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

合集下载

医疗机构医院急诊科基本标准(2023年版)

医疗机构医院急诊科基本标准(2023年版)

医疗机构医院急诊科基本标准(2023年版)
医疗机构医院急诊科基本标准(2023年版)
1. 引言
本文档旨在为医疗机构提供医院急诊科的基本标准,以确保急
诊科能够良好地运作并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 急诊科设备与设施要求
- 急诊科应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输液泵等。

- 急诊科应具备足够的空间,以容纳患者、医护人员和设备,
并保证患者的隐私和舒适度。

- 急诊科应设有清洁卫生区域,保持环境整洁并定期进行消毒。

3. 急诊科人员配备要求
- 急诊科应配备足够数量和类型的医护人员,包括但不限于:
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

- 急诊科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培训,以应对各类紧急情况,并提供有效的急救和治疗。

4. 急诊科工作流程要求
- 急诊科应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确保患者可以及时接受诊断和治疗。

- 急诊科应设立分诊台,对患者进行初步的评估和分类,以确定诊疗优先级。

- 急诊科应与其他科室和医疗机构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以便及时转诊和共享患者信息。

5. 急诊科质量管理要求
- 急诊科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 急诊科应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的质量评估,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 急诊科应建立健全的医疗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并及时报告和处理医疗事故。

6. 总结
本文档列出了医疗机构医院急诊科的基本标准。

医疗机构应根据本标准对急诊科进行评估和改进,以提高急诊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本标准的内容将不断更新,以适应医疗技术和服务的发展。

急诊科建设标准

急诊科建设标准

急诊科建设标准急诊科是医院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门,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急救能力和医疗质量。

因此,急诊科的建设标准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下面就急诊科建设标准进行探讨。

1. 急诊科区域设置急诊科应位于医院主要通道旁,便于急救车辆及时进出。

急诊科应具备独立完整的空间,包括等候区、分诊区、急诊观察室、急诊治疗室、手术室等功能区,各功能区域之间应当合理分布,确保患者能够快速接受到相应的医疗救治。

2. 急诊医疗设备急诊科应配备常见的急救药品和设备,如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吸氧设备等,确保在急诊医疗需求时能够及时救治患者。

此外,还应配备充足的医疗用品,如输液器、导尿管、呼吸道插管等,以备不时之需。

3. 急诊科医护人员配备急诊科应根据医院的级别和规模,合理配置医生和护士人员,确保24小时不间断的医疗服务。

医护人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急救经验,能够熟练操作各种急救设备,应对各种急诊情况。

4. 急诊科管理规范急诊科应严格按照相关医疗法规和标准进行管理,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立急救处置标准和程序,确保医疗工作有序进行。

另外,急诊科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5. 急诊科环境卫生急诊科应保持整洁干净的工作环境,设施设备应定期进行消毒和检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另外,还应保持空气流通和温湿度舒适,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工作和就诊舒适度。

综上所述,急诊科建设标准是医院急救工作的重要基础,关系到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医院应当注重完善急诊科的建设标准,做好急诊医疗设备的配备和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急诊救治效率和质量,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二级医院建设标准【最新版】

二级医院建设标准【最新版】

二级医院建设标准二级医院是指符合中国医院等级标准的一类医院的统称,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

一般来说,通常县、区、市级医院都是二级以上医院。

二级医院基本标准本标准是审定二级医院资格的必备条件,达到本标准合格线者才能参加等级评审。

一、医院规模应具有与二级医院任务、功能、技术水平及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医院规模。

1.病床不少于100张。

2.每床单元必备设施达到规定的要求(见附件六)。

3.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45平方米。

4.每床病室净使用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

5.日平均每门诊人次占门诊建筑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

6.病床与医院正式职工人数之比为1∶1.3-1.5。

7.必须配备具有国家认定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

卫生技术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不少于75%。

二、医院功能与任务(一)医疗卫生服务对社区能提供全面、连续的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

1.承担地区(地、市、县)内的常见病、多发病和较疑难病症诊治任务;抢救急危重症;接受一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转诊。

2.开展日常院前急救;承担灾害事故的现场急救,迅速组织配套的急救队伍接收成批病员进行院内急救。

3.开展健康教育,掌握社区的疾病动态。

参与社区内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工作。

(二)与医疗相结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1.能承担基层医疗单位中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进修、培训和该院职工的在职教育。

2.能承担中等卫生学校临床教学及中等以上医学卫生学校学生的临床实习任务。

3.能承担省或市级科研项目。

(三)指导基层与有关部门协作指导地区内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做好社区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精神卫生等工作。

与一级医院建立经常性的业务关系,开展双向转诊,帮助开展新技术,解决疑难问题和培训卫生技术及管理人员。

三、医院管理医院应有健全的管理体系,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人员、制度、措施、实施方案及其考核与评价办法。

(一)组织管理必备的有:1.行政管理组织2.医疗、预防、教学、科研管理组织3.护理管理组织4.财务管理组织5.总务保障组织6.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管理组织7.必备委员会(二)制度管理根据1982年卫生部发布的《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医院工作制度与医院工作人员职责》的要求和关规定,结合医院实际,必须认真制订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有相应的教育、执行、监督、检查、考评和奖惩办法。

急诊科设置标准

急诊科设置标准

急诊科设置标准
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其设置标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
急诊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

为了提高急诊科的工作效率和救治水平,制定科学的设置标准至关重要。

首先,急诊科的设置应当符合医疗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包括建筑面积、功能布局、设备设施等方面的要求。

建筑面积应当
充分满足急诊科的日常工作需要,同时要考虑到病人的就诊流程和
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

功能布局应当合理,能够满足急诊科的诊疗、抢救、观察等各项工作要求。

设备设施应当齐全,包括急救设备、
医疗设备、检查设备等,以确保对各种急诊病情的快速救治和诊断。

其次,急诊科的设置要考虑到医院的规模和地域特点。

大型综
合性医院的急诊科应当设置更多的急救设备和医护人员,以满足更
多的就诊需求和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而小型地方医院的急诊科
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设备和人员配置,但也要保证基本的
急救和诊疗功能。

此外,急诊科的设置还要考虑到医院的专科设置和医疗资源的
整合利用。

例如,对于综合性医院来说,急诊科应当与其他专科科
室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医疗联动机制,以实现对各类急诊病情的及时诊治和转诊。

同时,急诊科还应当充分利用医院的各类医疗资源,包括医疗设备、医护人员、医疗信息系统等,提高急诊救治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急诊科的设置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急诊科的设置标准,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希望各医疗机构能够重视急诊科的设置标准,不断提升急诊救治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疗中心急诊科建设标准

医疗中心急诊科建设标准

医疗中心急诊科建设标准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医疗中心急诊科的建设标准,以确保该科室能够提供高效、安全和优质的急诊医疗服务。

2. 环境与布局- 急诊科应位于医疗中心的地理中心位置,便于患者快速抵达。

- 急诊科的布局应合理,包括待诊区、治疗区、观察区和卫生间等功能区域。

- 患者流程应分为初诊、分诊、治疗和观察等环节,确保流程畅通。

3. 人员配置- 急诊科应有足够的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使科室能够全天候提供急诊医疗服务。

- 合理的人员配备可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4. 设备和药品- 急诊科应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如呼吸机、除颤器等,以应对各种急性病患者。

- 各类急救药品和常用药品应充足,确保及时救助和治疗。

5. 医疗质量与安全- 医疗中心急诊科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患者隐私保护、医疗差错预防等方面。

- 急诊科应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 严格执行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和质量检测等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6. 数据管理与信息化- 急诊科应建立完善的病例管理系统,以便医务人员及时获取患者信息和病情数据。

- 科室应适应医疗信息化发展,建设电子病历和信息交互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7. 紧急事件处理与协调- 急诊科应建立紧急事件处理机制,包括与其他科室的协调合作,以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意外。

- 科室应与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提前制定紧急事件预案并定期演练。

8. 综合管理- 急诊科应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

- 科室应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

9. 结论本文档制定了医疗中心急诊科的建设标准,旨在帮助医疗中心建立一个高效、安全和优质的急诊科室,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急诊医疗服务。

以上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以符合具体医疗中心的需求和条件。

二级医院标准

二级医院标准

二级医院标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随着社会发展,科技发达和疾病不断的增加,很多老板投资民营医院建设,真正的一个二级医院标准是怎么规定的呢?斯迈尔医疗为您解答。

二级医院标准如下:一、床位:住院床位总数100张至499张。

二、科室设置:(一)临床科室:至少有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麻醉科、传染科、预防保健科,其中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可合并建科,皮肤科可并入内科或外科,附近已有传染病医院的,根据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可不设传染科;(二)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手术室、病理科、血库(可与检验科合设)、理疗科、消毒供应室、病案室。

三、人员(一)每床至少配备0.88名卫生技术人员;(二)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三)至少有3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

(四)各专业科室至少有1名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

四、房屋:(一)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45平方米;(二)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三)日平均每诊人次占门诊建筑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

五、设备:(一)基本设备:给氧装置、呼吸机、电动吸引器、自动洗胃机、心电图机、心脏除颤器、心电监护仪、多功能抢救床、万能手术床无影灯、麻醉机、胃镜、妇科检查床、冲洗车、万能产床、产程监护仪、婴儿保温箱、裂隙灯、牙科治疗椅、涡轮机、牙钻机、银汞搅拌机、显微镜、电冰箱、恒温箱、分析天平、X光机、离心机、钾钠氯分析仪、尿分析仪、B超、冷冻切片机、石蜡切片机、敷料柜、洗衣机、器械柜、紫外线灯、手套烘干上粉机、蒸馏器高压灭菌设备、下收下送密闭车、常水、热水、净化过滤系统、冲洗工具、净物存放、消毒灭菌密闭柜、热源监测设备(恒温箱、净化台、干燥箱)(二)病房每床单元设备:除增加床头信号灯1台外,其他与一级综合医院相同;(三)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其他设备。

2。

急诊科设置标准(一)

急诊科设置标准(一)

急诊科设置标准(一)急诊科设置标准简介急诊科是医院中最具有挑战性的科室之一。

它涉及到各种医疗紧急情况,如心脏病发作、中风、外伤、烧伤、感染等等。

因此,急诊科在医疗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那么,在建设急诊科的时候应该遵守哪些标准呢?急诊科的设置标准以下是急诊科设置的标准:1.急诊科的面积应该能够容纳必要的医疗设备和人员,足以支持繁忙的医疗应急情况。

建议急诊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

2.急诊科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医师和护士,以保证每天24小时都有医护人员值班。

医生应具备紧急情况的临床处理能力,护士应具有熟练的诊断和待患者技能。

3.急诊科的各项设施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卫生标准,包括紧急处理设备、医疗氧气和负压隔离室等。

同时,维护和安全设备也必不可少,如消防、排烟、清洁卫生等。

4.急诊科的药品必须齐全,包括停血药、抗生素、镇痛剂、抢救用药等等。

药品的储藏和管理也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卫生标准,并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使用。

5.急诊科的科室氛围必须积极向上、舒适温馨,以便让患者和家属感到宽心。

在疾病紧急的情况下,提供一个友好、温暖和安心的环境对患者及其陪护者是至关重要的。

总结急诊科是医院中最重要的科室之一。

建设急诊科时必须遵守各项规定,以保证医院的各项服务水平符合国家和地方卫生标准。

同时,急诊科的舒适和安心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标准只是建议,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急诊科的开展急诊科的开展需要医院领导的关注和支持。

医院管理者必须重视急诊科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提升医院的形象。

同时,对医护人员加强培训和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紧急情况的处理能力,也是急诊科开展的关键之一。

此外,急诊科的开展还需要与其他科室密切配合。

如医院内部的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相互支持合作,以确保患者在不同情况下的多重需要得到满足。

最后,急诊科也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

向患者和家属普及此科室服务的流程和功能,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急诊科的用途和流程。

急诊科建设标准1急诊科设标准1 (2)

急诊科建设标准1急诊科设标准1 (2)

急诊科建设标准1急诊科设标准1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承担着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和初步诊断工作。

为了提高急诊科的服务质量、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科室的建设和设备配置。

本文将介绍急诊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以确保急诊科的高效运行。

1. 急诊科的基本要求急诊科应当位于医院的显著位置,并且紧靠着门诊部以方便患者就诊。

急诊科应当有独立的门诊部和留观室,并且可以直接与医院的其他科室和手术室进行联系。

急诊科的建设要满足以下要求:a. 科室的布局•急诊科应当设有诊室、留观室、抢救室、观察室、医疗废物处理室等功能区域;•诊室应当设有医生办公区和与患者就诊区域分隔开的就诊区,确保患者的隐私权和医生的工作效率;•留观室应当设有足够的病床,以供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使用;•抢救室应当设有先进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以便快速、准确地进行危重患者的急救;•观察室应当设有舒适的环境和设施,供需进一步观察的患者使用;•医疗废物处理室应当有独立的区域进行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理。

b. 设备的配置急诊科应当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以保证对患者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主要设备包括但不限于: - 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用于危重患者的监护和治疗设备; - 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用于实验室检测的设备; - B超、X光机等用于影像学检查的设备; - 医疗废物处理设备等。

2. 急诊科的管理要求急诊科是一个高度时效性的科室,需要确保患者的急诊需求得到及时的满足。

因此,急诊科的管理要求如下:a. 人员配置急诊科应当配备足够数量的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以满足患者的急诊需求。

医生应当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急救知识,护士应当具备扎实的护理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b. 人员培训急诊科的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急救技能。

培训内容应包括急症的处理流程、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医疗新技术的应用等。

c. 流程优化急诊科应当建立科学、高效的急诊流程,以确保患者的就诊时间尽量缩短。

二甲医院急诊科管理制度

二甲医院急诊科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急诊科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以及参与急诊科工作的相关科室和部门。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二章急诊科设置与运行第四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五条急诊科应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第六条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包括急诊诊室、抢救室、观察室、治疗室、药房、护理站等。

第三章急诊科人员管理第八条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并经过专业培训,熟悉急诊科工作流程和业务知识。

第九条急诊科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提高服务意识,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服务。

第十条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参加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业务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四章急诊科诊疗管理第十一条急诊科诊疗工作应遵循“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第十二条急诊科接诊时,应详细询问病史、症状,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必要时进行辅助检查。

第十三条急诊科应严格执行急诊手术管理制度及流程,确保急诊手术的及时、安全开展。

第十四条急诊科应建立健全留观患者管理制度,对留观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五章急诊科感染管理第十五条急诊科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手卫生、环境消毒、器械消毒等工作。

第十六条急诊科应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感染防控意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二级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

二级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

WORD格式二级医院急诊科建立标准一、急诊科的任务和X围。

1、任务:治疗各类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根据不同病情诊治后对病人作出回家、留院观察、收入急诊病房、ICU或转送上级医院决定。

经市、县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可承当院前急救职能。

2、X围:为急性发热性疾病,严重喘息、呼吸困难者,各种心脏疾患、严重高血压或血压波动剧烈者,各种急性脑血管病、各种急性出血、各种急性炎症,昏迷、急性泌尿系统疾患尿闭、血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急腹症、休克、急性外伤,烧伤,急性中毒、意外事故、临产、流产等。

二、人员配备。

根据科室规模,工作量决定医护及辅助人员数量。

一般不少于20人。

包括内儿科医师各3人,外科医师3人,护士不少于12人,担架工2人。

有固定门诊或轮转出门诊的医师担任急诊诊室工作。

设立相对固定的急诊抢救组,当值医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过3年住院医师规X化培训,同时在急诊培训基地〔三级医院设立〕承受2个月以上的急救专业技能培训,取得合格证书。

三、急诊室设置。

1、急诊科设置于门诊相对独立的区域。

位置要方便病人就诊,便于救护车停靠及运送病人的车辆直接到达;有条件的急诊科设立双入口,包括急诊病人出入通道和救护车通道。

2、急诊科要光亮、通风,大门开阔、通道宽阔,轮椅和推车进出无阻。

急诊布局合理,大厅有足够面积,设有宽阔的病人候诊空间。

就诊路线清晰通畅。

3、急诊科标志鲜明清楚,科内各种指引牌要准确清晰。

四、急诊科功能设置:按功能分为:急诊效劳台、急诊诊室、抢救室、临时输液室、急诊观察室,外科清创室。

24小时应诊效劳〔医生护士24小时应急、候诊〕。

1、急诊诊室:包括内、儿科、外科急诊室,各科配有相应诊疗器械。

2、抢救室:不少于40㎡,设抢救监护床2X。

3、临时输液室:60-100㎡,可同时容纳10人以上输液。

设置有隔离输液室。

4、急诊观察室:100-150㎡,设观察床8-10X。

5、属于急救分站应配有固定“120〞专线联络。

五、组织管理。

急诊科建设标准

急诊科建设标准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50号(2009年5月25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

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第九条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急诊科建设标准

急诊科建设标准

急诊科建设标准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50号2009年5月25日)为了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医疗机构的急诊科,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本指南。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急诊科应当按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应当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

有条件的急诊科还可以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

与手术室、XXX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

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急诊科建设标准

急诊科建设标准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50号(2009年5月25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

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第九条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2023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

2023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

2023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
2023年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是一个涉及医疗设施规划和
医疗设备配置的重要话题。

在建设急诊科时,需要考虑一系列因素,包括患者的需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等。

以下是从不同角度对于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的全面回答:
1. 患者需求,急诊科是医院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需要根据患
者的就诊需求来合理规划和配置。

这包括根据就诊量确定急诊科的
面积大小,以及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来配置不同级别的急救设
备和医疗设备。

2. 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需要符合
国家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和标准,以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

这包括建设与设备配置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医疗设备的合规
性和安全性。

3. 医护人员工作条件,在建设急诊科时,需要考虑医护人员的
工作条件,包括工作空间、设备使用便利性、工作流程等。

合理的
设备配置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负担,提高工作
满意度。

4. 医疗设备配置标准,急诊科的医疗设备配置应包括但不限于监护设备、呼吸支持设备、除颤器、呼吸机、输液泵、体温监测设备、心电监护仪等。

这些设备的配置应考虑到急诊科的特殊性,确保能够满足各种急诊情况的需要。

5. 医疗设施规划,在建设急诊科时,需要考虑到科室的布局、通风、照明、消毒等方面的设施规划,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舒适和安全。

总的来说,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需要从患者需求、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医护人员工作条件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急诊科能够提供高效、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

急诊科建设标准

急诊科建设标准

急诊科建设标准急诊科是医院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负责为患者提供急救、处理急诊情况和紧急手术等服务。

为了确保急诊科能够高效运作、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急诊科的建设标准,以期为相关医疗机构提供参考。

1. 急诊科的空间布局首先,急诊科的建设标准应包括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

急诊科需要包括接诊区、诊断区、观察区和治疗区等不同功能区域。

接诊区应设有接待台、等候区以及初步评估区,以方便患者快速接受初步评估和分流。

诊断区应提供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设备,以便快速准确地进行诊断。

观察区应提供对患者进行监护和观察的设备和人员。

治疗区应配备手术室、药房和急救设备,以便及时处理病情危急的患者。

此外,为了确保急诊科的正常运转,还需要配备足够的设备和物品,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急救药品等,以应对各种急诊情况。

2. 急诊科的人员配置急诊科的人员配置也是建设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不同医院的规模和情况,急诊科的人员配置可能有所差异。

一般而言,急诊科应配备有经验丰富的急诊医生、护士、实验室技术人员和影像学专家等。

急诊医生应具备临床经验丰富,能够迅速准确地评估和处理各种急危重症患者。

护士人员应熟知急诊护理流程,能够高效地配合医生进行救治工作。

实验室技术人员和影像学专家应能够迅速完成各种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并提供准确的结果。

此外,急诊科的人员应不定期地进行培训与学习,以保持专业技能的更新与提升。

3. 管理和协调机制除了空间布局和人员配置,急诊科的建设标准还应包括管理和协调机制的规范。

急诊科应设立科室负责人,负责急诊科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科室负责人应具备较强的管理和沟通技巧,能够协调医护人员之间的工作,保证急诊科的正常运转。

此外,急诊科还应与其他科室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如与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和专科门诊等部门建立紧密联系,以便于患者快速转诊和处理。

4. 高效的信息系统为了提高急诊科的诊疗效率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建设标准还应包括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

急诊科建设标准

急诊科建设标准

急诊科建设标准卫医政发〔2009〕50号(2009年5月25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有醒目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

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措施。

第九条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格式
二级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
一、急诊科的任务和范围。

1、任务:治疗各类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根据不同病情诊治后对病人作出
回家、留院观察、收入急诊病房、ICU或转送上级医院决定。

经市、县卫生
行政部门批准可承担院前急救职能。

2、范围:为急性发热性疾病,严重喘息、呼吸困难者,各种心脏疾患、严重高
血压或血压波动剧烈者,各种急性脑血管病、各种急性出血、各种急性炎症,
昏迷、急性泌尿系统疾患尿闭、血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急腹症、休克、急
性外伤,烧伤,急性中毒、意外事故、临产、流产等。

二、人员配备。

根据科室规模,工作量决定医护及辅助人员数量。

一般不少于20人。

包括内儿
科医师各3人,外科医师3人,护士不少于12人,担架工2人。

有固定门诊或轮转出门诊的医师担任急诊诊室工作。

设立相对固定的急诊抢救组,当值医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过3年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同时在急诊培训基地(三级医院设立)接受2个月以上的急救专业技能培训,取得合格证书。

三、急诊室设置。

1、急诊科设置于门诊相对独立的区域。

位置要方便病人就诊,便于救护车停靠
及运送病人的车辆直接到达;有条件的急诊科设立双入口,包括急诊病人出
入通道和救护车通道。

2、急诊科要光亮、通风,大门开阔、通道宽敞,轮椅和推车进出无阻。

急诊布
局合理,大厅有足够面积,设有宽敞的病人候诊空间。

就诊路线清晰通畅。

3、急诊科标志鲜明清楚,科内各种指引牌要准确清晰。

四、急诊科功能设置:
按功能分为:急诊服务台、急诊诊室、抢救室、临时输液室、急诊观察室,外科
清创室。

24小时应诊服务(医生护士24小时应急、候诊)。

1、急诊诊室:包括内、儿科、外科急诊室,各科配有相应诊疗器械。

2、抢救室:不少于40㎡,设抢救监护床2张。

3、临时输液室:60-100㎡,可同时容纳10人以上输液。

设置有隔离输液室。

4、急诊观察室:100-150㎡,设观察床8-10张。

5、属于急救分站应配有固定“120”专线联络电话。

五、组织管理。

急诊科由主管医疗副院长分工负责,领导急诊工作,并设立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
的科主任一名,实行科主任负责制。

科主任负责急诊临床医疗和行政管理各项工
作。

包括疾病诊治,抢救、护理,技术培训。

设副主任一名,协助科主任工作。

设护士长一到二名,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急诊临床护理工作。

六、抢救室必须配备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二级医院急诊科在配备下列必须设备和药品外,可根据自身条件设置更多、更高
级的医疗器械,进一步提升开展新技术和科研能力。

Z专业资料整理
WORD 格式
Z 专业资料整理
类别名称数量名称数量
监护仪(含外周血氧饱和监测仪)1台/床中心供氧接2/床或氧气筒1个/床 简易呼吸器2套输液泵1台
呼吸机1台/床微量输液泵1台
器械
自动心肺复苏机1台/4床快速血糖检测仪1-2套 除颤仪1台/4床麻醉咽喉镜1-2套
洗胃机1-2台无影灯1台
心电图机1台血压计1台/每床
中心吸引接口或吸引器1台/每床颈托和其他类型夹板若干
拆线缝合包若干腰穿包若干
静脉切开包若干气管切开包若干
物品导尿包若干换药包若干
腹穿包若干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导尿导管各型号2个
胸穿包若干
盐酸肾上腺素10—20支垂体后叶素5支
利多卡因10—20支氨茶碱5支
可拉明10—20支鲁米那5支
洛赛克2支亚甲基兰5支
洛贝林10—20支心律平5支
雷尼替丁10—20支多巴酚丁胺10支
多巴胺20支非那根5支
阿拉明20支新福林5支
去甲肾上腺素5支ATP5支
异丙肾上腺素5支异搏定5支
阿托品1mg,5mg ,10mg 各10支苯妥英钠5支
654-210支杜冷丁5支
地塞米松10支吗啡2支
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支50%葡萄糖注射液20ml5支
西地兰5支10%氯化钾注射液10ml5支
速尿10支10%氯化钠注射液10ml5支
止血敏5支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5支
立止血针5支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 、250ml 、500ml 若干瓶
安定针5支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 若干瓶
冬眠灵针5支5%葡萄糖100ml 、250ml 、500ml 若干瓶
解磷定10支706代血浆500ml 若干瓶
纳洛酮5支5%碳酸氢钠250ml 若干瓶
硝酸甘油5支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 、250ml 、500ml 若干瓶
立血平10支25%甘露醇若干瓶
酚妥拉明10支心痛定片、硝酸甘油片、肠溶阿司匹林各1瓶
WORD格式
七、车辆
设置急救分站的二级医院至少配备1辆监护型救护车。

八、急诊科建设质量标准
加强规范化管理,健全制度,使急诊医护人员工作有章可循,实现指挥调度程序化,院前急救标准化。

1、制定各级人员职责和岗位责任制,各级人员技术标准及考核制度。

2、全急诊科各项规章制度,如首诊医师负责制、二级查房制度、请示报告制度、
疫情报告制度、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转运危重患者入院检查及陪送导诊制度等。

3、制定《无主病人处理规定》、《出诊收费管理规定》、《突发性、群体性意外伤
害抢救预案》等工作制度。

4、急诊值班人员工作制度。

5、急、危重病人会诊及转院制度
6、、急诊人员培训制度
Z专业资料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