温。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很快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先设计了课堂小实验“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由同学总结以下几点:(1)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_____(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大、小)。(3)在不同的水温下,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能、不能)比较。然后提问“食盐从能溶到不能继续溶解,溶液体现了几种状态?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要比较多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如还有味精、淀粉等物质)仅用“大”或“小”能否分得清?”
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而自己总结出的规律比老师讲很多边学生只是机械记忆要强得多。
在分析溶解度概念时,我展示了一些数据表:
在20℃时,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
NaClKNO3KClO3CaCO3
3620.97.40.013

《溶解度》优秀教案精选8篇

《溶解度》优秀教案精选8篇

《溶解度》优秀教案精选8篇《溶解度》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物质的溶解性2.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4.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教学过程:复习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讲述]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分析]条件:一定温度下;标准:100克溶剂里;状态:饱和状态;本质:溶质的质量;单位:克。

[举例]在20摄氏度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摄氏度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

又如:在20摄氏度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摄氏度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练习1、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时是36克。

(2)20摄氏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3)20摄氏度时,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摄氏度时,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为18克。

(4)10摄氏度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10摄氏度时,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

2.60摄氏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24克,填表:课题:溶解度溶质溶剂溶液状态温度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3.20摄氏度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1)20摄氏度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说课稿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说课稿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3.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作业布置
我的课后作业布置计划如下:
1.要求学生完成一些有关溶解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一个研究性作业,要求学生调查和分析生活中与溶解度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衔接。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以清晰、简洁和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为目标。板书将包括以下内容:
1.溶解度的定义和四要素(温度、压力、溶剂、溶质)。
2.溶解度曲线的表示方法和作用。
3.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结果。
4.实际问题解答示例。
板书布局将采用逻辑顺序,突出重点知识,并通过图示、表格等形式,使知识更加直观易懂。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引导他们构建知识框架,并提供直观的学习参考。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将注重字迹工整、符号规范,并适时更新板书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通过实验演示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度的变化,如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同一种溶质。
2.讲解溶解度的四要素,即温度、压力、溶剂、溶质,并通过实验和实例进行解释和阐述。
3.引入溶解度曲线的概念,解释其表示方法和作用,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应用。
4.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溶解度”。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 2 的内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溶解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为学生理解溶液的组成和性质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论基础,也为后续学习酸碱盐的知识以及化学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实验介绍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溶解度的概念,并通过溶解度曲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这种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溶解度的相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溶液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溶液的组成和形成过程,也能够通过实验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但是,对于溶解度这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从定量的角度来描述物质的溶解性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图表来帮助他们建立起相关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知道溶解度的四要素。

(2)能够根据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信息,了解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对溶解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四要素。

(2)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应用。

2、教学难点(1)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课题2溶解度说课稿

课题2溶解度说课稿

课题3《溶解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说课稿:《溶解度》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
【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引入课题>
我先设计了课堂小实验“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由同学总结以下几点:(1)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_____(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2)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大、小)。

(3)在不同的水温下,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能、不能)比较。

然后提问“食盐从能溶到不能继续溶解,溶液体现了几种状态?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要比较多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如还有味精、淀粉等物质)仅用“大”或“小”能否分得清?”
创设这些情境与问题是为了把同学们引入角色,通过思考及回答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对两个联系生活实际似简单又一下说不清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产生对知识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这时引入课题《溶解度》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步入重点>
在老师讲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吗?”解决第一个问题我设计的是在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加KMnO4晶体。

(投影)当同学们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扩散的现象时受到启发,领悟到定义中“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是指原溶质,不是指其它溶质)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是指任何溶质)”,对书本上的定义有了完整、精确的理解。

2、“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在两个培养皿中盛相同体积的水,一个里面加食盐(用药匙大头取),一个里面加熟石灰(用药匙小头取)。

(投影)很明显此时溶质取用量不同。

搅拌后可见食盐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饱和)。

为了证明食盐溶液未饱和再加食盐少许,搅拌后仍全溶。

观察了这组实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从实验现象的启迪中逐步对“饱和”和“浓”、“不饱和”与“稀”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严格的区分,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如果这组关系相互成立,必须满足前提与条件。

用实验辅助教学后,使这个过去一直用数据来解释的问题变得让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这一教学过程是以探索性实验为主要线索,以教师的设疑、演示、点拔和学生的观察、分析、释疑关联互动为主要教学手段。

因为通过直观的实验增加了同学的兴趣,为启发式教学创设了成功的前提,加上具有坡度的思考性题目与之相结合,诱导和激发了同学思维的积极性。

<突破难点>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吗?”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1.饱和食盐水加入一定量的水后,再加少量食盐;2.饱和硝酸钾溶液加热后,再加少量的硝酸钾,再冷却到室温。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很快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而自己总结出的规律比老师讲很多边学生只是机械记忆要强得多。

在分析溶解度概念时,我展示了一些数据表:
在20℃时,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
NaCl KNO3 KClO3 CaCO3
36 20.9 7.4 0.013
请同学们从这张表中比较出四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设问: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什么?由于同学们通过对“蔗糖与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这一实验的观察与讨论,具备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立即感悟到是“20℃、100克水、达到饱和”,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条件缺一项都使数据没有比较的意义。

有了这一层知识铺垫,我让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

在老师的点拔下,他们将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加以梳理,并用较少的文字归纳出要比较精确地讨论溶质的数量问题一定要满足两点:其一是条件:一定温度,100克溶剂;其二是状态:饱和溶液。

这时所研究的溶质克数恰好与书本上溶解度概念相吻合,一个不需要生搬硬套的概念在同学们的观察、分析、整理中轻松地建立了。

<巩固应用>
按照教育心理学规律,新知识概念建立以后,需要巩固与强化。

如何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在具体间题中加以运用,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

在本课的最后阶段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很浓的溶液
B.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C.稀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任何其他物质的溶液;2)为何汗水带有咸味?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凉干后,常出现白色的斑迹,为什么?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加以说明:25℃时将10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中,故25℃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我及时获得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同学们也学会了从新信息的转换中分析解决新问题,使溶解度章节中重要的知识点落到实处。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我体会到启发—研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当前形势下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倡导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心与智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

本课中启发—研究教学模式在实施策略方面始终围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到学会从一个现象概括出对一类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无不体现了培养人的思维素质和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