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丁伊登人物形象
马丁·伊登爱默生式的个人主义者
![马丁·伊登爱默生式的个人主义者](https://img.taocdn.com/s3/m/2cc1be697e21af45b307a88d.png)
2007年第3期总第103期外语研究ForeignLanguagesResearch2007,N03SerialNo103马丁·伊登:爱默生式的个人主义者李怀波(国际关系学院,江苏南京210039)摘要:读者和评论界对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一直褒贬不一,尤其在对主人公马丁·伊登自杀的解读上颇多争议。
本文通过对伦敦创作这部作品时的创作主旨、思想态度以及对马丁的详细解读与分析.指出:马丁是一个爱默生式的个人主义者,马丁的自杀源于他所坚持的爱默生式个人主义信仰的失落。
关键词:杰克·伦敦;马丁·伊登;个人主义;爱默生中图分类号:1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242(2007)03—00108--04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完成于1908年2月,描写了一个企图跻身于美国上层阶级的年轻人的奋斗历程及其悲惨结局。
伦敦说这部小说的宗旨是“攻击资产阶级和它所维护的一切东西”(London1921:169)。
这一创作宗旨在小说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当其他作家沉迷于描绘“微笑的美国社会”、当美国人憧憬于他们的美国之梦的时候,伦敦敏锐而又深刻地指出了在这“微笑着的美国社会”背后所掩盖着的东西,无情地发出了“美国梦”破灭的呼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盖斯玛认为此小说是“美国文学中最激烈的一本书”(Geismar1953:172)。
小说对美国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批判是中国接受者对该小说给予高度关注的主要原因,但伦敦对待个人主义的态度也是中国接受者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伦敦对待个人主义的态度非常复杂,并不是简单的歌颂或批判。
由于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伦敦思想上主张批判个人主义,在感情上欣赏个人主义并对个人主义有强烈的好感。
伦敦原意并不是想把马丁写成一个个人主义者成功的典型,而是想讽刺性地强调主人公幻想的破灭。
从伦敦最初拟定的书名可以看出这部小说的讽刺性。
生命的力量——读《马丁
![生命的力量——读《马丁](https://img.taocdn.com/s3/m/8efb2929bcd126fff7050b7a.png)
生命的力量——读《马丁〃伊登》有感“让我在热血沸腾中度此一生!让我在醇酒般的幻梦里醉沉!莫使我眼见这泥塑的肉身,终以空虚的躯壳毁于泥尘!”这是美国诗人奈哈特著名短诗《让我度此一生》的第一节。
诗中奔放的豪情深受杰克〃伦敦喜爱,他特地选用这一节来作为对他笔下的马丁〃伊登短促一生的献词。
杰克〃伦敦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
他出身于工人阶级,为了生存,过早地投入艰苦的体力劳动。
在残酷的生活中,他牢固地树立了强烈的个人主义思想。
后来,杰克〃伦敦通过刻苦自学,从事写作,并逐步成为了一个社会主义者。
在他身上,马克思主义和尼采的超人哲学交织在一起。
但是,杰克〃伦敦为劳动人民写作,为劳动人民请命,创作了大量的充满生命力量的优秀作品,后人把他尊崇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马丁〃伊登》是他不平凡的一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马丁〃伊登》这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09年。
杰克〃伦敦在这部作品中“可以说直截了当地再现了他的个人奋斗史,完整地反映了他早年刻苦自学,坚持写作的过程,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有良心的作家的命运。
”①马丁是一个水手,由于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上流社会中的罗丝一家,爱上了罗丝。
为了配得上她,马丁发奋自学,产生了写作的冲动,想以此跻身于上流社会。
因为一场误会,罗丝与他决裂。
在马丁失意的时候,报刊杂志开始采用他的旧作,他成了著名作家。
许多跟他断绝了关系的亲戚和资产阶级头面人物都来巴结他,罗丝也自动送上门来,他极度反感,万念俱灰。
在资助了亲戚和伙伴后,马丁投身大海,结束了生命。
马丁短促的一生,时常处于奋斗之中。
他身体强健,意志坚强,正直诚实,感情细腻深邃,在他身上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他要在“热血沸腾中度此一生”,不愿平庸无为,他是一个生活的强者。
马丁在书中出现时,已经是一个21岁的小伙子。
长期的海上生活,使得他走起路来两腿分得很开,宽阔的肩膀左右晃动。
他的话语里夹杂着来自下层生活中的粗俗词汇,在罗丝和她家人面前,他感到很不自在。
小说 《马丁·伊登》中次要人物分析
![小说 《马丁·伊登》中次要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610998e53a580216fcfe93.png)
小说《马丁·伊登》中次要人物分析作者:李珍来源:《商情》2014年第36期【摘要】《马丁·伊登》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小说,本文旨在分析三个小人物,探讨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关键词】次要人物人性《马丁·伊登》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小说,描写了一个企图跻身于美国上层阶级的年轻人的奋斗历程及其悲惨结局。
除开小说的主人公马丁以及罗斯这个主要人物之外,小说也成功塑造了许多次要人物,丰满了小说的情节。
本文选取《马丁·伊登》中的三个配角——葛特露,希金波森,勃力森登,从文本出发,分析了这三个人物的个性,深入探讨了这三个小人物的人性特点。
一、善良的奴隶——葛特露“她浑身上下穿着邋邋遢遢,肥肉多得过分,肩膀下垂,疲乏的脸上满是松垂的皱纹,步子笨重的没有弹性”,这就是马丁的姐姐,一个被环境折磨的不堪的奴隶却拥有着最善良热切的心。
对于弟弟,她尽其所能的维护,我们能从文中发现,葛特露少数几次对丈夫的无力反抗都是为了她的弟弟。
作为一个长期在家里没有话语权的可怜女人,她竟敢公然挑战丈夫的男性权威,对于弟弟,她用她自己的那一套方式爱着他,尽管不善言辞,但她却三番四次的违背丈夫来帮助马丁。
然而这样一位热情善良的女人,却是一个在资本主义男权社会里卑微可怜的奴隶。
面对丈夫的绝对压迫,她失去了话语权,她所能做的只有“叹了一口气”,“点头,叹气”,“又叹了一口气”。
文中对葛特露少数笔墨的描写中,便有三次叹气。
这三声叹息重重地敲打着读者的心灵。
这该是怎样一个孱弱无力的妇女才能发出这样无可奈何却又摄人心魄的声声叹息。
“如果说世上的确有一个奴隶被强者践踏在脚下,那这个奴隶就是他的姐姐葛特露。
”这是马丁对自己姐姐悲惨境遇最精辟的总结。
葛特露曾经也是一个活力无限,年轻美好的女子,然而多年以来生活环境无情摧毁了她的活力与美好,生活于她不过是日复一日麻木的机械式运作。
即使沦为生活的阶下囚,但她心中仍充满最质朴的爱,尽管这爱已经被生活禁锢已久。
简评杰克·伦敦描绘的马丁·伊登的超人艺术形象
![简评杰克·伦敦描绘的马丁·伊登的超人艺术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d5ff18076c85ec3a87c2c5dc.png)
简评杰克#伦敦描绘的马丁#伊登的超人艺术形象薛晓林(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安阳455000)摘要: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在他的小说5马丁#伊登6中,依据他本人的亲身阅历所塑造的主人公马丁这个超人一般的人物形象,是他本人超人思想的展现,是他本人的一幅/自画像0,也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
关键词:杰克#伦敦;5马丁#伊登6;超人;艺术形象;人生悲剧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847(2010)08-0041-02=作者简介>薛晓林(1968-)男,河南确山人,安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小说5马丁#伊登6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一部自传体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杰克依据他本人的自身阅历,真实、感人地描绘了年轻作家马丁艰苦奋斗的一生,极为成功地塑造了超人般的马丁的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本文主要由三个方面对杰克及其他描绘的马丁这一形象作些许探讨。
一、杰克#伦敦超人思想的表现将杰克和超人形象结合在一起,这是很多杰克小说迷和文学研究者的共同看法。
超人,就是超越平常人的人。
杰克描绘的人物大多是以超人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的。
这些人身上有坚韧的意志,能切实发挥他们的强大生命力与创造精神去迎接所有困难和痛楚;他们都是生活里的强者。
马丁#伊登就是如此一位超人,一位能够克服所有困难的超人。
马丁开始是一位毫无大志、没什么文化的穷水手。
可后来,因为命运的作弄,他认识且爱上了上流社会女孩露丝,这就给了他挤进上流社会的力量,也促使他做出了走文学创作这个让人讶异的选择。
马丁认为他本人具有进行文学创作的能力,他相信,借助自己刚毅的个性、坚强的意志,他肯定能在这个文学领域里施展自己才华。
马丁生性坚强、刚毅,他敢想别人不敢想、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敢于挑战生命的极限。
[1]马丁此种非同一般的意志力在他对童年的一段回忆就已得到体现。
马丁幼年时经常被一个大他两岁的男孩子的欺侮,他们经过很多次血腥的交手,马丁经常都被打得鼻青眼肿。
《马丁 伊登》读后感
![《马丁 伊登》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60ce05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6.png)
《马丁伊登》读后感1000字
《马丁·伊登》是一本讲述20世纪上半叶美国成功人士马丁·伊登的传记书,他的故事人物饱满睿智,使人钦佩。
这本书讲述了马丁·伊登从凄惨的起点一步一步攀登高峰的有趣历程。
马丁·伊登的成功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而是经过一步一步积累、探索和勇气的努力,他从苦难中学会了积极乐观、勇于接受改变和创新思维,让他有了今天的成就。
从马丁·伊登的成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绝不是一帆风顺的道路,而是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勤奋与拼搏。
马丁·伊登在遇到困境时,从不放弃,而是去重新定位他的成功。
他充满激情与意志力,看着他逐步攀登高峰,令人敬佩不已!
《马丁·伊登》通过细腻的表现引出的结论:“每一个人都可以用勤奋和诚实的态度打造自己的成功。
”也许我们没有完美的开始,但只要有激情与决心,就可以创造不一样的结局!。
马丁伊登读后感
![马丁伊登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0f7fd0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b3.png)
马丁伊登读后感《马丁·伊登》中的超人形象与其超人悲剧1.引言杰克·伦敦( 1876 - 1916)是十九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是进步文学“黑幕揭发者”( Muckraker s)的重要代表,曾被称作“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对于有着丰富生活经历的杰克·伦敦来说, 无论在生活遭遇和思想演变上都曾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这使得他在面对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各种思潮时毫无抗拒能力。
但是,在杰克·伦敦信奉的众多思想和理论中,超人哲学对他产生了的影响极大,也成为促进他不断创作、不断超越的重要精神支柱。
他的小说中,充满着为生活而斗争的超人思想,他塑造了一系列的超人形象(包括喻意在动物身上的超人精神) ,这些超人形象是作家杰克?伦敦的信仰、知识、求和体验的艺术结晶,并由此形成他独具一格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是他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总体把握(蔡家珍,1999:65)。
说到超人哲学,便离不开尼采, 这位傲视芸芸众生的德国哲学家。
在个性受到压抑甚至被泯灭的时代, 他崇拜英雄,极大地张扬个体生命的价值,主张超人哲学。
尼采所宣称的“超人”是在他宣称“上帝死了,要对一切传统道德文化进行重估(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994,321)” 的基础之上,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构建新的价值体系的人。
超人具有不同于传统的和流行的道德的一种全新的道德,是最能体现生命意志的人,是最具有旺盛创造力的人,是生活中的强者。
2.文献综述在对杰克?伦敦感性兴趣的中外学者中,许多人对其刻画的众多超人形象进行了分析,尤其以《野性的呼唤》中的巴克,《海浪》中的拉尔森为甚。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分析,世人可以清晰地体会到杰克?伦敦对超人思想的崇拜以及他本身所具有的反抗命运、超越生命的超人本质。
但是这些形象都是杰克?伦敦早期创作的代表,其形象是勇猛无畏、征服自然的,很少体现杰克·伦敦的对超人思想批判的一面。
探求人生的苦旅——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
![探求人生的苦旅——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https://img.taocdn.com/s3/m/0420f0c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b.png)
探求人生的苦旅——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张波【摘要】《马丁·伊登》是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作品之一,因其前半部取材于作者杰克·伦敦早年的生活经历和后来成名的过程而具有自传性质。
作为一部反映美国梦的文学作品,《马丁·伊登》在美国文学及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因美国文学史上不少有关美国梦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受过它的影响,现在很多文学家都将这部作品解释为"美国梦"的破灭,然而这样的解释过多地侧重于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却忽略了内在因素,即个人的人格、欲望等对一个人命运的最终影响。
在此基础上,运用弗洛伊德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相关理论就马丁的一生进行了阐释。
【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1)005【总页数】2页(P96-97)【关键词】杰克·伦敦;马丁.伊登;人格;弗洛伊德;阿德勒【作者】张波【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什么是人格?开创人格主义的康德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是每一个人的那种品质,这种品质使他有价值,不管怎样去使用它。
”众所周知,人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所以人格因人而异,具有独特性,而且人格也是相对稳定的。
无论是杰克·伦敦本人还是他笔下的马丁·伊登都生动阐释了一个人的人格从形成到变化最后到缺失的悲剧性过程。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受唯乐原则(唯乐—痛苦原则)和唯实原则的支配。
唯乐原则通过幻觉满足愿望,使心灵摆脱因本能张力变强而产生的痛苦或不快;唯实原则通过与现实环境的调节与适应使本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唯乐原则是天生的,而唯实原则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学到的。
另一方面,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德》中提出人格由伊德、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假设,弗洛伊德认为这三部分有先后顺序,其中伊德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是最原始也是最早的部分。
马丁伊登的悲剧
![马丁伊登的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f726b964e87101f69e3195c3.png)
《马丁·伊登》的悲剧《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半自传体性质的伟大长篇小说,也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描写了野蛮水手马丁因为爱情改变自己,付出无限努力最终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作家,赚足了名声和财富,但他此时却感到生活的压抑和绝望,选择自杀终止生命的故事。
马丁伊登是虚伪、腐朽资产阶级制度下的一出悲剧,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就这样拿自杀来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了全面的否定。
故事的开始马丁伊登是一个粗鲁、笨拙、强壮的水手,他初次与罗斯相遇就被她深深的吸引,罗斯像一道光照亮了马丁混沌的生活,他以往的人生仿佛一直是浑噩的,直至见到了让他身心震颤的女神,马丁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学习中,追求像罗斯一样的爱与美。
但马丁被露丝蒙蔽了双眼,他认为自己最优先的目标是爱情。
和所有狂热的恋人一样,他甚至愿意为她而死。
丝毫没有任何夸张的成分在里面,马丁的的确确愿意为了露丝而死。
但爱情,热恋会蒙蔽所有人的双眼。
马丁为了追求露丝的爱情而下定决心奋发努力,希望自己能成为作家,成为配得上露丝的爱情的社会上流人。
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了太多的思想学说和各种激烈的、互相矛盾又都有道理的观点、主义。
他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想和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那么多哲学思辨在影响着他,这些思想就像腐烂的土壤般富含营养,让他真正的思想获得觉醒。
那思想茁壮成长,就如他马丁伊登自身的强壮肉体一般,到最后就连他都不能停下它生长的势头。
而包裹着热恋外衣的爱情也在马丁和露丝两人之间出现了裂痕,马丁渐渐意识到,露丝爱她自己狭隘的阶层理念更甚爱马丁。
她的爱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满足她的家庭她的父母对她的期望,原来自己一直深爱的女人也不过是一样庸俗的女人,他爱的只是一个不存在幻影。
他心目中的露丝并不是真正的存在。
马丁一直是一个孤独的人。
他的文学创作理想不被爱人理解,不被亲朋好友理解。
他为了跻身上层社会日夜苦读,可思想水平提高之后又发现原来自己那么向往的社会是那么的浅薄虚伪;这时他自己想再重新回到自己的阶级,也发现自己与同阶级的朋友也产生了巨大的鸿沟。
马丁伊登
![马丁伊登](https://img.taocdn.com/s3/m/c5de43728e9951e79b8927b4.png)
从个人主义及超人哲学角度试谈马丁〃伊登的悲剧摘要: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是一部描写美国资本主义文明的悲剧。
主人公是一个复杂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悲剧人物。
作品以深刻有力的笔触,描绘了这个来自社会底层的诚挚作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命运,揭示了他的精神发展直到破灭的苦难历程。
主人公最后的自杀的根源是理解这部作品的一个关键,也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本文从个人主义,超人哲学角度分析主人公命运悲剧的根源与必然。
关键字:马丁〃伊登,个人主义,超人哲学Abstract :Martin Eden is the masterpiece of Jack London, which described the tragedy of American capitalism civilization. The hero is a complicated contradicted tragedy man with bright character.The novel depicted the whole tragedy life of the sincere writer coming from the bottom of American society with a deep insight and revealedthe suffering experience from begin to the end of hero's spiritual development. What did his dead exactly mean isthe key to understand the novel.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analysis the root cause of hero's dead and inevitablefailure of the individualism from the angle ofindividualism and Superman philosophy.Key Words:Martin〃Eden, individualism ,Superman philosophy一小说概述小说讲述的是水手马丁〃伊登在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一个属于上流社会的家庭,并爱上了优雅高贵的女孩罗丝。
“作家的一部心灵史”——《马丁·伊登》赏析
![“作家的一部心灵史”——《马丁·伊登》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5734e320066f5335a8121cd.png)
ywjszxk@《马丁·伊登》是美国20世纪初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作为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的故事与杰克·伦敦本人的经历高度吻合,整部作品有很高的真实性。
但是作为一部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马丁·伊登》的成功之处远不限于作品的真实性。
作品中主人公感人的自我奋斗事迹产生了时代性的共鸣,是《马丁·伊登》成功的重要原因。
此外,突出个人主义的思想具有感染力,作品所反映的两个社会群体的深深沟壑具有认识价值,这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一、真实的自我抒写杰克·伦敦是从贫民中走出来的作家。
在这部作品中,杰克·伦敦以客观主义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了自己青年时代从一个贫民成为著名作家的成长历程,故事中的情节与他的真实经历高度吻合。
杰克·伦敦从小便开始半工半读,童年时的他长期做报童,之后又做过罐头工人、水手、电气工人、淘金者,还做过流浪汉、囚犯、小流氓头目、海湾巡警等。
这些职业之间看起来对立矛盾,却统一在杰克·伦敦谋生和自强不息的生活主线里。
这在《马丁·伊登》里都得到真实的反映。
小说中的爱情故事与杰克·伦敦的初恋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的初恋情人比他大三岁,罗丝也比马丁·伊登大三岁。
他的初恋有着与罗丝同样的美貌,是“细茎上的一朵金花”。
但女孩的家庭因为杰克·伦敦的贫穷阻挠了他们的恋情,两人相约以一年为期,等杰克·伦敦创作成名后结婚。
一年后,杰克·伦敦的《北方的奥德赛》发表,但女孩却不愿违拗她母亲的要求,终于未能与杰克·伦敦结婚。
小说中马丁·伊登的苦读与真实的杰克·伦敦也完全一致。
早年居住在奥克兰时,马丁·伊登到公共图书馆,一本本地借阅,看得几近废寝忘食。
即使是一个“蚝贼”,在东北亚捕海豹期间,马丁·伊登也利用捕捞的空闲如饥似渴地阅读吉卜林、麦尔维尔等大师的作品。
试谈马丁_伊登的形象
![试谈马丁_伊登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d1c3ffa7f524ccbff12184d8.png)
让自已理性概念动摇起来—是啊,竟然被奴隶的道德本身所动摇,因为他对他姐姐的
怜悯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啊。”这段内心独白就显示了尼采学说是违背人的良知和人的
常情的,它充分暴露了,’3虽者”哲学本身的矛盾和虚伪,说明这学说本身就是软弱无
污,又不愿再回到原来的贫困粗野的生活中去,他割断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走进了死
胡同。他是一个精神领域的孤独探索者,又是精神探索的失败者。他那独孤傲慢的灵魂
像浮云一样在空中飘荡而无从归宿。他的个人意志愈是顽强,个人的追求愈是真挚,其
遭受的打击也愈加强烈愈加悲惨。哀莫大于心死,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对这
为资产阶级的文坛所容纳。因为他们只看重名望,追求金钱,只刊登那些一味粉饰太苹,极其下流的小玩意儿。他从切身的感受中看到当代文坛的黑暗、腐朽和堕落。
他对现实了解愈深,不满和愤慨也就愈加强烈。他相信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优胜劣
败的社会进化论,欣赏尼采的学说,公开说自己是一个个人主义者,相信“捷足先登,
强者必胜”,只指望那个骑在马背上约强者前来把国家从腐败状态中拯救出来。这些无
不体现着他在探索社会的问题上已误入歧途。然而,由于他猛烈抨击美国这个生意人寡
头统治的国家,有两百万童工在受苦,有千百万奴隶没有东西吃,统治者因此把他看作
危险分子,成了社会舆论攻击的目标。他的女友罗丝出于阶级本能的恐惧而终止了与他
明的悲剧。
(二)
《马了·伊登》出版之后,曾遭到评论界的指责,说这是一部为个人主义辩护的作
品。杰克·伦敦因此不得不声明,他写这部作品是为了“攻击个人主义”和“反对尼采哲
学”的。若从作品的写作实际来看,我们还是不难发现作者的声明是公允的。显然,马
马丁伊登 浅析马丁形象
![马丁伊登 浅析马丁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d6a23818a2161479171128a3.png)
浅谈《马丁伊登》中主人公马丁伊登的形象高晨虹文传院 2011级汉语言文学二班学号:110114102 指导老师:杨老师摘要:马丁伊登是一个美人,对于美的追求是执着的。
他不但执着的追求美,同时美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使他成熟,同时又因捍卫美而献身。
他对于美的执着源自他的天性——善。
他的善良的本性决定了他爱一切美,爱人,爱景,爱自由的氛围。
他求美的过程和善的天性是超越他那个环境的,是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格格不入的,也因此驱使他成为一个资本主义时代下的悲剧。
关键词:求美;自由;性格悲剧;时代悲剧对于“美”的执着是马丁性格最大的特点。
在《马丁伊登》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马丁伊登的奋斗成名的过程就是求美的过程,“美”在马丁看来是是他的最高信念。
“美是自由的追求要不拘一格,是永存的。
”在作品中,美的化身有爱情——露思、写作——思想、大海——自由。
首先马丁追求“美”的一个表现是对爱情,对露思的的倾心。
初次在露思家的会面结束后,马丁感到“她的无限的天真吓怕了他,冻结着他嘴上的一切言辞的热烈,他不懂的爱的方式,也不懂得爱的言辞,只是在他的恋人的洁净无邪之前心惊胆战。
”他后来回忆他们第一次会面时说:“当我知道着晚安离去的时候,我已经成了俘虏了。
对于美的一种内容——爱情,马丁是真挚的,热烈的,义无反顾的。
他说:“虔诚的恋人愿意为一吻而死。
”他之爱他,是爱她的人,甚至她体质上的单薄。
他自己写下的美丽诗篇,要为爱的人留着,他自己一读再读,直至把他们熟记在心为止,他愿意由真爱而来的崇高的克己。
其次马丁追求“美”的另一个表现是写作。
怀着对露思的爱,同时又激发了他的对于写作的真挚。
面对生活他可以把南海美丽的风光,大大的给她描写一番,还要为更多的听众去再现这些美景了,他可以成为整个世界由他而看的眼睛,由他而听的耳朵,由他而感觉的心。
他几乎达到了狂热的地步以至于从早饭,劳作直至天黑,晚十点图书馆关门,每天写出三千字,晚上在杂志中间打圈子。
每天睡五个小时,享受写作十九个小时,在睡觉中,把当天的思想和事实组成离奇的不可能的奇迹。
马丁·伊登悲剧命运新探
![马丁·伊登悲剧命运新探](https://img.taocdn.com/s3/m/5b41fa72b84ae45c3b358c71.png)
文学WEN XUE2017.07《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创作的半自传性质的小说。
作者通过塑造马丁·伊登这一角色,揭露并批判了20世纪初美国上流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伪和阴暗,向读者正面描述了多数人想象之中美好的“美国梦”由最初的畸变到最终幻灭的过程。
本文着重从小说主人公马丁·伊登的“美国梦”、心理畸变以及作者的思想观念角度探析马丁·伊登悲剧命运的原因。
一、“美国梦”幻灭《马丁·伊登》讲述了主人公马丁·伊登出身贫苦却想要跻身上流社会,经过自己奋斗得到物质财富之后,由于发现现实与梦想存在巨大反差而最终走向幻灭的故事。
许多读者对马丁·伊登的自杀结局表示同情,但这一悲剧结局的背后,反映的却是当时整个美国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
马丁·伊登从事着社会底层的水手工作,因缺乏教养而行为粗犷。
在一次偶然机会下,马丁挽救了身为律师的莫尔斯之子的生命。
从那时开始,马丁逐渐接触到他以往不熟悉的上流社会。
他对这个梦幻般的世界由最初的好奇逐渐变成一种羡慕。
而且莫尔斯的女儿露丝展现出的风度及气质、纯洁及文雅都深深吸引着马丁,他为露丝的美貌沉迷,并在自己脑海中将上流社会想象得异常美好。
此时马丁一心扑到露丝身上,完全忘记了自己贫苦人的身份,进而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向。
在这期间,他深深鄙视自己所属的阶层,为自己简单而低劣的生活感到羞耻。
于是他开始大量阅读,并从衣着以及言行方面努力提升自己,以期跻身上流社会,能够与露丝般配。
在奋斗这条道路上,马丁走得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作品得不到赏识而变得一贫如洗,不得不忍饥挨饿。
他仍然潜心创作,尽管他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是他意志坚定、勤敏好学,在创作方面极具天赋。
就在他感觉屡屡遭受失败是因为其出身低微所致时,他的作品终于得到人们认可,他因而成为文坛中一颗闪亮的新星。
马丁成功之后,许多曾对他嗤之以鼻、以冷眼相待的亲朋好友和上流社会人士都来讨好他,尽管在他们中间没有几个人真正懂得他作品中蕴含的美与力量。
《马丁·伊登》中的女性人物分析
![《马丁·伊登》中的女性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4c7edfd5bbfd0a795673a2.png)
身卑微的年轻人马丁希望通过自己的持续努力,能够跻身美 国上流社会,但是最后却落得自杀身亡的悲惨故事。 这部作 品倾注了作者杰克伦敦几年的时间和精力,作者杰克伦敦在
马丁英俊的外表所吸引, 马丁身上散发着的成熟男性气息, 深深吸引着露丝少女的心。 但是由于二者的社会地位差距悬 殊,受到了家庭方面的强烈阻挠,露丝虽然渴望和马丁在一
描写故事男主人公马丁拼搏奋斗之路的时候,不自觉的将自 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其中,所以故事读起来有声有色,但是作 者杰克伦敦在故事的结尾,却让男主人公马丁含恨自杀,美 国文学评论界对此众说纷纭,主流的观点是认为女主人公露 丝对爱情的背叛,直接导致马丁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抱有希 望,意志消沉,最后才走上绝路。 这种观点虽然不无道理,但 是如果深层次的挖掘会发现,不管是作者还是评论家都深受
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史。 如果命运没有安排露丝和马丁的 邂逅,那么露丝会像美国其他资产阶级家庭的女儿那样接受 教育,参加上流社会的舞会,认识一个上流社会的青年男子, 与他结婚生子。 但是命运就是如此捉弄,在露丝和马丁相遇 的那一刻,露丝的悲剧之路就已经开始了。 那么这种悲剧主
[基金项目]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多模态视域下英美文学微 课 程 开 发 与 应 用 研 究 ”(编 号 :YBW15011 ) [作者简 介] 李 萍(1981-),女 ,山 东 潍 坊 人 ,汉 ,研 究 生 ,山 东 管 理 学 院 讲 师。 研究:英美文学。
愿意接受露丝的帮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写作的形式, 既能挣钱,又可以圆了自己的作家梦。 但是马丁自认为精美 的大作却经常遭到出版社的退稿,导致马丁的经济状况越来 越不好,他甚至有时候连约会的钱都掏不出来。 面对马丁一 次次的拒绝自己的好意,露丝非常生气,矛盾越积越大,最终 导致了二人的分道扬镳。 第三,露丝在生活上也是一个失败 者。 露丝希望能够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想让自己的一生 都在父母精心的计划中度过,这样她在老的时候去回忆自己 的生活,将会感觉自己活的一无是处。 她渴望拥有自己能够
浅析马丁伊登人物形象
![浅析马丁伊登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84e8ba5acf84b9d529ea7a04.png)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2 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中的新女性独立精神3 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4 《红字》的悲剧成因分析5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6 案例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7 试从大卫科波菲尔分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8 《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性格分析9 英汉数字之间的文化对比研究10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11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12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95 80 35 64013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14 试论提高初中英语作业的效果15 数字模糊语义的汉英翻译16 浅析《爱玛》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17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开题报告+论)18 A Tentative Probe into the“Three Beauties” Principle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19 浅析英语国家的姓氏习俗20 The Lonely and Desperate Modern Man: A Close Reading of The Hairy 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ressionism21 Symbol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22 从译者的读者意识看童话英汉翻译23 (英语系经贸英语)从“口红效应”看中国文化产业的机遇24 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与腐朽的宗教25 从文化视角谈中美儿童家庭教育观和教育方法的差异26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27 中式英语成因之分析28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29 从隐喻视角解析《黄墙纸》的疯癫意象30 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服装品牌翻译的特点31 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思想研究32 政论文的英译特点33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able Manners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34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自然主义观35 浅析《贵妇画像》中的心理描写36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37 浅谈英语在未来的国际地位38 文化视角下探析刘半农翻译观的嬗变---从《小说大观》到《新青年》39 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40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41 《可爱的骨头》的电影改编分析42 Existential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43 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44 浅析海明威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45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46 名转动词的中英对比研究47 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芭芭拉少校》对白分析中的应用48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分析49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幽默的翻译50 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傲慢与偏见》中的对话51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52 中医英译的现实情况研究53 命运与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根源探析54 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55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56 析《苔丝》中的象征意义57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58 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59 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60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61 意象创造的对比研究——文化视觉下的中英文诗歌62 从《绝望主妇》对比中美女性家庭观63 论新闻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64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65 《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成因分析66 从英汉“狗”的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67 论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对生活的反思68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69 从语言功能考察汉语公示语英译70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71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72 从《基督山伯爵》看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73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74 The Cultural Predicament and Transcendenc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the Allusion in News75 [会计学]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研究76 英汉恭维语语用对比研究77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78 语境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79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与融合80 英汉新闻标题中缩略词对比研究81 浅析英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82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83 佛罗多与亚拉冈:悲剧虚构型模式中的低模仿英雄与喜剧虚构型模式中的高模仿英雄84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85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86 霍桑《红字》女性主义的探析87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心路历程88 浅析中英委婉语差异89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90 会话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91 《黑暗之心》的人性探究92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93 仿拟在广告中的运用94 从礼貌原则探析酒店服务英语95 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点96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97 解读罗伯特彭斯的爱情观——以《一朵红红的玫瑰》和《约翰安德生,我的爱人》为例98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99 Psychological Analyses of Sethe in Beloved100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101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102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103 “大”与“小”的语义相对性及翻译104 论《愤怒的葡萄》中斯坦贝克的生态观105 分析简奥斯汀的作品《爱玛》中的理性主义106 从电影作品分析英语外来口音的现象107 斯蒂芬金《绿里奇迹》中对人性的分析108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109 On the Disillusion of Gatsby's American Dream110 中西酒店文化比较及探讨111 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112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 ocabulary113 浅析海尔的企业制度文化114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15 Judy’s Doub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116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117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18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的跨文化研究119 透过霍尔顿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代际关系120 浅论中文商标的翻译121 浅析爱尔兰诗人叶芝作品中的象征主义122 从标记理论看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现象123 商务信函中的介词用法124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125 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126 论性别歧视127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128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分析129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130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中斯蒂芬的心理创伤和恢复分析131 The Differences of Nonverbal Langua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132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33 《瓦尔登湖》中梭罗的生态思想134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Proper Nouns in Tourism Texts135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136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中国式英语137 On Emily Bronte's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138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体现的男权思维和女性意识139 侦探小说的发展140 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141 A Comparison of the Dragon Culture in the East and the Sheep Culture in the West 142 初中英语课堂不同文章类型教学活动研究143 谈电影片名的翻译144 小学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游戏研究145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146 难以实现的梦——解读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美国梦的虚幻性147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148 论杰伊盖茨比之“了不起”149 体育专有名词的翻译研究150 埃德加爱伦坡作品中的哥特风格分析151 中英爱情谚语的隐喻研究及其翻译152 浅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153 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154 浅论英汉翻译中词的转译155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156 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157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158 浅析中国政治文献中排比句的翻译策略159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160 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161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162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163 论关联理论对旅游资料英译的指导意义164 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165 英语导游词翻译的原则与技巧166 简奥斯汀眼中的理想男人——试析《傲慢与偏见》的男主人翁167 中西面子观比较研究168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169 论《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思想170 初中英语说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171 论《小妇人》的叙事技巧172 “本我,自我,超我”—《飘》中玫兰妮性格分析173 从原型批评理论观点看《红字》的圣经原型174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75 教师的态度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76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177 Study on Dietetic Cul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178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179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180 盖斯凯尔夫人工业小说研究181 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182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研究及其在广告中的体现183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184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185 学习英语词汇方法初探186 An Analysis of Two Women in the Film of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Victorian Woman vs. Modern Woman187 性别差异在外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188 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189 The Painf ul Growth of Scarlett O’Hara in Her Three Marriages190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191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192 《红字》中的若干象征意义193 论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翻译194 苔丝之罪是谁之过195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劳伦斯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6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197 论《小镇畸人》中人物的怪诞性198 《玉石雕像》中的非言语交流199 《哈利波特》系列里恐怖美的研究200 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_马丁_伊登_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_马丁_伊登_中的女性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3c59928fa0116c175f0e4880.png)
酷现实、富于说理的马丁相距甚远。他从不听任露 丝左右他的学习和生活, 在他看来无论何种社会, 男 性的价值实现是不需要女性的参与的, 否则会丧失 其尊严和生活意义。马丁和露丝的悲剧不仅是门第 身份的悬殊, 实质是父权制下女性话语的丧失, 缺乏 沟通和理解, 对人生和社会迥异的追求必然导致心 灵的隔膜。女性长期处于边缘和失势的地位, 男性 才是小说的叙事者, 女性的爱慕虚荣都是从男性的 眼光和心理活动表示出来的。男性主人公成为叙述 者, 这不仅仅意味着传统男性叙述方式的张扬, 还隐 含着批判既存意识形态的意义 ) 巩固男权中心主 义, 消解女权意识。
父权制要求女性必须在肉体和精神上都保持绝
对的贞节。马丁是露丝 24岁以来的第一个追求者, 他唤醒了露丝的女性意识。她像水晶一般晶莹剔透, / 她的肉体不仅仅是她的灵魂的外壳。它是她的灵魂 放射出来的物体 ) ) ) 她的神性本质的纯洁而优美的 结晶 0[ 4] ( P124) 。马丁, 这个漂泊在各个港口, 留下 无数风流韵事的水手, 在作者笔下, 也是同样未受到 / 任何玷污, 白璧无瑕 0[ 4] ( P130)。正如他所说, 那些 女人都只是用来满足欲望, 他从未爱过其中任何一个 人, 因此他也是与初恋的露丝一般 / 纯洁 0。
_马丁_伊登_女主人公露丝的女性主义解读
![_马丁_伊登_女主人公露丝的女性主义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83a2d35f111f18583d05a80.png)
收稿日期:2008-07-13 作者简介:杨永青,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马丁・伊登》女主人公露丝的女性主义解读杨永青,原一川(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 摘 要:女性是值得人类共同关注的群体。
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对《马丁・伊登》中的女主人公露丝进行另一种角度的评析,试图体现女性在社会中的从属地位以及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关键词:女性主义;《马丁・伊登》;人物塑造;女性话语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79(2008)05-0025-05一、引 言杰克・伦敦是美国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马丁・伊登》是其自传体小说。
书中讲述的是男主人公马丁因结识女主人公露丝及其家人,而对美好的上层阶级社会生活充满向往,立志走入他们的生活圈,终因成名而看透露丝一家所具有的阶级本质,并因个人主义理想的破灭而自杀的故事。
本书出版以来,已有很多国内外评论人士对它进行了评价及分析,尤其是引用尼采的“超人”理论对马丁进行了多方面阐述。
但是对书中的女主人公鲜有提及。
尽管有些评论家对书中的女性角色有所评述,但是笔墨不多。
在分析露丝这位对马丁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时,往往给以的定义是其阶级的必然产物,具有虚伪的本质。
而笔者旨在通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对露丝重新审视,以另一种角度来解读这一人物。
因为“人物形象的思想和美学内涵并不都是赤裸裸地表现无遗的。
相反,而是以一种鲜明生动的感性形态,确切地说是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出来的。
”[1]所以,笔者从人物的“言行、性格、情感、思想,”[2]即人物塑造的分析来评析露丝。
二、理论背景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旨在通过妇女的角度、妇女文学作品及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来倡导女性所应拥有的公平的社会地位,反对男性独占社会的现象,提出妇女应当有“自己的一间房子”。
[3]女性主义批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被划分为两个主要类别:英美理论与法国理论[4]。
《马丁·伊登》现代性的颓废
![《马丁·伊登》现代性的颓废](https://img.taocdn.com/s3/m/1f12209e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7e.png)
《马丁·伊登》现代性的颓废一个小学肄业的水手,谁能想到他以后成为了一位大作家。
但是这位作家在取得成功后非但没有享受荣华富贵,还整天忧心忡忡,最后选择自杀。
他对于这个世界看得太清楚了,所以看清了世界的诸多丑恶,他就像尼采所说的'超人',否定一切传统价值,要重估一切价值,但这种超人是难以忍受生活在如此不美的世界中的。
他就是在《马丁·伊登》这部电影中与影片同名的男主角。
这部改编自19世纪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同名小说的电影上映于2019年,曾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击败了《小丑》夺得当年的影帝。
马丁·伊登成为作家的前后简直判若两人。
而男主演卢卡·马里内利凭借出色的表演将这个复杂的人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发现世界的丑陋杰克·伦敦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浓缩了进去。
这部小说的主角跟杰克伦敦的命运很像,他们曾经都当过水手,后来尝试写作,在年轻的时候就一下子成名了。
但是成名之后他们却越来越变得焦虑,最后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了世界。
无论是杰克·伦敦还是他笔下的马丁·伊登在成为作家后都面临着对生活的焦虑。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焦虑呢,我们可以看到主角马丁从一开始目不识丁的水手变成作家经历了一段刻苦和努力的学习,成为作家之后他们进入了一直在心中保持着理想化的上流社会,最后却见证了他们的虚伪。
也就是说他们从一个盲目的普通人变成一个富有学识和见识的作家,通过学习和见识他们更加看清了这个世界,也由此付出了清醒的代价。
他们看清楚了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作者杰克·伦敦经历和思想中看出来。
杰克·伦敦本人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还阅读了大量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但同时他也是尼采超人学说的忠实簇拥和实践者。
在尼采这里他学到了对传统的弱者道德伦理的批判,认为人有强者和弱者之分。
'超人'不是指美国漫画中的那个超人,而是具有超出常人的强力意志,他们更有生命力,更聪明勇敢,是引领人们的先知。
论《马丁·伊登》中的超人形象
![论《马丁·伊登》中的超人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39331a2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3d.png)
作者: 阿德尔·塔依尔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361005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研究
页码: 92-94页
主题词: 《马丁·伊登》;杰克·伦敦;超人哲学;尼采主义;文学创作;社会底层;上层社会;文学作品;人的理论;传记作家
摘要: <正> 杰克·伦敦的主要作品的哲学倾向性很强.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认为杰克·伦敦将他崇拜的包括尼采在内的思想家们的学说演绎成了他的文学作品,并强调指出:“尼采在杰克身上可能具有最大的感情影响,因为他们两个的经验比较近似.……他也从尼采的著作中发现了超人的理论,所谓超人比一切别人更高大、更强壮、更聪明,超人能克服一切障碍,统治奴隶大众.杰克觉得超人哲学很合他口味,因为他自以为是一个可以克服一切障碍的超人,一个最后可以统治(教育、领导、指引)大众的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2 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中的新女性独立精神3 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4 《红字》的悲剧成因分析5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6 案例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7 试从大卫科波菲尔分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8 《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性格分析9 英汉数字之间的文化对比研究10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11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12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95 80 35 64013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14 试论提高初中英语作业的效果15 数字模糊语义的汉英翻译16 浅析《爱玛》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17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开题报告+论)18 A Tentative Probe into the“Three Beauties” Principle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19 浅析英语国家的姓氏习俗20 The Lonely and Desperate Modern Man: A Close Reading of The Hairy 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ressionism21 Symbol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22 从译者的读者意识看童话英汉翻译23 (英语系经贸英语)从“口红效应”看中国文化产业的机遇24 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与腐朽的宗教25 从文化视角谈中美儿童家庭教育观和教育方法的差异26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27 中式英语成因之分析28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29 从隐喻视角解析《黄墙纸》的疯癫意象30 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服装品牌翻译的特点31 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思想研究32 政论文的英译特点33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able Manners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34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自然主义观35 浅析《贵妇画像》中的心理描写36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37 浅谈英语在未来的国际地位38 文化视角下探析刘半农翻译观的嬗变---从《小说大观》到《新青年》39 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40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41 《可爱的骨头》的电影改编分析42 Existential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43 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44 浅析海明威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45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46 名转动词的中英对比研究47 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芭芭拉少校》对白分析中的应用48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分析49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幽默的翻译50 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傲慢与偏见》中的对话51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52 中医英译的现实情况研究53 命运与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根源探析54 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55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56 析《苔丝》中的象征意义57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58 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59 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60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61 意象创造的对比研究——文化视觉下的中英文诗歌62 从《绝望主妇》对比中美女性家庭观63 论新闻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64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65 《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成因分析66 从英汉“狗”的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67 论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对生活的反思68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69 从语言功能考察汉语公示语英译70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71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72 从《基督山伯爵》看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73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74 The Cultural Predicament and Transcendenc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the Allusion in News75 [会计学]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研究76 英汉恭维语语用对比研究77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78 语境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79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与融合80 英汉新闻标题中缩略词对比研究81 浅析英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82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83 佛罗多与亚拉冈:悲剧虚构型模式中的低模仿英雄与喜剧虚构型模式中的高模仿英雄84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85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86 霍桑《红字》女性主义的探析87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心路历程88 浅析中英委婉语差异89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90 会话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91 《黑暗之心》的人性探究92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93 仿拟在广告中的运用94 从礼貌原则探析酒店服务英语95 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点96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97 解读罗伯特彭斯的爱情观——以《一朵红红的玫瑰》和《约翰安德生,我的爱人》为例98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99 Psychological Analyses of Sethe in Beloved100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101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102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103 “大”与“小”的语义相对性及翻译104 论《愤怒的葡萄》中斯坦贝克的生态观105 分析简奥斯汀的作品《爱玛》中的理性主义106 从电影作品分析英语外来口音的现象107 斯蒂芬金《绿里奇迹》中对人性的分析108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109 On the Disillusion of Gatsby's American Dream110 中西酒店文化比较及探讨111 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112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 ocabulary113 浅析海尔的企业制度文化114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15 Judy’s Doub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116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117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18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的跨文化研究119 透过霍尔顿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代际关系120 浅论中文商标的翻译121 浅析爱尔兰诗人叶芝作品中的象征主义122 从标记理论看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现象123 商务信函中的介词用法124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125 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126 论性别歧视127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128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分析129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130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中斯蒂芬的心理创伤和恢复分析131 The Differences of Nonverbal Langua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132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33 《瓦尔登湖》中梭罗的生态思想134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Proper Nouns in Tourism Texts135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136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中国式英语137 On Emily Bronte's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138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体现的男权思维和女性意识139 侦探小说的发展140 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141 A Comparison of the Dragon Culture in the East and the Sheep Culture in the West 142 初中英语课堂不同文章类型教学活动研究143 谈电影片名的翻译144 小学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游戏研究145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146 难以实现的梦——解读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美国梦的虚幻性147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148 论杰伊盖茨比之“了不起”149 体育专有名词的翻译研究150 埃德加爱伦坡作品中的哥特风格分析151 中英爱情谚语的隐喻研究及其翻译152 浅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153 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154 浅论英汉翻译中词的转译155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156 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157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158 浅析中国政治文献中排比句的翻译策略159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160 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161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162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163 论关联理论对旅游资料英译的指导意义164 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165 英语导游词翻译的原则与技巧166 简奥斯汀眼中的理想男人——试析《傲慢与偏见》的男主人翁167 中西面子观比较研究168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169 论《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思想170 初中英语说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171 论《小妇人》的叙事技巧172 “本我,自我,超我”—《飘》中玫兰妮性格分析173 从原型批评理论观点看《红字》的圣经原型174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75 教师的态度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76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177 Study on Dietetic Cul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178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179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180 盖斯凯尔夫人工业小说研究181 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182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研究及其在广告中的体现183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184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185 学习英语词汇方法初探186 An Analysis of Two Women in the Film of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Victorian Woman vs. Modern Woman187 性别差异在外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188 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189 The Painf ul Growth of Scarlett O’Hara in Her Three Marriages190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191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192 《红字》中的若干象征意义193 论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翻译194 苔丝之罪是谁之过195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劳伦斯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6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197 论《小镇畸人》中人物的怪诞性198 《玉石雕像》中的非言语交流199 《哈利波特》系列里恐怖美的研究200 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