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教学内容
《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业设计方案-幼儿教育心理学》
《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环境、社会因素等;2. 掌握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等;3. 分析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建议;4.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发展的定义和观点;2. 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社会因素;3. 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等;4.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PPT展示等方式介绍相关理论和观点;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个体的影响;4. 问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对心理发展的兴趣;2. 讲授:介绍心理发展的定义和观点,以及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遗传、环境、社会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不同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并讨论应对策略;5. 知识点梳理: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强化学生的记忆;6. 教室练习:安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水平;7. 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考察学生在教室上的积极参与水平和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安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水平;3. 考试成绩: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心理发展的掌握水平;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资源:1. 课件:PPT展示相关知识点和案例分析;2. 教材:选用专业教材作为教学参考;3. 案例:准备相关案例,用于教学案例分析。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教学内容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教学内容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教学内容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教学内容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的讨论:1.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学科知识、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等。
这些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个人发展需求教学内容应该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包括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
如果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个人需求不匹配,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趣或挫败,对学习失去兴趣。
因此,教学内容应该尽量符合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
3.社会和文化环境教学内容还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和期望可能不同。
例如,在一个强调实用技能培养的社会中,教学内容可能更加偏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在一个注重理论学习的文化中,教学内容可能更加偏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
4.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策略密切相关。
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习得。
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思考,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相反,使用传统的讲授方法可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
5.学习环境和资源学习环境和资源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习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习得。
例如,提供合适的教材、课件和实践机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学内容。
6.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会影响教学内容的影响效果。
不同的学生在认知、兴趣和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教学内容应该灵活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综上所述,教学内容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同时考虑到社会和文化环境、教学方法和策略、学习环境和资源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
只有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成长。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一、前言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面向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地认识,并初步掌握个体毕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学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四年制应用心理学专业总学时理论60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理解发展心理学的界定及其与心理学的关系,认识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及其关系,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四个基本研究问题和年龄特征的划分与研究。
3.了解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学者、流派及其思想,了解中国化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基本途径。
4.了解当前最新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方法和理论。
教学内容: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变迁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进展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研究理论的进展。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目的要求:1.了解各种心理发展观点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2.掌握各种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及其缘由。
教学内容: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三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发展的实质。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内化学说。
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新皮亚杰主义简述。
第五节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导学案-幼儿教育心理学》
《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了解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能够分析这些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导入
请同砚们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对自己的心理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你们的心理发展的呢?
二、探究
1. 什么是心理发展?
-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在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心理变化和发展过程,包括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2. 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遗传因素:个体的基因决定了其在心理发展中的天赋和倾向。
- 生理因素:包括大脑结构、神经系统等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 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对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 文化因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等对心理发展有着深遥的影响。
- 个体经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件和经历对其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三、实践
请同砚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这些因素对自己的心理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思考如何通过积极的方式增进自己的心理发展。
四、总结
在今天的进修中,我们了解了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实践环节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注重心理健康,通过积极的方式增进自己的心理发展。
五、作业
请同砚们撰写一篇关于自己心理发展影响因素的短文,并结合教室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
六、拓展
同砚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心理学书籍或文章,进一步了解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深入探讨这些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儿童心理学》优秀教案
《儿童心理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2)掌握儿童发展的主要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3)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启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和理解儿童;(2)培养关爱儿童的意识,提高教育责任感;(3)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有益指导。
二、教学内容1.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2. 儿童发展的主要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3. 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特点、主要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2. 教学难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儿童心理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讨论;2. 比较法:比较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发展特点;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4.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和总结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激发学生兴趣;2.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儿童心理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案例,分享心得体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4. 知识讲解:讲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特点、主要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5. 比较法应用:比较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发展特点;6. 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启示;7.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完成速度;3. 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表现;4.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第二章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教学文稿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遗传和生理成熟 2、遗传的含义? 是一种生理现象,是指双亲的 身体结构和
功能的 各种特征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的现象。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3、遗传素质的含义? 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 构造、形态、
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方向是先会转头、抬头,,然后为翻 身、再是手拿东西,然后是爬、站和走。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7、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作用? (1)生理成熟是每个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基
础。 (2)每个幼儿生理成熟的水平或状态,是幼
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劳伦兹和鹅
关键期
关键期:个体成长的某一段 时期,其成熟的程度恰好适 合某种行为的发展。如果失 去或错过发展的机会,以后 将很难学会该种行为,有的 甚至一生难以弥补。
9、记住几个关键期
1)、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2-3岁 这个阶段儿童学习口头语言非常快,
如果让儿童生活在外国,用不一年就能学 会日常口语。 2)、视觉发展关键期:0-4岁
第二章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 、1.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到 底有哪些呢?
-----遗传、生理成熟、环境、教育、学 前儿童自身的实践活动
通过观察你认 为下图哪两位 少年会是他们 的儿子?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遗传 2、遗传的含义? 3、遗传素质的含义? 4、遗传的作用?
例二:一岁半的巧巧,妈妈想让她早点学说话,每天
都给她讲故事,听儿歌,训练绕口令,可巧巧的进步 却不大,说话既不流利也不清楚,妈妈很着急,是不 是巧巧在言语方面有问题呢?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四篇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一)遗传和生物因素1.遗传和生物因素对身心发展的影响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
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及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
遗传焉的特点,特别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
遗传素质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些差别是个性形成的生理基础,是人的个别差异的最初原因。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作用。
遗传素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是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教师应如何对待高中生的遗传差异(1)认知差异。
①一般认知能力差异。
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
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
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②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
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③认知风格差异。
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特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
比如,教师有必要在帮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
(2)人格差异。
①气质差异。
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但值注意的是,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中的优秀学生。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教案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理解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影响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3.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身心发展的能力,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与重要性2. 影响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3.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个体差异4. 如何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5.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与适应性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身心发展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个体差异,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身心发展的内在机制,个体差异的成因,如何根据个体差异促进身心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身心发展的概念、影响因素、规律与个体差异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个案,让学生深入理解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根据个体差异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自我反思法:让学生通过写心得、日记等方式,反思自己的身心发展状况,提高自我认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婴儿照片,引发学生对身心发展的关注,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身心发展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分析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个体差异。
3.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案例,分析案例中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让学生深入理解身心发展及其影响。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根据个体差异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写心得、日记等方式,反思自己的身心发展状况,提高自我认知。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评估他们对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13心理学第四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认知的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到
成年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
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低级心理机能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如感知觉,
机械记忆等;高级心理机能是主动的以语言符号为 中介的,如思维、理性意志等。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转化的动 力来源于三点:
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
(3)感知的概括性明显发展 2.中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1)记忆的目的性增加 (2)意义识记能力提高
(3)抽象记忆高度发展
(4)注意进一步发展
3.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1)抽象逻辑思维得到发展
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得到发展。
2.中学生想象的发展 (1)想象的有意性增强 (2)想象的创造性增加 (3)想象的现实性得到发展
(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过程中,认知 发展会形成几个按固定顺序出现的阶段。并引进运 算的概念。所谓运算,是指心理运算,能在心理上 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他认为个体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可以分 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 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经历五个 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 殖期。
口唇期(0~1岁):儿童口腔是引起快乐的主要 部位,口腔部分的满足与否是影响形成人格特质的 重要因素。口唇人格 肛门期(1~3岁)肛门成为获得快乐的来源。以 排泄和玩粪便为乐 。肛门期人格 前生殖器期 (3~6岁): 俄狄浦斯情结 潜伏期 (6~12岁) 无特定区域 性发展停滞或 退化,相当平静的时期 生殖期(12岁以后) 对异性产生兴趣,具有生育 能力。
5.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认识心理发展教案
认识心理发展教案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心理发展的概念、重要性以及阶段性特征,培养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2. 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用一个生动的故事或具体的案例引入,让学生对心理发展产生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和疑问。
2. 概念讲解(约15分钟)首先,向学生介绍心理发展的概念,并解释其重要性。
随后,通过图表或PPT展示,详细解读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在介绍每个阶段时,可以给出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分组讨论(约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从一个阶段的角度出发,探讨该阶段的特点、问题和解决方法。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同时指导他们分析和思考。
4. 案例分析(约2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个案或真实案例,引导他们对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案的讨论。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引导学生的思考,如“你认为某个阶段的人会面临什么心理问题?你有什么建议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5. 总结和展望(约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邀请学生分享一些有关心理发展的经验或心得。
鼓励他们提出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话题,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图表展示法:通过图表或PPT展示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认知。
3. 分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小组讨论的参与度、案例分析的质量等。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PPT讲义课件
自考辅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第01讲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目录一、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二、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三、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四、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PART01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1913年,华生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改论文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一)否认遗传的作用①行为的产生是由刺激决定的,刺激来源于客观,而不决定于遗传;②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并不导致技能上的差异;③研究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行为的可控性,而遗传是不可控的。
(二)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①人出生后,生理特点是不同的,但此时每个人都只有一些简单的行为;②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决定作用;③后天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华生的儿童教育观(一)教育标准要多样再教育儿童诗,方法应该多样,且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有所变化。
(二)不体罚儿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不应有“体罚”一词。
(三)培养儿童各种习惯儿童的习惯有情绪习惯、发音习惯和身体动作习惯。
(四)幼儿培养目标幼儿的培养目标是:让他们成为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勇敢和自信的人。
(五)科学的性教育①儿童出生后,家长要注意不让孩子的生殖器接受不良的刺激;②要让儿童及青少年懂得性器官及其功能;③克服儿童及青少年的手淫习惯,要用语言进行开导和矫正;④指导男女儿童及青少年直接正常交往;⑤要在学校里,特别是大学里,开设性教育课程。
三、华生论儿童情绪发展华生认为,出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爱。
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经过条件反射,促使怕、怒和爱的情绪不断发展。
(一)关于儿童的怕、怒和爱的研究1.怕,出生婴儿就有惧怕的表现;2.怒,最初的愤怒是一种对自己身体运动受到限制的天生的反应;3.爱,最初的对儿童皮肤的抚摸、抓痒、轻拍,就会使儿童发出微笑,产生愉快地表情和行为,这就是天生的爱。
青春期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教案
青春期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教案:
1、了解青春期心理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原因。
2、认识到青春期心理变化对个人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影响。
3、掌握青春期相关的心理疾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1、什么是青春期心理变化
2、青春期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
3、青春期心理问题的表现与预防措施
三、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通过贴图、视频、图片、音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青春期和心理变化的概念,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2、讲解(30分钟):
告知学生青春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年人转化的过程。
随着身体的变化,一些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问题会出现。
课程将重点讲解青春期心理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探究(30分钟):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青春期心理变化对个人和社交能力的影响因素。
每组代表结合具体实例,展示自身对于心理变化的认知和措施。
4、实践(30分钟):
在掌握了影响因素后,带领学生了解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和预防措施,并让学生实践一些相关的练习或方法,如放松法、沟通技巧、情感管理等。
5、总结(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技巧及方法,总结与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四、教学建议:
1、准确理解青春期心理变化不仅是青少年个人发展的必要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2、积极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关注学生的心理与情感变化,帮助其适应新的阶段发展。
3、多使用丰富的实例、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对自身的心理变化。
4、尊重个体,切勿模糊视听、一刀切,以一种鼓励、尊重的态度引导青春期的学生健康、积极地成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影响因素
1.幼儿自身心理:
主要包括: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
【观察实验】发放糖果和玩具
(儿童年龄越大,其主观因素对心理作用越大)
2.幼儿活动:
对物的操作活动–摆弄物体,发展认知等心理
对人的交往活动--发展社会性,形成个性
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重视活动(游戏)
【总结】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2.睡不好、不长个。众所周知,婴幼儿是在睡眠中长个。研究发现,长时间看电视,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如果连续1周不看,孩子体内的褪黑素水平能上升30%。
3.更易患心血管病。在受访的290名15岁男孩中,每天看电视或玩电脑超过两小时的孩子,其血液中反映罹患冠心病危险程度的标志物水平,会大大升高。
4.性格急躁、难交友。研究人员长期观察发现,经常看电视的孩子,性格更急躁,容易神经质。看电视对其社会交往、为人处世都非常不利。
2.幼儿活动:
对物的操作活动–摆弄物体,发展认知等心理
对人的交往活动--发展社会性,形成个性
【导入】
1.结合实例思考:每个孩子的心理都相同吗?
2.哪些因素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遗传、生理成熟
影响因素环境和教育
幼儿自身心理和活动
【新授】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
(一)遗传
1.含义: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爬楼梯实验)
总之: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基础
关键期:在个体成长的某一段时期,其成熟程度恰好适合某种行为的发展;如果失去或错过发展的机会,以后将很难学会该种行为,有的甚至一生难以弥补。
也称为“敏感期”。举例:狼孩的故事。
二、环境和教育因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教案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教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教案一、引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并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主题,将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式进行探讨。
通过回顾性的内容,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影响因素,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影响因素一: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在家庭中,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角色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温暖、稳定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儿童的积极心理发展。
父母的关爱、陪伴和教育方式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质量、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方式等也会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三、影响因素二:社交经验学前儿童的社交经验对其心理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幼儿园、托儿所和与同龄人的互动中,儿童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和分享,这些社交技能对他们的心理成长至关重要。
与同伴的互动能够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并促进他们的情绪发展。
社交经验还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四、影响因素三: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优质的学前教育和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促进他们的认知、语言和社会发展。
教育环境应该提供综合性发展的机会,包括艺术、体育、科学等各个方面的培养,以帮助儿童全面发展。
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法也对学前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领域。
在我看来,家庭环境、社交经验和教育环境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提供爱与支持,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和情绪发展。
社交经验能够帮助儿童学会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自信心。
而教育环境则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为儿童的认知和语言发展打下基础。
这些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3首页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教学主要内容】1、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2、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2、熟悉: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教学重点与难点】1、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2、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教学准备】教案、黑板、粉笔等【教学后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3次课讲稿【复习旧课】上节课教学了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格塞尔的成熟学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华生和班杜拉的行为主义学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等理论。
了解了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方法,以及各方法的优缺点。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引入课题:【自我分析】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你心理的发展?是怎样影响的?举例说明。
概括起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
一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一、影响儿童发展的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
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
我们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一)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
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
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条件。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一些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说明,同卵双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
《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业设计方案-幼儿教育心理学》
《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4.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适能力。
二、教学内容:1.影响心理发展的内在因素:遗传、基因等。
2.影响心理发展的外在因素: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
3.影响心理发展的个体因素:性格特点、情绪状况等。
4.影响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学习、工作、社交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通过引发学生对心理发展的好奇和思考,引入教学内容。
2.讲解内在因素:分析遗传、基因等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个体差异的来源。
3.讨论外在因素:探讨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塑造作用,促进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4.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分享讨论结果。
5.角色扮演:让学生选择不同角色扮演,体验影响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反思自身的成长与变化。
6.总结:总结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自我调适方法。
五、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参与度、表达清晰等方面。
2.小组讨论成果:考察小组讨论的内容、结论和分享情况。
3.角色扮演表现: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体验。
六、延伸活动:1.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
2.组织心理发展主题展览,让学生展示对心理发展的理解和思考。
3.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
七、教学资源:1.教材:《心理学导论》等相关教材。
2.实物:心理发展案例、心理测试工具等。
第三讲 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二)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婴儿期(O~1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以下3个小阶段:
(1)初生到满月(O~1月)
从初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
①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让学生回忆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2)危机期与转折期
儿童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时期,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如:有人认为1岁、3岁、6-7岁、11-12岁都是发展的危机年龄。这个阶段注意教育方式。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不是必然出现的。
【案例分析】
一岁后,孩子逐渐能够准确地拿各种东西。
(3)语言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人类特有的语言、表象、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孩子进入第二个年头,就不像以前那么顺从了。
3、学前期(3~6岁)
从3岁到6岁,是进入小学之前的时期,称为学前期,又因为这是进入幼儿园的时期,又称为幼儿期。(3~4岁为小班、4~5岁为中班、5~6岁为大班)
正确引导化解危机或消除危机四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我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讲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第8周第1—2节
教学目标或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
2、把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③开始认生。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
人的身心发展教案
人的身心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和基本规律。
2、帮助学生理解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3、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潜力,培养积极的发展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理解自身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10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儿童成长的视频,引起学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关注和兴趣。
提问学生:在视频中,你观察到了儿童在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哪些变化?2、讲解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15 分钟)明确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身体发展指的是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如身高、体重、骨骼、肌肉等的变化。
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如感知觉、记忆、思维、兴趣、性格等的变化。
3、阐述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25 分钟)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例如,儿童的动作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心到边缘、从粗到细的顺序。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比如,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中学阶段的学生则逐渐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不平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比如身高在青春期增长速度最快;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例如神经系统的发育在儿童早期较为迅速,而生殖系统的发育则相对较晚。
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例如,失明者通过听觉和触觉的敏锐来弥补视觉的缺失。
个别差异性:个体之间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着差异,包括发展速度、水平和特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第四篇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一)遗传和生物因素1.遗传和生物因素对身心发展的影响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
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及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
遗传焉的特点,特别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
遗传素质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些差别是个性形成的生理基础,是人的个别差异的最初原因。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作用。
遗传素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是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教师应如何对待高中生的遗传差异(1)认知差异。
①一般认知能力差异。
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
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
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②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
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③认知风格差异。
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特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
比如,教师有必要在帮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
(2)人格差异。
①气质差异。
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但值注意的是,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中的优秀学生。
但是,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达到同一成就水平所走的道路有可能不同;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的方式也可能不同。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教师一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
二是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
②性格差异。
儿童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训练对儿童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时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承担起塑造儿童良好性格的任务。
(3)性别差异。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当以科学的、清醒的、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性别差异,对确实存在差异的学习领域,教师要精心研究帮助男女学生共同提高的教学设计;对于社会偏见,可通过教学与学习的事实,打消社会偏见带来的消极影响,鼓励学生努力进取。
如果不能根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而是一刀切,那么就会影响教育的实效性。
(二)家庭因素1.家庭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导向性和潜移默化性。
在家庭教育中,对高中生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1)家长的价值观(2)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专制型的教养方式。
家长往往运用斥责、体罚、剥夺儿童权利的方法强迫孩子服从,这样会使孩子产生不满的情绪和逆反的心理,并形成自卑、敏感、退缩等个性的缺陷;放任型的教养方式。
家长往往缺乏教育的信心和耐心,对孩子没有评价的标准,这将使孩子是非不清,对人无情,推卸责任,缺乏情绪控制,并有较强的攻击性;溺爱型的教养方式。
父母把孩子视若掌上明珠,生活上父母包办一切,过分迁就和袒护他们,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受到挫折和委屈,还认为这是出于一片“好心”,家长这种不正确的态度易使孩子形成任性、骄傲、自私、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的特点;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会使孩子有较强的独立性、协作性,孩子常表现出直爽、快乐和善于交往的特点。
2.家庭变异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家庭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如父母离婚、下岗、生病、去世等,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1、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下:(1)恐惧和焦虑的心理。
由于父母离异,孩子已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觉得自己无依无靠,并由此形成悲伤、无奈、紧张的情绪体验与恐惧、焦虑的心理。
(2)孤独和自卑的心理。
由于孩子无法适应突如其来的家庭结构的变故,他们心理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为怕被人了解而自觉离开同学、离开集体,变的孤独、敏感、沉默寡言,逐步自我封闭,对一切事物心灰意冷。
(3)冷漠、攻击的心理。
家庭成员经常争吵、打闹、极易使孩子形成冷酷、压抑的情绪,这些情绪又往往难以自我调控,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便会发泄,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
2、父母下岗下岗给家庭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一方面,家长的心理压力大,往往表现出心灰意冷、不求上进,容易形成烦恼、痛苦、自卑的心理,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极易导致夫妻争吵,或拿孩子出气,这样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在孩子看来,父母下岗是一个不光彩的事,没面子,常常因担心同学瞧不起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3、亲人生病或去世等事件有的中学生最亲近的人不幸死亡,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很多学生都会产生极度的悲哀,对生活失去兴趣等。
一般说来,这种心理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消除,接受现实,开始新的生活。
3.教师应如何对待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三)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有: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在:第一、学校教育对人的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同学对高中生的影响同伴关系是高中生的基本人际关系。
这种同伴关系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及稳定性,同时还具有多样性的形式。
他们已经从简单的一起度过时光,他们与同龄人建立友谊的要求更强烈。
这种倾向基本反映出高中生对平等关系的向往。
调查表明,80%以上的同学愿意对“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倾吐心声,很少对父母及老师表露。
由于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他们渴望自我肯定,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反省及与同伴的交往中认识自己。
另一方面,高中生的异性同伴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异性友谊中,高中生主要体验到的是信任和安全感。
同时发现,女生的同性朋友比男生少,所以作为教育者,不能片面地对这种友谊加以棒喝,应加以正确引导,否则将适得其反,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与反感。
2.班级集体对高中生的影响1、团体对高中生个体行为的影响(1)顺从和服从: 个体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表现出来的符合他人意愿或团体规范的行为。
服从包括两个方面: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在有一定组织的群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
影响服从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命令发出者。
他的权威性,他对执行命令者是否关心、爱护,他是否监督命令执行的全过程等,都会影响到服从。
②命令的执行者。
他的道德水平、人格特征以及文化背景等也都会影响到他对命令的服从。
③情境因素。
例如是否有人支持自己的拒绝行为,周围人的榜样行为怎样,奖励结构的设置情况,自己拒绝或执行命令的行为反馈情况怎样等,也会影响到个体的服从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之所以会有服从行为,主要的原因是两个。
第一,合法权力。
比如学生应该服从教师。
第二,责任转移。
(2)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个体在下列情境中比较容易发生从众现象。
①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剌激模糊不清时,个体顺从社会压力的倾向就越高。
②群体极具吸引力并有高度的凝聚力时,个体较容易表现从众行为。
③个体感受到群体成员个个能干,自己却无法胜任时,较容易表现从众行为。
④个人的反应将会被群体大众所知道时,个体较容易表现从众行为。
⑤群体至少具有三个成员,并且他们的反应是一致的时候,成员较容易从众。
⑥在鼓励遵从社会准则的文化背景下,个体较容易从众。
对于个体为什么会从众的原因,研究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①行为参照。
群体中的他人的行为或者观点,可以作为自己行为或意见的参照,特别是当个体处于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参照他人的表现。
②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
如果一个群体是具有较高凝聚力的,或者成员之间是高度信任的,那么,这个群体就会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③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当个体的表现与众不同时,他就会面临强大的压力乃至于制裁,他会感到自己缺乏社会支持,处于孤立状态,。
服从与从众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从众情况下的个体,虽然没有按照自己的本愿去行动,但却是自愿的;而在服从情况下的个体,则完全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
2、班集体对高中生的影响3.教师期望效应对高中生的影响教师期望指的是教师对学校环境中学生行为的预期信念。
教师期望具有特点⑴教师期望是由直接的、间接的和推断的经验形成的。
⑵教师期望会扩展到不同的教师以及其他学生。
⑶可通过教师的期望效应影响学生的行为。
⑷教师期望一旦形成就相当难改变。
期望效应是通过教师期望而影响学生的成就和/或行为的效应。
期望能够维持学生现有的行为和成就。
期望能导致新的行为和成就模式。
正面的期望产生正面的影响,负面的期望产生负面的影响。
期望怎样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或成就?⑴教师透过自己的经验或从他人获得有关学生的期望⑵教师将自己的期望传递给学生⑶学生意识到期望并做出反应⑷持续效应和预示效应4.教师人格特征对高中生的影响:①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行为对学生的影响②教师的意志品质对学生的影响③教师的情感品质对学生的影响5.教师极端行为对高中生的影响(四)社会因素1.社会因素对高中生的影响学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风气、社区环境、学习生活环境以及网络传媒等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1)文化背景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最直接,最根本的是文化因素的影响,良好的文化背景使儿童健康发展,落后的文化背景则阻碍儿童健康发展.(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指社会上某一时期流行的思潮和生活方式,人们习惯把它比喻成“大气候”。
它对儿童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健康的社会风气可激励儿童奋发向上,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也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人格不断完善,心灵获得升华。
(3)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城乡差异、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存在明显影响。