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是指影响和推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过程中身心变化的各种因素。

这些动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理论:1.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这一理论强调个体的身心发展主要受内在遗传因素的控制,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遵循一定的成熟机制。

内发论者认为,外部环境只能影响个体发展的节律,但不能改变其内在的发展顺序。

代表人物包括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和高尔顿等。

2.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与内发论相对,外铄论强调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主要受到外部环境、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代表人物如洛克和华生。

3. 二因素论:这一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既不完全依赖于遗传,也不完全依赖于环境,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4. 多因素论:多因素论进一步发展了二因素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遗传、环境、社会文化、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了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

5. 心理动力学:在心理学领域,心理动力学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潜意识冲动、冲突和防御机制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这些内在的心理动力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反应。

6.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关注个体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即个体追求目标的内在需求和欲望。

动机可以是内在的(如自我实现、成就感)或外在的(如奖励、惩罚)。

7. 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学习社会规范、角色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社会认同和自我概念。

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解释了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实际上,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遗传、环境、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成熟势力说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理论:1、成熟: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2、成熟是推动个体发展的主要动力3、成熟与学习的区别:成熟是一个内部因素,决定这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模式;而学习室一个外部因素,对个体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4、个体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

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因此年龄便成为心理发展的主要参照物。

5、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

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外显的特征是行为差异,而内在的机制仍是生物因素的控制。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在学习的准备状态,只要生理上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

)6、格塞尔的理论表明了身体成长为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但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

相关研究:<双生子爬楼梯研究>得出结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和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

二、行为主义观【华生】(早期行为主义)理论:1、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

发展史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

包括: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3、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认为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曾提出可以把婴儿养成任何职业…)相关研究:<通过条件反射习得害怕>得出结论——任何行为(包括情绪),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获得的解释)理论:1、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2、应答性行为:经典条件反射中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_概述及解释说明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_概述及解释说明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老年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在生命周期内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改变、成长和适应等。

通过对个体在不同阶段所经历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化方面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发展心理学旨在探索人类行为背后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促进个体健康的心理成长。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六个部分来探讨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性与意义。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定义、范畴及其历史背景,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领域。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和关键问题,并详细介绍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人期各阶段所涉及的主要议题。

第四部分将重点探讨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与机制,其中包括遗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以及心理机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接着,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发展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并重点介绍其在教育领域、社会工作领域以及心理咨询与干预中的应用。

最后,在第六部分中,我们将总结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和解释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使读者对该领域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了解。

通过深入探讨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历史背景、重要阶段与关键问题、影响因素与机制,以及实践应用与意义等方面,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认识到发展心理学在促进个体健康成长和改善社会环境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同时,本文还旨在引起读者对未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的思考,并为相关领域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2. 发展心理学的定义与历史背景:2.1 定义和范畴: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内,从儿童期到成年期,以及跨越整个生命周期中个体心理变化的科学领域。

它主要关注个体在认知、情感、社会关系和身体变化等方面的发展过程,并探讨了这些发展过程对于人类行为和性格形成的影响。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在生命周期内,从出生到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心理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和机制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一、动力机制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力量和动机,包括遗传、生理、环境和社会因素。

1. 遗传因素: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

个体的遗传信息决定了其个性特征和潜在的发展能力。

例如,一些个体可能天生具有较高的智力潜力,这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生理因素:个体的生理状况对心理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婴儿期的生理需求满足程度对于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至关重要,而健康的生理状态能够提供个体进行心理探索和学习的条件。

3. 环境因素:个体所处的环境对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可以提供支持、教育和培养机会,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4. 社会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社会交往和社会期望等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背景确定了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社会交往和期望则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角色认同,促进个体的心理成熟和自我实现。

二、影响因素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下面将介绍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1. 家庭环境:家庭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第一环境。

家庭的温暖与关爱能够满足儿童的基本需求,促进情感的稳定发展。

而家庭的冷漠、紧张和不安全的环境则可能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

良好的学校环境和教育资源能够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机会,培养个体的智力和社交能力。

3.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接受教育和成长,塑造了其独特的心理特征。

4. 个体特质:个体特质是指个体天生具有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

心理学中的动机与个人发展

心理学中的动机与个人发展

心理学中的动机与个人发展动机与个人发展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和研究方向。

动机是指推动个体行为的力量,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而个人发展则是指个体在生命周期内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涵盖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动机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动机对个人发展的影响1. 内在动机的作用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内心深处产生的自我驱动力量。

当个体对某种活动感兴趣、享受其中的过程和结果时,就会产生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可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其不断学习和成长。

例如,一个对音乐充满热情的人会主动学习并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技能,这种内在动机促使他在音乐领域取得更好的发展。

2. 外在动机的作用外在动机是指外界给予个体的奖励或惩罚所带来的动力。

例如,一个工作表现出色的员工可能会得到晋升和加薪的奖励,这种外在动机会激发他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外在动机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个体朝着理想状态发展,但其长期作用相对有限,可能会影响个体对任务的内在兴趣和动力。

二、动机对个人发展的实际应用1.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了解和应用动机理论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者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内在动机,让他们对学习兴趣高涨,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学术研究。

同时,适当利用外在动机,如奖励和赞扬,来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挑战自我。

这样的教育环境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并培养他们的自我驱动能力。

2. 组织管理在组织管理中,动机理论也有着广泛应用。

管理者可以通过合理设定工作目标和奖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和良好的团队氛围,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感,以满足他们的内在动机。

这样的组织文化将有效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整体绩效。

三、动机与个人发展的启示1. 自我激励了解动机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可以启发个体自我激励。

当我们发现自己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或有激情时,可以主动追求并努力发展。

同时,我们也可以寻找外界的奖励和激励措施,来强化自己的内在动机。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在其生命周期内,心理状态、认知能力、情绪表达以及个人特征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本文将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方面:内在动力和外在刺激。

内在动力是一个个体内部的推动力量,包括遗传因素、基因表达、神经发育等。

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影响个体的基因组成和表达,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例如,一些基因可能与智力开发、情感稳定性、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关。

此外,神经发育也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儿童时期的大脑发展快速,神经网络的建立和加强有助于儿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外在刺激是指来自环境的影响和激励,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

家庭环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父母对于孩子的赞扬和指导能够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心理成熟。

学校教育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要素。

学校提供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另外,社会文化也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同文化对于情感表达、人际交往和价值观的传递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

除了内在动力和外在刺激,个体心理发展还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中,社交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获得认知和情感的刺激,促进心理发展。

亲密的人际关系能够提供支持和安全感,使个体更加愿意探索和尝试新事物。

此外,个体的经历和经历也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正面的经历和成功的体验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心理健康和发展。

相反,负面的经历和挫折会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抑制其心理发展。

总结起来,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内在动力和外在刺激。

简述个体因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简述个体因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简述个体因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因素主要指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理想、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身体素质、个性特征等,其核心是人生态度和价值理想。

以下是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具体作用:1. 决定作用:个体因素在个体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学校、环境和遗传素质只是为个体提供了外在条件,这些条件能否发挥作用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最终完全在于个体自己。

2. 定向、动力和基础作用:个体因素起着最终的定向、动力和基础作用。

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筛选、过滤和改造的机制作用。

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精神状态、需要、兴趣、目的等倾向性来选择环境和教育对他的影响。

当外界环境和教育符合人的需要、兴趣和目的时,人会积极接受这种外来影响,并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决定“同化”或者“顺应”,从而导致心理结构的变化,实现教育影响预期的结果。

否则,他就会采取消极的态度,抵制这种教育影响。

3. 影响个体发展的内在性:个体因素缺失或丧失发展的内在性,则会造成个体发展的被动性、外在性和异化,最终阻碍个体的发展。

4. 制约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

人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改造着环境,也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提升了个人的能力与素质,这是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主体对同一个环境的内化是不同的,如同样是一个班、同一个老师的学生,有的学生上课认真,学习成绩优异,有的学生学习困难,有的学生则完全对教学环境视而不见。

5. 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着自我的发展:人在发展中,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发展,个体能够逐渐有目的、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

因此,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外部条件都无法替代的。

自我效能理论评述

自我效能理论评述

自我效能理论评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和评述自我效能理论,这是一种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重要心理学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期望。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动机、努力程度、持久性以及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自我效能理论的评述,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应用场景以及其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文章将首先简要介绍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要素,然后重点分析该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其实际效果,最后对自我效能理论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二、自我效能理论背景与发展自我效能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首次提出。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即自我效能感,对其行为动机、努力程度以及最终的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不仅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简单评估,更是一种对自我能力的信念和期望,这种信念和期望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努力程度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持久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自我效能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一方面,研究者们对自我效能感的来源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它主要来源于个体过去的成功经验、他人的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以及生理和心理状态等因素。

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研究,如教育领域、职业领域、心理健康领域等。

在教育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和成绩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更高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

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成功的体验、设置合适的目标、给予积极的反馈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绩。

在职业领域,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职业选择、职业发展以及工作绩效也具有重要影响。

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员工更有可能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在工作中表现出更高的创造性和适应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在生命过程中,通过各种心理过程和心理学习,逐渐形成和发展各种心理结构和功能。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发展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1.需求满足机制: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之一、当个体需要得到满足时,会动员自身的心理资源和能力去寻找满足点,从而推动心理发展。

2.冲突与适应机制:个体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冲突和困境,这些冲突和困境可以促使个体发展新的心理结构和功能,以适应环境的需求。

3.强化机制:个体在行为中经历了积极或消极的反馈,这些反馈可以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通过积极强化,个体会更倾向于重复和巩固其中一种行为或思维方式;而消极强化则会促使个体避免或改变其中一种行为或思维方式。

4.内部认知冲突机制: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可能会遇到自身思维和情感之间的冲突。

这种认知冲突可以促使个体主动寻找解决方案,从而推动心理发展。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个体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一些基因,这些基因会影响到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

不同的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个体的自信和积极心理发展。

3.经验因素:个体在生活中的经验也是影响其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学习、观察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

4.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能否有效地掌控和影响环境中的事件和结果所持有的信念。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影响个体对困难的应对方式和对未来的期望。

综上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需求、冲突、强化、内部认知冲突等因素推动个体心理的发展,而遗传、环境、经验和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则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方向和效果。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一、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物质前提2.环境:社会,家庭,教育3.个体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二、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三、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研究的特殊兴趣是出于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沟通生物学与认识论的桥梁,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从而建构起他的整个学说“发生认识论”基本概念图式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一种思维或动作模式。

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是个体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顺应是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待定刺激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的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儿童认知最初处于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中。

当面临新异刺激时,产生了不平衡。

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状态。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 1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1)成熟成熟主要指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

皮亚杰认为,成熟在儿童日益增加的理解他们周遭世界的能力上有重要作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决定性条件)。

但儿童是否能承担某些任务,还要看他们在心理上是否也成熟到足以负担。

比如,一个5岁的儿童可能不能形成计算2+2=4的演绎推理能力。

(2)经验在环境获得的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因为新的认知结构就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中形成的。

皮亚杰把经验分为具体经验(物理经验)和抽象经验(即逻辑数学经验)。

儿童直接面对实在的物品,从而获得具体经验。

皮亚杰认为,具体经验是思维发展的基础。

具体经验是重要的,但不能决定心理的发展。

(3)社会环境儿童不仅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经验,还需要进行社会交往。

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同样会加速或阻碍认知发展,关键在于给予儿童检验和讨论他们的信仰和观念的机会。

教育者不但要帮助儿童获得具体经验和抽象经验,还要向儿童灌输社会规则和社会价值观,为儿童创造社会交往的条件。

大大小小的集体讨论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是至关紧要的。

不管儿童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甚至是没有语言的聋哑儿童,到了七岁左右也会出现具体运算的逻辑思维。

因此,皮亚杰认为,环境、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并不起决定作用,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心理发展而已。

(4)平衡化平衡化,指儿童自我调节的过程。

平衡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它可以调和成熟、个体对物体产生的经验以及社会经验三方作用。

通过不断的自我调节及动态的平衡,使儿童的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发展。

他认为,平衡化或自我调节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决定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 2皮亚杰对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动力心理学与心理动力学

动力心理学与心理动力学

动力心理学与心理动力学1.引言1.1 概述动力心理学与心理动力学是两个互相关联的重要心理学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两个概念,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动力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行为中内在驱动力的心理学分支。

它关注的是人的欲望、动机、目标和动力,以及这些因素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

动力心理学的核心观点是,人的行为受到内在的动机和外部刺激的双重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动机和驱动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心理动力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它强调人类心理过程中潜意识的作用。

心理动力学假设,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受到潜意识冲突的影响。

这些潜意识冲突包括人的欲望、需求、压抑的冲突和心理防御机制等。

心理动力学通过分析个体的潜意识来揭示和解决这些冲突,从而提供心理治疗和个人成长的途径。

虽然动力心理学和心理动力学都关注人的动机和驱动力,但它们在一些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动力心理学更侧重于研究和理解人的动机和行为,尤其关注外部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而心理动力学更关注人的内心冲突和潜意识对行为的影响,更多地从心理治疗和个人成长的角度进行研究。

总之,动力心理学和心理动力学都是有关个体内心驱动力和行为动机的重要研究领域。

通过比较和理解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启示。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探讨动力心理学与心理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目的。

接下来,将分别在第2节和第3节详细介绍动力心理学和心理动力学的定义、背景和主要理论。

在第4节,将通过对比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以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动力心理学和心理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对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

通过以上文章结构的安排,读者可以逐步了解动力心理学和心理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并对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学1

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学1

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学导言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学是指个人在生命过程中,其内在的心理力量和动机对其发展的影响机制。

精神动力学理论起源于弗洛伊德,强调心理力量对个体行为和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学的概念、理论基础及应用。

精神动力学的概念精神动力学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它研究个体内部的心理力量和动机对行为和发展的影响。

它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发展是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心理过程的驱动。

精神动力学理论基础精神动力学理论有三个核心概念: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意识是个体对外界和内心体验的直接感知和理解。

它包括个体当前的思维、情绪和感觉。

潜意识潜意识是个体不易察觉的心理过程,包括潜藏的欲望、情感和记忆。

潜意识对个体的行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无意识无意识是个体内深层的不可察觉的心理过程。

无意识中蕴含着个体的冲突、秘密和不愿意面对的部分。

它对个体行为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精神动力学的应用精神动力学的应用广泛涉及教育、咨询和治疗等领域。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精神动力学理论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内在的动力和动机,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了解学生的潜意识和无意识需求,教育者可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咨询领域精神动力学的概念和方法对咨询师具有重要价值。

咨询师可以通过了解个体的内在冲突和需求,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和实现个人目标的有效途径。

潜意识和无意识的探索也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提升自我意识。

治疗领域精神动力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广泛,特别是在心理分析和精神疾病治疗中。

通过探索患者的无意识冲突和潜意识需求,治疗师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并逐渐恢复心理健康。

总结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学是研究个体内在心理力量和动机对发展的影响的重要理论分支。

它强调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对个体行为和发展的影响,并在教育、咨询和治疗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精神动力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发展的机制,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了心理动力学理论,对于心理学的发展和临床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简介弗洛伊德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基于对个体心理过程的研究,试图解释人类心理行为背后的驱动力。

以下是他的一些核心概念:1. 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大部分心理活动发生在无意识层面,无意识对于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无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我们可以理解个体的内心世界。

2. 冲突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主张,个体内心存在着不同的冲突和欲望。

例如,本我(Id)代表原始的本能和欲望,超我(Superego)代表道德规范和道德感,而自我(Ego)则处于两者之间,负责协调冲突并满足欲望。

3. 防御机制:为了应对冲突和焦虑,个体会运用各种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典型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反转、退行等等。

这些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个体应对心理冲突,但也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弗洛伊德理论的临床应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在临床心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 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是弗洛伊德最著名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探索患者的无意识冲突和心理过程,帮助患者认识自己内心的冲突和欲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

2.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无意识内容的表达,通过解析患者的梦境,可以揭示其内心的隐秘欲望和冲突。

梦的解析成为了心理治疗的重要工具之一。

3. 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弗洛伊德对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为临床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研究发现,不同的防御机制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影响,而通过分析和理解患者使用的防御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治疗方案。

4. 人格形成与发展: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对于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内发论-----弗洛依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人,心理学家、精神病 医师、潜意识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精神 分析学派创始人。曾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起作为临床精神 病学家私人开业。早期从事催眠治疗工作,后 创用精神分析法。193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 通讯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 避难,不久因颌癌逝世。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 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个方面:
•生理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
增长,是人身体方面的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认知和情意方面心理活动能力的发
展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人精神 方面的发展。
•社会适应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特性及能力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发展的动力:
生理发展是通过机体内部新陈代谢的作用,逐步 发育完善的;而社会通过教育向受教育者提出的 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心理水平 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 内因,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其中,受教育者 通过与社会的不断交往,外在的社会适应要求不 断转化为其内在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 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如,环境对 于某种特性的形成能否起到作用,起多大作用,往往依赖于这种特性的遗 传基础。 第二,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它包括两层含义:一 是遗传可以影响环境,环境可以影响遗传;二是遗传中有环境,环境中有 遗传。如,新生儿总是带着各自不同的气质(神经类型)来到人间,有的 好哭好动,有的文气安静。 第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它们是一个动态的相 互作用过程。 第四,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动力关系。

育儿知识:幼儿心理学: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育儿知识:幼儿心理学: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自我分析】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你心理的发展?是怎样影响的?举例说明。

概括起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

一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一、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

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

我们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一)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

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

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条件。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一些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说明,同卵双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

同卵双生子是有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发育而成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

英国心理学家西里儿•伯特(Cyril Burt)的研究材料表明:在一起长大的无血缘关系的儿童智力相关很小,而有血缘关系的儿童之间的智力相关依家族谱系的亲近程度而逐渐增高,同卵双生子的智商有很高的相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Jenson,1968)对8个国家100多种有关不同亲属关系者的智商相关的研究材料作了总结,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儿童与亲生父母的智商相关高于与养父母的;异卵双生子与一般兄妹间的智商相关相似;同卵双生子的智商相关最高。

遗传关系越近,智力发展越相似。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的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身心发展是人类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动因的影响。

这些动因可以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社会因素等。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是复杂而多元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首先,遗传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

每个人在出生时就带有一套独特的基因,这些基因决定了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影响个体的智力、性格、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发展。

例如,智力因素常常在家庭中遗传,这是因为智商往往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然而,遗传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

其次,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动因。

环境包括了个体成长的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环境。

这些环境因素可以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

例如,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可以促进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的发展,而一个暴力和冷漠的家庭则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同样地,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氛围也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教育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动因之一。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个体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适应能力。

教育可以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激发个体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和自律能力。

教育还可以传递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个体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良好的教育对于个体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社会因素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

社会因素包括文化、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等方面。

文化是社会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的集合体,它对个体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际关系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它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认知和情感发展。

社会支持是指社会环境中获得的帮助和支持,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因此,社会因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综上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遗传、环境、教育和社会因素都是重要的动因,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个体的发展轨迹。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一)遗传的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不仅影响人的智力,也影响人的个性特征。

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都受遗传基因的影响。

(二)遗传的意义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中还有与父母不同的独特因素。

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个体的发展便无法实现。

健康的身体是一名优秀运动员的生理前提,正常的智力是一名科学家的基本心理素质要求。

个体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具有的先天的心理特征,也会对他后天的学习和社会成功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素质的构成部分,不是全部。

遗传素质并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态度、道德品质等。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便不能成为现实。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个体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

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

婴儿一出生,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安静,有的大哭大闹;一两岁的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就有快有慢,有的敏感,有的迟钝。

现代遗传学研究证明,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在于核糖核酸排列及其活动的差异。

一个先天禀赋优异的儿童,如果后天得到良好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发展得更快、更好是完全有可能的;一个天生弱智的儿童,对他的发展自然是非常不利的。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22.8万名儿童的调查发现,低能儿占同龄儿童的3%~4%,而低能儿中有50%以上是先天因素造成。

所以,我们必须承认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需要关心的是,怎样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先天素质的人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者把遗传看做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因素,他们认为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只在于延迟或加速遗传能力的实现。

学习动机的心理学解析

学习动机的心理学解析

学习动机的心理学解析学习动机是指一个人产生、维持和调控学习行为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

它对个体的学习成就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解析学习动机的相关概念、作用机制以及影响因素。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任务中所表现的积极性、探索性和持续性的内在心理状态。

它涉及到个体对学习任务的期望、兴趣和目标设定等心理过程。

学习动机可以通过个体内在的需求、认知、态度以及外在的奖惩等因素而被激发和调控。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机制学习动机对个体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就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学习动机能够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

当个体对学习任务产生兴趣和好奇心时,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地探索和尝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学习动机能够调节个体的认知过程和思维策略。

高动机的学习者更加注重学习目标的设定和实现,他们会更加有意识地采取积极、灵活和深入的思维策略来解决问题,以获得更好的学习结果。

最后,学习动机还能够影响个体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当学习者对学习任务充满信心和满足感时,他们会体验到积极的情绪,从而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学习动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在需求、外在奖惩、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等。

首先,内在需求是学习动机的基础。

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会引发学习的内在动机,如满足自我实现、自尊和社交认同等需要。

其次,外在奖惩是学习动机的外在激发因素。

个体通过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来增强学习动机,如获得好成绩或赢得他人的认可。

再次,个体差异对学习动机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个体在学习动机上存在着差异,包括学习目标的多样性、动机水平的高低以及自我效能的不同等。

最后,环境因素也可以调节学习动机。

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能够增强学习者的动机水平,如合作学习、奖励激励和反馈等。

总结起来,学习动机是个体学习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和积极性,对个体的学习成就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它可以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调节认知过程和思维策略以及影响情绪和情感体验来促进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1.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1>什么是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首先,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他们现实的生命存在方式,它由三种活动方式整合构成,由游戏娱乐活动、学习活动和劳动活动构成。

生命的每个阶段都由其中的一种活动方式为主导活动,其余两种为辅助性活动。

如幼儿以游戏娱乐活动为主,学习和自我服务的劳动为辅;入校学习的学生则以学习活动为主,游戏娱乐和家务劳动为辅;参加社会工作后则以职业劳动为主,游戏娱乐和学习活动为辅。

所谓的主导性活动就是在个体生命发展的某个阶段,对其身心发展具有最为重大意义的那种活动方式,如幼儿的游戏,学生的学习,成人的职业劳动。

一个人的生存质量一是取决于主导活动的成败;二是取决于三种活动方式的构成的合理性,如学生和成人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走向另一极端,被剥夺了游戏娱乐的权利,都是对生命质量的践踏和破坏。

其次,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中介项——活动。

因此,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反馈环路系统,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其中,主体是宇宙间特殊的物理化学客体,而客体项主要指交往对象——人。

主体活动的性质与交往对象决定了他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

<2>什么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我们这里所讲的动力不是指某种活动的动机,而是指一个系统动态过程出现的最深层的动因。

个体的生活过程是一个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整合而成的结构性系统,这个系统的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自发地、自动地、自然地引起这个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乃至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个互动的变化过程就是动力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

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主客体之间以活动为中介的互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哲学理念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意识决定于他的实际生活过程。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的动态过程决定了他的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

我们必须对两种心理发展动力观提出质疑:一个是传统的心理学教材的提法,即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由环境或教育提出的要求转化为儿童新的需要和他们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简言之是儿童的新需要与旧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种从个体的心理世界内部寻找心理发展动力的做法,违背了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前面所提到的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从本质上讲则是一个物质性的实践系统。

另一种提法是环境决定了儿童心理的发展,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发展的动力观,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环境,归结于三项图式中的客体项,这种直线式的因果观从根本上违背了辩证法,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况且环境中的一大部分还不能成为主体的活动对象(即客体项)。

个体实际生活过程中的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才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植根于他的实际生活过程中。

在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的反馈环路系统中,其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中的其他要素或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的心理结构在这个系统中掌握并适应相关的变化,于是随着个体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主客体之间的不断协调平衡,真实存在的生活过程就推动着个体心理不断地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化机制要搞清楚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我们必须掌握皮亚杰学说中的四个基本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真实的生活过程中,是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个体心理的发展,但使主客体之间协调平衡的机制却是心灵的功能。

<1>什么是图式图式是指一个有目的、有意义、有组织的动作结构,如注视图式,抓握图式等外部动作图式。

外部动作图式内化后就成为思维中的认知运作图式,如我们思考问题就必须借助于认知运作图式,像概念系统。

<2>什么是同化同化是指个体把他活动对象(客体)整合到自己活动图式中去的过程。

如婴儿摆弄新玩具,学生学习新教材。

<3>什么是顺应个体调整自己的活动图式以适应客体的特征或变化的过程,就是顺应。

如一个学生遇到一种新的题型,用旧的方法解不来,于是就调整自己的思路或认知方式,以适应新题型的特征或变化,这个过程就是顺应。

<4>什么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化机制个体遇到新问题,往往会有一种心理定势,即用旧的认知图式去解决新问题,结果遭到挫折。

这就是同化作用过于强大,个体处于自我中心状态。

当个体改变旧的认知图式,以适应新问题的特征或变化,即进行顺应然后顺利解决新问题,这就达到了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

平衡化的过程也就是新的认知结构进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主客体之间逐渐达到协调平衡的过程。

平衡化机制推动着个体心理的发展。

1.平衡化机制的运作模式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活过程,为平衡化机制的运作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我们可以用以下控制论的反馈环路系统的模型去解读它:其中:I是新刺激或是输入信息;T是认知结构(或心理结构),A是同化作用,AT是认知结构同化新信息的过程,并由此而引发一个相应的动作;R是主体活动所引起的客化变化;FI是反馈信息,当它重新被认知结构整合时会影响或调整下一个动作的再输出,以顺应客体的特征与变化。

如此循环往复,直至主客体之间达到新的协调平衡。

这就是平衡化机制的运作模式,它符合控制论的自我调节原理。

1.中小学生心理失调产生的动力学原理心理失调按其严重性程度划分,大体上可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其中心理疾病又可分为轻性精神病和重性精神病。

无论哪种情形,都意味着主客体之间失衡,当事者处于自我中心状态之中。

从平衡化机制失调的角度看,自我中心状态是同化大大超过顺应,其显著特征是认知不客观,它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把自己想象的东西跟真实的情景混淆起来。

二是不能站在客体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想法与行为。

总而言之,心理失调也就是平衡化机制失调,进而出现主客体之间的失调,于是主体的情绪状态和社会适应就出现问题。

<二>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是综合性的,即整个的生命活动过程都在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发展。

换言之,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的实际生活过程中的各个要素都在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发展。

1.个体生理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个体生理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如大脑皮层中脑电波的发育程度对个体智力活动就有显著影响;又如内分泌系统中的性腺机能的成熟对于个体自我意识和性意识的发展就有显著影响。

2.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个体心理的发展水平又成为影响自身心理发展的一个要素。

如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影响他自身的心理发展,像归因就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

3.生活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生活环境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指物质生活条件,它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理发育和精神状态。

社会环境主要指个体所归属的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有各种划分标准,如性别群体,年龄群体,民族群体,职业群体等等,其中对于安身立命具有重大意义的是职业群体,学生身份是一个准职业群体的归属。

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及其社会地位对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生活环境为个体心理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社会历史经验。

4.活动的平衡化机制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活动的平衡化机制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前已述及。

在上述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诸因素中,平衡化机制起了核心作用,类似于交响乐团的总指挥,使各个对心理发展的因素协调发生作用。

平衡化机制发生了障碍,意味着影响心理发展的各个因素发生紊乱,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会随之产生。

5.生命过程的时间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生命过程是不可逆转的,生命运行的时间之箭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1>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存在生命节律如生理活动受生物钟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心理活动的效率,如有的人清晨工作学习效率最好,是“百灵鸟型”,有的人夜间工作学习效率最好,是“猫头鹰型”。

女性的月经周期还直接影响到她的情绪状态和工作学习效率。

<2>个体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关键期也叫敏感期、危机期、临界期、最佳期等等。

生理发育的快速生长期有两个:一是1岁以内的第一个快速生长期;另一个是少年时期的第二快速生长期。

在心理发展方面,3岁是第一反抗期;少年期是第二反抗期,危机期过后,个体心理的发展将出现崭新的面貌。

所以危机期并不是消极的概念,而是身心急速发展的契机,但是要更加注意教育引导。

身心发展错过了关键期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3>时间之箭就蕴藏于三项图式系统中在上述的控制论反馈环路系统中,有一个循环往复的箭号。

它代表着不可逆转的时间之箭。

生活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难以逆转,平衡化机制对主客体的协调过程也难以逆转,身心发展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生命过程的可逆性只是一种错觉或主观虚构,有时是波浪形前进的过程使我们误认为生命过程逆转,有时使心理失调造成的行为倒退也使我们误以为生命过程逆转。

当一个人的心理失调达到一定限度,也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那么这种不可逆转的心理损害也就伴随着生命过程的不可逆转而直至终身。

1.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年龄特征<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年龄特征1.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已达到具体运算阶段<1>小学生已逐步具备各种守恒概念1.长度守恒。

小学生知道两根等长的木棒错开放仍是一样长。

2.液体守恒。

小学生知道由高而细的杯中把水倒入另一个矮而宽的杯中,水的量不变。

3.重量守恒。

小学生知道两块等重的泥球,不管它们的外形如何改变,它们的重量不变。

4.数量守恒。

两排数量相同的珠子,不管它们排列的间距如何,这两排珠子的数量不变。

此外还有面积守恒、容积守恒和体积守恒等等。

<2>小学生在心理上已逐步具备逆向和互反两种独立的可逆性1.逆向的可逆性。

小学生之所以能够推断错开后的两根等长木棒仍然一样长,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心理上把错开的木棒倒退回去,对齐后仍一样长。

其他守恒概念的形成也可用此类逆向的可逆性来说明。

2.互反的可逆性。

小学生之所以能够推断错开的两根等长木棒仍然一样长,是因为他能够在心理上把木棒伸出来的部分用来弥补缩进去的部分,伸出来的部分越长,缩进去的部分也越长。

弥补之后的两根木棒仍然一样长。

其他守恒概念的形成也可用此类互反的可逆性来说明。

这两种可逆性是守恒概念形成的最核心的理性基础,但这两种可逆性还未整合成一个相互转换的系统。

<3>具体运算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倘若小学生脱离具体事物的支持,仅仅进行纯形式的推理,思维便会发生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